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东林学派伦理思想简论

东林学派伦理思想简论

2023-08-14 08:08: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纳tataliy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东林学派伦理思想简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东林学派伦理思想简论,欢迎大家分享。

东林学派伦理思想简论

篇1:东林学派伦理思想简论

东林学派伦理思想简论

东林学派是明末颇有社会影响的`一个学术团体,以经世致用的学风为特征.他们的伦理思想,既禀承传统儒家的宗旨,又极富时代特色.在本体论上,他们抨击无善无恶说,复兴性善说;工夫论上,他们不讲虚悬,而倡导主敬与慎独的道德修为工夫.他们的伦理观是求实务本、知行并重的新型伦理现,为明清之际的实学开启了方向.

作 者:贺拥军 甘祥满  作者单位:贺拥军(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两课部,湖南,长沙,410002)

甘祥满(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刊 名: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 3(4) 分类号:B82 关键词:东林学派   性善说   主敬   求实  

篇2:东林学派伦理思想简论

东林学派伦理思想简论

东林学派的.伦理思想,在本体论上抨击无善无恶说,复兴性善说;在工夫论上不讲虚玄,而倡导主敬与慎独的道德修养为工夫.他们的伦理观是求实务本、知行并重的新型伦理观,为明清之际的实学开启了方向.

作 者:甘祥满 贺拥军  作者单位:甘祥满(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

贺拥军(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刊 名:船山学刊 英文刊名:CHUANSHAN JOURNAL 年,卷(期):2003 “”(3) 分类号: 关键词: 

篇3:《四书》伦理思想简论

《四书》伦理思想简论

<四书>是我国先秦儒家的代表作,它们在内容上前后相继,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伦理学的.基本框架和理论体系.

作 者:杨千朴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政法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刊 名: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5(3) 分类号:G02 关键词:伦理学   框架   理论体系   <四书>的知识脉络' > 

篇4:简论稷下诸子学派

简论稷下诸子学派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和百家争鸣的舞台,当时著名的诸子学派大都曾经在这个舞台上一展风采.其中黄老学派、阴阳五行学派、墨家学派、名家学派、纵横家学派、儒家学派是其主要代表.

作 者:于孔宝 YU Kong-bao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管子学刊>编辑部,山东,淄博,255049 刊 名: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4) 分类号:B22 关键词:稷下   诸子学派   代表人物  

篇5:略论东林学派的实学思想体系

略论东林学派的实学思想体系

实学是儒家学说经世致用思想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形成的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历史形态.东林学派是晚明时期实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们在与王学末流和专权阉党的斗争中,先后在教育和学术、道德修养和认识论及治国济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和见解,形成了一个反对空幻虚无、谈空说玄,提倡求真务实、实学实用,致力治国济民、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体系,对明清实学思潮的发展和最终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实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当时社会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作 者:金其桢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江苏,无锡,214063 刊 名: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4) 分类号:B248 关键词:东林学派   实学   思想体系   王学末流   阉党专权  

篇6:李退溪伦理思想简论

李退溪伦理思想简论

李退溪是朝鲜古典思想大师,他在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史上功勋卓著,成绩斐然.李氏思想艰深芜杂,其伦理思想也不例外.本文仅在生生和谐、刚健不息、仁爱、天下为公和躬行实践等五个主要方面作出了阐述.

作 者:谈际尊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 江苏南京 210096 刊 名: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年,卷(期): 2(z1) 分类号:B82-09(312.6)G301 关键词:生生和谐   刚健不息   仁爱   天下为公   躬行实践  

篇7:东林学派的新型伦理观要论

东林学派的新型伦理观要论

东林学派是明代末期一个颇有社会影响的学术团体,其学风以经世致用为鲜明特征.他们的伦理思想,既禀承传统儒家的宗旨,又富于时代特色.就本体而论,他们抨击无善无恶说,复兴性善说;在道德实践方面,而倡导主敬与慎独的道德修为工夫,反对虚玄.这种求实务本、知行并重的'新型伦理观,为明清之际的实学开启了方向.

