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一卷阅读答案
“a239273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读书破一卷阅读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书破一卷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读书破一卷阅读答案
①我们常听到“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可是著名文学理论家唐瑜却提出“博览群书,读书破一卷”。他认为,要是“博览群书”,再加上“读书破万卷”,那只能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地看,结果什么也看不真切,成了过眼云烟。要是只“博览群书”,没有“读书破一卷”,这样治学就不会取得专一的突出成就。
②对这“读书破一卷”的主张,没想到很多有成就的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坚持实践。
③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书时,为写毕业论文,把世界代数界名人的一本小书《近代代数理论》认真地读了又读,尤其是其中仅有20页的一章,连读了好些天才释手。结果,他从中得到了真谛,论文在很高的起点上写了出来。
④有一位现代著名文学家也深深理解读书破一卷的真正含义。他在谈到自己反复读《阿Q正传》时候说,看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疼;第二遍,才品出一点不是笑的味道……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阿Q与自己合二而—……第十三遍,觉得阿Q是一面镜子;第十四遍,成了……
⑤历史学家范文澜说,他做学问是从攻读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入手的。他读这部古代文艺理论的书,觉得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都有很大收获,并有指导头脑开窍的功能,而且越读心里越明亮,越觉得研究有奔头。
⑥当然,“读书破一卷”的那“一卷”,必须是精选的,是各个专业中的权威著作。同时,这“一卷”也不是单独的`,必须是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才行。
篇2:读书破一卷阅读答案
14.(2分)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又能“读书破一卷”,治学就会取得专一的突出成就。(从反面说,“要是只“博览群书”,没有“读书破一卷”,这样治学就不会取得专一的突出成就”也可。)
15.(2分)强调“读破一卷”中的那“一卷”必须是精选的权威著作,同时“读破一卷”必须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才行 ,作为补充论证,避免了议论的片面性,使论证更科学严密。
篇3:一卷《红楼》触百思 阅读答案
王景山
伴随周汝昌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生于乱世又为一介村童,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实。
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1947年,他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遂平生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俊骨之墨神采焕然。他曾多次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
本已在书法、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原来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的一函,说他新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兴奋之下,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1953年9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洋洋洒洒40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现代红学史上的地位。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今已整63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层面的专著47部。
然而,周汝昌是在怎样一种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呢?恐怕就鲜有人知了。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所以他已无法将字写在稿纸的方格内,而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至近3年,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盲写都成困难的他,继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独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
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周汝昌作的这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节选自《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注】周汝昌,194月14日生于天津,别号触味道人,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堪为当代“红学泰斗”,平生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周汝昌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喜欢“国货”和民族风俗、建筑、音乐等,而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B.本文通过记述周汝昌的学术生涯,突出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辉煌成就,也表现出他精研学问、痴迷红学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C.尽管生于乱世,但周汝昌自幼好学,醉心文学艺术,勤于精读细敲,他日后取得的卓越成就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无关系。
D.周汝昌毕生致力于欧楷笔法、唐人写经、右军《兰亭》,并创立了周体法书,他的很多书法研究成果受到鉴定书家的肯定。
E.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周汝昌在燕大图书馆发现了《咏芹诗》,并撰写文章发表,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
(2)周汝昌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概括说明。(6分)
(3)周汝昌步入“研红”道路,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4)周汝昌被称为“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当代“红学泰斗”。为什么他能在红学研究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2.(1)答案: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5分。多选不给分。D项“毕生致力于”有争议,居原文第三段可知。A项“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准确。将可能性当作必然性,把自己的主观推断当作客观事实,原文是“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E项“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无中生有,原文第五段没有这样说,“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也不太准确,原文是“四兄周祜昌嘱周汝昌查证”。
(2)答案:①翻译方面:把《文赋》《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把《西风颂》以《离骚》文体译成中文。②书法方面:创立周体法书,研究成果受鉴定书家的肯定。③红学方面:《红楼梦新证》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出版红学研究专著47部。
解析:6分。每点2分,概括出一方面并举出一个例子说明,或举出每一研究领域的两个例子说明也可。照抄原文没有概括的视情况扣1—2分。注意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二、三、六自然段内容,若有学生答案概括出“古典文学或诗词方面”,并举出最后一段的诗说明,可给1分;没有概括只举例,或有概括没举例,不给分。
