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中长跑运动技术创新与训练方法论文

中长跑运动技术创新与训练方法论文

2025-01-30 07:45: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红豆芳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中长跑运动技术创新与训练方法论文,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中长跑运动技术创新与训练方法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长跑运动技术创新与训练方法论文

篇1:中长跑运动技术创新与训练方法论文

中长跑运动技术创新与训练方法论文

1.中长跑运动的技术创新分析

20年来中长跑技术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跑进中着地缓冲更加圆滑,蹬伸配合协调,蹬地角减小,摆腿半径缩短,送髋前移幅度增大,体现出经济性强,实效性好,结合个人特点,跑起来轻松省力。根据发展总结有以下三种技术方面的创新,(1)自然、稳健,现代中长跑技术强调适宜的步长和步频,通常步频3.34~3.80步秒,女子步长1.68~1.90米,男子步长1.75~2.35米;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比例适宜,跑进中运动员更加注重技术动作的自然放松,重心平稳,体现能量节省化,并根据自身身体特征形成个人的技术特点和技术风格。自然,稳健,步长、步频适宜的现代中长跑技术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2)快频率跑动,快频率跑的技术特点是依靠增加频率来提高跑速。马俊仁教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马家军”高频率、快节奏、重心平稳、步调较快的中长跑技术风格。近年来,我国中长跑教练王德显在快频率跑的基础形成了“鸭子式”跑法,即在途中跑过程中尽量减少摆臂的幅度以降低能量的消耗。孙英杰是这种跑法的典型代表;(3)大步幅跑动,由于重视了中长跑运动员的选材,加强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提高柔韧性素质,形成了大步幅跑动技术。目前,非洲和欧洲大部分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运用大步幅跑技术,即跑进中的蹬摆更加有力,髋关节前送速度提高幅度加大,使步幅更大,促进了中长跑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2.中长跑的训练方法

2.1持续跑训练法

这种训练方法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是一种主要依赖于运动员个人的运动天赋,顺其自然的长时间的持续跑,跑量小,速度慢,没有明显的训练周期,运动员以自我控制为主,这是当时惟一的训练方法。

2.2自然跑训练法

随着持续跑训练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欧洲为依托,芬兰为中心,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在森林、草原、丘陵上自然变换跑速,派生出了自然跑训练法,使以持续跑为主的英国流派的单调方法又前进了一步。

2.3“法特莱克”训练法

瑞典国家教练古斯塔霍迈尔,在芬兰式的长时间持续跑训练法基础上,结合本国的自然环境,找到了一种更加尊重人性的训练方法,这就是著名的“法特莱克”训练法,即速度游戏训练法。这种训练法主要选择空气新鲜,地形、地势变化较多,运动员喜欢的自然环境,有意识地采用变速越野游戏的方法,进行不同强度的跑、走交替运动。加速跑的持续时间、休息时间及跑的形式由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决定。“法特莱克”训练法的创造和采用,丰富了训练思路和训练手段。其特点是一种既严谨又较灵活的身体训练体系,它不会使运动员很快出现疲劳,又能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它要求强度、难度和更长的距离来促进身体的发展。

2.4间歇跑训练法

间歇跑训练法是原捷克斯洛伐克素有“人类火车头”之称的埃扎托皮克在1940年前后所创的',他共创造了18项世界纪录。后来被誉为间歇训练法之父的德国教练员波格施勒博士和心脏学家赫伯特博士所验证。“间歇训练法”在中长跑的训练理论和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形式与风格。

2.5反复跑训练法

这种训练方法起源于英国,是英国的医科大学学生以自身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出的一种新的中长跑训练方法。反复跑训练法也叫重复跑训练法,就是多次重复几个固定的段落,段落可短于、等于或长于比赛距离,若短于比赛距离则速度要高于比赛速度。反复跑训练比间歇训练更使运动员的机体产生疲劳,更能体现从实战出发。这种训练方法的特点是以间歇跑训练法为基础,进行短距离反复多次的跑,跑的速度随着次数的增加而逐渐提高,最后结合实战需要,以大强度的跑速来进一步发展速度耐力。

2.6高原训练法

在1968年墨西哥城第19届奥运会上,以肯尼亚为首的非洲高原运动员包揽了男子1500m到马拉松5个项目的冠军,令世人震惊。研究表明高原训练能提高体内糖代谢的调节能力,对提高耐力大有好处。高原训练法的总的特点是运动员要经受一定的附加刺激(如氧压变化和缺乏氧气等)使机体产生适应性效果。

3.结论

确立“速度训练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及建立“多课次”的训练结构,是对中长跑运动科学训练的进一步完善,也是中长跑运动训练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中长跑训练,一定要根据其项目的特点,不断提高有氧无氧混合代谢跑量占总量的比例(即速度与速度耐力的比例),这是现代运动训练的主导方向。“以长补短,以短促长,长短互补,全面发展”的训练观念适应了这种需要。中长跑的技术创新、“三氧”综合训练法、传统恢复与中草药恢复结合的恢复手段,能够有效的提高运动成绩。吸取现代各学科的科研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会使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中长跑训练理论不断地产生,中长跑的成绩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跃新(译).训练要注意质量而不是数量[J].世界田径,1998(1):8-9.

[2]亚历山大波卢宁.女子中长跑夺取胜利的前提[J].同瑞,译.田径科技信息,1994,(6):15-18.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4]王跃新(译).不同训练负荷强度的重要性[J].世界田径,1998,(1):3-4.