作 者:若水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刊 名: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9(6) 分类号:B82-06 关键词:东林学派   性善说   主敬   求实  

篇8:简论林逋诗风

简论林逋诗风

摘 要:本文通过对北宋初年诗人林逋的诗作进行内容、题材的分类,对其诗作的特点加以分析总结,得出林逋诗歌总的风格特点:清瘦。

关键词:林逋 诗风 清瘦

林逋少年时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其性情恬淡好古,无意于做官。早年曾放游于江淮之间,后来隐居在杭州孤山。他极喜爱梅花,且又以养鹤自娱自乐,所以有“梅妻鹤子”的美称。林逋善于绘画与书法,但与绘画及书法相比,他的诗则更具特色,对后世的影响也更大。

林逋的诗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写景诗。这类诗作大多描绘的是四时之景及其隐居之处的西湖与孤山的景色。如《春日感怀》《西湖春日》《山中冬日》《山村冬暮》等。二是咏物诗。这类诗作所咏之物都是他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之物和细小之物。如《笔》《墨》《茶》《山园小梅》《猫儿》等。其中尤以《山园小梅(其一)》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代表。三是送别唱和诗。林逋的诗集中收有大量的为友人送别时所作的诗和一些唱和诗。如《送马程员外之任乌江》《送吴秀才赴举》《和酬周寺丞》《送范寺丞仲淹》等。四是表现隐居生活及情怀的诗。如《小隐》《孤山隐居书壁》等。可见,林逋诗的内容并不能算丰富,题材也非常狭小,他的诗作既没有涉及国家的政治大事,也没有提及到民生疾苦。甚至单就景物诗的描写来看,他所写的也只是他住所周遭的景物,丝毫未涉及到祖国各地的风格迥异的自然山水。这些题材上的局限性是和他个人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的。由于他一生不仕不娶,在孤山过着优游的隐居生活,仅以种梅养鹤为趣。这些经历反映在他的诗作中,就渗透出了一种淡泊清雅的情怀。如他的《小隐自题》:“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仅仅只是自己居住的屋子旁有竹子围绕,诗人就觉得是趣味多多了。而一个鹤闲,一个蜂懒,更是刻画出了一种散淡、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在这里闲鹤的无所事事,懒蜂的自在安逸式的生活也正是诗人所向往的。这种慵懒的生活姿态,在诗人看来却是人生难得的自然情趣。所以后两句“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就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一如闲鹤和懒蜂那样任性无为,收放自如。如此整首诗就呈现出了淡泊清雅的诗境。

同样,诗人对于自身身世的慨叹,对于末入仕途,才华无人赏识的不平,也都在清泊淡远的诗境中表现出来了,这更增添了悠长的余韵。如《墨》:“青晕时磨半砚云,更将书贴拂秋尘。衰羸自顾空多感,不是临池苦学人。”《茶》:“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这两首诗既形象传神地描摹了所咏之物,又结合了诗人自身的形象。大概是因为自己身体衰羸,多愁善感,不适合出仕的缘故,才使他自己的才华无人赏识,只能“闲对茶经忆古人”了。虽然诗人将心底的牢骚写得甚为隐晦,但仍依稀可以感受出诗人胸中的磊落不平之气。知音的难觅,使得诗人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孤傲、清高之情怀。《湖山小隐》“黑头为相虽无谓,白眼看人亦末妨”,诗人能这样率性而为,任意舒放自己的性情,不也正是隐居的生活带给他的独特享受吗?诗人在其咏梅诗中,在描写梅花体态的同时,亦表现出了其高逸的品格,如《山园小梅》二首其一:“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而在诗人的咏梅诗中,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其《山园小梅》二首。一开篇即写出了梅花的傲立姿态,许多芬芳的花在冬天已凋谢、摇落,只有梅花独自开放,给孤寂昏暗的小园带来了一点明亮和热闹的色彩。接下来是描写梅花独特的精神风貌,诗人没有直接写梅花的姿态和幽香,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昏黄的月光下飘来了梅花清雅的芳香,这香气又似乎是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在朦胧的月色之下又添一份清新的雅韵。梅花仿佛天生就具有这样的高贵气质似的。尾联作者由梅花联想到自身,诗人的品格也如同这梅花一般孤傲、高洁。也只有诗人才能真正地欣赏梅花,喜爱梅花,理解梅花;也只有诗人的品质、襟怀是和梅花融为一体的`。

