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东南白菜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试析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成因及对策,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试析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成因及对策,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试析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试析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人格障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类型、特征和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和矫正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对策.
作 者:李志强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福建,泉州,36 刊 名:零陵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3) 分类号:B848 关键词:大学生 人格障碍 成因 对策篇2: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主要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主要成因及对策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文章着重分析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作 者:杨南 YANG Nan 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广西,柳州,545006 刊 名:企业科技与发展 英文刊名: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44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心理障碍 成因:对策篇3:浅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障碍呈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有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克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有: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消除心理压力、培养社交能力、开设心理咨询课程等.
作 者:郑伟 作者单位:徐州教育学院医务室,221006 刊 名: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ZHOU EDUCATION COLLEGE 年,卷(期): 17(2) 分类号:B84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障碍 成因 对策篇4: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对策探析
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对策探析
当今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状况如何?笔者在本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名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此次调查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回答信不信宗教,若不信,信什么,理由何在?若信,信哪种宗教,原因何在?等等.调查结果显示:
作 者:陈安金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学术委员会 刊 名:科学与无神论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ATHEISM 年,卷(期): “”(1) 分类号:B8 关键词:篇5:大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厌学问题已经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对吉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的`访谈,从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四方面探讨大学生厌学的成因,提出解决对策.
作 者:刘鑫馨 邢乃愈 杜艳飞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刊 名:华章 英文刊名:HUAZHANG 年,卷(期): “”(23) 分类号:G441 关键词:大学生 厌学 原因 对策篇6: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成因及对策探析
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成因及对策探析
心理虚脱、性心理障碍、个体人格缺陷和精神抑郁等是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它的产生不仅有环境、社会、家庭方面的因素和影响,也与个体成长的.特殊经历有关.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咨询,进行心理疾患的治疗.
作 者:陈有忠 作者单位:武警学院,部队管理系,河北,廊坊,065000 刊 名:武警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ACADEMY 年,卷(期): 19(5)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篇7: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以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本专科招生比例,定期公开岗位信息;高校要紧贴地方经济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度加大选修课、实践性课程比例;大学生更要化被动为主动,合理定位,注重强化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践行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实现就业.
作 者:闫海波 张德高 YAN Hai-Bo ZHANG De-Gao 作者单位:闫海波,YAN Hai-Bo(江苏工业学院,招生就业处,江苏,常州,213164)张德高,ZHANG De-Gao(江苏工业学院,后勤公司,江苏,常州,213164)
