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电功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电功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2023-02-16 08:23: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哄哄”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电功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电功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功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篇1:物理电功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电功的概念:知道电流做功的常见形式是推动机械做功,使导体发热发光等;理解电功的公式(w=UIt)和单位(焦);能综合欧姆定律和电功公式计算用电器(只限于一个)的电功。

2.知道电度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二)教具

1.课本上电流做功把砝码提起来的实验装置;电键一只。

2.电动玩具汽车一只。

3.带灯座的小灯泡(或电阻丝)一只。

4.电度表挂图(或实物)。

(三)教学过程

引言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电路的连接方法,引入了反映电路工作状态的几个物理量椧坏缌鳌⒌缪购偷缱瑁以及这些量的相互关系棗欧姆定律。这些,都是电学的基础知识。在第一册中我们研究了力对物体做功的问题,那么,电流能做功吗?显然,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工作是由电流做功来完成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电流做功有哪些特点。怎样计算电流做的功。_

璤(板书:第九章电功和电功率)

首先学习电流做功问题。

(板书:电功)

1.复习提问

(l)过去学过力可以做功,怎样才算力对物体做了功?(答: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就算力对物体做了功)

(2)你能举出日常见到的做功的例子吗?

(教师引导学生答:水流推动水轮机做功,汽车、电车的牵引力带动车辆行驶做功等。)

2.讲授新课

(1)电流可以做功:电车的牵引力实际是由电动机产生的,电动机是通了电流才工作的。所以,电车行驶,实际上是电流做功的结果。

(演示:玩具电动汽车的行驶)

(2)电流做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电流通过电动机可以做功,那么电流通过电灯时发光。电流通过电炉时发热,算不算做功呢?

在这里我们应把“功”的概念加以扩大。用电动机移动物体或使机械转动,是电流做功的一种表现。电流使导体发热、发光,是电流做功的又一种表现。总之,电流做功的现象很多,例如电流通过电铃发声,电子表显示数字,电视机显示图像等,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3)电流做功多少跟什么有关系?

演示课本图9-1的实验时,电流和电压应采用大型的示教电表来显示。实验分两步:

①用变阻器改变电流和电压,观察在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

首先指明:砝码被提升越高,表示电流做功越多。

先将变阻器滑片移至某位置(使接入电阻较大),闭合电键,观察砝码上升的时间和高度(通电时间由电键控制),并记下电流、电压值。

再将变阻器滑片移至另一位置(使接人电阻较小),闭合电键,观察相同时间砝码上升的高度,并记下电压、电流值。

比较两次实验,得出:

在相同时间内,电压和电流越大,电流做功越大。

②保持电压和电流不变,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

(这一步可以不做实验,直接推出。)

指出:上述实验,所得出的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是定性关系。如果把实验做得精确些,可以得出:电功跟电流、电压、通电时间都是正比关系。如果电压U用伏做单位,电流I的单位用安,时间t的单位用秒,电功w的单位用焦,则有

w=UIt

应当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公式中的w、U、I均指电路中同一段电路(即某个用电器)而言;二是w、U、I、t必须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

(4)电功的计算。

(把课本图9-1的实验装置中的电动机换成小灯泡,做两次改变电压(取整数)电流的实验,通电时间都取10秒钟。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并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两次电流做功的大小)

提问:把重为1牛的物体举高1米所做的功是多少?(答:l焦)这些功如果由电动机完成,那么,电流所做的功是不是1焦呢?

(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电流通过电动机时,除了提举重物做功外,电流也会发热做功,因此电流的功为这两部分功的和。这就是课本图9-l的实验不定量的原因。因此在选用电动机时,发热愈小的效率愈高。)

列举常用电器工作时,1分钟能做的功:如手电灯泡为几十焦,照明灯泡为几百至几千焦,洗衣机为几万焦。

由于焦这个单位很小,生活中常用“度”作电功的单位:

l度=3.6×106焦。

(5)电能表(俗称电度表)。

出示电度表挂图(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读出读数。

指出电流做功时,表的转盘就转动(盘的边缘有个红点显示转动),每转3000转,耗电1度。表面上最后的数字是小数点后的一位数。

最后结合课本图9-4介绍1度电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3.巩固练习

(1)电流做功有哪些表现?(列举常见的实例来说明)电功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2)把同一个灯泡先后接到220伏和110伏的电路中,则电流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电功之比:

A.2∶1;B.1∶2;c.4∶1;D.1∶4。

(3)一盏电灯所用的电压是36伏,电流是1.5安,通电50分钟,电流做了多少功?

(4)一个电炉通电4小时耗电6度,所用的电压是200伏,通过电炉丝的电流是多少?

这四道题应预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和计算。学生回答第2题,可能有争议,有的选A,有的选c,教师可让选c的学生说明理由,然后提问:对同一个用电器只改变电压,而不改变电流是否可能?对不同阻值的用电器,电压相同时电流是否相同了引导学生用电功公式结合欧姆定律分析问题;对同一用电器I∞U,因此U增2倍,I亦增2倍,故w增4倍;对不同R的电热器,U相同时,I与R成反比,故w亦与R成正比)

4.家庭作业

如果巩固练习第3、4题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完成,可留为作业,课本习题一第1题也可留做作业。

5.板书设计

第九章电功和电功率

电功

电流做功的各种表现:

电动机牵引物体或带动机器转动

电炉发热

电灯发光

凡是通过电流引起的任何变化,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电功大小与什么有关?

电功公式w=UIt

注意:公式中各个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

各个量应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电功单位:焦

常用单位:度

1度=3.6×106焦

电度表用来测定电功的一种仪表。

(四)设想、体会

这节课的内容,表面上看较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实际上隐含着两个疑点:一个是从力学的功过渡到电功,另一个是由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但这两点都不能用扩展知识的办法去解决,而只能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达到表观上的掌握。

例如,教学中强调:电流做功要引起各种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发声,或引起化学反应……,凡是电流引起的任何变化,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反之,如果电流不引起任何变化,例如电流通过电阻很小,甚至电阻为零(超导体)的导体,不产生热效应,也不产生其它效应,则虽有电流但都不做功。这样学生虽然没有掌握电功的概念的内涵(电能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却掌握了电功的全部外延。

又如,引出电功公式后,在教学中加了一个电流通过灯泡做功的实验和计算。这个实验和课本图9-1的实验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图9-l为电流通过电动机提起的砝码做功,这个。实验为电流产生热做功。

