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3-11-12 07:54: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能通过对冯延巳、李Z、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能用浅近的文言文拟写一两则词话。

(第一课时)

一、词 的 简 介

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音乐。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为“曲子”或“曲子词”,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词与诗不同,它必须是配乐吟唱的。唐五代词与汉魏乐府所不同的是:汉魏乐府一般先有歌词,后配乐;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填词。

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隋唐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词人从事填词,词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晚唐五代衰乱,一般文化学术日渐萎弱,但适合女乐声伎的词,在部分地区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却获得了繁衍的机运。到了五代十国,在西蜀和南唐形成了两个词的中心。

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

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 、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共18人 ,后蜀赵崇祚将此18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亦称作“西蜀词派”。

温词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Z、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 高 雅而全 面 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温词如周P、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温词多“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多“显而疏”,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下列几首词。

(一)诵读《菩萨蛮》,依次解释划线的词句;揣摩词意。

菩 萨 蛮        温庭筠

小山①重叠金明灭②,

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晨阳闪闪或明或灭,

鬓云③欲度④香腮雪⑤

鬓边发丝飘过雪白的香腮。

懒起画蛾眉⑥。

懒懒地起来画一画细长弯曲的美眉,

弄妆⑦梳洗迟。

迟迟地修饰仪容,梳洗打扮。

照花前后镜,

对前镜、后镜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花面⑧交相映。

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新帖⑨绣罗襦⑩ ,

穿上的刚熨平(或“贴绣”)的绫罗短袄上,

双双金鹧鸪⑾。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品读与探讨]

1、诵读这首词,试圈出各词句的韵脚,想一想,词作是如何构成听觉之美的?

明确:这首词的韵脚前后分别是“灭”、   “雪”、“眉”、“迟”、“镜”、 “映”、“襦”、“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听觉之美。

2、试找出全词中的物象,想一想:作品又是如何营造视觉之美的?

明确:词篇中的“小山”、“鬓云”、“香腮”、“蛾眉”、“画”、“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错彩镂金,精艳绝人,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3、你从作品美妙的声音和美好的形象中体会到了抒情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感情深藏不露,但可以从“懒”、“迟”的动作中窥探出,又可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发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此词正是通过描写一个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表现了她慵散无聊的心绪,自矜自怜的情怀。

[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2、完成《学习与评价》第1、2两题;完成作业纸上1-7题。

3、预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词,体会《菩萨蛮》词两仄两平的韵律特点。

(第二课时)

(二)诵读韦庄《菩萨蛮》词。

菩 萨 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①好,游人只合②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③人似月,皓腕凝霜雪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⑤断肠。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910)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广明二年(881)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第二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后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天佑四年(907)作为西蜀王建掌书记的韦庄劝王建称帝建西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终于蜀,谥文清。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旧址,后人又称“韦浣花”。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与温庭筠齐名。

[学习与探讨]

1、反复诵读这首词;逐条解释划线的语句。

2、请画出全篇直抒胸臆的词句。

3、词中“人”、“江南”、“老”、“还乡”诸语反复出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样写,既强调了“江南好”、“江南的生活太值得游子留恋”之意,更突出了“游子思故乡”的主题。

4、《菩萨蛮》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明确]作者描写江南美丽如画的风物人情,用以反衬“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忧时伤乱之痛、思乡怀归之情。“春水”二句写江南美景,点染勾勒,历历如画;“垆边”二句写江南美人,比拟描状,栩栩如生。加之“人人尽说江南好”的赞赏与劝慰之辞,直令词人产生“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终老还乡之意。然而这一切的美景皆从“游人”眼中写来,最终仍然难以消弭根深蒂固的“还乡”之意。在写足了江南游乐之景后,词的结尾反跌出“还乡须断肠”的沉痛悲哀。词人以乐景写哀情,更觉沉郁深挚。

5、比较温庭筠词与韦庄词各自的特色。(略)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第三课时)

