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第一章 长度的测量误差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第一章 长度的测量误差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2022-09-15 08:46: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寂寂某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第一章 长度的测量误差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第一章 长度的测量误差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 长度的测量误差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篇1:第一册长度的测量误差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思想目标:

初步了解观察演示实验的规律,通过简单的测量知识,对学生进行严谨性教育,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长度测量的初步知识,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

能根据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具

示教刻度尺、长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一、教学过程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单位换算:1m=1000 km        1m=10  dm        1dm=10 cm     1cm=10 mm

1mm=1000um       1um=-1000 nm

学生观察课本上的 单位换算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心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数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向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将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1-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边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例如:如图1-――5所测长度27mm,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往往要求更精确些,这就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例如1―5甲中所测的长度要取做27.3mm.这里末一位的3虽然是估读的,并不准确。但是对我们还是有用的。它告诉我们木块的长度在27mm___28mm之间更接近。因此,最后一位是有意义的

4.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如你看到一份测量记录上写者某本书的厚度是5。你能知道书的厚度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5.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像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6.想想议议

通过学生的议论,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规则。可按实际测量的过程总结。①测量前先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是否磨损,确定以哪条刻度线做测量的起点;明确最小刻度值,了解应估读到哪一位数字。②刻度尺放置应立在被测物体的面上,不能歪斜。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尺面,并对正观测点。④读取数值时要估读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⑤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标注单位。

7、练习巩固:P10、(1――2)题

8、作业 :P14(3――4)题

二、板书设计 :                   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

1、长度的测量         误差

一、测量的意义:人的视觉和感觉不可靠。

二、长度的测量

1、基本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米(m)

1km =1000m        1m=10dm           1dm =10cm

1cm  =10mm       1dm=1000um         1um =1000n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做小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要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三、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课后反思: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也很容易将技能迁移到温度计、停表、弹簧秤、电流表等测量仪器的读数上。因此本节把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

在教法上采取了错误尝试的方法。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使用刻度尺,难以引起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失去学习兴趣。利用错误尝试法,让学让暴露使用刻度尺的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做好实验测量。

刻度尺使用规则的表述,涉及立体几何术语,教学中应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说法。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操作,教学中应通过示范操作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规则。

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在本节课不宜涉及过多。仅让学生知道由于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就必然存在误差。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诉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它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该告诉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

篇2:初中物理教案设计《长度的测量误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长度测量 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 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 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

篇3:长度的测量误差的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学目的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长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三)教学过程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心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数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向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将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1-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边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有效数字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着重讲清最后一位估读数字是有意义的,因此,估读的数字及其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4.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5.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像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6.想想议议

通过学生的议论,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规则。可按实际测量的过程总结。①测量前先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是否磨损,确定以哪条刻度线做测量的起点;明确最小刻度值,了解应估读到哪一位数字。②刻度尺放置应立在被测物体的面上,不能歪斜。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尺面,并对正观测点。④读取数值时要估读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⑤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标注单位。

(四)说明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也很容易将技能迁移到温度计、停表、弹簧秤、电流表等测量仪器的读数上。因此本节把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

在教法上采取了错误尝试的方法。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使用刻度尺,难以引起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失去学习兴趣。利用错误尝试法,让学让暴露使用刻度尺的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做好实验测量。

刻度尺使用规则的表述,涉及立体几何术语,教学中应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说法。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操作,教学中应通过示范操作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规则。

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在本节课不宜涉及过多。仅让学生知道由于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就必然存在误差。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诉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它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该告诉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

篇4: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知道密度是物质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

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概括、归纳物理概念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辨认物质,在现实生活中,如根据颜色辨别红色墨水和水,根据气味辨别水和酒精,密 度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此中颜色和气味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可以据以区分不同物质。

如何区分外观上相同的不同物质:

如:体积一样的铁块和铜块;

质量一样的水和酒精。

提出:有时仅仅根据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和外部特征,很难鉴别不同物质,需要找出物质的其他特征——密度。

二、实验(密度概念的建立)

取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铁块和铝块各三块,用天平分别称出它们的质量,其结果如下: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两块铁的`体积是一块铁的体积的2倍;二块铁的质量是一块铁质量的2倍;两块铁和一块铁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对不同物资,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不等,即它们的m/v值不同;

