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论文
“dsfs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傲慢与偏见论文,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傲慢与偏见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傲慢与偏见论文
傲慢与偏见论文
摘 要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写于18,一直以来很受大家欢迎,并且被广泛阅读。在小说中,傲慢和偏见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本文旨在从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傲慢”与“偏见”产生的原因和两位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的性格来探讨小说中的“傲慢”与“偏见”。
关键词奥斯丁 傲慢 偏见 人物性格 婚姻
一、简介
简·奥斯汀,是第一位英国作家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使小说具有现代特色,其作品主要关注女性的婚姻和爱情。佛吉尼亚·沃尔夫称她是“女性中最完美的艺术家” (马,)。 她的作品中《傲慢与偏见》最受欢迎,在小说中描述的社会里,男人的价值就是他的财富,而女人的价值在于她的男人。正如奥斯汀写道:“It is a truth well known to all over the world that an unmarried man in possession of a large fortune must be in need of a wife.”(Pride and Prejudice, 1)。
二、导致“傲慢”和“偏见”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傲慢与偏见》的故事发生在英国从资本主义早期向资本主义工业时期过度的特殊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富人之间等级的膨胀,社会地位的区别越来越小,金钱在人们心中却越来越重要,并成为鉴定特权和权力的主要依据。
此外,社会仍然是物质的,婚姻成为了社会进步的一种手段。班内特太太和她的亲戚们已经通过她与班内特先生的婚姻获得了贵族地位,而且这个地位会通过她两个女儿的婚姻再次提高。而且,在当时,男女不平等,许多中产阶级女子的`出路就是结婚,或是做家庭女教师,但家庭女教师的报酬和其社会地位一样卑微。因此年轻女子尤其是没有财富的年轻女子,嫁给富有的男人成为了获得尊重和幸福生活的唯一办法。
另外,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女子不能继承财产,所以班内特的五个女儿都不能而只有他们的堂兄柯林斯可以继承。为了获得财产安全和保护她们的社会地位,班内特夫人急于把她的女儿介绍给那两个年轻富有的未婚男人。
(二)人性的弱点。
小说中导致“傲慢”和“偏见”的另一个因素是人性的弱点。在当时的社会,金钱和社会地位非常重要,阶级意识强烈,人们在判断另一个人时通常凭借第一印象而且每个人对他人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达西,极其富有,骄傲,他的社会地位使他一开始就蔑视他交往圈子以外的人。伊利莎白有头脑,但是她在判断别人时受虚荣心的影响,对达西和威克汉姆都产生了偏见。简,漂亮,善良,她和宾格莱先生在舞会上互相爱慕,但是自卑使她隐藏了自己的感情。宾格莱虽然友好,富有,但极易受他人影响,无意识地被别人控制,于是他们的关系一开始就被达西破坏了。其实这不仅是人性的缺陷,也是社会的悲剧。
从其他角色我们可以发现另一缺陷,人前一套,背后另一套。简骑马到宾格莱家生了病,不得不在那儿休息几天。伊利莎白只好过去照顾她,她一出屋,宾格莱小姐和她的朋友就开始议论简的行为不端,不漂亮,衬裙上全是泥等等。他们说话无情无义,仅仅因为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而看不起地位低于他们的人,对人的外表加以各种评论。虚伪的他们使人性的缺陷暴露无疑。
三、主人公---达西和伊利莎白
(一)达西先生---“傲慢”。
达西,聪明,直率,但是判断他人过急过粗。他高贵的出生和财富又使他过于骄傲和看重阶层。例如当他来到舞会时,尽管他又高又帅,很快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最后人们才发现他为人骄傲,看不起人,因此对他起了厌恶的感觉,使他极盛一时的场面黯然失色。当宾格莱邀请达西和他人跳舞时,他却傲慢地说:“我绝对不跳。你知道我一向多么讨厌跳舞,除非跟特别熟的人跳。在这样的舞会上跳舞,简直叫人受不了。你的姐妹们都在跟别人跳,要是叫舞场里别的女人跟我跳,没有一个不叫我活受罪的。”当他向伊利莎白表白时,他仍然很矛盾。一方面他喜欢伊利莎白,另一方面,他自身的优越感和他的家族似乎妨碍着他的感情,他更多的纠缠于她是多么的不配而不是她的美丽或者其他的,徒劳地与他的优越感和对母亲的厌恶挣扎着。
(二)伊利莎白---“偏见”。
伊利莎白活泼,可爱,聪明,这使她在冷酷无情的社会里脱颖而出。但是,她妄下断论使她容易误入歧途,对人产生偏见。从伊利莎白讲的话中可以看出她对达西有偏见,例如伊利莎白在彬格莱家照顾简时说达西的话:“那得看情况说话。一个深沉复杂的人,未必比你这样的人更难叫人捉摸”(《傲慢与偏见》第九章,52)。
事实上,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伊利莎白的这种反应是最自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她们的关系因此充满了种种困难。起初伊利莎白对达西的判断缺少谨慎,之后的一些事情又恰好证实了她的看法, 说明她没有理智地思考判断。
当伊利莎白见到威克汉姆时,她又很快被他的外貌所吸引,相信他对达西的看法,加深了多达西的误解。她不相信宾格莱先生对达西的认识和宾客莱小姐关于威克汉姆的警告,拒绝客观地看待达西,差点丧失自己的幸福。
四、结论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早期的作品,某种程度上,也是最成熟的作品。她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着周围琐碎的生活。伊利莎白的理智被虚荣心所埋没,误会达西和威克汉姆。这篇小说就是以达西的傲慢和伊利莎白的偏见而展开的。本论文分析了导致“傲慢”与“偏见”的原因以及两位主人公的性格,从而探讨了《傲慢与偏见》中的“傲慢”与“偏见”,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后,傲慢和偏见才消除。所以幸福不能仅凭第一印象,需要在人们的长期谅解和相处中发现。
篇2:谈谈关于傲慢与偏见论文提纲及其
keywords】prideandprejudice,money,matrimonialvalueorientation,marriage
introduction