篇2:初中物理电功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第二,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电功率计算;

第三,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电功率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电功之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电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掌握。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电功率的研究为了解用电器的性能和安全用电、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等知识奠定了基础。电功率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用电器上的铭牌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正确建立电功率概念,并会用电功率公式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计算;正确理解“额定功率”,会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动手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视频、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边讲边练及时巩固。通过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室电能表的转盘,有时慢悠悠,有时急匆匆,这是为什么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在只开三盏电棒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和教室所有电棒都开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

教师提出问题:两次的“次数”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回答出:不同,这说明电流做功快慢不同。依次引入新课。这里渗透了比较的科学方法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目标导学:

一、出示目标,学生阅读: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4、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学生阅读“目标”后,不仅明白了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同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出示提纲,学生结合提纲独立自学课本72---73页内容。

(一)、电功率基础知识: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义: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算:1kW=________W;1w=_______=_________。

(二)、电功率计算:

家用普通手电筒的电压是3V,电流是50mA,它的电功率是多少?

(三)、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额定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额定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灯泡上标有“PZ220----60”字样,其中220表示_____;60表示_______。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1、学生在黑板上展示;

2、学生用红色粉笔圈出展示的错误并改正;

3、教师点评。

在这里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展示空间”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看似平淡,实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质疑释难:

1、教师提出问题: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发光的亮度是一样的吗?其电功率是不变的吗?

2、学生观看视频材料。

3、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桌上的实验器材做实验,体会小灯泡发光亮度与功率的关系。

4、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关系(在学生观看视频材料和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自己完成):

U实=U额P额___P实灯泡发光_____

U实>U额P额___P实灯泡发光_____

U实

这是本节课的高潮所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同学们观看一段灯泡亮度与灯泡电功率关系的“视频”,初步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然后再让同学们动手“分组实验”再次感性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既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四)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组实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电器正常工作的条件应是什么?、用电器的工作情况是什么决定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对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正确使用用电器做出了科学指导。

电功率知识的综合性强,根据用电器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求电阻、在给出实际电压(或实际电流)的基础上求实际功率、在已知电功和电功率基础上求通电时间等都是在考查同学们在解决物理实际问题时能否“依靠公式”展开思维。所以,我以课本例题为依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用一个标有“PZ220---1100”字样的电炉烧水。若此时家中的实际电压为200V。这个电炉的电阻是多少?此时该电炉的电功率是多少?

1、8KWh电能可以供它正常工作多长时间?

(五)反馈检测:

1、电流在___________________叫电功率,它是反映电流做功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_____。

2、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做功越多,功率越大B、电流做同样多的功,用的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C、电流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D、在相同时间内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通过学生对这两道题的训练,可以看出学生对电功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教师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数。

3、小明利用电能表和秒表测量某用电器的电功率,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15min内消耗的电能为0.3kWh,则这个由电器可能是()

A、电视机B、白炽灯

C、电冰箱D、空调器

这道题的设计既考查了同学们对电功率公式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体现了“物理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篇3:初中物理《电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掌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知识目标

A层次: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

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能力目标

1.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教育

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5、教学关键

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6、准备教具

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学法是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教学程序

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ABC三个层次学生回答,为本堂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1.水流能做功吗? 2.功的表达式如何? 3.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小车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第三个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学习电功。(板书课题)

1. 建立概念

篇4:初中物理说课稿:《电功》

初中物理说课稿:《电功》

一、说教材

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光、发热、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以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自然科学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可以做功,了解电流做功的实质。

2、通过实验研究,使学生了解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目标:

1、理解电功公式及单位。

2、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德育目标:

1、通过电流做功的实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功的实质,电功的公式。

教学难点:决定电功大小的因素。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

在教学中积极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讨论归纳和感知探索两种学法。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为本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②写出功的表达式。③水流能做功吗?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课本图3—8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重物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通过电动机对重物做了功。

第三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电功。

篇5:初中物理电功说课稿

初中物理电功说课稿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2、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其关系,物理教案-电功和电功率。

3、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电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其关系。

教具准备:

36V40W电灯1只,洗衣机、电动机铭牌若干,电流表、

电压表各1只,变阻器、电源各1个。

教学方法:

复习引入、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3、怎样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

[例题1]

电流通过电扇的电动机,通电半小时,电流做功72 000J;电流通过起重机的电动机,通电2s,做功40 000J,电流通过哪一个电动机做功多?

二、讲授新课:

1、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物理教案《物理教案-电功和电功率》。用P表示。

注: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

根据定义:P=W/t,W=UIt

所以,P=W/t=UIt/t=UI

上式表明: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3)单位:瓦、千瓦,1 kW=1 000 W

由公式得W=Pt得

W=Pt=1 kW×1 h=1 kW · h

=1 000 W×3 600 s=3.6 ×106J

即:1 kW · h =3.6 ×106J

[例题2]

一盏电灯边在电压是220V的电路中,灯光中通过的电流是68mA,这个灯光的电功率是多少瓦?一个月总共通电100 h,电流所做的.功是多少焦,多少千瓦时?

(4)演示实验:(运行课件)

实验数据比较:

2、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1)定义: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2)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关系:

当 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容易损坏

U实

三、小结:

电功和电功率的比较

四、作业:

1、课本本节的练习3、4。

2、预习下节实验:

⑴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⑵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⑶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⑷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它和灯泡如何连接?

⑸怎样组成电路?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⑹怎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⑺在什么条件下测出的功率才是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物理教案-电功和电功率

篇6:初中物理电功教案设计方案有哪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意义,建立功率概念,得出计算公式

2.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能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建立功率概念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渗透STS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建立功率的概念,渗透建立概念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按照书上的情境引入

我们来观察下面这幅图,这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在工地上,工人可以用滑轮组搬运砖头,或者用吊车吊砖。这两个过程中是否有力做功?做功的大小怎么计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吊车和人都是在对砖头做功,但是有快有慢,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做功快慢的问题。

2.播放动画引入

播放动画:功率选择“功率的引出”按钮,逐步点击相应按钮。

二、新课学习

1.想一想,我们在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时,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1)时间相同,比较路程

(2)路程相同,比较时间

(3)利用路程和时间之比,即速度来描述。

由速度的启发,你能想一想怎样比较人和吊车做功的快慢吗?

