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S版第7册《地图上的发现》教案
“变迁的便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小学语文S版第7册《地图上的发现》教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小学语文S版第7册《地图上的发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小学语文S版第7册《地图上的发现》教案
小学语文S版第7册《地图上的发现》教案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意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时,我紧扣文章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质疑,再细读课文,通过读、思议、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精神。
篇2:小学语文S版第7册《语文百花园六》教案
小学语文S版第7册《语文百花园六》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词语接龙的方法积累词语。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了解人们使用的各种笔的发明及的演变过程,能够按要求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把“笔的演变”介绍清楚。
4、在了解“笔的演变”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改进一种笔,能够把未来的笔介绍清楚,写一篇习作。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
2、能够把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教学难点]:
1、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2、能够展开想像,将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图片:看,这是语文百花园。让我们开始语海畅游吧!
1、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这个游戏有的同学可能玩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1)自己读例子:藕断丝连——连绵不绝——绝处逢生……
轻易而举——举一反三——三长两短……
微不足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
(2)小组内练习:1、2小组3、4小组5、6小组分别进行一组练习。
(3)指名学生班级内展示。
(4)师生共同进行词语接龙的游戏。如:生龙活虎——虎头虎脑——恼羞成怒……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1)自己读例子:小船远去了。
(轻快的)小船(渐渐地)远去了。
对比读这两句话,看看第二句话补充了哪些内容?
什么样的小船?怎样地远去了?
(2)自己先独立做练习并写到书上,然后小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4)同桌互相检查修改。
二、积少成多:
老师知道许多同学积累了好多优美的词语和名言警句,谁愿意给大家说几个?今天我们在学习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名言警句,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1)出示:读读背背的词语和名言警句。
(2)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和名言警句,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
(3)师生交流,感悟其意思。
(4)指导背诵:自己读背——同桌互背——教师抽查。
三、阅读平台
(1)自己读全文,标出自然段,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短文,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启示,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
(3)默读短文,想一想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什么启发,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
(4)联系生活实际,你还能说出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哪些许多方便吗?
(5)读了这篇短文你还有哪些收获?(如:我们人类往往可以从其他生物那里获得启示。)
四、总结:
教学反思: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玩词语接龙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指导学生照样子写句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能说会道:
我们日常与朋友沟通是通过口头的语言传递来完成的,口语的表达是需要反复训练的,下面我们就进行口语的表达的训练,看看谁口齿最清楚,最能说会道。
(1)将课前搜集的关于笔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出示课件:笔的发明及演变的过程。
(3)自由选择学习伙伴,选择一种笔介绍给他听:注意把笔的结构、质地、发明及演变的过程说清楚。(可以采用“笔的自述”、“笔的对话”等拟人化的方法表演。)
(4)指名汇报,集体评议修改,看谁说的好,演的棒。
(5)回家后讲给家长或邻居听,请家长或邻居评议。
二、笔下生辉:
平时喜欢写作的同学,现在是你大展才华的好时机,看谁写的文章最出色。
(1)你最喜欢哪种笔?你了解它吗?(可以从它的外形、质地、结构、功能和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去思考。)
(2)小组内交流:展开合理的想像,未来的笔会是什么样子,会具备哪些新的功能。
(3)打好腹稿,写出初稿。
(4)班内交流,集体评议,提出修改建议。
(5)自己修改初稿,读给学习伙伴听,征求意见。
(6)把你们习作读给家长听。
三、小结:
今天我们在知识花园中畅游了一番,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积少成多中的优美词语和名言警句熟读成诵,重点教学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的内容,启发学生想象、有条理地说写未来的笔。
篇3:小学语文S版第7册《新型玻璃》教案
小学语文S版第7册《新型玻璃》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是玻璃的种类不仅仅是我们见到的最普通的那种,还有许多新型的玻璃,你知道有哪些吗?它们又有什么用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几种新型玻璃。
二、板书课题
提问:“新型”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生字词
1、注意读音:殊、即
2、字形:碎。
3、形近字同音字:
4、教师结合课文,理解文中的词语:陈列、博物馆、企图、犯罪、特殊、即使。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一课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教师板书:
夹丝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总结:全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及它们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思考
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它们的特点,作用是什么?在文中画出。
三、学生分小组交流,并填表。
四、全班交流并展示图表
五、结合表格内容,读课文,概括段意。练说几种新型玻璃的自述。
六、练习朗读一至五段。
七、学习第六段,理解“正在、将会”两个词。
八、提问:
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对全文起什么作用?
