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柔道运动论文
“俊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浅谈青少年柔道运动论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浅谈青少年柔道运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浅谈青少年柔道运动论文
浅谈青少年柔道运动论文
摘要:柔道是青少年比较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而且也非常适合青少年这个年龄段学习,他们的身体正处于趋于发育成熟阶段,身体也在迅速的成长,新陈代谢的功能发展也非常快,这个阶段体内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都具有相当大的潜力,而柔道运动当前正风靡全国,小到几岁的幼儿,大到几十岁的成年人都在业余时间学习柔道,我国柔道项目基础较好,在国际大赛中成绩也非常突出,都不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使得这项运动更加收到广大柔道爱好者的青睐。近年来,我国的柔道运动在国家大力扶持和指导下,正在向正规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我们体校的队员们都在刻苦的训练,以期取得辉煌的成绩。
关键词:青少年;柔道;训练时间。
柔道是通过把对手摔倒在地而赢得比赛,它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柔道是青少年比较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而且也非常适合青少年这个年龄段学习,他们的身体正处于趋于发育成熟阶段,身体也在迅速的成长,新陈代谢的功能发展也非常快,这个阶段体内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都具有相当大的潜力,而柔道运动当前正风靡全国,小到几岁的幼儿,大到几十岁的成年人都在业余时间学习柔道,我国柔道项目基础较好,在国际大赛中成绩也非常突出,都不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使得这项运动更加收到广大柔道爱好者的青睐。近年来,我国的柔道运动在国家大力扶持和指导下,正在向正规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我们体校的队员们都在刻苦的训练,以期取得辉煌的成绩。
一、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
青少年是人生身体发育的转折点,这个阶段,青少年身体走向成熟,骨骼基本成型,心理正趋向成熟,机体生长较快,发育快,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功能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他们自身都能感受到变化。等到他们的身体发育成熟了,那么身体的增长也进入了缓慢的阶段,身体的各部位增长速度也会缓慢下来,但是个别部位会有显着的变化,比如女孩子的胸部会隆起,腰部会变细,臀部会更加圆润,女性的曲线会体现出来;男孩子肌肉会更加发达,深宽体健,体型魁梧。
二、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间。
柔道运动在训练方法上一定要科学、合理,我们在组织对于进行训练的时候把加强技术和运动量能科学的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年龄和对于各种身体的具体状况以及男女不同,都是制定一对一的训练技术,而且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的训练时间和方法,要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在训练的时间和运动量上都要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肌肉锻炼和下肢弹速方法。
1、关于肌肉方面的训练和踝关节的弹速训练至关重要,要想改善,就可以在训练中加大踝关节着陆的缓冲力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能力和作用。
我在训练的时候大多数根据队员的身体状况,采取高强度、多套数的方法,如,
(1)负重跳换步:4组×25,重量20——35Kg;
(2)半蹲动作:4组×35,重量是体重的65%;
(3)负重高抬腿:4组×25,重量为30——45Kg;
(4)负重登台阶:4组×25,重量为20——35Kg。
2、关于肌腱的弹性和小腿肌肉力量的训练,我采取的方法就是对队员进行抬脚尖(提踵)、垂直跳、脚尖跳、半蹲跳、蹲跳、跳台阶等方法进行训练。
3、关于提高膝盖韧带肌腱的韧性训练,我的方法是加强队员锻炼腿部肌肉的训练,在不断强化的训练中使得它更加灵活。
我们在这个部分的训练中一定要做到:
(1)教练员和队员都要做好心理等各项准备工作;
(2)教练员指导队员动作时一定要规范,队员学习时要专心,要仔细观察,当队员动作不规范要及时纠正,要对队员有耐心,要稳扎稳打;
(3)遵循从轻到重,从低到高的原则;
(4)先拉后压,由近及远;
(5)队员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有毅力,能吃苦,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训练时间。
这个阶段的队员除了训练之外还有繁重的学习任务,也正是长身体的重要阶段,所以教练员要有保健意识,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经过训练身体的疲劳状态,然后再训练以及身体恢复状态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果我们在训练中的强度越大,一定越疲劳,那么恢复期需要的时间就会越长,这是成正比例关系的。我在给队员加大训练强度的时候,一定会注意他们身体恢复期的时间会久一些,有了这个计划,我就会按照不同的情况,根据对于不同的状况,科学的安排不同的队员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训练,要关注他们的身体恢复期的时间。
竞技项目在训练的时候都有一个目的,如何通过系统的训练,发掘他们的潜力,也就是通过科学的训练,让他们达到成绩的顶峰,如何突破自己,超越自己,通过具体科学的训练让队员的机体的力量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到高级,从而提高运动员的下肢力量,教练员要科学训练,通过观察,结合队员进行训练的节奏、身体生物钟的节奏以及学习的进度,科学合理的调解和安排训练时间,避免造成由于训练过度导致疲劳期过长,或者导致对机体做成损伤。
三、训练原则。
柔道项目训练的时候一般都是遵循以下原则:
(一)提高效率的原则,本着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都最少,而要求取得最大效果的原则;
(二)训练的持久性原则,训练必须要持续训练,要不间断,要有持久性,这就要求教练员和队员都要有韧性和坚强的良好品质;
(三)训练的时候一定要超过负荷,无论练习还是运动,都要超过负荷,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四)必须确保行动力量训练速度,即爆发式动作;
(五)力量训练的方向必须符合技术运动;
(六)进行力量的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合理科学的安排练习顺序;
(七)做力量训练时,技术训练要求承担负荷最大的最困难的部分的练习。
参考文献:
[1] 王华。柔道训练中的几个重要训练项目。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8)。
[2] 苟波。9——19岁男性青少年身体形态和下肢爆发力的发育特征研究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
篇2:对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爆发力训练的探讨论文