(3)答案:①母亲的影响,常听母亲讲《红楼梦》故事,看到古本《石头记》;②胡适的影响。对胡适考证文章的查证让他兴奋,胡适与他书信交往;③对中华文化的喜爱,《红楼梦》是中华文明的真命脉。
解析: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注意第四自然段的提示能找到前两点原因,而第三点要特别关注八、九自然段中周汝昌的自我解说。
(4)答案:①个人的禀赋:与生俱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②他人的帮助:得到了解或研究红学的母亲、兄长及胡适的帮助。③执著的态度:对红学研究的专注、痴迷,甘受挫辱,失聪失明却坚持研究。④深厚的学识:在书法、诗词等中华文化上有精深造诣,奠定研究红学基础。
解析:8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8分为止;答案中前面的角度概括没有答出不扣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若在文本中有依据,也可酌情给分。
篇4:一卷《红楼》触百思阅读答案
王景山
伴随周汝昌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生于乱世又为一介村童,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实。
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1947年,他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遂平生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俊骨之墨神采焕然。他曾多次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
本已在书法、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原来,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来的一函,说他新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兴奋之下,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1953年9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洋洋洒洒40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现代红学史上的.地位。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今已整63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层面的专著47部。
然而,周汝昌是在怎样一种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呢?恐怕就鲜有人知了。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所以他已无法将字写在稿纸的方格内,而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至近3年来,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盲写都成困难的他,继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来,独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
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周汝昌作的这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通过记述周汝昌的学术生涯,突出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辉煌成就,也表现出他精研学问、痴迷红学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B.周汝昌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喜欢“国货”和民族风俗、建筑、音乐等,而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C.尽管生于乱世,但周汝昌自幼好学,醉心文学艺术,勤于精读细敲,他日后取得的卓越成就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无关系。
D.周汝昌毕生致力于欧楷笔法、唐人写经、右军《兰亭》,并创立了周体法书,他的很多书法研究成果受到鉴定书家的肯定。
E.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周汝昌在燕大图书馆发现了《咏芹诗》,并撰写文章发表,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
(2)周汝昌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概括说明。(6分)
(3)周汝昌步入“研红”道路,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4)周汝昌被称为“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当代“红学泰斗”。为什么他能在红学研究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2.(25分)
(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5分。多选不给分。D项“毕生致力于”有争议,由原文第三段可知。B项“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准确。将可能性当作必然性,把自己的主观推断当作客观事实,原文是“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E项“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无中生有,原文第五段没有这样说,“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也不太准确,原文是“四兄周祜昌嘱周汝昌查证”。)
(2)①翻译方面:把《文赋》《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把《西风颂》以《离骚》文体译成中文。②书法方面:创立周体法书,研究成果受鉴定书家的肯定。③红学方面:《红楼梦新证》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出版红学研究专著47部。(6分。每点2分,概括1分,举例说明1分。照抄原文没有概括的视情况扣1—2分。若有学生答案概括出“古典文学或诗词方面”,并举出最后一段的诗来说明,可给1分。)
(3)①母亲的影响,常听母亲讲《红楼梦》故事,看到古本《石头记》;②胡适的影响。对胡适考证文章的查证让他兴奋,胡适与他书信交往;③对中华文化的喜爱,《红楼梦》是中华文明的真命脉。(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注意第四自然段的提示能找到前两点原因,而第三点要特别关注八、九自然段中周汝昌的自我解说。)
(4)①个人的禀赋: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②他人的帮助:得到了解或研究红学的母亲、兄长及胡适的帮助。③执著的态度:对红学研究的专注、痴迷,甘受挫辱,失聪失明却坚持研究。④深厚的学识:在书法、诗词等中华文化上有精深造诣,奠定研究红学基础。(8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8分为止;答案中前面的角度概括没有答出不扣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若在文本中有依据,也可酌情给分。)
篇5:摊破浣溪沙阅读答案
摊破浣溪沙阅读答案
第一文库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每小题3分)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Z《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3分)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意义的表述的一项是(???)(3分)
A.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B.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研究古今诗歌的传承工作,就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不进行古今诗歌传承的研究工作,就无法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胡适的《尝试集》就是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特征明显的一部作品。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意象选用还是艺术构思,以及在作品风格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体、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阅读答案:
【答案】
D
B
A
【解析】