prideandprejudiceisthemostenduringlypopularnovelwrittenbyjaneausten。ittalksabouttrivialmattersoflove,marriageandfamilylifebetweencountrysquiresandfairladiesinbritaininthe18thcentury。theplotisverysimple。thatishowtheyoungladieschoosetheirhusbands。someonesaidthat“elizabethbennet,theprotagonistofthenovel,flatlyrejectedwilliamcollins’proposal,whoistheheirofherfather’spropertyandmanor,andrefusedthefirstproposalfromtheextremelywealthynoblemanfitzwilliamdarcylater,”(1)allthismakesitclearthatelizabeth“seeksnofamenorfortune,butself-improvementandhighmentaloutlook。”(1)it’sright。fromtheviewpointofausten,elizabeth’smarriage,whofinallymarriesdarcy,aswellasjane-bingley’s,composingmoneyandlove,istheidealmarriagepeopleshouldafter。butinothermarriagecasesinthisnovel,wecanseethatifmoneyandlovecan’tbeheldtogetherinonemarriage,lovewouldalwaysmakeaconcessiontomoneybecauseofthespecialsocialbackground。afterreadingthroughthewholebook,wewillfindthatmoneyactsasthecauseofeachplotandtheclueofitsdevelopment。itaffectseverybody’swordsanddeeds,evenelizabethbennet。tonytanneroncesaid,“janeausten,aswellasotherauthors,isveryclearthatnofeelingcouldbeextremelypureandnomotivecouldbedefinitelysingle。butaslongasitispossible,weshouldmakeitclearthatwhichfeelingormotiveplaystheleadingrole。”(2)
socialbackground
thestoryofprideandprejudicetookplaceinthetimeoftheregencyinbritain。atthattime,britainwasattheperiodoftransitionfromtheearlierstageofcapitalismtocapitalistindustrialization。inthecountryside,thearistocraticfamilystillheldgreatpowerandrightthatcountrysquireswerelikelytofawnuponthem。however,asthedevelopmentofcapitalismandtheexpandoftherankofrichpeople,thedistinctionbetweensocialstratawasbecomingsmallerandsmaller,whilemoneywasgettingmoreandmoreimportantinpeople’smindaboutsocialvalue。awesternliteraturecriticoncesaidthat“evendavidricardo(abritisheconomist)hadaunlikelyclearerunderstandingaboutthefunctionofmoneyindailylifeasjaneaustenhad。”(3)itisexactlybecauseofthesecurepledgeinfinancethatthecountrysquiresocietycouldbeexistingstronglyandsolidly。
thefirstsentenceofthewholenovelproclaims,“itisatruthuniversallyacknowledged,thatasinglemaninpossessionofagoodfortunemustbeinwantofawife。”(4)here,“agoodfortune”and“inwantof”aretwokeyphrases。“inwantof”meansitisneededobjectively,butnotsubjectively。
篇3:傲慢与偏见社会阶级论文
傲慢与偏见社会阶级论文
如果是你,读完《傲慢与偏见》会有什么想法呢?不妨一起学习下文吧。
傲慢与偏见社会阶级论文
【摘要】婚姻不只是一份契约,而是一生的允诺与守候,它在我们的人生之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人的婚姻是否幸福,与他对婚姻的态度有关。有人为爱结婚,有人为情欲结婚,有人为财富结婚,也有人为结婚而结婚。《傲慢与偏见》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婚姻观,也让我们思考,怎样的婚姻才是我们想要的,怎样的婚姻才是适合自己的。
【关键词】婚姻 态度 爱情 财富 围城
婚姻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这简短几个字的概念,却涵盖了千千万万种感情,有爱,有责任,有酸甜苦辣千万种滋味。不同的人,对婚姻的期待和看法也是不同的,有人因为爱而结婚,有人因为责任而结婚,有人为金钱而结婚,更有人,只是因为到了结婚的年龄而结婚。
婚姻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婚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从他出生便有的。当你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婚姻对你来说,就是爸爸辛苦工作后,回到家,妈妈端上热腾腾的饭菜,给爸爸盛上一碗饭;就是爸爸妈妈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吵,冷静之后又重归于好;就是有了你之后,从两个人的关系变成了三个人的关系,从两个人变成一个家。爸爸妈妈的婚姻对一个小孩子的婚姻观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当你长大了,懂得了爱情,婚姻对你来说,就是将这段爱情放进自己的储藏室,钥匙由你和你的爱人保管;就是让两个人变成一个家,“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者说,从来都是如此,婚姻不只是纯粹的爱的围城,里面有了责任,有了金钱,有了各种各样世俗的东西,为爱结婚被人看成是一种笑话,一种异想天开,一种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奢侈。婚姻变成获取金钱,寻求安定的工具,有时候又像是一种作伴的习惯,两个人,到了结婚的年龄,自然而然地结婚了,可能没有爱情,没有冲动,有的只是一种理智,一种思考和选择。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让我对婚姻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作者运用风趣诙谐的语言刻画了几对不同的婚姻,每一个婚姻都折射出在简奥斯汀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婚姻的态度。通过对四对青年男女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莉迪亚与魏肯,夏洛蒂与柯林斯婚事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为了财富而结婚的.世俗婚姻和为了美貌和情欲而结婚的盲目婚姻都是错误的,不能得到长久的幸福,而真正幸福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和理智基础之上的。
一、夏洛特卢卡斯的婚姻--最现实的婚姻
