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心理学研究论文

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心理学研究论文

2025-01-24 07:54: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eamil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心理学研究论文,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心理学研究论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心理学研究论文

篇1: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心理学研究论文

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心理学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科技不断发展,但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在不断提升,与父母、教师的冲突事件也是逐年增多。在公共场所中,青少年不恰当的举止、言语正横行街头;在学校中,青少年团体欺负、殴打、恐吓校内学生的案件也是经常见报。上述事件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导致他们在情感方面无法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青少年嚣张跋扈、目无法纪的自私心理。最近发生的许多事件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当下家庭、学校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忽视了情感体验教育,从而使他们无法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绪,也无法做到理解他人,不能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在情感发展方面造成了障碍。

一、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的现状

情感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展示途径,当一个人的情感出现问题,外在行为也会变得异常。近年来,青少年虐待动物、殴打同学,甚至谋杀犯罪的新闻都时常听闻,这些反社会、反治安、反法制的行为都指向一个原因,那就是这部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都有极大的缺失。很多年前云南大学的马加爵连杀自己同学的案件,这两年热议的复旦大学学生毒害室友案件,这些事实都表明,不管你拥有多高的学历、多么丰富的知识,一旦情感体验出现问题,将是非常恐怖的。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代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是长期中国教育体制的漏洞造成的。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是当下众多青少年反常行为中的成因概括点,指的是个体在情感的感觉、理解、表达层面上都明显低于正常水平[1]。

二、从发展心理学研究视角分析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的原因

(一)理性压倒感性的历史传统

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都重视理性思维的教学。将人看作理性的实体,却将情感看作是人体的本能,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见。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教育,都将理性视为追求真理的力量。在这种大背景下,人类致力于探寻理性的真理,最后就只剩下理性的人通过科学的方法行进于追求真理的荒漠上。理性之上的教育理念使人渐渐丧失感性情感,“小不忍则乱大谋”“三思而后行”等思想理念都认为感性情感是成功的阻碍。在这种理性至上的背景下,教育渐渐演变成了说教的模式,在情与理的对立面上,理已经占据了大半壁空间,往往情与理无法共存,仿佛情的存在会产生不良效应。

(二)“应试教育”的教育环境

当下,中国已经开始倡导素质教育,但多年来的“应试教育”留下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应试教育”过于看重青少年的考试成绩,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演变成了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完全忽视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只剩下冷漠的研究与发现。科学知识仿佛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全国的人民都在为科学知识喝彩的时候,情感被置于一个不见天日的角落[2]。在“应试教育”中,教育就是完成考试,学校的教育变成了机构式的教育,互相攀比学生学习成绩,教育不再是创造文化的源泉,而是彻底将青少年封闭于科学知识中。

(三)情感压抑的内心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敛、含蓄的元素决定了当下青少年的情感表达方式:内敛、含蓄。所以,青少年会将很多情感积压在心里,久而久之,内心世界是非常压抑的。缺少了情感的表达,自然就缺少了自我的思想,从而无法展现在行为之上,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都是非常孤僻的。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青少年忍受着痛苦,接受标准化的应试检查,接受教师、父母关于成绩的训斥。其实,没有人际交往,没有真实情感表达,没有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是非常可悲的,也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虽然,国家教育开始提倡要重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提升青少年的情感体验,但是,教育模式艰难的转变导致当下还是收效甚微。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解决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的途径

(一)让青少年完整地体验社会

青少年在年少时会有父母的庇佑,但在未来必须离开父母的港湾独立生活,因此让青少年完整地体验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发现,完整体验过社会的人比较容易建立自我的自信心,随之带来属于个体的安全感,从而拥有解决未来社会中出现麻烦的自信心。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社会的`概念越完整、现实,他们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会越强,对于未来的期盼也会越多。综上所述,让青少年完整地体验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的家庭与学校教育都提倡保护青少年,甚至有时提供了过多的保护,禁止青少年的各种社交行为,这些举动并非都是正确的。如果青少年的父母和学校可以放心地张开双臂,让青少年独立前进,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他们一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良多。曾有著名学者发表言论说,凡是孩子自己可以胜任的事情,父母和教师没有必要代劳,不要怕孩子做得不够好。