对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爆发力训练的探讨论文
摘要:根据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生理特点,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结合爆发力的训练机制,柔道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正规化。根据适宜的年龄内最有效地发展青少年柔道运动员下肢力量相关的训练方法,旨在提高青少年柔道运动水平。
关键词:青少年;柔道;爆发力
我国在第29届奥运会取得的辉煌成绩,特别是柔道项目的夺得三金,及大的鼓舞了青少年对柔道项目的认识和参与。柔道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正规化。在加强青少年竞技水平的同时,也应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训练。其中发展他们的下肢肌肉的爆发力显得尤为重要。12~17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在学习阶段,从事柔道训练时间少,重视程度不够,如何在短时间内发展他们的下肢肌肉爆发力训练由为重要。
一、肌肉发育特点
进入青春期的少年,生长发育明显加速,进行人体测量时可发现在长度、宽度、围度和重量等方面均有极大的增长,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人体增长与激素分泌有密切关系。在此发育期间,肌肉向长度(纵向)发展,落后于骨的增长,各部分肌肉发展不均衡,大肌肉、上肢肌、屈肌发育较早,而下肢小肌肉与伸肌则发育迟缓,故其下肢灵活性与协调性差。青春发育期肌肉增粗(厚),即向横径发育,肌肉明显增大,肌肉的质量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在此期间,下肢爆发力随身体形态的增长发育,呈自然增长趋势。可见,此阶段是发展弹跳素质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注意发展爆发力的素质练习,必须采用相应的方法既要适应机体的发育需要,又要让机体的弹跳素质提高。
二、身体发育特点
青年期处于少年期发育的后期,身体已趋成熟,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各项形态指标先后呈现年增长速度减慢。生长突增始于少年期,青年期生长减慢直到青年晚期才逐渐停止。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取决于遗传素质;产前、产后的健康与饮食情况、种族特征、一般生长环境、参加运动的机会以及气候状况。成熟开始的年龄也会影响体格的大小,晚熟的人常比早熟的高。 身高的增长速度女生于16-17岁,男生于19-20岁,以后缓慢下来,直到骨骼定型,才终止生长。青年后期体重的增加,大部分是脂肪的增加,因而青年的面貌开始由瘦削变得圆润丰满。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逐渐修正与成人相同,男生显得体形魁梧,肌肉发达,女生胸部隆起,臀部变圆,显示出女子特有的曲线美。
三、爆发力及训练原则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使器械(或人体本身)移动到尽量远的距离的力。顾名思义。这种力就象火药爆炸一样,能在一瞬间崩发出巨大的能量。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柔道运动员爆发力的水平对其运动水平有很大影响,在进行力量素质训练特别是专项训练时必须注意生理、生化等因素,专项力量训练还必须注意力量动作结构与专项动作结构相类似或形式近似。
训练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力量训练的能量特点必须与技术动作相一致;②力量训练的动作幅度(关节角度)必须与技术动作相适应;③力量训练的方向必须与技术动作相一致;④做力量练习时,技术动作要求最用力的部位应承担最大的负荷练习;⑤做练习和用力时必须超过动作技术的力,即需要超负荷练习;⑥在力量练习中必须保证动作速度,即要具有爆发式动作;⑦力量训练中应考虑练习顺序。
四、下肢爆发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下肢弹速和肌肉锻炼方法
1提高踝关节弹速和肌肉的训练,这样可以加强踝关节的着地缓冲,在最短时间内发挥最大能力.发挥瞬间产生能量的特点,在训练时主要采用大强度、多组数的方法.如:①半蹲:6组×20、重量为体重的70%;②负重跳换步:6组×30、重量为25~50Kg;③负重登台阶:6组×30、重量为25~50 Kg;④负重高抬腿:6组×30、重量为20~35 Kg。
2 发展小腿部肌群力量和肌腱的坚韧性.可以通过:半蹲跳;抬脚尖(提踵);台阶;纵跳 ;脚尖跳 ;蹲跳等练习方法。
3 发展腿部肌群和增强膝关节韧带肌腱的韧性和灵活性练习.要做到:①做好准备活动;②规范动作,分步进行;③由轻到重,由低到高;④先拉后压,由近及远;⑤要意志坚强,持之以恒。
(二)训练的时间
训练负荷越大,恢复时所需要的时间越长,通常在大负荷的训练后,恢复时间需要2~3天,因此要根据具体的队员来安排训练时间。对于个体的不同,机体出现的兴奋点也不同,要让机体适应生物节奏,训练的时间尽量稳定,这样避免机体出现疲劳影响其它事情,从而影响训练的效果。此时期的青少年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在训练的同时要注意训练、疲劳、恢复的关系,运动训练的目的在于挖掘人的潜在能力,通过运动训练使机体的能力由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提高队员的下肢力量,根据生物节奏、训练节奏和学习进度合理安排力量训练,以防过度疲劳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三)训练中的几点建议
1 青少年时期的生理特点为骨质柔软,骨骼坚固性差,承受压力和拉力能力较小,易弯曲或变形。因此应防止脊柱弯曲,避免在硬地上进行踏跳练习,同时负荷不易过重。时间过长,负荷过多,次数过频,都会影响下肢发育,或促成骨骺端的骨化,而阻碍身高的增长。此时骨骺的生长是最快的阶段,被认为是最脆弱的,进行大强度训练时必须有专门的教师或教练员的保护和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合理安排训练。
2 全面地分析力量训练后带来的生理疲劳。当大脑皮层与抑制过程之间的均衡性遭到破坏时,会引起组织、器官、系统机能失调,导致学生在训练后出现睡眠障碍、头痛、头晕,或是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或是导致长时间的肌肉酸痛.对青少年的机体训练,多进行一些克服体质量的训练和促进智力发展的运动,避免过度的训练,合理安排训练时间,使运动员既有饱满的精神参加训练,又有饱满的精神参加学习。
3安全性问题主要是考虑其对长骨生长板或是足趾关节及软组织潜在的损伤。这种损伤会引起生长阻碍,造成急性慢性疼痛,损害运动功能,还可能会发生形态改变。然而研究结果提示,监督管理完善的力量训练可以减少对生长板、关节及软组织造成损伤的危险。
4不可忽视柔道运动员腰、腹、背肌的力量训练从解剖学和人体运动学角度分析。躯干是身体重心所在,又是联接上下的枢纽,躯干稳定可使后蹬和摆腿有牢固的用力点,而加强腰、腹、背力量训练,能使躯干更加挺拔有力,更进一步发挥躯干的内在动力,增强蹬地、摆腿、收腹举腿的效果。
5最大力量是发展快速力量与爆发力的基础。发展柔道运动员最大力量可采用组合训练法,即先采用负荷最大、动作速度快、重复次数少的练习,力求增加工作的肌纤维数量,提高神经肌肉系统工作的强度和协调性,然后紧接着做轻负荷、快节奏的练习和专门下肢力量练习,提高肌纤维同步工作效率和参加工作肌肉的协调性,这样能达到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同步提高的效果。
6以上几点建议适用于有一定力量训练基础的柔道运动员,且在训练过程中负荷的安排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金爱晶,王燿光.青少年运动员早期专业化训练的生理学问题[J].体育科学,(6):11-20.