夏洛特是伊丽莎白最要好的朋友,但她们在婚姻的选择上是不同的。和伊丽莎白一样,夏洛特没有财富,她貌不惊人,但很有头脑,也可称得上是个精明人。她认为“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作为一个已经二十七岁的女人,她对婚姻的选择完全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当她第一次遇见柯林斯的时候,她就见识了他的愚蠢,而且当他向她求婚时,她也清楚地知道“柯林斯肯定不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也不叫人喜欢”。但是她还是立刻答应了,因为“婚姻一直是她的目标,至于找什么样的男人,婚后生活怎样,则不太看重,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但财产不多的年轻女子来说,嫁人是唯一的一条体面的路,而且尽管能否得到幸福毫无把握,嫁人也一定是她们最惬意的可以免于贫困的避难所”。①夏洛特为了金钱而结婚,通过婚姻她仅仅得到一个富有的人,从而有了经济上的安全感。婚姻对他们来说可谓是一项任务,但是柯林斯夫妇都从婚姻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夏洛特得到了安定富足的生活;柯林斯也得到了一个温暖的家,这就是他们对婚姻的理解。
二、莉迪亚贝内特的婚姻--最荒唐的婚姻
贝内特家的小女儿莉迪亚是一个头脑简单、轻浮而又虚荣的姑娘,小小年纪便热衷于社交,喜欢与梅里顿的军官往来,并以此为荣。“只要任何人一怂恿,她就会投入任何人的怀抱。她的感情总是不停地起伏波动,摇摆不定”。威克汉姆是一个外表英俊,实际道德败坏,非常奢侈,又背信弃义的人。他先是引诱富有的达西小姐,但阴谋告破,没有得逞。在加入民兵团后,他先对伊丽莎白大献殷勤,继而又对富有的金小姐展开追求,最后竟然和丽迪亚私奔。
莉迪亚与威克汉姆的结合可说是荒唐至极。她对威克汉姆的爱慕完全是由于对方“俊朗的面庞、标致的身材还有迷人的谈吐”。他们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情欲与外表上,没有任何爱情基础,可以说是既不实际,也不浪漫。他们之间的婚姻也是有条件的,是在达西的帮助下,两人才勉强地结了婚。但是“两人奢侈挥霍,只顾眼前快活,从不顾及将来,他们常靠给简或伊丽莎白写信求助,指望他们的接济来支付帐单。威克汉姆对莉迪亚的爱不久就一落千丈,化为冷漠。”②莉迪亚和威克汉姆也都从婚姻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莉迪亚得到了情欲的满足;威克汉姆也得到他想要的财富,这就是他们对婚姻的理解。
三、简贝内特的婚姻--最“美满”的婚姻
简和宾利的婚姻被认为是最美满的婚姻。贝内特家的大女儿简温柔可爱,漂亮大方,对人总是往好的一面去想。她的这些迷人气质完全吸引了年轻英俊、潇洒富有的宾利。两人相互吸引和相互爱慕,虽是好事多磨,最终他们也抛弃了身份地位的重重阻碍走到了一起。这是一桩令人艳羡的美满婚姻。然而,我觉得这美好的背后是潜伏着一定的危机性的。简和宾利男才女貌,彼此相配,任何人看来,他们都是最适合在一起的。他们的婚姻,在我看来,爱情不是最主要的基础,最主要的是一种吸引力。宾利为简的美貌和善良所吸引,简为宾利的英俊潇洒和绅士风度所吸引,他们之间的爱更多表现为一种相互之间的仰慕之情。婚姻是一份复杂的契约,双方必须有足够的爱的基础来维持这份契约。而简和宾利之间的爱情太过平淡,太过于理所当然,以至于不够刻骨铭心,让我感觉不太安稳,似乎潜藏着一丝丝危险的气息。
四、伊丽莎白贝内特的婚姻--最让人羡慕的婚姻
钱钟书先生将婚姻比喻成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但是我觉得这个婚姻理论是不适合达西和伊丽莎白的。他们之间的婚姻是以曲折跌宕却又刻骨铭心的爱情为基础的。伊丽莎白和达西一开始就给对方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伊丽莎白认为达西傲慢无礼,而达西也因为伊丽莎白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她那些不甚体面的亲戚而忽视了她的优点和美德。后来,达西终于认识到伊丽莎白的可贵之处,展开追求,在被拒绝后仍然不气不馁,终于通过自己的行动消除了伊丽莎白对自己的偏见和误解,从而两人走到了一起。
以第一次求婚为界,在思想上改变的不单单是伊丽莎白,还有达西。伊丽莎白因为达西的信,认识到了自己的偏见;达西因为伊丽莎白的话,认识到了自己的傲慢。如果伊丽莎白对于达西的第一次求婚没有拒绝的话,可能达西对于她的迷恋并不会持久。如果没有拒绝时的对话,达西还是那个虽然家财万贯,虽然一表人材,但太过傲慢的高高在上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伊丽莎白即使因为一时冲动而同意嫁给了他,在不久的将来,伊丽莎白仍会后悔的。而如果没有拒绝后的那封信,伊丽莎白仍旧是那个虽然开朗,美丽,直率,却太过主观和偏见的人,对于这样的人,达西不久便会厌倦的。因为有这些波折,他们之间的爱情才显得更加珍贵,更加深刻。
如果说婚姻是一座围城,而男女主人公是像达西和伊丽莎白这样的人,那么,即使一开始他们互相看不顺眼,彼此存有偏见,到最后还是愿意被困在这样一座城里的。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可以让一个惹人讨厌的人为爱改变,可以让你抛开偏见,重新认识并接受一个人。
爱是冲动,是失去理智,是意气用事,任由自己癫狂,爱情本身就是疯狂。然而,又有多少人能为爱疯狂呢?现实是残酷的,婚姻不等于爱情,以至于“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个理想离我们越来越远。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是最幸福的,除了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达西雄厚的财富。金钱在他们的婚姻中一点也不世俗,这份财富给他们的爱以阳光和养分,他们的婚姻是最让人羡慕的。如果婚姻是这样一座围城,那么我会很愿意被困在这样一座城中,被爱围困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人的婚姻是否幸福,与他对婚姻的态度有关。有人为爱结婚,有人为情欲结婚,有人为财富结婚,也有人为结婚而结婚。《傲慢与偏见》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婚姻观,也让我们思考,怎样的婚姻才是我们想要的,怎样的婚姻才是适合自己的。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我对婚姻最美好的期盼,也是我看了《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后更加坚定的信念。
篇4:浅论《傲慢与偏见》言语行为的反讽论文
浅论《傲慢与偏见》言语行为的反讽论文
摘要:通过阅读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在她呈现的语言特色中着重关注其人物对话描写艺术,分析作者如何利用和违背会话合作原则,赋予了人物对话丰富的语用含义和全书轻快明亮、光彩夺目的喜剧气氛。
关键词:对话艺术,合作原则,语言风格
Abstract: Through reading the original book “Pride and Prejudice” of famous woman writer Jane Austen, I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versational art according to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presented,and also analyze how the author make use of and violate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to present her characters and create comic atmosphere.
