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读书四境阅读答案

读书四境阅读答案

2022-07-16 08:13:0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可变与不可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读书四境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读书四境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读书四境阅读答案

篇1:读书四境阅读答案

作者:(1)

出处:(2)

自然段

内容要点

中心论点

“翻”是略识书之梗概,辨书之雅俗,定书之取舍

(5)

(3)

“吃”须反复琢磨,咀嚼

(4)

读书四境,各有不同

20.学校图书馆新近购买了一些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等。请将你的阅读体会写几句话,向同学们推荐其中的一本书(点明所推荐的书值得怎么样去品读,并能正确介绍该书的内容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6.(3分)B

17.(4分)“读”(“读书”)(2分)“吃”(“吃书”)(2分)

18.(3分)C(1分)清晰地论证读书历经四境,愈读愈艰(或,清晰地论证不同阶段读书有不同收获)(2分)

19.(8分)

(1)李承志(1分)

(2)2月12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第四版(1分)

(3)“读书”是对书的理解、认识(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碰撞)(2分)

(4)“品书”是读字间之字,思句外之意(2分)

(5)读书有“翻、读、吃、品”四种意境(或:读书的意境右“翻、读、吃、品”四种)(2分)

20.(4分)

要点:(1)点明所推荐的书值得用心品读(2分)

(2)能正确介绍所推荐书的内容特点(2分)

参考示例:《聊斋志异》是清朝文学家蒲松龄用一生心血写成的奇书,值得我们去用心品读。作者善于把幻域与现实、虚构与真实结合起来塑造人物。(书中的花妖狐魅,既有原物的特征,又极富人情昧。)

篇2:读书四境阅读答案

李承志

①读书是心灵的历程。书之不同,读书的意境便会不同。□□读者的学识有高低,所读之书有雅俗,□□读书的意境不外乎有四种——翻、读、吃、品。四境如山峰叠立,愈攀愈艰。一本书如历经翻、读、吃、品四境,便称得上稀世奇书;历经翻、读、吃三境,则可称世间佳书;历经翻、读二境,便为味书:一翻而足,则只能称之为纸书。纸书如同白开水,只能权充润喉之用,而于充饥无补;味书则如美味小吃,既可充饥又可解馋,令人流连忘返;佳书如盛宴之佳肴,吃之则香沁心脾,神清气爽;奇书如仙宴之山珍,须有幸得之,品之则飘然若仙,宠辱皆忘。

②读书应选兴味和程度与己相近者来读,否则便会事倍功半。一书当前,先要观其形,察其色,遍览其页,以定其是否需深入研读,此为读书之翻境。“翻”是略识书之梗概,辨书之雅俗,定书之取舍。翻书的目的是为了寻觅好书,佳书,奇书,翻过之后,书便有两种殊遇,一是舍而弃之,一是捧而读之。翻是读、吃、品的端始,没有翻,读便无从谈起;只翻不读,犹如竹篮打水,终无所获;遇书便读,就会有失甄别,为书所乱。

③翻过之后便要读,“读”是对书的理解、认识,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读可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读书犹如探险,前面既有名山大川,也有深林幽谷,有时还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鸿沟。读书应排除杂念,全心投入,任思绪在时空中邀游。读书之艰,难在于入,读之入境,在于忘我。读不同的书便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书一览无余,有的书虽冥思苦想,却不得其解。

④对于前者便可告一段落,对于后者,则须反复琢磨,咀嚼,如蚂蚁啃骨头般将其一块块咬碎,这种咬文嚼字的读法便是“吃书”。“吃”也便成了读书的第三种意境。“吃”是对书的反复研习,吃书需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吃书”既可使你人渐憔悴,衣带渐宽,又可使你茅塞顿开。吃书虽苦,但苦后有甜,故读书之乐多生于此。

⑤一般的书历经翻、读、吃三境便可了如指掌。对于那些既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奇书,只翻、读、吃是不足以领会其神韵的.,需跳出书外,以心品之。“品”就是读字间之字,思句外之意,它是读书的最高意境。品可观书全貌,扼书之神髓、辨书之品位。品书需有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博大的胸怀。同一本书,读者不同,品出的滋味便会有异,即使是同一位读者,也会因品书时间不同,而味道迥异。

⑥读书之四境,如四季之景,各有不同。翻书在页,读书在句,吃书在字,品书在心。翻得趣,读得益,吃得味,品得神。

(202月12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第四版,有删改)

【问题】

16.按照文意,填入第①段空格处的词语应是( )(3分)

A.如果……那么……

B.尽管……但是……

C.因为……所以……

D.不仅……而且……

17.从第③、④段看,第④段中加点词“前者”指的是【 】;“后者”是指的是【 】。(4分)

18.文章第②段至第⑤段,采用了【 】(A.总分B.并列C.层进D.对照)的思路结构,这样写的作用是【 】。(3分)

19.根据选文,请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8分)

篇3:读书阅读答案

1.目的是为了从反面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引出论题。其好处是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2.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心思分散,无时间读书。

3.作用是过渡,承上启下。

4.“略”。

5.文章从三方面论述“读有益的书”的好处。一是可以使头脑清醒和灵活;二是可以滋补和提升精神;三是可以使人胸襟高雅,气度不凡。(意对即可)

6.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篇4:《读书》阅读答案

阅读时,你会感觉自己像一条游泳的鱼,自由自在,任思想驰骋!