(二)关注青少年在校期间的情感体验

青少年阶段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因此学校是青少年平常花费时间与精力最多的场所。学校如果可以更加关注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必定能够更好地解决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的问题。从理论上而言,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可以带给青少年快乐的,是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到底是满怀期待的还是冷漠呆滞的,教师应该重视这一情况。随着学科知识复杂度的不断提升,青少年对于学习的态度会越来越厌倦,如果学习成绩差,自然也会不断减弱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信心。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做到“有心教学”。教师要注意自己与学生的相处方式,不可过于亲密又不可过于冷漠,从而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民主、和谐,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信任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两者共同的发展。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去[3]。

(三)充分发挥相关课程的情感体验教育功能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青少年日常任务就是课程学习,教学目标、效果大部分都是依靠课程实现的,但是课程中情感体验教育功能在国内都一直并未被重视起来。青少年从小接触到的教育中都有思想品德这一门课程,从教学目标设立、教学任务分配、教学模式确立再到教学实施以及到教学评测,都受到校方、教育部非常多的重视。但是,一直以来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都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导致学生会做题目,但不会应用于实际。因此将情感体验教育融入课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从理论上来说,忽视情感体验教育功能的课程是不合格的。只有充分发挥思想品德等相关课程的情感体验教育功能,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才能培养青少年健康、完整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更加出色、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社会才会不断进步。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加强青少年情感体验教育的教育目的增开相关体验课程,比如开设人际交往课程,让青少年学生尽早开始接触这项社会必备技能,通过专门的课程增强自身体验,获得教育效果。

(四)重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

只有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才能加强青少年的情感体验,才能解决青少年的情感体验缺失问题;同时,情感体验缺失也会不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呢?国内心理学相关学者曾提出,健全的人格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青少年个体心理的正常发展,心理并未扭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属于主流意识形态,并未产生报复社会等黑暗想法;第二,可以有效处理人际关系,与父母、同学、教师之间的相处属于正常范围之内,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没有严重矛盾,不存在自闭状态;第三,可以自主控制自己的精力与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学习中,那些沉迷于电脑游戏无法自拔,明知道学习是目前第一要务却不能将大部分精力置于此的青少年都存在一定问题。

篇2: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论文

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论文

近年来,情感教学模式以及情感教学心理学在我国教学工作中应用情况,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针对情感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其发展现状以及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对策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伴随着我国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情感教学当前已经逐渐引起了社会各方面以及各层面的广泛关注。

然而,心理学作为使情感范畴的研究工作得以良好推进的主要支持力,已经在情感教学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一种全新的分支,也就是所谓的情感教学心理学,并且,这个心理学的分支与心理学的另一分支认知教学心理学一同为教学心理学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一、情感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长久以来,学校对于学生的认知层面发展一直予以了较大力度的重视,而学生的情绪与其自身的认知情况之间所存在的密切联系,也引起了行业内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情绪对于学生认知层面的影响作用进行科学合理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切实也尤为重要。

放眼于国际范围,就当前对与此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不难发现,国外多个国家在对于此项目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不同,因此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

于是,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势与实际情况,我国在对该项目进行研究时所选择的研究方法是现场教学实验研究,通过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情绪变化进行诱导,对学生在不同情绪下的认知程度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与分析[1]。

与此同时,教师还对学生的焦虑情绪进行了有效的诱导,而后通过研究与分析发现,在学生的情绪呈焦虑状态时,除了创造能力以外,对学生的其它各方面能力并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学生的情绪呈焦虑状态时,其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散,而且其对于事物的变通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禁锢。

于是结合整体实际教学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良好情绪得以有效的诱导,可以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与掌握更加深入而扎实,从而使教学效率得以有效的提升,使教学成果得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情感教学的教学理念与其发展现状

为了使情感教学心理学得以有效的研究与发展,首先要对情感教学的基本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的明确。在对我国现今的教学形势进行研究时,结合对我国相关的教育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所进行的分析,以及对于相关教学实践的探究,相关部门对于我国情感教学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明确。

其指出,要将“以情优教”作为我国情感教学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学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也就是说,相关的教育人士在教学时,不能一味的追求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与掌握,还要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理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成长,从而使其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得以更加有效的培养与提升,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着眼于我国当前的情感教学现状,不难发现,由于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小部分相关教育工作者已经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将自身的关注点向学生的情感心理教学方向进行偏移,从而使以情优教的情感教学理念得以有效的落实。

然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的教学工作者对于情感教学的态度仍然只停留在对其接收的层面上,未在实际教学中对情感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落实,仍将教学重点放置于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培养。

因此,使一线教学工作者的教学观念进行及时有效的改变,突破传统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的束缚,将情感教学科学合理的应用到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对我国情感教学的发展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三、使情感教学心理学得以有效发展的相关对策

