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叙事视角解读论文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叙事视角解读论文

2024-06-27 08:17: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spar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叙事视角解读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叙事视角解读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叙事视角解读论文

篇1:女性叙事视角解读《傲慢与偏见》论文

女性叙事视角解读《傲慢与偏见》论文

一、男权主义盛行的时代,女性没有自主权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尚未完善,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男尊女卑的思潮盛行。男性处于主导地位,有着绝对的权力;而女性只能成为男性的附属,服从于男性。

在那个时代,女性无法享受到财产的继承权,没有任何经济背景,只能依仗嫁个好丈夫来保证日后的生计,以致但凡有稳定经济来源的男性都可以肆意地选择妻子,他们掌握着婚姻的绝对主导权,这种种的现实,直接导致婚后女性在家庭中毫无地位可言。

就像在《傲慢与偏见》中写道的,班纳特夫妇膝下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班纳特先生过世后,他家财产就只能由远方的亲戚来继承,他的太太和女儿终将得不到任何东西。因而,在当时,女子都希望嫁一个有钱人来保证自己后半辈子的衣食无忧。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女性完全失去了自主权,甚至她们独立生存的能力也丧失了,不得不依附于男人,这也是造成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根源。

二、《傲慢与偏见》传达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女性叙事视角,掌握自主权

申丹曾指出:叙事者的性别不同,往往会影响着叙事模式及其意义。奥斯汀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颠覆了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的唯诺形象,以女性视角展开故事,让女性成为小说中的主角.让女性主导话语权。

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情结,与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是分不开的,让读者从女性的视角来品读这部作品,进而彰显女性特有的心理特征。

作者在小说中一改传统的叙述方式,采用由远景到近景的叙述视角转化,强调女性的主人翁意识。通过直接引语的运用,让女性主导话语权,辅以间接引语来表现独特的女性视角。

在《傲慢与偏见》中,围绕班纳特太太嫁女儿的故事展开叙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是小说的主线,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揭示作品中人物的不同心理特质。重点写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经历了一系列“傲慢”与“偏见”之后,最终喜结良缘。通过对这桩理想的婚姻的描绘,也反映出了女作者简・奥斯汀自己的爱情观――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女性也可以主导自己的婚姻。

(二)伊丽莎白――才智、幽默而又叛逆的女性

伊丽莎白是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同时也是英国文学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女性角色。简,奥斯汀把她塑造成了一位个性鲜明、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智慧女性。她美丽、聪明、知性、有主见,她将婚姻掌握在自己手中。伊丽莎白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才智、幽默

伊丽莎白可以深入洞察事物的本质,靠着她的才智与达西斗智斗勇,而正是这一切的智慧的流露,最终深深地吸引了达西。

伊丽莎白曾表示她可以看透彬格莱的性格,彬格莱却不屑地说他并不知道伊丽莎白是个研究人性的专家。他对伊丽莎白说:“那应该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吧。”伊丽莎白回答:“不错,但是更有趣的是研究复杂多变的性格,可以让研究变得更有价值。”达西讽刺说:“乡下环境闭塞,周围的变化也少,乡下人可以研究的对象也非常少。”伊丽莎白却不以为然:“可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变化,他们身上可以研究的新东西也很多。”这段对话将伊丽莎白的智慧的气魄与幽默的性格表露无疑。

2.叛逆

在当时的道德观念中,女性应该庄重、文雅,具备贵族气质。但是,伊丽莎白却反感这样的旧道德,鄙视社会上以金钱和出生划分等级。

穿田野,跨围栏,跳水洼,弄得自己满身污泥地出现在外人面前,这在当时的妇女看来是极其不雅的行为。而她却从不介意别人的看法,我行我素,不向等级与金钱低头。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无所畏惧地去做。

(三)主宰自己的爱情与婚姻

伊丽莎白对爱情与婚姻有着独立的意识,她摈弃了传统妇女忍耐、顺从的品性,坚信美满的婚姻只能建立在深厚的爱情基础之上,她向往通过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感情的方式。