九、教师总结全课。
学习了本课我们应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后为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教学反思: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讲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文找出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篇4:小学语文S版第7册《一块特别的石头》教案
小学语文S版第7册《一块特别的石头》教案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3.帮助学生学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特别、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等词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同学们,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块特别的石头》(板书课题)。
[此处设计意在于鼓励学生说话,不拘于形式,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思考。]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三、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破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解题质疑:
老师板书,学生口头填空:一(块)石头,一块(特别的)石头。
“特别”是什么意思?
二、学文探究:
1.这块石头特别在哪里?读课文有关段落找答案。
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巨石”、“孤零零”,说说它的特别之处。
2.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反复读句子,练习读出语气。
3.李四光为了解开这个问题,都问了谁?结果怎样?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来进行创造性学习。加强语文学习的操作性、实践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4.学生汇报:
(1)“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小朋友的回答李四光不满意。
看插图。练习读出语气:小朋友们认为“太可笑、太奇怪”了
(2)陈二爹的回答李四光不相信。
(3)爸爸的回答引起李四光进一步思考,仍不满意。
李四光真会动脑筋。
5.“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李四光要自己解开这个谜题。他是如何研究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读读这些词句,想想你有什么体会?
――第九自然段:抓住“学习、考察、想”等词语,感悟李四光对大石头能产生那么多“为什么”!
练习朗读,小组内评读。
――第十自然段:“考察研究、发现、推翻”,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看插图,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品味词句,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
三、总结升华:
1.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蕴含着巨大价值。所以李四光成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李四光取得这个成果靠的是什么?
[启发学生的想像力,发展学生语言,引发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课外拓展:
1.许多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愿同学们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教学反思:教学时,我在让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文探究,抓住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再通过词句品味,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石由来的过程,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篇5:地图上的发现 教案示例 (S版四年级上册)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周 次 年 级 四年级 备课组 语文组
主备人 李XX 审核人 时 间 月 日
22地图上的发现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课文记述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表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中提出问题,在充分读书后,小组合作交流个人阅读时的理解,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魏、廓”等生字,会写“吻、锯、拼”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主 备 案 个性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成了著名的地质学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公魏格纳又在地图上发现了什么?请响亮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词,纠正对方的错音。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生字词。
4.识记生字,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5.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6.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7.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汇报:用“__”画出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用“~~~”画出“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3)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南美洲和非洲的位置,看看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跟非洲西海岸线的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很吻合。
(4)指导读好画出来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2.学习第三至第八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至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科学家是怎样证明“大陆漂移说”这一假说的?
(2)四人小组内交流。
(3)检查汇报。
(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在南极洲找到了显示植物生长痕迹的煤块,找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还发现了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的冰碛岩。这些新的发现,使“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
(4)师生合作读书。(老师读第三自然段,女同学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男同学读第七、第八自然段,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证明“大陆漂移说”的。)
四、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再读感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2.讨论交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3.把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次。
三、质疑问难
你还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让大家讨论?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组词说句。
2.观察各个要求会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的发现。
3.指导书写。
要点:“适、存”是半包围结构,“适”的笔顺是先内后外,“存”的笔顺是先外后内;“吻、锯、拼、煤”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吻”字的右边“勿”不要写成“匆”;“置、悬、崖”是上下结构,其中“置、崖”上小下大,“悬”上大下小,“置”字下面的“直”中间是三横,“崖”字下面是两个“土”,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书写上下结构的字,上下要对齐。
4.学生在写字本上独立书写。
5.评价,互相欣赏与指正。
五、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查阅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
课后反思:
[地图上的发现 教案示例 (S版四年级上册)]
篇6:地图上的发现 说课稿(S版四年级下册)
一、教材解
1笨挝募蛩怠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2贝示浣馕觥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二、教学目标
1比鲜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碧寤峥蒲Ъ矣掠谔剿鞔笞匀话旅氐闹醋啪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三、教学建议
1笨吻白急甘澜绲赝蓟虻厍蛞恰
2闭馐且黄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后,可以通过检查朗读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反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接着,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毖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毖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四、相关链接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地图上的发现 说课稿(S版四年级下册)]
篇7:《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擦亮你的眼睛,我们共同发现
--------《地图上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简案)
禾云镇中心小学 梁海勤
单元训练重点:
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抓住文章叙述的事件,体会人物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拼接”等词语。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大陆漂移说的由来。
情感目标:体会魏格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执著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弄清大陆漂移说的由来。体会魏格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执著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教具准备: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自主发现:
1、课件出示世界地图,看轮廓,说发现。(边说边板题)
2、引出课题,读题。
二、初学课文,感知“发现”。
1、了解魏格纳,了解发现。
(点出“学习链接”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书本设计的这个“学习链接”是有利于课文的了解的。)
2、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用你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找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3、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以熟字带新的方法来识记,并掌握。
4、梳理课文,掌握主要内容。
(检查学生思考学习的结果,授予整理文章内容与写作顺序的学习方法,并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三、精读1、2自然段,体会“发现”。
1、出示问题: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并提出假说的?找出相关的词句读一读。
2、朗读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3、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指导理解并感悟朗读。
4、通过这个发现,魏格纳提出了什么假说?