[2]苟波,陈佩杰,段子才.9~19岁男性青少年身体形态和下肢爆发力的发育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
篇3:浅谈青少年柔道运动
浅谈青少年柔道运动
浅谈青少年柔道运动文/胡建苹
摘 要:柔道通过把对手摔倒在地而赢得比赛,它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在青少年身体素质发育的最佳成长发育期,进行系统、科学的核心训练将会为成为优秀运动员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青少年;柔道;训练时间
青少年的身体正处在快速增长和发育阶段,其体内的新陈代谢功能很活跃,身体内的各组织和器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柔道项目在体育运动中一直都排在前列,在国际比赛竞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就鼓舞了青少年参与柔道项目的积极性。柔道运动项目的发展在青少年中趋于正规化。因此,在加强青少年竞技水平的同时,更应该加强青少年的体能训练。
一、青少年发育特点
青少年期是从幼儿期过渡到成人期的一个转折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大都会感到自身的机体在生长、发育、代谢、内分泌功能及心理状态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身体趋向于成熟,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其他形态指标增长速度较慢。身体每个部位的比例渐渐得到了修正,和成人一样,女孩的胸部隆起、臀部变得圆润,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曲线;男孩看起来就显得体型魁梧、肌肉发达。
二、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间
加强训练中技术分析应用与量的合理结合,训练方法要合理。()对不同年龄、性别、水平及身体状况的人,训练时在活动量的安排上应该循序渐进、因人而异。
(一)肌肉锻炼和下肢弹速方法
1.改善肌肉训练和踝关节的弹速,可以加大踝关节着陆的缓冲力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其最大的能力,我们应该在训练的时候采取高强度、多套数的方法,比如,(1)负重跳换步:4组×25,重量20――35Kg;(2)半蹲动作:4组×35,重量是体重的65%;(3)负重高抬腿:4组×25,重量为30――45Kg;(4)负重登台阶:4组×25,重量为20――35Kg.
2.发展肌腱的弹性和小腿部肌肉力量。我们可以进行抬脚尖(提踵)、垂直跳、脚尖跳、半蹲跳、蹲跳、跳台阶等方法进行训练。
3.发展提高膝盖韧带肌腱的韧性,锻炼腿部肌肉并练习其灵活性。我们必须做到:(1)提前做好准备工作;(2)动作规范,一步一步地进行;(3)从低到高,从轻到重;(4)先拉后压,由近及远;(5)意志要坚强,持之以恒。
(二)训练时间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处在学习的重要时期,在训练的同时更要注意疲劳、训练、恢复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训练的强度越大,恢复时需要的时间就会越长,一般在大强度的训练后,恢复的时间就需要数天,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队员来安排不同的训练时间。进行运动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挖掘其潜在能力,通过训练使得机体的力量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到高级,从而提高运动员的下肢力量,根据运动训练的节奏、学习的进度和生物的节奏,合理安排训练时间,以防止训练过度导致疲劳,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训练原则
训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遵照效率的原则。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间达到最大培训效果;(2)持续训练的原则。必须具有持久性,不能间断;(3)做练习和运动时必须超过技术要求的力的作用,即超负荷运动;(4)必须确保行动力量训练速度,即爆发式动作;(5)力量训练的方向必须符合技术运动;(6)力量训练必须考虑练习顺序;(7)做力量训练时,技术训练要求承担负荷最大的最困难的部分的练习。
参考文献:
[1]王华。柔道训练中的几个重要训练项目[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8)。
[2]苟波,陈佩杰,段子才。9――19岁男性青少年身体形态和下肢爆发力的发育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篇4:柔道运动中的东方文的论文
柔道运动中的东方文的论文
[摘 要]柔道是奥运会项目,是重竞技、格斗性、制胜型项目。国家对此项运动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在日常训练中,大多数教练员对技术、战术要求较多,而对柔道所代表的东方文化强调的不够充分。这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柔道运动的开展和运动员综合水平的提高。本文从文化角度来谈柔道运动的起源以及柔道运动的内涵。希望能够对柔道的开展和训练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柔道 柔术 文化 道 礼仪
柔道是武术的一种,日本的国技,就像武术对中国一样。它是在1882年由一位叫嘉纳治五郎的日本教育家,经过努力,潜心研究,把柔术从一种技术发展成为一种教育。
柔道的前身是柔术,柔术脱胎于中国武术,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几乎所有的东西(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都是借鉴、学习中国的。日本深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便根据“易经”中“以柔制刚”的学说,将“体术”改称为“柔术”。“道”字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一直被视为一大“神物”,尤指宇宙万物之本质和规律。如天道、人道等。至于形式末节是不能轻易言“道”的。然而日本人对“道”的理解与中国不尽相同,他们把有形有术者皆命为“道”。于是饮茶之艺称为茶道,插花之技称为花道、香道、书道、剑道、弓道明治维新时期,柔术被视为阻碍潮流之古代武术而遭到禁止,柔术因而没落。直至明治(公元1882年),嘉纳治五郎综合了各流术派的精华,把柔术改良为一种新兴的运动“柔道”。我国古代“柔道”一词,词意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武征文治”的手段。《后汉书·光武十七年》中曰“五理天下,以柔道行之”。由术到道,嘉纳治五郎提到了老子《道德经》中下面几句话对他的启发,即“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生也柔,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待,是以兵强则不嘉把,木强则折”。可见,柔术可作为一切生物的养生之道。所以,嘉纳治五郎把单纯武打的柔术改革成“修身养性”的身心功法。柔道的精髓定为“体育、修心、护己”,就是以柔顺求生存发展。今日之道,乃是锻炼身体修心养性、增强意志品质的一项体育运动。柔道运动宗旨: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修心养性,陶冶情操,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高尚的运动道德和互助友爱之精神。
