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到底点什么外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 畚:______________
②汝之不惠 惠:______________
③帝感其诚 感:______________
④越明年 越: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面句子。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2.D
3.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4.A
5.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②甲文以神话结尾,乙文以议论结尾。
篇2:《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答案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诚 感: ④越明年 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9.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
篇3: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9- 13 题 (14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诚 感: ④越明年 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君之力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公亦以此自矜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D. 告之于帝
义不杀少而杀众 皆以美于徐公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
9.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10.C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
篇4:文言文阅读理解:愚公移山与蜀之鄙有二僧
文言文阅读理解:愚公移山与蜀之鄙有二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诚 感: ④越明年 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9.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
篇5:蜀之鄙有二僧的鄙的意思
出处及译文
出处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译文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创作背景
清代乾嘉时期,学者们潜心问学,不务声名,治学严谨朴实,形成一代学风。于是作者便为他子侄们写下这篇文章,希望他们能继续发扬这种风气,同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篇6:文言文《蜀之鄙有二僧》阅读理解附答案
文言文《蜀之鄙有二僧》阅读理解附答案
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②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为学》)
【注释】①鄙:边远的地方 ②去:距离 ③顾:难道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子何恃而往 ②越明年
25. 翻译句子:吾欲之南海,何如?
26.读了这段短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蜀之鄙有二僧阅读答案(略)
篇7: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人杂剧之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学(如唐诗、宋词、明清传奇),就是它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当时杂剧创作的主要流派——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集中表现了这种时代风貌。同时,随着杂剧创作的发展,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也逐渐形成。
关于这种流派划分,前人已有论述。如王骥德《曲律.论家数》认为“曲之始,止本色一家……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才产生了文采一家。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灿然。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不摹拟曲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故称曲上乘,首日当行。”
当行指适应于某一行业的要求,就戏曲说,主要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曲词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本色一般是就语言的自然本色,贴近生活,很少装饰说的。戏曲脚本最初总是为舞台演出写的,最早的脚本往往只是舞台演出的记录。如果不本色,群众听不懂,看得也莫名其妙,它就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因此最初从民间产生的戏曲总是本色当行的。关汉卿的《窦娥冤》重于叙事,直抒胸臆,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就堪称本色派的“第一杰作”。
比之关汉卿,王实甫的戏曲作品则在本色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设色加工,给人一种“文采灿然”的感觉,代表了杂剧文采一派的最高成就。他的代表作《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讲述张生与崔莺莺相爱,崔老夫人知道事情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赶考,莺莺与张生在长亭依依而别,语言铺叙委婉,华丽秀美,既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也能将日常生活语言点化为清丽谐美的唱段。王实甫的剧作有着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其“如花间关人”。
本色派与文采派,春兰秋菊,各有特色,共同代表了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行家”的成就在“名家”之上,“行家”指的就是本色派,“名家”指的就是文采派。
B、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语言材料,创造出一种质朴、自然、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戏剧语言。
C、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注重戏剧语言的设色加工,词藻富丽,文采斑斓,充满诗情画意,又不乏生活气息。
D、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杂剧,与唐诗、宋词、明清传奇一样,都体现了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
2、根据文意分别简要概括本色派与文采派的关系、共同遵循的创作原则以及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上文对“本色派”或“文采派”的论述,从下面三段曲词中任选一段,分析其所体现的流派特点。(200字左右)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冤》)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长亭送别”)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韫湿做重重叠叠的泪。……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悃悃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①关系:文采派是在本色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共同遵循的创作原则:当行;
②价值:共同使元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或共同代表了元杂剧的艺术成就)。(意对即可)
3、“滚绣球”一段是慷慨激昂的本色派的.代表。其字句犀利,直抒胸臆,毫不拐弯抹角地怒斥着“天地”,直接地表达着心中强烈的情感,给人以全身心的冲击与震撼。其行文齐整,直呼“天地”,营造出极大的气势,而这种气势正是窦娥心中满腔的怨恨冤情的哭诉。“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呼喊直白而凄厉,“怕硬欺软”“顺水推船”的指斥锋利而悲愤,为剧情的跌宕和窦娥凄惨的身世服务,塑造出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其文字字字珠玑,句句曲尽人情,令听者无不动容,情不自禁地为主人公的命运而叹息和不甘。这便是当行派直抒胸臆最大的特色…一直白而富感染力,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
王实甫《两厢记》——文采派——文采灿然,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一结合“端正好”具体分析:
“端正好”一段体现了“文采派”文采灿然的艺术特色。该段是《两厢记》“长亭送别”开头的景物描绘与离伤氛围的渲染。“碧云天,黄花地”明显化用范仲淹词“碧云天,黄叶地”而熔铸成流畅的曲词;“西风”“北雁”“霜林”都是唐诗宋词中烘托离别情绪常见的意象,铺叙委婉,华丽秀美,突出体现了“文采派”的语言特色。“总是离人泪”不仅嵌入诗词情绪,更将其点化成唱段中和谐清丽的重要部分,为主人公抒发依依惜别、痛彻心扉的情感服务,体现了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文采派”注重语言文学加工,将诗词与生活语言融为流畅和谐的唱段、长于抒情的诗意特色在此段中彰显无疑。
王实甫在《两厢记》的“端正好”中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文采派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变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中的“叶”为“花”,通过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莺莺痛苦压抑的心情。满地堆积的黄花,凄紧的西风,南飞的大雁,不正为后文的抒情渲染出一种断肠的凄美吗?而“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秀丽典雅,含蓄悠长的语言更是在流畅的曲词中尽显了“文采派”如“花间美人”般唯美灿然的特点。
“叨叨令”属于文采派作品。初读下来便可觉得其生活气息之浓厚,尤其是儿化音的使用,充分体现出文采派也是以本色为基础的特点。细细品味,便可见其句式之工整,说明作者在将这些极其生活化的语言人戏时也是下足了一番功夫,才点化成为如此清丽谐美的唱段。“熬熬煎煎”“恓恓惶惶”等叠音词的使用,不仅使其唱词极富韵律感,读之上口易被观众接众,更是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将二人在长亭依依惜别时的留恋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文采派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之特点表现了出来,令人常心悦目。(分析一点即可)
篇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2分)
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答:
答案:
12(1)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
(2)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解析】先翻译句子的意思,然后按照要求答题。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3.蜀鄙二僧原文翻译
5.蜀鄙之僧教学课件
10.《黑锅》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