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SZMZ”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力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力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力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力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力 》 教学设计
柘溪镇中学 喻思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篇2:什么是力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什么是力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力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4、知道力的单位:牛(N)。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概念及单位,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
弹簧、钩码、小球、磁铁(两块)、小车(两辆)、铁钉、碎纸屑、丝绸、玻璃棒;多媒体计算机及大屏幕投影整套设备、辅助教学光盘等。
教学方法
演示、多媒体投影、观察、讲解、讨论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怎样认识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怎样认识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
①观察实验:钩码挂在弹簧下出现的情况;
②观看课本P87熊猫攀吊竹枝的图片;
③观察实验:用玻璃棒击小球的情况;
④多媒体投影:钩码挂在弹簧下的情况、棒击小球时的情况以及足球运动员头顶球时的动画。
2、带领学生记录并分析①②情况、③④实验及投影的
3、概括:
①请学生回答:(a)力是什么?(b)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②教师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结论):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师讲解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3、演示、观察、思考:
①演示并观察:
a.砝码离开手后能下落;
b.磁铁吸引铁钉,用纸把铁钉包起来后磁铁仍能
吸引;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不接触碎纸屑,能把碎纸屑吸引起来。
②多媒体投影上述三种现象。
思考:这几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先请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教师总结得出并多媒体投影: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4、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①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力的物质性),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②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a.大熊猫攀吊竹枝,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
b.棒击小球,哪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个物体是
受力物体?
c.头顶足球,哪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然后教师讲解、更正并进行多媒体投影)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观察:
网拍击球,使球变形,但同时拍网也变形了。
(多媒体投影)
2、引导分析:
3、实验、投影:
①如图所示,将两根磁铁NSNS
分别放到两辆小车上并
将小车放到平滑的桌面
上,观察现象。NSSN
②多媒体投影(并带领学生分析)
a.甲、乙两人均穿滑冰鞋,当其中一人用力推时,
两人的`运动情况。
b.放有磁铁因异名磁极相吸的小车从两边向中间运动;
c.放有磁铁因同名磁极相斥的小车往两边运动.
4、做一做:
用手拍课桌,手感到疼。(力的作用分析如下)
手
桌子
拍
拍
5、概括:
①先请学生回答:上面的实例、实验、投影说明了什么?
②教师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多媒体投影)
③指导学生填好教材P89方框中的空格。
5、教师讲解:
研究力的时候,必须明确谁施力,谁受力。在上述实验和投影中对于人:甲推乙的力来说,甲施力,乙受力;而对乙推甲的力来说,乙施力,甲受力,是同时发生的。
a.对于磁铁:甲吸引乙的力来说,甲施力,乙受力;而对乙吸引甲的力来说,乙施力,甲受力,同时发生。对于同名磁极相斥,也具有同样道理。
6、问题:
人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能前进,这是为什么?
(提问学生后多媒体投影)
7、想一想:
①多媒体投影:足球运动员踢球、顶球、接球时的动画。
②请学生回答:足球运动员在踢球、头顶球、守门
员接球时施力情况、受力情况如何?足球的运动状态在甲、乙、丙三个运动员处相应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力的单位
长期以来,力的单位有多种,很不统一,如:斤、磅、公斤、千克力等等,这样不利于各国间的文化科技的交流,直到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后才趋于统一。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为纪念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那么1牛的力到底有多大呢?看:大屏幕投影
2、人手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牛(请同学们回去后实际做一做,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50克)。
3、手托物理课本的力大约是3牛。(同学们亲自体验一下)
4、下面几个物体(蚂蚁、大型拖拉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拉力或推力,请同学们看多媒体投影。
篇3:《重力》探究式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重力》探究式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题引入
确定问题
探究活动
展示结论
教学环节
我们大家先一起来看一段太空船模拟舱的片段。播放课件(太空船中人漂浮)
而我们在地球上大家都是“脚踏实地”站得很稳,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抛出去的粉笔为什么会落回地面?
(借助地球仪)我们在地球的其它位置上抛出去的粉笔会落向哪里?
引出重力的概念。
英语:Gravity,同学们说重力用什么字母来表示呢?