刊 名: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0(4) 分类号:G473.8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职业规划篇8: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进人21世纪,80后、90后一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加爵事件再次敲响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警钟。大学生充满对未来的憧憬,但面对社会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内心冲突的压力与挑战,他们的心理变化明显,不同程度地存在强迫、偏执、敌对、抑郁、敏感、焦虑等心理问题,表现出苦闷的情感与心境,如烦躁不安、神经过敏、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甚至死亡的想法,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精神疾病。近年来患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据调查,某省属高校3000多名新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占30%,比较严重的占12.4%。心理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是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1.外部环境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随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新事物、新观念日新月异,给传统价值体系以很大冲击。网上垃圾、、黄毒与色情等消极因素的泛滥,使大学生易受不良信息的诱惑,以至沉溺其中。封建迷信思想、邪教、伪科学借助网络制造混乱,无情吞噬着自控力、识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使其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发生动摇,产生心理偏差和失衡。社会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征的负面效应(如传统文化要求人的喜怒不形于色等)、内倾性国民性格等使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先天不足。社会不良风气和思潮的侵蚀在大学生身上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他们很难对人生价值、幸福生活等系列问题达成共识,无法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新的学习任务、生活环境不能很快适应,面对人际交往的日益复杂化、社会化、功利化,他们看不惯世风又无力改变,陷人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从而谨小慎微、害怕交往、行为怪异。
2.父母人格特征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心理状况在父母人格特征、夫妻关系、家庭教育方式中可找到直接或间接的根由。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谦虚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父母粗暴蛮横、孤僻冷漠、夫妻关系不和等会造成学生心理阴影,使其任性、依赖、骄横,独立性差,逃避困难。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易让学生产生恐惧和内疚心理,对子女要求过分严格、缺乏沟通甚至训斥打骂孩子反而容易造成其形成逆反心理或失去个性,若娇宠和溺爱孩子,对其错误言行、不良习惯放任自流,缺乏适当教育,又会使之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缺乏教养,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3.挫折教育不足形成消极心理。大学心理咨询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学校教育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高,抗挫力比较脆弱,而以往积累的社会经验和资源又不足以应对眼前的`诸多问题。于今,大学校园里强手如林,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色彩日渐淡化,但其生活经历简单,成长道路大多一帆风顺,偶然失败(如成绩不如人、奖学金未评上、失恋、受处分等)或自尊心受挫,便耿耿于怀,容易消极懒惰、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打算。因家境条件不好或亲友病故等也会造成大学生内向敏感、自卑抑郁。
4.学习紧张造成焦虑心理。有的大学生进校后为保住高中时代佼佼者地位,废寝忘食,学习负荷加大。大学里专业考试和各种过级考试多,学生长期处于学习应激状态,有的考生考前失眠、考试怯场。因所读学校不理想、专业选择不当、对任课教师教学方法不适应、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佳等都会使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心理压力加剧,焦虑不堪。
5.经济压力形成自卑心理。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悬殊大,且消费多,除学费和住宿费外,还有人情消费、“品牌”消费、恋爱消费等各类生活费。同学之间易攀比、讲排场,由于物质的贫乏会被同学瞧不起,有的学生就靠或找亲友借钱来维持体面的生活。由于学费高,有的学生想去校外打工但又怕影响学业,在校内愿意从事勤工助学但又不乐意干服务性工作,怕人瞧不起,结果自卑、抑郁、烦恼,形成持续的消极心理。
6.就业压力造成恐慌心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的就业方式,择业难度和就业风险加大。面对理想与现实、职业与地域、经济实惠与发挥专长等方面的冲突与选择,他们无所适从,进退两难,急于毕业又怕失业,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难以树立。他们慨叹找工作难,找理想工作更难。以往进了大学就是国家的人,现在受专业、性别及社会关系的制约,他们不容易找到合适岗位。看到学长找不到合适工作而灰心,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内心深处充满优虑。许多人为了就业不得不压抑个性去做本不喜欢的事,参加各类培训班,准备相应证书的考试,导致心理重负。
7.社交不良形成优虑心理。大学生既有对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又有对新事物的磨合和吸纳。大学学习与生活环境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中小学时代,社会接触面扩展,若不以健康心态和较成熟的思想观念去应对,势必造成人际交往的不良冲突:如与父母的代沟、与同学亲友及老师关系的紧张、异性交往的障碍、恋爱矛盾等。大学生大多是与老师、同学、恋人、家人及亲朋好友交往,只不过他们与人相处的经验相对较少,缺乏基本交往技巧,不知怎样与来自不同家庭、民族、地域、社会背景的人打交道,过分关注自我,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自命不凡或过于挑剔,一旦不合己意便易产生交往障碍。有的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校园文化活动不敢参与,担心失败;有的因贫穷、成绩不好或受过处分,不愿敞开心扉与人交往,造成封闭自傲或自卑。有的渴望交往,得到友谊,但沟通不良,有孤独感。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及消极等待均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影响心理健康。
8.恋爱与性心理适应不良带来心理困惑。爱情是大学生敏感的话题,大学生性生理趋向成熟,但因性知识暇乏、性心理异常、性行为压抑而苦闷仿徨。西方性文化冲击影响性观念,使大学生产生性认知偏差、性矛盾冲突,导致性心理障碍和性适应不良。有的不能正确对待异性朋友,想人非非,陷人单相思。有的不知如何宜泄和释放性意识;有的对异性充满神秘感,导致窥阴癖、恋物癖。有的涉人爱河中不够理智冷静,到校外租房同居,使女生怀孕。有的恋爱低龄化,大一就公开谈朋友,同桌自习,同桌吃饭,在众目睽睽下依偎搂抱不足为奇。有的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害怕影响人党、评三好学生和各种奖助学金而压抑这份感情,从而得不到正常健康的异性交往。当理想的交友恋爱状态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产生误解或失恋时,他们就痛苦消沉,不能自拔,甚至轻生。