(朗读句子,播放影片)
四、总结延伸,品味“发现”。
1、小组合作,研究讨论:
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2、检查学习效果。
得出结论: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五、作业天地,继续“发现”
1、继续预习课文,了解科学家作了哪些考察活动。
2、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继续“发现”。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篇8:《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假说、吻合、化石、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认真默读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
3、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 生字词、分段
一、谈话导入
教师: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成了著名的地质学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翁魏格纳也因为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精神获得了成功。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地图上的发现》。【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1、四人小组自学生字词
2、四人小组汇报生字词:
会写:吻 wén 口吻 左右结构口部
据 Jù 依据 左右结构钅部
拼 pīn 拼音 左右结构扌部
煤 méi 煤矿 左右结构火部
置 zhì 位置 上下结构罒部
适 shì 适合 半包围结构辶部
存 cún 存在 半包围结构一部
悬 xuán 悬崖 上下结构心部
会认:魏 wèi 魏碑 左右结构鬼部
廓 kuò 轮廓 半包围结构广部
痕 hén 痕迹 半包围结构疒部
适 shì 适合 半包围结构辶部
携 xié 携带 左右结构扌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提问学生)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二)、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发现--证明)
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成两段
一、(1、2) 二、(3--8)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逐段分析课文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情感,学习魏格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魏格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的精神
一、逐段学习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A、自读1、2自然段。并说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例: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 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
B、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C、用参差不齐造句。(院子里长满了参差不齐的野草,很不好看。)
D、找出第一段的另一个成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我们不应该对学习漫不经心。)
E、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在漫不经心的看地图时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再读课文第二段,找出“大陆漂移说”的观点。
3、概括段落大意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A.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假说: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说要根据实事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2.默读4-7自然段,回答科学家们是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长期艰苦的考察:
(1)A、从课文第四自然段,我们知道,考察小组在南极洲找到了什么,从中,科学家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B、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2)1960年科学家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3)、对比考察组19和1960年的发现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3.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说说自己的体会。
例: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的原因。
二、巩固质疑
1、再读课文,说说体会
2、除了上面所说的知识,从课文中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例: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感受考察的艰苦。】
三、总结全文:
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四、巩固练习。参照课后练习3.
五、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六、课后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2、完成练习册练习
3、预习第23课《新型玻璃》
附:板书设计
22、地图上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 不轻易改变 震惊地质界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篇9:《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核心提示:[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
-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练笔设计:读句子,结合上下文体会带点的词语,再用它写一句话。
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片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篇10:地图上的发现(S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2 地图上的发现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3、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3、理解词语。
4、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5.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四、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五、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地图,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4、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5.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6.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地图上的发现(S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1:小学语文第7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小学语文第7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写童话
1.根据童话的特点和读过的童话故事,选择你喜欢的动植物或人物、事物展开想象写一个童话故事。
2.同桌互读互改
3.抽生上台读编的'故事,集体评改。
4.自评自改或互改。
作业:
1、端正抄写自己的童话在作文本子里
2、选做:四人小组童话接龙
习作讲评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在童话交流中,进一步了解童话的特点;初步学会点评同学习作的能力,能根据同学的点评修改自己的习作。
2.过程与方法:在生生与师生点评中发现自己和同学习作中的优缺点,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借助班级主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点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编写童话故事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总评
类型多样,有《小木偶的故事续编》,有写动物的《森林运动会》,也有写《文具盒里的故事》,还有同学们自己最喜欢写得其他童话故事。
老师这里就选取了其中几则,请大家来读一读文题。
1、水底青蛙大王
2、水果打广告
3、小木偶误入时空隧道
4、书包里的故事
5、谁的功劳大
6、真才实学
二、分类点评
1、出示文题,读一读,有什么感受?