为了使以情优教的教学观念得以有效落实,从而使情感教学心理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得以有效的发展,就一定要使以情感教学将教学质量进行显著提升的教学策略,成为一线教学工作者所执行的基本教学策略[2]。

相关部门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格局与情感教学的发展形势,对以情优教的教学方针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与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正面影响作用,从而使相关教学的效率得以显著的提升,使相关教学质量得以有效的保障,并使相关教学能够更加顺利的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

因此,为了使情感教学心理学得以有效的应用与发展,相关教学工作者可以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使所教授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取向,从而使学生对与相关教学课堂的积极性得以有效的调动,使学生对于相关教学科目的热情得以有效的激发。

同时,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对相关知识进行传授时,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创新的授课模式将课堂气氛进行有效的活跃,从而使学生对于相关教学科目的兴趣得以有效的培养,使学生的积极情绪得以良好的诱导,从而使学生在此状态下的各方面能力得以有效的增加,进而使学生对于所学习知识点的印象更为深刻,并且掌握更为扎实。

最后,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合理的情感加工,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共鸣得以激发,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绪能够更加成功的被诱导,从而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得以更加全面而细致,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更加透彻,进而使相关教学的教学成果得以达到所预期的效果,使情感教学心理学得以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良好的运用,使以情优教的教学观念得以有效的落实,使情感教学心理学得以有效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当前局势下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各方面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及对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发展,也引起了行业内相关人士的广泛重视。

于是,经过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与分析,不难发现,在对情感教学的教学观念进行明确以后,只有使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此教学观念进行及时的落实,并将以情优教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执行,才能使教学心理学得以广泛的应用与良好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的综合教学质量得以显著的提升。

篇3: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心理学研究论文

摘要: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是20世纪末以来, 随着网络快速普及而兴起的一种现象, 指的是青少年以互联网为媒介, 通过假装成不同的身份来进行自我表征和自我探索的行为。本文介绍并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网络同一性实验的研究历程、定义、内容与测量工具、动机、影响因素, 以及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 对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研究趋势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网络同一性实验; 自我同一性; 青少年; 综述;

网络同一性实验 (identity experiment on the the internet) 在心理学的人格和社会性领取是一个很新的术语, 对其的研究应追溯到自我同一性的理论。美国精神分析学家Erikson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将毕生发展分为8个阶段, 该理论以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最为引人注目。根据Erikson, 自我同一性的基本意思是发现自己的正确身份或知道自己是谁[1]。自我同一性的理论认为, 青春期的中心任务是解决角色混乱的危机, 形成同一性。Erikson之后众多的研究者研究发现, 自我同一性的获得需要经历探索、承诺的多个重复[2-3], 而且可能要用生命全程来加以描述[4-5]。换句话说, 青春期是青少年探索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 但同一性的确立和打破后重新获得的反复探索可能会持续一生, 而这正是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正如Erikson所述,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 因此在网络时代, 青少年必然会利用网络这个得天独厚的平台探索自我同一性。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Turkle[6]就提出青少年会在网络上假装成不同的身份, 以后Gross[7]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在上网的青少年中并非少见, 而是十分普遍, 超过一半以上。Valkenburg和Peter[8]首次将网络同一性实验界定为是青少年在上网时假装成另外一个人的行为;且他们提出, 网络由于其在交流上比现实中提供更少的视听觉线索以及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相对隔离, 这会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同一性实验产生刺激作用。根据柴晓运等[9]的看法, 目前国外对网络同一性实验的研究正在升温, 已经初步研究了其定义、影响因素、途径、动机及作用机制等方面, 而我国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中国知网上搜索, 只能发现3篇相关的文献, 一是张玥[10]等人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 编制了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量表;二是张梅[11]等人对大学生网络同一性实验实验和自我同一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三是柴晓运等[9]从网络环境的视角对国外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一定的综述。

综上, 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是青少年基于网络表现出的假装身份的行为, 这种行为被看成是和青少年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有关或属于自我同一性的探索的范畴。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心理学研究进行概述, 旨在为对此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篇4: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心理学研究论文