板书:重力(Gravity)G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施力物体:地球。
重力是力的一种,我们要从它的哪些方面研究呢?
首先同学们走进主题资源的“探究学堂”中研究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重力主题资源网站”中给出探究引导。针对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网站中给予“帮助”。
巡视并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引导。
我们来看看大家的探究的方案与结论。
教师活动
观看太空船模拟舱的片段
思考:人为什么会漂浮着?
回答:地球引力
回答:地球引力
回答:地面
回答:G
并且记忆
回答、理解、记忆
回答: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组内成员讨论、猜测,制定探究方案。
参考主题网站中的资源,充分利用给出的实验仪器验证小组的猜测,并能根据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出结论。
演示小组的探究方案,说出探究结论。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得出: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达到学科间的综合。
知识的回顾
小组成员的合作与交流。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结论。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意图
评价总结
在线检测
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课堂小结
作业
板书: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G = mg (g=9.8N/Kg)
大家走进“在线检测”看看自己对重力了解有多少。
计算自己的体重
能用“弹簧秤”测量出一个苹果的“质量”?
我们知道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那么它的作用点是怎样的呢?
重力的作用点有它自己专属的名字:重心。那物体重心的'位置在哪里呢?
播放特技:转笔;转球。
强调:这时的位置就是物体的重心。
如何找到物体的重心呢?
同学们到网站中浏览,找到卡片的重心,此外浏览、分析重心在其他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用途。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什么呢?
小短文:1.“我受到的重力”
2.“假如没有重力”
选择一个题目写一篇短文。
总结
记忆
走进“在线检测”,进行反馈练习。
识记
思考
网上浏览,思考方法,了解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并且自主学习重心在其他领域的运用。
学生回顾、总结,使得所学的知识具有条理性。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体验了获得知识的喜悦,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知识的兴趣。
让学生从“玩”中学,把知识充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保持学生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动力。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学生思维分析推理能力。
学生对整节课内容的回顾,知识的回放。
综合考察对重力的掌握情况。
篇4: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知道密度是物质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
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概括、归纳物理概念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辨认物质,在现实生活中,如根据颜色辨别红色墨水和水,根据气味辨别水和酒精,密 度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此中颜色和气味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可以据以区分不同物质。
如何区分外观上相同的不同物质:
如:体积一样的铁块和铜块;
质量一样的水和酒精。
提出:有时仅仅根据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和外部特征,很难鉴别不同物质,需要找出物质的其他特征——密度。
二、实验(密度概念的建立)
取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铁块和铝块各三块,用天平分别称出它们的质量,其结果如下: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两块铁的`体积是一块铁的体积的2倍;二块铁的质量是一块铁质量的2倍;两块铁和一块铁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对不同物资,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不等,即它们的m/v值不同;
3、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体的特性。
三、密度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
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由密度定义可得到计算密度的公式:
密度=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变为: ρ=
辨析: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d、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无关,物理教案《密 度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4、物理意义:铝的密度2.7×103kg/m3物理意义:表示每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千克。
练习:质量为3千克,密度为8.8×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将它截去一半,剩余的密度是______;如果再截0.5千克,则密度为_______________。
5、密度的单位
密度的单位四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在国际单位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克/厘米3,符号:g/cm3。
6、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单位换算依先换后算的原则
例: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等于多少克/厘米3?
解:8.9×103千克/米3=8.9×103× =8.9克/厘米3
练习:ρ金=19.3×103kg/m3=_________g/dm3;
ρ银=10.5×103kg/m3=_________g/cm3。
四、总结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2、密度是表示物体特性的物理量,和质量、体积无关;
3、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4、密度= ;
5、密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五、布置作业。
篇5:初中物理《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写出欧姆定律的公式;
2 经历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理解欧姆定律所提示的电路法则;
3 初步了解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4 会进行欧姆定律的变形,并会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释;
5 通过探究过程,了解物理世界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重点:
1 欧姆定律内容;
2 用物理方法经历探究得到欧姆定律的过程。
园丁
三、教学难点:
1 用物理方法经历探究得到欧姆定律的过程;
2 对物理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而得到规律。
四、教学内容:
1.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活动14-1,导体中的电流与什么有关?