她的两次拒婚,鲜明地表现了她对婚姻的立场。柯林斯作为班纳特家财产的继承人,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能力低下,却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娶了班纳特家的一个女儿,便是对他们家施了恩德,但是伊丽莎白断然拒绝了柯林斯的当场求婚。因为尽管柯林斯可能会使伊丽莎白日后的生活有保障,但是他俩无法进行精神上与情感上的交流,伊丽莎白也无法接受一个自私自利而又自负的人做丈夫。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她的好朋友夏绿蒂为了日后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柯林斯,这与伊丽莎白的态度与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女性,一个是先进女性的代表,一个是传统妇女的代表;一个追求自我意识的解放,一个屈于命运的安排。

初次见到达西时,因为达西目空一切的傲慢态度让伊丽莎白对其产生了偏见。虽然达西有着显赫的财产,但是伊丽莎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达西的第一次求婚。伊丽莎白在面对自己婚姻问题时所表现的自尊与自信,超越了当时普遍妇女的价值取向,极具超前意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不被认可的。简,奥斯汀正是想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一典型人物,来唤醒迂腐的封建女性意识,呼吁她们为追求自己平等自由的婚姻而努力,同时也是向男性主义发起挑战。

伊丽莎白独特的魅力、优雅的谈吐、丰富的.学识深深地吸引了达西,也让他摈弃了门第财产的偏见,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不断改正自我。伊丽莎白也因为达西的改变而渐渐改变了对他的偏见,接受了达西的第二次求婚,两人最终踏上了婚姻的殿堂。

(四)强调女性与男性应该自由平等

相较于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伊丽莎白是与男性一样追逐平等与自由的典范。独立自强,不依靠男人,凭借自己的力量做事,毫不顾忌外人的评判,摈弃旧观念,开拓新思维。为了看望生病的姐姐,伊丽莎白孤身步行三英里,仪表不整地出现在彬格莱家中,这在当时守旧的妇女看来,是件非常丢人的事情,伊丽莎白却不拘小节。在舞会上用犀利的言语驳回了凯瑟琳夫人的责问,凸显了伊丽莎白的独特个性。在家世显赫的达西面前,伊丽莎白沉稳镇定,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渐渐地吸引了达西,使得这个坚持完美主义的男子最终放下了自己的傲慢与偏见,接受了伊丽莎白。

奥斯汀否定了男女之间的智力差别,她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一独立、智慧的女性形象,昭示着女性可以不依靠男人而独立自主的作判断,作决定。她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塑造的有着独立个性的女性形象,无疑是对当时社会旧价值观的冲击,进而确立了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新地位。

(五)反抗封建传统道德

旧社会的封建礼教禁锢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而伊丽莎白对此却无所顾忌,她勇敢而大胆地I卫自己的自由与地位。当她与姐妹们同时出入社交场合遭到质疑时,她立马巧妙地回应道:“如果因为姐姐无法早嫁,或是不愿早嫁,做妹妹的就不能交际,不能娱乐,我想这可就太委屈她们了。小妹和大姐同样有权利享受青春的乐趣。怎么能出于那样的动机,而把她们关在家里!”当凯瑟琳夫人以她与达西不是门当户对阻挠她的婚事的时候,她辩驳道:“达西是个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我们正是门当户对。”

从以上的种种都能看出,伊丽莎白勇于向封建道德观念挑战,勇于冲破门第观念,表现出一种独立自主的个性。

三、女性思想在当时的局限性

《傲慢与偏见》的女作家简,奥斯汀,生活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封建保守势力强大的时代,她的作品虽然有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但是也无法避免地受父权文化的影响,存在一些局限性。

奥斯汀虽然在小说中竭力刻画女主人公独立自主的形象,倡导男女平等,但是却依然把女性的作用禁锢于家庭中,相夫教子,处理家事,却未能让女性走出家庭,踏上社会去谋取一份工作。所以归根结底,在当时社会中的女性,终究没有摆脱从属于男性的地位。

四、结语

简,奥斯汀一改传统文学中女性的被叙述、被符号化的命运,在《傲慢与偏见》中采用女性叙事视角,让女性成为小说的主体。通过对伊丽莎白这一独立女性形象的塑造,发起了对女性解放运动的呼吁。虽然迫于当时时代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的局限性,作品中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但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唤起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女性取得独立权利指明了方向,鼓舞更多的女性向着自强自信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译林出版社,版,第5-339页。

[参考文献]

[1]李玮,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傲慢与偏见》[J].时代文学,(08).

