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桃花源记》《愚公移山》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愚公移山》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

2022-06-04 08:43: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桃花岛异姓岛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桃花源记》《愚公移山》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桃花源记》《愚公移山》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愚公移山》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

篇1:《桃花源记》《愚公移山》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愚公移山》两篇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0.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便要还家(2)杂然相许()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投诸渤海之尾

C.屋舍俨然杂然相许

D.不复出焉且焉置土石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14.内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

答:

参考答案:

10.(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每小题1分)

11.(2分)(1)通邀,邀请(2)赞同,赞许(每小题1分)

12.(3分)C

13.(4分)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冬夏换季(寒来暑往),(他们)才往返一次。或:一年的时间,(他们才往返一次。

(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表连通顺即可)

14.(4分)

(1)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

篇2:文言文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文言文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固不可彻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亡以应()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变通 (2)穷尽 (3)愁 (4)通“无”

2.你太不聪明了!

3.D

4.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意对即可)

篇3: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至于负者歌/于途

D、往/来而不绝者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乙段“觥筹交错”中的“交错”两词的古义完全相同。

B、“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苍颜白发”暗示出欧阳修已老态龙钟。

C、甲、乙两段文字语句错落有致。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前者实写,后者虚写。

D、甲段主要描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描绘太守与民同乐图。

参考答案:

1、D

2、B

3、D

篇4:《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子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小题1】翻译句子。(6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小题2】找出选文中描写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用原文回答)(1分)

【小题3】“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试概括为三点。(3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成语:        。现在意思是:                         。(2分)

【小题5】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此 人 一 一 为 具 言 所 闻,皆 叹 惋。

答案:

【小题1】⑴桃源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⑵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⑶这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小题1】其中往来种作……怡然自乐。 (1分)

【小题1】(1)讲汉魏晋以来社会的**,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2)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3)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3分)

【小题1】成语:世外桃源。现在意思是: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注: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2分)

【小题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要、还、乃、无论、语、足、道”等重点字,有时还要注意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使整个句子的翻译的完整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一段的文字进行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魏晋以来的社会**”来概括渔人说的内容。

【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概括成语为“世外桃源”,然后根据桃花源中的'生活图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来理解文中和现在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注意句子的意思,还要根据句子的结构,比如“主谓宾”这一结构。

篇5:愚公移山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叙述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下面是愚公移山的'文言文阅读答案,请参考!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惩( )山北之塞

⑵甚矣,汝之不惠( )

2.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苦于;⑵同“慧”,聪明。

2.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3.聚室而谋;叩石垦壤。

4.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意对即可)

篇6:文言文阅读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5.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4.A

5.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篇7: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题目.(共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⑶ 惧其不已也 已:

⑷ 无陇断焉 陇断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甚矣,汝之不惠!

⑵ 何苦而不平?

【小题3】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 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答案

【小题1】毛,通“苗”,“草”的意思;亡:通“无”;已:停;陇断:被高地阻断。

【小题2】你太不聪明了! 有什么担心挖不平呢?

【小题3】略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如本题中“毛”“亡”都是通假字,要注意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第一句是倒装句,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翻译,第二句的反问语气要翻译出来,最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分析两个人物所站的角度,即一个是“静止”地看问题,一个是“发展”地看问题,从这个方面谈感想。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篇8: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聚室而谋曰(谋划,商量) 杂然相许(纷纷)

B.惩山北之塞(惩罚) 出入之迂(曲折,绕远)

C.毕力平险(险峻) 且焉置土石(哪里)

D.山之一毛(毛发) 何苦而不平(愁,担心)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于:运于渤海之尾 告之于帝

C.焉: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D.其: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3.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是以发展的眼光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

B.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愚公和智叟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同时,运用二人姓名加重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C.“其妻”与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疑问,其态度是一样的。

D.本故事以神话结束全文,更加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答案:

1.A

2.B

3.C

4.⑴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⑵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篇9: 愚公移山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台州

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固不可彻( ▲ ) ⑵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

⑶何苦而不平( ▲ )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 ▲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甚矣,汝之不惠!

20。与 “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1。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3分)

答案:

18.⑴通,变通 ⑵穷尽 ⑶愁 ⑷通“无” 评分标准:每处1分,第⑷题直接写“无”,也不扣分,共4分。

19.你太不聪明了! 评分标准:整体意思答对,关键词“惠”、“甚”翻译正确,得3分;“惠”、“甚”翻译错误,每词扣0。5分。共3分。

20. D 评分标准:共3分。

21.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评分标准:表明态度,得1分;不怕艰难、坚持不懈,得1分(只写到了‘坚持不懈”也给1分);具有长远的目光或“发展的目光”, 得1分。意近即可。共3分。

篇10: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两个语段,完成小题。(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小题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小题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翻译出大意,1分;无论译对,1分。共2分)

【小题3】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小题4】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1分,共4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感到诧异/不同,B-离开/屋子,C-离开,D-说/正确的方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乃 无论, 乃在此句中应译为竟然, 无论应译为不用说,更不必说。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根据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特点可知,这里没有战乱,没有纷扰,环境清幽,人们安居乐业,相处和乐,生活美好。因此,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应该如此。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根据对文章中事件的叙述,所描绘事物的特点,揣摩作者的思想倾向,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特点可知,这里没有战乱,没有纷扰,环境清幽,人们安居乐业,相处和乐,生活美好。因此,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应该如此。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根据对文章中事件的叙述,所描绘事物的特点,揣摩作者的思想倾向,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篇11: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题目及答案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小题1】.上面两段文字选自《 》,作者是北宋文学家 。(2分)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3】.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之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2分)

【小题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答案

【小题1】醉翁亭记 欧阳修

【小题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小题1】琅琊 酿泉

【小题1】山间早晚(朝暮)和四季的优美景色(早晚、四季各一分。琅琊山(山间)美景、山水之乐均给满分。滁地美景扣一分。)

解析【小题1】考查对文学常识的准确掌握。

【小题1】文言文翻译原则:1、以直译为主:能直译的一律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2、字字落实(一一对应):每一个词语都有与之对应的译文。另外注意关键字的解释:

得:领会 寓:寄托

【小题1】联系原文: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可以概括范围由大到小:西南诸峰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小题1】概括能力的考查。

篇12:《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1】不少成语出自第一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 (2)尝贻 (3)高可二黍许 (4)两膝相比者

【小题3】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小题4】与“绝类弥勒”中的“类”,意思相同的是( )(2分)

A.分门别类

B.画虎不成反类犬

C.以此类推

D.类多如此

【小题5】翻译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1)老人小孩 (2)曾经赠送 (3)大约 (4)互相靠近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自称先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村里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2)没有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神情和姿态。(3)(佛印)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小题6】略

【《桃花源记》《愚公移山》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练习

2.愚公移山文言文

3.文言文比较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4.桃花源记陶渊明阅读答案

5.《桃花源记》的阅读答案

6.《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答案

7.云梯文言文比较及答案

8.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题

9.课内文言文桃花源记选段阅读习题

10.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

下载word文档
《《桃花源记》《愚公移山》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