分组讨论:回忆并交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有关。
那么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猜想
(1).引导学生回忆,利用自身的经验猜想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2).引导学生回忆,利用自身的经验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注:利用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得到猜想。当然可能有其他猜想,不反对,用实验检验。
3.分组实验方案的设计
a.要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用什么显示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呢?
答: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来显示电压和电流。
能否设计一个电路测量三个需要的物理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设计出一个合适的电路图。
电路图1
b.导体中的电流与两个因素有关,用什么物理研究方法来研究呢?
讨论、交流:控制变量法。
(1) 如何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呢?
交流、讨论: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观察电流如何变化。
提示:我们可让电压成倍增加,观察电流有没有成倍增加。
(2) 如何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呢?
利用上一个设计方案类似地讨论出方案。
电路图2
参考方案:
保持电压不变,让电阻成倍增加,观察电流是否是成倍地减少。
在上述的设计中,第一步要改变电阻两的电压,以及第二步要保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应该在电路中怎样设计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呢?
交流讨论:在电路中加入滑动变阻器。并设计出最终的电路
在实验前,请学生思考在连线以及闭合开关前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参考答案:
1.开关要断开;2.滑动变阻器阻要调到最大的位置。
布置实验任务,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巡查。注意观察学生:
4、分组实验:1.观察学生有没有按计划实验。
(1)有没有注意连线的注意点(2)有没有将电压成倍增加(3)有没有将数据记入表格。
2.分两个实验进行探究1.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2.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根据实验数据总结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将学生的结论与欧姆定律进行对比: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比。
公式:I=U/R
单位:I(A)、
U(V)R(Ω)
1A=1V/Ω
五、课后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课时作业
七、教学反思:
篇6:初中物理第一册《温度计》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册《温度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难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具演示
演示用温度计,烧杯3个,冷水,温水,热水,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
学生实验室用温度计(2人1支)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一. 温度
请一位同学操作图4-1实验,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二. 温度计
1.构造和原理
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摄氏温度
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它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 ℃。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 ℃,读作37摄氏度。
教师: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看课本图4-3,
回答教师的提问。
教学过程设计
3.绝对零度和热力学温度
宇宙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大约是负273摄氏度,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了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用K表示。
热力学温度是以绝对零度即负273摄氏度为起点。-273 ℃=0 K,0 ℃=273 K,100 ℃=373 K。所以,摄低温度的数值加上273就等于热力学温度。
练习:
(1)水的沸点=____ ℃=____K (2)沸水的温度=____ ℃=____K
(3)绝对零度是____ ℃=____K (4)人体正常体温是____ ℃=____K
4.体温计
学生阅读课文“体温计”,回答以下问题。
(1)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是从35℃到42 ℃。)刻度范围为什么是这样?
(3)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最小一格表示0.1 ℃)
(4)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因为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使体温计中水银的温度跟人体温度相等。)
(5)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水银收缩时,水银从缩口处断开,管内水银面不能下降,指示的仍然是上次测量的温度,所以再用时必须向下甩。)
三.归纳总结
三.思考与作业
课本P46,1、2、3;《课课通》
篇7:初中物理第一册液化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册液化教案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大自然和物质运动形式多样化的认识
2、知识目标:
(1) 认识液化现象
(2) 了解液化的方法
(3) 知道液化放热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液化现象
教学难点:
液化的过程
教学器材: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玻璃片、水、禁药、注射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请大家举出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实例
学生举例:
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形成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教师活动
新课探究
教师: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这就是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我们做个实验观察这类现象。
教师:我们发现水蒸气吹到玻璃片上,有水珠在玻璃片上生成。这就是物质由气态变成了液态,叫液化。
需要指出的是水蒸气由管内喷出时,在管口外很短的距离内我们什么都看不到,管内部分的气体才是水蒸气。我们看到的雾状的“白气”是已经液化了的细小的小水珠成雾状。切不可把这些雾状物误认为是水蒸气。生活中大家见到人呼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门口出现的“白气”,打开热水瓶盖子,瓶内冒出的“白气”等等,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成雾状。
大量的`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但是要使气体的温度足够低,需要非常复杂的低温技术。人们探索能不能使气体在常温下,或者在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实现液化?