9.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欠佳。大学生处在青春时期,也是心理断乳期,成熟和不成熟交织,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自我意识混乱,自我认同失调的现象,且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对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影响深远。有的个性存在缺陷,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心理调控能力差。如为朋友关系破裂、父母感情不和而苦恼,为自身形象欠佳而悲观。有的不了解自己的优点,有无能感,感到不被他人重视和接纳,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做事畏首畏尾、优柔寡断、依赖性强。有的自我评估偏高,认为自己能干大事情,时时处处应走在同龄人前面,形成优越感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定势心理。有的因生活自理能力差而焦虑,怀疑自己,缺乏自信,过分担心将来。有的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漠不关心,不与人交流思想,也不多管闲事。对集体活动不热心,对学习成绩不在乎,一学期几门功课不及格也不着急,甚至对处分也不在乎。有的对学校正面的宜传教育内容不假思索,一概持冷淇甚至抵制的态度.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广大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值得信赖,倍为推崇,其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性格、气质等对学生都有深远的影响。要发挥教师自身的楷模作用,以科学态度对待心理问题,结合教学过程并利用讲座、专栏、参观访问、讨论等多种形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人格魅力和良好的个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保持积极、辩证、通达的人生态度,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精神状态乐观向上。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全的人格和稳定乐观的情绪,冷漠严厉、喜怒无常、惩罚无度,势必会引起大学生的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
2.发挥学生工作专职干部的积极作用。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的专职干部要用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去塑造学生,做到自信自强、民主平等、宽宏大度。若自己思想上有模糊的概念,学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习气就会乘虚而人。
学工干部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信心和人生目标,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高尚的情操,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接受社会的洗礼。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使其对社会、人生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采取积极适当的态度与行为反应,客观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学会修身养性,保持开阔胸怀。加强大学生认知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人际和谐教育,促进其自我认识的完善和发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良好心态,从而抗拒诱惑,避免心理失衡。培养大学生成熟的恋爱观和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性观念,积极主动地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正确处理恋爱挫折。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和交往技能,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学会信任、尊重、理解和宽容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有社交恐俱症的学生,要通过团体咨询和积极暗示,让其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走出自我,融人集体。加强大学生个性健全教育和挫折教育,使其适应自身生理、心理、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烦恼、调适情感、排解困扰、减轻压力,正确对待和承受挫折。
把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自杀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既按社会要求规范大学生行为,也要满足其个人的合理需要。立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促进其科学发展、文明生活和健康的成长。常到学生宿舍谈心,了解他们独特的生活条件和观点感受,使之受到关心、得到尊重,寻求积极的改变。做到正面教育与侧面引导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统一。
积极开辟大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渠道,为其宣泄和放松情感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对校园内寝室文化、课桌文化、另类文化乃至厕所文化等非主流领域的情感信息要给予适当包容,以达到对大学生心态的深刻把握,同时要扭转其寻求心理咨询可耻的观念,及时寻求专业性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和培养专业兴趣。创设文明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高雅健康的精神食粮。大学生在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团结友好、宽松和谐的集体中会心情舒畅,激情涌动,力量倍增。
规范建设校园网络,创设积极和谐的网络氛围。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时清除网络垃圾,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培养一支既善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工作又能熟练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德育队伍,开辟网络党校,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3.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院系设立学生心理委员,聘请经验丰富、有专业知识技能、乐于奉献的心理专家或医生开展工作,强化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当前的心理咨询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防微杜渐、有的放矢、未雨绸缪。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电话咨询等相结合,辅之以暗示疗法、和音乐疗法等,加以疏导和化解。心理咨询室有宽敞明亮的房间、舒适温馨的布局、美观大方的设备,以营造良好的气氛。注重个案分析,认真分析起因,对症下药,对重点学生加强跟踪和干预。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自觉预防心理疾病。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校刊、报纸、橱窗、板报等媒介,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系统开设生理心理课程并纳人教学计划,如爱情与性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练、大学生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等。每年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办好“心理健康教育报”,结合第二课堂活动,建设好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好一年一度的心理节或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氛围。