现代柔道技术是“以柔克刚,刚中有柔,柔刚相济”为基本原理。以柔克刚,即顺应对手之力另加以“以柔制胜”,但柔不一定能制刚,刚也不一定能制柔。刚柔相争,双方斗争的胜负寄托于推移变化运用之技巧。
柔道起源于格杀之术,所以它的传授和学习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柔道专家知道这种“一触即杀死人的方法”,不过他立誓不将这种危险的技法轻易施用,这样的本事,只传给那种完全有自知之明而又道德纯洁无疵的人。因此,柔道之所以叫柔道,也就是柔术加上道德之道,生存之道而得名了,柔术之所以能够称道,小泉八云先生曾作精辟的叙述:“柔术的真正奇妙之处,并不是那些专家的最高的技巧,而是那全部技术所表现出来的东方思想,永不以力抗敌,完全用他自己的气力——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努力,打倒他自己——西方人的脑筋,是在直线上活动的;而东方人的心思,却在奇妙的曲线和圆锥上。这是何等的理智,打倒暴力的手段呀!柔术远超乎防御科学之上,它是一种哲学的定则,一种伦理的定则,而最重要的,它是一种种族天性的表现,为那些梦想在东方扩张势力的列强所没有清楚觉得的。”柔道被译为“文雅的方式”,教授柔道爱好者在技术运用中的灵活法则,这是柔道的扔掷、平衡等技术动作的灵活或有效的.使用,胜于残忍的力量较量。技巧、技术是柔道中获胜的根本因素。例如,柔道中你可以学到一种退让而不是用强制来战胜强劲的对手的方法。
柔道由日本推向世界,发源地的痕迹根深蒂固:比赛时裁判都是以日语判罚。场上共3名裁判,一名围着扭在一块的队员转,另两名端坐一旁。柔道比赛饱含着东方人的礼节与秩序。赛前、赛后运动员均要相互鞠躬致意。赛前礼节倒也罢了,赛后的行礼,则很让一些失败者勉强。而光看行礼,也能看出东、西方的不同:东方人尤其是日本人鞠躬,一看就训练有素、一丝不苟;而西方人就随意多了,动作也不规范,点点头就摩拳擦掌向前冲。柔道比赛中,裁判员至高无上,运动员要绝对服从。如果两名队员单位时间比分一样,就由三名裁判举旗裁决,少数服从多数。场上绝对看不到运动员冲着裁判大吼大叫。
柔道是一项极为讲求礼节的项目,饱含着东方人的礼节与秩序。礼节乃是向对方表示尊敬的意思。在柔道中常说“始于礼而终于礼”。柔道的形、比赛、及自由练习的开始与终了都必须有行礼的过程。柔道相当活注重伦理与礼节,因为“心”的锻炼更胜于技巧的磨练。但它的礼仪主要是针对运动员的,从一进道馆开始,运动员首先要做的就是怀着无比神圣崇敬的心情给道馆鞠上一躬;等到进入场地(即上垫)之前,还是要先向场地鞠躬;最后是开始比赛或训练时向对手行礼。双方距离4米相对行礼(用立姿或坐姿礼),速度约在一次呼吸之间(即4秒钟左右)。结束比赛或训练也同样是三鞠躬。另外,出入训练场时还应当和训练场内的教练队友行礼。当对方站立时行立姿礼,对方坐时行坐姿礼。在别人面前走过时要点头。训练中,队员受教练指导之前和之后都必须行礼。在柔道的训练和比赛中,从来都是以礼开始,以礼结束。
柔道的分级带有浓郁的东方等级思想。柔道共分六级十段,色带分为――六级白带、五级黄带、四级橙带、三级绿带、二级蓝带、一级啡带;一至十段色带分为一段至五段黑带,六至八段红白带,九至十段全红带。每一阶段的晋升都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测试、注册和考试。16岁以下的入段,叫做“入品”。柔道以前形成的等级,标志着一个人的学识、能力和领导才能。
东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平衡,对自然充满高昂的情趣。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独特自然观和民族文化。正是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柔道的修行就更显得非常这之重要,即使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也格外强调柔道的修行。
柔道修行的目的是锻炼自己的身心,能够在生活中活学活用。它的修炼是用攻击、防御等格斗的练习方法来锻炼修行身体与精神两方面,使自己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嘉纳治五郎说过“柔道是以有效的使用肉体和精神的力量为目标。透过攻守精神和肉体的训练以明白生命的意义。令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柔道的精神在于自律,所谓“精力善用,自他共荣”,是基本涵养也是终极目标,包含对武德的体会。在适当的时机使用适当的力,达成目的即为“精力善用”,与自己的对手分享练习的成效,互相砥砺,互相成长是“自他共荣”。柔道是一种很特别的运动,有上百个招式,它分为摔倒法、地上法、绞技法及关节法等,变化极强,对运动员在精神上要求较高以自他共荣为终极目标。在体育方面可与对手公平竞技,也可以用作自卫之术,柔道练习者必须活用自己的精神和身体,使练习者养成不骄不躁的作风,同时产生坚定信念、吃苦耐劳,而达到拥有仁、义、礼的风范,且可养成乘机而行,当机立断的作风,达到修得完美人格。
参考文献:
[1]刘勇,陈永军.日本柔道与中国武术[J].体育文化导刊,,(4).
[2]小泉八云.日本与日本人[M].海口:南海出版社,.
篇5:浅析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浅析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研究方法:训练比赛小结研究法,对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的概念和作用、内容、心理特点及其表现、影响心理的主要因素、提高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
作 者:张革明 作者单位:广州市伟伦体校 刊 名: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FORTUNE WORLD 年,卷(期): “”(8) 分类号:G886 关键词:柔道训练作用心理特点表现内容影响因素提高途径篇6:青少年柔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
青少年柔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
青少年柔道运动员因心理素质训练水平低,在比赛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正常发挥训练水平,所以赛前必须进行心理训练,提高他们自信心,促进运动技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优异成绩.