(1)时间相同,比较运砖的多少,也就是做功的多少

(2)运砖多少相同,即做功的多少相同,比较时间

(3)如果时间和做功多少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利用做功多少和时间之比来描述做功的快慢,再进行比较。

其实在物理学里有一个专门的物理量来描述做功的快慢,这就是功率,用字母P表示。

2.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公式:

,其中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

单位:瓦特(W),1kW=1000W,MW=1000 kW。你知道1W的物理意义吗?因为1W=1J/s,也就是说1W表示物体在1s内做功1J。

3.比较

比较这四个物理量的建立过程,找出共性,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4. 了解一些功率值

播放动画:功率,选择“功率的实例”按钮

5.功率的计算

中,W的单位是J,t的单位是s,得出的功率才是以W作单位的,计算时要注意到单位。如书上例题中给出的时间是2min,要换算成以s为单位。

三、小结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出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公式是

,单位是瓦特(W)。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 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公式:

,其中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

单位:瓦特(W),1kW=1000W,MW=1000 kW。

初中物理原子核的组成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射线的应用,强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2.常识性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3.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

(二)教具

录像机,监视器,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录像剪接带。(若没有上述器材可用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挂图代替)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为了打破核垄断,抵制核讹诈,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从1961年起自己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全国一盘棋,用了短短4年时间就完成了研制工作,并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实况。

教师: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实况,其威力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紧接着于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完成了其他国家要十几年或几十年才做完的工作。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实况。

这是我国试爆第一颗氢弹的情况,与原子弹相比,氢弹所用的燃料更少,而威力则比原子弹大很多。

(若没有录像设备,就出示挂图,指着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然后教师再介绍上述情况)

原子弹和氢弹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因为它们都利用了核能。我们知道化学能是在原子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而核能是在原子核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为了了解核能,先要知道原子核的组成情况。

2.进行新课

板书课题:〈第二节原子核的组成〉

(1)电子的发现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已经是很小很小的微粒了,其直径只有10-10米,所以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中性粒子。18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而电子比原子小得多,因而人们才认识到原子内部还有结构。

板书:〈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内部的世界〉

在同一时期人们还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对放射性现象的进一步研究,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由比它更小的粒子组成。可见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没有止尽的。我们先来学习放射性现象。

板书:〈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核内部的世界〉

(2)放射性现象

①什么是放射性现象?

教师边写边说:像铀(U)、钋(Po)、镭(Ra)等元素能自发地放出一些人眼看不见的、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射线,这种现象叫放射性现象。这些元素叫放射性元素。

②射线究竟是什么?

教师:在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是什么东西呢?它们除了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性质以外,还有些什么性质呢?比如:这些射线带不带电呢?为了了解它们的性质,还得通过实验。

教师:我们做什么样的实验,才能判断它们带不带电呢?(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若是带电的,射线在磁场中将像通电导体那样发生偏转,由偏转的方向和磁体的N、S极位置还可判断射线带的是什么电。)

教师:我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去探索还不知道的现象和规律,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实验。把放射性元素装在一个壁很厚的铅盒里(射线穿不透),在盒壁上有一个小孔,放射线可由此孔射出,然后把它们放到两个很强的磁极之间,再用照相底片把射线的轨道记录下来。从照相底片上看到,放射线分成了三束,其中两束向相反方向偏转,说明这两束射线带异种电荷;中间一束不偏转,说明它不带电,是中性的。

这三种射线有哪些性质呢?它们的实质是什么呢?

板书:〈射线由两种带异种电荷的粒子和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组成〉

(3)三种射线

①α射线

根据射线的偏转方向和磁场方向的关系可以确定,偏转较小的一束由带正电荷的粒子组成,我们把它叫做α射线,α射线由带正电的α粒子组成。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每个α粒子带的正电荷是电子电荷的2倍,α粒子质量大约等于氦原子的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

板书:〈α射线的实质就是高速运动的氦核流〉

由于α粒子的质量较大,所以α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小,我们用一张厚纸就能把它挡住。

②β射线

与α射线偏转方向相反的那束射线带负电荷,我们把它叫做β射线。研究发现β射线由带负电的粒子(β粒子)组成。进一步研究表明β粒子就是电子。

板书:〈β射线的实质就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实验还表明,β射线的穿透本领较强,很容易穿透黑纸,还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铝板。

③γ射线

中间不发生偏转的那束射线叫做γ射线,研究表明,γ射线的实质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它不带电,是中性的。

板书:〈γ射线是一种电磁波〉

γ射线的穿透本领极强,一般薄金属板都挡不住它,它能穿透水泥墙和几厘米厚的铅板。

(4)γ射线的应用和防护

由于γ射线穿透性极强,照到动、植物上还能对细胞发生生物化学作用,因此在工业、农业和医学上都有重要应用。在工业上可用它作金属探伤,或检查金属板的厚度,例如飞机、火车、轮船上的主轴是用钢材锻压而成的,里面有没有砂眼或裂缝呢?以前是用破坏法抽样检查的,可靠性差,又浪费材料,现改用γ射线来探查,准确度高,又不损耗材料;在农业上用γ射线来适当照射种子,能使农作物增产,还能增强某些作物的抗病能力,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在医学上还可用γ射线作“放疗”,医治恶性肿瘤。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γ射线能杀死癌细胞,也能杀死正常细胞,或使正常细胞癌变,因此在使用放射性元素时,要注意射线的防护,要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以免对水源、空气和工作场所造成污染。

(5)原子核的组成

深入研究表明,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三种射线都是从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释放出来的,这表明原子核也有内部结构。

原子核内究竟还有什么结构?原子核又是由什么粒子组成的呢?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直到目前原子核内部的细微组成情况仍是科学研究的尖端项目之一。现在我们只是粗浅地、简单地介绍原子核内部的基本组成情况。

①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做核反应实验时发现了质子,经过研究证明,质子带正电荷,其电量和一个电子的电量相同,它的质量等于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进一步研究表明,质子的性质和氢原子核的性质完全相同,所以质子就是氢原子核。

②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又发现了中子,通过研究证明中子的质量和质子的质量基本相同,但是不带电。是中性粒子。在对各种原子核进行的实验中,发现质子和电子是组成原子核的两种基本粒子。

板书:〈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氢原子核(H)最简单,它就是一个质子,核外有一个电子绕着它转;氦原子核(He)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核外有2个电子绕着它转;锂原子核(Li)是由3个质子和4个中子组成的,核外有3个电子分两层绕着它转;铍原子核(Be)由4个质子和5个中子组成,核外有4个电子分两层绕着它转;……同学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

板书:〈各种原子核内质子的个数(核的电荷数)和核外电子的个数都相同,它也等于该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总数叫做核的质量数,它等于该元素原子量的整数部分。〉

③在某种核反应中,一个中子变成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这就是原子核内没有电子,又会放出电子,产生β射线的原因。

3.总结(略)

4.布置作业

篇7: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什么是力?

