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myszfirs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核心提示:【内容简析】 本文讲的是蚂蚁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互相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从而也告诉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设计理念】 本文设计立足于“以读为本&rdq
【内容简析】
本文讲的是蚂蚁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互相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从而也告诉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设计理念】
本文设计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理清叙事顺序,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在生活中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4.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情景后的感受。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交流对蚂蚁的认识:蚂蚁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呢?当蚂蚁的同伴遇到困难时,它们是怎样救助自己的同伴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蚂蚁的救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同桌相互读生字,纠正读音。
3.教师检查读音,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生字。
4.再次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找有关的段落读一读。
2.“我”看到黄蚂蚁浸在水中是怎么想的?
重点指导理解“生命力、生灵、实施、救援”等词语。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重点读好描写“我”的句子。
四、小结
从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摘抄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第1自然段,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谁能跟大家说一说?
2.过渡:“我”认为蚂蚁会安然无恙的,但是蚂蚁的实际处境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1.默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蚂蚁的处境怎样。
2.“我”看到蚂蚁的处境后准备怎样做呢?
3.当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的情境后,感到很意外,他的决定有什么改变?
4.重点理解“这个让我心灵震撼的生命故事”。
(1)指名读这句话。
(2)探究:为什么说作者的心灵感到震撼呢?
5.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
(1)小组自由朗读文段,读后讨论: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①汇报。②相机引导体会“小心翼翼、试探、迅速、逃离”这些动词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2)“我”是怎样救助蚂蚁的?引导学生从“我”的动作中感悟:“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救助的结果怎样?
(4)你觉得这些蚂蚁可爱吗?可爱在哪儿?
(5)齐读第4自然段,深化对蚂蚁的感情。
(6)默读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感受,点明文章的主题。
三、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主题,理清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四、感情共鸣
你觉得蚂蚁是怎样的小动物?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呢?
五、课外拓展
以“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为题,开一次讨论会。
[《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篇2:《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能够体验作者的情感,认识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小蚂蚁,收集有关蚂蚁的资料、故事。
2、演示文稿(小蚂蚁活动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可敬的动物朋友。我们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齐读课题“蚂蚁的救助”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
(1)是什么事引起蚂蚁相互救助的?
(2)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3)我在一旁又做了什么呢?
(4)从这件事中,我受到什么启发?
(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1)分组汇报自己自学后的想法。
(2)小组内解决不懂的问题。
(3)小组中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交流过程:
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找出事情的起因。
(2)出示语句: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助,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会渗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这句话。
(4)提问:读读改写的句子,你明白了什么?书中为什么这样写?(强调原因)
学习第二部分:
(1)当花盆水渗下去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做?
(2)按提示填空回答问题。
当时,我想,我准备。
(3)我为什么放弃救助蚂蚁的行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味“意想不到”的意思。换一个词,意思不变。
(意料之外、出乎意料等)
(4)体验这种情感再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5)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在谈救助过程时,品味词语、句子,体验作者情感。
①区分“用力”与“奋力”两个词。
明确:“用力”与“奋力”都是使劲的意思,“奋力”比“用力”程度更深;从“奋力”一词,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了与第三自然段区分,避免了重复。
②哪幅插图画出了这个情景?看图说说蚂蚁怎样救遇难的同伴?
③画出描写获救蚂蚁被救出后的动作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④我看到还在水中的蚂蚁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救助落难的蚂蚁的?
出示句子: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③④⑤品味带点词语,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蚂蚁被救出后,又有怎样的举动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⑦品味“立即、亲吻触抚、试图、衔、碰”等词语并想象它们当时想什么呢?说什么呢?
(6)指名读第二部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说一说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
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作者看到蚂蚁的救助过程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作者写蚂蚁的救助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
2、归纳板书
蚂蚁的救助 关爱他人 关爱生命
用力 互相关爱
奋力 互相帮助
继续 衔舍身相救
3、总结:
小蚂蚁虽然弱小,然而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它们奋力相揪,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面对它们,我们怎能不升腾起敬重之情呢?从它们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看板书总结)。
4、请你对小蚂蚁说一句话。赞美它的品质、精神或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选做题。
2、积累词语。
3、小练笔:小蚂蚁,我想对你说
[《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篇3:《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蚂蚁的救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会认的字8个,会写的字15个,会掌握的词语14个。
3、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从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4、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准则。
教学准备:
演示稿(文字片、图片、录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会认的8个生字,会写的15个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并掌握词语14个。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多音字的读音,把难写的字写规范。
教学过程:
一、解课题,学习新课
1、导语:
同学们,蚂蚁是一种体型极小的昆虫,然而就是这种小昆虫的相互救助之举,却给了作者以巨大的启迪。我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会对小蚂蚁产生一种新的情感,会有更多的感悟。
2、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齐读题目,思考问题:
(1)“救助”是什么意思?(2)“蚂蚁的救助”是什么意思?
3、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默读边想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一说课文大意。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学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卡,检查学习情况。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一读。
5、理解词语意思
6、小结: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写法,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读音。如“挣扎”与“挣到”都是在本课中出现的词语,但它们的读音却不一样。希望在课文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字的读音,写法,还要进一步深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作用,积累下来加以运用。
三、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1、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在书中画出不懂的地方。
4、小结: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呀!读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和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从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3、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能够体验作者的情感,认识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小蚂蚁,收集有关蚂蚁的资料、故事。
2、演示文稿(小蚂蚁活动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可敬的动物朋友。我们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齐读课题“蚂蚁的救助”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
(1)是什么事引起蚂蚁相互救助的?