背诵两首《菩萨蛮》词。讲解已批阅的作业,强调要点。略。

(三)诵读冯延巳《鹊踏枝》词,解释划线的词句。

鹊 踏 枝①         冯延巳

谁道闲情②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③,敢辞④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⑤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⑥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⑦人归后。

[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烈祖李c时为李Z帅府掌书记。中主李Z保大初,拜谏议大夫、翰林学士,迁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官至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建隆元年卒,年五十八。

冯延巳是五代词人中词作流传下来最多的人。其词多写离情别恨,感情委婉深沉,语言清新,使婉约词有进一步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世词都有一定影响。刘熙载《艺概》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王国维称“冯正中词不失五代风格,而堂T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简介“闲愁词”]

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写的是春日怀人,词的核心字眼是“闲情”二字。对此二字,可作多种联想。“闲情”既可以指爱情的苦闷,也可以指人生的失意、理想的'失落。词人以“闲情”为核心,采用层进手法,写出了闲愁的连续性。“闲愁词”是唐宋词的一个重大门类,有着独特的类型特征、美学价值。闲愁词的基本内涵--忧生之嗟与无涯的企羡--都是对人生最根本问题反思的产物。忧生之嗟源于对死亡问题的观照。经历了人类进化史上对死亡的本能的恐惧、长生的幻想、及时行乐的自我排遣等阶段之后,词人们达到了感性与知性的统一,形成了悲凉而旷达、自尊而又自伤的心态和观照方式。无涯的企羡起于对生存意义的观照。词人们感到了人生的缺憾欲求安身立命之处而未得,因而在沉静幽邃的词境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挣扎与渺茫的希冀。这种心态与主题自然带有时代的印记,然而时代的气候氛围只是外因。通古今而观之,由于这种主题触及到了人性心理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深层意识,对于千百年后的读者,仍可以激起感发与共鸣,因而具有较为长久的生命力。

[问题探究]

1、你是如何理解《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中“闲情”一词的内涵的?

[明确]这首词写的是春日怀人,词的核心是“闲情”二字,对此,我们可作多种联想。“闲情”既可以指爱情的苦闷,也可以指人生的失意、理想的失落等。

2、词的最后两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意境?

[明确]这首词的结句最为人赞赏,有画意,又有雕塑造型之美。月上柳梢头,人归黄昏后,可抒情主人公仍独立小桥,一任晚风吹拂,似在翘首等待,又仿佛在俯首沉思,韵味无穷。

3、想一想,词人是如何高明地写出闲愁的连续性的。

[明确]这首词妙在写出了闲愁的连续性。年年日日,闲愁都挥之不去。天天在花前饮酒,应该是非常快乐逍遥,可每饮必醉,连美酒都无法消解,足见闲愁的沉重。镜子里朱颜消瘦,面容憔悴,也是闲愁所致,进一步写出闲愁的沉重。过片宕开,将画面移向河畔草地、堤上杨柳,境界为之开阔,思绪也随之转移。但轻松的情绪稍纵即逝,“新愁”又袭上心头。上片说“日日”,下片说“年年”,各有侧重:“日日”强调了闲愁的连续性,“年年”则强调了愁苦的持久性。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完成作业纸11-13题;完成《解读》1-6题。

(第四课时)

先强调前三首词各自的写作特色;背诵;然后导入新课。

(四)诵读李Z词《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浣  溪  沙       李Z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1、诵读几遍;解释划线的词句及加点的词语。

2、找出《浣溪沙》词押韵的平仄规律。

[作者简介]

李Z(916-961)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李c长子,史称南唐中主。Z多才艺,好读书,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江南野史》说他“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一首律诗和四首词。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品读与探讨]

1、这首词中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词中塑造了思念远人的思妇形象,抒发了孤单寂寞之情。

2、为什么历来人们都称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

[明确]因为这两句词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寄托深远:“梦回鸡塞远”是虚景,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后句“玉笙吹彻”为实,“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为虚,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