1.1 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测量工具

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内容是指青少年在像社交软件、网络游戏和电子邮件等网络媒介中具体采用了哪些行为来进行自我表征和自我探索。Valkenburg[12]将青少年的网络同一性实验的行为与青少年气质量表中的内外向以及自我表现策略进行了结合, 通过访谈与问卷施测的方法, 最终将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内容分为8类: (1) 假装成年龄更大的人; (2) 假装成一个更有男子气概的人; (3) 假装成一个更美的人; (4) 假装成一个更轻浮的人; (5) 假装成相反性别的人; (6) 假装成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熟人; (7) 假装成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8) 假装成其他身份的人。而且Valkenburg认为, 这8类行为就是一个维度, 从而形成了一个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问卷。张玥等人[10]在此基础之上, 结合对12位青少年的深度访谈, 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 将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分成了3个维度, 即积极外在、消极内在和积极内在、共10个条目, 如:假装成更有魅力的人 (属于积极外在) ;假装成更苛刻的人 (属于消极内在) 、假装成更自信的人 (属于积极内在) 等。张玥等人编制的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量表, 较之Valkenburg的问卷可以更加精确地测量和评估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行为。

1.2 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动机和测量工具

Valkenburg等[12]研究了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动机, 并设计了3个维度、10个项目的量表来测量和评估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动机, 维度分别为社会补偿 (social compensation) 、社会助长 (social facilitation) 和自我探索 (self-exploration) , 项目包括:让自己不那么害羞 (To feel less shy) (属于社会补偿) 、让自己结交新朋友 (To make new friends) (属于社会助长) 和探索别人对自己的反应 (To explore how others react on me) (属于自我探索) 等。社会补偿的动机主要源于网络交流相较于现实交流具有的两个不同的特点:一是排除掉一些少数的新兴科技产品如网络摄像机等, 在线的交流方式通常只会带给大家更少的听觉和视觉线索, 二是网络交流通常发生在一定的网络平台或网络社区中, 这些环境往往是与自身的现实生活分隔开的。基于以上的两个特点, 网络交流会对青少年、尤其是对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流感到害羞的内向型青少年产生刺激作用, 他们可能会更加寻求网络社交以补偿其现实社交的不足。社会助长的动机是指由于网络交流与现实社会中的交流有相似之处, 即网络交流也依托一个个网络社区来进行, 从而网络上有他人在场或和他人一起活动而使网络交流行为更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当然也包括青少年, 网络交流无疑是一种与他人、外界交流的渠道, 它和现实交流一样,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人际交往需求及愿望, 并促进个人社交能力的提高。自我探索的动机较于前面两种动机更为重要, 它是指青少年为了获得对自我更全面透彻的了解, 选择在网络世界中对自我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验, 他们更在乎外界对自身的看法以及切换自己身份所带来的不同体验等。Valkenburg等[12]的研究还表明这3种网络自我同一性实验的动机在不同年龄 (年龄较小的青少年younger adolescent/年龄较大的青少年older adolescent) 、性别 (男孩/女孩) 和人格 (外向型/内向型) 的青少年身上存在差异性。

篇5: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心理学研究论文

2.1 网上交流的特点

网上交流的特性除了包括在上文中提到的“带来更少视、听线索”和“与现实社会相对隔离”两个特点以外, 还具有匿名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在匿名的网络交友社区中, 青少年可以尽情展示自我并与他人交流, 不用担心暴露自己的真实信息, 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假装身份会被其他人揭穿, 同时匿名性还会使他们对和自己沟通的网络上的“陌生人”充满未知与好奇感, 特别是当这些“陌生人”实际上是自己生活中认识的人时, 他们可能期待对与之匿名沟通时对方会表现出全新的反应。Greenfield[13]和Kroger[14]提出, 匿名性还为青少年提供了讨论平日生活中不便提及问题的较为安全的环境。池思晓 [15]也认为, 在网络这种匿名环境中, 人们的表达会更无所顾忌, 表现出更乐于展示个人的真实情感、弱点、甚至是隐私的特点。在自主性方面, Walther[16-17]认为这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是一种超人际模型, 它允许在网上交流的人们自由地进行印象管理, 同时还会提升青少年的社会认知水平和和信息沟通技能。国内也有学者研究[18]表明, 网络交流能够消除现实社会交流中的芥蒂, 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以上这些网络交流的特点, 会不同程度地刺激青少年倾向于更多地使用网络交流, 并为他们的网络同一性实验提供便利的环境与条件。