作 者:李丽红 孙忠强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夏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H191 关键词:心理 训练篇7:青少年拳击运动的有效教学方法论文
青少年拳击运动的有效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青少年拳击运动,必须要遵循安全原则。从身体素质入手,再到拳击技术的身法、拳法、步法、防守、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训练。
关键词:拳击运动;好处;教学;有效
拳击被称为“勇敢者的游戏”.随着拳击的发展,拳击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喜爱,各地中小学也积极开展拳击运动。我校自8月组建拳击队至今,在各省市级比赛中,均名列前茅,并为昆明市体育学校,云南省体工队输送了很多优秀的拳击特长生。回顾多年的拳击教学,我总结了一套针对青少年拳击运动的有效教学。
一、青少年拳击训练的特殊性,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安全原则,要求教练员(老师)特别强调“安全”的问题。(二)提高身体素质的原则,在拳击训练的过程中,各种计划、安排都应该围绕提高身体素质这条主线进行。(三)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教练员(老师)应该始终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遵纪守法的教育。
二、身体素质训练:
(一)一般身体素质训练:
一般身体素质,它包括力量、耐力、速度、协调等等。这些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和在中、小学校的体育课中都有所训练和积累。在参加训练的爱好者中针对个体情况,缺什么补什么。
(二)拳击运动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协调性(其中抱括灵活性、柔韧性等)这些是拳击运动所必须的专项身体素质。教练员(老师)在安排练习内容时,应该有意识地把这些专项素质的训练揉和进去。使得训练既不枯燥又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可以用一些活动性游戏作为手段。
三、拳击技术训练:
拳击技术,可分为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两大类。但这两类技术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有进攻就有防守,同时就有脚步的移动身体的相应动作等。是一整套连续的'动作)。归纳起来有身法、拳法、步法、防守、等几个方面。
(一)青少年拳击拳法的技术训练:
1.徒手拳击操:把拳击运动中的各种动作提取出来,编辑成简便的徒手体操,在准备活动中,行进间做。
2.在基本拳法训练时,(不管是什么拳法)应该不断强调出拳时,必须和脚步、身体姿式密切配合,做到拳到脚到,一定要同步,每出一拳,都必须有一个脚步移动(那怕是五公分的移动),目的是不断地来调整自己的重心。如果初学时不注意出拳和脚步的配合,今后补课纠正是十分困难的。
3.对于青少年的训练,可以从两人一组(一人做靶)行进中交叉步的左右直拳打手靶开始(打手靶者前进,做手靶者后退,可带拳套做手靶,开始时可以不必太过于要求动作的规范,让初学者放松击打体会出拳的动作)。以改变过去从站架、模墙开始学拳击。这样做不但能提高初学者的兴趣,还能使初学者在第一时间内放松地体会拳击动作。然后在训练中逐步纠正出拳动作中的错误。例如:出拳时只用手臂的力量,没有用身体和腰的力量,出拳时向后拉拳,出拳后拳在外仃留过久没有尽快收回,出拳和脚步没有同步配合等错误动作。
4.基本拳法的训练,应该从左右直拳开始;然后摆拳;勾拳。
5.行进中打手靶。从交叉步开始打,然后顺步打;前进、后退打到横向移动打,再过渡到接近实战情况的无规则移动中打手靶。反复循环,难度逐渐增加,速度逐渐加快。
6.在打手靶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陪养青少年运动员的距离感。(拳击进攻时,最有效距离是。当接近目标时,向前用一个15-20公分左右的_剌步,同时出拳,拳到脚到,击中目标。注意!只能是一个极快的冲剌步)。这即是技术,也是意识和经验。
7.在熟悉了直拳后,可以进行摆拳、勾拳的学习。这两种拳法在中近距离的作战中,是极其重要的。
(二)防守技术训练:进攻和防守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因此在学习进攻技术时,必然要学习防守技术。
1.防守技术主要有:阻挡格挡(后手拳套阻挡防守、肩臂防守。双臂横向上下防守--这种防守比较老式且较果不好、双臂竖立面前抱头防守--这种防守的方法比较被动,看不见对手的动作,不易反攻。)。拍击防守(前、后手拍击防守)。下潜、躲闪、摇避(利用身体的摇摆、下潜、移动步法,躲开对手的进攻,找到空挡,进行反击。)
2.无论那种防守方法,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防住对手的进攻,并且能适机反击。才是最有利的、最好的防守。所以应选择较有利的防守方法进行训练。
3.初学者可先学阻挡防守,后手手套防守和肩臂防守的方法,这些防守方法比较易于反击。青少年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比较好,可多练一些下潜、躲闪、摇避的防守。注意在练习下潜、躲闪、摇避防守动作的同时,一定要加步法的移动和还击的动作。养成防守完成后立即反击的意识。
(三)步法、身法的训练:
1.踩脚练习是步法训练较简单、有较的方法,应作为一项基本功来练。(在做准备活动时可作训练。既达到热身;又达到训练的目的)
2.跳绳是拳击运动的基本功之一。跳绳不但能训练重心快速转移,对提高体能、心脏功能也有一定的作用。所以每次训练课都应该安排跳绳练习的内容(放在准备活动中,或训练课的末尾。青少年初学者的跳绳练习,以二分钟一节为好。)
四、实战:
(一)两人以实战的状态相互用前手掌摸对方的后肩(主要是训练距离感)。
(二)前手拳的条件实战:前手拳直拳的条件实战(可以击打头部或腹部;前手的自由实战(可以用直、摆、勾拳进攻。强调注意防守)
(三)前后手拳,直拳的条件实战。
(四)自由实战(必须有半年的系统训练基础并掌握较熟练拳击技术的)
五、比赛:
按照规则和竞赛规程安照体重,参加比赛。其中控制体重的问题,应该特别提请教练员(老师)们注意!尽量按照自然体重参赛。切忌大幅度地降体重和长时间地控体重。这样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是有伤害的。对于体重较重的,可以用加强力量练习的办法,来参加他自然体重所在的级别。
参考文献:
[1]赵清.《崇德尚武弘扬传统中国武术文化----中华武术》
[2]金向红,武俊昊.《崇德尚武对青少年思想品格的塑造》
篇8: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论文
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论文
对于柔道运动员来说,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是非常高而且全面的,在熟练掌握柔道专项技术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爆发力、柔韧性、灵敏性、速度及耐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力量素质的提高不只是能够促进运动员专项技术的掌握,而且对提高其全面身体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搞好柔道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力量训练,不仅能大大训练效果,而且能有效减少运动创伤的发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力量,简单地说就是肌肉收缩时所表现的张力或收缩力,决定力量大小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肌肉横截面积的大小决定着该部分肌肉力量的大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肌肉力量的大小与肌肉,横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也就是说肌肉横截面积越大则力量越大。二是运动员中枢神经兴奋性度的高低也决定着力量表现的大小,它们的关系是兴奋程度越高则力量表现越大。文百事通三是运动员全身各部分肌肉协调能力的好坏决定着力量表现的大小,因为人体在运动中肌肉活动有三种情况,即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在完成某一个动作时主动肌进行收缩,协同肌协同主动肌工作,而对抗肌则处于舒张状态。这三者之间协同配合的好坏直接影响运动员力量的表现,通过有计划、系统的力量训练可以极大地改善人体各肌肉之间协调配合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力量的目的。 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既要遵从力量训练的基本规律,又要充分认识柔道对抗所需力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柔道对抗所需要的力量素质首先是快速力量——爆发力,其次是耐久力。因此,笔者认为:对柔道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力量训练必须遵从训练的一般程序。