篇2:基于DSP与BIOS内核的运动控制器软件技术创新论文

基于DSP与BIOS内核的运动控制器软件技术创新论文

0 引 言

作为数控系统核心控制部件的运动控制器,市场上有基于单片机、基于ARM为主控处理+FPGA/CPLD作为辅控处理、基于DSP为主控处理+FPGA/CPLD作为辅控处理等多种硬件平台的解决方案。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软件系统调度方案可以采用μC/OS?Ⅱ,BIOS,RT?Linux,VxWorks等多种实时操作系统内核,因而衍生出各种软件系统的架构方案[1]。采用TI公司TMS320C6713系列DSP芯片为主控芯片+FPGA作为辅控芯片的硬件平台的解决方案,其数据吞吐量和高速浮点运算上具有一般单片机不可比拟的优势。而采用TI公司的DSP芯片和CCS的开发平台,可以使用配套的非开放源代码的BIOS实时内核,在中小型数控系统应用开发上,其更加专业,相比采用ARM硬件平台而使用的开放性源代码的实时操作系统内核,采用DSP硬件平台与BIOS内核的运动控制器稳定性更好,能够节约实时操作系统移植和测试时间,缩短开发周期,因而其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2]。

为了能够在该平台上进行有效的模块化数控功能组件的开发、维护和移植,本文提出了一种标准化的软件分层与接口架构方案。该方案可作为一种设计模式,满足不同用户的基本功能与二次开发需求。

1 系统整体方案

1.1 运动控制器硬件实现平台

本文采用的运动控制器的硬件系统[3]框图如图1所示。其中,TMS320C6713系列DSP具有浮点运算器,能快速高效地完成工件加工轨迹插补计算。其集成外部扩展扩的EDMA和EMIF总线具有数据吞吐量大的特点。该DSP主频为225 MHz,对应的指令周期为4.4 ns,相应的运算速度可达1 800 MIPS/1 350 MFLOPS,适用于中小型数控系统主控制器的需求[4]。

ACTEL公司的A3P400系类FPGA是一种高密度,等效40万门器件,其可配置的I/O可以兼容多种类型的数字电平。另外ACTEL公司提供的Libero集成开发工具,能提供数字PLL、高速FIFO等多种通用型软核模块,能够节约开开发时间与成本,是作为运动控制器外部通信总线接口的一种可靠高效的硬件方案。

图1 运动控制器硬件结构图

1.2 系统软件层次划分

本文软件系统采用三层结构划分[1],其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软件架构层次图

(1) 用户应用接口层。可根据具体的用户需求开发各种功能的数控应用模块,并将各功能模块作为组件通过接口嵌入到系统软件中来。本文所开发的基础用户组件块及其功能将在下一节详细描述。

(2) BIOS内核层。采用TI公司的CCS3.3提供的BIOS内核以及其各种内核组件,可有效缩短内核移植和测试时间。CCS3.3提供图形化界面接口,如图3所示。其可对内核各个组件进行配置和应用。它的内核通过编译后将在文件链接时植入程序,生成最后可执行文件。  (3) 硬件驱动层。用于管理运动控制器板卡上与DSP相连的各个硬件设备的驱动,并为内核与用户应用层提供硬件访问接口。板卡硬件包括:FIFO通信缓冲器、CNC脉冲发生器、UART总线控制器、SERCOS总线控制器等。外部模拟数字硬件设备采用FPGA或专用IC实现。

图3 BIOS内核图形化配置界面

2 用户应用软件任务划分

用户应用软件组件模块可分为基础组件和扩展组件[5]。基础组件提供数控系统基本的加工、维护、调试、监控等各种接口控制功能。扩展组件根据特定的用户需求可选择性裁剪安装,一般扩展组件包括软PLC编程接口,SERCOS总线、脉冲、TCP/IP、UART等各种通信协议数据包解析与格式转换等功能。BIOS内核是一款多任务实时内核,可以在系统多个用户基础任务之间进行调度。本文所描述系统基本用户组件任务划分见图4。

图4 运动控制器硬件结构图

2.1 HMI任务

HMI通信数据包帧格式如表1所示。HIM任务处理流程如图5所示。

(1) 通信数据包格式。通信数据包格式固定,但功能信息结构格式不固定[6]。不同的信息,如调试信息、G代码脚本信息的内容等采用不同的信息格式,这样用户在增加新的功能组件时,只要自己编写新的信息格式和编码与解析方式,就能利用原有的通信协议进行开发,使得系统代码能够移植和重新利用。

表1 HMI数据包帧格式

图5 HIM任务处理流程图

(2) 数据包生成器。从已处理完的HMI信息队列中按照不同约定信息格式读取信息,并按照数据包的格式为其添加帧头、物理地址、校验码等,生成一组数据帧,并将该数据帧通过EMIF总线写入FPGA中的UART发送FIFO,待其转换为对应数字电平发送给上位机。

(3) 数据包解析器。通过EMIF总线从在FPGA中实现的UART总线接收FIFO中读取一个数据帧,并按照约定的用户应用的解析方式解析成对应的信息,并将信息加载到HMI接收信息队列,等待数据处理与交换任务启动进行处理。

2.2 用户数据处理与交换任务

用户数据处理与交换任务流程如图6所示。

本系统提供G代码脚本解释器、调试维护命令壳、系统错误诊断器三个基础组件。用户可根据特定需求植入新的组件,并编写对应组件接口信息编码与解析方式。

(1) G代码脚本解释器[7]

数控G代码解释的方案很多。部分厂商采用在上位机解析成配置信息码,并发送给运动控制器的方案。但此方案会增加数据通信量,使得通信时延增加。本系统采用的方案是:上位机以字符串格式将数控G代码脚本信息打包发送给运动控制器,运动控制器对字符串进行重新组合,并通过识别组合码配置数控参数控制块。该方案可以减少通信负担,减小通信延时,但是将增大DSP的运算处理量。因为DSP运算速度明显要块于通信传输速率,所以该方案是一种合理的折中方案。

图6 用户数据处理与交换任务流程图

(2) 调试维护命令壳

该功能用于系统开发阶段和系统维护阶段。系统集成该功能够之后,根据开发人员提供的维护指令手册,在上位机输入维护指令,返回运动控制器相应的关键系统数据结构的运行状态码,能帮助维护人员快速地判断系统运行中的故障,并为数控机床每个加工轴提供电机测试接口。

(3) 系统错误诊断器

负责管理和存储数控系统需要监控运行的重要模块信息,一旦重要模块运行发生故障,则把错误编码保存在系统错误诊断器中,并在任务运行时将错误码发送给上位机。

2.3 运动控制任务

运动控制任务是运动控制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BIOS内核所管理的任务中优先级最高的'一个任务。不同厂商的控制器有不同的实现方案。为了能够清晰理解与移植本文所述系统的运动控制程序,图7给出了运动控制的行为与数据流框图。

根据图7所描述的运动控制行为,编写的运动控制任务程序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

图7 运动控制的行为与数据流图

图8 运动控制任务流程图

(1) 加工轨迹计算。加工轨迹计算控制器,综合数控配置参数与实时的反馈数据,通过各种数值计算方法,进行各种数控插补计算,得到最终的加工数据,可以通过脉冲编码格式或者SERCOS通信总线,发送给控制CNC的每个轴的伺服电机驱动器,控制电机的旋转与进给。

