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妪与虎》阅读答案
“开心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老妪与虎》阅读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老妪与虎》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老妪与虎文言文阅读答案
老妪与虎文言文阅读答案
曾有老妪①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②而不进,若伤其足者(A)。妪因即③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B)。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阚吼(C)④,别妪而去,似愧⑤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⑥焉。妪登垣⑦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⑧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⑨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选自《唐语林校证》)
①老妪:老妇人。 ②羸(lěi)然:瘦弱的样子。跬步:半步,相当于今天的一步。 ③即:靠近,走近。 ④奋迅阚(hǎn)吼:大吼一声。 ⑤愧(kuì):同“愧”,愧感。 ⑥阙:空。 ⑦垣(yuán):矮墙。 ⑧呵:大声呵斥。 ⑨伺:等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有老妪山行 山行 (2)若伤其足者 若
(3)乃前伤虎也 乃 (4)妪具说其由 由
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虎因为老妇人替自己拔出脚掌上的芒刺,对老妇人心存感激,每天将捉到的麋鹿、
狐狸、野兔等丢到老妇人家中报恩。
B.村里的凶徒杀了人,官府怀疑老妇人是凶手,欲将其抓捕,老虎来救老妇人,老妇人担心老虎被抓,就登上矮墙对老虎说:“我很感激你,请你不要来救我了,赶快走吧。”
C.文中的老虎通人性,懂得感恩,但它好心却办成了坏事。所以,我们感谢别人也要讲究方法,注重效果,避免适得其反。
D.《黔之驴》中的虎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面对貌似强大的对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老妪与虎》中的虎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即使怀着美好的愿望做事,也要权衡利弊,考虑后果。
3.请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
(2)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4根据情境,在文中A、B、C三处各写一个句子,将虎此时要对老妇人说的`话表达出来。(6分)
(A)
(B)
(C)
参考答案
1.(4分)(1)沿着山路行走 (2)好像 (3)竟然是 (4)缘由、原因
2(3分)B(“凶者”不是指“村里的凶徒”,而是指老妇人被村里人当成凶犯。“老虎来救老妇人”以及老妇人对老虎说的话都不正确,应是老妇人登上矮墙等着老虎来,对老虎说“我对你的回报已是感激不尽,我现在要向你叩头,请以后千万不要再把咬死的人扔进来了。”)
3.(5分)(1)老妇人看虎的前爪,脚掌上面扎了芒刺,就替它拔掉了芒刺。 (2)老妇人就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了家族里的人,大家都感到非常奇怪。
4.(6分)(A)示例:唉!自从脚上扎了刺,我连捕食都困难了。要是能遇上好人,我一定要请他帮我看看。 (B)示例:您能帮帮我把脚掌上面的刺拔掉吗? (C)您是我的恩人,我一定会报答您的。(符合情理即可)
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1.仔细阅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高中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2.找出阅读材料中的“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高中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寻找解题技巧,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阅读理解题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高中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高中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篇2:老妪与虎原文翻译
曾经有个老婆婆在山里行走,看见一只野兽很象老虎,羸弱地迈着小步不能前进,好象是它的脚受伤了。婆婆因此靠近它,老虎举起前脚给婆婆看。婆婆看它的脚,是有芒刺扎在脚掌上,因此为他拔刺。不久老虎迅速地跃起高声吼叫,拜别婆婆离去,似乎有感谢恩德的意思。
回家后,第二天,从外面丢进些麋鹿狐狸和兔子到庭院里来,没有一天空缺的。婆婆登上墙看,是以前受伤的那只虎,因此给家族亲戚详细地说那件事,心里觉得老虎很是奇异。
一天,忽然丢进一个死人,血肉模糊,于是被村里的人们呵责并抓捕起来了,说她杀了人。婆婆详细说明老虎知恩报恩的事,才得以被松绑。便登上墙等老虎来到,对它说:“感恩就感恩吗,叩头大王,今后不要再抛人进来啊!”
篇3:老妪与虎原文翻译
曾有老妪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而不进,若伤其足者。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阚吼,别妪而去,似媿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焉。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篇4:《老妪与虎》原文翻译
原文:
曾有老妪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而不进,若伤其足者。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阚吼,别妪而去,似愧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焉。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翻译:
曾经有个老婆婆在山里行走,看见一只野兽很象老虎,羸弱地迈着小步不能前进,好象是它的脚受伤了。婆婆因此靠近它,老虎举起前脚给婆婆看。婆婆看它的脚,是有芒刺扎在脚掌上,因此为他拔刺。不久老虎迅速地跃起高声吼叫,拜别婆婆离去,似乎有感谢恩德的意思。
回家后,第二天,从外面丢进些麋鹿狐狸和兔子到庭院里来,没有一天空缺的。婆婆登上墙看,是以前受伤的那只虎,因此给家族亲戚详细地说那件事,心里觉得老虎很是奇异。
一天,忽然丢进一个死人,血肉模糊,于是被村里的人们呵责并抓捕起来了,说她杀了人。婆婆详细说明老虎知恩报恩的事,才得以被松绑。便登上墙等老虎来到,对它说:“感恩就感恩吗,叩头大王,今后不要再抛人进来啊!”