每次力量训练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训练结束后必须做好整理活动和全身放松,这样便于提高运动员的兴奋性和适应能力,减少伤病发生,尽快消除疲劳并获得超量恢复,从而达到力量训练的'效果。
2、遵从循序渐进原则。
力量训练必须由轻到重,由少到多。由数量的积累到强度的提高。这既是指导每一堂训练课,每一个阶段的训练,也是指全年和多年训练。由轻到重主要指力量训练的强度必须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是指训练数量的变化规律,它既包括训练的次数,每次训练课安排动作的项目数,同时也包括每一个动作所练的组数和每组所练的次数。总之一切都必须遵从由少到多,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地增加。力量训练强度和数量的关系则是先加数量,等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往上提高强度。
3、力量训练遵从系统性原则。
俗话说:“力量是练出采的”。它一针见血地说明力量训练必须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才会见到成效。全年都要有计划地不间断地安排,一般离比赛远的阶段,力量训练的比重要稍大一些,就是临近比赛或比赛期间也应坚持适当的力量训练。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每周最好能安排三次,最少也不能少于2次,一周安排一次或几周才安排一次是不大合适的,因为每次训练一般在训练后大脑皮层都还保留着前一次训练的一些“痕迹”,这种“痕迹”经过一定时间以后便会消失,超过这个间隔时间再去安排训练,只能得到事倍功半的结果,违背了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安排会使运动员身体经常处于疼痛反应之中,极不利于提高训练的质量。就是在每堂力量训练课之间,及在每堂力量训练课中各项目的安排上也要注意训练的系统性,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力量训练的计划不应变化太大,以免分散精力,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4、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必须紧密结合专项,具有针对性。
力量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运动员从事的专项运动技术水平能不断提高,因此在训练中必须认真分析每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找出阻碍成绩提高在力量方面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同时从事力量训练还应该紧密结合柔道专项的特点,绝对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必须全面发展,并突出速度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使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力量训练一般来说有两种,即静力性练习和动力性练习,静力性练习是肌肉等长收缩,身体各部位基本不发生位移,不产生运动,这种形式对提高力量十分有效,但由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没有交替,容易产生疲劳。动力性练习是肌肉收缩的长度发生了变化,因而导致全身或部分发生运动。这种练习是提高绝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训练中,必须以动力性练习为主,适当进行一些静力性练习。一堂力量训练课的项目不要求很多,但必须扎扎实实,对负荷的要求必须视训练的目的而定,为提高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负荷只需达到70%左右即可,为提高绝对力量,负荷可达到90%左右。对量的要求,练习绝对力量和速度力量,可适当少一点,以每次训练5—6次,每组3到5次为宜,练习动作的选择上应尽量多的模访柔道专项技术的动作进行,以提高相应部位肌肉的力量。
5、力量训练必须达到极限
任何强调速度、力量的项目,训练均必须达到极限,只有达到了极限才有可能进行超量恢复,才有可能突破一个又一个极限,以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因此,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要经常达到或接近运动员的最高负荷(包括强度或次数的最高负荷)即极限训练,才能最快,最有效地提高成绩,但经常进行极限训练是十分艰苦的,这要求运动员对力量训练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训练时有顽强的意志,自觉性高,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力量训练在柔道训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力量训练搞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必须在注意方法的同时,肯下功夫,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运动生理学》
《体育理论》
篇9:柔道运动与中国武术的历史对应及其文化趋同和现论文
关于柔道运动与中国武术的历史对应及其文化趋同和现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分析讨论了柔道运动与中国武术的对应性、趋同性和现代性。认为柔道运动在与中国武术传统文化的交流中坚守继承和借鉴并举,将传统性、民族性和现代性高度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柔道运动的现代化发展。
论文关键词:柔道武术历史文化现代性
柔道运动是日本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奥运会”竞赛项目之一。然而,当我们研究柔道运动的创建史时发现,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对柔道运动的创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可以说,柔道运动是从中国武术这块沃土中衍生出来的体育项目精品。当然,中国武术能够推动柔道运动的形成与发展,与中日两国的地理位置相邻、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趋同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当下竞技体育国际化、社会化和大众化的语境中讨论柔道运动的历史源头、文化趋同及其现代性,有利于深刻理解这项运动的创建背景、技术体系和竞技发展的内在规律。
1柔道运动源于中国武术的历史对应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对许多亚洲古代乃至当代搏击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柔道运动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中国武术、日本柔术和中国古代传统摔跤与柔道运动的关系,对于讨论现代柔道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1中国武术是柔术的母体
日本民族接受中国武术的姿态是主动和开放的。早在盛唐时期,时称“唐手”的中国拳术就已传人日本,在之后的数百年中,中国拳师赴日本传授中国武术的活动从未间断。时至明朝末年,少林寺弟子陈元赞东渡日本传授中国拳术,随学者,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终出现了以习练中国拳术为傲的“尚武”景象,陈元斌也由此在日本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武术大家。与此同时,也有日本学者借到中国境内学习中医之机,向中国武术家求教中国拳术,不仅学会了中医,还掌握了许多中国拳术知识,为其时日本柔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此,经过陈元赞的辛勤传授和其弟子们的宣传、推广,以及日本学者到中国境内的主动交流,柔术在日本广泛兴起,流派也越来越多,在日本发展迅速。
1.2柔术是柔道运动的基础
