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和设计师:为何我们不能化干戈为玉帛?交互设计
“kkk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开发者和设计师:为何我们不能化干戈为玉帛?交互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开发者和设计师:为何我们不能化干戈为玉帛?交互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开发者和设计师:为何我们不能化干戈为玉帛?交互设计
只要涉及到可视化编程,程序员和设计师之间就会出现矛盾,当谈及一些程序开发问题时双方就会产生分歧,尽管我们都知道在创建有效的应用程序时两个团队成员都很重要。设计师看到最初的设计版本与最终的版本不同时总会感到失望;而程序员则会抱怨说是设计师设计问题(有点鸡蛋里挑骨头)!
许多冲突源于两者之间缺乏理解,这也是导致设计师/程序员产生分歧的原因。为了两者之间的和平,本文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作为设计师/程序员不妨学习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设计师说:我们并不是有意为难
我们努力做好工作,我们并不是有意为难。
设计师需要维护开发者们的声誉,在你们看来我们更喜欢形式功能,但事实并非如此。设计师努力尝试做出最适合的功能,以便这些功能都能被采用。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注重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而非平面设计。在进行设计之前了解用户需求这有一点对于设计师来非常重要。有时我们会尝试添加一些漂亮的图形,希望用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
程序员说:我们并不想有意为难
当我们编写代码时,完成项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应用程序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我们要做的是确保这些变动能轻易地进行更改。我们需要编写代码来测试自动化测试框架。当程序员从设计师那请求修改产品时,无论是HTML格式、文件命名或者目录结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确保该产品在将来测试能够保持更佳地灵活性。
别担心,我们不会要求过多的灵活性。创建灵活性是非常珍贵的,我们懂得“YAGNI”适可而止的设计(这个原则简而言之为——只考虑和设计必须的功能,避免过度设计)。我们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设计师说:形式问题影响功能
形式不追随功能,形式可以赋予功能特征。程序员可以设计某些功能让你轻易获得所需。如果我们想要用户点击某个按钮或者执行某个动作,图形和布局就能帮助用户知道或者进行猜测如何获取他们想要的结果。
经验告诉我们设计出一款特定的方式尤其适用于在线应用程序。即使是简单的设计包括按钮,表单或者照片选项,当作出选择时我们使用了明智的决策方法。通过位置、颜色以及视觉显示即可告诉设计师某人正在参与互动,但前提是你需要创建一个互动环境。
举个例子,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品牌导航,下图是保时捷分层导航的屏幕截图。简洁、良好的结构设计功能可以使用户产生愉悦感!
程序员说:命名事宜
当我们构建一个应用时有许多不同组件需要跟进。除了网页、图形、源代码文件、数据库列表、列还有许多其他组件需要管理。而一致的命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当一个设计师在文件系统GUI中拖放文件时,如果该文件命名为submitButton.gif或submit-button.gif或许无法区分两者。我们从数据库领域到文件名到CSS类几乎所有都采用了标准命名。这就表示编码部门有了标准或者他们遵循了不成文的规则,有了一致的命名使工作更加轻松。
我们旨在让命名更加具有描述性和可预见性。相似的命名项目明显是某个命名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名为submit1.gif和submit2.gif无需解释两张图片之间的差异,但submit-green.gif和submit-red.gif就不同了。
设计师说:规则有助于我们了解
我们可以学习规则,但这只是有助于我们了解。规则我们可遵循也可不遵循。开发者有时会和我们讨论编程语言但我们并不理解,就如同设计师有时在讲开发你们也难以理解一样。一旦设计师和开发者都能理解了,最大的获益者便是用户。
上面提到使用文件命名的例子,只是想告诉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我可以向你保证,如果我们知道了这是正确的方式,我们会以某种组图方式或者以小写字母方式命名,我们很乐意这么做。
设计师本质上并不会反抗,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非常喜欢程序员。我们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属于乐天派。
设计师们在训练时就知道无需遵循条条框框,要有创新理念,但这并不是说要为难开发者工作。一旦设计师遵循了规则,那么她可以将创新凌驾于规则之上,而不会让功能更加困难。他们会因图片能否运用得当而起争论。
一旦我们有了某个平台或者框架比如WordPress,我们可以在已知地方设计,在哪设计更加有意义(背景图片,图案,颜色),在哪设计无意义(导航,嵌入罕见的字体,图形导航),
寻找一个独特的或者明智的方法来解决设计问题可以给设计师来带更加出色的工作表现。
程序员说:桌面上什么工作无法在Web上运行
创建一个漂亮的Web页面仅仅是这项工作的开始。当推送到Wen服务器时这就要求它呈现出来的效果很完美。
Windows桌面上的文件命名大小写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很重要,但当发布到Linux Web服务器时,greenbutton.gif 和GreenButton.gif是不一样的,用户或者程序员或者测试人员会看到404。我更喜欢使用小写文件名,如果情况允许我会使用连字符来进行区分。
首先确保访问所有链接和文档以确保桌面上的任务能够很好运行。无论是页面上图片损坏或是CSS文件无法加载或是错误链接导致设计的页面很难运行,会出现这种情况:
你可能不会注意到桌面上浏览器图片加载时间,如果你使用漂亮的,全色的图片作为banner图,甚至是占据整个大半页面,那么加载的时间是非常缓慢。很多浏览器插件导致页面变宽,因此,请慎用。
设计师说:图形只是一个支持机制
设计师了解图形的支持机制,在应用程序中并非是最重要的元素。根据需求确定是否使用图片,如果你的信息需要装饰而又不是放在首要位置,那又为何不可?
