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选修教学设计)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选修教学设计)

2024-03-08 08:15: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zj52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选修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选修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选修教学设计)

篇1:王好战,请以战喻(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 学 目 标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 学 重 点 :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教 学 难 点 :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 法 设 计:    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一.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

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⑤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王:名词作动词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

3.内容讨论:

①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

战国时代,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望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②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③“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④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自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⑤有里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第二课时

二、导人

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二、亮点探究

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探究学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

《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探究学习: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探究学习: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F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5.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6.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探究学习:《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7.联系第四、五两个单元,掌握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探究学习:历史散文(史传散文),主要是由各国史官积累大量档案资料,经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记载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策土的言论的文章;诸子散文(哲理散文),是各学派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相互论争的论说文。从语言形式来看,历史散文以叙事为主,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总的发展轨迹是由简到繁(由“平均句长”也可说明:平均句长:总字数÷总句数):历史散文由“春秋体”的一言两语的大事记载,进而为“左传国语体”的简洁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叙事,再进而成为“国策体”的纵横变化、丰富多彩的叙事散文;诸子散文由语录式的问答体,发展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论证周密的论说文,如《论语》为语录体,《墨子》虽有问答体,但多数文章则是主题集中、论证详细、逻辑性强的论文,《孟子》虽仍有类似《论语》的形式,但议论复杂问题时已蔚为长篇,《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的论说文已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进入了成熟阶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学大师,他发展了孔子“仁”的主张,提出了“仁政”说,我们刚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的仁政思想。但对这位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大儒,《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黄药师却颇有微词,请看他写的这首诗(投影展示):

齐乞何能有妾妻,

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

他对孟子所举事例提出了质疑,那么孟子所举事例是否果如黄药师所言不合情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来看看黄药师的批评是否有道理。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句中加粗词。

(1)其良人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2)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

(3)吾将{良人之所之也:窥视,暗中看。

(4)卒之东郭间:坟墓。

(5)与其妾讪其良人:讥讽。

(6)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

(2)蚤起:“蚤”通“早”。

(3)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

3.从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再举三个以上相同的例子。

(1)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知之也。

(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余之人不余欺也

④大王来何操

⑤夫晋,何厌之有

三、指名翻译课文,教师纠正翻译错误。

四、研讨课文内容。

1.文章虽短,但情节引人入胜。请学生概括情节纲要,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展示。

2.分析齐人形象。

学生先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归纳:

孟子以齐人的形象来讽刺那些无耻的钻营富贵利达的人们,即一般官僚。乞的行径就是一幕官场现形记。

3.辩“齐乞何能有妾妻?”

学生先按个人的理解谈看法,教师最后总结:

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未必合理。如果从理上分析,这个问题是荒谬的。但从突出主题和情节安排看,妻妾二人的互讪互助,表达效果要比一个女人自怨自艾更突出。

五、小结全文。

孟子用辛辣的讽刺手法,揭开了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人们的虚伪面纱,暴露了他们“厚厚脂粉”后面的丑恶嘴脸,显示了他们龌龊的灵魂。让我们明白了人不能为名利而忘廉耻,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价值观。

六、布置作业。

将本课课文改写成剧本。

附:板书设计

齐人有一妻一妾

情节纲要:

一、齐人对妻子的夸口

二、妻子的怀疑与妻妾商议

三、妻子的追踪和真相的披露

四、妻妾的羞愧和哭骂

五、“良人”无耻得意的丑相

第四课时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沛然(pèi)嗜杀(shì)枯槁(gǎo)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氯恍酥矣峦“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一.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十二、教学后记:

篇2: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一、课文悟读

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正是孟子文章“气充辞沛”的一种诠释。

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即“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增添了其说理的魅力。

二、亮点探究

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

探究学习: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探究学习: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3.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探究学习: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

4.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探究学习: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的问话,“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时,力透纸背地分析社会现状“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施“仁政”的君主出现后,百姓拥戴的场面,且“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嗜杀人者”的话题来抒发所主张的“仁政”思想的。

5.文中出现的“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探究学习: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②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③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知识巩固】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由同“犹”,就像。

追忆

篇3:《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 (高二选修《先秦诸子散文》)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先秦诸子散文》)

学习目标:

课标考纲

《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通过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内容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4、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重、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掌握比喻说理的好处。

学习过程

※ 预习提示

1.熟读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2.标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跟同学讨论,不能解答的留待上课时质疑。

3.初步分析文中出现的各类文言现象。

※ 探究新知:

一、导语

先秦时代的孟子不仅对社会、人生有独到的洞察,而且善于用生动、诱人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有效地传达给读者或听众。坐在孟圣人的面前,聆听他的教诲,如沐春风,我们感受到了其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其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在我们面前高高立着的是一位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我们更感受到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现在,让我们以本文为载体,穿越时空,与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对话。

二、文学常识

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坚信人性本善

三、文本学习

《齐人有一妻一妾》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良人出:

(2)必餍酒肉而后反:

(3)吾将{良人之所之也:

(4)卒之东郭间:

(5)与其妾讪其良人:

(6)又顾而之他

(7)施施从外来:

2.找出含通假字的语句并解释。

(1)

(2)

(3)

3.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句式并翻译。

4、翻译文中的重要语句。

A.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而未尝有显者来。

B.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有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C.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5、说说齐人的形象,分析寓言的寓意。

《邻人攘鸡》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去关市之征                (2)请轻之

(3)是非君子之道                (4)以待来年然后已

2、分析《邻人攘鸡》这则寓言的寓意。

《孟子见梁襄王》

1.正音

卒然(    )沛然(    )嗜杀(    )枯槁(    )恶乎定(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②天下恶乎定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⑥孰能与之

3.翻译全文。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 总结: 孟子设喻的特点

A、取材于熟悉的,喜欢的,具体的事物。“禾苗雨露”一喻中,孟子以禾苗比喻老百姓,以雨露比喻君恩,生动地表明君恩对老百姓的重要性,以及实行仁政的好处。“水之就下”一喻更是表明实行仁政,老百姓就自然而然归附。

B、取譬设喻,形象生动。 孟子论辩善于运用比喻。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来说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用“缘木求鱼”来指出齐宣王企图以武力称霸天下是多么的可笑。

四、当堂达标

《王好战,请以战喻》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数(    )罟(    )    (2)(    )

(3)狗彘(    )    (4)饿莩(    )

(5)庠(    )序    (6)(    )然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C初,鲁肃闻刘表卒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②一

A谁能一之

B用心一也

C一鼓作气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E黄鹤一去不复返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B金就砺则利

C指物作诗立就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3.翻译下列句子。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孟子见梁襄王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B. 天下恶乎定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C.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什一,去关市之征

D. 望之不似人君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2、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就:接近,走近

B.其如是,孰能御之         其:如果

C.诚如是也,民归之         诚:如果

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油然:自然而然地

3、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顾而之他

A.君臣相顾,泣下沾襟

B.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下列句中对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

一项是(    )

①沛然下雨,则苗氯恍酥矣。

②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③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阅读理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原文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2.指出其中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新疆妹妹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选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虞美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2.《蛇》教案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3.湘夫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4.人生寓言(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5.管仲列传(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6.学会称赞(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7.边界望乡(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8.《渐》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9.《项羽之死》教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10.《将进酒》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下载word文档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选修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