(2)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3)我在一旁又做了什么呢?
(4)从这件事中,我受到什么启发?
(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1)分组汇报自己自学后的想法。
(2)小组内解决不懂的问题。
(3)小组中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交流过程:
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找出事情的起因。
(2)出示语句: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助,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会渗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这句话。
(4)提问:读读改写的句子,你明白了什么?书中为什么这样写?(强调原因)
学习第二部分:
(1)当花盆水渗下去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做?
(2)按提示填空回答问题。
当时,我想,我准备。
(3)我为什么放弃救助蚂蚁的行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味“意想不到”
(意料之外、出乎意料等)
(4)体验这种情感再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5)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在谈救助过程时,品味词语、句子,体验作者情感。
①区分“用力”与“奋力”两个词。
明确:“用力”与“奋力”都是使劲的意思,“奋力”比“用力”程度更深;从“奋力”一词,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了与第三自然段区分,避免了重复。
②哪幅插图画出了这个情景?看图说说蚂蚁怎样救遇难的同伴?
③画出描写获救蚂蚁被救出后的动作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④我看到还在水中的蚂蚁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救助落难的蚂蚁的?
出示句子: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③④⑤品味带点词语,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蚂蚁被救出后,又有怎样的举动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⑦品味“立即、亲吻触抚、试图、衔、碰”等词语并想象它们当时想什么呢?说什么呢?
(6)指名读第二部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说一说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
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作者看到蚂蚁的救助过程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作者写蚂蚁的救助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
2、归纳板书
蚂蚁的救助 关爱他人 关爱生命
用力 互相关爱
奋力 互相帮助
继续 衔舍身相救
3、总结:
小蚂蚁虽然弱小,然而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它们奋力相揪,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面对它们,我们怎能不升腾起敬重之情呢?从它们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看板书总结)。
4、请你对小蚂蚁说一句话。赞美它的品质、精神或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选做题。
2、积累词语。
3、小练笔:小蚂蚁,我想对你说
[《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篇4: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内容简析】
本文讲的是蚂蚁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互相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从而也告诉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设计理念】
本文设计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理清叙事顺序,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在生活中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4.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情景后的感受。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交流对蚂蚁的认识:蚂蚁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呢?当蚂蚁的同伴遇到困难时,它们是怎样救助自己的同伴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蚂蚁的救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同桌相互读生字,纠正读音。
3.教师检查读音,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生字。
4.再次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找有关的段落读一读。
2.“我”看到黄蚂蚁浸在水中是怎么想的?
重点指导理解“生命力、生灵、实施、救援”等词语。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重点读好描写“我”的句子。
四、小结
从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摘抄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第1自然段,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谁能跟大家说一说?
2.过渡:“我”认为蚂蚁会安然无恙的,但是蚂蚁的实际处境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1.默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蚂蚁的处境怎样。
2.“我”看到蚂蚁的处境后准备怎样做呢?
3.当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的情境后,感到很意外,他的决定有什么改变?
4.重点理解“这个让我心灵震撼的生命故事”。
(1)指名读这句话。
(2)探究:为什么说作者的心灵感到震撼呢?
5.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
(1)小组自由朗读文段,读后讨论: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①汇报。②相机引导体会“小心翼翼、试探、迅速、逃离”这些动词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2)“我”是怎样救助蚂蚁的?引导学生从“我”的动作中感悟:“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救助的结果怎样?
(4)你觉得这些蚂蚁可爱吗?可爱在哪儿?
(5)齐读第4自然段,深化对蚂蚁的感情。
(6)默读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感受,点明文章的主题。
三、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主题,理清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四、感情共鸣
你觉得蚂蚁是怎样的小动物?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呢?
五、课外拓展
以“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为题,开一次讨论会。教案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篇5: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蚂蚁的救助教案
上这一课,来源于去年听了窦桂梅老师上的以“母爱”为题的阅读文章《合欢树》一课。该课堂的教学中,窦桂梅老师紧紧地抓住了“好好活……”,把史铁生笔下那份深深的慈母深情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学中,窦老师适时地引入了史铁生其他文章,让孩子们在一种浓厚的母爱氛围中,感受作者笔下那份深沉、朴素而又高洁的母受。感受史铁生对母亲的那份真切的爱。后来,我又在网上看到了窦桂梅老师的《朋友》主题阅读教学实录。大师手笔,不同凡响。
今年,我们开始进行课外阅读课的教学尝试,可是,到底怎么进行?如何操作?我简直无从下手。后来,我想,就算是东施效颦,我也学学窦老师吧。于是,我选了五篇文章。准备以《蚂蚁的救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课前的准备,到课堂的实施,到课后的反思,我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
一是更明确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这堂课我共改了6次。改得最多的,是课的目标。姚校长告诉我,如果课上得失败了,但目标、方向是明确的,那么,只是操作的失误。而如果目标也没有定准确,那么,这课还有什么必要去上?