[2]黄洁.《傲慢与偏见》女主人公女性主体意识解析[J].时代文学,2011(14).

[3]陆玫,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09).

[4]白晶玉.从《傲慢与偏见》解读奥斯汀的女性视角[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3(05).

[5]李英.《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评析[J].时代文学,2010(18).

[6]彭筱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J].剑南文学,2010(04).

[7]黄静,《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06).

[作者简介]

尹亚辉(1977-),女,河南西平人,硕士,黄淮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篇2:《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叙事视角解读论文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叙事视角解读论文

摘要: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通过在全知视角下具有限制性的叙述模式向我们展示了灰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描绘出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道德风貌,表达了作者的女性抗争意识及对当时社会婚姻观的批判。

关键词:全知视角;有限视角

在奥斯丁的著作中,《傲慢与偏见》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文学史上不休的名著。剖析其原因,发现这与奥斯丁高超的叙事技巧是分不开的。自小说发表以来,其叙述技巧引起了广泛的评论,纵观其评论,发现对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分析还是不够。在这部小说中,奥斯丁颠覆了以往男权统治下的话语权,采用了全知视角下,从女性的有限视角展示故事,从女性的角度来描写生活,并首次让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角,让女性有了话语权。因而,从女性视角这一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对于理解和把握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申丹曾指出:叙事者的性别不同,往往会对叙事模式及其意义产生影响。把性别和视角结合在一起的女性视角是指从性别入手来审视人类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创造的一种批评观念和批评角度。本文将从女性叙事视角对小说进行解读,发掘其对于展现女性意识的意义。

叙事视角,在文学作品中是指作品叙述者或者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从小说的整体来说,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选择了全知视角,如在交代故事背景,人物首次出场以及在每章节中奥斯丁看似无意的评述。例如:小说的第一章第一句话就是通过贝内特太太总括式的议论“有钱的单身汉总是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公认的真理。”使读者顷刻间就能识别人物形象。贝内特太太在全知叙述视角下,是作为被叙述对象而存在,她的那句总括式议论,与作者的价值信念是完全不同的,因而造成了读者与她的距离,读者高高在上地评判着贝内特太太,笑她的迂腐和无知。但是正是这一人物形象,却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婚姻价值观,正是因为当时流行的婚恋观所以贝内特太太才把嫁女儿当作自己的人生大事,读者在嘲讽贝内特太太的同时也了解了整个社会背景,实际上读者对贝内特太太的疏离也拉近了读者和隐含作者的距离,从而拉近了读者和女主人公的距离。在全知视角的应用方面还可以从小说的第二十二章中,作者那一段心酸讽刺的话语评价了夏绿蒂的婚姻看出。“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给自己安排了一条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这句话揭示出了当时女子在婚姻方面的被动局面,在男权社会里,女性一直处于附属地位,婚姻是两个门当户对家庭的结合,爱情的有无处于次要地位。对于女性来说,她在婚姻市场的卖点取决于她能够带来的嫁妆,像夏绿蒂这样没有嫁妆的女性,在当时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做家庭教师,另一条就是抓住婚姻,所以当迂腐的柯林斯向她求婚时她爽快地答应了,这在夏绿蒂看来似乎是最好的归宿了。奥斯丁一生未婚,在她27岁时曾拒绝了一位庄园主的求婚,也就是拒绝了日后有保障的生活。在《理智与情感》中,奥斯丁借玛丽安之口说出她当时心理“一个27岁的女子别指望再能感受爱情或激发爱情了”。由此可以看出,奥斯丁的理想婚姻模式是要以爱情为感情基础的。因此,对于夏绿蒂的选择,奥斯丁在这里既有对无奈的同情又有对当时社会婚姻观的讽刺。通过全知视角的插入议论,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起了读者的同情从而让作者的批判更加有力。