篇5:《老妪与虎》的原文及译文
《老妪与虎》的原文及译文
曾有老妪①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②而不进,若伤其足者(A)。妪因即③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B)。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阚吼(C)④,别妪而去,似媿⑤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⑥焉。妪登垣⑦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⑧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⑨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选自《唐语林校证》)
①老妪:老妇人。 ②羸(lěi)然:瘦弱的样子。跬步:半步,相当于今天的一步。 ③即:靠近,走近。 ④奋迅阚(hǎn)吼:大吼一声。 ⑤媿(kuì):同“愧”,愧感。 ⑥阙:空。 ⑦垣(yuán):矮墙。 ⑧呵:大声呵斥。 ⑨伺:等待。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有老妪山行 山行
(2)若伤其足者 若
(3)乃前伤虎也 乃
(4)妪具说其由 由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虎因为老妇人替自己拔出脚掌上的芒刺,对老妇人心存感激,每天将捉到的麋鹿、狐狸、野兔等丢到老妇人家中报恩。
B.村里的凶徒杀了人,官府怀疑老妇人是凶手,欲将其抓捕,老虎来救老妇人,老妇人担心老虎被抓,就登上矮墙对老虎说:“我很感激你,请你不要来救我了,赶快走吧。”
C.文中的老虎通人性,懂得感恩,但它好心却办成了坏事。所以,我们感谢别人也要讲究方法,注重效果,避免适得其反。
D.《黔之驴》中的虎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面对貌似强大的对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老妪与虎》中的虎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即使怀着美好的.愿望做事,也要权衡利弊,考虑后果。
6.请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
(2)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7.根据情境,在文中A、B、C三处各写一个句子,将虎此时要对老妇人说的话表达出来。(6分)
(A)
(B)
(C)
参考答案
4.(4分)(1)沿着山路行走 (2)好像 (3)竟然是 (4)缘由、原因
5.(3分)B(“凶者”不是指“村里的凶徒”,而是指老妇人被村里人当成凶犯。“老虎来救老妇人”以及老妇人对老虎说的话都不正确,应是老妇人登上矮墙等着老虎来,对老虎说“我对你的回报已是感激不尽,我现在要向你叩头,请以后千万不要再把咬死的人扔进来了。”)
6.(5分)(1)老妇人看虎的前爪,脚掌上面扎了芒刺,就替它拔掉了芒刺。 (2)老妇人就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了家族里的人,大家都感到非常奇怪。
7.(6分)(A)示例:唉!自从脚上扎了刺,我连捕食都困难了。要是能遇上好人,我一定要请他帮我看看。 (B)示例:您能帮帮我把脚掌上面的刺拔掉吗? (C)您是我的恩人,我一定会报答您的。(符合情理即可)
参考译文
曾有一位老妇人在山中行走,看见一只像老虎样的野兽,拖着瘦弱的身子,走也走不动,像是伤了脚掌似的。老妇人于是走近老虎.老虎则抬着前爪给老妇人看。老妇人一瞧,老虎脚掌上扎进了一根芒刺。于是,老妇人给它把刺拔了出来。一会儿,老虎显得很兴奋.长啸一阵,离开老妇走了,好像有感恩戴德的意思。
老妇人回去的第二天,就有糜鹿、狐狸、兔子之类的动物从外面抛进了院子,而且天天都是如此。老妇人登上院墙头一看,发现是那个脚掌受伤的老虎干的。于是,老妇就把这事从头到尾地告诉了家族里的人,族人们心里也感到很奇怪。
一天早上,一个血肉模糊的死人突然被扔进了院子里,老妇便遭到了村里凶横之人的呵叱,抓捕,说她杀了人。老妇详细地说明了事情的原委,才得以释放。于是,她登上墙头等老虎来了后,说:“对您已是感激不尽,我现在要向你叩头,请以后再不要向我院子里扔人了。”
篇6:说虎阅读答案
虎之力于人不啻(chì)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①焉,别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②,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 哉?