3、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体的特性。

三、密度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

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由密度定义可得到计算密度的公式:

密度=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变为: ρ=

辨析: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d、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无关,物理教案《密 度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4、物理意义:铝的密度2.7×103kg/m3物理意义:表示每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千克。

练习:质量为3千克,密度为8.8×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将它截去一半,剩余的密度是______;如果再截0.5千克,则密度为_______________。

5、密度的单位

密度的单位四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在国际单位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克/厘米3,符号:g/cm3。

6、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单位换算依先换后算的原则

例: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等于多少克/厘米3?

解:8.9×103千克/米3=8.9×103× =8.9克/厘米3

练习:ρ金=19.3×103kg/m3=_________g/dm3;

ρ银=10.5×103kg/m3=_________g/cm3。

四、总结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2、密度是表示物体特性的物理量,和质量、体积无关;

3、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4、密度= ;

5、密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五、布置作业。

篇5:初中物理第一章教案怎么设计

一、 实验探究:电路的组成二、电路三状态 三、电路图

1、电路

2、电路各元件的作用 开路、通路、短路 1、电路元件符号

3、电流2、电路图

4、电流的方向:

教学反思:

教学参考:

1、金属中的电流和电流方向

一切固态金属都是晶体,在它的空间点阵的结点上有不断做无规则振动的原子正离子,自由电子则在空间点阵间做无规则的热运动,不断地和空间点阵相碰撞。

金属导体两端没有电压时,也就是金属中没有电场时,自由电子的运动完全是杂乱的,正像气体分子的热运动一样,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的平均速度都等于零,因此在平常情况下金属中没有电流。

给金属两端加上电压,使金属中产生电场。这时每个自由电子都将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与电场方向相反的定向运动。所以金属中有电场存在时,自由电子降了无规则的热运动外,还多了一个定向运动,就是这个定向运动形成了金属导体中的电流。

需要指出的是,自由电子热运动的速度、自由电子定向运动的速度、电流传导的速度是 完全不同的。在通常温度下,电子 热运动的速度大约是一百千米每秒;在一般铜导线中,自由电子定向运动的速度不超过十分之几毫米每秒;电流的传导速度跟电子定向运动的速度毫无关系,它是电场的 传播速度,这个速度等于光速―――300000km/s。

关于电流的方向,为什么科学上一直沿用旧的规定,而不改用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作为电流方向呢?原因是旧的规定对正确研究现象并无妨碍。至于旧的规定与实际不符的问题,只是在金属等靠负电荷导电的导体中不存在,在导电的液体中,同时有正、负离子向相反方向移动,哪个规定都不尽符合实际。在某些情况下,电流确实由带正电的微粒如射线形成的,则旧的规定与实际相符。

2、干电池的构造

日常使用的干电池是一种锌锰电池,也叫碳锌电池。

它的构造是:负极为锌做的圆筒,做成筒状的目的是用来储存电解液等化学药品。正极是一根碳棒,它的周围被二氧化锰、碳粉和氯化铵水的混合剂所包围,总称为“碳包”。碳包和锌筒之间充填着氯化铵、氯化锌的水溶液和淀粉等组成的糊状物,称为电糊。电池口上用沥青、松香等酿成的封口剂封牢。

干电池的锌筒、碳包和氯化铵溶液的作用,分别相当于伏打电池的锌片、铜片和稀硫酸溶液。干电池工作时,锌和氯化铵发生变化,产生氢气,附着在碳棒上面。由于氢的电阻很大,电池工作时,在电极附近产生相当大的电压降,使路两端电压降低(这种现象称作“极化”。

所以在干电池中加入二氧化锰为“退极化剂”。二氧化锰是不良导体,如果用得太多,电池的内电阻就要增大,用得太少,退极化作用太慢。为了解决这 个问题,通常就加入了一些导电本领较好的碳粉,它的作用主要是导电,其次是吸收反应过程中生成的部分气体。

电糊中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铵,它相当于伏打电池的稀硫酸溶液。电糊中的氯化锌的作用是增加溶液中的锌离子浓度,缓和氯化铵以锌筒的腐蚀,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