教师:这个实验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所以,气体液化的方法是使气体的温度降到足够低;或者是气体的温度虽然没有降到足够低,但是只要温度降到一定程度,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教师:我们从实验中看到,水蒸气只有遇冷时才能液化。所以液化时放热。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沸水烫伤更严重,原因就是水蒸气液化时放热,它比同温度的沸水放出的热要多。
实验1: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思考: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2:我们在这个注射器里吸入少量禁药,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口堵住,然后向外拉活塞,注射器中液态的禁药消失了,全部变成了气态的禁药。我们再推活塞,使气态禁药的体积被压缩,注意观察管内发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回答:
注射器内的气态禁药又液化了
学生看书举例: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的可燃气体都是液态的,是采用在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液化的。液化后,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运输和贮存。
我国向国际市场提供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要用氢作燃料,氧作助燃剂,就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后装入火箭的。
篇8:密度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密度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课题<?xml:namespace prefix = o />
第三节 密度
执教
教学
目标
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重点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具
演示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 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 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分析
练习ρ的写法
练习单位的化法
教学过程设计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xml:namespace prefix = v />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
4.巩固练习:《课课通》
5.小结
计算
与速度的物理意义对比说出密度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完成练习
三.思考与作业
P107:1
四板书
第三节 密度
1. 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 密度公式:
3. 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 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5.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五说明
篇9:初中物理什么是力教案
初中物理什么是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篇10:什么是力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什么是力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课题
第八章 第一节什么是力(1课时)
执教
教学
目标
1. 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点
力的概念。
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具
演示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学过程设计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 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五.小结,练习(略)
学生回答
三.思考与作业
《同步训练》
四板书
第八章 第一节 什么是力
一.什么是力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五说明
篇11: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二力的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通过作图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举例: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进行新课
一、共点力的概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共点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已知二个分力求合力)
A、两分力同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引导学生理解。
B.两分力反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引导学生理解。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
演示实验:先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
强调: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是两分力的合力(合力分力共点)
例题: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1、用作图法解:
①选择标度,用1 cm代表15 N。
②用三角板作出两个力的图示。
③作出和两个力大小相等的平行线,完成平行四边形。
④连接两力之间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
⑤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
⑥通过比例关系求出合力的大小。
⑦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夹角,得到合力的大小是5 N,与45 N力的夹角是53°。
注意事项:1.实线、虚线要分清。
2、合力、分力要共点
3.同一图,合力与分力用同一标度画出
4.力的图示箭头不能忘。
小结并板书:
一、几个概念:
1、合力、分力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一个点上,但是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力的分力定义: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
二、求两分力的合力
A、两分力同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
B.两分力反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内容: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平行四边形中表示两分力的线段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后感: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力的矢量性和解决矢量问题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初学者很难跨越的一个台阶,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然、畅快、水到渠成、不突兀。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2:初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
初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
2.知道二力的平衡及二力的平衡的条件。
3.能应用二力的平衡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状态。
过程与方法:1. 探究二力的平衡条件。
2. 探究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物体静止时合力为0的现象。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具准备】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并非都不受力。(例如:悬挂的电灯、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而有受力的物体,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例如:用力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为什么有些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有些却不能?这些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二)进行新课
一、力的平衡
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否则这几个力就不能平衡。
二、二力平衡条件
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图6—2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物体将向较大的力的方向加速运动。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物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体将发生转动。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
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m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四、二力平衡拓展
1.力的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物体运动的速度与受到的力之间没有关系
2.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平衡力:两个施力物体,一个受力物体。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存在于两个物体之间。
【课堂小结】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也称为平衡状态;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一定是平衡力。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力的平衡
一、二力平衡
静止状态
平衡状态 平衡力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二力平衡条件
1、作用于同一物体
2、大小相等
3、方向相反
4、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布置作业】
课本113页1、3题
同步探究本节练习题。
篇13:初中物理第一册音调、响度和音色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册音调、响度和音色教案
重点和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学生参与实验
教具:
录音机、磁带、旋转齿轮装置、木梳、硬纸片、硬塑料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学准备乐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
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音
方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二)新课教学
一、音调
方法1: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总结
[实验1]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谁是发声体?拨动快慢对发声体有何影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实验1]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系.