Key words: the conversational art;Cooperative Principle;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1.引言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代表作品,写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其影响经历两世纪而不衰,并对后代作家产生影响,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小说的语言魅力。在语言中对话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最基本的手段之一,简.奥斯丁笔下的人物对话鲜明生动,颇具个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本文尝试用会话合作原则分析《傲慢与偏见》书中的人物对话风格,解开简.奥斯丁作品中人物对话语言风格机智幽默妙趣横生之谜。
2.会话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格耐斯(H. P. Grice)通过研究认为,当人们进行交流时,为了使谈话顺利进行以及达到特定的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定的默契,他们遵照一种心照不宣的协议,格耐斯将之称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合作原则要求每一个参与谈话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其具体包括四条准则:(1)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2)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3)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数量原则要求我们说话时所传递的信息应适量,不多也不少;质量原则要求提供的信息有充分依据,说话具有真实性;关联原则要求说话切题,不说和话题无关的话;方式原则要求说话人清晰有序、简明扼要,不要用语义含糊的词语,避免冗词赘句。
在交际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守准则,而是违背,利用或放弃某一个准则。听话者听到这些“不合作”的话语,并不会导致合作的失败,而是假定说话人是合作的,认为这与一定的态度、目的或冲突因素有关,从而构建一个语境结构,推导说话人的用意。人们的交际行为实际是在遵守利用准则和违反准则这两个层次上进行的,导致交际双方认识层面上的差异。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差异和裂缝的形成便塑造出不同的典型性格,描写不同的心理活动,从而为主题服务。
简.奥斯丁在人物对话中有意违背了会话合作原则,产生了言外之力,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表达了复杂的情感,烘托了主题,并奠定了幽默讽寓的基调。
2.1.违背数量原则
例1:贝内特太太:“这些姑娘们,在我急切需要她们的时候,她们都上哪儿去了?”伊丽莎白:“您只要找到身穿红色制服的军人就可以了,妈妈。” 伊丽莎白的回答显然违反了数量准则,因为在她的回答中,她给母亲提供的信息少于母亲希望她提供的信息。这种冲突常常发生在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之间。但在伊丽莎白确实不知道妹妹们的确切地址的情况下,她违反数量准则是为了遵循质量准则,即不能说没有充分根据的话。如果她胡乱说出妹妹在哪条街,那么她将违反质量准则,也不会产生会话含义,而正是由于数量准则的违反,反映了伊丽莎白巧于应对、语言诙谐、谈吐轻松的个性,同时也映衬了她妹妹的浅薄、轻浮和任性。
例2:在第二章,贝内特先生拜访了宾利,因此贝内特太太和她的女儿们就有了与宾利交往的机会。但是贝内特先生并没有告诉她们,她们因而还蒙在鼓里。对话的戏剧效果主要来自语用前提的缺失。当贝内特先生当班纳特先生不断地提到宾利,谈到宾利会喜欢莉齐的帽子,以及他们可以把宾利介绍给其他人一类的话题时,谈话的对方(即太太和女儿们)由于缺乏言语交际双用的前提知识,对贝内特先生的话感到困惑不解(“We are not in that way to know what Mr Bingley likes”),继而觉得荒诞不经(“Impossible”、“Nonsense! Nonsense!”),最后贝内特太太自己都感到厌烦了(“I’m sick of Mr Bingley”)。贝内特先生有意违反数量准则,隐瞒了谈话应有的一部分信息,即他已经拜访过宾利。他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符合贝内特夫妇间那种微妙的关系,也符合贝内特先生喜欢卖关子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它是奥斯丁不可或缺的叙事策略。其实在拜访宾利这件事上,贝内特夫妇的意图并无冲突,虽然他不赞成太太的势利,但他自己也摆脱不了社会现实的制约。如果不为女儿做好安排,他一旦去世,女儿们便无家可归了,所以他也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为女儿提供机会。因此,如果当贝内特先生在对话中不有意违反合作原则,不仅作品的幽默与反讽意味荡然无存,他们夫妇间的对话也必是庸俗枯燥。
2. 2. 违背质量原则
例3:小说最开始,当身材魁梧、面貌清秀的达西在舞会上初次遇见伊丽莎白时,上层阶级的傲慢心理使他并未觉察到伊丽莎白的可爱之处,他认为她还算可以,但是还没有标致到让他动心。社会地位与生活背景的巨大差距促使达西的‘傲慢’在伊丽莎白的心里播下了‘偏见’的种子。伊丽莎白那种中产阶级的家庭为上层社会所瞧不起,周围的亲友又缺乏教养,时而在公众场合现丑,这使伊丽莎白羞愧莫如,而她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因此在卢卡斯爵士家的舞会上,当达西一改初衷,主动要求伊丽莎白赏光跟他跳一场时,傲慢出奇的他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拒绝,她不得不考虑到自己的尊严并竭力维护它,因而违背质量原则回答到“Mr Darcy is always politeness.”这句话有力地回敬了达西,赢得了人格,显示了个性,表面上话语是对达西表示赞扬,实际上是对他行为傲慢的指责。
例4:当贝内特太太要求丈夫尽早拜访宾利先生时,贝内特先生执意不肯见,斩钉截铁地说:“It is more than I engage for, I assure you.”从第二章我们可以得知,贝内特先生其实已有了拜访宾利的打算,只是他有意违反质量淮则,对妻子不讲实话而已。他无心与饶舌的妻子谈论这件事,按贝内特太太的说法,他的“不合作”则是故意气她以逗乐(“You take delight in vexing me.”)这种对质量准则的悖逆是反讽的话语基础,由此引发了当贝内特夫妇间的戏剧冲突,并在这冲突中充分展现了人物的鲜明个性:丈夫深沉狡黠而妻子浮浅庸俗,丈夫寡言而幽默,妻子饶言而直露。
例5:威克姆诱拐伊丽莎白的小妹莉迪亚私奔,经过达西一番周旋后,威克姆被迫与她结婚,挽救了莉迪亚的声誉,在全家欢庆时,贝内特先生谈到威克姆:“He is as fine a fellow as ever I saw. He simpers, and smirks, and makes love to uw all. I am prodigiously proud of him. I defy even Sir William Lucas himself, to produce a more valuable son-in-law.”(P 310)
贝内特先生说威克姆是自己见过的最好青年并为他自豪,甚至比威廉姆・卢卡斯爵士的女婿(科林斯)还要好。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贝内特先生从未对科林斯有过好感,坚决反对女儿嫁给他,现在把威克姆这无耻的人说得比科林斯还好,显然违背了质量准则,这当然是一句反语,含义为“威克姆是一个无耻之徒”。在一家人以及左邻右舍庆贺新婚的庆气氛中,贝内特先生心存忧虑,只好用近似黑色幽默的自我嘲弄和习惯性的'矛盾表述表达自己的尴尬无奈,一句话中亦贬亦褒,作者的讽刺之旨就在这样的矛盾中体现出来了。这充分显示了奥斯丁的讽刺幽默在人物刻画上的高深造诣。
2. 3. 违背关联原则
例6:当达西说他正在为伊丽莎白的一双漂亮眼睛而沉思时,宾利小姐则马上对伊丽莎白出身低微的弱点进行攻击,她回敬说:“You will have a charming mother-in-law, indeed, and of course she will be away sat Pemberley with you.”(P 24)达西仅仅是说伊丽莎白的大眼睛,宾利小姐就称伊丽莎白的妈妈是达西的“mother-in-law”,这显然是违背关联原则的,她将毫无根据的联想强加在达西头上,看似荒唐,恰恰是在更深层次上是对达西的讽刺和警告,言外之意是如果达西爱上伊丽莎白,他将不得不接受伊丽莎白母亲这样一位庸俗无教养的丈母娘经常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事实上这正是达西的心病。宾利小姐达西虽然好强嘴硬,却也不得不说服宾利先生起离开内瑟菲尔德,强迫自己斩断对伊丽莎白萌生的爱慕之情,尊贵的宾利小组若不是爱上了达西,怎么会如此敏感,并且一语道破天机呢?