《傲慢与偏见》向来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而情节的这种魅力与奥斯丁独特的叙述视角分不开。根据里蒙—凯南的观点,文本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本身的悬念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而这直接取决于文本信息的呈现先方式,信息缺省无疑是手段之一,而这正是有限视角的功能所在。同时,这一有限视角又是女性,因此,读者会从女性的视角来理解阅读这部作品,凸出女性特有的心理特征。如果说小说的前十章,全知视角叙述明显,叙述者全方位的观照这时间与人物,但是作者越来越强调伊丽莎白。就在达西不自觉的.爱上伊丽莎白后,小说的视角发生了转换,即有限视角开始淡入。伊丽莎白在后面的章节不仅成为了小说的中心和焦点,而且故事里的人物,时间主要由她去耳闻目睹和见证,转述的也都是她自外部接受的信息和产生的内心冲突。从读者反映论来看,由于视角的限制,叙述者可以忽视达西和威克姆等人物的内心从而产生了很多的误解,造成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从女性视角来说,作者选择伊丽莎白作为叙述视角是又其特殊意义的。

首先,伊丽莎白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淑女,但是由于没有遗产可以继承,因此,在婚姻上她的命运比夏绿蒂好不到哪里去。尽管对自己妹妹的学究态度极尽嘲讽,但是她自己也是对于当时要求淑女的各种技艺样样精通,而这些技艺其实并非出自淑女们的喜欢,只是讨好以后自己的丈夫的手段罢了。从这一点上伊丽莎白并没有完全摈弃所谓的淑女练习,只不过她对于婚姻另有自己的看法。这一点从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时说的话就可以理解“你不能使我幸福,而且我相信,我也决不能使你幸福”。这反映了伊丽莎白以爱情为基础的婚恋观,读者可以看出伊丽莎白和奥斯丁有着相似之处。对于达西的偏见以及对威克姆的轻信都来自于她对于自己的自尊和自爱,以及她对于婚姻必须以感情为基础的追求。

其二,伊丽莎白在作者的层层铺垫之下逐步拉近了读者的距离,并获得了好感,因而,采用她的视角描写更有助于产生共鸣,让读者跟随伊丽莎白随着误会的升级逐步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也让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比如当达西和威克姆第一次共同出现时,读者跟伊丽莎白一样只是看到了他们面面相觑的神情,在伊丽莎白想弄明白达西和威克姆的关系时,达西一味隐瞒,而威克姆尽情欺骗。

至此,读者和伊丽莎白一样把误会推向了顶点,对达西的为人更加痛恨。作者对于这一进程没有任何干涉,只是让伊丽莎白通过自己的眼睛来展示着故事情节,让读者从伊丽莎白这一点出发,了解伊丽莎白的单纯可爱,让伊丽莎白这一形象更加丰满可爱。但是当读到达西的信,读者同伊丽莎白一样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而正是通过达西的信,读者跟伊丽莎白一样明白了达西尽量改变了以往的傲慢态度。所以伊丽莎白为自己的轻信而“啊”出了自己的懊悔之情时,读者也恍然大悟,并且开始期待达西和伊丽莎白能成眷属。不出所料,小说的结尾,伊丽莎白这个灰姑娘终于通过重重曲折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

奥斯丁一反传统文学中女性的被叙述,被符号化的命运,在《傲慢与偏见》中采用了女性视角,将女性作为主体来描绘,凸显了女性意识。在小说中,女性自身的语言和话语方式的出现显示出了颠覆的力量,解构了男权社会,小说的男主人公是在女主人公的反击下改掉了自己的傲慢时才赢得了自己的爱情。

参考文献

①(英)奥斯丁著。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②吴卫华。《傲慢与偏见》的叙述视角和写作意义。域外视野。

③朱虹编。奥斯丁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④秦岚。试析《傲慢与偏见》的修辞技巧。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篇3:女性叙事视角解读《傲慢与偏见》

作者/尹亚辉

一、男权主义盛行的时代,女性没有自主权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尚未完善,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男尊女卑的思潮盛行。男性处于主导地位,有着绝对的权力;而女性只能成为男性的附属,服从于男性。