(2) 电机驱动管理。实时地管理监控CNC每个轴的电机驱动器。读取驱动器的工作状态,将需要上位机进行实时监控的数控实时运行数据写入CNC接收信息队列,并通过数据交换控制任务,发送到上位机用于监控。当有电机驱动器运行出现异常时,可以及时进行保护停止,并发送运行故障编码。

3 软件方案的验证性测试

在本实验室研发的嵌入式数控系统测试平台如图9所示。其中,HMI板通过JTAG接口与调试主机1相连,运动控制板通过JTAG接口与调试主机2相连。HMI板与运动控制板通过RS 422总线连接,并在采用UART协议进行通信[6,8]。

由于电机运行轨迹与效果无法很好通过图片展示,并且本实验目的主要是验证整个软件系统架构的可行性,并修补程序BUG。因而建议采用硬件模拟运行加Matlab仿真的验证方法。

图9 运动控制测试平台

采用圆弧插补测试的方法,在上位机通过G代码脚本格式导入测试指令脚本,运动控制器读取数据包,解析出测试脚本信息后,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出的运算数据保存后,导入Matlab仿真软件,生成运行轨迹图,以便模拟仿真电机的实际运行轨迹。表2为CNC测试脚本的加工轨迹数据。

表2 测试加工轨迹数据

图10为经过系统运行得到的加工轨迹与原始测试数据的轨迹对照。

图中点线:测试脚本数据拟合曲线;实线:DSP计算的加工数据拟合曲线。从方案验证性测试实验得到的模拟数据拟合图像和原始脚本测试数据对比,可以验证该软件架构方案和基础用户组件能在实验室的CNC系统平台上稳定可靠地运行,因而验证了该软件架构方案的可行性。

图10 加工轨迹测试与模拟轨迹

4 结 语

本文基于TI公司的C6713系列DSP+FPGA作为硬件实现方案的运动控制器平台,提出一种可移植性软件架构方案。通过三层软件结构模型的描述和基础性用户组件与接口的任务划分,为用户的功能的二次开发与软件代码的维护提供的一个基础性平台。并通过加工脚本测试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王涛,王太勇,许爱芬,等.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在数控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34(4):250?268.

[2] 孙禾凤.基于DSP/BIOS的运动控制器软件开发[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3] 吴红军,皮佑国.基于DSP和FPGA的运动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75?82.

[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MS320C6713B floating?point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SPRS294B [R]. USA: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5] 毛军红,李黎川,吴序堂.机床数控软件化结构体系[J].机械工程学报,2006,36(7):48?51.

[6] 蒋明柯,皮佑国.数控系统中RS 485串行通信协议的设计[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5):23?26.

[7] [美]凯赛达.计算机数控技术应用:加工中心和切削中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 范德和,皮佑国.基于DSP和FPGA的运动控制器高速串行通信设计[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1(9):58?62.

[9] 张彦军,李京蔓,等.基于FPGA的数字量变换器测试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3,21(1):71?77.

篇3:基于DSP与BIOS内核的运动控制器软件技术创新的论文

关于基于DSP与BIOS内核的运动控制器软件技术创新的论文

0 引 言

作为数控系统核心控制部件的运动控制器,市场上有基于单片机、基于ARM为主控处理+FPGA/CPLD作为辅控处理、基于DSP为主控处理+FPGA/CPLD作为辅控处理等多种硬件平台的解决方案。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软件系统调度方案可以采用μC/OS?Ⅱ,BIOS,RT?Linux,VxWorks等多种实时操作系统内核,因而衍生出各种软件系统的架构方案。采用TI公司TMS320C6713系列DSP芯片为主控芯片+FPGA作为辅控芯片的硬件平台的解决方案,其数据吞吐量和高速浮点运算上具有一般单片机不可比拟的优势。而采用TI公司的DSP芯片和CCS的开发平台,可以使用配套的非开放源代码的BIOS实时内核,在中小型数控系统应用开发上,其更加专业,相比采用ARM硬件平台而使用的开放性源代码的实时操作系统内核,采用DSP硬件平台与BIOS内核的运动控制器稳定性更好,能够节约实时操作系统移植和测试时间,缩短开发周期,因而其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了能够在该平台上进行有效的模块化数控功能组件的开发、维护和移植,本文提出了一种标准化的软件分层与接口架构方案。该方案可作为一种设计模式,满足不同用户的基本功能与二次开发需求。

1 系统整体方案

1.1 运动控制器硬件实现平台

本文采用的运动控制器的硬件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其中,TMS320C6713系列DSP具有浮点运算器,能快速高效地完成工件加工轨迹插补计算。其集成外部扩展扩的EDMA和EMIF总线具有数据吞吐量大的特点。该DSP主频为225 MHz,对应的指令周期为4.4 ns,相应的运算速度可达1 800 MIPS/1 350 MFLOPS,适用于中小型数控系统主控制器的需求。

ACTEL公司的A3P400系类FPGA是一种高密度,等效40万门器件,其可配置的I/O可以兼容多种类型的数字电平。另外ACTEL公司提供的Libero集成开发工具,能提供数字PLL、高速FIFO等多种通用型软核模块,能够节约开开发时间与成本,是作为运动控制器外部通信总线接口的一种可靠高效的硬件方案。

图1 运动控制器硬件结构图

1.2 系统软件层次划分

本文软件系统采用三层结构划分,其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软件架构层次图

(1) 用户应用接口层。可根据具体的用户需求开发各种功能的数控应用模块,并将各功能模块作为组件通过接口嵌入到系统软件中来。本文所开发的基础用户组件块及其功能将在下一节详细描述。

(2) BIOS内核层。采用TI公司的CCS3.3提供的BIOS内核以及其各种内核组件,可有效缩短内核移植和测试时间。CCS3.3提供图形化界面接口,如图3所示。其可对内核各个组件进行配置和应用。它的内核通过编译后将在文件链接时植入程序,生成最后可执行文件。

(3) 硬件驱动层。用于管理运动控制器板卡上与DSP相连的各个硬件设备的驱动,并为内核与用户应用层提供硬件访问接口。板卡硬件包括:FIFO通信缓冲器、CNC脉冲发生器、UART总线控制器、SERCOS总线控制器等。外部模拟数字硬件设备采用FPGA或专用IC实现。