我哑然。是啊,我上这课的目标是什么?一开始,我定的目标是“感悟朋友之情”。可是,这朋友之情的范围也太大了,“生死之交”是朋友之情,“相互敬重”也是朋友之情,“雪中送炭”更是朋友之情……这节课,就让孩子们感悟那么多的“友情”,然后再联系实际,说自己的感受吗?那么,这是语文课还是品德课?我否定了这个定位。几经反复,我确定了“通过阅读文章,感悟蚂蚁困难时不离不弃的朋友之情;通过学习,懂得课外阅读一些基本方法”,这个定位就比较小,也比较容易操作了。
二是明确了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含义。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方法的指导应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堂课中,我要渗透怎样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呢?我觉得,作为40分钟的课堂,你想把一篇文章析透,已经很难很难,更别说还要带其他的几篇文章了,那么,怎么办呢?我觉得,比较恰当地把握精读课文的度,让学生学习“抓住主要句子理解文章中心”应该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阅读方法指导。于是,我把阅读方法指导定在了“抓住主要句子理解文章中心”这个方面。希望通过一篇文章的阅读指导,使学生能把这个方法迁移到学习其他几篇新的文章中去。课堂结果显示,这种迁移还是比较成功的。
三是课外阅读指导的度的掌握。这个问题,我上课前觉得很困惑,上课后,还是觉得非常困惑。因为《蚂蚁的救助》这一课中的蚂蚁精神,那在危急关头,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助他人的品质不是平常的“朋友”之义所能概括的,甚至可以说,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没有这样的朋友的。对学生来说,那种在朋友需要帮助时,比如同学要向他借橡皮时,要请教他问题时,热情地帮助他的,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友谊了。课堂上,我把重心放在那只自己刚脱离危险,却不肯离开这是非之地,拼命衔咬泥土救同伴的蚂蚁身上,通过品读那句话,让孩子们真正地感受那种“不离不弃”的患难之友情。
教学结果显示,这样的目的还是基本达到的。但是,与之相应的是,学生的“共鸣”有多少?
课外阅读指导课到底怎么上?主题性阅读到底如何把握?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耐心求索。
篇6: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蚂蚁的救助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在生活中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4.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情景后的感受。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交流对蚂蚁的认识:蚂蚁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呢?当蚂蚁的同伴遇到困难时,它们是怎样救助自己的同伴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蚂蚁的救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同桌相互读生字,纠正读音。
3.教师检查读音,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生字。
4.再次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找有关的段落读一读。
2.“我”看到黄蚂蚁浸在水中是怎么想的?
重点指导理解“生命力、生灵、实施、救援”等词语。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重点读好描写“我”的句子。
四、小结
从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摘抄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第1自然段,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谁能跟大家说一说?
2.过渡:“我”认为蚂蚁会安然无恙的,但是蚂蚁的实际处境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1.默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蚂蚁的处境怎样。
2.“我”看到蚂蚁的处境后准备怎样做呢?
3.当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的情境后,感到很意外,他的决定有什么改变?
4.重点理解“这个让我心灵震撼的生命故事”。
(1)指名读这句话。
(2)探究:为什么说作者的心灵感到震撼呢?
5.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
(1)小组自由朗读文段,读后讨论: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①汇报。②相机引导体会“小心翼翼、试探、迅速、逃离”这些动词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2)“我”是怎样救助蚂蚁的?引导学生从“我”的动作中感悟:“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救助的结果怎样?
(4)你觉得这些蚂蚁可爱吗?可爱在哪儿?
(5)齐读第4自然段,深化对蚂蚁的感情。
(6)默读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感受,点明文章的主题。
三、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主题,理清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四、感情共鸣
你觉得蚂蚁是怎样的小动物?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呢?
五、课外拓展
以“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为题,开一次讨论会。
篇7:蚂蚁的救助 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下册)
7、蚂蚁的救助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会认的字8个,会写的字15个,掌握词语14个。
2、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从文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让学生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准则。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解课题,学习新课
板书课题,揭示课题。齐读题目,思考问题:
(1)“救助”是什么意思?(2)“蚂蚁的救助”是什么意思?
二、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默读边想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一说课文大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学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习情况。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一读。
5、理解词语意思。
四、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2、在书中画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结: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呀!读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和同学交流。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预习:细读课文,想想蚂蚁是怎样救出它的朋友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可敬的动物朋友。我们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蚂蚁的救助(齐读课题)。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找出事情的起因。
(2)、出示语句: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助,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会渗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这句话。
(4)、提问:读读改写的句子,你明白了什么?书中为什么这样写?(强调原因)
2、学习第二部分:
(1)、当花盆水渗下去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做?
(2)、按提示填空回答问题。当时( ),我想( ),我准备( )。
(3)、我为什么放弃救助蚂蚁的行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味“意想不到”的意思。换一个词,意思不变。(意料之外、出乎意料等)
(4)、体验这种情感再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5)、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在谈救助过程时,品味词语、句子,体验作者情感。
①、区分“用力”与“奋力”两个词。
明确:“用力”与“奋力”都是使劲的意思,“奋力”比“用力”程度更深;从“奋力”一词,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了与第三自然段区分,避免了重复。
②、哪幅插图画出了这个情景?看图说说蚂蚁怎样救遇难的同伴?
③、画出描写获救蚂蚁被救出后的动作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④、我看到还在水中的蚂蚁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救助落难的蚂蚁的?
出示句子: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
⑤、品味带点词语,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蚂蚁被救出后,又有怎样的举动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⑦、品味“立即、亲吻触抚、试图、衔、碰”等词语并想象它们当时想什么呢?说什么呢?