3、请说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明确]词眼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恨”;但南京大学傅庚生先生却别有会心地以“残”字为词眼。他说:“意以为全词固脉注于一‘残’字耳。‘菡萏香销翠叶残’是荷残也,‘西风愁起绿波间’是秋残也,‘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是人在残年对残景,诚然其不堪看也。王氏(王国维)之所云有美人迟暮之感者盖如此。‘细雨梦回鸡塞远

’是梦残也,‘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曲残也,人在残年感已多,‘多少泪珠无限恨’,矧(况且)更‘倚阑干’对此残景乎?全阕脉络贯通,若拆散便不可得其解;而意相联属,似亦并不宜摘句以欣赏之耳。”

4、简介李煜词《乌夜啼》的大致词意,初步整体理解词意。

[又:讲析已经批阅的作业,强调“花间词派”两大代表作家不同的词风。]

[布置作业]

1、背诵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体会该词上片直抒胸臆,下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词中“闲愁”的连续性。

(第五课时)

(五)学习李煜词二首《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Z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乌  夜  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自读要求]

1、自读两遍;对照文本注释理解词意。

2、熟读成诵

3、自读提示:

这首词是伤别之作,全篇从惜花写起,惜花惜人,语带双关。上片中“无奈”句,由惊叹转为怨恨,其中“无奈”二字,满蕴无力护花、无计回天之意,一片珍惜怜爱之情,跃然纸上。下片“自是”句重落,以水之必然长东,喻人之必然长恨,语最深刻,其中“自是”二字,尤能揭出人生苦闷之意蕴。词人就是这样将个人的人生体验,上升到了人类的生命共感。

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布局别致;夹叙夹议,情景交融。

浪 淘 沙 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诵读要求]

1、自读;齐读。

2、根据文本解释划线的词句和加点的词语,逐句理解词意。

3、思考“品读与探讨”3:关于下片首句“莫”字的读音以及其理由。

[明确] 两种理解都通,但似乎理解为“暮凭阑”更好。理由如下:第一,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写到黄昏,作“暮”字比较自然,而且与下文“无限江山”相连贯,“江山”在望,别易会难,正是凭阑时所见所感;如果说不要凭阑,却又说“无限江山”,上下文就有点不接气了。第二,从声调音节来看,一句词用“独”、“莫”两个入声字,显得十分急促,听起来不美;   不如连用 “自”、“暮”两个去声字,反而显得心情格外沉重。第三,这凭阑所见到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这才有了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这样理解,似乎更顺理成章,更深刻,更显得悲怨凄凉, 也显然比“不要凭阑”更有意境。

4、强调李Z和李煜词的共同特点:他们父子都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拓了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苏轼《荷花媚》)的艺术特点。

[布置作业]

1、背诵李煜的这两首词。

篇2:《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学设计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温庭筠、韦庄的词,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通过鉴赏冯延巳、李Z、李煜的词,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风格。

3、尝试用浅近的文言文写一两则词话,记录下你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由“专题导言”导入新课

补充:

1、花间词派: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2、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为代表,情调伤感而意境开阔,结束了“花间”,开启了北宋词。

3、本专题学习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所选六首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和南唐词的艺术风格。

二、赏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1、作者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2、、结合注释自读。

提醒注意:一个词语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以小注②“小山”为例,此处理解为床榻围屏上的装饰图案更恰当,“明灭”是说阳光照到有金碧螺钿装饰的围屏上呈现出或明或暗、金光闪烁的景象,闺中的寂寥在它的映衬下,显得更加下鲜明。

3、齐读,整体感知,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鉴赏第一步,结合词意给“女性”添加定语并作具体分析)。

贵族、美丽、孤独、寂寞

整合答案:这首词刻画了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4、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

(先解析题目,明确这是考察对艺术手法的把握,这也是鉴赏的第二步),讨论完成。

描写:肖像、动作(细节)、着装

5、说说你体会到抒情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怀?你以为其中是否有所寄托?