或许是因为林逋是一位真正的隐士,终生不娶的经历及在西湖孤山的隐居生活,使得他的一生平静得如同一池春水,几乎没有任何的惊涛骇浪,所以他的诗作不论是写美景,还是写衰景,不论是表现哀情,还是表现悲情,都只是用细语缓缓流出,娓娓道来。没有强烈的感情起伏,不存在任何大悲大喜的转折。比如诗中表现豪情的诗《诗招南阳秀才》“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杏花长自春。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面对仕途的不得意,诗人劝他的朋友不要因为一时的不顺利,就放弃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做一个放游江湖的人。而应将目光放远,看到青青柳堤时也不要感到离别的伤感,毕竟上苑盛开的杏花也可以安慰你。更何况,还有西湖的青山秀水,可以洗濯你旅途的征尘,可以驱除你身心的疲惫,为什么还那么悲观呢?可以看出,诗人洒脱的表现仅仅是用西湖水濯衣尘而已。在《深居杂兴》之一中,诗人对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做了以下描述:“门庭静极霖苔露,篱援凉生袅菊烟。”正在生病的诗人独自面对着这样一个幽静偏僻的处所所发出的悲怀之情仅仅只是“瘦行清坐咏遗篇”。

所以林逋的诗风,用他自己的两句诗来概括最妙不过:“清如霜月三五夕,瘦似烟篁一两竿。”(《喜皎然师见访书赠》)“清瘦”二字可谓传神之极。清即清雅、清淡之意。林逋诗不仅意象清淡,而且诗中之意境也是清淡的。所写之景,所描写之物,无一不显出清雅的风致来,在清雅的风格中留下了长长的余韵和淡淡的回味。“瘦”则是指林逋诗的内容单调,题材单一。仅仅只是描写他身边的小景小物,根本未提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同时也是指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没有昂扬的激情,以平淡的基调为主。虽是如此,林逋依然在艺术表现上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在后代诗人中,他的影响依然很大。陆游的“平生所慕孤山老”、杨万里的“冰壶底里步金沙,真到林逋处士家”、陈与义的“自读西湖处土诗,年年临水看幽姿”,就连南宋亡国皇帝赵显被掳去时也写了“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这样的诗句。由此可见,林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的艺术创作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林逋著.林和靖诗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2]林逋著.林逋诗书[M].上海书画出版社,.

[3]钱钟书著.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赵齐平著.暗香疏影――说林逋《山园小梅》[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钟婴著.林和靖与西湖[M].杭州出版社,.

(姚春莉 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850000)

篇9:简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阶级伦理思想

简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阶级伦理思想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揭示了英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道德面貌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社会道德状况、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 者:刘星 LIU Xin  作者单位:新余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新余,338000 刊 名: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7(6) 分类号:B82 关键词:恩格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工人阶级   资产阶级   伦理思想   道德面貌   基本规律   实质  

篇10:东林随想散文

东林随想散文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少林寺的了解与向往,源出于电影《少林寺》的成功,和六七十年代盛行于港澳地区的武侠小说。两三年之前,我有幸游历了一番那闻名天下的嵩山和少林寺。

我不是一名文化学者,因此对那位并不漂亮的女导游的所讲,多半不大感兴趣,什么大门的匾牌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什么石碑上是唐代哪位画家的刻画,什么藏经阁匾故意写错别字的缘由等。我的感觉,著名的少林寺也就是一普通的佛家寺庙,和我所到过其他寺院,大同而小异,一样的大雄宝殿,一样的名佛塑像,一样的盆钵与香火,一样的灶台与禅房。稍有印象深刻的,当属那地有深坑的练功禅房,和那埋有高僧的千年塔林了,却也没有那想象中的那么古朴与神秘。