2.2 人格

Valkenburg等[12]根据“富者更富”的假设, 猜想那些在现实中更多进行人际交往的外向型青少年较之内向型青少年也会更多地使用网络。然而, 根据社会补偿动机的假设, 内向型青少年 (通常有更高的社交焦虑) 使用网络的倾向可能会更大。因此, 他们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特质与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倾向到底有何种关系的问题。他们的研究发现, 内向型青少年较于外向型青少年在进行网络同一性实验时确实有更高的社会补偿动机, 但是内外向与网络同一性实验两者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此外, 他们还总结了其他人的研究认为, 外向性与使用互联网建立人际关系的频率存在显着正相关, 精神质和神经质都和在网络环境中表达真实自我存在显着正相关, 高精神质的青少年甚至会将网上交流作为现实交流的替代。

2.3 年龄

Valkenburg等[12]把青少年期分为9~12岁的青春早期、13~14岁的青春中期和15~18岁的青春晚期, 通过研究发现, 处在青春期早期的青少年进行网络同一性实验的频率显着高于处在青春期晚期的青少年, 这个结论与Linvingstone和Bober提出的年龄较大的青少年使用网络更多的是为了在已认识的人际圈中进行交流, 而年龄较小的青少年则更多的用网络与陌生人交流或者扮演不同的身份是一致的。Valkenburg等除了发现年龄对网络同一性实验有影响外, 还发现, 年龄在内外向人格特质和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关系中起到了调节作用。例如, 他们发现, 青少年的年龄越小, 外向型的人越可能假装成年龄更大、轻浮的人, 而青少年年龄越大, 则是内向型的人越有可能假装成年龄更大、轻浮的人;年龄较小的外向型和年龄较大的内向型的青少年进行网络同一性实验时更多地受到自我探索的动机的影响。Kraut等[19]和Gross等[20]一个选取了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混合被试, 一个选取了年龄较小的青少年被试, 结果他们得出的人格特质与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关系的结论彼此不一致, 这也正好说明了年龄在人格特质和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关系中是一个调节变量。

2.4 性别

Valkenburg等[12]研究发现男孩和女孩在网络同一性实验的频率上无显着差异, 但在具体的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内容上存在差异。首先, 女孩比男孩更多地假装成年龄更大的人。Allison等人的研究[21]认为, 这是因为女孩比男孩成熟的更早, 使得女孩更需要和年龄大一些的人沟通。其次, 女孩更多地假装成更漂亮的人, 男孩更多地假装成更有男子气概的人。这个结果显然和社会对青少年期乃至整个成年期男性和女性的期待相一致。国内有一些研究也间接证明了在网络环境中的某些具体行为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例如, 施春华等[22]研究发现, 初中生的网络攻击行为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 男生比女生得分更高;徐瑞荣等[23]研究发现, 在高中生中, 自我同一性危机主要表现在会对自身性别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在如何对待权威的态度方面产生更多的困惑, 而女生在这些方面往往比男生有更多的消极体验, 因此女生将自身消极体验向同伴进行自我表露比男生更多, 且会对其自我同一性产生显着的消极影响。

2.5 自我同一性状态

Marcia (1966) [24]在Erikson自我同一性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自我同一性包括探索和承诺两个维度, 据此把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分为4种类型, 分别为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以及同一性扩散。柴晓运等[9]根据Marcia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分类以及其他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网络使用关系的实证研究, 如, Huang[25]对于青少年同一性危机与网络依赖、Matsuba[26]对于互联网使用频率和同一性延缓、Mazalin等[27]对于性别、高焦虑水平、自我同一性水平与互联网使用关系的研究, 推测处于自我同一性未完成状态或者自我同一性程度较低的青少年可能更多地进行网络同一性实验。

3 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从理论上推测, 网络同一性实验很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但综合以往的研究, 结论尚不明确。Yurchisin等[28]和Zhao等[29]研究发现, 青少年进行网络同一性实验对自我同一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Matsuba[26]研究发现, 青少年进行匿名的网络活动对自我同一性发展具有消极作用;柴晓运等[9]根据已有的实证研究推断了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影响同一性发展的3种作用机制, 即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可控性对青少年的自我认识有重新调节的作用、同一性实验的自我探索行为可能存在多样化反馈, 从而使青少年同一性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零风险的同一性实验有助于青少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整合。张梅等[11]认为在网络同一性实验和自我同一性之间的关系中存在重要的调节变量, 所以导致了以往研究结果之间的不一致, 提出将网络社交倾向 (倾向于网络社交而不是现实社交) 作为调节变量, 并将强迫性网络使用 (网络使用中的冲动性、时间过长、影响现实的工作和学习任务等) 作为中介变量, 并用实证研究初步验证了这种假设。

