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的阅读及答案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的阅读及答案

2023-07-28 08:21: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原味碳基公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的阅读及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的阅读及答案,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的阅读及答案

篇1: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阅读答案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鹧鸪:鸟名,其鸣声凄切,如言行不得也哥哥。

④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8.词的上阕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寓意?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6分)

9.下阕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阅读答案:

8.上阕灯火、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每个2分,说对两处就得4分)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2分)

9.手法:对比、用典。(2分,每个1分)情感: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漂泊憔悴的忧愤与悲凉的情感。(3分)其他说法符合词意即可。

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篇2: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阅读答案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

[注] ①耒阳:地名;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篇名。

③借用杜甫的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潇湘:潇水和湘江在湖南零陵汇合后称之。

故人:即指张处父。羽扇:即羽毛扇。

纶巾:青丝做的束口的头巾。三国时周瑜挥羽扇,佩纶巾,号令三军。此处喻指自己年轻时代的风采。

儒冠:古代读书人戴的冠帽,喻指读书人。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2分)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写出了意境凄冷,(2分)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1分)

2.下阕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运用对比或用典的手法,(2分)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2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与郁愤。(2分)

阅读练习二:

【注】①张处父,词人好友。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作分析。(3分)

上阕描绘了一幅昏暗凄清的画面,(1分)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霎那之间的昏暗景象;(1分)鹧鸪声里数家村通过鹧鸪声声,营造凄凉之境。(1分)

(2)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4分)

运用对比、用典手法,(2分)刻画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泊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2分)

(3)词作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3分)

①漂泊不定的凄苦,②前途茫茫的忧虑,③遇见故人的欣喜,④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写到3点即可)

阅读练习三:

(1) 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2) 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词的上阕写了灯火、云、鹧鸪、村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山村傍晚时分寂静寥落的生活画面。

(2)词的下阕运用对比、用典,用昔日驰骋疆场和如今的憔悴疲惫对比;用诸葛亮挥羽扇整纶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表现了作者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失魂落魄、满腹哀怨、抚今追昔、漂泊憔悴的情感。

阅读练习四: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王夫之《姜斋诗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情和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请结合上阙作简要分析。

(2)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

(2)使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意对即可)

阅读练习五:

【注】

①此词大约写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或七年,辛弃疾时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

②潇湘:潇水和湘水,在湖南零陵县汇合之后称潇湘,这里指耒阳地区。

1.诗词讲究通过炼字来传神,这首词前两句中哪个字有这种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 这首词的下阙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欲。它巧妙的写出了黄昏时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

2、用典 下阙用了三个典故:第一,诸葛亮指挥战斗的形 象。借此暗示自己当年抗击金兵时潇洒风度,抚今追昔,感慨不已。第二,《楚辞》中的《招魂》篇。借此表达自己恢复中原的壮举难以实现的满腹哀怨与牢骚。第三,杜甫诗中纨绔不锇死,儒冠多误身(《奉曾韦丞相丈二十二韵》),表现对议和派的强烈控诉,以及自己一身落魄蹉跎的痛苦心境。(具备其中一点且句意通顺,即给分)

【赏析】

耒阳,即今湖南省耒阳市。张处父生平不详,为词人好友。推官,是州郡的属官。据考,公元1179年(淳熙六年)或1179年,作者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在此时写了这首词。此作的特点是写景与心理状态密切结合,自然巧妙地使用典故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无法施展抱负的愁闷。

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词人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因此他在另一首词中写道: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而此词的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下阕全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下阕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诸葛亮(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烟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后来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一样,无人问津,因而,他发出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的悲鸣。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篇3: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回到下列问题。(7分)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官多误身③。

[注] 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 (3分)

答:

(2)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答案:(1)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1分) “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声”的凄凉和村落的稀落,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 (2分)

(2)①下阕使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1分)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却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词人形象。(2分,少年时期1分,现在1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1分)

篇4:《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前言】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景,描写他乡遇故人的具体环境,透露出作者的凄凉处境和忧愤心情。词的下片写情,描写他在故人面前倾吐表情,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和痛苦。词短情长,感情真挚朴实。

【注释】

1、耒阳:县名,即今湖南耒阳。

2、推官:州郡所属的助理官员,常主军事。

3、数家村:几户人家的村落。

4、潇湘:湖南省的'潇水和湘江,这里指湖南。

5、遭:路遇。

6、纶巾:有青丝带的帽子。羽扇纶巾是魏晋时代“儒将”的服饰。

7、鞍马尘:指驰骋战马。

8、憔悴:指衰老。

9、儒冠:读书人戴的帽子,指代书生。

10、身:自己

【翻译】

山前灯火初上,黄昏就要降临;山头的浮云飘来飘去。只有几户人家的村落里,传来声声鹧鸪;在这潇湘之地,我和老友不期而遇。

想当年,我挥动着羽扇,头戴纶巾,正是热血少年;跃马沙场啊,卷起滚滚尘土!可如今,容颜憔悴,只能赋些《招魂》之类的诗篇;是否因为是一介儒生,才壮志难酬、报国无路?