然而,游历完这座闻名天下的名山与古寺之后,心中多少有些莫名的失落。究其缘由,一是嵩山的险峻或自然风景并无多少特色,二是这少林寺无论规模还是景致,与我们电影中所看或想象中所绘的画面,确乎有不小的让我们失望的差距。事后我们得知,电影的拍摄是用蒙太奇的手法,在别处取景,才有那潺潺的流水与艳丽的桃花;而众多的庙宇中的场景,却是取景于那离它不很远的登封市区内的中岳庙,因为众僧打斗的场景在少林寺内是铺排不开的,除了少林门前那块铺有青砖栽有柏树的空地外,少林寺内却没有其他足够大的一个地方。因而简单从规模上讲,我们久仰的少林寺却连许多人并不知名的中岳庙都不如!

呵,我的以上言辞或许会招来少林高僧们的斥责,或是众多少林粉丝们的不以为然,并由此而不屑于我的浅薄。因为很多人都知道,嵩山与少林寺本来就不是以其规模或景致而成全其天下美名的。这便也是我要承认和加以论析的。

嵩山的成名,当然有其险峻的景色,而更主要的是它在中华大地上的.地理位置,中原腹地,五岳之中心。而作为嵩山山体之一的少室山,那丛林中的少林寺,它的成名则是由于其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少林寺位于登封境内,离古都洛阳西安距离不远,自古以来,便有诸多帝王及名士来次游览,成就其古朴深厚的少林文化。

而我们这代人对于少林寺的痴迷,原因有二:一是少林寺内部确有由来已久的武学传统及其绵传久远的武学组织或团体;二则是现代影视媒体宣传的放大作用或青年人对文学中的丰富想象。简而言之的话,少林寺所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闻名于世界,除其自身魅力与时代契机之外,更是当地政府及全体少林人运用现代理念成功经营成功运作的结果。

初入登封,走近少林,你便能感受到当地对于景区的良好经营和运作,这里的道路交通,餐饮住宿,商贸导游,停车场,环保电瓶车乃至洗手间等诸多旅游景点所必须具备的元素,一应俱全,且不显堵塞或拥挤。这里已建成一整套设施完备,态度良好的服务体系。这或许是我初游少林寺时,它带给我的一种更深刻的印象吧。

前些时候,我去庐山站接站,由于时间还很充裕,我们顺道去了趟庐山脚下的东林寺。这里我在十多年前的大学时代曾经来过,因而当我再次踏上这条山间小道时,我却惊异于它这么多年来的并无变化。一条并不宽敞的水泥道路,路面更显破败与陈旧;门前依旧是那古老苍劲的参天大树,和那铺得并不整齐且凹凸不平的大理石条;走进寺门,院中有那养着各色金鱼的水池,还有那后山上高耸的云塔等,东林寺容颜依旧,魅力也依旧。

我便又浅薄地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林寺并不逊色于少林寺啊。它也有悠久的历史,同始于魏晋时期;它也有那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虽不比少林深厚,却另有所长。它可以依托景色远超中岳的庐山,去招揽众多的游客啊。

然而,这里就是缺少了那种现代的经营理念,缺少了那一整套完备的服务体系。

东林寺对面的不远处,便是苏东坡写“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诗句的西林寺。“种豆南山下”,陶渊明当年就应该生活在庐山的北麓了,也就是这两座寺庙的附近。然而,你来到这里,却找不到这两座寺庙的联系和任何有关于陶氏纪念的地方了。两处寺庙,两处景点,本可以多点联合经营;甚至再可修建一些有关陶氏纪念的建筑,多年以后,自然又一个游客朝拜的好去处。而不至于再过十年,这片土地依然是如此地沉默。

如此那等,肉食者谋之,我辈无须赘言。

试看东林与少林,可归结为一个因素:人。

【东林学派伦理思想简论】相关文章:

1.东林小学印象随笔

2.参观东林广场作文

3.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4.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5.论谭嗣同的革命伦理思想

6.东林寄别修睦上人,东林寄别修睦上人齐己,东林寄别修睦上人的意思,东林寄别

7.简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真理观

8.林成语

9.论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10.王质《游东林山水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东林学派伦理思想简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