1.D(A、B、C这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D项说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
2.B (A谈的是白话诗人的创作和古典诗歌传统的联系,不是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意义”的表述,偷换概念。C充分条件推理不当。D原命题成立,否命题不成立。)
3.A (A项原文第1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篇6:《管仲破厚葬》阅读答案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③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④戮:侮辱。
8.(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齐国好厚葬
②布帛尽于衣裘()
③桓公患之()
④厚葬之风休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则与选文布帛尽则无以为蔽的则用法相同的是()(2分)
A.入则无法家拂士
B.战则请从
C.至则无可用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下面句中没有标点,请在两处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11.用自己的话说说厚葬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什么危害?(2分)
参考答案:
8.(1)①喜欢
②用完,用光
③担心
④停止(4分)
(2)B(2分)
9.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2分)
10.(1)凡是人的行为,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
(2)略(2分)
11.布帛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遮身的;材木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防守的。(2分)
篇7:摊破浣溪沙阅读答案
试题:
(1)“春恨锁重楼”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恨”传达出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析。(4分)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两句。(4分)
答案:
(1)“恨”的真正原因是“青鸟不传云外信”。由此联系“丁香”在唐宋诗词中多喻指因思念恋人而郁思难解,可知“恨”传达出了抒情主人公因得不到恋人的音信而生难解的相思之愁。(4分)
(2)这两句词以景结情,以景衬情,更增愁情;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尤见凄迷。它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同时也是人物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的物化形象;愁如不尽之水,何其伤也。(4分)
摊破浣溪沙创作背景:无
篇8:摊破浣溪沙阅读答案
此词是一首伤春词,词中女子手卷珍珠帘,给帘挂上玉钩的时候,仍然是春恨绵绵紧锁高楼,风里落花无主,云外不见青鸟传来亲人的书信。雨中的丁香花蕾空结在枝头,又一次绝望的愁绪浓得化也化不开。回首三楚大地,天低日暮,长江水滚滚东去,更加映衬了愁思的深广和渺无尽头。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Z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表达其深重的愁恨与感慨。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起珠帘本想观看楼前的景物,借以抒发怀抱,可是卷起珠帘之后,发觉依旧春愁浩荡,春愁就像那锁住重楼的浓雾一样铺天盖地。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眼前的落花得以体现这种无边无际弥漫着的春愁。“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那么,谁是落花的主人呢?何处是落花的归宿呢?在这里,可以看出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飘忽,悠然神往。
下片“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青鸟是古代传说中传递信息的信使。青鸟不传信,想得到所思念的人的音信而不得,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诗人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Z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个人资料:
李Z(916-961年8月12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Z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李Z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时年四十六岁。庙号元宗,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诗词被收录《南唐二主词》中。
篇9:摊破浣溪沙阅读答案
李Z
手卷真珠上玉钩⑵,依前春恨锁重楼⑶。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⑷。
青鸟不传云外信⑸,丁香空结雨中愁⑹。回首绿波三楚暮⑺,接天流。
摊破浣溪沙字词解释:
⑴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⑵真珠:以珍珠编织之帘。或为帘之美称。《西京杂记》:“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玉钩:帘钩之美称。
⑶依前:依然,依旧。春恨:犹春愁,春怨。锁:这里形容春恨笼罩。
⑷悠悠:形容忧思不尽。
⑸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幸有三足鸟为之使。”注:“三足鸟,青鸟也。主西王母取食。”云外:指遥远的地方。
⑹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此处诗人用以象征愁心。
⑺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三楚地域,说法不一。这里用《汉书・高帝纪》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南楚。吴(今江苏吴县一带)为东楚。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篇10:《管仲破厚葬》阅读答案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③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④戮:侮辱。
8、(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齐国好厚葬②布帛尽于衣裘()
③桓公患之()④厚葬之风休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则”与选文“布帛尽则无以为蔽”的“则”用法相同的是()(2分)
A、入则无法家拂士B、战则请从C、至则无可用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下面句中没有标点,请在两处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11、用自己的话说说厚葬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什么危害?(2分)
参考答案:
8、(1)①喜欢②用完,用光③担心④停止(4分)
(2)B(2分)
9、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2分)
10、(1)凡是人的行为,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
(2)略(2分)
11、布帛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遮身的;材木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防守的。(2分)
篇11:《破碗之谜》阅读答案
《破碗之谜》阅读答案
考古学家挖出了一只汉朝的瓷碗,可惜缺了一块。洗去泥土后,惊奇地发现,亮晶晶的瓷碗内壁上,一个男人骑着一匹马在草地上追赶一个女子,那女子提着裙袂,跌跌撞撞地奔跑着。
那画在动,是一段循环往复的动画。女子跑到碗的缺块处,不见了,仿佛跳下了悬崖一般;骑马的男子也冲下缺块,消失了。过了一会儿,女子又在同一个点出现了,继续气喘吁吁地逃跑,男子依然在后面策马狂追。追到碗的缺块处,两人又先后消失了,接着又出现了,你追我逃,无休无止。
这件文物立刻轰动了世界,到博物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们议论的焦点很快转移到那个女子身上。她是谁?为什么逃跑?追她的人又是谁?最后,所有人只关心一个问题:她到底被抓到没有?
要是把碗补上,那女子的命运不就浮出水面了吗?于是人们齐声高喊:“补碗!补碗!”