篇12:冀教版小学英语第7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英语第7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英语第七册教学设计 Lesson 4 In the Bathroom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七册第一单元中的一课,Li Ming来到加拿大学习英语,他和Jenny一家住在一起,并接触了加拿大的学校教育、民族风情及饮食文化。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将学习一些有关普通家庭用品、房间及任务的词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能正确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并能朗读、初步表演。 2、能正确地听、说、读、写词汇bathtub, shower, toilet 3、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 yours的运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通过感知,模仿进而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 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同时,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培养合作参与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 能正确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并能朗读、初步表演。 2、 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 yours的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校园、家庭平面图等。2、录音机、磁带。3、学生准备一张家庭平面图。 教学过程: Step1: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 Greeting T: Hi, boys and girls! It’s time for class. Are you ready for English class? S: Yes. T: Ok, We know Li Ming comes to Canada to learn English. He stays with Jenny’s family. Do you know Jenny’s family? It’s Jenny’s House. Look! (出示Jenny的房型图,让学生介绍每个房间及里面的东西) 2、Use a picture-prompt drill to review “bathroom”, “kitchen”, “living room” “bedroom” Q: What is this? Does this go in a kitchen? Step 2 : New concept 1、 Use poster about the bathroom to introduce bathtub, shower, toilet 2、 Demonstrate mine, yours with two classroom objects and a volunteer. T: (Hold up a pencil) This is my pencil This is my pencil. It’s mine.(To volunteer. ) Where is your pencil? Volunteer. : (Hold up her pencil) T:(Point your pencil) This is my pencil That is your pencil. This is mine. That is yours. 3、通过实物讲解名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形容词性物主代词能力差,自己不能来当家,后面需把名词加。名词性物主代词能力强,自己独来又独往。结合例句读几遍口诀,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都能熟练的运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与名词性物主代词。 3、Use student book and audiotape. Listen for one time. Ask: Liming’s hands are dirty in this lesion. what does“dirty””wash ” mean? Where does Liming wash his hands? What color is Liming’s toothbrush? And Jenny?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 Follow teacher read the text. 4、Practice in pairs. Try to recite it. 5、Teach “In the bathroom”in N2 Note danny says he’s “dirty”at the beginning and “clean”at the end. what does “clean”mean? Step3 consolidate and practice 1、用物主代词填空。 This is pencil That is pencil. This is . That is . 2、Talk about your home T: Children. Look! This is my home You can see a bedroom. It’s big and clean .You can see a study . It’s small and nice …… Can you talk about your home? Guide the students to show their pictures of their home. Ask two students to come to the front and introduce their home. Group work: Talk about your home. Step 4 Class closing Sing “In the bathroom” again. T: Ok, boys and girls. Time is over. We have to say good-bye. See you next time. . S: Good-bye Miss zhang. 板书: Lesson 4 In the Bathroom bathtub mine shower yours toilet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围绕家里的浴室展开一系列的话题,这些东西都是我们非常熟悉,而且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在设计过程中,我力求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为核心,使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通过在活动中完成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英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关注英语与其他学科间的有机整合,密切英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终实现学用结合,提高能力。 词汇教学课,不少老师会认为比较简单,或者认为是各种游戏简单堆积,缺少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针对这些普遍现象,我在本课词汇教学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知识与能力的提高:(1)整堂课的设计都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学生一直处于英语学习的'兴奋状态,在本课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猜一猜,摸一摸,做一做,谈一谈,比一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体验到英语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2)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新,本课我比较侧重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于新词的教学我基本做到先示范,再机械操练,然后进行意义操练,最后达到实际运用,努力使全体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实在在的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同时尽量安排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思维中运用语言,并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使学生乐于学英语,乐于用英语。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掌握较好,但还应该给学生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加强学法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足,没有很好的照顾学困生;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备课不充分,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等等。“细节决定成败”,今后我一定会在细节上多下功夫,努力把课上好,还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本文引自:blog.sina.com.cn/s/blog_5c59c1bf0100ai5t.html篇13:22地图上的发现 教案教学设计(S版四年级下册)
【内容简析】
课文记述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表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中提出问题,在充分读书后,小组合作交流个人阅读时的理解,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魏、廓”等生字,会写“吻、锯、拼”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成了著名的地质学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公魏格纳又在地图上发现了什么?请响亮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词,纠正对方的错音。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生字词。
4.识记生字,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5.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6.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7.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汇报:用“__”画出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用“~~~”画出“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3)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南美洲和非洲的位置,看看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跟非洲西海岸线的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很吻合。
(4)指导读好画出来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2.学习第三至第八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至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科学家是怎样证明“大陆漂移说”这一假说的?