4.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优化。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将自身愿望、需要、目标与行为统一起来。通过听讲座、心理测评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评价、完善和发展自我,培养良好个性。正视自己的得失,不盲目与人竟争,避免过度紧张。悦纳自我,放弃完人和超人的念头,对自己不苛求,多一些平常心。提高认知水平,学会辩证和多角度地看问题,审时度势。面对失意的现实遭遇,能运用激励法(将成功人士的话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补偿法、转嫁法(用诙谐化解困境)、升华法(把低层次、不被社会认可的需要动机转化为建设性、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较高层次的行为方式)等进行自我调节,自我保护。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措施,自我教育,自我锻炼,提高心理免疫力。当受到自卑、沮丧情绪包围时学会情绪自控,或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或找知心朋友倾吐郁闷,寻求理解与慰藉,获得心理平衡,强忍着眼泪反而对心理健康不利。
正确认识同学之间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的差异和矛盾,努力从自我做起,善解人意,在理解、维护其需求与尊严,学会宽容和感激他人。养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克服惰性、厌学、惧考、怯场、舞弊心理,掌握学习规律,拓宽学习领域,培养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一定交往艺术,善于从他人的反应、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短处,从而选择恰当行为。培养恋爱道德,妥善处理感情。扩大交友范围,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根据自己的业缘、地缘、趣缘、情缘圈,既注重同辈间交往,还注重与良师学者、专家名人交往,锻炼交往能力,在交际合作中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参与意识,积极参加文艺体育、寝室文化、科研学术或其它社团活动,拓展视野、发挥特长、增长才干、增强自信,通过学习、活动、交往形成和谐自由发展的个性。
正确认识周围环境,能以积极的态度和心理防御应对不利的生活条件,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增强道德自律能力、选择能力和生存能力,既能走进又能走出网络。提高对外界紧张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遭遇压力和挫折时不逃避退缩,而是认真分析受挫原因,及时纠偏,另择佳途,坚信冬天过后就是春天。“天道谁无烦恼,风来浪也白头”,如果有此豁达开朗而富于幽默的心理品质.就不会因失败而一以不振。
篇9:大学生德育论文: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德育论文: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德育论文: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台秀珍8,黄耀宇,李丹。
(河北工程大学a.组织部b.农学院c.科信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摘要:大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既与大学生个人主观因素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外界诱因有密切关系。矫正大学生不良行为,高校应实现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目标,建立预警机制,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着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不良行为;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130-02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做出全面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对策进行矫正,应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问题。所谓不良行为,是指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存在不良行为的大学生是指在校内外多次发生违反校规校纪、违反社会公德且在群体中表现较差的学生。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打架斗殴、恋爱观扭曲、个人履历造假、语言行为不文明等等。
一、大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1.大学生个人主观方面的因素
(1)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产生不良行为的思想根源。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起伏较大,好奇心强,虽然有一定的主见,但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较弱,自控能力差,易感情用事,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由于还未形成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致他们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认识不够,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意识欠缺。这是一些大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内在政治思想因素。
(2)心理断乳尚未完成,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状态,导致产生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不可否认,大学生的心理还存在一定的幼稚性,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如同学之间的成绩之争、能力之争、人际关系矛盾等问题,会出现一些不良心理状态,如攀比心理、妒忌心理、报复心理、侥幸心理、冒险心理等。