(一)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是在大量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选择适当的`例子写在黑板上。教师也可补充具有启发性的实例)

教师:火车头拉着车箱前进,运动员踢足球,吸铁石吸引铁钉,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等等。

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钉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实例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这两组物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答: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教师: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师出示小黑板。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

推土机对土的推力

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学生回答)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教师:吸铁石对铁钉有吸引力,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们也看到铁块对小磁针也有吸引力。这说明磁铁吸引铁,同时铁也在吸引磁铁。

3.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教师:用弹簧把锯条拉弯,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这说明锯条对弹簧也有一个拉力。

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

(3)实验: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练习

1.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

六、作业

1.复习课文。

2.章后习题1、2。

(四)教学后记

篇8:初中物理《功》教案

11.3功

第( 2 )次与第(1)次相比,做功数值上的关系?

2、如图4,将重2N的物体匀速提升0.2.不用滑轮组做的功W不用机械 ?

【课堂反馈】

1.一个人用100N的力往下按某一杠杆,把一个物体举高了0.5。如果人手下降的高度是2,在这一过程中,人做的功是____,被举高的物体重_____N。

2.用10N的水平拉力拉着重为60N的小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3.5,拉力做的功为__,重力对小车做的功是__。

3.某同 学用20N的力将重50N的铅球沿水平方向扔出,球在地面上滚动了10后停下。在铁球滚动的过程中,人对球做的功是____,重力对球做的功是___。

4. 举重运动员把重1500N的杠铃举在2高处静止不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既用了力,也做了功 B. 人既没用力,也不做功C. 人在用力,但没做功 D. 无法确定

5. 对于功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做的功越多

B.物体通过的距离越长,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C.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动时,没有力做功 D.有力作 用在物体上这个力就一定做功

6.一个人把5N的砖头沿冰面水平抛出, 砖头在冰面上滑行20停下来, 则砖头在滑行的过程中( )

A. 人对砖头做功100 B. 惯性做功100 C. 重力做功100 D. 上述均不正确

7.起重机的钢绳将500牛顿的物体匀速提高6米后,又 水平匀速移动4米,钢绳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

A. 3000焦耳 B.5000焦耳 C.20xx焦耳 D. 1000焦耳。

8.质量为40千克的物体受到100牛的水平拉力,移动了50厘米。求:(1)拉力对 物体做了多少功?(2)重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9.如图3是在水平面上移动重物的装置,若物重为600N,在阻力为重力的0.2倍时,匀速移动物体,使其以2/s的速度前进,经过5s钟,(滑轮内部摩擦及滑轮重不计)试求:

(1)拉力F的大小。(2)拉力F所作的功。

【作业布置】

预习11.4功率 完成补充习题相应作

篇9:初中物理《功》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2教学准备

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功

一、引入新课

(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

二、新课学习

(一)功的概念

以下我们要通过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演示: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任何一种机械在工作时,都必须对工作对象施以力的作用,还必须使工作对象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如果对物体用了力,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就像物体在F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向上移动了距离s。我们就说力F对物体做了功。

现在想一想,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你们说的真好,力和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就是机械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

板书: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W表示功。功可以表示为 。还记得力和距离的单位各是什么吗?你能推断出功的单位吗?

单位: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公的单位就是N·m,叫做焦耳,简称焦(J)。

1J=1N·m

(二)做功

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那到底怎样判断是不是做功了呢?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

1、小明用力推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推动。

因为石头没被推动,所以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也就是说小明并没有对大石头做功。

2、踢出去的足球,滚动了 12米的距离。

足球被踢出去之后,是依赖惯性滚动,在滚动的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做功。

3、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

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可见当力和移动的距离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也不做功。

通过刚在的实例,我们知道,不是有力、有距离,就是做功了,我们还要分析他们的方向。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的过程。

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

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

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

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

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

(三)功的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 ,在计算功时,找到力的大小和对应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相乘就可以得到功的大小。

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

已知:F=50N、S= 10m、G=100N。

求:W

解:在水平方向上,推力F根推动箱子移动了 10m的距离。

跟据 =50N× 10m=500J。

在重力的方向上,箱子并没有移动,所以重力并没有做功。

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

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F无关。提示: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而在水平方向没有移动。

三、小结

功的两个重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功的计算:

篇10:初中物理《功》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教学准备

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篇11:初中物理《功》教案

一、引入新课

(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

二、新课学习

(一)功的概念

以下我们要通过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演示: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任何一种机械在工作时,都必须对工作对象施以力的作用,还必须使工作对象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如果对物体用了力,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就像物体在F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向上移动了距离s。我们就说力F对物体做了功。

现在想一想,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你们说的真好,力和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就是机械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

板书: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W表示功。功可以表示为。还记得力和距离的单位各是什么吗?你能推断出功的单位吗?

单位: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公的单位就是N·m,叫做焦耳,简称焦(J)。

1J=1N·m

(二)做功

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那到底怎样判断是不是做功了呢?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

1、小明用力推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推动。

因为石头没被推动,所以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也就是说小明并没有对大石头做功。

2、踢出去的足球,滚动了12米的距离。

足球被踢出去之后,是依赖惯性滚动,在滚动的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做功。

3、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

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可见当力和移动的距离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也不做功。

通过刚在的实例,我们知道,不是有力、有距离,就是做功了,我们还要分析他们的方向。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的过程。

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

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

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

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

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

(三)功的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在计算功时,找到力的大小和对应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相乘就可以得到功的大小。

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

已知:F=50N、S=10m、G=100N。

求:W

解:在水平方向上,推力F根推动箱子移动了10m的距离。

跟据=50N× 10m=500J。

在重力的方向上,箱子并没有移动,所以重力并没有做功。

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

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F无关。提示: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而在水平方向没有移动。

三、小结

功的两个重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篇12:初中物理《功》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功的计算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准备回答问题

功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

总结结论: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work)学生回答问题,通过课本上刹车的例子,体会生命的可贵。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观看马拉车,举杠杆,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做了功,有的没有做功。得出一个设想。

做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学生分组做课本上动滑轮的实验,在设计一个定滑轮的实验。

总结学生的结论总结规律:

功和力和在距离有关,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不会变的物理学上把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讲解焦耳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学生观看并思考。做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总结共性,在实验中得到乐趣,体会经过验证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结论。

通过焦耳的例子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的科学家的贡献。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

想想议议结合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来想想为什么要强调“在力的方向上”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篇13:初中物理第九章《电功》说课稿

初中物理第九章《电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掌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知识目标

A层次: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

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能力目标

1.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教育

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5、教学关键

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6、准备教具

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学法是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教学程序

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ABC三个层次学生回答,为本堂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1.水流能做功吗? 2.功的表达式如何? 3.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小车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第三个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学习电功。(板书课题)

1. 建立概念

篇14:《电功》的初中物理说课稿

关于《电功》的初中物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掌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知识目标

A层次: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

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能力目标

1.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教育

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5、教学关键

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6、准备教具

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学法是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教学程序

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ABC三个层次学生回答,为本堂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1.水流能做功吗? 2.功的表达式如何? 3.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小车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第三个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学习电功。(板书课题)

1. 建立概念

电流做功形式很多,如电流通过收音机做功,我们听到声音,电流通过电视机……让学生再举电流做功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 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猜想,有的说与电压、电流和时间有关,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让学生看书图9-1,画出电路图,目的了解实物的连接方法,……当一个量随着几个量变化时,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让ABC层次学生各一名,在教师引导下计时读电流表、电压表示数,

让全体学生观察小车上升的高度,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改变电压值,电流值做两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第二次小车为什么升的高呢?学生答: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大。教师讲解:电流对电动机做的功近似看成等于电动机对小车做的功。小车上升的高,说明电流做的`功多。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呢?引导学生回答: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越多。让学生推想,保持电压、电流值不变,延长通电时间,小车上升更高。结论:保持电压、电流不变,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通过上面实验得出定性结论: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告诉学生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出了计算电功的公式W=Uit,讲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引导学生说出公式的物理意义。为了让学生对电功的单位焦耳有一个具体认识,告诉学生在力学中将两个小鸡蛋举高1米(匀速),做功约1焦。在电学中每秒钟通过普通电灯的电流所做的功是几十焦,每秒钟通过洗衣机的电流做的功约为200焦左右,使学生认识到这个单位在电学使用中显得很小,生活中用起来很不方便,常用度做单位。1度=3.6×106焦。生活中用什么来测电功呢?用电能表。

3. 电能表

讲清读数方法和计算某段时间内用电度数,看书上图9-4,让学生了解一度电的作用,渗透节约用电教育,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第四环节:让学生小结,把这堂课知识形成体系。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为此我设计了具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填空题,采用自查形式,选择题,用答题卡,判断题用手势出示。这样,教师一目了解地掌握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了双重反馈。

四、说板书

采用横向板书。一什么是电功。二、怎样计算电功。三、用什么仪器测电功。使教学具有流畅性,同时学法一目了然。难点:讨论归纳法。重点:感知探索法。

五、说时间

复习提问约4分钟,引入新课约1分钟,新课教学约24分钟,小结1分钟,巩固练习约14分钟,作业约1分钟。这样做到三快一慢,导入新课快,进入重点快,训练节奏快,突破重点、难点慢。

附:(练习题)

一、填空题:采用自选自查形式

A层次:1.电流所做的功叫( )。国际单位是( )。

2.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 )能转化成( )能的过程。通电的电动机将砝码提起( )能转化为( )能。

3.实验研究表明:电流所做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 )( )( )和( )成正比。计算公式是( )。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 )( )( )和( )。生活中常用( )做电功的单位。

4. 用来测定电流做的仪表是( )

5.某户电表月初示数:123 4 0 月末示数 12962 ,本月用电( )

B层次:6.有一用电器通过它的电流是0.5安,在2分钟内电流做了900焦的功,那么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是( )伏

C层次:7.两只电阻R1:R2=4:3,串联接入电路R1与R2两端电压之比U1:U2=( ),若t相同W1:W2=( ),并联执着入电路,I1:I2=( ),在相同的时间内W1:W2=( )

篇15:《电功》教案

《电功》教案

一、教学的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及其实质。 (2)理解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焦耳、千瓦时、度。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及读数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 思想目标: 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具

学生电源、开关、演示电压表、演示电流表、电动机模型、铁架台、投影仪“6V 6W”、“6V 3W”的灯泡各一个、导线若干条、50克砝码一个、细线约1米

五、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可以借助于水流来类比,提出电流也可以做功。演示课本图9-1所示的实验,通电后物体被提起,证明电流可以做功。并向学生提出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新课教学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 电流做功的形式及实质

在刚才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向学生指明电流做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会伴随着一些现象或变化等电流的效应的发生,如通电后电灯发热发光、电风扇转动、电饭锅发热、溶液会发生化学变化等,然后启发同学们思考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电流做功的例子,鼓励同学们大胆思考、踊跃发言,并及时表扬以肯定同学们的正确回答,最后教师作总结发言: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二阶段 研究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

研究电流做功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类比水流做功时与水压、水流、时间的关系来说明。然后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对电流做功进行定性研究,为了使实验操作简便和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可采用“比较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课本中“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的实验,利用电灯发光强弱的变化来表现电流做功多少的方法,以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配合投影仪模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来增加实验的可见度,采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电功与电压、电流和时间的关系,在实验中注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具体的实验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先利用两灯串联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电压不同而灯的亮度不同来研究“电功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利用两灯并联时电压和通电时间相同,电流不同而灯的亮度不同来研究“电功与电流”的关系;对于电功与通电时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理解,只需稍加说明,不需要专门演示。最后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并写出电功的计算公式:W=U I t,对于公式W=U I t要向学生强调公式中各个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并特别强调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即U I t必须是对应于“同一段电路(或同一个用电器)”的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它们具有“同一性”和“同时性”的特点。

第三阶段 介绍电功的单位

电功的单位是焦耳(强调它与机械做功的单位焦耳相同,证明电功也是功),另外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对焦耳这个单位形成具体的印象。如通过手电筒小灯泡的电流,一秒钟做功约一焦耳,100瓦的白炽电灯正常工作时电流每秒钟做功100焦耳,家用空调器工作时电流每秒钟做功几千焦耳,通过这些实例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焦耳这个单位形成感性的认识,还使学生体会到焦耳是个很小的单位,从而引出工农业生产和技术资料中使用的电功单位:度和千瓦时。提示学生知道电功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四阶段 电能表的读数

出示电能表实物,说明电能表的作用,采用投影的方法让学生们练习电能表读数的方法。最后,结合课本图9-4,介绍一度电的作用,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第三环节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巩固新课教学

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对电功的概念形成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可以检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1.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 电 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炉子通电后,电流做功,这时是将 电 能转化为 内 能。电流通过洗衣机的电动机时,电 能转化为 机械 能。

3.电流在某段电路上做的功等于电路两端的 电压 与电路中的 电流 以及 通电时间 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W=U I t。

4.小刚同学家的电能表月初的示数是21658,月末的示数是22136,这个月小刚家用电 47.8 度。

5.一只灯泡接到6伏的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是 0.5安,则通电5分钟电流做了900焦耳的功?