4 总结与展望

首先, 青少年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大量的青少年正尝试着或尝试过网络同一性实验是一个客观事实。研究[30-31]表明, 在处于青少年晚期的大学生群体中, 仅有10.91%达到了自我同一性获得的状态。以大学新生为例, 所处自我同一性状态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扩散型、获得型、早闭型、延缓型[32]。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中, 都应该为青少年营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 促进他们的自我同一性的获得。

其次, 网络同一性实验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和引发的动机是什么, 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如上文所述, Valkenburg[12]提出前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测量工具只包含一个维度, 张玥等人[10]认为包含3个维度, 我们通过对青少年的访谈发现, 他们还存在表现为消极外在的假装行为, 例如, 在使用网络时偶尔会假装成外貌更丑的人或者假装成更没有魅力的人等。这究竟是否是某种新的网络同一性实验动机所引起的 (本文提到的3种动机以外的其他动机) , 还是同一种动机引起的不同行为表现, 从而对网络同一性实验的3个维度的名称和内涵可能需要重新确定?另外, 我们对青少年的访谈还发现, 青少年为了保护自身隐私不受侵害, 也可能在网络上进行身份假装, 那么, 自我保护也是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动机吗?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的研究。

再次, 影响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因素有很多, 文中列出的只是以往研究发现的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影响青少年进行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可能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需要进一步总结和相应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做支撑。例如, 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与经济间的差异可能也是影响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因素之一。虽然网络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了解并缩小距离, 但不同地区间的青少年是否存在网络同一性实验上的差异、有何种差异却不得而知。不仅是国别之间的差异, 还有国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或文化背景不同的南北地区之间的差异等, 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 网络同一性实验也会影响其他因素, 例如自我同一性发展。由于目前的研究尚有限, 暂时没有系统的研究探讨网络同一性实验究竟会影响哪些心理指标, 其中的机制又是什么, 因此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最后, 青少年的网络自我同一性实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现有的实证研究均为横断设计, 虽然既有量的研究也有质的研究, 但仍无法清晰地展现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开始和发展过程, 也就无法确定节点并及时掌握重要的信息。因此, 纵向研究也应该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美) 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306-306

[2]Cote J E, Levine C.Critical examin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 paradigm[J].Developmental Review, 1988, 8 (2) :147-184

[3]Luyckx K, Goossens L, Soenens B.A developmental contextual perspective on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emerging adulthood:Change dynamics in commitment formation and commitment evaluatio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42 (2) :366-380

[4]Kerpelman J L, Lamke L K.Anticipation of future identities:A control theory approach to identity development within the context of serious dating relationships[J].Personal Relationships, , 4 (1) :47-62

[5]Stephen J, Fraser E, Marcia J E.Moratorium-achievement (MAMA) cycles in lifespan identity development:Value orientations and reasoning system correlates[J].J Adolesc, 1992, 15 (3) :283-300

[6]Turkle S.Life on the screen: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M].New York:Sherry Turkle, :117-118

[7]Gross EF.Adolescent internet use:What we expect, what teens report[J].Journal of Appl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25 (6) :633-649

[8]Valkenburg, P M, Peter J.Adolescents’identity experiments on the internet:Consequences for social competence and self-concept unity[J].Communication Research, , 35 (2) :208-231

[9]柴晓运, 龚少英.青少年的同一性实验:网络环境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 (3) :364-371

[10]张玥, 王利刚, 谢东杰, 等.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量表的编制与效度、信度初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8 (4) :271-276

[11]张梅, 张玥, 辛自强, 等.大学生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网络社交倾向和强迫性网络使用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 , 32 (1) :98-105

[12]Valkenburg P M, Schouten A P, Peter J.Adolescents’identity experiments on the internet[J].New Media&Society, , 7 (3) :382-402

[13]Greenfield P M.Developmental considerations for determining appropriate Internet use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 25 (6) :751-762

[14]Kroger J.Identity development:Adolescence through adulthood[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280-282

[15]池思晓, 龚文进.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 (1) :94-96

[16]Walther J B.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ersonal, interpersonal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J].CommunicationResearch, , 23 (1) :3-43

[17]Walther J B.Selective self-presenta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hyperpersonal dimensions of technology, language, and cogni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7, 23 (5) :2538-2557

[18]梁晓燕, 高志旭, 渠立松.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关系:网络虚拟幸福感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 , 23 (6) :907-911

[19]Kraut R, Kiesler S, Boneva B, et al.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 58 (1) :49-74

[20]Gross E F, Juvonen J, &Gable S L.Internet use and well-being inAdolescence[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2, 58 (1) :75-90