方法2: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同学上前观察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请同学注意听用硬塑料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动发声;齿数多,振动快;齿数少,振动慢.
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简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响度:
1.响度的概念: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觉声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师提问: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说明?
(除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鼓、鼓锤和镲之外,其它仪器一律不限,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
控制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
归纳总结出结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方法2: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可操作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纸屑),调节音量观察球(或碎纸屑)的跳动幅度.
[实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
总结结论.
2.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同学们在论述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时,都使用了“声音的高低”一词,而没有使用“声音的大小”,可见,同学们是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区别的.
参考书37页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三、音色:
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由学生讲述猜测的理由,教师给出音色的概念.
(三)总结、扩展
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
习题精选
选择题
1.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
A.频率很高B.振幅很大C.响度很大D.音调很高
2.人对远处大声讲话时,常用双手在嘴边围成喇叭状,这是为了()
A.增大说话频率
B.增加传入对方耳朵的声音的响度
C.改变讲话的音色
D.增大讲话人的肺活量,使人更易讲话
3.人们常对一套音响设备评头论足,说它如何保持逼真的效果,这主要是指()
A.音调和响度B.响度与音色C.音调和音色D.音调、响度和音色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音色会逐渐改变B.音调会逐渐降低
C.响都会逐渐降低D.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都不会改变
参考答案:
1.B2.B34
填空题
1.声源发声时,声音的响度跟声源振动的______有关.当声源的______越小时,声音的响度会越______.
2.“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高;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
3.如果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
4.如图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有关.
参考答案:
1.振幅,振幅,越小2.响度,音调,音色3.音调,响度4.高,振动频率
典型例题
【例题1】一位女高音正在轻声为一名放声歌唱的男低音伴唱,他们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解析:
此题的目的是使同学们能正确区分乐音的三要素.“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音调,因此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轻声”与“放声歌唱”则表明了声音响度的大小,女高音响度小,男低音响度大.
【例题2】马戏团的训狗员,在舞台上用一种特殊的信号训狗,观众完全没有察觉,狗却准确的听从信号做各种动作.试说一说这其中的奥妙?
解析:
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次每秒到0次每秒.狗能听到的声音范围远比人耳听到的范围大,使从15次每秒到50000次每秒.它能听到人听不到的高频率的声音,驯狗员用的是超出人的听觉范围但在狗听觉范围内的信号.
【例题3】在列车进站暂停时,列车的保养工常用榔头敲打机车的各有关部件,这是为什么?
解析:
保养工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凭借听敲打机车发出声音的音调和音色是否有异常变化,就可以较快的发现列车是否存在故障.
探究活动
1)某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2)了解某种乐器的制作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通过了解乐器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乐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尝试制作乐器;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尝试制作乐器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不一定成功).
3.和其他成员交流.
篇14:初中物理怎样认识力的教案
初中物理怎样认识力的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力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4、知道力的单位:牛(N)。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概念及单位,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钩码、小球、磁铁(两块)、小车(两辆)、铁钉、碎纸屑、丝绸、玻璃棒;多媒体计算机及大屏幕投影整套设备、辅助教学光盘等。
教学方法演示、多媒体投影、观察、讲解、讨论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怎样认识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怎样认识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
① 观察实验:钩码挂在弹簧下出现的情况;
② 观看课本P87 熊猫攀吊竹枝的图片;
③ 观察实验:用玻璃棒击小球的.情况;
④ 多媒体投影:钩码挂在弹簧下的情况、棒击小球时的情况以及足球运动员头顶球时的动画。
2、带领学生记录并分析①②情况、③④实验及投影的
情况如下:
物体发生了形变
弹簧
竹枝
小球
足球
拉
攀吊
击
顶
钩码
熊猫
棒
头
① 弹簧变长了
② 竹枝发生弯曲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
③ 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④ 足球运动方向改变了
物体浮沉条
物 体
作用
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
3、概括:
① 请学生回答:(a)力是什么?(b)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② 教师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结论):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师讲解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4、演示、观察、思考:
① 演示并观察:
a. 砝码离开手后能下落;
b. 磁铁吸引铁钉,用纸把铁钉包起来后磁铁仍能
吸引;
c.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不接触碎纸屑,能把碎纸屑吸引起来。
② 多媒体投影上述三种现象。
思考:这几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先请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教师总结得出并多媒体投影: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5、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①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力的物质性),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多媒体投影)
② 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a. 大熊猫攀吊竹枝,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
b. 棒击小球,哪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个物体是
受力物体?