图3 BIOS内核图形化配置界面

2 用户应用软件任务划分

用户应用软件组件模块可分为基础组件和扩展组件。基础组件提供数控系统基本的加工、维护、调试、监控等各种接口控制功能。扩展组件根据特定的用户需求可选择性裁剪安装,一般扩展组件包括软PLC编程接口,SERCOS总线、脉冲、TCP/IP、UART等各种通信协议数据包解析与格式转换等功能。BIOS内核是一款多任务实时内核,可以在系统多个用户基础任务之间进行调度。本文所描述系统基本用户组件任务划分见图4。

图4 运动控制器硬件结构图

2.1 HMI任务

HMI通信数据包帧格式如表1所示。HIM任务处理流程如图5所示。

(1) 通信数据包格式。通信数据包格式固定,但功能信息结构格式不固定。不同的信息,如调试信息、G代码脚本信息的内容等采用不同的信息格式,这样用户在增加新的功能组件时,只要自己编写新的信息格式和编码与解析方式,就能利用原有的通信协议进行开发,使得系统代码能够移植和重新利用。

表1 HMI数据包帧格式

图5 HIM任务处理流程图

(2) 数据包生成器。从已处理完的HMI信息队列中按照不同约定信息格式读取信息,并按照数据包的格式为其添加帧头、物理地址、校验码等,生成一组数据帧,并将该数据帧通过EMIF总线写入FPGA中的UART发送FIFO,待其转换为对应数字电平发送给上位机。

(3) 数据包解析器。通过EMIF总线从在FPGA中实现的UART总线接收FIFO中读取一个数据帧,并按照约定的用户应用的解析方式解析成对应的信息,并将信息加载到HMI接收信息队列,等待数据处理与交换任务启动进行处理。

2.2 用户数据处理与交换任务

用户数据处理与交换任务流程如图6所示。

本系统提供G代码脚本解释器、调试维护命令壳、系统错误诊断器三个基础组件。用户可根据特定需求植入新的组件,并编写对应组件接口信息编码与解析方式。

(1) G代码脚本解释器

数控G代码解释的方案很多。部分厂商采用在上位机解析成配置信息码,并发送给运动控制器的方案。但此方案会增加数据通信量,使得通信时延增加。本系统采用的方案是:上位机以字符串格式将数控G代码脚本信息打包发送给运动控制器,运动控制器对字符串进行重新组合,并通过识别组合码配置数控参数控制块。该方案可以减少通信负担,减小通信延时,但是将增大DSP的运算处理量。因为DSP运算速度明显要块于通信传输速率,所以该方案是一种合理的折中方案。

图6 用户数据处理与交换任务流程图

(2) 调试维护命令壳

该功能用于系统开发阶段和系统维护阶段。系统集成该功能够之后,根据开发人员提供的维护指令手册,在上位机输入维护指令,返回运动控制器相应的关键系统数据结构的运行状态码,能帮助维护人员快速地判断系统运行中的故障,并为数控机床每个加工轴提供电机测试接口。

(3) 系统错误诊断器

负责管理和存储数控系统需要监控运行的重要模块信息,一旦重要模块运行发生故障,则把错误编码保存在系统错误诊断器中,并在任务运行时将错误码发送给上位机。

2.3 运动控制任务

运动控制任务是运动控        制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BIOS内核所管理的任务中优先级最高的一个任务。不同厂商的控制器有不同的实现方案。为了能够清晰理解与移植本文所述系统的运动控制程序,图7给出了运动控制的行为与数据流框图。

根据图7所描述的.运动控制行为,编写的运动控制任务程序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

图7 运动控制的行为与数据流图

图8 运动控制任务流程图

(1) 加工轨迹计算。加工轨迹计算控制器,综合数控配置参数与实时的反馈数据,通过各种数值计算方法,进行各种数控插补计算,得到最终的加工数据,可以通过脉冲编码格式或者SERCOS通信总线,发送给控制CNC的每个轴的伺服电机驱动器,控制电机的旋转与进给。

(2) 电机驱动管理。实时地管理监控CNC每个轴的电机驱动器。读取驱动器的工作状态,将需要上位机进行实时监控的数控实时运行数据写入CNC接收信息队列,并通过数据交换控制任务,发送到上位机用于监控。当有电机驱动器运行出现异常时,可以及时进行保护停止,并发送运行故障编码。

3 软件方案的验证性测试

在本实验室研发的嵌入式数控系统测试平台如图9所示。其中,HMI板通过JTAG接口与调试主机1相连,运动控制板通过JTAG接口与调试主机2相连。HMI板与运动控制板通过RS 422总线连接,并在采用UART协议进行通信。

由于电机运行轨迹与效果无法很好通过图片展示,并且本实验目的主要是验证整个软件系统架构的可行性,并修补程序BUG。因而建议采用硬件模拟运行加Matlab仿真的验证方法。

图9 运动控制测试平台

采用圆弧插补测试的方法,在上位机通过G代码脚本格式导入测试指令脚本,运动控制器读取数据包,解析出测试脚本信息后,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出的运算数据保存后,导入Matlab仿真软件,生成运行轨迹图,以便模拟仿真电机的实际运行轨迹。表2为CNC测试脚本的加工轨迹数据。

表2 测试加工轨迹数据

图10为经过系统运行得到的加工轨迹与原始测试数据的轨迹对照。

图中点线:测试脚本数据拟合曲线;实线:DSP计算的加工数据拟合曲线。从方案验证性测试实验得到的模拟数据拟合图像和原始脚本测试数据对比,可以验证该软件架构方案和基础用户组件能在实验室的CNC系统平台上稳定可靠地运行,因而验证了该软件架构方案的可行性。

图10 加工轨迹测试与模拟轨迹

4 结 语

本文基于TI公司的C6713系列DSP+FPGA作为硬件实现方案的运动控制器平台,提出一种可移植性软件架构方案。通过三层软件结构模型的描述和基础性用户组件与接口的任务划分,为用户的功能的二次开发与软件代码的维护提供的一个基础性平台。并通过加工脚本测试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王涛,王太勇,许爱芬,等.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在数控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计算机工程,2008,34(4):250?268.

孙禾凤.基于DSP/BIOS的运动控制器软件开发.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吴红军,皮佑国.基于DSP和FPGA的运动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1(2):75?8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MS320C6713B floating?point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SPRS294B . USA: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2006.