【鉴赏】

耒阳,即今湖南省耒阳市。张处父生平不详,为词人好友。推官,是州郡的属官。据考,公元1179年(淳熙六年)或1179年,作者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在此时写了这首词。此作的特点是写景与心理状态密切结合,自然巧妙地使用典故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无法施展抱负的愁闷。

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词人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因此他在另一首词中写道:“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而此词的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下阕全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下阕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烟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后来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一样,无人问津,因而,他发出“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的悲鸣。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篇5:《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原文赏析

辛弃疾 宋

山前灯火欲黄昏,

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

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

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

儒冠多误身!

【注释】:

①作于淳熙六、七年(1179—1180)间,稼轩在湖南任上,当是巡视州郡适逢故人有感而作。耒(lěi磊)阳:即今湖南耒阳县,宋代属衡州,隶属荆湖南路。张处父推官:其人不详。推官:州郡所属的助理官员,常主军事。按:从词意推断,张处父少年时期曾有过一段军事生活,或彼时即任推官之职,现在正归隐田园。 上片写景,暗示出友人退居生涯。下片回顾友人少年戎马生涯,潇洒儒雅,英姿勃勃,正和“如今憔悴”形成鲜明对照,结句谓友人自责自怨、自叹自嘲。此词上下两结皆袭用前贤诗句,吻合无间,一如己出,足见词人驾驭语言之功力。

②潇湘逢故人:袭用梁柳浑《江南曲》语:“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潇湘:见上篇注③。耒阳正在湘水之滨。故人:即指张处父。

③“挥羽扇”两句:忆及张氏少年戎马生涯。羽扇纶(guān关)巾:手执羽毛扇,头戴青丝带做成的帽子,这是魏晋时代儒将的服饰。苏轼《念奴娇》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鞍马尘:指驰骋战马。

④“如今”两句:言友人而今仕途失意,惟赋《招魂》一类诗赋而已。《招魂》:《楚辞》篇名,或谓宋玉悼屈原之作,或谓屈原悼楚王之作。此谓缅怀往昔,自我招魂。儒冠多误身:谓书生迂腐,不谙人情世故,以致终身无成,害了自己。此袭用杜甫《赠韦左丞丈》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儒冠:书生的帽子,代指书生。

赏析

耒阳,即今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生平不详,为词人好友 。推官 ,是州郡的属官。据考,淳熙六年(1179)或七年,作者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在此时写了这首词。此作的特点是写景与心理状态密切结合,自然巧妙地使用典故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无法施展抱负的愁闷。

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淳熙三年(1176 ),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词人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因此他在另一首词中写道:“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而本词的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 ,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 ”,令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 ”,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 ,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 。“潇湘逢故人 ”,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下阕全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下阕前三句,是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诸葛亮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由金兵时的潇洒风度。“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烟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如今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样,无人问津,因而,他发出“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的悲鸣。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今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 ”,是《楚辞 》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 纨不饿死 ,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篇6: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翻译

山前灯火闪烁,快到黄昏,山头上飘来飘去的是朵朵浮云。鹧鸪声响起的地方住着数户山村人家,我在冷清的潇湘道上喜逢故人。

少年时也曾学诸葛亮手执羽扇,头戴纶巾,风度潇洒镇定自若地指挥千军万马与敌鏖战。如今虽然憔悴落魄,但我要像宋玉那样作《招魂》赋招回失去的灵魂,自古以来书生多是无用之辈,读书多反而误了自身。

注释

数家村:几户人家的村落。

潇湘:湖南省的潇水和湘江,这里指湖南。

纶巾:有青丝带的帽子。羽扇纶巾是魏晋时代“儒将”的服饰。

鞍马尘:指驰骋战马。

憔悴:指衰老。

儒冠:读书人戴的帽子,指代书生。

身:自己。

鉴赏

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词人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因此他在另一首词中写道:“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而此词的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下阕全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下阕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后来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一样,无人问津,因而,他发出“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的悲鸣。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创作背景