(6)、指名读第二部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说一说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
3、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作者看到蚂蚁的救助过程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作者写蚂蚁的救助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
2、总结:
小蚂蚁虽然弱小,然而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它们奋力相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面对它们,我们怎能不升腾起敬重之情呢?从它们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看板书总结)。
4、请你对小蚂蚁说一句话。赞美它的品质、精神或谈自己的感受。
四、作业:
1、积累词语。
2、小练笔:以“小蚂蚁,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蚂蚁的救助
用力互相关爱
奋力互相帮助
继续衔舍身相救
关爱他人 关爱生命
[蚂蚁的救助 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下册)]
篇8:《蚂蚁的救助》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同上
教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能力目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3、激发学生动物的兴趣,要知道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启发谈话:同学们大家很有成效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别人遇到了困难,或者当别人处在危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吗?对于有困难的人,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然界的动物在同伴遇到危难的时候是怎样做的吗?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就讲述了动物之间的互相救助的事。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查找和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2、相互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观察图画
2、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查字典,理解下面的词语:挣扎生命力、生灵、遇难、偶然
3、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1、同桌互相合作识记生字
2、互查识字情况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蚂蚁是怎样遇难的?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梳理事例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课文。
质疑激趣让学生各抒己见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为后面的理解作铺垫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是什么?
第二部分: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我”在旁边主要做了些什么?(经过)
第三部分:我的感受。启发学生能够说出从蚂蚁的救助这件事上,人们应该具有怎样的首先品质。
l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弄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是怎样发生的。要让学生弄清正是由于“我”主观上认为蚂蚁的“生命力极强”,没有对遇难的蚂蚁“实施救援”,才引起事情进一步发展。
2、
重点理解:为什么把我看到的事情说成是“让我心灵震撼的生命故事”
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读题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并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花篮中的词语;
2、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抄写生字
抄写词语花篮中的词语;
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抄写生字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板书设计
7、蚂蚁的救助
事情的起因
作者看到的蚂蚁救助的事情(经过)
我的感受
教学后记
[《蚂蚁的救助》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篇9:三年级下册语文s版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书写指定的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句。
2、学会寓言,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用自己的话来将这两则寓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三、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6、教师示范。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四、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刻舟求剑
不小心掉
不着急刻记号
不慌不忙船靠岸捞剑
第二课时:
学习《揠苗助长》
1、指导学生自读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大意。可提示如下:自己读课文看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根据故事想一想文章题目“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不认识的字要看课后的注音,或查字典。有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或老师。
2、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质疑讨论。
3、引导讨论说明寓意。
结合课后第二题的第二小题,组织学生讨论和想像说话。
4、指导做好字词练习,把生字写正确,理解和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原因:巴望禾苗长快一些
揠苗助长做法:把禾苗往高里拔
结果:枯死
寓意: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会把事情弄坏
篇10:三年级s版语文教案下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人人平等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教师用多媒体出示)。
2、教师出示几幅图片,引导学生回答,从而导入新课。
二、出示教学目标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并对教学目标进行解读。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习课文1、2小节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
(2)指名读第1、2小节,这节写了孩子的什么?都有什么颜色?
(3)你见过什么人的眼睛是黄、蓝、灰、黑?
(4)指导朗读(怎样才能读出一样来呢?那些词应该重音读)
(5)齐读1、2小节。
2、学习课文的第三小节
(1)齐读课文,这一小节写了孩子的什么?(头发)
(2)看图说出孩子的头发怎样?
(3)指导朗读,(怎样读出和花冠一样美丽的头发)
3、学习第四小节
(1)课件出示,一枝花和一束花,大家认为那个美呀?为什么?
(2)那我们看看花园里的花怎样?谁能读一读第四小节?
(3)指导朗读(如此美丽的花我们应该怎样的朗读呢?)
(4)齐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五、六小节
过渡:花有五颜六色,那人是不是有不同的肤色呢?你知道都有哪些?告诉同学们,那在作者的心目中又是怎样的?我们来看第五小节:
(1)谁能用最美的语言给大家读一读第五小节,谁就像最美丽的花束。
(2)交流
(3)汇报
(4)孩子像鲜花一样漂亮,孩子听了高兴吗?你们高兴吗?怎样读呢?
四、再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
2、教师提问:课文中“你”、“我”、“他”都是指的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读了诗歌,你还想到了什么呢?
2、在这广大的世界上,世界各国的孩子都是“最美的花束”,我们都是平等的。同学们,你们能谈谈自己平时如何与同学相处的吗?
六、总结
1、播放《各国儿童心连心》歌曲,出示图片。
2、边看图边总结。
待学生总结完后,教师概括总结。
七、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办板报。(语文天地的“初显身手”)
篇11:三年级下册语文s版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课文中老师和父亲的话,启发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观察生活。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
品读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悟出其中含义。
教学方法:
读中悟,悟中读引导谈话交流
教学准备:
杨桃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看看老师手中的东西,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一说。
2、为什么会这样呢?学习了今天的课文,同学们就会明白的。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交流读不准的字音。
2、指名读文,指导读流利、读通顺。
三、品读重点段落
1、父亲是怎样教育我的?文中有一句话,同学们找到了吗?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3)指名读句子。
(4)“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5)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2、图画课上画杨桃。
(1)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我是怎么画的?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3、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审视严肃和颜悦色
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四、拓展延伸
老师、父亲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那么“我”到底懂得了什么?课文学到这里,你们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28画杨桃
(看到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父亲老师
叮嘱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
一生受用
篇12:三年级s版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歌溪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体会作者对小溪、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
领略歌溪的生命力,体会作者对小溪、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和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探究释疑、交流感悟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全班齐读。
(2)释疑:村里的人为什么把溪流称作“歌溪”?