另外在小说第二章中,当贝内特先生兜圈子寻求最佳效果以向全家人披露他访问了宾利先生这一重大消息时,他太太的一番话可说是违反关联原则的最好例子。在这里,一家人坐在一起谈论参加邻居的聚会见到宾利先生的可能性,贝内特太太训斥女儿的话与正在谈论的话题毫不相干,看似破坏了关系准则,但对话照常进行,合作原则在更深的层次上得到遵守,因为贝内特先生理解这里的隐含之意,所以他说,“莉迪亚为什么偏在你妈妈烦恼的时候咳呢?”可见他非常理解,这是太太生丈夫的气,怨他不肯为了女儿们的利益首先拜访宾利先生,但又不好发泄,只好拿女儿做出气筒,继续拿她的神经痛唤起丈夫的同情。
2. 4.违背方式原则
人们不用语言本身为我们提供通常使用的简洁的方式去说话,而是拐弯抹角、咬文嚼字,使听话人感到其中另有蹊跷。
例7:“My reason of marrying are, First, that I think it a right way for every clergy man in easy circumstances(like myself) to set the example of matrimony in his parish. Secondly, that I am convinced it will add very greatly to my happiness; and thirdly C which perhaps I ought to have mentioned earlier, that it is the particular advice and recommendation of the very noble lady whom I have the honour of calling patroness……”(Chapter 19)
科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是这样陈述自已想要结婚的3条伟大理由的,这番告白正是他个性的生动写照,一席布道似的求婚演说咬文嚼字,干巴迂腐,好像一篇机械呆板的例行公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科林斯这个人物的刻画,他是一个感情冷淡、思想呆滞浅薄的势利小人,貌似饱学,故作庄重。作者有意让科林斯在对话中违反会话的方式准则,暴露他的愚蠢和奴性,使其成为笑料,让读者认同伊丽莎白对他的拒婚,认同小说的主题,即尽管地方上的中小贵族家庭出身的姑娘们以及她们的母亲把财产视为婚姻追求的主要目标,但伊丽莎白绝不肯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精神追求,表现了她不同于他人的价值观,从反面调侃科林斯,正面烘托伊丽莎白,使读者为她的聪慧理智而叫好。
3.结束语
《傲慢与偏见》以婚姻嫁娶和家庭**为题材,描写自己熟稔的乡间所谓体面人家的生活与交往,像在“二寸象牙”上“细细地描画”,看似平凡而琐碎,小天地却可映出大世界,因此始终能引起长盛不衰、雅俗共赏的兴趣,英国诗人和历史小说家司各特曾说,“在描写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琐事,内心情感和人物性格方面,这位姑娘很有才能。这种才能是我所遇到的最令我赏心悦目的。”正是简.奥斯丁炉火纯青的语言描写功力,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4.参考文献:
1.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Bibliography and Chronology c David Campbrll Publishers Ltd,1991(3)
2.张玲,张扬译.傲慢与偏见[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M].译林出版社,1990.
4.雷立美译.傲慢与偏见[M].北京燕山出版社,
5.刘霞敏.《傲慢与偏见》对话描写艺术的文体学分析[J].湘潭师院,
6.李雅新.《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风格分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7.唐旋.《傲慢与偏见》的对话艺术[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篇5:女性叙事视角解读《傲慢与偏见》论文
女性叙事视角解读《傲慢与偏见》论文
一、男权主义盛行的时代,女性没有自主权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尚未完善,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男尊女卑的思潮盛行。男性处于主导地位,有着绝对的权力;而女性只能成为男性的附属,服从于男性。
在那个时代,女性无法享受到财产的继承权,没有任何经济背景,只能依仗嫁个好丈夫来保证日后的生计,以致但凡有稳定经济来源的男性都可以肆意地选择妻子,他们掌握着婚姻的绝对主导权,这种种的现实,直接导致婚后女性在家庭中毫无地位可言。
就像在《傲慢与偏见》中写道的,班纳特夫妇膝下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班纳特先生过世后,他家财产就只能由远方的亲戚来继承,他的太太和女儿终将得不到任何东西。因而,在当时,女子都希望嫁一个有钱人来保证自己后半辈子的衣食无忧。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女性完全失去了自主权,甚至她们独立生存的能力也丧失了,不得不依附于男人,这也是造成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根源。
二、《傲慢与偏见》传达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女性叙事视角,掌握自主权
申丹曾指出:叙事者的性别不同,往往会影响着叙事模式及其意义。奥斯汀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颠覆了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的唯诺形象,以女性视角展开故事,让女性成为小说中的主角.让女性主导话语权。
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情结,与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是分不开的,让读者从女性的视角来品读这部作品,进而彰显女性特有的心理特征。
作者在小说中一改传统的叙述方式,采用由远景到近景的叙述视角转化,强调女性的主人翁意识。通过直接引语的运用,让女性主导话语权,辅以间接引语来表现独特的女性视角。
在《傲慢与偏见》中,围绕班纳特太太嫁女儿的故事展开叙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是小说的主线,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揭示作品中人物的不同心理特质。重点写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经历了一系列“傲慢”与“偏见”之后,最终喜结良缘。通过对这桩理想的婚姻的描绘,也反映出了女作者简・奥斯汀自己的爱情观――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女性也可以主导自己的婚姻。
(二)伊丽莎白――才智、幽默而又叛逆的女性
伊丽莎白是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同时也是英国文学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女性角色。简,奥斯汀把她塑造成了一位个性鲜明、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智慧女性。她美丽、聪明、知性、有主见,她将婚姻掌握在自己手中。伊丽莎白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才智、幽默
伊丽莎白可以深入洞察事物的本质,靠着她的才智与达西斗智斗勇,而正是这一切的智慧的流露,最终深深地吸引了达西。
伊丽莎白曾表示她可以看透彬格莱的性格,彬格莱却不屑地说他并不知道伊丽莎白是个研究人性的专家。他对伊丽莎白说:“那应该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吧。”伊丽莎白回答:“不错,但是更有趣的是研究复杂多变的性格,可以让研究变得更有价值。”达西讽刺说:“乡下环境闭塞,周围的变化也少,乡下人可以研究的对象也非常少。”伊丽莎白却不以为然:“可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变化,他们身上可以研究的新东西也很多。”这段对话将伊丽莎白的智慧的气魄与幽默的性格表露无疑。
2.叛逆