6. 把5题中的小灯泡若接到3伏的电路中,通电5分钟,电流做多少焦耳的功?并分析在这两种情况下电压、电流、电阻和电功率之比分别是多少? (分析电功时要提醒学生注意U I t的同一性和同时性。)

第四环节 .小结本节知识目标,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第九章 电功和电功率

第一节 电功

一 电流做功的实质:

二 研究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

三 电功的计算公式 W=U I t

四 电功的单位 焦耳 千瓦时 度

1千瓦时=1度=3.6×106焦耳

五 电能表的读数

篇16:《电功》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电功的概念:知道电流做功的常见形式是推动机械做功,使导体发热发光等;理解电功的公式(W=UIt)和单位(焦);能综合欧姆定律和电功公式计算用电器(只限于一个)的电功。

2.知道电度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二)教具

1.课本上电流做功把砝码提起来的实验装置;电键一只。

2.电动玩具汽车一只。

3.带灯座的小灯泡(或电阻丝)一只。

4.电度表挂图(或实物)。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l)过去学过力可以做功,怎样才算力对物体做了功?(答: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就算力对物体做了功)

(2)你能举出日常见到的做功的例子吗?

(教师引导学生答:水流推动水轮机做功,汽车、电车的牵引力带动车辆行驶做功等。)

2.讲授新课

(1)电流可以做功:电车的牵引力实际是由电动机产生的,电动机是通了电流才工作的。所以,电车行驶,实际上是电流做功的结果。

(演示:玩具电动汽车的行驶)

(2)电流做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电流通过电动机可以做功,那么电流通过电灯时发光。电流通过电炉时发热,算不算做功呢?

在这里我们应把“功”的概念加以扩大。用电动机移动物体或使机械转动,是电流做功的一种表现。电流使导体发热、发光,是电流做功的又一种表现。总之,电流做功的现象很多,例如电流通过电铃发声,电子表显示数字,电视机显示图像等,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3)电流做功多少跟什么有关系?

演示课本图9-1的实验时,电流和电压应采用大型的示教电表来显示。实验分两步:

①用变阻器改变电流和电压,观察在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

首先指明:砝码被提升越高,表示电流做功越多。

先将变阻器滑片移至某位置(使接入电阻较大),闭合电键,观察砝码上升的时间和高度(通电时间由电键控制),并记下电流、电压值。

再将变阻器滑片移至另一位置(使接人电阻较小),闭合电键,观察相同时间砝码上升的高度,并记下电压、电流值。

比较两次实验,得出:

在相同时间内,电压和电流越大,电流做功越大。

②保持电压和电流不变,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

(这一步可以不做实验,直接推出。)

指出:上述实验,所得出的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是定性关系。如果把实验做得精确些,可以得出:电功跟电流、电压、通电时间都是正比关系。如果电压U用伏做单位,电流I的单位用安,时间t的单位用秒,电功W的单位用焦,则有

W=UIt

应当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公式中的W、U、I均指电路中同一段电路(即某个用电器)而言;二是W、U、I、t必须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

(4)电功的计算。

(把课本图9-1的实验装置中的电动机换成小灯泡,做两次改变电压(取整数)电流的实验,通电时间都取10秒钟。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并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两次电流做功的大小)

提问:把重为1牛的物体举高1米所做的功是多少?(答:l焦)这些功如果由电动机完成,那么,电流所做的功是不是1焦呢?

(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电流通过电动机时,除了提举重物做功外,电流也会发热做功,因此电流的功为这两部分功的和。这就是课本图9-l的实验不定量的原因。因此在选用电动机时,发热愈小的效率愈高。)

列举常用电器工作时,1分钟能做的功:如手电灯泡为几十焦,照明灯泡为几百至几千焦,洗衣机为几万焦。

由于焦这个单位很小,生活中常用“度”作电功的单位:

l度=3.6×106焦。

(5)电能表(俗称电度表)。

出示电度表挂图(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读出读数。

指出电流做功时,表的转盘就转动(盘的边缘有个红点显示转动),每转3000转,耗电1度。表面上最后的数字是小数点后的一位数。

最后结合课本图9-4介绍1度电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3.巩固练习

(1)电流做功有哪些表现?(列举常见的实例来说明)电功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2)把同一个灯泡先后接到220伏和110伏的电路中,则电流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电功之比:

A.2∶1;B.1∶2;C.4∶1;D.1∶4。

(3)一盏电灯所用的电压是36伏,电流是1.5安,通电50分钟,电流做了多少功?

(4)一个电炉通电4小时耗电6度,所用的电压是200伏,通过电炉丝的电流是多少?

这四道题应预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和计算。学生回答第2题,可能有争议,有的选A,有的选C,教师可让选C的学生说明理由,然后提问:对同一个用电器只改变电压,而不改变电流是否可能?对不同阻值的用电器,电压相同时电流是否相同了引导学生用电功公式结合欧姆定律分析问题;对同一用电器I∞U,因此U增2倍,I亦增2倍,故W增4倍;对不同R的电热器,U相同时,I与R成反比,故W亦与R成正比)

4.家庭作业

如果巩固练习第3、4题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完成,可留为作业,课本习题一第1题也可留做作业。

5.板书设计

第九章电功和电功率

电功

电流做功的各种表现:

电动机牵引物体或带动机器转动

电炉发热

电灯发光

凡是通过电流引起的任何变化,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电功大小与什么有关?