(2)四人小组内交流。
(3)检查汇报。
(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在南极洲找到了显示植物生长痕迹的煤块,找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还发现了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的冰碛岩。这些新的发现,使“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
(4)师生合作读书。(老师读第三自然段,女同学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男同学读第七、第八自然段,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证明“大陆漂移说”的。)
四、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再读感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2.讨论交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3.把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次。
三、质疑问难
你还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让大家讨论?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组词说句。
2.观察各个要求会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的发现。
3.指导书写。
要点:“适、存”是半包围结构,“适”的笔顺是先内后外,“存”的笔顺是先外后内;“吻、锯、拼、煤”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吻”字的右边“勿”不要写成“匆”;“置、悬、崖”是上下结构,其中“置、崖”上小下大,“悬”上大下小,“置”字下面的“直”中间是三横,“崖”字下面是两个“土”,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书写上下结构的字,上下要对齐。
4.学生在写字本上独立书写。
5.评价,互相欣赏与指正。
五、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查阅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
[22地图上的发现 教案教学设计(S版四年级下册)]
篇14: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樟树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感受樟树拒虫的可贵之处。
2.感受宋庆龄的品质与樟树的相似之处,品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初步感知“不搬家”之理由。
1.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
(1)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哪儿的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什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学生读后,教师小结:不同的朗读所要强调的意思不一样。请同学们再根据要求读一读:本文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什么?(生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师强调:对,本文所写的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本文的重点是写樟树,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师:宋庆龄的故居在周恩来同志的眼里小了点,他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宋庆龄却不肯,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理由。(宋庆龄舍不得庭院里的两棵樟树)
3.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什么呢?请通读课文,说说理由。(生命旺盛、品质高贵)
二、细读品悟,全面体会“舍不得”之含义。
(一)感知樟树“生命旺盛”。
1.自读第4自然段,说说哪一个词语最能表现它的生命旺盛?(蓬蓬勃勃)
2.樟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蓬蓬勃勃”,请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樟树的哪些部分,及其形态。
3.组织交流、讨论
枝干:粗壮、多(伸向四面八方)、长(伸得远远的)。(引导体会:枝干越粗越壮,越多越长,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引导体会:树叶越密,绿得越亮,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文学是用“形象”说话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并在这种转换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4.体会“四季常青”的特点。
樟树一年四季要经历多少磨难,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请学生想象不同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达。出示
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口头填写内容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所填的内容。)
学生填写、朗读的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合理想象樟树一年四季经受各种磨难之后仍然蓬蓬勃勃的过程。
5.不管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多么顽强的樟树,同学们好好读一读,将樟树的形象留在脑海中。
(二)体会樟树“品质高贵”。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描写樟树可贵的句子。
2.组织交流
(1)围绕“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展开交流。
a.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闻到过香气,这种香气会发生变化吗?
b.小结:这就是樟树,它活着的时候,香气不变,死了的时候,仍然有香气,且这种香气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可贵。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樟树的香气与生活中其它的香气是不同的,即生活中的不少香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樟树香气能长久保持是了不起的;这样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过程。
(2)抓住“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生:就怕它一天。)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千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千年。)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在哪里呢?(樟树的香气能长久保持,樟树的香气能永远拒绝虫类的侵害。)
这种反复、递进式的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樟树“香气拒虫、香气长久”特点的认识,也使学生对樟树的情感随着一遍遍的朗读得以深化。
3.这一自然段,不仅写了樟树,还写了别的树木,如石榴。课文为什么要写石榴呢?
(组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比较”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更加突出了樟树的与众不同,可贵。)
4.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以及写法的精妙。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与理,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文章是怎样表达的。而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引导学生认识了“比较”的写法,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写法的好处。
三、适度拓展,深刻理解“人与树”之相似。
1.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是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这是两棵让虫子害怕的樟树,这是两棵让宋庆龄舍不得离开的樟树!那宋庆龄是怎样的人呢?