父母生养身体,书籍铸造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书籍好比我们的再生父母。

读书赋予人的快乐是任何美食、锦衣和华屋绝难比拟的——吃一道佳妙的.菜,美味一会儿;穿一件漂亮的衣,神气一阵子;读一本有益的书,受用一辈子。

人不读书与人无朋友的孤单,也许是暂时的,人若不爱读书,那么这种孤单贫穷将是终身的。

文学的魅力无穷,书中的世界最大。

(节选自叶文玲《关于读书》)

1.为什么说“书籍好比我们的再生父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感受过读书的快乐吗?请你描述一下读书带给你的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读书》阅读答案

《读书》阅读答案

《读书》阅读答案

①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严重。叮足、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

②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好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拉杂的事情上。而这些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正是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思想肤浅庸俗形之于外的时候,言语就自然无味,面目也必随之可憎了。

③我们固然不能脱离现实而生存,但每天抽出一小部分时间读读书,却可以使我们保持头脑的清醒和灵活。

④古人说:“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有一大部分是来自读书。天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而我们的言谈举止就不至于“无味”或“可憎”了。

⑤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休息。对用脑力处理事务的人来说,读书会是 一种解脱。当我们烦闷的时候,读书固然可以解闷;当我们愁苦的时候,读书也可以使我们忘忧。

⑥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回顾你自己的忙碌沉迷。一切日常引以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这时就都不再那么值得认真了。

⑦书本是人类精神上的营养剂。缺少了它,生活必有缺陷。

⑧林语堂劝人们找到“文学上的爱人”。他说:“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的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寻出和自己性情相近者。”你如能时常有机会和一位与自己精神领域接近的作家借书本聊天谈心,他所说的话就是你想说的话,他的喜怒哀乐就是你的喜怒哀乐,这时,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到知心朋友一般的快乐。

⑨世上有人喜欢储蓄金钱,有人喜欢收藏古董,有人喜欢搜集邮票珍玩,也有人喜欢把 书本上的佳言名句储存脑中。最后这种储存是最富经济价值且又是最安全的储存。因为它一不怕窃盗,二不怕丢失。而且携带方便,取用简单。

⑩“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远胜过服饰上的奢华或家宅中 的堆金积玉,而它能使你有恬淡宁适、心安理得的快乐,更决非终年孜孜为利,唯恐失去存款的人们所可比拟的。

阅读题:

1.文章开头即引古人“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之说,其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4分)

2.第②段写的“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2分)

3.第⑨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4.第③段谈到“读有益的书”的好处,请结合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写出一部书名,并谈谈从中得到什么益处。 (3分)

5.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读有益的书”的好处?请简要概述。 (3分)

6.请写出本文的两种论证方法。 (2分)

参考答案:

1. 目的是为了从反面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引出论题(2分)。其好处是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深思(2分)。

2. 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心思分散,无时间读书(2分)。

3. 作用是过渡,承上启下。(答出“承上启下”可得2分,只答“过渡”得1分。)

4. 此题为开放题。写出书名得1分,谈出益处得2分。

5. 文章从三方面论述“读有益的书”的好处。一是可以伸头脑清醒和灵活(1分);二是可以滋补和提升精神(1分):三是可以使人胸襟高雅,气度不凡(1分)。

6. 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任意答对两种得2分)。

篇6:《读书》阅读答案

①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严重。叮足、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

②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好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拉杂的事情上。而这些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正是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思想肤浅庸俗形之于外的时候,言语就自然无味,面目也必随之可憎了。

③我们固然不能脱离现实而生存,但每天抽出一小部分时间读读书,却可以使我们保持头脑的清醒和灵活。

④古人说:“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有一大部分是来自读书。天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而我们的言谈举止就不至于“无味”或“可憎”了。

⑤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休息。对用脑力处理事务的人来说,读书会是 一种解脱。当我们烦闷的时候,读书固然可以解闷;当我们愁苦的时候,读书也可以使我们忘忧。

⑥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回顾你自己的忙碌沉迷。一切日常引以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这时就都不再那么值得认真了。

⑦书本是人类精神上的营养剂。缺少了它,生活必有缺陷。

⑧林语堂劝人们找到“文学上的爱人”。他说:“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的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寻出和自己性情相近者。”你如能时常有机会和一位与自己精神领域接近的作家借书本聊天谈心,他所说的话就是你想说的话,他的喜怒哀乐就是你的喜怒哀乐,这时,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到知心朋友一般的快乐。

⑨世上有人喜欢储蓄金钱,有人喜欢收藏古董,有人喜欢搜集邮票珍玩,也有人喜欢把 书本上的佳言名句储存脑中。最后这种储存是最富经济价值且又是最安全的储存。因为它一不怕窃盗,二不怕丢失。而且携带方便,取用简单。