(因为这条溪流爱唱歌,所以村里的人叫它“歌溪”)
2、学习第2自然段。
(1)男生读,女生听。
(2)想想:为什么说歌溪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3)投影出示下面的句子,理解句子。
“源头的水是清亮的,闪着光,从长满苔藓的山崖上跳下来,溅起一蓬蓬亮晶晶的水花。这时候,歌溪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它的歌声有点儿野。”
(歌溪源头的水银亮闪光,从长满苔藓的山上流下来,溅起一蓬蓬亮晶晶的水花,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4)投影读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水从长满苔藓的山崖上跳下来。
水从长满苔藓的山崖上流下来。
(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女生读,男生听。
(2)读文后思考:为什么说歌溪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3)闭上眼睛,想像歌溪欢快、活泼的样子,然后说给同学听。
(4)投影学句。
“石板上披盖着长长的青苔,像鲜绿的丝线,又像姐姐的长发。”
(这一句把青苔比作丝线,是颜色上存在相同之处,都有“绿”的特点。把它比作姐姐的长发是从“长、亮”两个特点来描写青苔的)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用“像……又像……”口头说话。
(5)指导朗读。(要带着欢快的语调来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1)教师范读。
(2)讨论交流。
1)这一自然段写出歌溪什么样的特点?(文静)
教师指导:“文静”指文雅、安静,说明歌溪流动缓慢,气势小,发出的声音较小。
2)这一自然段还着重写了什么?
(溪边树林里的各种鸟叫声)
3)想像一下百鸟歌唱的欢快场景。
a、说一说,文中写了哪些鸟。(金翅鸟、杜鹃鸟、画眉鸟、大山雀、白头翁)
b、演一演,模仿一下鸟叫。
4)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5、学习第5~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
(2)歌溪带给我们哪些欢乐呢?带着这个问题到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巩固深化
1、指明分自然段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对歌溪说几句话。
板书设计
2、爱唱歌的小溪
调皮歌声有点野
小溪活泼歌声充满欢乐
文静歌声非常美妙
在夏天涨水给予我们欢乐
篇13:三年级s版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
2、明白什么样的话是废话,能在说话、写话时尽可能地把话说得简洁明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边读边思考,明白什么样的话是废话。
2、弄清楚小熊收购的废话有哪些毛病,应如何修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深入思考
1、学习第一部分。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把课文分为了五段。我们首先看到第一自然段。
师:请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想小熊提出了什么样的疑问?用“——”画出有关句子,然后反复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生:……
师:读得真好!那什么样的话才叫废话呢?我们带着小熊的疑问继续看到第2至4自然段。
2、学习第三部分。
学习第2~4自然段,了解猪先生说的话有什么毛病。
师:请大家默读第2~4自然段,用“~~~~~”画出猪先生说的话,再反复朗读。
师:谁来模仿一下猪先生的语气读一读。
生:……
师:听的同学请认真听,注意思考:从猪先生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小熊明白了什么?
师:你来说说,你明白了什么?小熊明白了什么?
生:……
师:学了这一部分我们都明白了啰嗦就是废话。
3、学习第三部分。
学习第5~7自然段,了解鹭鸶的话有什么毛病。
(1)课间出示自学提示:
师:那鹭鸶的话又有什么毛病呢?认真听并用用“~~~~”画出鹭鸶当时说的话。想像鹭鸶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
师:从鹭鸶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是废话吗?
生:画蛇添足、自相矛盾是废话。师:小熊也明白了,他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
师:说的真不错,你一定会与小熊成为好朋友的。
4、学习第四部分。
学习第8~10自然段,了解老猴的话有什么毛病。
师:接下来看第四部分(8~10自然段),第四部分我想找三个小演员。谁愿意来当当小演员?
师:你来扮演羊站长,你扮演老侯,你扮演小熊。老师读旁白。
其他同学请仔细听。
生:(分角色读)……师:都是合格的小演员。
师:其他的观众们,你们听出了老猴的话有什么毛病吗?
生:……
师:你听的真仔细。
6、学习第五部分。
师:最后一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三)回顾全文,得到启示
师: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到了小熊工作干得很出色,老师更想看到同学们比小熊更能干。假如你是小熊,你能帮助这些动物修改他们的废话吗?(课件出示画面)
1、我想对喝醉酒的猪先生说——
2、我想对站在湖边的鹭鸶说——
3、我想对打开院门走进去的老猴说——
(修改老猴的话对一部分学生有难度,师生可以合作完成。
如:“一个老猴归,关门呼呼睡”;或者“老猴独自归,关门呼呼睡”)
师:谁来说说自己想对猪先生说的话?
师:相信猪先生再也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
师:谁来对我们美丽的鹭鸶说几句呢?
生:……
师:你改的诗句真美,鹭鸶肯定非常感谢你。
师:谁再来开动小脑筋,帮老猴也改改?