2.请学生结合课前的资料收集,谈谈对宋庆龄这一人物的印象和认识。
3.出示中外人士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朗读
(1)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雅的女性。”
(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师。”
(3)美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海伦·福斯特·斯诺说:“多亏我结识了宋庆龄,她的坚贞不屈,勇敢忠诚和她的精神美,是活的中国最卓越的象征。”
(4)毛泽东主席1936年在致宋庆龄的信中这样写道:“一九二七年后,真能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毛主席称宋庆龄为先生)
4.师:樟树的香气让虫子离得远远的,而宋庆龄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同样令人敬佩!学到这儿,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女性?
相机板书:精神蓬勃、正气凛然、高贵典雅……
5.请学生说说“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交流后教师小结:宋庆龄美好的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枝干一样伸向四面八方,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蓬蓬勃勃,就像她故居樟树的香气一样永久保持、拒绝害虫的侵蚀。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通过课前学生的资料收集,课上的简要表达,辅之以中外名人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对宋庆龄这一人物形象有了较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她与樟树进行比较,就容易了。
篇15: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教材解读:
《初秋行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教学理念:
1、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在学习“近在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不作声”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从情感的体验出发,首先在读中感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找不到蝉到的遗憾,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再一次交流情感,体会到深藏在作者内心的对秋天美景、对秋蝉的赞美、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2、借助注释,在读中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复习作者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写的其他诗歌。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初秋的美景。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同学们,三年级我们学习了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还知道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生齐背后交流)
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题,初读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题。
2、通过预习,谁能说说题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师提示:加进去适当的词语把话说完整。)
3、现在正值初秋,在你们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自己在身边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师:那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又描写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时候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
2、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3、指名朗读,正音。学习生字“圃”。
4、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弄懂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与同学交流等。)
5、师:下面老师再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古诗,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先自学,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需要老师帮助的同学或小组,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很快来到你的身边和你们一起学习。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样认真,相信大家已经有成果了,哪个小组愿意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学习的成果?
2、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读诗的感悟,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五、读中品味,体会意境
师:刚才,大家了解了诗意,相信大家再读,一定会读得更美,更投入。谁读第一句?
1、从这句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蝉”加以体会。
2、你觉得哪些字能体现落日的有情?
引导学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体会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当成了有灵性的人。就是这两个字赋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思。
3、引导学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无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根据诗句谁能想象出这幅画面?(提示:夕阳、晚霞、地面景物、蝉鸣声……)
4、谁能读出落日的这份“真情”?
预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逐步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形,读出味。)
生读(没有激情)。
师:你这快落山的太阳,怎么这样无情?从你的读中,老师感觉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感觉到你是重情谊的夕阳,可我从你的读中没听到满园此起彼伏的蝉鸣声。谁再读?
生读。
师:哦!多美的景致!多热闹的黄昏!老师好象看到了夕阳西下时的灿烂晚霞,听到了园子里嘹亮的“黄昏大合唱”。来,让所有的蝉儿都唱起来,全班齐读。)
师过渡语:
初秋的傍晚,诗人独自在园中散步,抬头望着西边的天空,一轮红日即将落山,夕阳将天边抹上了瑰丽的色彩,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听,众多秋蝉也不甘寂寞,趁着这美丽的'时刻,放开清亮的歌喉,开始了“黄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学生齐读前两句。
5、听到这美妙的“合唱”,你会心动吗?是否想找到这些“歌唱家”,赶快行动——
(1)可诗人找到了蝉没有?
引读:近在咫尺——,寻到旁边——。没看见蝉,心中会是什么滋味?
指导学生带着遗憾的语气来读。
(2)作者心中只有遗憾吗?再看,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听,这此起彼伏的蝉鸣声,真有遗憾?那又怎样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3)师小结:
看到天边美丽的晚霞,听到园中这悦耳的“大合唱”,作者兴致大增,虽然没有寻到“演唱家”的踪影,可这情、这景足矣!这一样也能让作者诗兴大发——
(学生带着赞美之情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意境。)
六、赏读全诗,熟读成诵。
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对《初秋行圃》的理解。
师:请大家用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读一读;想唱的,可以把诗句改成自己喜欢歌曲的歌词,试着唱一唱……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评价。
七、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学诗的方法。
读:读通、读顺诗句。
译:结合注释、或查字典、或结合插图、猜读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悟:品读、感悟,想象、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学到的古诗学习法,自学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即可,无须对作者托物言志写法进行深究。(虞世南的《蝉》附后)
3、课外找找杨万里的其他写景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初秋行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近在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不作声。
附: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ruí):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à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緌。因为緌是下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緌”。
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篇16: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吗?你们经常看足球比赛吗?你喜欢那个足球明星?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喜欢的球星。
问:这么多小球迷,那么你们知道球王贝利吗?