电功公式W=UIt

注意:公式中各个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

各个量应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电功单位:焦

常用单位:度

1度=3.6×106焦

电度表用来测定电功的一种仪表。

(四)设想、体会

这节课的内容,表面上看较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实际上隐含着两个疑点:一个是从力学的'功过渡到电功,另一个是由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但这两点都不能用扩展知识的办法去解决,而只能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达到表观上的掌握。

例如,教学中强调:电流做功要引起各种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发声,或引起化学反应……,凡是电流引起的任何变化,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反之,如果电流不引起任何变化,例如电流通过电阻很小,甚至电阻为零(超导体)的导体,不产生热效应,也不产生其它效应,则虽有电流但都不做功。这样学生虽然没有掌握电功的概念的内涵(电能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却掌握了电功的全部外延。

又如,引出电功公式后,在教学中加了一个电流通过灯泡做功的实验和计算。这个实验和课本图9-1的实验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图9-l为电流通过电动机提起的砝码做功,这个。实验为电流产生热做功。图9-l的实验为定性地探索电功与什么有关,为引出电功公式提出依据,这个实验则是承认电功公式正确,定量地测量和计算,以加深巩固电功知识。这样就弥补了定性实验引出定量关系之不足,也从力和热两方面显示了电功的效果。

在新课授完后,安排了四道巩固练习题,其目的一方面是小结、巩固这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电功与电压、电流和时间三个量有关,探索它们间的关系时,在物理学研究中总是让其它量保持不变,让应变量随一个自变量而变化,依此类推。这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电功的实验中,电压和电流却是同时变化以引起电功变化的。这就要联系到欧姆定律来分析。学生常易犯的错误如电压(或电流)增大2倍,电功亦增大2倍。这是由于孤立分析、顾此失彼所致,本题即为纠正这种错误而设计的。

引出电功公式后,提醒学生注意公式中各量应对同一电路取值并且要统一单位,这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

注:本教案依据的是人教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九章

篇17:电功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的形式。

2.通过演示实验,得出计算电功的公式并使学生掌握公式。

3.对电功的单位焦耳的大小有具体的认识,知道生活中电功的单位是“度”。

4.知道用电能表测电功的大小并会读数。

5.通过用电能表测电功和1度电的作用,使学生能自觉地节约用电。

(二)教具

课本图9梍1实验装置一套,米尺一根,电能表一只及电能表挂图一张。写有例题的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1)提问

①在第一册物理书中我们学习了功,大家还记得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吗?功的单位是什么吗?(答略)

②流动的水能够做功吗?(学生答并举例)

③这册书中我们又学习了电流,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答: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水流可以做功,那么电流可以做功吗?

2.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装置和电路:用电源、电动机、开关、滑动变阻器组成一串联电路。用电动机提升砝码。

①由实验证实电流可以做功。

闭合开关后问: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答:砝码上升)

问:是谁把砝码提起来?(学生答:电动机)

问:电动机为什么能提起砝码?(学生答:因为给电动机通电,电动机转动起来,所以把砝码提起来)

问:此实验表明什么?(学生答:表明电流是可以做功的)

教师指出:此实验中电流对电动机做功,电动机又对砝码做功,所以电动机把砝码提起来。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不仅通过电动机时做功,电流通过其他用电器时都要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很多。

请同学举例电流还有哪些做功的形式。(学生举例略)

②能量转化情况。

问:砝码上升过程中,机械能如何变化?(学生答:增加)

问:砝码增加的机械能是从哪来的?(指出:因为电动要消耗了电能,所以砝码的机械能增加)

师生再共同分析刚才学生举出的例子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3.进行新课

问: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1)由课本图9-1的演示实验得出电功的计算公式

介绍实验装置和电路,在前面演示实验的电路中再接入电流表和电压表(两表均用大型示教电表),在砝码后竖立一根米尺。在黑板上画出如图1所示的实验电路图。

①指出:电流对电动机做功,电动机又对重物做功。我们可以近似地看做电流对电动机做的功等于电动机对重物做的功,即等地Gh。因此,从h变化的多少可定性地知道电流做功的多少。

②演示:a.在相同时间内,电压低、电流小,砝码上升得低;b.在相同时间内,电压高、电流大,砝码上升得高;c.通电时间越长,砝码上升得越高。师生边观察实验、边分析讨论,最后指出:研究表明,计算电功的公式:W=UIt。③请同学说出U、I、t、W各代表物理量。U就是某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I是这段电路中的电流,W就是电流在这段电路中通过t秒内所做的功。

用文字表述公式: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举例:我们教室里的灯两端的电压是220伏,通过的电流是0.18安,那么通电10分钟,电流做了多少功?(请同学计算)

(2)电功的单位

①指出上例中算出的电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J。1焦=1伏·安·秒。焦就是第一册学过的'机械功的单位。

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焦形成具体的观念。如把二个鸡蛋托高1米,做的功大约是1焦,通过手电筒灯泡的电流,每秒做的功大约是1焦,通过洗衣机的电动机中的电流每秒钟做的功大约是100焦。电力机车行驶1分钟,电流做的功大约是3亿焦等。②生活中常用“度”作电功的单位,1度=3.6×106焦。

③电能表(俗称电度表)

①出示一个电能表和电能表挂图(如没有挂图可自制一个如图所示的挂图),让学生认识电能表:

a.作用:测量电功或用户用电器所消耗的电能。

b.220V表示接在220伏的电路上使用。

C.5A表示这只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5安。

d.3000转/kwh表示每消耗1千瓦时(即1度)的电,电能表的转盘转3000转。

e.如何读数,所测的电功的单位是度。

f.例:小伟同学家在上月底装了一只新的电能表,表的示数是零。在本月底查表时,电能表的读数如图9-2所示,问:在一个月内小伟家用了______度电?消耗了______焦的电能。

②通过课本图9梍4介绍1度电的作用,并结合这节课后的“调查”,请一些同学说出自己家每月的用电情况,讨论有哪些节约用电的措施,宣传节约用电。(

4)例题:(写在小黑板上)①电流做功表现在电流通过电灯时,电灯

______,通过电炉时,电炉_______,通过电动机时,电动机________。②推导电功的另一计算公式

W=UQ。③在

1分钟内有18库的电量通过手电筒的小灯泡,电流做了54焦的电功,则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强度为______安,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________伏。

④灯L1的电阻大于L2的电阻,将L1、L2串联起来接到电路中,在相同时间内电流通过_______灯做的功多;若将它们并联起来接到电路中,在相同时间内,电流通过______灯做的功多。

3.小结

(l)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电流做功有各种形式,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的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功的计算公式是W=UIt或W=UQ。

(3)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功的单位是焦,生活中常用的是度。l度=3.6×106焦。