c. 头顶足球,哪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然后教师讲解、更正并进行多媒体投影)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观察:
网拍击球,使球变形,但同时拍网也变形了。
(多媒体投影)
2、引导分析:
球
桌 子
网 拍
手
击
压
3、实验、投影:
①如图所示,将两根磁铁 N S N S
分别放到两辆小车上并将小车放到平滑的桌面上,观察现象。 N S S N
②多媒体投影(并带领学生分析)
a. 甲、乙两人均穿滑冰鞋,当其中一人用力推时,
两人的运动情况。
b. 放有磁铁因异名磁极相吸的小车从两边向中间运动;
c. 放有磁铁因同名磁极相斥的小车往两边运动.
4、做一做:
用手拍课桌,手感到疼。(力的作用分析如下)
手
桌 子
拍
拍
5、概括:
① 先请学生回答:上面的实例、实验、投影说明了什么?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
F1
乙
甲
甲
F2
② 教师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多媒体投影)
③ 指导学生填好教材P89方框中的空格。
6、教师讲解:
研究力的时候,必须明确谁施力,谁受力。在
上述实验和投影中
对于人:甲推乙的力来说,甲施力,乙受力;而对乙推甲的力来说,乙施力,甲受力,是同时发生的。
a. 对于磁铁:甲吸引乙的力来说,甲施力,乙受力;而对乙吸引甲的力来说,乙施力,甲受力,同时发生。 对于同名磁极相斥,也具有同样道理。
8、问题:
人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能前进,这是为什么?
(提问学生后多媒体投影)
9、想一想:
① 多媒体投影:足球运动员踢球、顶球、接球时的动画。
② 请学生回答:足球运动员在踢球、头顶球、守门
员接球时施力情况、受力情况如何?足球的运动状态在甲、乙、丙三个运动员处相应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力的单位
长期以来,力的单位有多种,很不统一,如:斤、磅、公斤、千克力等等,这样不利于各国间的文化科技的交流,直到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后才趋于统一。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为纪念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那么1牛的力到底有多大呢?看:大屏幕投影
2、人手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牛(请同学们回去后实际做一做,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50克)。
3、手托物理课本的力大约是3牛。(同学们亲自体验一下)
4、下面几个物体(蚂蚁、大型拖拉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拉力或推力,请同学们看多媒体投影。
巩固小结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力可以是物体发生形变
2、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4、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课堂讨论
物理课本P90 作业 2、3
作业处理
1、认真复习课本和指导书中本节内容,预习下节知识《怎样表示力》。
2、书面作业:课 本 P90 作业 1、4
指导书 P58 练习4、5、6
篇15: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
三、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
篇16:物理《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教学目标
①知道力的概念、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②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③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
难点: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图片引入,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
什么是力呢?
人们最早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图片和视频欣赏,学生与教师归纳: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举、压、吸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力的认识 :
学生活动认识,师归纳升华。
(1)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 施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产生力的条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并交流,教师纠正学生误区。
同时明白力的分类:直接作用的力、间接作用的力。
举出实例,强化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 :
学生活动:准备好的海绵、橡皮泥、文具盒等,对这些物体施加力,观察并讨论交流。
引导 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得出结论:
结论一: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结论二: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liuxue86.com
举出实例反推: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力的三要素
小组分组操作,请学生上台演示
演示1: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弹簧
演示2:用同样大小的力拉、压弹簧
交流归纳:
用的力大,弹簧被拉得越长,用的力小,弹簧被拉得越短。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用力拉弹簧时,弹簧被拉长,用力压弹簧时,弹簧被压缩。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
力的示意图
师表述引入示意图的目的
力的表示方法: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叫做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的力。
线段的长短 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 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表示力的作用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练习(见课件)
师生共同归纳作图方法:三“标”一“线”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压桌子、同学间相互推等,然后交流实验的发现。
师结合课件表述:
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力的作用效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3面,回答下列问题:
(1)力有如下两大作用效果:
①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2)力能不能看见?不能,我们是通过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存在,这种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叫做“转换法”。
●小组讨论
请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如下探究:
(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观察橡皮泥的形状;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如图,让小铁球两次从斜面上滚下,分别在小铁球的前方、侧方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有什么样的改变。
●教师点拨
1.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2.运动状态改变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加速、减速)或运动方向改变.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一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引导学生举例加深理解(比如一小孩用力推一辆重型卡车,卡车的表面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但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改变的).