请班上的小球迷介绍球王贝利。
贝利,身高1.74米,贝利是他的雅号。他1940年1O月12曰出生在巴西的特雷斯科拉索内斯镇的一个贫寒家庭,小时只能赤脚踢球。13岁时,开始代表当地的包鲁俱乐部少年队踢球,使该队连续三年获包鲁市冠军。这位天才少年引起人们注目,1956年,著名的桑托斯队邀其入队,头一年,即攻入32个球,成为该队最年轻的射手。
1957年,未满17岁的贝利首次入选国家队,并首次参加世界杯赛,他以惊人的技巧驰骋赛场,使足坛惊呼:巴西出现了一位神童!在这位神童的激励下,巴西队愈战愈勇,一一击溃强劲对手,第一次为祖国棒回了世界杯。此后,在贝利统领下,巴西队又夺得1962军第7届和197O年第9届世界杯赛冠军,贝利本人也成为至今世界上唯一一位夺得过三届世界杯冠军的球员。贝利被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球星”,是世界上第一个3次被评为世界最佳足球运动员的超级球星。多次荣获“世纪十大球员”、“世纪运动员”、“20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等称号。曾入大学深造5年,获心理学、运动医学等学科的学士学位。
20xx年12月,贝利荣获国际足联评出的“本世纪最佳足球运动员”称号。
贝利在1978年挂靴后曾在1995年至任巴西体育部长。1994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友好大使。贝利爱好广泛,1981年开始进入影坛,出演过十几部影片,并导演过一部影片。
师:这么传奇的人物,你们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球王成功的经历。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利的哪些情况?请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文章介绍了贝利小时候的故事,并对他的成就做了简要的介绍。
2.出示课件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踢盒箱拣壳诞铲训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学生默读,读后用简单的话概括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四、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
师:读了贝利成长为“一代球王”过程中的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你发现贝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结合问题默读课文,思考后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体会,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充实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在班内谈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从贝利利用一切机会想方设法练习踢球,可以看出他对足球的热爱和执著;从贝利从买不起球到踢教练送的球再到参加球队踢球,可以看出贝利的勤奋和进步等。
学生每交流一处,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进行阅读,再读中再次丰富自己的感受,同时进行阅读指导,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3.了解更多关于贝利故事。听下面的小故事,体会其中的包含的哲理。
《下一个球最好》
球王贝利不知道踢进过多少好球,他那超凡的球技不仅令千千万万的球迷心醉,而且常常使场上的对手拍手叫绝。有人问贝利:“你哪个球踢得最好?”贝利回答:“下一个!”
当球王贝利创造进球一千的记录后,有人问他:“你对这些球中的哪一个球最满意?”
贝利意味深长地回答:“第一千零一个!”
师: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小结。
人生真悟:
永远不满足,永远不停止前进的步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要放松自己,因为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永远是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去迎接你更大地辉煌吧。
五、了解更多体坛精英,感受人格魅力
师:你喜欢哪位体育明星?为什么?
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他的感人的事和同学们分享,也可以说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可以介绍他们辉煌的成就,也可以介绍他们成功经历中的感人故事。并和同学们谈谈在这些人物身上值得赞扬和学习的地方。
篇17: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大意。
3。培养学生的古诗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借助工具书自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初秋的景色美丽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秋天渐渐来了,说说初秋时节,你都见到过哪些景色?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描写初秋的诗,板书课题及作者,请生谈谈对作者了解多少。
二、自学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句朗读,正音
3。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学习有哪些方法?