封口的目的是防止电池内部的水分散发和外部水分侵入,避免电液外流,使干电池便于携带,以及防止碳包和锌筒短路。

3、铅蓄电池的构造

铅蓄电池也叫酸蓄电池(铁镍蓄电池叫碱蓄电池)。目前我国学校的实验室中,铅蓄电池常用来作为直流电源。

铅蓄电池的两个电极,封镜 以铅板为骨架。在充好电的正极铅 是二氧化铅,呈好褐色,在负极负板上是海绵状铅,呈灰黑色。每个电极都是由数块并联组成,用合金焊接为一个整体,以便增大极板面积,使它们不 接触。负极铅板的块娄常比正极多一个。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第一, 使正极铅板两面的化学物质都可以与负极起作用;第二,当放电后,正极板上的二氧化铅变成硫酸铅,体积发生变化时,极板不致弯曲。负极上的铅,在放电后虽然也变成硫酸铅,但因为是海绵状,体积变化小,极板不致弯曲。隔离板通常为带有细孔的硬橡胶板、玻璃丝和木板

铅蓄电池的电液,是由硫酸与蒸馏水按照1:2的比例配成的稀硫酸溶液,密度为1.28g/cm3。电注必须纯净,切忌有杂质混入。

铅蓄电池的外壳由不跟电液起化学作用的材料如玻璃或硬塑料制成。电池上面用硬橡胶或灌沥青的盖子封固。盖上开一个小圆口中,以便向电池内注入电液和排出充 电时产生的气体。

蓄电池容量的大小以安时数来表示。容量为1.5A•h的蓄电池,用1A的电流可持续放电15h,或2A的电流持续放电7.5h。

4、新型电池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为了适应工业以及宇宙航行等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先后制成了多种新型电池。

研制型电池都 遵循这 栗一个方向,即自重小,体积小、容量大、温度适应范围宽、使用安全、储存期长、维护方便。应用于空间技术方面的 电池还特别 注意性能可靠、密封性好,能经受得住各种严酷的空间环境和发射环境的考验。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新型电池:

⑴锌银电池

锌银电池通称为银锌电池,采用氢氧化钠为电解液,由银作正极材料,锌作负极材料。由银制成的正极上的活性物质是多孔性银,由锌制成的负极上的活性物质主要是氧化锌。灌入电解液,经充电后,正极的银变成二价的氧化银负极的氧化锌变成锌。锌银电池一般装在塑料内或装在铝合金、不锈钢的外壳内。

锌银电池主要优点是比能量高,适宜于大电流放电的锌银电池应用于军事、航空、移动的通信设备、电子仪器和人造卫星、宇宙航行等方面。制成钮扣式微型的锌银电池应用于手表、助听器、计算机和心脏起搏器等。

⑵锂电池

锂在自然界是最轻的金属元素。以锂为负极,与适当的正极匹配。以锂作为负极的电池都叫锂电池。目前试用的一种是以高氯酸锂为电解质,由聚氟化碳作正极材料的锂电池,另一种以溴化锂为电解质由二氧化硫为正极材料的锂电池。

锂电池的主要优点是在较小的体积或自重下,能放出圈套的电能(比能量比锌银电池大得多),放电时电压 十分平稳,储存寿命长,能在很宽广温度范围内有效工作。应用和锌银电池相同。从发展趋势看,锂电池的竞争能力将超过锌银电池。

⑶太阳电池

目前常用的太阳电池是由硅制成的;一般是在电子型单晶硅 小片上用扩散法渗进一薄层硼,以得到结,然后再加上电极。当日光直射到渗了硼的薄层面上时,两极间就产生电动势。这种电池可作人造卫星上仪器的电源。除硅外,砷化镓也是制作太阳电池的好材料。

5、生物电池有什么妙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树叶、核桃壳、玉米芯、垃圾、锯末等废物为“燃料”,用来制造电池,这类电池叫生物电池。和普通电池相比,生物电池有很多优点,它不仅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不放热,不损坏电路板,成本低,而且无噪声,不污染环境,也不易失火和爆炸。