在当时的道德观念中,女性应该庄重、文雅,具备贵族气质。但是,伊丽莎白却反感这样的旧道德,鄙视社会上以金钱和出生划分等级。
穿田野,跨围栏,跳水洼,弄得自己满身污泥地出现在外人面前,这在当时的妇女看来是极其不雅的行为。而她却从不介意别人的看法,我行我素,不向等级与金钱低头。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无所畏惧地去做。
(三)主宰自己的爱情与婚姻
伊丽莎白对爱情与婚姻有着独立的意识,她摈弃了传统妇女忍耐、顺从的品性,坚信美满的婚姻只能建立在深厚的爱情基础之上,她向往通过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感情的方式。
她的两次拒婚,鲜明地表现了她对婚姻的立场。柯林斯作为班纳特家财产的继承人,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能力低下,却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娶了班纳特家的一个女儿,便是对他们家施了恩德,但是伊丽莎白断然拒绝了柯林斯的当场求婚。因为尽管柯林斯可能会使伊丽莎白日后的生活有保障,但是他俩无法进行精神上与情感上的交流,伊丽莎白也无法接受一个自私自利而又自负的人做丈夫。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她的好朋友夏绿蒂为了日后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柯林斯,这与伊丽莎白的态度与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女性,一个是先进女性的代表,一个是传统妇女的代表;一个追求自我意识的解放,一个屈于命运的安排。
初次见到达西时,因为达西目空一切的傲慢态度让伊丽莎白对其产生了偏见。虽然达西有着显赫的财产,但是伊丽莎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达西的第一次求婚。伊丽莎白在面对自己婚姻问题时所表现的自尊与自信,超越了当时普遍妇女的价值取向,极具超前意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不被认可的。简,奥斯汀正是想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一典型人物,来唤醒迂腐的封建女性意识,呼吁她们为追求自己平等自由的婚姻而努力,同时也是向男性主义发起挑战。
伊丽莎白独特的魅力、优雅的谈吐、丰富的.学识深深地吸引了达西,也让他摈弃了门第财产的偏见,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不断改正自我。伊丽莎白也因为达西的改变而渐渐改变了对他的偏见,接受了达西的第二次求婚,两人最终踏上了婚姻的殿堂。
(四)强调女性与男性应该自由平等
相较于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伊丽莎白是与男性一样追逐平等与自由的典范。独立自强,不依靠男人,凭借自己的力量做事,毫不顾忌外人的评判,摈弃旧观念,开拓新思维。为了看望生病的姐姐,伊丽莎白孤身步行三英里,仪表不整地出现在彬格莱家中,这在当时守旧的妇女看来,是件非常丢人的事情,伊丽莎白却不拘小节。在舞会上用犀利的言语驳回了凯瑟琳夫人的责问,凸显了伊丽莎白的独特个性。在家世显赫的达西面前,伊丽莎白沉稳镇定,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渐渐地吸引了达西,使得这个坚持完美主义的男子最终放下了自己的傲慢与偏见,接受了伊丽莎白。
奥斯汀否定了男女之间的智力差别,她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一独立、智慧的女性形象,昭示着女性可以不依靠男人而独立自主的作判断,作决定。她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塑造的有着独立个性的女性形象,无疑是对当时社会旧价值观的冲击,进而确立了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新地位。
(五)反抗封建传统道德
旧社会的封建礼教禁锢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而伊丽莎白对此却无所顾忌,她勇敢而大胆地I卫自己的自由与地位。当她与姐妹们同时出入社交场合遭到质疑时,她立马巧妙地回应道:“如果因为姐姐无法早嫁,或是不愿早嫁,做妹妹的就不能交际,不能娱乐,我想这可就太委屈她们了。小妹和大姐同样有权利享受青春的乐趣。怎么能出于那样的动机,而把她们关在家里!”当凯瑟琳夫人以她与达西不是门当户对阻挠她的婚事的时候,她辩驳道:“达西是个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我们正是门当户对。”
从以上的种种都能看出,伊丽莎白勇于向封建道德观念挑战,勇于冲破门第观念,表现出一种独立自主的个性。
三、女性思想在当时的局限性
《傲慢与偏见》的女作家简,奥斯汀,生活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封建保守势力强大的时代,她的作品虽然有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但是也无法避免地受父权文化的影响,存在一些局限性。
奥斯汀虽然在小说中竭力刻画女主人公独立自主的形象,倡导男女平等,但是却依然把女性的作用禁锢于家庭中,相夫教子,处理家事,却未能让女性走出家庭,踏上社会去谋取一份工作。所以归根结底,在当时社会中的女性,终究没有摆脱从属于男性的地位。
四、结语
简,奥斯汀一改传统文学中女性的被叙述、被符号化的命运,在《傲慢与偏见》中采用女性叙事视角,让女性成为小说的主体。通过对伊丽莎白这一独立女性形象的塑造,发起了对女性解放运动的呼吁。虽然迫于当时时代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的局限性,作品中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但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唤起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女性取得独立权利指明了方向,鼓舞更多的女性向着自强自信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译林出版社,版,第5-339页。
[参考文献]
[1]李玮,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傲慢与偏见》[J].时代文学,(08).
[2]黄洁.《傲慢与偏见》女主人公女性主体意识解析[J].时代文学,2011(14).
[3]陆玫,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09).
[4]白晶玉.从《傲慢与偏见》解读奥斯汀的女性视角[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3(05).
[5]李英.《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评析[J].时代文学,2010(18).
[6]彭筱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J].剑南文学,2010(04).
[7]黄静,《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06).
[作者简介]
尹亚辉(1977-),女,河南西平人,硕士,黄淮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篇6: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运用论文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运用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让读者领会到它是作者成功运用反讽的典范之作。这种讽刺艺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反讽:人物刻画;情节
简・奥斯汀(1775―1817)是英国十九世纪初的小说家,她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而持久的地位。奥斯汀一生所写的六部精彩小说.已成为纯正英语的典范。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被毛姆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这部小说写成于17,原书标题为《第一印象》,后经过作改写并于18用现名发表。该书是奥斯汀最成功的,也是最受欢迎的作品。