日本明治年问,柔术从“繁荣”走向了“衰落”,柔术家们不得不放弃长期固守的传统,开始寻求柔术的创新改革与发展之路,并在改良柔术技术体系的同时不断吸取西方体育理念,以期为变革柔术探索新的途径。其问,作为柔术运动的追随者、曾经担任过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的嘉纳治五郎,深得柔术强健身体与育人价值之精髓,在融合不同柔术流派精华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对当时奥林匹克运动的思考与理解,创立了以“比胜负、强身体、养心智”为核心思想的柔道运动。他极力宣传和推广柔道运动的育人价值、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以教学和演讲的形式到世界各地传播柔道运动,使之被国际社会所认同。自此,嘉纳治五郎成为把柔术变革为柔道运动的创始人。
1.3柔道技术来自中国古代传统摔跤技法
中国古代传统摔跤萌芽于原始社会人兽相搏的服兽之法,是武术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完善与发展至清朝达到顶峰,形成了体制完备的竞赛规范和技术体系。
清朝时期的摔跤运动深受国家重视,不仅成立了专门供养摔跤手的训练机构“善扑营”,而且每逢国家重大庆典和喜庆节日,都要进行摔跤竞赛和表演。由于国家的重视与社会民众强身健体的需求,加之民间组织问的技艺交流,中国古代传统摔跤向海外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为日本柔术向柔道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竞赛借鉴。所以,在柔道运动的技术体系中,中国古代传统摔跤技法占有绝对数量,尤其在投技和舍身技中所占的高比例数更加明显,这极大地丰富了柔道技术体系。因此,从技术渊源的角度上讲,柔道运动技术来自中国古代传统摔跤技法是历史回归了真实。
2柔道精神与中国武术文化的趋同
柔道运动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精神决定了柔道精神的内容表现,具体为“礼式、品格、坚韧、竞争、精进、和谐”等方面,一般概括为“以礼示人、成己益世;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精力善用、自他共荣”。
2.1“以礼示人”与“成已益世”
柔道是“以礼始以礼终”的运动项目,是不折不扣“以礼示人”的体育运动,这种“礼式”的形成深受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礼”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中国武术的行为中占有至上至善的地位。中国武术提倡“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的修行理念,把“礼”和“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礼”的内核更加丰富。柔道运动作为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者对“礼”的继承,是顺应武德发展的必然,是柔道运动立身文明社会的美德表现。因此,柔道运动对“礼”一直有着不懈的追求,这使得柔道运动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对习练者的一种道德教化,也可将其视为是习练者成就自己又有益于社会文明的身体精神体验。这种体验与中国武术文化是趋同的。
2.2“以柔克刚”与“刚柔相济”
“以柔克刚、刚柔相济”是柔道运动创建初期所倡导的基本技术原理。源自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从中折射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柔”代表“内敛、谦和、风雅和委婉”,而“刚”则是“自信、刚毅、果敢和气度”的表现。“柔”与“刚”总是共生并存和互为依存的,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攻防转换的哲理,更为体现出人类生存的.共生思想。在中国武术的传统拳谱有“刚而归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的记载,说明了“刚”和“柔”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哲学思想在中国武术中得到了进一步呈现。因此,柔道运动作为中国武术的传承者,在创建初期就确立了“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基本技术原理,不仅试图表现其运动性,更欲体现其哲学性;不仅试图体现其精神性,更欲体现其思想性及其与中国武术文化的历史趋同。 2.3“精力善用”与“自他共荣”
“精力善用、自他共荣”是柔道修炼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精力善用”强调的是最有效的发挥身心力量,延伸到具体实践中,往往强调运动员在运用技战术时,要争取以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近的距离、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效果;而“自他共荣”所强调的是,运动员在实现自身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实现与他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它的思想基础是,在强调个人发展的同时,更加趋同于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延伸到具体的实践中,往往强调在运动员获取技术成功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做到与他人在技术上的交流,争取与他人在技术上共同进步。所以,柔道运动推崇“精力善用、自他共荣”的基础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胜者至上,还非常强调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共同成长。这一点与中国武术文化所倡导的身体教化与社会成长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显示了柔道精神继承中国武术文化的完整性和趋同性。
3柔道运动与中国武术的现代性体验
现代性推进了中国武术和柔道运动的历史发展,并促成了柔道运动继承中国武术的实践体验。但从技术、规则和竞技的角度看,柔道运动和中国武术的现代性体验则是各具竞争价值的。
3.1技术体验
中国武术和柔道运动的技术体验基础是身体语言的反复锤炼,用身体感悟其技击性和健身价值。因此,对这两项运动的技术理解,不能仅凭“视觉”完成,还要通过身体实践,只有在重重复复的演练学习中倾心体验才能得以实现。中国武术的技术内涵丰富,既有传统技术特色,又有现代技术创新。所以,这种体验既是传统的,又是复杂的,既有“动”的气概,又有“静”的韵律;而柔道运动的技术内涵相对中国武术则是单一的,所以其体验也是单纯的和直接的。因此,在技术体验形式上中国武术不仅有拳术表演的艺术美,也有散打技击的动感美;而柔道运动则更加强调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平衡”与“失衡”的价值体验。所以,对中国武术的技术体验是艺术的、动感的、更是现代的,对柔道运动的技术体验则是从“平衡”中寻找技术的得与失。
3.2规则体验
规则是中国武术与柔道运动开展竞赛活动的基础,是运动员参与竞赛过程、获得合法权益的保障,是竞赛公平的约束表现,是运动员与观众形成互动的趣味标准。从竞赛规则的内涵上看,中国武术与柔道运动不仅在场地器械上有各自的具体要求,在得失分上有各自的约束规定,在道德行为上同样也有规范限制,充分体现了各自规则的独立性和重叠性。中国武术对运动员的竞赛优劣评定,主要表现是打分、打点和综合裁定,运动员只有在这样的竞赛规范下才能体验到获胜的乐趣;而柔道运动对运动员的胜负评定则主要表现为打分和综合裁定,运动员往往体验的是聚力投摔和技术落点的结果。所以,在中国武术与柔道运动之问的规则体验中有内质的联系,也有外在的区别和归宿一致的裁定。
3.3竞技体验
竞技是体育运动的本质特征,是运动员“争先取胜”、“比拼优劣”的形式表现。作为体育运动的家族成员,中国武术与柔道运动的竞技特质更加明显和趋同,展现在观者面前的是柔美的身姿、力量的曲线和劲发自然的侠骨气度,给观者带来的是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震撼。与此同时,运动员作为竞技者,体验的却是“心”和“力”的较量、智慧的抗争和身体的表现。因此,观者和运动员对竞技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观者往往是用猎奇、决胜和悦感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武术与柔道运动的竞技价值;而运动员则是从挑战身体极限和展示高超技艺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失败的喜与悲。两者对竞技的体验既是对立的互动,也是互动的统一,在对立、互动和统一中构成了竞技气场,促使竞技体验的氛嗣更加完美。