(结合作者生平遭遇个抒己见)

提示:此词表面上看是写一女子晨起梳妆过程、姿容服饰之美及其慵懒无聊的心境和自矜自怜的情怀,但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6、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试由学生自由分析体会。

明确: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7、整合前边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形成一段完整的赏析文字,由学生完成。

三、自读《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1、作者

韦庄,五代前蜀词人,虽然他与温庭筠同为花间词派代表作家,其词在内容上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但又不似温那般意象绵密、富丽精工;他生活在唐末与五代的**时期,词中常常注入平生漂泊、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形成词疏郎俊、明白晓畅的风格。

2、结合注释自读,思考:

(1)词人当年为避战乱漂泊江南。一般说来,漂泊他乡的游子总因不能还乡而愁绪满怀,词人为什么说“游人只合江南老”?

(2)词人是真的留恋江南不愿返乡吗?该怎样理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3、讨论、小结:

(1)因为江南有美好的风景、宁静安逸的生活以及如月似雪的美人。词人正是抓住这最能代表江南水乡的三大特征写出了诗意江南、悠闲江南、魅力江南。词人的优美想象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令人向往与陶醉的水乡世界。

(2)词的最后两句词人还是在貌似不愿还乡的正话反说中传达出了他对故乡的难以忘怀之情。在词的前面词人盛赞他乡之美,并认为应该在此终老,但结尾又突然冒出“未老莫还乡”(言下之意老了还是要还乡)的矛盾语,再加上“还乡须断肠”一句的`凄楚,就更衬托出那正处于**之中的故乡洛阳在词人心头的分量与地位。原来描写江南美丽如画的风土人情,是为了用以反村“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忧时伤乱之痛、思乡怀人之情。

“游人只合江南老”亦可看作是不能还乡的无奈之举。他赞江南,却是为了思念在北方的故乡,在盛赞江南美好安逸的背后深藏着怀乡的凄苦和悲伤,这不能不令人潸然泪下,这正是此词诗意醇厚,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

四、自读《鹊踏枝谁道闲情》,完成“品读与探讨”

提示:

本词系春日怀人之作,把“闲情”写得缠绵悱恻,难以排遣。 “闲情”二字是核心(爱情的苦闷?人生的失意?理想的失落?)

词的上片着重写爱情。词中人物为相思所苦,憔悴不堪;下片着重写景。而杨柳依依牵愁,畔草青青惹恨。全词情景交融,意蕴深婉。

春天悄悄来临了。请看那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嫩柳,无不带来了春意萌动的消息。然而,对于被恋情所困扰的人来说,万物的复苏同样也催发了心中沉埋的惆怅情绪。

词人以层层推进的手法写出了“闲情”连续性--日日年年,挥之不去。于是词人就每日借酒驱愁。但这又何补于事呢?这种铭心刻骨的痴情似乎是与身俱在的。任你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因此,就只能拖着瘦赢的身躯,伫立在风紧人静的小桥上,和那一钩孤凄的新月默默无言地相互对视……

结句极具雕塑造型之美:月上柳梢头,人越黄昏后,可抒情主人公仍独立小桥,一任晚风吹拂,似在翘首等待,又仿佛在俯首沉思,韵味无穷。

五、作业:

1、背诵这三首词。

2、完成“积累与运用”。

篇3:李煜词(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李煜词(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李煜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鉴赏《乌夜啼》,体会词人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惆怅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鉴赏《浪淘沙令》,体会作者白描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的惊人的艺术魅力。

3、能用浅近的文言文拟写一两则词话,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通过对李煜词的鉴赏,体会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在,感慨遂深。”充分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评价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能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写一篇对李后主词的鉴赏文章。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上课伊始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李煜词《虞美人》歌曲)