(3)对大学生活的认识存在误区,是导致不良行为产生的认识根源。进入大学,部分大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期望值不高,错误地认为大学生活是清闲和自由的,不需要像高中那样刻苦学习了,可以舒服地度过四年大学时光了。在这种认识误区的作用下,他们将自己的天职――学习抛到了九霄云外,将父母的期望和老师的教诲忘得一千二净,取而代之的是整日流连于网吧之间,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发泄于充满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中,将自己对人际交往的畏惧转移到真假难辨的网络聊天中而难以自拔,从而导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出现不良行为。
2.外界的诱因
(l)一些社会的不良风气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出现不良行为。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潜滋暗长和虚拟的网络社会带来的网络垃圾等。这些都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和冲击,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助长了不良行为的形成。于是,出现了作业写不完,抄袭;考试过不去,作弊;论文做不好,复制;想当干部,贿赂;等等。
(2)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长在看到学生获得高分、考入大学时喜不自禁、志得意满,却恰恰忽视了这整个过程中学生道德意识的缺失。由于对子女的不良行为习惯多采取估息的态度,助长了大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
(3)高校道德教育的缺失,也是大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日益“盛行”,足以说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多的是浮在表面的功夫,流于形式,没有深入,造成“知”与“识”脱节,有知无识。知是非却不知荣辱,知对错却不知善恶,或者“知”与‘行“分离,知道对却做不到,知道错却还犯错,致使“德育智育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使德行培养更多地沦为一种理性认知,缺乏生活化、具体化、行动化,从而难以对大学生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矫正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要对之加以矫正需要多方面的力量,而且要形成向同一方向努力的合力。
1.集全校力量,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实现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
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还必须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多渠道、多途径、生动有效地对其进行教育,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观念。为此,必须强化教育实践,做到“四个结合”,实现全程育人。所谓“四个结合”,就是要通过全程实践和定点实践、外在教化和内在省悟、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结合,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其思想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明是非,知荣辱,把正确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实践,内化到自身,落实到行动。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行政干部管理育人、后勤人员服务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育人的格局;要积极探索班级导师制、专业导师制、宿舍导师制等思想政治导师制度模式,对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把一些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建立预警机制,减少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
用建立预警机制的方式对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进行提醒和约束,是减少大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有效办法。这种预警机制包括横向预警和纵向预警两方面。横向预警由教务管理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组成。一旦学生的行为已有触犯校规校纪的倾向,并有可能向被处分的方向发展,应进行预先警示。纵向警示指某一类型的违规违纪行为在达到每一等级的处分之前,在程度还较轻的阶段进行预先警示。预警应用书面告知的方式进行,并应成为给予处分的前置条件。一般情况下,收到书面预警告知书后,没有哪一个学生面对白纸黑字的违规违纪的警示通知会无动于衷。学生为此增加了自律意识,学校也达到了管理的目的。
3.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大学生不良行为实施的过程中,虽然外在因素可能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在因素,因此应当特别重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只有人格健全,大学生才能冷静地面对和应付外界环境的压力和诱惑,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前面分析中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其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不适应状况和心理障碍,因此,在环境与挫折的反应上,较多地表现为消极性的适应或不适应的倾向,在行为上则表现为缺乏自律性。为此,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及时调解,从而避免由于心理失衡产生的不良行为。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行为规范的环境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的行为形成的、以一定方式表达并反映大学生这一群体生活状态的一种共有文化现象,它反映大学生在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方面的特点,对大学生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对校园文化进行积极引导,努力建设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的大学校园文化,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其情操,增长其知识,发展其智力,矫正其行为,全面锻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满足其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在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中,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会无处生根。
参考文献:
[I]粱超,肖周录,大学生不良行为与高校矫正机制的完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
[2]吴军.注重大学生不良行为的预警和矫正[N].贵州日报,
-6-14.