[21]Allison B, Schultz J B.Interpersonal identity formation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J].Adolescence, , 36 (143) :9-23

[22]施春华, 王一茜, 张静, 等.初中生自尊和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5 (5) :704-709

[23]徐瑞荣, 施春华.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 22 (8) :1257-1260

[24]Marcia J E.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6, 3:551-558

[25]Huang Y R.Identity and intimacy cris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internet depend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Multimedia &Virtual Reality on Behavior &Society, 2006, 9 (5) :571-576

[26]Matsuba M K.Searching for self and relationships online.[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Multimedia &Virtual Reality on Behavior &Society, 2006, 9 (3) :275-284

[27]Mazalin D, Moore S.Internet Use,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nxiety among young adults[J].Behaviour Change, 2004, 21 (2) :90-102

[28]Vol.N.An exploration of identity re-cre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dating[J].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5, 33 (8) :735-750

[29]Zhao S, Grasmuck S, Martin J.Identity construction on Facebook:Digital empowerment in anchored relationship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8, 24 (5) :1816-1836

[30]王树青, 陈会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中文简版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1 (2) :196-199

[31]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7

[32]陈晓, 徐菲, 林绚晖.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 (2) :257-260

篇6:情感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的心理学要素研究论文

情感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的心理学要素研究论文

一、情感设计中心理学的概念

情感设计是属于设计心理学中,把人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与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唐纳德·A·诺曼认为:“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储存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接触外部世界中的人、物、事件、语言、行为等。“意识世界”与“环境世界”不断的碰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信息的交换、打散、重组、混合,而同样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适应性的选择、决策、行动。我们正是通过“行为互动”与“信息交流”做“事”,才与“物”“人”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发生特定的“关系”。而对于设计活动的本身,这也是一种复杂、多方面、多因素的人类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包括信息,动作的接收,认知与反馈间的互动过程。

二、情感设计的意义

在我们了解展示情感设计在其中的应用之前,我们必须知道情感设计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与产品,场景等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加设计的使用性、可用性、合理性,包括在设计本身的造型以及互动关系的人性化设计等。其次,它可以帮助设计主体对设计作品进行正确有效地理解、评价、鉴赏,并了解设计作品的.本质和意义。第三,我们可以通过对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就可以让设计师更好的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以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的各种挑战,并制定出合适的宣传,推广手段,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设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而设计学则是广义设计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是一个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而心理学则是一门人类为了研究自己而设计的一门基础科学。从这个层面而言,研究情感设计的意义既是将设计作品变的情感化、艺术化以及美观化,它能使设计更加带有一种心理状态,设计的产品以及其载体将更含有自我的情感,设计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一种研究人心理状态的一种艺术方式。它能更全面的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三、情感设计与设计美学的交互研究

在情感设计中,受众在与设计产品的情感交流的同时,思维无时无刻不是在跟产品进行着互动与信息的交换。在先前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在工业设计中,美学意义一直占有大量的地位,而设计师更加注重产品的涉及外形与外在,而忽视了使用体验和舒适度,而情感设计则告诉我们,人是设计活动的主体,是为人服务的,所有的设计活动过程最后都是以人为终点,在产品设计领域即表现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模式,需要以用户为设计中心,不能以牺牲受众的舒适度与合理性换取美学设计上的吸引力。

在情感设计与具体设计过程的相互关系中,我们根据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特征,把设计对象明确地划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以及反思层。而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时,本能层即为产品的基本美学关系,行为层即为受众与产品互动过程中的乐趣与效率,反思层即为自我形象与个人满意度。而这三个层次既是对设计活动的基本概括。在设计作品作为受众评价和鉴赏的对象时,情感成为了受众心理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艺术设计之物,它的实用价值与审美感官的双重属性使其一方面是平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对设计者而言既是充分了解受众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并综合它的特点,来完善设计对实际目的的适合程度;另一方面,设计的作品作为受众群体需要去感知的重要部分,是最常见、最普遍的审美对象,受众无论在评价、选择或使用上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或审美体验。

四、情感设计对于设计过程的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是实用的艺术,是艺术的设计,而其中使用性和目的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其实既是指注重受众的体验情感,而受众对产品表现出来的感受与反馈就是设计过程中的情感设计。因为欣赏与评价并不是设计作品存在的首要价值,所以设计作品所激发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与纯艺术品一样,而这仅仅是设计作品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所以它存在的价值最后还是因为它能实现某一既定的目标或目的。因此,我们所谓的“情感设计”并不是那些以情感体验为目的的设计,而是设计师通过对受众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情感激发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与分析。在设计中有目的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感,使设计作品能更好的实现其目的性的设计。例如在家居设计中体现温暖,工具设计中体现效率,在警示标记中激发警惕感等。

参考文献:

[1]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7月.