一千多年前。秋风中的西楼。一个帝皇,一个亡国的帝皇。在漫天萧瑟的梧桐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唱《虞美人》,也正是透过这忧郁、悲怆的词句,我们首次看到了李煜那张孤寂的脸。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煜的诗词,走入他的悲情世界/

2、简介作者

所谓知人论世,请同学结合这首词给大家介绍李煜其人。

学生讨论,明确: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也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他的父亲李Z,被世称为中主。李煜25岁即位南唐国君。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被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李煜生在帝王之家,濡染了世界的种种骄奢糜华,使他在人生得意的青春年华,发出了“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知老”的感慨。于是他坐拥佳人,疏于治国。然而“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宋朝的铁骑终踏破了他的美梦。归为臣虏,朝夕以泪洗面。曾经俊雅飘逸,风流倜傥的南唐后主,进入了人生最暗淡的时光。从一代帝王沦为臣虏。

教师小结:从至尊的帝王到阶下囚,这一人生的大起大落成就了李煜。

幻灯: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Z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 卷,杂说百篇。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 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我们也许都记得这样一句话:“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煜的代表作《浪淘沙》。

拿到一首词,我们从何入手?读!那读词要注意什么呢?语气、速度、节奏、感情。

二、引入新课

朗读《浪淘沙》两首词,体会记叙所体现的情感。

浪 淘 沙 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自读;齐读。

2、根据文本解释划线的词句和加点的词语,逐句理解词意。

3、思考“品读与探讨”3:关于下片首句“莫”字的读音以及其理由。

三、学生讨论交流:(分两组进行)

四、疑难质疑

《浪淘沙令》思考“品读与探讨”3:关于下片首句“莫”字的读音以及其理由。

[讨论明确] 两种理解都通,但似乎理解为“暮凭阑”更好。理由如下:第一,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写到黄昏,作“暮”字比较自然,而且与下文“无限江山”相连 贯,“江山”在望,别易会难,正是凭阑时所见所感;如果说不要凭阑,却又说“无限江山”,上下文就有点不接气了。第二,从声调音节来看,一句词用“独”、“莫”两个入声字,显得十分急促,听起来不美;不如连用 “自”、“暮”两个去声字,反而显得心情格外沉重。第三,这凭阑所见到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这才有了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这样理解,似乎更顺理成章,更深刻,更显得悲怨凄凉,也显然比“不要凭阑”更有意境。

五、词文赏析:

1、白描手法:“雨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说说它所传达出来的神韵。

A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B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

C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总结:白描手法,以粗细条的`景物勾画,营造深沉的意境,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

2、梦境与现实:“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的表达作用。

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

说明:有的同学认为梦欢是主,现实是宾,这种理解与全词的主旨不能较好的契合,故为不妥。

3、倒叙的手法:正常顺序应为“梦欢”“春寒”“梦醒”,而词中却为“春寒”“梦醒”“梦欢”,作用如何。

为了突出现实的孤寂凄凉,“梦欢”为反衬而已。

4、“莫”与“暮”的选用(品读与探讨第3题)学生自由阐发。

“莫”好:

A词人正在凭阑,但“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就是见了又能怎样,失去的国家不能再回来,逝去的美好生活不能再回来了,自己的生命之春也不能再回来了,所以告诫自己还是“独自莫凭阑”,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沉悲哀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B“莫”字更有力度,表达了深深的悔恨之情。

“暮”好:

A这个意象与全词的意境更加契合,传达出现实的凄凉。

B与下文衔接更恰当。正因为暮色茫茫,所以放眼望去才会“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5、“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意释:

唐圭璋先生认为:此句“申说不久于人世之意,水流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而人亦将亡矣。将四种了语,并合一处作结,肝肠断绝,遗恨千古。”

明代李攀龙说:“结云‘春去也’,悲悼万状,为之泪不收久许。”(《草堂诗余隽》卷二)