生:……
师:真会动脑筋,看来老猴要向你学习了。
(三)拓展延伸,完成练习
1、依据情景练习。
师:小熊毕业后工作干得很出色,这一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这两天,小熊又收购了一些废话。(PPT)想请你们帮忙改一改。
(1)我基本上全部完成了作业。
(2)丽丽快乐地度过了愉快的六一儿童节。
(3)操场上飘着五颜六色的红旗。
2、课后收集你平时听过、看过或说过的废话,想想应怎么改。
3、选做题:续编《收购废话》的故事。
篇14:三年级s版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吴然的《歌溪》,有删减。课文主要写了村里的小溪爱唱歌,它像调皮活泼的孩子,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显示出小溪强大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歌溪、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活泼,用词生动贴切,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是熏陶感、训练语言的好材料。
二、设计理念
在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不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小溪、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书写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已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歌溪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领略歌溪的生命力,体会作者对小溪、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数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条会唱歌的小溪,小溪的歌声是什么样子的呢?它会给村里人带来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这条活泼、可爱、美丽的小溪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认真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听录音朗读,对照生字表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标出不认识的生字、新词。
3、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互相正音。
三、生字探究,识记生字
(一)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由拼读识字。
1、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认读生字。
(2)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
重点指导:
“源、莹”是整体读音节,“yuán”不要读成“yán”。“滑、雕”是三拼音节,要注意读准,尤其是“huá”不要误读“fá”。“虽”声母是“s”,不是翘舌音“sh”、
“番、翻”是同音字,字形上也有相同的地方,可比较学习。
(3)同桌互读。
(4)开火车读。
2、识字生字,指导书写。
(1)师提问,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①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原+氵=源骨+氵=滑汤+火=烫台+艹=苔等。
②熟字换偏旁的方法:如“难”的偏旁“又”换偏旁“周”变新字“雕”。
③折字法。
④拼凑法。
(2)指导字形及书写要求。
(3)老师范写“爬”。
“爬”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第四笔是“竖捺”。不能写得太平,“巴”书写的位置要注意往上一点。
(4)学生练习写字。
(二)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或工具书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掌握。
流淌:流动。
文静:(性格、举止等)文雅,安静。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四、指导朗读。
1、放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
2、学生试着模仿朗读。
3、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师生评议,句子是否通顺,是否有感情。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爱唱歌的小溪
左右结构:源滑杜雕翻咳
上下结构:苔莹番烫虽
半包围结构:爬
课时作业
一、我是拼音能手。
guānghuáqīngtáijīngyíngkésòu
()()()
fānqiéfānshēnpáqùfúdiāo
()()()()
二、我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烫()咳()爬()雕()
汤()刻()抓()准()
三、用带点的词说一句话。
我们争先恐后地游到对面,爬到一片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大石板上,翻扑着身子,让太阳晒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2、出示多媒体课件。(依据课文内容制作)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吴然又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这条活泼、可爱、美丽的小溪的。
二、品读赏析
住在小溪旁的村民们都把这条小溪叫做“歌溪”,这是为什么呢?请分组讨论,找出相关语句品味朗读。
1、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到哪个自然段,就引导学生理解、朗读那个自然段,全文朗读语调要轻松、活泼,富有朝气。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女生齐读。
(2)村里的人为什么把溪流称作“歌溪”?
因为这条溪流爱唱歌,所以村里的人叫它“歌溪”。
4、学习第2自然段。
歌溪有点野,像调皮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课件“源头的水是清亮的,闪着光,从长满苔藓的山崖上跳下来,溅起一蓬蓬亮晶晶的水花。这时候,歌溪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它的歌声有点儿野。”
(1)读句子。
(2)引导学生抓住“跳、溅”等关键词语,领悟拟人句、比喻句,感悟作者用词准确。
(3)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师指导。
5、学习第3自然段。
歌溪的活泼从哪里得到体现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自已的体会。
(1)抓住流速体会:读句子,让同学闭上眼睛,想像歌溪欢快、活泼的样子。
(2)课件出示句子。让同学们体会。
“石板上披盖着长长的青苔,像鲜绿的丝线,又像姐姐的长发。”
这一句把青苔比作丝线,是颜色上存在相同之处,都有“绿”的特点。把它比作姐姐的长发是从“长、亮”两个特点来描写青苔的。
谁能用“像……又像……”口头说话。
(3)指导朗读。(要带着欢快的语调来读)
6、学习第4自然段。
(1)喜欢这个自然段的同学齐读。
(2)讨论交流。
文中的歌溪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静静的地流着”,“歌声也变得非常美妙”
等语句感受歌溪的静态美。
(3)这一自然段还着重写了什么?
溪边树林里的各种鸟叫声。
(4)想像一下百鸟歌唱的欢快场景。
说一说:文中写了哪些鸟?(金翅鸟、杜鹃鸟、画眉鸟、大山雀、白头翁)
演一演:模仿一下鸟叫。
(5)你还知道哪些鸟?请模仿叫声。
(6)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7、学习第5—6自然段。
(1)夏季,歌溪是孩子们的游乐场所,为歌溪增添了欢腾,更加生机盎然,歌溪带给我们哪些欢乐呢?带着这个问题到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8、学习第7自然段
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个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歌溪,对家乡,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再读课文,巩固深化。
1、小组比一比分段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你想对歌溪说什么。
四、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中描述外,想象一下,歌溪还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快乐呢?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2、为保护歌溪写一句广告词。
板书设计
2、爱唱歌的小溪
调皮歌声有点野
小溪活泼歌声充满欢乐
文静歌声非常美妙
夏天涨水给予我们欢乐
课时作业
一、读词语,照样子写几个。
突突
绿莹莹
二、我会写比喻句。
1、石板上披盖着长长的青苔,像
2、平静的湖面像
3、
三、我是小警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1、渐渐地,歌溪变得文清起来了。
2、因为我们被水呛得咳嗽,所以还在撒欢地打水仗。
四、请设计一句保护小溪的广告用语。
篇15:关于三年级下册语文蚂蚁的救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会认的字8个,会写的字15个,掌握词语14个。
2、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从文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让学生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准则。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解课题,学习新课
板书课题,揭示课题。齐读题目,思考问题:
(1)“救助”是什么意思?
(2)“蚂蚁的救助”是什么意思?