故事围绕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男主人公达西及另一对人物简・班纳特和查尔斯・彬格莱展开。主人公们平凡生活的起起落落――喝茶、访客、散步、舞会、聊天以及其他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插曲――最终导致了两对主人公的幸福结合。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成功运用反讽的典范之作。反讽在人物刻画与情节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话中词语上的反讽以及情景或戏剧性反讽都值得注意。反讽,即事与愿违的事情.通过运用这一手法.我们看到了班纳特太太的愚蠢和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嘲笑。从情节发展来看,整个故事似乎是由诸多的反讽组成的。故事开头,达西和伊丽莎白都对双方持否定态度。此后反讽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相互的厌恶变成了彼此的吸引,言辞的争吵变成了各自的自责;有意的摆脱变成了不期而至而又求之不得的相聚;傲慢变成了谦恭:被误解的变成了悔改的。
在其他人物身上,反讽也比比皆是。科林斯先生向一个求婚却又与别一个成婚:彬格莱小组为了网住自己的至爱而极力抵毁情故,却使自己的爱人对情敌产生了更大的兴趣;班纳特先生忽视对女儿的管教.尤其对小女儿不耐烦.结果小女儿与人私奔给了他应有的惩罚:威克汉姆的谎言导致自己本性的暴露:德・鲍夫人对伊丽莎白和达西婚姻的干涉却燃起了达西的希望.促成了他们最终的结合。
在文章的第一章中,作者貌似实事求是。但从班纳特夫妇对话的描写中。从对丈夫与妻子的生动刻画中,特别是在开头的一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丝淡淡的讽刺。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在这句著名的开场白中,作者作了一个反讽的暗示:在她所描写的社会、家长们总是为他们的女儿寻找有钱的丈夫。这个句子奠定了整个小说的基调,因此这部著作无论从结构上讲还是措辞来说都是反讽的典范。句子一开始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小说即将展开的是有关重大哲学问题的讨论。“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暗示小说是关于真理的讨论,而句子的正式陈述方式与其最终的意义之间的反差构成了反讽。这里所说的真理即是一个拥有财富的男人一定需要一位妻子.而句子实际隐含的意思是一个没有财富的女子需要一位富裕的男子作丈夫。这句话将小说引入了一种严峻而委婉的反讽笔调之中.紧接着班纳将夫妇谈论彬格莱先生租尼日斐花园的一段对话,将“举世公认的真理”所包含的两方加以戏剧化。班纳特先生本人说话很幽默,带有讽刺意味,班纳特太太虽然说不出讽刺话,都是说的又长又别扭,有如感情冲动的叫喊.个性表现得极有喜剧色彩。
作者将班纳特太太描述为:“一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一碰到不称心的事,就自以为神经衰弱。她平生最大的事,就是把女儿们嫁出去。她生平最大的安慰就是访友拜客和打听新闻。”只要听说女儿即将结婚。她就心满意足了。她并没有因为担心女儿得不到幸福而感到不安.也没有因为想起她行为不端而觉得丢脸。当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牧师的求婚,结果这位有钱的“单身汉”转眼被邻居卢卡斯家的女儿抢了去时,班纳特太太在这一打击下病倒了。正在这时.她的兄弟媳妇来探望,使她转悲为喜,用她自己的说来说:“你来的正是时候,给了我极大的安慰,我非常喜欢昕你讲的那些――关于长袖子时兴的消息”。
除班纳特太太,柯林斯先生是奥斯汀笔下另一位“糊涂、满脑子错觉和自相矛盾”的典范。他这个主观主义者生活在对自己的妄自尊大的幻觉中。他盲目自信、装腔作势、扮演着想像中的角色,但同时对贵族德・鲍夫人又自卑自贱.两下里相比,十分滑稽。他尚未出场,就已在信中透出十足的酸劲和市侩气。那笨拙、累赘而又装腔作势的文风把整个人活托出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一开口马上把自己的自贱自负、狭隘愚自己准备娶班家的一个女儿,以弥补其继承财产而对其一家的损害。他首先确定以大姐吉英目标,班纳特太太暗示吉英已有所属,于是“柯林斯撒开吉英不谈,改迁伊丽莎白.一下子就选定了――就在班纳特太太拨火的那一刹那之间选定的”柯林斯先生向伊丽莎白求婚的一场戏是英国小说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他的一番表白,像宣读布道文一样虔诚而有条理,但也因此显得特别乏味和令人作呕,暴露了他的粗鄙。最妙的还在于出了客厅柯林斯牧师与班纳特太太相会的场面。尽管伊丽莎白用最明白的语言拒绝了他.可是柯林斯认定“这不过是妇女照例说说罢了”,而班纳特太太更不可想象哪个女儿胆敢违拗她那“举世公认的真理”,拒绝求婚者。于是这两个执迷不悟的愚人就互相祝贺起来。这不就是幻觉与现实的绝妙喜剧性对比吗?对班纳特太太,柯林斯之类人物,反讽手法运用得最为明显和充分。
奥斯丁的讽刺艺术,不仅表现在人物的喜剧性格上,也表现在众多情节的喜剧性处理上。《傲慢与偏见》中最喜人的场面.莫过于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的场景。在权贵面前自贱,在普通人面前自负的`柯林斯,因要继承班纳特先生的遗产,为了“弥补”班家的损失,他要娶班府的一位小姐为妻作为对班家的“补偿”,遂向风雅机灵的伊丽莎白求婚,遭到婉言谢绝后.仍不死心.于是他说:“你们女人照惯例总是拒绝男人的第一次求婚.你刚才说的话也很符合女性的微妙性格,足以鼓励我继续追求下去。”伊丽莎白只得义正词严地回绝道:“请你别把我当作一个优雅的女性,存心想要捉弄你,而把我看作一个理智的人,说的全是真心话。”将说的故事情节推向喜剧的高潮。
奥斯丁的讽刺艺术,还贯穿在整部小说的构思中,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猜想进行嘲讽。达西最初认定,班纳特家有诸多不利因素,几个女儿很难找到像样的人家,可后来却是他本人和自己的好友彬格莱先生娶了班府的_―tj,姐和大小姐。而伊丽莎白曾发誓决不嫁给达西,可最后还是欣然做了达西夫人。还有那位专横跋扈的德・鲍夫人,为了让外甥达西娶自己的女儿,防止伊丽莎白与他的结合,不辞辛苦,亲自出马,先是去威吓伊丽莎白,然后又去训诫达西,当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尚需一点沟通之时,德・鲍夫人及时“穿针引线”,促进达西立刻第二次向伊丽莎白求婚和伊丽莎白的欣然应允,读者定会想象,德・鲍夫人多么后悔。就在这几位“智者”受到现实嘲弄的同时.那位最可笑的“愚人”班纳特太太,最后却被证明是最正确的。毕竟“举世公认,有财产的单身汉都是要娶亲的”。这种荒谬与真理的滑稽转化,尽管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是非观念,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简・奥斯汀运用反讽的笔调是为了向读者展示她的理性思考.她的反讽反映了她的不屑,她的幽默折射了她的无奈。她的小说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具有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朱虹.奥斯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2。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夕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白敏.论《傲慢与偏见》的魅力【j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篇7:《傲慢与偏见》中的戏剧性特色论文
《傲慢与偏见》中的戏剧性特色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舞台场景、叙事角度四个方面对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剖析该作品神奇的戏剧性特色。
论文关键词:小说《傲慢与偏见》戏剧性特色四个方面