现在,一些海上信号灯、航标灯和海上无线电设备已经使用由细菌、海水等有机物发电的生物电池。用生物电池作动力的模型船,也已经在大海中航行了。有人设想把整个海洋作为 一个巨大的生物电池,在海洋上建立起电力工业基地。

还有人设想,将生物电池作为一种电力来源,在宇宙飞船上使用。大家知道,载入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航行时,宇航员代谢排出的二氧化碳、尿粪转化成可以利用的氧气、水和食物,要实现飞船内的物质循环,生物电池是必不可少的。美国科学家经过实验,已在发射的“双子星座”和“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上使用了生物电池。生物电池放出电能,用来通信和控制宇宙飞船,使飞船内实现物质循环。飞船没有什么废物可丢弃,就可以轻装前进,飞向神秘的太空深处。

篇6:初中物理第一册《温度计》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册《温度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难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具演示

演示用温度计,烧杯3个,冷水,温水,热水,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

学生实验室用温度计(2人1支)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一. 温度

请一位同学操作图4-1实验,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二. 温度计

1.构造和原理

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摄氏温度

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它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 ℃。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 ℃,读作37摄氏度。

教师: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看课本图4-3,

回答教师的提问。

教学过程设计

3.绝对零度和热力学温度

宇宙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大约是负273摄氏度,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了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用K表示。

热力学温度是以绝对零度即负273摄氏度为起点。-273 ℃=0 K,0 ℃=273 K,100 ℃=373 K。所以,摄低温度的数值加上273就等于热力学温度。

练习:

(1)水的沸点=____ ℃=____K (2)沸水的温度=____ ℃=____K

(3)绝对零度是____ ℃=____K (4)人体正常体温是____ ℃=____K

4.体温计

学生阅读课文“体温计”,回答以下问题。

(1)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是从35℃到42 ℃。)刻度范围为什么是这样?

(3)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最小一格表示0.1 ℃)

(4)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因为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使体温计中水银的温度跟人体温度相等。)

(5)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水银收缩时,水银从缩口处断开,管内水银面不能下降,指示的仍然是上次测量的温度,所以再用时必须向下甩。)

三.归纳总结

三.思考与作业

课本P46,1、2、3;《课课通》

篇7:初中物理第一册液化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册液化教案

教学目标

1、 德育目标: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大自然和物质运动形式多样化的认识

2、 知识目标:

(1) 认识液化现象

(2) 了解液化的方法

(3) 知道液化放热

3、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液化现象

教学难点:

液化的过程

教学器材: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玻璃片、水、禁药、注射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请大家举出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实例

学生举例:

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形成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教师活动

新课探究

教师: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这就是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我们做个实验观察这类现象。

教师:我们发现水蒸气吹到玻璃片上,有水珠在玻璃片上生成。这就是物质由气态变成了液态,叫液化。

需要指出的是水蒸气由管内喷出时,在管口外很短的距离内我们什么都看不到,管内部分的气体才是水蒸气。我们看到的雾状的“白气”是已经液化了的细小的小水珠成雾状。切不可把这些雾状物误认为是水蒸气。生活中大家见到人呼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门口出现的“白气”,打开热水瓶盖子,瓶内冒出的“白气”等等,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成雾状。

大量的`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但是要使气体的温度足够低,需要非常复杂的低温技术。人们探索能不能使气体在常温下,或者在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实现液化?

教师:这个实验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所以,气体液化的方法是使气体的温度降到足够低;或者是气体的温度虽然没有降到足够低,但是只要温度降到一定程度,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教师:我们从实验中看到,水蒸气只有遇冷时才能液化。所以液化时放热。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沸水烫伤更严重,原因就是水蒸气液化时放热,它比同温度的沸水放出的热要多。

实验1: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思考: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2:我们在这个注射器里吸入少量禁药,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口堵住,然后向外拉活塞,注射器中液态的禁药消失了,全部变成了气态的禁药。我们再推活塞,使气态禁药的体积被压缩,注意观察管内发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回答:

注射器内的气态禁药又液化了

学生看书举例: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的可燃气体都是液态的,是采用在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液化的。液化后,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运输和贮存。