⑩“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远胜过服饰上的奢华或家宅中 的堆金积玉,而它能使你有恬淡宁适、心安理得的快乐,更决非终年孜孜为利,唯恐失去存款的人们所可比拟的。

阅读题:

1.文章开头即引古人“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之说,其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4分)

2.第②段写的“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2分)

3.第⑨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4.第③段谈到“读有益的书”的好处,请结合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写出一部书名,并谈谈从中得到什么益处。 (3分)

5.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读有益的书”的好处?请简要概述。 (3分)

6.请写出本文的两种论证方法。 (2分)

篇7:小议读书 阅读答案

小议读书 阅读答案

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 一是为什么读书。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所以,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不仅要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⑤最后,要善于活化知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知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就需要活化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系统。人的大脑好比电脑,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零碎的知识,如果不去消化、理解和运用,无非是在脑容量里多占了点空间而已,这样的知识越多,你的内存越小,反应越慢,脑子容易僵化。知识是冰,是死的,而智慧是水,是活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到达了读书的真境界。

1.标题《小议读书》肯定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什么?(2分)

2.从选文的结构和分论点的角度完成下列两题。

(1)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2分)

(2)用简洁的语言回答读书要“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2分)

3.第⑤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2分)

参考答案:

1.其理由是:首先,从形式上看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仅仅是一个短语(1分);其次,它仅仅是一论题,规定了作者的写作范围,没有表达作者对读书的见解和主张(1分)。

2.(1)不能。其理由是:它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或它有一个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1分),体现了议论文论证思路的严密性(1分)。(判断错误,该题不得分;判断正确,不讲理由,也不得分)(2)读书要读经典(1分);读书要边读边思边疑,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1分,答出前一分句也可得分)。

3.比喻论证法(1分)。证明了读书要善于活化知识(1分)。

篇8:读书佐酒阅读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佐酒

元 陆友仁

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

觇⑤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⑥,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选自《研北杂志》)

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②外舅:岳父。③率(lǜ):标准。③子弟:家中的晚辈。⑤觇(chān)偷看。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好饮酒 好___________

(2)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 闻___________

(3)遽抚掌曰 抚___________

(4)此天以授陛下授___________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一斗为率(把、用)

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

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

D、与上会于留(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喜欢

(2)听到

(3)拍(击)

(4)授给(给、给予)

2、B

3、杜祁公对此非常怀疑,派加重晚辈秘密地去偷看他。(意思符合即可)

4、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

篇9:读书佐酒阅读答案

①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

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

③。公深以为疑,使子弟

④密觇

⑤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⑥,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

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选自《研北杂志》)

注释:

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岳父。

③率(lǜ):标准。

③子弟:家中的晚辈。

⑤觇(chān)偷看。

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

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好饮酒 好___________

(2)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 闻___________

(3)遽抚掌曰 抚___________

(4)此天以授陛下授___________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以一斗为率(把、用)

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

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

D、与上会于留(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喜欢

(2)听到

(3)拍(击)

(4)授给(给、给予)

2、B

3、杜祁公对此非常怀疑,派加重晚辈秘密地去偷看他。(意思符合即可)

4、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

篇10:读书佐酒阅读答案

读书佐酒 (元)陆友仁

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觇⑤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⑥,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选自《研北杂志》)

【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岳父。 ③率(lǜ):标准。

③子弟:家中的晚辈。⑤觇(chān)偷看。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译文、苏子美为人豪放不羁,喜欢饮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读书,(他边读边饮酒,)以喝完一斗为限度。杜祁公(对此)深感怀疑,就派家中年轻的晚辈去偷偷察看他。正听到子美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偷袭行刺秦始皇,刺客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车上(这一段)时。他突然拍手说:“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将我送给陛下呀。”(苏子美)又拍桌子说:“君臣相遇,竟如此艰难呀。”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好饮酒 (2)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

(3)遽抚掌曰 (4)此天以授陛下

(1)喜欢 (2)听到 (3)拍(击) (4)授给(给、给予)(4分,每小题1分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B

A、以一斗为率(把、用) 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

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 D、与上会于留(在)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杜祁公对此非常怀疑,派加重晚辈秘密地去偷看他。(2分,意思符合即可)

24、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2分,答出“热爱读书”或“喜欢饮酒”给1分,答出“性情豪放”或“性情不羁”给1分)

篇11:《谈读书》阅读答案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不加分析,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

3.排比;这样写,句子整齐,造成一种气势,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4.比喻论证;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

【读书四境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读书佐酒》阅读答案

2.忆读书阅读答案

3.谈读书 阅读答案

4.眼界与读书阅读答案

5.读书破一卷阅读答案

6.读书啊的阅读答案

7.眼界与读书 阅读答案

8.《童年读书》(节选)阅读答案

9.老舍读书阅读答案解析

10.读书的阅读与答案

下载word文档
《读书四境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