二、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默读边想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一说课文大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学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习情况。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一读。
5、理解词语意思。
四、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2、在书中画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结: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呀!读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和同学交流。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预习:细读课文,想想蚂蚁是怎样救出它的朋友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可敬的动物朋友。我们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蚂蚁的救助(齐读课题)。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找出事情的起因。
(2)、出示语句: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助,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会渗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这句话。
(4)、提问:读读改写的句子,你明白了什么?书中为什么这样写?(强调原因)
2、学习第二部分:
(1)、当花盆水渗下去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做?
(2)、按提示填空回答问题。当时(),我想,我准备()。
(3)、我为什么放弃救助蚂蚁的行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味“意想不到”的意思。换一个词,意思不变。(意料之外、出乎意料等)
(4)、体验这种情感再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5)、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在谈救助过程时,品味词语、句子,体验作者情感。
①、区分“用力”与“奋力”两个词。
明确:“用力”与“奋力”都是使劲的意思,“奋力”比“用力”程度更深;从“奋力”一词,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了与第三自然段区分,避免了重复。
②、哪幅插图画出了这个情景?看图说说蚂蚁怎样救遇难的同伴?
③、画出描写获救蚂蚁被救出后的动作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④、我看到还在水中的蚂蚁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救助落难的蚂蚁的?
出示句子: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
⑤、品味带点词语,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蚂蚁被救出后,又有怎样的举动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⑦、品味“立即、亲吻触抚、试图、衔、碰”等词语并想象它们当时想什么呢?说什么呢?
(6)、指名读第二部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说一说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
3、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作者看到蚂蚁的救助过程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作者写蚂蚁的救助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
2、总结:
小蚂蚁虽然弱小,然而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它们奋力相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面对它们,我们怎能不升腾起敬重之情呢?从它们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看板书总结)。
4、请你对小蚂蚁说一句话。赞美它的品质、精神或谈自己的感受。
四、作业:
1、积累词语。
2、小练笔:以“小蚂蚁,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篇16:放飞蜻蜓(S版三年级下册教案 )
21、放飞蜻蜓
一、教学目标:
1、认读会认字,掌握会写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激发学生保护益虫、保护地球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语;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能不能说说你喜欢他们的原因。
2、那么,你知道最像飞机的昆虫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21、放飞蜻蜓
学生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过渡:蜻蜓是一种美丽的小昆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蜻蜓有关的文章,相信大家学过后对蜻蜓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提出自学要求:
轻声读课文,标出本课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借助拼音读生字,查字典,理解生字、生词。
课文主要是写什么事情?
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用横线标出。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2、出示本课生字。
3、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4、出示文中的词语,并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词语比赛。
5、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6、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陶行知看到村里的一群孩子在池塘边捉蜻蜓,他知道孩子们喜欢蜻蜓,但又想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于是他就亲切地告诉孩子们有关蜻蜓的常识,让孩子们知道蜻蜓是益虫,最后,孩子们把捉到的蜻蜓放飞的事。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3、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4、给课文分结构段。
第一段(1-6):写了陶行知告诉捉蜻蜓的孩子们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第二段(7-10):写了陶行知告诉孩子们蜻蜓的有关知识。
第三段(11):写了陶行知让孩子们放飞蜻蜓。
五、小结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回去后观察蜻蜓标本,了解它的构造。
六、作业:
1、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你们知道,为什么陶行知不自己马上告诉他们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呢?
4、那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四、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你知道他为什么要用商量的口吻对孩子们说呢?
3、为什么不用命令或直接叫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呢?
因为如果直接叫孩子们把蜻蜓放飞,即使孩子放飞了蜻蜓,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下次还要捉它们,跟孩子们讲了这么多的道理,让他么知道蜻蜓是吃害虫的有益昆虫。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男女生分别扮演一个角色。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六、总结全文
1、指名学生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谈谈你今后在保护动植物方面要怎样做?
七、作业:
1、跟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收集有关蜻蜓的资料和图片。
板书设计:
21、放飞蜻蜓
教育 捉
陶行知----孩子们说--蜻蜓--保护益虫
放
[放飞蜻蜓(S版三年级下册教案 )]
篇17:大象保姆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大象保姆
教学目标:
1、学习会认的10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词语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关爱动物,和动物友好相处的意识。
3、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大象的资料。
2、演示文稿(大象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同上)
教学重点、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趣引入
1、谁知道大象能帮助人们做什么事?
2、大象很聪明,能帮人们干这么多的事情,课文里一头大象担负起了照看主人小孩的工作,这位保姆工作的怎么样?让我们走进这一家人的生活去看一看吧。
二、自学生字,初步感知:
1、读书,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语。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自己说一说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讨论,感悟理解:
1、理清课文层次
哪些内容是写大象保护主人娃娃的内容的?其余部分写的是什么?
2、出示自学提示:
(1)为什么作者先写把黑熊踏成肉饼,再写对主人忠心耿耿呢?
(2)大象是怎样保护主人娃娃的?都写了几幅场景,哪部分最使你感动?
3、默读课文,先自学再组内交流。
4、同学交流,读中感悟
第一部分:
1、小组汇报自学提示第1题。
2、教师小结:大象凶猛对敌、亲切对人。
第二部分:
1、分组汇报自学提示第2题。
2、帮助学生理出几个场景。
(1)观察课文插图画的内容和课文哪一部分是相对应的?能归图画拟个名字吗?