6、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你能用词中的内容来诠释吗。

李后主因有赤子之心,所以情真意切,表达出亡国之苦,真挚动人。且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传达出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如“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

但李后主对故国之思,只限于对淫靡的荒唐生活的回忆,只表达了亡国之悔之痛,全没有对之所以亡国的深刻反省,因而不为阅世深者,全凭一腔真情。

六、齐读(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李煜词《虞美人》歌曲)

七、自读《乌夜啼 》

1、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李煜词《乌夜啼》歌曲,然后齐读。

2、分组讨论,说出这首诗的主题(大意,写了什么)及手法。

讨论明确:这首词是伤别之作,全篇从惜花写起,惜花惜人,语带双关。上片中“无奈”句,由惊叹转为怨恨,其中“无奈”二字,满蕴无力护花、无计回天之意,一片珍惜怜爱 之情,跃然纸上。下片“自是”句重落,以水之必然长东,喻人之必然长恨,语最深刻,其中“自是”二字,尤能揭出人生苦闷之意蕴。词人就是这样将个人的人生 体验,上升到了人类的生命共感。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布局别致;夹叙夹议,情景交融。

3、思考“品读与探讨2”,《乌夜啼 》是一首深挚感人的伤别之词,词人将个人的人生体验,上升到了人类的生命共感。请反复诵读作品,谈谈“无奈”和“自是”这两组虚词在上下片中的作用。

[讨论明确]( 这首词是伤别之作,全篇从惜花写起,惜花惜人,语带双关。上片中“无奈”句,由惊叹转为怨恨,其中“无奈”二字,满蕴无力护花、无计回天之意,一片珍惜怜爱 之情,跃然纸上。下片“自是”句重落,以水之必然长东,喻人之必然长恨,语最深刻,其中“自是”二字,尤能揭出人生苦闷之意蕴。)

八、听录音,进一步感受(朗读、背诵、学唱)

九、作业:幻灯展示李煜词作:

要求:判别其创作时期人、与前两首相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浣溪沙 李煜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简析】

彻夜不废的宫廷歌舞,很难想象有如此疯狂--日高三丈了,舞兴却还正浓。兽形的炭料燃尽了,再一炉炉依次添加。红绵铺成了地衣,随舞步旋转起皱;舞点飞旋的佳人,已顾不得金钗从发髻滑落。酒无疑香醇上好,偏嫌它品味中下;唯恐污染了口鼻,便不时拈花来嗅。

这里的歌舞已够令人炫目,便殿的盛况更不难想像;且听阵阵箫鼓之音,那歌舞才入高潮!

李煜的这首词写于他即位后的南唐盛期,时值北宋初年,宋太祖尚未决策立即平定江南。

这首词描写的是宫宴图景,表现了宫中的歌舞之美。这种歌舞之美不同于郑、卫之音的淫靡,而是表现了一种舞蹈艺术之美。

“红日已高三丈透”,是歌舞的时间;“金炉次第添香兽”,“香兽”,兽形的香饼;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向金色的香炉中添进兽形的香饼以供燃烧。

“红锦地衣随步皱”,李煜非常善于变华为轻雅,在这句中令人仿佛看到舞步轻盈,红P翻浪。没有对婀娜舞姿的直接描写,但从简单优美的语句中仿佛看到了舞袖飘逸、舞步优雅。

下阕起始:“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写美人随着拍点急舞,不知不觉中金钗下滑;而借花蕊的香气来解酒恶之苦,则是舞姿之外的风情万种。

最后一句则从大殿中的热烈情形中宕开去:“别殿遥闻箫鼓奏”。正殿以外的其他宫殿中也传出歌舞之声,一派欢乐繁华气息直透而出。

全词的艺术结构非常工巧,对舞姿和舞步的直接审美只体现在“红锦地衣随步皱”和“佳人舞点金钗溜”上,简单的两句间接描述中幻化出无限的宫中歌舞的欢乐,自然而真实,具有较深的意蕴,令人读之遐思无限。