(4)测量电功的仪表叫电能表。

(四)说明

1.通过与水流的类比提出了电流是不是可以做功,然后用演示实验证实,这样引入了新课。再通过演示实验引出电功的计算公式。因对初中学生来说,电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要做好这两个演示实验,在讨论分析过程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要启发诱导学生分析回答。

2.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电功的公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由第二个演示实验引出计算电功的公式并通过例题达到让学生掌握电功的公式,会计算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功问题,定性讨论两个用电器的问题。

篇18:电功教案

电功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的形式。

2.通过演示实验,得出计算电功的公式并使学生掌握公式。

3.对电功的单位焦耳的大小有具体的认识,知道生活中电功的单位是“度”。

4.知道用电能表测电功的大小并会读数。

5.通过用电能表测电功和1度电的作用,使学生能自觉地节约用电。

(二)教具

课本图9梍1实验装置一套,米尺一根,电能表一只及电能表挂图一张。写有例题的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1)提问

①在第一册物理书中我们学习了功,大家还记得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吗?功的单位是什么吗?(答略)

②流动的水能够做功吗?(学生答并举例)

③这册书中我们又学习了电流,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答: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水流可以做功,那么电流可以做功吗?

2.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装置和电路:用电源、电动机、开关、滑动变阻器组成一串联电路。用电动机提升砝码。

①由实验证实电流可以做功。

闭合开关后问: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答:砝码上升)

问:是谁把砝码提起来?(学生答:电动机)

问:电动机为什么能提起砝码?(学生答:因为给电动机通电,电动机转动起来,所以把砝码提起来)

问:此实验表明什么?(学生答:表明电流是可以做功的)

教师指出:此实验中电流对电动机做功,电动机又对砝码做功,所以电动机把砝码提起来。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不仅通过电动机时做功,电流通过其他用电器时都要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很多。

请同学举例电流还有哪些做功的形式。(学生举例略)

②能量转化情况。

问:砝码上升过程中,机械能如何变化?(学生答:增加)

问:砝码增加的机械能是从哪来的?(指出:因为电动要消耗了电能,所以砝码的机械能增加)

师生再共同分析刚才学生举出的例子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3.进行新课

问: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1)由课本图9-1的演示实验得出电功的计算公式

介绍实验装置和电路,在前面演示实验的电路中再接入电流表和电压表(两表均用大型示教电表),在砝码后竖立一根米尺。在黑板上画出如图1所示的实验电路图。

d.3000转/wh表示每消耗1千瓦时(即1度)的电,电能表的转盘转3000转。

e.如何读数,所测的电功的单位是度。

f.例:小伟同学家在上月底装了一只新的电能表,表的示数是零。在本月底查表时,电能表的读数如图9-2所示,问:在一个月内小伟家用了______度电?消耗了______焦的电能。

②通过课本图9梍4介绍1度电的作用,并结合这节课后的“调查”,请一些同学说出自己家每月的用电情况,讨论有哪些节约用电的措施,宣传节约用电。(

4)例题:(写在小黑板上)

①电流做功表现在电流通过电灯时,电灯______,通过电炉时,电炉_______,通过电动机时,电动机________。

②推导电功的另一计算公式W=UQ。

③在1分钟内有18库的电量通过手电筒的小灯泡,电流做了54焦的电功,则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强度为______安,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________伏。

④灯L1的电阻大于L2的电阻,将L1、L2串联起来接到电路中,在相同时间内电流通过_______灯做的功多;若将它们并联起来接到电路中,在相同时间内,电流通过______灯做的功多。

3.小结

(l)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电流做功有各种形式,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的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功的计算公式是W=UIt或W=UQ。

(3)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功的单位是焦,生活中常用的是度。l度=3.6×106焦。

(4)测量电功的仪表叫电能表。

(四)说明

1.通过与水流的类比提出了电流是不是可以做功,然后用演示实验证实,这样引入了新课。再通过演示实验引出电功的计算公式。因对初中学生来说,电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要做好这两个演示实验,在讨论分析过程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要启发诱导学生分析回答。

2.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电功的公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由第二个演示实验引出计算电功的公式并通过例题达到让学生掌握电功的公式,会计算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功问题,定性讨论两个用电器的问题。

篇19:初中物理功的教案

(二)教学要求

(1)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2)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复习提问

(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2)在建筑工地上要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已知每块大理石板重50牛,用起重机可以在2分钟内将大理石板一次全部送到20米高处。如果用一个工人来背,把这些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所用的时间是20小时,试求用这两种方法,把大理石板全部运送到20米高处,起重机和工人各做了多少功?

解答:起重机吊送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1=f1·s=g·h=50×1000牛×20米=1.0×106焦,

工人背运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2=f2·s=g·h=50×1000牛×20米=1.0×106焦。

(四)进行新课

(1)引入

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是相等的。但是,在做相等的功时,起重机比工人做功快。做功不但有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快慢的问题。在物理学里用功率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

板书:“五、功率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提问:如果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不同,做功用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做功的快慢?比较它们的功率大小呢?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我们已经学过,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我们用单位时间里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表示运动的快慢,与此类似,做功的快慢是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来表示的。

板书:“2.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提问:如果起重机在2分钟里完成l.0×106焦的功,它的功率如何计算?要求学生答出:

教师给出功率公式和单位,边讲边板书:

4.单位:瓦特(国际单位制)

1瓦特=1焦/秒,

1千瓦=1000瓦特。”

参阅课本图14—12,对功率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3)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阅读p168最后一段。简要说明选购机器考虑它的功率时要从实际出发。

(4)例题:课本例题。教师要把此题分解为几个问题逐个提出,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问题:

①50米3水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②50米3水重是多少牛?

③用一台水泵把50米3的水提升到距水面30米的一个水箱,这台离心式水泵完成了多少功?

④如果水泵把50米3的水抽到离水面30米高处用了1小时。求这台水泵的功率是多少瓦?合多少千瓦?

学生解答完以后教师讲评。

(五)复习巩固

1.什么叫功率?功率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公式是什么?说明公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什么?

2.讨论:课本中的“想想议议”。

(六)布置作业:课本节后练习1、2、3、4题。

【电功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相关文章:

1.初中物理《功和功率》优秀教案

2.初中物理磁生电教案

3.什么是力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4.九年级物理电能电功教学反思

5.初中物理功教学课件

6.电功教学设计

7.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8.九年级物理电与磁教案

9.人教版电功电能教学设计

10.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下载word文档
《电功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