淳熙六年至七年(1179~1180),辛弃疾正在湖南安抚使任上。一次,在湖南耒阳道上,遇到了故友张处父,倾盖相接,把襟话旧,写下了这首词。

篇7:辛弃疾《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翻译及赏析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3,潇湘4逢5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6,少年鞍马尘7。如今憔悴8赋招魂,儒冠9多误身10。

【注释】

1、耒阳:县名,即今湖南耒阳。

2、推官:州郡所属的助理官员,常主军事。

3、数家村:几户人家的村落。

4、潇湘:湖南省的潇水和湘江,这里指湖南。

5、遭:路遇。

6、纶巾:有青丝带的帽子。羽扇纶巾是魏晋时代“儒将”的服饰。

7、鞍马尘:指驰骋战马。

8、憔悴:指衰老。

9、儒冠:读书人戴的帽子,指代书生。

10、身:自己

【作品介绍】

《阮郎归·耒(lěi)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景,描写他乡遇故人的具体环境,透露出作者的凄凉处境和忧愤心情。词的下片写情,描写他在故人面前倾吐表情,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和痛苦。词短情长,感情真挚朴实。

【白话译文】

山前灯火闪烁,快到黄昏,山头上飘来飘去的是朵朵浮云。鹧鸪声响起的地方住着数户山村人家,我在冷清的潇湘道上喜逢故人。

少年时也曾学诸葛亮手执羽扇,头戴纶巾,风度潇洒镇定自若地指挥千军万马与敌鏖战。如今虽然憔悴落魄,但我要像宋玉那样作《招魂》赋招回失去的灵魂,自古以来书生多是无用之辈,读书多反而误了自身。

【创作背景】

淳熙六年至七年(1179~1180),辛弃疾正在湖南安抚使任上。一次,在湖南耒阳道上,遇到了故友张处父,倾盖相接,把襟话旧,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词人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因此他在另一首词中写道:“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而此词的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下阕全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下阕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后来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一样,无人问津,因而,他发出“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的悲鸣。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篇8: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诗歌鉴赏及答案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诗歌鉴赏及答案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词的'上阕写了灯火、云、鹧鸪、村等景物(答出两个给1分,答出3个给2分,答出4 个给3分)。构成了一幅山村傍晚时分寂静寥落的生活画面(2分)。 (2)词的下阕运用用对比、用典,用昔日驰骋疆场和如今的憔悴疲惫对比;用诸葛亮挥羽扇整纶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手法2分,说明1分)表现了作者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失魂落魄,满腹哀怨;抚今追昔,漂泊憔悴的情感。其他说法符合词意亦可。

篇9:《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阅读答案

向子湮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首发。“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A E(A 3分,E 2分,A虚实分析错误;E以乐景写哀情错)

2.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简析

全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凌空设喻,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了词人难消地亡国之恨,悲凉中充满愤慨,忧郁中见出有为,沉郁顿挫,表现了词人南渡之初的爱国之志和极其悲愤地心情。全词借对二帝的思念与亡国之痛,深刻地表现了南宋初期爱国志士中普遍存在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篇10: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④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④鸾辂:帝王所乘的'车驾。

(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现“断肠”的?(3分)

(2)“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阅读答案:

(1)①起笔设境,渲染氛围:江南江北,大雪漫天,阴冷苍凉。(1分) ②展开联想(用典),吐露悲意:易水清寒,国家蒙难,其悲不堪。(1分) ③即景述怀,强化情感:彤云密布,关山重重,肝肠寸断。(1分)

(2)(3分)反衬。(1分)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此恨”难消。(2分)

评分建议:如答“衬托”亦可。如答“化用”并能作简要说明,得2分。如答“对比”,不得分。

(3)(4分)①对中原尽失、二帝被掳的伤痛之情。对“靖康之耻”难以忘怀、难以洗雪的痛切之情;(2分)②对故国故君的思念之情。(2分)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的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阮郎归秦观阅读答案

2.秦观《阮郎归》阅读答案

3.《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阅读答案

4.《阮郎归·初夏》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5.阮郎归,阮郎归张炎,阮郎归的意思,阮郎归赏析

6.关于雪的诗句——《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7.生命赋阅读及答案

8.《丁香赋》阅读试题及答案

9.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10.汤道耕阅读理解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的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