4结语
柔道运动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秉承中国武术传统,不断沉淀世界体育先进文化精髓,从继承中实现创新,从顺应社会潮流中得以发展,执着追求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把中国武术内在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和外在的体育精神高度的融合在一起,成功活跃于国际体育舞台。可以说,柔道运动在与中国武术传统和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始终坚持的是学习和构建的道路,它摆脱了传统柔术的束缚,嫁接了中国古代传统摔跤技术,将传统性、民族性和现代性高度的融合在一起,最终发展成为了奥运会竞技项目。
篇10:一次力竭运动对柔道运动员脂质过氧化的影响论文
一次力竭运动对柔道运动员脂质过氧化的影响论文
[摘要]一次力竭运动可以导致内源性自由基增多,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构成了对细胞膜系统的损害,细胞膜的流动性、完整性和通透性下降,影响了运动时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成为疲劳发生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力竭运动 柔道 脂质过氧化
柔道运动员在竞技中运用“背负投”等技术动作摔倒对手,主要是靠肌肉的收缩力量增大爆发力,力量的增大能增强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一个柔道运动员的爆发力,必须通过基本力量与速度、技术,灵敏度协调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因此,一次力竭运动不仅要在技术上下功夫,而且还要特别在增如爆发力、提高肌肉收缩速度上下功夫。一次力竭运动所产生的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问题是研究柔道运动员竞技机能方面问题很好的切入点。
一、基本理论
所谓自由基是指那些带有奇数电子数的化学物质,即它们都带有未配对的自由电子,这些电子导致了这些物质的高反应活性。主要包括氧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单线态氧(O2)。而运动时氧自由基增多最明显。
脂质过氧化反应是指自由基与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RH)发生氧化反应,生成对细胞具有毒性作用的过氧化物(ROOH)。自由基不仅可以直接攻击细胞膜对细胞产生破坏作用,同时脂质过氧化物还可以自发分解形成更多的自由基,攻击其它双键引起自由基连锁反应。丙二醛(MAD)是体内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一般常用MAD反映体内脂质过氧化代谢情况,作为评定自由基生成及其对膜脂质双层结构破坏的指标,也可以利用仪器直接观察自由基。
氧化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理论,认为自由基(FR)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十分密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表明,运动诱导的自由基损伤和脂质过氧化损伤涉及全身许多组织和器官,对骨骼肌、肝、肾线粒体等有明显的损伤作用。肌细胞膜受运动中产生的自由基攻击使细胞内的各种酶如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物质逸出细胞,影响能量代谢过程,ATP的生成进一步减少。实证研究数据表明,力竭运动可使心肌、骨骼肌、肝脏等内源性自由基生成增多以及由此引发脂质过氧化加强。Davies用EPR法直接观察到力竭运动后大鼠肝脏、骨骼肌由自基生成增加。丁树哲用电子自旋共振仪察到大鼠力竭运动后心肌线粒体自由基信号增强,同时测出MAD含量增加。胡雪梅等人的实验也表明,大鼠长时间游泳后心肌线粒体MAD含量增加。
二、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引起运动疲劳的机制
1.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柔道运动员所进行的一次力竭运动,使得细胞膜通透性有明显改变。一方面细胞内K+离子增加,Na+离子减少,使得膜电位和动作电位发生改变,引起运动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细胞内容物的各种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等物质逸出细胞,使有氧代谢受阻,ATP生产减少,引起运动能力下降。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使跨膜电位去极化,增加了除极的兴奋闽,降低了动作电位的峰值和传导速度,甚至可以使动作电位完全失活,影响肌肉收缩时张力的产生,从而诱发疲劳。
2.细胞膜完整性受损
柔道运动员所进行的一次力竭运动体内的,使得细胞膜完整性受损,表现在:自由基增加,使细胞膜蛋白的巯基受到攻击,细胞外Ca2+内流,线粒体内Ca2+外流,线粒体内Ca2+敏感脱氧酶的作用降低,NADH水平下降,进而使巯基更易受到自由基攻击,造成细胞结构、脂质微环境发生变化,蛋白质发生交联,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ATP生成减少,疲劳产生。
3.膜的流动性下降
柔道运动员所进行的一次力竭运动体内的,使得膜的流动性下降。大强度运动后体内氧自由基在体内大量积累,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使膜多不饱和脂肪酸受到攻击,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于蛋白质的比例下降;代谢产物丙二醛进入膜水相中,与膜蛋白上的NH2交联形成Schiffs碱,进一步降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线粒体膜磷脂含量下降,使线粒体呼吸链上的NADH-CoQ还原酶受损,线粒体氧化功能降低,ATP产生减少。红细胞膜的流动性是其运输氧的能力保证,是实现有效微循环的重要条件,红细胞膜的流动性下降可能会导致运动性疲劳的产生。短时间的极限运动和力竭运动都可以是红细胞膜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暴露于氧分子下,膜蛋白巯基被氧化生成二硫键,珠蛋白链发生交联沉积,红细胞膜硬度增加、流动性下降,变形能力降低,受挤压后极易发生溶血,可导致疲劳的'产生。
三、结论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的基础上,对于柔道运动员一次力竭运动的脂质过氧化的研究结果,可以有针对性的安排运动员的训练和饮食,可以有效的减轻自由基—脂质过氧化损伤。从运动训练的改善方面着手,有氧、无氧或有氧无氧混合耐力的运动训练都能降低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水平,合理科学的安排训练可以提高机体在运动中清除自由基产物的能力,能有效减轻过脂质氧化损伤。从抗氧化剂方面着手,在目前已经发现很多中药和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物,具有降低竭运动后脂质过氧化水平,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生成的作用。常见的抗氧化中知贝母、黄芪、丹参、茶叶中的茶多酚、β-胡萝卜素、党参中的一些成分,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自由基的能力。此外,维生素C、E的抗氧化作用也非常明显。
总之,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疲劳的产生机制,掌握合理的诊断方法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才能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为体育运动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田野.运动性骨骼肌疲劳机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卢大用,陈思鸿.自由基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抑制剂[J].生物学杂志,1999:16.
[3]朱蔚莉.维生素E对力竭小鼠股四头肌、脑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体育科学,2002:22.
【浅谈青少年柔道运动论文】相关文章:
5.锌与运动能力论文
6.青少年心得体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