4。各小组自学古诗,老师辅导
5。小组汇报结果: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三、创设情境,自主朗读
小组比赛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意境
四、板书:
初秋行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不作声。
篇18: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作家王宜振把我们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诗歌世界,使我们喜欢上了这首文字,韵律都很优美的诗歌《小草之歌》,让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
2、板题
3、齐读课题
4、结合上节课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请你谈谈小草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答)小结: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小草。
5、师:老师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吗?(老师走到谁面前,谁就读一小节)(伴乐)。
小结: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声音真好听。
6、上节课,同学们提出并解决了两道自探题,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
1)小草之歌中的“之”相当于什么?(生答)师:那小草之歌,也就是——小草的歌。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课题。
2)看第二题:按结构、内容,诗歌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生回答)。
师小结:上节课同学们收获不小,老师真高兴。
二、学习诗歌,理解感悟
(一)学习1~3小结
1、设疑自探
1)请同学们朗读1~3小结,并根据内容提出你的问题。
2)生提问。
3)师:老师归纳了几道自探题,找同学谈一谈。(出示)(自探题下写有自探方法),学生在下面边读边自探。
2、解疑合探
1)这一部分写了小草什么特点?回答、板书:索取很少。
2)修辞方法:拟人。
小结:把小草比作人进行自述,显得生动、亲切、易懂。在写作时,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体、生动、形象。
3)“我向大自然索取很少。”什么意思?(生答)师: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含义,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小草不渴求什么,只有阳光、雨露就能茁壮成长,为人们带来绿意。
3、找2组女生读1~3小节(一组三人)(要读出对小草的喜爱)。
师小结:小草是渺小的,他却那样乐观、自信;小草是弱小的,他却那样勇敢坚强。让我将小草的喜爱融入到课题朗读之中,齐读课题。
篇19: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词语。
(“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
“嫉(j0)妒(d))”的“嫉”不要读成“j@”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别人比自己强。)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个“偷,在这里应带儿化韵,读“火儿”,“偷偷儿”。
“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的“都”,应读“d#u”,不要读成“d&”的音。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应读“2i”的音,表示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不要读成“你挨(1i)着我”、“挨(1i)家挨(1i)户”的“挨”字的音。“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的“诉(s))”应读轻声。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写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间是“”不是“缶”;“毕竟”的“竟”不要少写一横,注意与“竞”区别。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适当归并),按意思相关或相近的归并方法,划分段落(或按带有阶段性的内容),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篇20:小学五年级语文s版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语言。
2.通过细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
3.结合讨论课后两题,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4.教导学生认识到信任与真诚的重要,从而使他们懂得在生活中要互相信任他人,以诚待人。
教学重、难点:教导学生认识到信任与真诚的重要,从而使他们懂得在生活中要互相信任他人,以诚待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如果某个城市出现了首家“无人超市”,即无人导购,无人收款,请你猜测,可能会出现哪些状况?
今天我们即将学到的是一篇去无人看管的桃林摘桃、付钱的故事。
二、学习:
1.自读课文;
2.用简短的话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
3.一个告示就可以引导人们去桃林摘桃,真有趣,再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描写“告示”的有关词句;
4.按以上提示分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为三段)
5.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
5a.用比较形近字记字形的方法熟记:沁、脾、馋、涎、掏;
5b.用理解字义的方法记忆:婆、吠;
5c.成语练说:沁人心脾、馋涎欲滴、小心翼翼。
三、作业:
熟读课文,理解“信任与真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的“告示”把人引向了什么样的地方?
(学生应该会出现以下两种答案:a、把人们引向了果园,自己动手采摘果实;b、把人们引向一个朴实又真诚的地方,即一个互相信任的崇高境界。)
二、学习:
1.自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
2.讨论交流:
2a. “告示牌”——引导人们准确无误的来到桃园;
2b. “桌上留言”——主人不担心人们摘桃子后不付钱或少付钱;
2c. “无人看管的钱箱”——主人不担心有人将钱箱拿走;
2d. “我掏出钱包”——主动付钱;
2e.猫狗训练有素,热情好客;
(对以上这几点,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因此,在熟读文中描写关于猫、狗动作、神态的语句后,引导学生思考,正是由于主人的热情好客,猫和狗才能如此乖巧,如此热情,处处与人为善,相信到来的每一位客人。这种描写是“侧面描写”,略举熟知的“侧面描写”的文章)。
3.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5.学习文章运用“第一人称”写作的方法——写自己经历的事,用第一人称叙述。文学创作里的“我”,“我”往往不是作者,而是里面的一个重要人物。
三、作业:
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一篇歌颂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文章。
【小学语文S版第7册《地图上的发现》教案】相关文章:
10.语文s版四年级的上册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