十、教后笔记:

附:背景知识: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据《乐府纪闻》云:“(后主)第怀故国,词调愈工。其赋[浪淘沙]有云‘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其赋[虞美人]有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旧臣闻这,有泣下者。七夕在赐第作乐。太宗闻之怒,更得其词,故有赐牵机药之事。”(《历代讨余》卷一百十三引)该词和[虞美人]一词,成为他致死之因。感怀故国之情可见。

篇4:《人间词话》(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间词话》十则(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课时数:1节

作家:王国维,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

作品:《人间诗话》,一部重要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籍贯是人杰地灵之地--浙江。(好多艺术家、科学家都是浙江人。如郁达夫、琦君、徐志摩等)。

他幼年接爱的是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还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在当时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再加上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导致他自沉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下面我们透过课文,来学习王国维鉴赏诗词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我们鉴赏诗词的水平、能力。(在每一则前标上序号)预习时有没有体会到,课文选的八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方面:①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

②-⑤不同角度论述诗词境界问题。

⑥-⑧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部分!注意:蓦mò,遽jù(竟),为wéi(被动)

思考:

1.境界在这段话中的具体含义?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来的状况。

这里结合经过一词,可见境界应为阶段之意。

2.注释中说借用形象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分析这些诗句的比喻意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第一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无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全班一起背诵这三种境界。体味了人生哲理,再来学习他在诗词鉴赏方面的成就。

请一同学读③④则,讨论:王国维认为做到哪些方面才能使诗词出境界?

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

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

“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春色阑珊的惋惜。

诗人炼字把杏、花都拟人化了。好像有灵性、情感,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和想像。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 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

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刚才谈诗词如何出境界中,提到情景交融,可曾想过交融的方式不同,会有不同的境界产生呢?请一个同学读第②则。

讨论思考:怎么体会“泪眼”一句、“可堪”一句的有我之境?

怎么体会“采菊”一句、“寒波”一句的无我之境?

“泪眼”句:无限伤春。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

“可堪”句:贬滴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

“采菊”“寒波”二句表面上只有写景,实际上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闲适之情融化于景中,隐藏其下。元好问的离别之情也融于景中。

概括:情在景上,有我之境。寓景于情,见情。

情在景下,无我之境。寓情于景,见景。

迁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无我之境)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化在碧玉,丝绦这美好的意象之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我之境)故国沦亡,“花溅泪”“鸟惊心”是作者“感”和“恨”情感迁移的结果。

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片云天共起,永夜月同孤

答案D

诗词有了境界,怎样评价这些境界呢?点一同学读⑤则

“细雨”句:作者欣喜的心境创造了小巧闲适生活化的境界。

“落日”句:创造了关塞部队行军整肃,壮阔的境界。

“宝帘”:闲愁,细腻;“雾失”:开阔,大气。

结论:境界有大小,无优劣。

那么作者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学生怎么看?看王国维怎么看?全班一起读第三部分,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第⑥则“东施效捧心”:即东施效颦pín:机械地,仅从外在形式上模仿别人。思想、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光从形式上去仿照,达不到美的境界,还可能带来丑的效果。

第⑦⑧王国维认为,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

重视外物与轻视外物的统一。

入乎其内,即重视外物:才能获得丰富的创造材料,细致体察感受外物,作品才有生气。

出乎其外,即轻视外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学习了之后,希望大空能够喜欢王国维的诗词鉴赏理论,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否则,不谈当一个好的作家,就是当一个读者也难与有境界的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最终与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失之交臂。希望今天的学习能给大家这样的启示。最后,全班齐读,再一次熟悉巩固。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2.《虞美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3.《蛇》教案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4.湘夫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5.管仲列传(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6.边界望乡(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7.《渐》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8.《项羽之死》教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9.(高二选修)春江花月夜教案

10.《学做一个人》 教案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下载word文档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