我国向国际市场提供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要用氢作燃料,氧作助燃剂,就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后装入火箭的。

篇8:密度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密度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课题<?xml:namespace prefix = o />

第三节 密度

执教

教学

目标

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重点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具

演示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  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  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分析

练习ρ的写法

练习单位的化法

教学过程设计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xml:namespace prefix = v />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课课通》

5.小结

计算

与速度的物理意义对比说出密度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完成练习

三.思考与作业

P107:1

四板书

第三节 密度

1.  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  密度公式:

3.  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  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5.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五说明

篇9:力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力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力 》 教学设计

柘溪镇中学  喻思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篇10:什么是力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什么是力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力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4、知道力的单位:牛(N)。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概念及单位,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

弹簧、钩码、小球、磁铁(两块)、小车(两辆)、铁钉、碎纸屑、丝绸、玻璃棒;多媒体计算机及大屏幕投影整套设备、辅助教学光盘等。

教学方法

演示、多媒体投影、观察、讲解、讨论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怎样认识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怎样认识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

①观察实验:钩码挂在弹簧下出现的情况;

②观看课本P87熊猫攀吊竹枝的图片;

③观察实验:用玻璃棒击小球的情况;

④多媒体投影:钩码挂在弹簧下的情况、棒击小球时的情况以及足球运动员头顶球时的动画。

2、带领学生记录并分析①②情况、③④实验及投影的

3、概括:

①请学生回答:(a)力是什么?(b)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②教师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结论):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师讲解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3、演示、观察、思考:

①演示并观察:

a.砝码离开手后能下落;

b.磁铁吸引铁钉,用纸把铁钉包起来后磁铁仍能

吸引;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不接触碎纸屑,能把碎纸屑吸引起来。

②多媒体投影上述三种现象。

思考:这几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先请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教师总结得出并多媒体投影: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4、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①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力的物质性),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②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a.大熊猫攀吊竹枝,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

b.棒击小球,哪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个物体是

受力物体?

c.头顶足球,哪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然后教师讲解、更正并进行多媒体投影)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观察:

网拍击球,使球变形,但同时拍网也变形了。

(多媒体投影)

2、引导分析:

3、实验、投影:

①如图所示,将两根磁铁NSNS

分别放到两辆小车上并

将小车放到平滑的桌面

上,观察现象。NSSN

②多媒体投影(并带领学生分析)

a.甲、乙两人均穿滑冰鞋,当其中一人用力推时,

两人的`运动情况。

b.放有磁铁因异名磁极相吸的小车从两边向中间运动;

c.放有磁铁因同名磁极相斥的小车往两边运动.

4、做一做:

用手拍课桌,手感到疼。(力的作用分析如下)

桌子

5、概括:

①先请学生回答:上面的实例、实验、投影说明了什么?

②教师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多媒体投影)

③指导学生填好教材P89方框中的空格。

5、教师讲解:

研究力的时候,必须明确谁施力,谁受力。在上述实验和投影中对于人:甲推乙的力来说,甲施力,乙受力;而对乙推甲的力来说,乙施力,甲受力,是同时发生的。

a.对于磁铁:甲吸引乙的力来说,甲施力,乙受力;而对乙吸引甲的力来说,乙施力,甲受力,同时发生。对于同名磁极相斥,也具有同样道理。

6、问题:

人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能前进,这是为什么?

(提问学生后多媒体投影)

7、想一想:

①多媒体投影:足球运动员踢球、顶球、接球时的动画。

②请学生回答:足球运动员在踢球、头顶球、守门

员接球时施力情况、受力情况如何?足球的运动状态在甲、乙、丙三个运动员处相应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力的单位

长期以来,力的单位有多种,很不统一,如:斤、磅、公斤、千克力等等,这样不利于各国间的文化科技的交流,直到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后才趋于统一。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为纪念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那么1牛的力到底有多大呢?看:大屏幕投影

2、人手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牛(请同学们回去后实际做一做,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50克)。

3、手托物理课本的力大约是3牛。(同学们亲自体验一下)

4、下面几个物体(蚂蚁、大型拖拉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拉力或推力,请同学们看多媒体投影。

篇11:初三物理第一章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电流,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2、通过动手实验,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2、正确的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电流