对于“艺术”而言,有些设计师感觉他们做这些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其他才是次要的。相比较“设计师”他们更愿意被称为:“艺术家”。当一名设计师与程序员一起工作时,她想成为团队中的一员,因为最终都是为了用户。不同的是,设计师可以自己安排工作集中精力开发出优质的体验。这也是程序员们所期望的,但程序员却无法自我安排。
程序员说:DRY原则,不要重复自己。
系统维护最大的因素就是有多少重复。我们不需要用写代码来计算5个地方的销售税。在同一个地方编写代码,一个叫calculate_sales_tax的函数可以使用5次。如果需要修改代码,那么只需要改变某个函数就行,这也可以节省时间。
在设计师的国度里CSS就是DRY原则最大的事例。在CSS之前,在HTML中显示的标记是这样:
This is a headline
CSS样式:
This is a headline
如果你使用CSS就要遵循DRY原则。
设计师可利用DRY可以帮程序员减少复杂性。如果你有一种图片需要在两个不同地方使用,只需把它放在同一个目录里,每个页面都可以使用。
设计师说:对齐和间距真的很重要
对齐和间距非常重要。这对于严格的开发者在设计时创建对齐和间距是最为常见的问题,当然也允许默认布局。
使用对齐和间距主要是因为确保最终用户能轻易的执行功能,使这一过程更加直观。如果用户能轻易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轻松完成这项任务,那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倘若相反,那么在交互应用上,你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Yahoo!主页
MailChimp主页
你可以对比下Yahoo和MailChimp.com或Fab.com的主页。
一个页面上全是内容,而另外两个则是空白和对齐,因此用户可以轻易地获取想要的信息。当然这两个网站受众类型不同,但是你可以告诉Fab.com和MailChimp.com网站设计用户感兴趣的信息。
程序员说:学习如何使用版本控制系统
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版本控制系统(VCS)如Git或者Subversion是必备工具。如果这两个你都没使用,那么你就不是一名合格的程序员。一款VCS对设计师来说主要有两个好处:变更管理和历史追踪。
结论:
当然,设计师和程序员之间相互学习的还有很多。无论你是哪一方,我们希望能从项目方面思考。正如我们所说的,任何一方都不希望另一方痛苦。在项目合作上我们都注重质量问题希望项目能做的更好。两者经常在一起讨论项目,你会发现从对方那学到很多知识,你的团队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强大。
篇2:开发者友好交互设计
开发者友好,facebook、iphone、firefox 显然做到了这一点,一个是网站,一个是系统,一个是浏览器,顺便,各种成功的操作系统,包括 Windows、MacOS、Linux 等,也是一个开发者平台。这些操作系统里面,可能开源系统更对开发者友好一些。一门开发语言,尤其要注意开发者友好(等于使用者友好),同时不断的倾听意见不断改进语言本身。从 C/S 到 B/S 的过渡和发展,我同样觉得更多的是在开发者层面,而非用户。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在了使用者身上,而忽视了开发者友好。而开发者是产品的心脏,是动力所在。
开发者友好的优势显而易见,无论是针对内部开发还是开放式,都能起到一个良性的 Kaizen(逐渐改善)循环。为开发者营造一个友好的、通用的、互动的环境,能够对产品,对产品的使用者有非常巨大的益处: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获得良好的口碑以及更好的功能和体验。
如何做到开发者友好?针对开放式的开发者友好,我觉得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1. 开源或开放开发接口
这是开发者友好的基础。比如自行开发的、外部采购的开发框架,通用的开发接口等,
2. 开发工具和组件
提供优秀易用的开发工具,或在现有的开发工具上提供插件、扩展来提高开发效率。开发工具不仅仅包括IDE,还应包括一些比如数据监测和分析、评估工具、UI 组件等。
3. 教学、文档和规范
提供新手入门,和专家级别的帮助。提高开发效率、保证一致性和准确度。规范应当注意普适性和灵活性。iphone 和 firefox 应该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出色。
4. 使用者反馈渠道
让开发者能够更快、更准确的了解到问题所在。
5. 开发者社区
尤其应当重视这一点,理由不必多说。
以上几点对于内部开发似乎也适用。对开发者友好,意味着对使用者友好。
来自:www.junchenwu.com//07/developer_friendly.html
篇3:你不能,但是可以交互设计
从不雅的小便池说起,有两个:
A 在小便池上面有一句警告牌:“禁止往里扔烟头”
B 小便池上有一个烟灰缸
很显然,A的效果不如B的好,
你不能,但是可以交互设计
,
我们处处都能见到“禁止吸烟”的警告牌,有种情况是,本来不想吸烟,看到牌子反而得到了提醒:我是不是该抽颗烟了?这里有一个详细的案例。
在网站设计中也是如此,当告诉用户不能做一件事的时候,最好告诉他可以干什么。
本文来自:uitony.com/?p=90
篇4:为何苹果不做“概念设计”?交互设计
自己凭着拙劣的英文水平翻译了这篇文章,觉得老外写文章真是嗦,呵呵:-)
其中对概念设计的理解水平和做法,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结果,不是吗?就像今天这么多公司这么多人都在做用户体验,结果也大相径庭,多么有趣的世界。
一个是在探索一种真实存在的,基于梦想与技术现实的均衡。而另外一个却在炫耀一些离奇、标新立异的概念,这本身已相差太远。皇帝的新装,是不会长时间蒙骗用户的。以下是我的译文,请英语好的朋友指正完善,谢谢!