注释:①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②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
10、翻译下列加点词语:(4分)
(1)虎利其爪牙 ( ) (2)皆虎之类也 ( )
(3)虽猛必不胜 ( ) (4)故人之为虎食者( )
11、为下面句子标出一处停顿(只标两处):(2分)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
1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13、阅读本文之后,你能从中领悟什么道理?(2分)
篇7:说虎阅读答案
10、(1)使……锋利(2)全部,都(3)即使(4)被
11、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
12、(1)它被人所获,被人所杀而用其皮来坐卧,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2)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13、人是万物之灵,有大脑要学会用智,有双手要学会使物,这样才能“虎之皮人常寝处。”
附:老虎的力量同人相比,所差不止一倍。虎爪牙锋利,而人没有那样的尖爪利牙,老虎的力量又比人大几倍,所以人被虎吃掉,没有什么奇怪的。然而虎吃人不常见,而虎皮人常常铺它用它,为什么呢?虎用力气,人用智慧;虎用自己的爪牙,而人借助外物。所以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而智慧的功用非常之多;爪牙的功用是一,而物的功用是百;用一来对抗百,即使勇猛必不获胜。所以人被虎吃掉,是有智慧和外物而不用。所以天下用力而不用智慧的人,与只仗自己一个人而不发挥大家作用的人,都是虎的同类。它被人所获,被人所杀而用其皮来坐卧,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篇8:《虎之力》阅读答案
四、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22分)
(一)虎之力,于人不啻(不啻,不止,不只)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1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2分)
于:
恒: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译文:
19.选文借虎喻人,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
答案
17.被经常18.用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一定不能取胜。
19.我们做一件事,不能光凭力气,还要讲方法,用智慧,并借助外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意思接近即可)
篇9:《虎之力》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段落,完成第17—19题(10分)。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3分)
①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②虎利其爪牙()
③故人之为虎食者()
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译文:
19、这段短文所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3分)
答:
答案:
17、①经常、常常以……为利吃(每小题1分,共3分)
18、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而不用智慧的人,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之力的人,都跟老虎一样。(“是故”、“自用”各1分,句子通顺2分,共4分)
19、主旨: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要善于借助外物(1分)。启发:要多动脑,不能死板;要善于利用身边有利的因素让自己更容易走向成功;要掌握技术,提高素质,才能增加竞争能力(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共3分)
篇10:《象虎》阅读答案
楚人有患狐者①,多方以捕之,弗获。或②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③,狐入遇焉④,啼而踣⑤。他日,豕曝(p)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椅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驳⑥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
注释:
①患狐者:受狐狸扰害的人。
②或:有的人。无定指代词。
③牖(yu)下:窗户之下。
④焉:它。代象虎。
⑤啼而踣(b):惊叫吓倒在地。踣,跌倒。
⑥驳(b):马名。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乃使作象虎()
2.狐入遇焉,啼而踣()()
3.豕曝于其田()()
4.被象虎以趋之()
5.颅磔而死()
二、翻译
1.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这个楚人犯了什么致命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1:《说虎》阅读答案
虎之力于人不啻(ch )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①焉,别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②,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导读: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一则有发达的大脑,因而有高于万物的智慧;一则有发达的双手,因而能制造并使用工具。有这两点,因而能无敌于天下。但有的.人,有大脑而不会用智,有双手而不会使物,以至于只能“自用而不用人”,那么其结果必将是“为人获而寝处其皮”,实在太可悲了。
注释:①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②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 ) 2.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 )
3.则人之食于虎也( ) 4.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
二、翻译
1.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
2.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3.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三、作者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篇12:《说虎》阅读答案
一、1.与人相比 止 2.坐卧 3.被 4.不常见
二、l.所以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而智慧的功用非常之多。 2.所以世上用力而不用智,与只用一己之力而不能发挥他人作用的人,都是虎的同类。 3.它被人捕获,被人所杀而“寝处其皮”,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三、人是万物之灵,有大脑要学会用智,有双手要学会使物,这样才能“虎之皮人常寝处。”
《说虎》翻译:
老虎的力量同人相比,所差不止一倍。虎爪牙锋利,而人没有那样的尖爪利牙,老虎的力量又比人大几倍,所以人被虎吃掉,没有什么奇怪的。然而虎吃人不常见,而虎皮人常常铺它用它,为什么呢?虎用力气,人用智慧;虎用自己的爪牙,而人借助外物。所以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而智慧的功用非常之多;爪牙的功用是一,而物的功用是百;用一来对抗百,即使勇猛必不获胜。所以人被虎吃掉,是有智慧和外物而不用。所以天下用力而不用智慧的人,与只仗自己一个人而不发挥大家作用的人,都是虎的同类。它被人所获,被人所杀而用其皮来坐卧,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老妪与虎》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老妪与虎原文翻译
8.隔与不隔阅读答案
10.《人脑与电脑》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