三、教具准备:

每组三节干电池,一只电流表,两个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说明这节课的内容:

(1)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2)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二)、进行新课

这节课要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在实验中学习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分两部分进行。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串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后把电流表接在a、b、c三处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接线柱。

请同学按电路图连接电路,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值,并填入课本表2-1中。在学生动手之前,除了要提醒学生先检查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步骤和要记录的数据外,还要提醒学生,要按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流表。

实验结束按完成的前后,把前三组的测量数据填入黑板上的表格内。

表2:研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测量数据IaIbIc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组织讨论:比较三组数据的共同点,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2)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并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后把电流表按在干路和两个支路上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接线柱。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填入实验报告的表格内。鼓励先完成实验的小组把测量数据写到黑板上相应的表格内。

表3:研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测量数据干路IA支路IB支路IC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组织讨论:①哪个电流?②IA跟IB+IC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练习题:

五、教学后记:

篇12:初三物理第一章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压的作用;知道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会进行电压单位的换算。

3.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4.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电压的作用;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2、电压的作用;电压表的读数

三、教具准备:

电源、开关、灯泡、导线、电路板、电压表

四、教学过程:

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

用水压形成水流来类比电压形成电流。电源的正极聚集有大量的上电荷,负极聚集有大量的负电荷,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就产生了电压。这个电压使电路中电荷发生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2.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路中要有持续电流的条件:电源,电路应是通路。

3.电压(U)的单位。

国际单位:伏特(伏)V

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uV)。

4.常见的电压值。

(1)一节干电池:1.5V。(2)一节铅蓄电池:2V。

(3)安全电压:不高于36V。(4)家庭照明电压:220V。(5)工业电压380V

5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要知道电压的单位,会进行单位变换。此个,还要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电压值。

1.电压表的结构:

电压表的外形,符号,接线柱,量程:0-3V,0-15V。

2.读数:

(1)认清所接量程。

(2)认清最小电压值。0-3V每小格0.1V,0-15V每小格0.5V。

(3)检查写单位。

3.练习读数。(幻灯显示)

4.电压表的使用:(实物讲解)

(1)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

(3)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5.学生上讲台演示电压表的正确使用规则。

6.讨论想想议议

7.练习:(1)把一个灯泡接人电源的电路中,用电压表测出小灯炮两端的电压,画出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一”接线柱。

(2)在两个灯泡L、L串联的电路中,用电压表测小灯泡L两端的

电压,画出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一”接线柱。

(3)在图右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测量的是哪个

灯泡两端的电压,并在电压表两端标出它的“+”、

“一”接线柱。

8.小结(学生归纳)。

利用表格的方法对比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异同。

教学后记:

篇13:初三物理第一章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会按照电压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压表,会选择电压表的量程和试触,会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会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

2.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池组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压的关系。3.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按照电压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压表

2.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池组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压的关系。

3.会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

4、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三、教具准备:

每组三节干电池,电压表,两个阻值不同的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

进行新课:

研究干电池串联和并联时的电压关系;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将两节相同的干电池按图6-8并联组成电池组,用电压表测这个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内。分析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池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写出结论。

表2:并联电池组的电压

干电池Ⅰ的电压(V)干电池Ⅱ的电压(V)并串联电池组的电压(V)

结论:。

第二部分: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一、按图6-9将L1、L2组成串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灯泡L1与L2串联的总电压U。要求:

先画出将电压表接入电路的三幅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接线柱。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做好记录后,分析实验结果,写出结论。

(二)、按图6-10,将L1、L2组成并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A、B两点之间的总电压U。要求:

先在作业本上画出将电压表接入电路的三幅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接线柱。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做好记录后,分析实验结果,写出结论。

实验完毕,断开电源,整理仪器,进行讲评。

4.小结:由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得到的结论。

(1)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2)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在并联电路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且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初三物理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 长度的测量误差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相关文章:

1.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2.力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3.长度的测量误差初三物理教案

4.什么是力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5.第一册第一章 第一节 空气

6.初中物理说课稿:《长度的测量》

7.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复习提纲

8.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9.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10.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下载word文档
《第一章 长度的测量误差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