第二幅图画:猛撞大树,踩狗抛尸(读书上相应内容)
第三幅图画:舍身相救,感激不尽(读书上相应内容)
(2)课文中哪部分内容没有相应的插图,如果让你画一画,你怎么画,给它起个题目。
(3)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①把最感动你的内容读出来。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②指名读,进一步体会。
(4)在理出几个场景的基础上,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归纳板书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大象具有什么品质?你有什么想法。
2、本文为我们描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头勇敢、忠诚的大象,让我们感到的确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对待我们的动物朋友呢?(请一两个同学说一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关心爱护它们,把它们作为我们的朋友对待。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花篮”。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3、小练笔: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人应该怎样对待动物?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8、大象保姆
猛撞大树 踩狗抛尸
奋勇搏斗 身负重伤
舍身相救 感激不尽
[大象保姆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篇18: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生字,理解新词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与作用。
3、能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介绍新型玻璃。
4、通过理解课文,激发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激发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能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介绍新型玻璃。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课件。
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件包括五个场景:
⑴、深夜,一个贼潜入博物馆。
⑵、贼划破玻璃,将手伸向陈列的珍贵字画。
⑶、突然,警铃大振,贼惊慌失措。
⑷、警察把垂头丧气的贼带走。
⑸、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玻璃上,给玻璃一个特写。
2、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是谁报的警保护了国家的字画?
(开始的动画课件形象直观地再现了课文情境,既让学生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神奇之处,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3、师板书课题,提醒“新”、“型”的写法,生跟着写。
(当着学生的面板书课题,而且边写边指点写字要领,还要学生跟着写,这是一次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
二、内心驱动,自读自悟
1、创设情境,激发内驱力。
师:新型玻璃有一些很独特的功能,但有很多人不了解它的特点与作用,你们能帮助它们做做宣传吗?
师:为了更好地介绍它们,同学们可得熟悉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哦。
2、自学课文。
师: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一共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再读,直到把这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读好了第一遍,再默读第二遍,拿笔划划,想想,直到老师叫停。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
(教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扎实、具体。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一遍课文,并教给学生边划边想的读书方法。学生初读课文比较充分,就能基本通晓课文内容,从而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讲”奠定了基础)
3、检查自学。
①、指名分段朗读,相机指出错、漏之处,并进行语言文字教学。
A、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评价,全班齐读。
B、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评价,全班齐读。
随机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且联系上下文理解“藕断丝连”。
C、指名朗读第3、4自然段,评价,全班齐读。
随机理解“问世”。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新词的词义时,所联系的上下文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学生凭借这个新词与上下文中的其它词语的逻辑联系,便能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新词的意思。)
D、指名朗读第5、6自然段,评价。
师讲解“分贝”。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专有名词,无需反复启发,教师径直讲来,这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的。)
师板书关联词“尽管……还是”、“如果……就……”,让生在文中划出。
请学生自由读5、6段,读到划了关联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巡视,指名读划有关联词的句子。
(关联词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无需多讲,即便教师讲了也很难领会,更不要从语法角度给学生分析复句。教师让学生将这些关联词语在书上划下来,并多读读划了这些词语的句子,意在让小学生通过充分感知,读中感悟,达到心领神会,然后再去学习运用。)
②、交流问题:课文一共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乃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去读书,课文读熟了,难点突破了,课文内容也就自然理解了。)
三、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深入理解课文。
1、导入。
师:同学们,在你们清楚地了解了新型玻璃后,现在请你们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帮助它们做做自我宣传,聪明的你们能做到吗?
师:请喜欢同一种新型玻璃的编为一组,每组4—5人,并选出一个小队长负责组织交流和选派发言人。注意,先自己充分思考,再组内交流。
师出示温馨提示:力求语句通顺连贯,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味、有吸引力。
2、生自主思考,充分准备后组内交流,师积极参与谈话,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每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师生、生生多维互动。
例:
生:大家好!我是“吃音玻璃”,是消除噪音的能手。日常生活中,噪音就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无处不在又难以对付,常常使您无法安心休息、入睡。可是,我却有办法制服它,信不信?如果您的家、办公室在闹市区,街上的噪音常干扰您工作、休息的话,那么请您将我带回去装上吧!我一定会还您一个清静舒适的环境,街上的噪音传到房间里就大大减弱。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马上行动吧!
师:谢谢“吃音玻璃”的介绍,你们觉得他的介绍怎么样?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生1:我觉得他的介绍很精彩。尤其是“吃音玻璃”的作用放在开头,一下子就吸引住别人的耳朵听下去。
师:你真会倾听,这也是谢老师想说的。
生2:他的介绍能抓住顾客的心理,特别打动顾客的心。比如:在闹市区无法安心休息、入睡等,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我听了他的介绍,只想把“吃音玻璃”买回去,因为我家旁边很吵,有时吵得我无法睡觉。
师:说得好!能结合自己听后的感受和生活实际来说话。
生3:他说话很亲切又有礼貌,值得大家学习。
师:我想你肯定也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其他几组代表纷纷上台介绍,再评议
(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在交际态度和即席发言等方面得到有效训练,而且十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口语训练的要求。交际的话题只有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话题本身感兴趣,他们才愿意说,才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说好。玻璃是生活中随处可见为学生所熟知,加上新型玻璃的`不寻常的功能与特点,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话题。教师创设了生动逼真的语言交际环境,让学生以第一人称创造性介绍玻璃,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口语交际而架桥铺路,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宣传真是精彩极了!老师希望你们回家后能再向爸爸妈妈介绍各种新型玻璃,然后根据你们家的环境,和爸爸妈妈探讨探讨家里需要哪种新型玻璃。
(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口语交际的环境不断扩展、延伸,可谓自然、顺畅、丰满。)
【《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0.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