小说《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简·奥斯丁(JaneAusten)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通过对婚姻问题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奥斯丁因为长期居住在封建保守势力较强的农村,生活圈子十分狭窄,所以她的小说的取材范围较小,她常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有三四家大户的乡镇上。但在她熟悉的范围之内,她写得非常精确细致,后人常以她自称其作品为“三寸牙雕”来评价她的作品,可见其观察之敏锐,笔触之细腻。我认为除了其作品的细致之外,奥斯丁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她的绝妙的戏剧力量。本文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分析该作品的戏剧性特色。
1.情节结构
《傲慢与偏见》的故事讲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某乡镇上某乡绅家的几个女儿的恋爱和结婚。主线是二女儿伊丽莎白因少年绅士达西的傲慢,对他产生很深的偏见,后来又消除了偏见,和他相爱,成为眷属。小说以伊丽莎白的行动为叙述中心来展开情节,与此成网状的辅助情节线形成平行对照:吉英与彬格莱的相爱与结婚,柯林斯的求婚与夏绿蒂的联姻,伊丽莎白与韦翰的那段短暂的感情纠葛,以及韦翰与丽迪雅的私奔及至最终结合,甚至班纳特先生与太太的婚姻状况都无不与主要情节发生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或以自身的单薄、苍白丰富反衬了“达伊”主线,或以内在的联系催化了“达伊”主线的进展。这些“插曲”都处在相对固定的空间中的直线时间延伸过程中的某一点。而主要情节的纵向发展无疑也是小说戏剧特征的一个方面。所以《傲慢与偏见》也像戏剧那样,有一个严密的布局,既没有不必要的人物,又没有不必要的情节,整个故事的发展都是环环相扣的。
小说第一章开始便有这样一段非常有趣的开场白:“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位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随着这句“画外音”刚刚落地,故事的帷幕徐徐拉开,班纳特先生和太太的一段对话把我们带入一个喜剧世界。以班纳特太太处心积虑地嫁出五个女儿开始,整个故事情节围绕着女儿们的婚事而起落曲折地展开。全文开头所埋下的这个“结”成为情节的发生、展开、推向高潮和最终结局的动力。小说的高潮点就在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受挫后所写的辩白信那一刻,它标志了男女主人公相向转化的开始。至此,以往的一切都随着这个高潮发展,继后的又朝着这个结局归宿。达西和伊丽莎白最后结合了,一度破坏了的平衡重新恢复了,“戏”也趋于结局。“这种出乎自然与合乎发展的逻辑性,是戏剧小说情节的真正鲜明的特征”。
小说中的戏剧性“悬念”叙述使得整个故事如一幕幕的戏剧展开,却毫无现实中的单调与乏味。小说一开始,彬格莱先生租下了尼日裴花园,携同其姐妹和朋友达西来到班纳特一家所在地浪博恩。彬格莱显然爱上了吉英,大家心里唤起了希望。但因班纳特太太操之过急,言谈失体,反而吓退了彬格莱,班纳特一家的第一次希望破灭了;接着,班纳特的表侄柯林斯牧师因要继承班家财产,为了对其一家予以补偿,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转而向邻村的卢卡斯小姐求婚。至此,班纳特太太的全部希望统统落空,又形成了戏剧悬念。正当班纳特一家嫁女前景十分黯淡时,傲慢的贵族青年达西情不自禁向伊丽莎白吐露真情,正式求婚,伊丽莎白出于偏见,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事情似乎到了绝境。然而正是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一事,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误会与偏见全部暴露出来,为他们之间消除误会,终于和好,以及彬格莱与吉英的最终结合等一系列事件铺平了道路,促成了皆大欢喜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以班纳特太太急于嫁女开始,以成功嫁出三个女儿告终,这一结局正与小说那句精彩的开场白遥相呼应,从结构上可谓天衣无缝。最后一章,对各个人物又做了一番交代,颇如戏剧的尾声,大幕徐徐落下。
2.人物塑造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特色还体现在它的人物塑造上。奥斯丁对人物的塑造非常有特点。她不喜欢采用铺张的描写性的段落,也不自己出场“插话”或“发议论”,而不是告诉读者人物如何如何,她是把人物推到读者面前,让他们自己表演,就如同导演把人物推上戏剧舞台,让他们自己在观众面前表演一样。小说人物一出场,总是扼要介绍其身份处境,接着立刻使人物进入动作,这很像戏剧中的旁白或是字幕。然后,通过每一次人物的谈话、接触,通过人物的种种细微动作情态与心理,抓住每一个机会让人物自己表现自己,并在相互对比中突出人物各自的本质特征。例如第一章班纳特夫妇间的那段经典对白,把班太太的“智力穷乏,不学无术”和班先生的“喜欢插科打诨,爱挖苦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要他们的对话不结束,班太太的`愚蠢就不会停止外露,班先生爱揶揄讽刺的性格也就会不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又如第十八章柯林斯先生巴结、奉承达西的一段动作及谈话和达西对他很轻蔑的态度,将柯林斯愚蠢笨拙、巴结权势的嘴脸和达西高傲但正直的性格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总之,奥斯丁是通过符合角色的自我表现来吸引和打动读者的,无论是活泼调皮、机智幽默的伊丽莎白,还是外表迷人实则浪荡无耻的军官韦翰,或是头脑简单、任性轻浮的丽迪雅,各个人物都在作者设置的舞台上生动地表演起来。
3.舞台场景
在《傲慢与偏见》中,场景作为人物活动的基本舞台,被安排得颇具戏剧舞台的特色。这些场景并不像很多优秀的小说那样场面宏大,不断发生变化,令人目不暇接。相反,这些场景相当有限,人物活动都集中于几个地点,显得单一不变。事实上小说中所出现的供人物活动的场所只有两种形态:一是室外的花园,二是室内的客厅,一切有人物活动的戏(跳舞、谈话)都集中于此。集中,无疑是戏剧的最常见的艺术手法,叙事作品的戏剧性也体现在叙述中处理时空的集中场景之中。再者为了同一效果,场景的转换也是含糊不清和简捷的。从这家的客厅到那家的花园,谁也说不清班家、卢家和尼日斐的客厅有什么不同,柯林斯家的花园与班纳特家花园又有什么区别。其实场景的含混不清才更能突出人物,背景的淡化才更使情节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奥斯丁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她并不热衷于叙述或描写景色和环境,也无意通过作品来描绘广阔的社会画面,而只想设置一个能给人物提供活动,建立各种关系的舞台。
4.叙事角度
叙事视角是叙述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作者从什么角度来叙述故事。奥斯丁在叙述情节时,一开始采用了传统的全知叙述角度,以一种自信冷静的态度将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引入我们的视野中心,这样做有利于读者对全局有一个大概了解。但随着情节的逐步深入,到了第十章以后(就在达西不由自主地爱上伊丽莎白以后),作者叙述的视角慢慢发生了转移,伊丽莎白成为小说的中心和焦点,故事里的人物、事件主要由她去耳闻目睹和见证,转述的也大都是她自外部接受的信息和产生的内心冲突,整个叙述被尽可能地限制在她的世界里了。它的好处是一方面引导读者与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进行角色认同,感同身受,为她同悲同喜;另一方面不落痕迹地忽视了对达西、韦翰等的心理描写,造成情节悬念。这种叙事视角的转移很像戏剧舞台上灯光的转移,戏刚上演的时候灯光散落在舞台上每一个角色上,随着戏剧情节的深入,舞台上的灯光慢慢聚焦到主要人物身上,愈来愈亮,而其余的均是暗色调。
综上所述,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蕴含着许多戏剧化的特点。她就是这样,一方面作为小说家来叙述故事,并不露声色地在一旁略加点评,另一方面又作为杰出的戏剧大师将人物推上舞台,让他们自己来表演。
【傲慢与偏见论文】相关文章:
2.傲慢与偏见影评
3.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4.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10.傲慢与偏见读后感英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