毛军红,李黎川,吴序堂.机床数控软件化结构体系.机械工程学报,2006,36(7):48?51.

蒋明柯,皮佑国.数控系统中RS 485串行通信协议的设计.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3(5):23?26.

凯赛达.计算机数控技术应用:加工中心和切削中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范德和,皮佑国.基于DSP和FPGA的运动控制器高速串行通信设计.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1(9):58?62.

篇4: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与方法论文

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与方法论文

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运动能力,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这些能力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其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重要决定因素,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是形成良好运动素质的基础。身体形态、技能、素质的很多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体能训练就要在遗传和人体自然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对有机体中的可变部分给予影响,使之提高以符合创造高水平运动成绩的需要。体能训练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运动员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活动能力,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训练过程。

一、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主要方向

根据中长跑新年的特征,中长跑体能训练的主要方向一是如何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二是如何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素质。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主要考虑两方面,即有氧工作能力和无氧工作能力,而运动素质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和协调能力。身体机能与运动素质的训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辅相成。从内容上说,身体机能训练科学地提升了身体素质训练的内涵,极大地丰富了身体素质训练的手段。与身体素质训练相比,区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训练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身体机能训练增加了复合运动能力与表达运动能力的训练内容,使体能训练的外延得到了延伸。其二,人们的思维定势发生了变化。过去提到发展速度人们马上会想到30米、60米跑,而现在发展速度则包括发展快速跑动能力、快速移动能力、快速跳跃能力等。

二、打好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一般体能训练的基础

体能训练可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专项体能训练直接为运动员取得优异的专项运动成绩服务。一般体能训练是运用多种非专项的体能练习手段所进行的旨在增进动动员的身体健康,提高各器官系统机能,全面发展运动素质,改善身体形态,掌握非专项的运动技术、技能和知识,为专项成绩提高打好基础的训练。专项体能训练采用直接提高专项素质的练习,以及与专项有紧密联系的专门性体能练习,最大限度地发展与专项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以保证掌握专项技术和战术并使其在比赛中顺利有效地运用,从而创造优异成绩的训练。由于项目不同,专项体能训练的内容有很大区别。

三、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1.提高身体机能水平的训练。以提高有氧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方法有最大摄氧量训练、无氧阈训练、有氧阈训练。最大摄氧量训练的目的是改善氧运输系统的中枢机制(心脏)和外周机制(工作肌肉),该训练法常用于青少年运动员。资料显示中长跑强国肯尼亚少年儿童每天进行30分钟匀速跑,每周每天增加5分钟到60分钟,12周以后将提高最大摄氧量10%;无氧阈训练是以提高V02占V02max的百分比为目的的训练,对于大多数运动员来讲,无氧阈强度时V02占V02max的60%~70%,心率约为160~170次/分钟,该方法在优秀运动员训练中应用较多,有关资料在西方运动员与肯尼亚运动员比较后发现成年肯尼亚运动员三分之一训练用于此,而西方运动员只有约10%,这是两者运动成绩差别较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有氧阈发生在血乳酸值达到2mmol/L时,心率约为140次/分钟左右。有氧阈训练就是机体处于该状态时的训练强度,是中长跑运动员在准备期的基本训练方法,有助于训练和比赛紧张的迅速恢复,提高心脏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效率以及代谢系统的节能水平,常用于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本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科研人员合作,运用国内外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准确测定出本队队员的最大摄氧量水平以及各个摄氧量水平对应的心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确定了不同队员的有氧训练靶心率,从而制定出不同队员的个体训练负荷和运动量。

无氧能力方面的训练主要是糖酵解能力(乳酸耐力)和磷酸原系统的训练。乳酸耐力训练的目的是使机体适应乳酸的酸性作用,提高缓冲乳酸的能力和肌肉排除乳酸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要使乳酸值达到12mmol/L,磷酸盐系统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放松快跑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此类练习必须安排足够的恢复时间,否则糖酵解将成为主要的供能方式。

乳酸耐力训练方面常采用间歇训练法,间歇时间的确定与训练效果的好坏直接相关。在训练过程中我们首先与科研人员合作测定了运动员不同间歇段落的血乳酸峰值出现时间,制定训练计划时将队员血乳酸峰值出现时间定为间歇时间,此时血乳酸浓度最大,氢离子对机体刺激也最深。在峰值出现的基础上进行下段落的训练,可取得良好训练效果。

磷酸盐系统训练对于中距离跑队员的训练意义较大。800米、1500米项目无氧能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磷酸盐系统所占比例也在逐渐上升,这就决定了训练方法的改进。磷酸盐训练法常采用重复训练法。同间歇训练法一样,重复训练的开始时间在通常训练过程中也比较难以把握。对此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我们与科研人员合作,测定运动员安静时的血乳酸值,然后测试段落训练后不同的时段乳酸值,最终确定血乳酸恢复到安静水平时的时间,该时间就是重复训练两段落的间隔时间。

2.改善运动素质能力的训练。运动素质方面:我们把运动素质训练重点放到力量、柔韧、协调训练方面,在训练过程中往往把不同目的的训练揉和到一起,例如我们自己研究的平衡力量训练法就把力量训练和协调训练结合到一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成果和训练经验显示,大负荷的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绝对力量,使肌肉纤维的横截面变粗,但是肌纤维过分精大会影响到动作的幅度和频率,从这方面来看中长跑的技术要求和大负荷力量训练的要求是矛盾的。然而中长跑项目是对肌肉力量要求很高的项目,那么有没有既能增加肌肉力量又能不影响专项技术动作的.力量练习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在使肌纤维保持适宜的粗度的同时设法使机体在神经系统运动过程中募集到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到工作当中,也就是训练神经肌肉系统。在训练实际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小负荷高频率多次数多组数的训练方法,往往是不同肌群的训练交叉进行,这样既能加强力量素质又能培养运动员持续运动的能力。

柔韧训练通常放到热身活动和整理活动当中进行,我们发现了国外优秀选手在柔韧练习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国内运动员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慢跑上。慢跑固然重要,它可以使体温升高,减少肌肉的粘滞性。但是光有慢跑还不够,因为训练毕竟不是慢跑,训练过程中无论是动作幅度还是动作频率都要比慢跑大的多,因此就需要做更多的柔韧练习使肌肉适应较大的关节活动度,进而减少运动损伤。准备活动使得柔韧练习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很多人往往对整理活动的柔韧练习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整理活动中适当的柔韧练习对于体内代谢产物的清除以及缓解肌肉的紧张程度有很好的作用。