●跟踪训练
1.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小亮参加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面,同时观看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完成填空: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人推车、用手捏橡皮泥……(学生实验:手拍打桌子,感受力).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足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
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弹簧.
3.起重机提重物,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重物.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小组讨论
1.有力的作用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
演示实验:用磁铁靠近大头针(不要接触)
现象:大头针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3.由前面一些现象,我们可以把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磁力、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的吸引力……属于非接触力,常见的推、拉、挤、压、托……属于接触力.
●教师点拨
上述现象中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压、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由此得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跟踪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B.力可以脱离物体存在,比如引力
C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D.任何一个力必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以下描述的各力中,两物体必须接触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是( C )
A.地球对人的引力 B.磁极间的作用力
C.支架对磁铁的支持力 D.两带电气球间的斥力
三、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面,完成下列问题:
(1)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 表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旁用字母表示受什么力。
●小组讨论
请各组同学合成,完成下列探究:
①用大小不同力拉同一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形变程度是否相同?
②手握着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的内外推门,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③找班上一位“大力士”(男生),用同样的力从门外推门的门轴部分和外边框,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力的三要素”,因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多个,所以我们在探究多因素影响同一物理量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2.力看不到,摸不着,为研究力方便,我们要学会如何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力,具体方法: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已给出力的大小最好在箭头附近标示出力的大小),这种画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3.一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画出木块受到水平向右拉力的示意图.
●教师点拨
1.由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多个因素,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语言叙述.
2.画力的示意图时,受力物体可用长方形或圆形这些较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替.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实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 B )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
2.如图所示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
篇17:初中物理力知识点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
(1)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B、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Ⅱ 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弹簧测力计: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惯性和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五、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六、压强
1、压力:
①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②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③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2、压强:
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②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③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④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
⑤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改变压力大小、改变受力面积大小、同时改变前二者
七、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 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 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
⑷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公式:
p=ρgh
⑴、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⑵、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
⑶、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4、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1、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⑴ 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⑵ 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⑶ 结论:
大气压p0=760mmHg=1900px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⑷ 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2、标准大气压——支持1900px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Hg=1900pxHg=1.013×105Pa ,可支持水柱高约10.3m
3、大气压的变化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在海拔2000米内可近似地认为高度每升高12米大气压约减小1毫米贡柱,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低空大气压减小得快,高空减小得慢,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4、测量工具:
⑴ 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⑵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5、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八、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浮力的大小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3、公式:F浮 = G排=ρ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九、浮力的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当它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
2、浮力的应用
轮船: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水量。
潜水艇:改变自身重来实现上浮下沉。
气球和飞艇: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实现上升下降。
十、功
1、力学中的功
①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②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③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2、功的计算:
①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②公式:W=FS③功的单位:焦耳(J),1J= 1N·m 。
④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 功的单位“焦”(牛·米 = 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十一、机械效率
1、有用功和额外功
①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有用功是必须要做的功
例:提升重物W有用=Gh
②额外功:
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例:用滑轮组提升重物W额= G动h(G动:表示动滑轮重)
③总功:
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的和叫做总功。即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W总=FS
2、机械效率
①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公式:η=W有用/W总
③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④说明: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机械效率总小于1
①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②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③公式:P=W/t
④单位:瓦特(W)、千瓦(kW) 1W=1J/s 1kW=103W
十二、动能和势能
1、动能
①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②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③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2、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③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十三、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力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相关文章:
10.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