在那个时代,女性无法享受到财产的继承权,没有任何经济背景,只能依仗嫁个好丈夫来保证日后的生计,以致但凡有稳定经济来源的男性都可以肆意地选择妻子,他们掌握着婚姻的绝对主导权,这种种的现实,直接导致婚后女性在家庭中毫无地位可言。

就像在《傲慢与偏见》中写道的,班纳特夫妇膝下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班纳特先生过世后,他家财产就只能由远方的亲戚来继承,他的太太和女儿终将得不到任何东西。因而,在当时,女子都希望嫁一个有钱人来保证自己后半辈子的衣食无忧。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女性完全失去了自主权,甚至她们独立生存的能力也丧失了,不得不依附于男人,这也是造成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根源。

二、《傲慢与偏见》传达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女性叙事视角,掌握自主权

申丹曾指出:叙事者的性别不同,往往会影响着叙事模式及其意义。奥斯汀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颠覆了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的唯诺形象,以女性视角展开故事,让女性成为小说中的主角.让女性主导话语权。

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情结,与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是分不开的,让读者从女性的视角来品读这部作品,进而彰显女性特有的心理特征。

作者在小说中一改传统的叙述方式,采用由远景到近景的叙述视角转化,强调女性的主人翁意识。通过直接引语的运用,让女性主导话语权,辅以间接引语来表现独特的女性视角。

在《傲慢与偏见》中,围绕班纳特太太嫁女儿的故事展开叙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是小说的主线,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揭示作品中人物的不同心理特质。重点写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经历了一系列“傲慢”与“偏见”之后,最终喜结良缘。通过对这桩理想的婚姻的描绘,也反映出了女作者简・奥斯汀自己的爱情观――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女性也可以主导自己的婚姻。

(二)伊丽莎白――才智、幽默而又叛逆的女性

伊丽莎白是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同时也是英国文学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女性角色。简,奥斯汀把她塑造成了一位个性鲜明、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智慧女性。她美丽、聪明、知性、有主见,她将婚姻掌握在自己手中。伊丽莎白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才智、幽默

伊丽莎白可以深入洞察事物的本质,靠着她的才智与达西斗智斗勇,而正是这一切的智慧的流露,最终深深地吸引了达西。

伊丽莎白曾表示她可以看透彬格莱的性格,彬格莱却不屑地说他并不知道伊丽莎白是个研究人性的专家。他对伊丽莎白说:“那应该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吧。”伊丽莎白回答:“不错,但是更有趣的是研究复杂多变的性格,可以让研究变得更有价值。”达西讽刺说:“乡下环境闭塞,周围的变化也少,乡下人可以研究的对象也非常少。”伊丽莎白却不以为然:“可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变化,他们身上可以研究的新东西也很多。”这段对话将伊丽莎白的智慧的气魄与幽默的'性格表露无疑。

2.叛逆

在当时的道德观念中,女性应该庄重、文雅,具备贵族气质。但是,伊丽莎白却反感这样的旧道德,鄙视社会上以金钱和出生划分等级。

穿田野,跨围栏,跳水洼,弄得自己满身污泥地出现在外人面前,这在当时的妇女看来是极其不雅的行为。而她却从不介意别人的看法,我行我素,不向等级与金钱低头。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无所畏惧地去做。

(三)主宰自己的爱情与婚姻

伊丽莎白对爱情与婚姻有着独立的意识,她摈弃了传统妇女忍耐、顺从的品性,坚信美满的婚姻只能建立在深厚的爱情基础之上,她向往通过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感情的方式。

她的两次拒婚,鲜明地表现了她对婚姻的立场。柯林斯作为班纳特家财产的继承人,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能力低下,却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娶了班纳特家的一个女儿,便是对他们家施了恩德,但是伊丽莎白断然拒绝了柯林斯的当场求婚。因为尽管柯林斯可能会使伊丽莎白日后的生活有保障,但是他俩无法进行精神上与情感上的交流,伊丽莎白也无法接受一个自私自利而又自负的人做丈夫。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她的好朋友夏绿蒂为了日后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柯林斯,这与伊丽莎白的态度与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女性,一个是先进女性的代表,一个是传统妇女的代表;一个追求自我意识的解放,一个屈于命运的安排。