运动员的协调性在比赛过程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后程跑过程中良好的身体协调性能够消耗更少的能量,使运动员在后程跑过程中具有更多的能量储备。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跑步的经济性。在高速的重复运动过程中良好的身体平衡能力是技术动作完美的表现,运动员能够有效的控制肌肉的紧张与放松,在蹬地过程中肌肉紧张做功,而腾空阶段肌肉放松不做功。在协调性训练过程中我们发现小肌群对于维持机体协调性,保持身体平衡至关重要,因此在训练实际中我们也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比如我们进行的平衡力量训练法,运用一些平衡器具(平衡板、橡胶球等)结合小负荷的力量训练对于刺激小肌群有很好的作用。另外我们还发现软地跑对于练习腿部小肌群有很好的效果,如草地跑、沙地跑等。

体能训练对于教练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跑步举杠铃了,作为教练员既要懂训练学又要对生理生化知识有所涉猎。只有广泛汲取不同的知识为我所用,密切地与训练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训练方法,不断更新训练思维,才能有新的突破。

篇5:跆拳道实战中运动员紧张心理成因与训练方法论文

1 跆拳道运动员实战心理状态的分类

1.1 实战比赛的心态

在跆拳道比赛中,每一个运动员对待比赛的心态都会有各种差异,然而这种态度的不同自然就会影响比赛的结果。在比赛中,富有责任心,充满了胜利的渴望,斗志积极向上的运动员自然就会在比赛中为了自己的荣誉甚至为了国家的荣誉进行拼搏,即使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也不会丧失对胜利的渴望,可能更会激发他内心的斗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比赛的结果。而对于一些心理上不愿意参加比赛或者是对比赛不够重视的运动员,这就导致了一种不良的体育状态,这样的情绪也会在比赛中使运动员的水平大打折扣,尤其是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这些运动员往往都会失去对比赛的信心,最后被对手击倒。

1.2 实战中心理紧张

跆拳道是一项个人搏击类的运动项目,在实战比赛中,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素质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比赛中对于技术与战术的应用程度,实战比赛中过度的紧张也会对运动员自身的判断力、攻击的准确程度以及对对手的判断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实战比赛中,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比赛或者是一些初次参加实战比赛的运动员来说,很多时候都会过度的激动。这样就会导致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去良好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战术、技术的应用,动作杂乱无章难以全神贯注的参加比赛。

2 跆拳道实战比赛中紧张心理产生的原因

通过对跆拳道运动员、教练员的走访以及相关文献的总结分析,笔者发现引起跆拳道运动员在实战比赛中引起心理紧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即运动员自身生理因素、对待比赛的心态问题、赛前的准备状况以及赛前的过度疲劳等,下面笔者将针对这几方面的问题做出详细的阐述。

2.1 运动员自身的生理因素

心理紧张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而每一个人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都有多不同,这样就导致了运动员在实战比赛中的心理紧张程度的不同。有一些运动员神经系统兴奋性比较敏感,那么这些神经系统心肝度较高的运动员在实战比赛前以及实战比赛中就比较容易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导致心理上的紧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高直接导致了大脑皮层大的兴奋程度,产生扩散后,就会使大脑皮层对植物神经系统和中下驱的调节功能减弱,最终导致了运动员心理上的紧张。在所有引起运动员心理紧张的因素中,生理方面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解决的。

2.2 过度看重比赛

比赛只是一个检查运动员练习成果的平台,在跆拳道实战比赛中,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还能够增加运动员的实战经验,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却有很多运动员在实战比赛中过度看重比赛的成绩,患得患失,给自己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的压力,不能够在实战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真正实力。如果运动员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比赛的结果及成绩上,那么运动员在赛前就已经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心想赢得比赛,但是又对对手有所畏惧,这样往往就会导致比赛的失利。

2.3 赛前的准备不足

古人常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作为一个运动员也应该做到这一点,但是有一些运动员由于在赛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对手的情况也没有做充分的调查,或者说是抱着一种轻敌的心态,在赛前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最终导致比赛的失利。运动员对比赛掉以轻心,对实战的困难估计不足,这样一旦在比赛中出现一些突发的情况,遇到一些没有想到的困难,就很难运用有效的技术以及战术去克服,而这些情况则会进一步引起运动员情绪上的波动,对接下来的比赛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最终影响到整场的比赛。

2.4 缺乏对比赛的信心

有很多的运动员没有进行过心理素质的训练,在跆拳道实战比赛中就会缺乏自信心,这种情况普遍存在跆拳道运动员之中,即使技术再好的运动员也存在这样的现象。这些运动员往往都会出现及其想赢得比赛,但是自己却没有太大的把握,如果出现这样的状况很可能就会导致运动员在进行比赛的时候胆怯,士气上输给对手,进而影响了自己真正水平的发挥,导致比分落后。笔者认为,作为运动员每天征战在不同的赛场上,不可能每一个场次的比赛都能够取得胜利,失败也是在所难免。放平自己的心态,相信自己,即使不能够赢得比赛但是只要尽力就好,没有必要苛求完美。

2.5 赛前过度疲劳

在跆拳道实战比赛中,有很多运动员在赛场上感觉神情恍惚,不能够集中注意力于比赛之中,出现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赛前的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等。产生赛前过度疲劳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很多运动员在实战比赛之前对于自己的训练日程没有作出合理的安排,训练计划不周全或者是不合理,最终导致了赛前的训练不足或者是训练过度。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比赛之前由于过度地关注比赛,由于自己在心理素质方面较弱,导致赛前失眠,严重的睡眠不足使运动员在赛场的心理紧张,不能全神贯注地关注比赛,最终影响比赛的结果。

篇6:跆拳道实战中运动员紧张心理成因与训练方法论文

3.1 赛前的心理训练

3.1.1 进行信心的训练

在进行赛前的信心进行训练的时候,笔者通过对一些经验丰富的跆拳道运动员的的走访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认为要想增强运动员的信心就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通过技术以及战术运用的成功率来提高运动员的信心,要在击中得分效果以及击倒率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有一些运动员在战术以及技术上的运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缺少的就只是信心。如果通过这样的训练,运动员每次都能够成功地攻击到对手或者是将对手击倒,那么运动员很自然地在心理上就会战胜自己,对自己的信心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3.1.2 进行运动员注意力的训练