[2][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3月.

[3][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设计.中信出版社6月.

篇7:浅析情感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的心理学要素研究论文

浅析情感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的心理学要素研究论文

情感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情感设计是研究人们设计情感以及对其产生心理学反应的交互体验。通过对设计与情感的外在与内在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在设计当中呈现的客观表现形式与造型元素之间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联系相互促进和交融从而使情感设计与造型设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一、情感设计中心理学的概念

情感设计是属于设计心理学中,把人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与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唐纳德·A·诺曼认为:“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储存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接触外部世界中的人、物、事件、语言、行为等。“意识世界”与“环境世界”不断的碰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信息的交换、打散、重组、混合,而同样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适应性的选择、决策、行动。我们正是通过“行为互动”与“信息交流”做“事”,才与“物”“人”在特定的“时间”与 “空间”中发生特定的“关系”。而对于设计活动的本身,这也是一种复杂、多方面、多因素的人类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包括信息,动作的接收,认知与反馈间的互动过程。

二、情感设计的意义

在我们了解展示情感设计在其中的应用之前,我们必须知道情感设计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与产品,场景等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加设计的使用性、可用性、合理性,包括在设计本身的造型以及互动关系的人性化设计等。其次,它可以帮助设计主体对设计作品进行正确有效地理解、评价、鉴赏,并了解设计作品的本质和意义。第三,我们可以通过对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就可以让设计师更好的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以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的.各种挑战,并制定出合适的宣传,推广手段,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设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而设计学则是广义设计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是一个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而心理学则是一门人类为了研究自己而设计的一门基础科学。从这个层面而言,研究情感设计的意义既是将设计作品变的情感化、艺术化以及美观化,它能使设计更加带有一种心理状态,设计的产品以及其载体将更含有自我的情感,设计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一种研究人心理状态的一种艺术方式。它能更全面的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三、情感设计与设计美学的交互研究

在情感设计中,受众在与设计产品的情感交流的同时,思维无时无刻不是在跟产品进行着互动与信息的交换。在先前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在工业设计中,美学意义一直占有大量的地位,而设计师更加注重产品的涉及外形与外在,而忽视了使用体验和舒适度,而情感设计则告诉我们,人是设计活动的主体,是为人服务的,所有的设计活动过程最后都是以人为终点,在产品设计领域即表现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模式,需要以用户为设计中心,不能以牺牲受众的舒适度与合理性换取美学设计上的吸引力。

在情感设计与具体设计过程的相互关系中,我们根据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特征,把设计对象明确地划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以及反思层。而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时,本能层即为产品的基本美学关系,行为层即为受众与产品互动过程中的乐趣与效率,反思层即为自我形象与个人满意度。而这三个层次既是对设计活动的基本概括。在设计作品作为受众评价和鉴赏的对象时,情感成为了受众心理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艺术设计之物,它的实用价值与审美感官的双重属性使其一方面是平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对设计者而言既是充分了解受众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并综合它的特点,来完善设计对实际目的的适合程度;另一方面,设计的作品作为受众群体需要去感知的重要部分,是最常见、最普遍的审美对象,受众无论在评价、选择或使用上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或审美体验。

四、情感设计对于设计过程的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是实用的艺术,是艺术的设计,而其中使用性和目的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其实既是指注重受众的体验情感,而受众对产品表现出来的感受与反馈就是设计过程中的情感设计。因为欣赏与评价并不是设计作品存在的首要价值,所以设计作品所激发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与纯艺术品一样,而这仅仅是设计作品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所以它存在的价值最后还是因为它能实现某一既定的目标或目的。因此,我们所谓的“情感设计”并不是那些以情感体验为目的的设计,而是设计师通过对受众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情感激发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与分析。在设计中有目的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感,使设计作品能更好的实现其目的性的设计。例如在家居设计中体现温暖,工具设计中体现效率,在警示标记中激发警惕感等。

【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心理学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情感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的心理学要素研究论文

2.青少年心理学的练习题

3.高校积极心理学理念研究论文

4.心理学论文

5.青少年心理学专业英文介绍信

6.情感营销策略研究的论文

7.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分析

8.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

9.关注个体、体验情感

10.心理学课程论文

下载word文档
《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心理学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