初次见到达西时,因为达西目空一切的傲慢态度让伊丽莎白对其产生了偏见。虽然达西有着显赫的财产,但是伊丽莎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达西的第一次求婚。伊丽莎白在面对自己婚姻问题时所表现的自尊与自信,超越了当时普遍妇女的价值取向,极具超前意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不被认可的。简,奥斯汀正是想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一典型人物,来唤醒迂腐的封建女性意识,呼吁她们为追求自己平等自由的婚姻而努力,同时也是向男性主义发起挑战。

伊丽莎白独特的魅力、优雅的谈吐、丰富的学识深深地吸引了达西,也让他摈弃了门第财产的偏见,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不断改正自我。伊丽莎白也因为达西的改变而渐渐改变了对他的偏见,接受了达西的第二次求婚,两人最终踏上了婚姻的殿堂。

(四)强调女性与男性应该自由平等

相较于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伊丽莎白是与男性一样追逐平等与自由的典范。独立自强,不依靠男人,凭借自己的力量做事,毫不顾忌外人的评判,摈弃旧观念,开拓新思维。为了看望生病的姐姐,伊丽莎白孤身步行三英里,仪表不整地出现在彬格莱家中,这在当时守旧的妇女看来,是件非常丢人的事情,伊丽莎白却不拘小节。在舞会上用犀利的言语驳回了凯瑟琳夫人的责问,凸显了伊丽莎白的独特个性。在家世显赫的达西面前,伊丽莎白沉稳镇定,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渐渐地吸引了达西,使得这个坚持完美主义的男子最终放下了自己的傲

更多内容请访问:中国大学网 《女性叙事视角解读《傲慢与偏见《

篇4:黑猫的叙事视角解读论文

黑猫的叙事视角解读论文

在用回顾性视角的同时,坡也不忘穿插运用体验性视角。读者就如同安插在“我”的内心的一台摄像机,“我”的所感、所想、所做都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的视角中,读者的心态也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内视角的运用让读者仅仅存在有限感知中,故事之外的事情便无从了解,这样便大大增加了文本的悬疑和神秘效果。虽然是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的运用,但讲述的口吻又在无形之中把叙述者―――“我”和受述者―――读者之间划开了一道裂痕。这样巧妙的语言技巧又始终让读者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姿态来审视“我”的变态心理。

如此看来,这样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的运用又可以看做是第三人称的转换。作者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会让读者对文本有一定的认知期待,按理说,叙述者会把这篇文本当做一篇“忏悔体”笔录,但实际读来却丝毫没有“悔恨和悲哀”,反而多了一分自豪和炫耀。“我”是完完全全作为一个局外人来给读者讲述着他人的故事。虽然“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没有在“忏悔”中产生想象中的效果,但这样相反的叙述反而大大产生了张力效果,对罪过讲述越彻底细致,心理展示就越真实,就越能反映叙述者变态的心理。

这是叙述者回忆之初对自己的价值定位,而实际上“我”也是在践行这样的价值观,即使是结婚了“我”还会和妻子一起养些小动物。叙述到这一层次时叙述者展现给读者的的确是一位心肠柔软、善良的人,但不得不承认这是坡的不可靠叙事手法的前奏,同之后叙述的“我”残忍地杀害两只猫以及不幸砍死妻子的实事形成强烈反差,“我”罪恶的行径完全解构了之前叙述者自己搭建的善良平台。这样的不可靠叙述一方面完成了叙述者从温顺善良到心狠手辣的转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隐含作者的价值判断,通过前后强烈的反差形成一种反讽的效果。“我”的眼泪显然是“鳄鱼的眼泪”,一边悔恨地流泪,一边又残忍地勒住猫脖子,这种赤裸裸的反讽正是叙述者内心矛盾、病态心理的反映。虽然这样的不可靠叙述不合常理,但却是人物心理的真实表达。

这也是爱伦坡所提出的效果论,在他看来,作品的人物、情节的设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产生效果。《黑猫》没有多余的情节以及复杂的矛盾冲突,但其成功之处就是用叙述手段对人物变态心理的充分展示。上图是《黑猫》的语义方阵,表面看来是叙述者和黑猫的“战斗”,其实是拥有“善”面的叙述者同拥有“恶”面的叙述者自身的斗争,这是精神分裂的体现。爱伦坡精心地设置叙述,给黑猫取名为“普路托”,普路托原是希腊神话中冥王的名字,可见在潜移默化之中就为文本注入了邪恶元素。