篇10:浅析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摘要焦虑、厌烦、失望、生气等不良学业情绪严重削弱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够、学习目标缺乏、学习方法不当、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是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倡导快乐学习可以减少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产生。
关键词大学生 学业不良情绪 对策
0 引言
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 包括快乐、期望、自豪、放松、生气、焦虑、害羞、失望、厌烦等,它不仅包括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良好的学业情绪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活动的开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反之,不良的学业情绪会阻碍认知资源的激活,抑制学习的能力。但是当代大学生学业情绪的状态不容乐观,厌烦、失望、焦虑、生气等不良学业情绪正在蔓延,本文试图探讨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成因及其对策,以期为以后的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具体表现
(1)焦虑。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多半是由于不能实现目标或不能避免某些威胁而引起的。大学生学习焦虑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学习目标模糊导致的焦虑。学习目标不明确,就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怎样学,然而人内心都有一个超我,都有向上、追求进步的愿望,因而当人处于茫然、浑浑噩噩的状态时,容易产生自责、焦虑的情绪体验。二是学习动机过强导致的焦虑。学习动机过强,坚持一些绝对化的'信念,如“我一定要……,我必须……”,而外界环境的某些因素是不受人主观控制的,因此潜意识就会担心自己犯错,担心自身的学习能力不能实现学习目标,这样的结果是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焦虑。
(2)厌烦。厌烦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对学习感到厌倦。厌烦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学习内容的难度过高,认知资源、心理能量消耗过度,身心疲倦,感到厌烦;二是学习内容的难度过低,学习缺乏挑战性和成就感,继而缺少愉快感,产生厌烦情绪;三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缺少兴趣,学习内容过于单调、枯燥,学习形式机械、重复。厌烦会抑制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兴奋性,使大部分认知资源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激活,从而削弱学习能力。
(3)失望。大学生对学习的失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大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失望。大学的学习跟想象中的学习有较大差别,一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继而产生失落和失望情绪;二是对学习效益的失望。由于近几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读书无用论”开始蔓延,学习的重要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对学习效益的失望严重削弱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生气。生气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生气主要是由于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的不满而引起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高,但是也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现实中的高校教育体系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如高额的学费、严峻的就业形势、落后的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的教学内容。
篇11:大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近几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但也造成了人类对它的依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分析大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基础上,就高校如何应对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作 者:李金林 周文文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27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 13(10) 分类号:B84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性心理障碍 对策 探讨篇12:浅析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1)对大学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认为寒窗苦读已经结束,进入大学,就意味着放松、好玩,没有必要再努力学习。再加上拜金主义思潮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对学习缺少兴趣,进而产生厌烦、失望等不良学业情绪。
(2)学习目标缺乏,学习缺少主动性。大学的学习相对来讲比较自由和开放,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更多地依靠自己。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也没有高中那么明确、直接,课堂学习的内容也不一定是考试的范围。部分学生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突然进入自我探索、自我控制的阶段,有点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样树立学习目标,不知道该怎样选择学习(下转第59页)(上接第29页)的内容。
(3)部分教师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水平不高。当代中国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的社会对实用性的人才需求量较大,但是部分教师由于自己的实践经验也不丰富,教学局限于书本理论,使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生气等不良学业情绪。
(4)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下。有些同学不会科学用脑,合理作息,盲目地拼时间、拼毅力,殊不知学习一段时间后,大脑就会感到疲倦,注意力开始分散,学习效率降低,久而久之,内心就会对学习感到厌烦,把学习当做一件痛苦的事情。另外,学习内容和自身水平的匹配性失衡也会导致厌烦等不良学业情绪的产生。
【试析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