跆拳道是一项双人的搏击类运动,所以说在赛场上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注意力是可以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技术水平。良好的注意力指向与稳定性不但可以保证运动员正常水平的发挥,还可以有效地阻止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使自己的精神始终集中在对手的一举一动上,从而保证自己在赛场上保持稳定的情绪。对于对运动员注意力的训练,可以采取视听觉守点法、追踪法、语言暗示法等相关的训练方法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提高运动员在注意力方面的能力。

3.1.3 进行赛前的模拟训练

对于跆拳道运动员来说,可以在赛前通过模拟的比赛来增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从而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这样运动员就能很好地找到比赛的状态和感觉,使其全身心地融入到比赛之中,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模仿比赛的.真实场景,尽量地与实际的比赛情况相同。这样适应了这种模拟比赛就会有效地解除运动员对实战比赛的心理压力,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比赛。

这方面的训练可以由教练在赛前了解对手的技术水平以及战术的运用情况,并且还可以通过对实战比赛场地的观察模拟出相似的情景,例如赛场的气氛、灯光、布局等。

3.1.4 进行赛前的意志训练

顽强的意志是运动员战胜对手必不可少的条件,教练员和运动员应该在实战比赛之前客观地做出既定的目标,并且明确此次比赛的技战术的运用。在这方面教练员首先应该善于引导运动员为达到自己的目标做出努力,直至实现既定的目标。在运动员遭受挫折、失去了对比赛的信心,意志力极度薄弱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激励与鼓励,并且与运动员一起总结失利的原因,鼓励运动员重新恢复自己的信心,树立既定的目标,用强大的意志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去迎接新的挑战。

3.2 实战中的心理训练

3.2.1 自我暗示法

所谓自我暗示法就是通过运动员自身的意志来控制比赛时的情绪以及心理状态,这是运动员在实战比赛中提高自我对抗能力的关键所在。对于跆拳道教练员而言,要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情况及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有计划、有方向、有目的的心理训练与心理调节。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运动员具有稳定的情绪,最终发挥出真正的技战术水平。

3.2.2 先声夺人法

先声夺人法又被称为是“精神震慑”或者是“精神性攻击”,意指实战的一方通过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另一方意志消沉,精神恐惧,从而导致其反应迟钝,行为呆缓。而这样的方法主要应用于跆拳道实战比赛中的相持阶段。在相持阶段,双方的运动员对于对手的认识都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不敢轻举妄动,双方在这个过程之中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此也不会产生技术上的对抗,而这个时候拼的就主要是双方运动员的心理,谁能够在心理上占有优势也就取得了比赛的主动权,尤其是在技术上落后于对手的一方来说,这是一次反攻的机会。

3.2.3 调节运气法

跆拳道实战比赛是心理和生理上的同时对抗,根据人体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激烈运动或者是情绪紧张的时候造成呼吸短促,而呼吸短促又会造成体能的急剧下降和情绪的更为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运动员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有效的调节,很可能就会为以后的比赛造成威胁。呼吸的紧蹙以及心跳的加速都会影响运动员技战术真实水平的发挥。这种情况运动员可以通过调节运气进行状态的调整,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胸和腹部扩张进行长而深的呼吸,通过这种有节奏的呼吸可以有效地调节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情绪,进而保持头脑的清晰,正确地运用技战术。

4 结语

心理因素在跆拳道比赛中的作用日渐突显,文章分析了影响跆拳道运动员发挥的心理因素及原因,并就心理训练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训练方法,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注重心理训练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以期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季浏。当代运动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陆林。新规则变化对我国跆拳道备战奥运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34(6):60-63.

[3] 王锋。激发优秀运动员比赛和训练动机的方法的访谈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19)。

篇7: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力量素质发展的不足与训练方法论文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力量素质发展的不足与训练方法论文

力量是人体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发展各种运动技能的基础。力量素质是排球运动员重要的一项身体素质,它是提高排球运动员专项素质和各种技术的基础,发展力量素质对排球运动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的发展需要根据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并结合排球技术的固有特点进行专门化训练。

一、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一般力量表现特征

一般力量是进行非专项活动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大小,它是整个力量训练的基础。因为排球是一项力量与全身协调能力综合发展的隔网对抗性项目,一般力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发展排球所需要的各部位力量,在安排一般力量训练时应注意全面发展青少年运动员各肌群力量,发展的各肌群力量可为今后专项训练打下基础。处于发育时期的青少年更应结合身体发育特点进行训练,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机体表现出一些生理特征:主要是身体中钙含量比较低,骨组织没有完成骨化,骨密质薄,身体水分较多,肌肉弹性和韧性很好但坚固性差容易弯曲变形。青少年发育特点决定了不能采用大负荷对其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一般采用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方法发展一般力量,应保证动作质量以及足够间歇时间,采用中小负荷进行练习。发展一般力量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器械和负重练习方式刺激肌肉生长,使身体各部位肌肉得到全面发展,为以后专项训练奠定牢固基础。

二、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力量素质发展的不足表现

力量素质是排球运动员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是运动员掌握运动技术,发展各项身体技能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排球运动的灵活性、协调性、耐力等都与力量素质有密切的联系。从我省年度青少年排球比赛以及全省中学生排球联赛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平时训练过程中力量素质发展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技术的发挥,表现为:

(1)在发球方面,由于手指和手腕力量方面的不足,发球失误较多,并且发球无攻击性,决大部分都是采用正面上手发球,队员只求稳定性,说明其自信心不足,基本上没有跳发球;(2)在传球方面,无论是二传,还是其他队员传球的失误频频,并且在排球比赛中二传手又是整个队中的进攻组织者也是整队的核心人物,所以其经验意识和技术都关系到全队的战术配合,力量方面也不例外,由于在手指和手腕的协调性不好和力量上不足,导致经常出现传球失误,导致很多球都是无攻过网;(3)在接发球方面,由于下肢踝关节和大腿力量的不足,而导致移动速度缓慢,而且无什么技术运用,接发球失误率较高;(4)在垫球方面,由于力量的原因,垫球技术同样存在各种不同问题,如技术动作不到位或垫球直接过网等。而且对于什么样的球运用什么样的垫球动作和对球落点、速度和力量的判断能力都很差。常常出现单手垫球、单手挡球多,而在救球中滚翻垫球、前扑垫球等技术动作很少看到,并且垫球身体偏高,脚步移动较慢,几乎都是站直直的垫球或是屁股随着垫球,因此失误较多;(5)在扣球方面,每个队中扣球方面几乎都只是一、两名能打扣的队员。可是由于力量差扣球的力量和速度只是一般,大部分都是轻打过网,攻击力小,直接得分很少。因此这与队员的身体素质、弹跳力与扣球技术都有关系;(6)在拦网技术方面,由于拦网技术是防守技术,进攻与防守是相辅相成的,可是比赛中很少见到有效的拦网。常常出现拦网时身体的触网或常常不起跳拦网的情况,对对方的扣球进攻够不上威胁。