这是爱伦坡对自己小说的要求,而其小说细节的运用和效果的呈现在《黑猫》中得到了完美展示。“掏出”、“打开”、“攥住”、“剜”一连串动作的细节呈现侧面反映了“我”的怒气,以及潜藏在心灵深处恶魔的复苏。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叙述者在杀死妻子之后淡定地选择匿尸场所的一连串心理和动作的细节展示。杀死妻子之后,作者直接叙述“我”转瞬间的意识流动:如此直白的心理描写把叙述者近乎癫狂的神经质的病态心理展露无疑。为数不多的直接引语呈现了“我”变态的自豪心理,为下文冒失地敲打墙壁暴露自己罪行埋下伏笔。细节的描绘对叙述者病态的疯狂性格是个完美的诠释。如此看来,“我”所展示的是个精神分裂的“圆形人物”,这样人物的复杂性可以在故事层面制造悬念和惊奇,更重要的是,复杂多变的“圆形人物”有利于增加故事的逼真性,同时,也有利于小说家展示人性与生活的复杂。也就是说,叙述者邪恶和变态心理是暗含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只是坡在《黑猫》中夸张地扩大了这种病态心理,因而这种共同感与读者自己经验中的情况其实保持一致,这样共鸣性的描写可以牵动读者的心。

文本中重复出现的元素最明显的就是黑猫以及白斑。叙述者在文本中多次提到这片白斑,“白斑”不仅仅是连接前后部分的纽带,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白斑”的'刺激,让“我”整日生活在恐怖之中,痛苦的煎熬最终再次诱发叙述者龌龊的邪恶念头。

如果把叙述者的心理波状变化记录下来大致如下:爱怜→厌恶→发怒→后悔→惧怕→悔过→又厌恶→成就感起先对宠物的爱恋,“交情维持了好几年”之后变为对黑猫的厌恶,直到一天怒气中杀害了黑猫,随之而来的是诡异的惧怕,便找来一只相似的黑猫进行救赎,病态心理再次占据内心,黑猫诱使叙述者杀害妻子,并对自己完美的藏尸手段显出成就感。为了充分体现“我”没有缘由的心灵扭曲和自我迷失,以及不成熟心理的展示,叙述者采用循环往复的手法前后照应。由惧怕到后悔再到惧怕的重复性心理展示,一步步深化了叙述者的矛盾心理,看似不合理的发展趋势之中又蕴含着合理成分。

这是文本的结尾,爱伦坡仅仅通过叙述者之口把整个事件描述了一下,而并没有回到叙述的起点,“我”最终死了吗?还是在监狱里呢?结局我们都无法知道,看似封闭但实为开放式的结尾让故事又多了一重开始的可能。

本以为黑猫已经不再出现,但结尾处它罪恶地现身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叙述者是个罪恶的牺牲者,可以说“我”的故事是叙述完毕了。但黑猫的存在潜意识里代表的是其他罪恶的开始,循环往复之中又有新的故事产生,细细品味之下读者的恐惧感也油然而生。

爱伦坡运用娴熟的叙事策略、设计精巧的叙事情节、深刻的人物心理剖析,在《黑猫》中营造了充满怪诞以及令人窒息的恐怖和神秘气氛。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心理得到了完美诠释,使读者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趣味性更是心灵的震撼。读者作为阅读的主体更是参与的主体,参与到叙述者故事的讲述之中,叙述者心理与读者心理融为一体。如此看来,《黑猫》不愧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叙事视角解读论文】相关文章:

1.傲慢与偏见论文

2.赎罪的叙事视角浅析

3.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

4.傲慢与偏见影评

5.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6.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7.傲慢与偏见 读后感

8.教育叙事论文

9.从女性形象的光辉与缺陷解读《德伯家的苔丝》论文

10.墓园挽歌的解读论文

下载word文档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叙事视角解读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