博物馆立刻组织专家,比照缺块,制作出同样大小、同样质地的一块瓷片,镶嵌在碗的缺块处,天衣无缝,完美极了,可是——刚抹上特制胶水不到一分钟,瓷片就“咔嚓”一
声掉到地上,碎成几块。专家们又研制了更完美的瓷片和更强力的胶水,可依然失败了。于
是,专家们向全世界发出求助,一时间,各地的热心人带着书写那个古代女子命运的极大热
情,制作起那块瓷片来。
那一天,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手拿瓷片,排着队,缓缓移向一座高台。
那只古代的碗就供奉在高台的香案上。善良的人们期望自己制作的瓷片能救出那个可怜的女
子,但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失望的惊叫声此起彼伏,从清晨一直响到黄昏。
“我来试试!”一个光头少年,在几个成年男子的簇拥下,走上了高台。
“你的瓷片呢?”博物馆馆长和蔼地问。
“没有。”
“那你怎么补碗?”
少年没有回答,从怀里掏出一支水彩笔,在那匹马前面,画了一只草原鼠。草原鼠迅速打了一个洞,钻进了地下。疾驰而来的马蹄踏进了鼠洞,马重重地摔倒了,那个男子也跌下马来。逃跑的女子惊讶地回过头,男子忍痛招手呼喊,似乎在叫女子回来,但女子一咬牙,
转身继续奔跑,跑向缺块处。奇迹出现了,随着她的脚步,缺块自动生出瓷片和画面,先是
草地,接着是水,蓝幽幽的水。一条渔船停在岸边,年轻英俊的渔夫四处张望,神色焦急。
见女子跑来,立时满脸笑容,立即把女子扶上船,竹篙一点,轻盈而去,水面随着船头迅速
扩大,眨眼间布满了整个缺块。
语文试题 第5页(共10页)
破碗自己补上了!
当馆长举起这只修复完美的古碗时,台下欢声雷动。大家纷纷要求那个少年透露修复古碗的绝技。少年拿起话筒,低头沉默了。当他抬起头时,已是泪水盈盈。
“为什么非要去补呢?”少年说,嗓音带着一丝凄楚,“已经破的东西,无论如何是补不好的,既然想救那个女子,为什么不马上去阻止对她的伤害呢?只要伸出援手,就不会
……”少男忽然号啕大哭,说不下去了。带他来的几个男子把他带下高台,走向一辆警车。
人群鸦雀无声,少年原来是少管所的犯人!
第二天,媒体报道了这个少年犯的身世:父母离异,都不怎么管他。他成了街头的混混儿,先后被五所学校开除,社区也不管他。此后,他流浪街头,偷鸡摸狗,不知不觉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所有读到这条消息的人都在一瞬间作出了同一个决定:再也不会去补什么破碗了。因为真正的修补,是在破碗之前。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19期)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个自然段对考古学家挖出的瓷碗内壁上画面的叙写,为下文写人们补碗的情
节和少年的不幸身世埋下伏笔。
B.“手拿瓷片,排着队,缓缓移向一座高台”,写出了热心人之多,表现人们期望“救
出”那个可怜女子的巨大热情。
C.小说倒数第二段采用补叙的方法,介绍了少年的不幸身世,同时也交代了他在完美
修复古碗之后痛哭流涕的'原因。
D.小说通过专家、热心人多次想方设法修复缺块却屡遭失败的情节,层层铺垫,有力
地衬托了少年修复的独特匠心。
E.小说以“补碗之谜”为题,通过一个修补古瓷碗的故事,提出了学校与社会如何去
关心少年犯的问题,令人警醒。
14.“破碗自己补上了!”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根据文本,探析“真正的修补,是在破碗之前”这句话的涵义。(6分)
参考答案:
13.( 5分)AE (A.“少年的不幸身世”与瓷碗内壁上画面没有关联。E.“如何去关心少年犯”应是“如何防止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 分)
14.( 4分)①结构上,照应前文补碗的情节,并由补碗一事引出了少年的身世。②内容上,表现了热心人对补碗出现奇迹的惊讶与赞叹,表明了少年美好的愿望。(一点2 分,意忍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15.( 6分)〔示例〕 ①碗破之前应该精心呵护,否则,一旦破了,无论如何是补不好的。②幸福美满的家庭需要共同维护,一旦破裂,将对子女身心产生巨大的伤害。③对于缺少关爱的未成年人,学校、社会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及时关心、爱护、教育他们,以免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一点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读书破一卷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2.全国一卷数学答案
4.读书四境阅读答案
6.忆读书阅读答案
7.谈读书 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