三、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方法

力量训练是所有训练中的基础练习。所以根据少年的身体发育高峰期的有利特点及肌肉收缩的原理,总结一些前人经验和方法,分为力量素质和其相关素质的训练。

1.绝对力量训练。绝对力量又称最大力量,是增强运动员的整体的肌肉又是为弹跳力打好的基础,所以必须重视提高运动员的绝对力量。提高绝对力量的机制是增加肌肉纤维的直径。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肌束的数量是很难改变的,但是肌束中纤维的.直径是可以改变的,肌束纤维增粗后,其收缩力就会增强,人体的肌肉力量就会增强,因此增强运动员的绝对力量的途径之一是增加肌束纤维的直径。

练习方法是采用中等或小重量,进行多组数、多重复次数的练习。如利用杠铃或力量练习器进行训练,可以采用每组10-12次最大承受力量练习,连续3-5组,组间休息充分可以。进行腿部绝对力量练习可以采用纵跳、蛙跳、单脚跳、负重跳、摸高跳等手段,进行腰腹肌可以采用背起、仰卧起练习等方法,进行上肢力量练习可以采用卧推、上举、俯卧撑、哑铃等多种练习。

2.速度力量训练。速度力量又称爆发力,运动员的绝对力量要通过爆发力来表现出来,因此爆发力是直接关系运动员力量素质好坏的力量素质。排球运动员跳跃的高度、扣球的速度都与运动员的腿部、腰腹、上肢的速度力量有关,因此在进行提高绝对力量练习的同时要进行提高速度力量的练习内容。提高速度力量的生理机制是提高运动员的神经冲动和传导的速度,使肌束的收缩速度加快。在更短的时间内快速集中收缩,因此能够产生更大的效果。练习方法是采用大重量,进行多组数、少重复次数的练习。如可以采用每组1-3次最大承受力量练习,连续3-5组,组间休息充分,可以利用杠铃或力量练习器进行,注意组间进行轻跳、短距离快跑30--50米或快速摆臂摆腿等练习。

3.协调性训练。提高弹跳力除了要提高绝对力量和速度力量外,提高运动员的协调性也是很重要的内容。常常有些青少年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很好。但是就是跳不高、技术动作不好看,训练时常常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动作的不协调,就不能充分发挥运动员最好的技术的水平。我们教练员可以引导运动员进行各种提高协调性的练习。如体操、交叉步练习、原地向上摆臂、篮球的双手运球、足球的两脚运球等练习。

4.耐力素质训练。排球运动要求运动员具有很高的耐力水平,这种耐力水平更多地体现在力量耐力水平,这是排球运动的特点所决定的。而目前我国排球运动员的耐力水平较低,在国际比赛中往往前半程表现很好,到了后半程就力不从心,扣球威力大减、拦网跳不动、发球没有力量等。因此少年排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训练的加强很有必要。并不是小负荷快速练习就可以完全取代大负荷力量练习,训练初后期弹跳力提高幅度相对降低,而中期采用大负荷力量练习,合理安排好大小负荷训练,只有最大负荷练习与最快速度相结合的练习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训练原则都应根据运动员水平相应做出适当调整。在一组大负荷练习之后,紧接着是一连几次最小负荷最快练习,会使人产生一种非常轻快的感觉,并在小负荷练习中获得比一般徒手练习快得多的动力速度。总之,“大负荷+最大速度”是力量训练的原则和方法,对于运动员的速度训练和比赛有调节作用,实际训练中要以“冲击性”收缩完成各种负荷练习,而且在加大负荷量的同时,加强徒手的快速练习,还有就是力量练习最好要在扣球练习和拦网技术等训练之前进行,避免运动员的过度疲劳的积累,而在年龄上也应有所注意:

4.115岁以前的运动员不宜进行专项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应为全面的身体训练服务,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发展速度力量上,而不要放在发展绝对力量上。4.28~13岁,主要发展身体各部位的一般力量,以改善肌肉内部的协调性为主,多采用动力性练习方法。4.316~18岁,是发展绝对力量的最好时期,可以承担最大力量负荷,但要注意防止受伤。

四、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力量训练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青少年的骨骼、韧带还处于趋向完善的发育阶段,大重量的力量能力训练会使韧带和骨骼受到较大损伤,在今后进入专项训练阶段会一直受伤病困扰,不能正常训练,从而影响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2.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是需要神经支配肌肉向专项技术运用过程中需要的方向运转并建立稳固的定型,也就是建立稳定的专项需要的灵活性、意识和应变能力。而大重量的杠铃负荷虽然能使运动员的力量快速增长,在青少年阶段取得一些较好成绩,但也相对地建立了稳定的机械动力型的定型,极大地损失了技术运用过程中神经支配肌肉的灵活性、意识和应变能力,影响他们向高水平发展的后续力。

3.较大负荷的力量训练要尽量安排在运动员身体处于超量恢复期,这时效果最佳。

4.力量训练要采用机体不同部位交替地进行,有利于疲劳恢复,力量训练后要特别注意肌肉的放松练习。训练负荷做到大、中、小安排的合理性,使力量素质循序渐进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邹焕海。青少年排球队员力量训练原理[J].安徽体育科技,2007,6.

[2]施达生等。排球教学训练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7.

[3]钟秉枢。排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中长跑运动技术创新与训练方法论文】相关文章:

1.技术创新论文

2.土木工程技术创新论文

3.浅析乒乓球运动专项素质的训练方法论文

4.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建议论文

5.锌与运动能力论文

6.中长跑教案

7.中长跑说课稿

8.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持续发展

9.音乐调性训练方法初探论文

10.技术创新颁奖词

下载word文档
《中长跑运动技术创新与训练方法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