这里查看原文。
译文: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喜欢概念车。54 Firebird, ‘64 Stiletto, ‘80 Epcot or ‘88 Sunraycer(概念车名称)它们这些天马行空的创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不是真正的车。
通用汽车从来没想要去销售这些汽车,也没有开发、制造和这些概念车形式及功能相似的真车。其实这些“伟大概念”与现实可行性及经济效益相距甚远。甚至,这些概念车在未来的销售实战中,被认为是超前的艺术性与科技水准方面明显的上存在着很大争议。多年来,当通用正忙于创造设计概念车时,它的亚洲分部却在为那些在各地都备真实消费者受欢迎的汽车的销售而加班加点。仅在过去三年中失去超过500亿美元后,它的债务等级已接近崩溃的边缘,分析师现在普遍怀疑这个曾经十分强大的汽车霸主到底能否有能力抵挡破产的境遇。
概念设计者们
无疑,通用并不是唯一热衷这么做的公司,其他的一些技术巨头,如微软和诺基亚这些公司也同样热衷于去编造一些概念产品,即使在市场上找不到任何的商业前途。举个例子,他们几乎多年来一直炫耀一些全数字产品概念,从厨房,媒体空间到卧室。
微软最新的一款概念产品叫surface,微软首次宣布这个浴缸大小的“产品”在年底有望以10000美刀的价格上市推广。旅馆和赌场被作为最初的推广采纳的案例。但是,微软没有实现这个声明。到目前为止,公众能见到的只有一个展示在哈拉斯,伊巴尔和12 AT&T公司的手机商店的概念。更加令人费解的是,微软还传闻的把Surface作为pricy的一个接口。而另外一家BizTalk映射器模型和角色引擎平台在最近也进行了一项围绕球体进行的类似的触摸交互的三维演示。
另外一款闪亮的概念产品来自诺基亚,Nokia Morph。这款自我清洁,自我认识,自我维护,自我充电,半不透明和半灵活弯曲的移动设备,该公司希望它能够在七年内融入手持设备中。 (这从一个公司角度来说,近两年来,甚至未能应付多触点iPhone带来的挑战。)
为什么呢?
这种十分简单而有趣的发掘市场先机的概念设计,几乎没有希望成为现实有商业价值的产品,这是因为,这些商业实体的公司总是担心和困惑,要产生这些概念设计常常需要做出的巨大开资及投入。尽管诺基亚和微软为我们提供不断发布的概念产品,但多年来,他们还没有产生像 iPod , iPhone及OS X操作系统,销售应用程序的iTunes商店,或创造全新的用户体验范式,转化僵化的市场,抓住了人们的想象力等等有意义的创新概念。他们没有组织智慧去从实现从概念到产品。
仅仅作为一种尝试,人们很难记住一个单独的开创性的但无结果的,甚至是鼓舞人心的有亲和力的概念,尤其是在Nathan Myrvold在微软研究院的作为高级领导长期管理的期间内。但是,这些似乎都不是最直接相关联的原因,一个有设计能力及把概念设计变成实际产品的公司的能力,并且一切都建立在制造和销售产品利润的基础上。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呢?
维护企业形象?设计实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士气?市场化的方向操纵呢?简单的试验和错误?营销策略?许多这样的理由也经常被抛出。但是,他们在做概念设计时,真的考虑充足了概念产品与现实可行性及市场效益了么?
作为对比,被商业周刊和财富杂志评选为“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八十年代末期,对还没有生产出的电脑的苹果来说,也许已经是概念视觉构想的技术方面的权威和典范,知识领跑者?
是的,
上图是最后一块这样的概念出来的苹果,当然,因为史蒂夫乔布斯于重返该公司。为什么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苹果电脑?最具创新精神和富有远见的公司在谋划,产生一个单一的概念产品或构想十年?因为,这将改写乔布斯,走上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之路。
苹果有什么不好?
为什么像apple这样的商业实体要制造概念设计?相比任何技术大鳄,apple更可能产生更多的概念产品和视觉概念。当 apple意图进军零售商店时,例如Jobs had Ron Johson 建立了一个功能完善真实尺寸的模型,但不到一会就被摧毁并且被重新创建一个。“为什么apple不搞自己的概念店用于证明它在时尚梦幻般的创造性上的领先地位呢?”这一直被一些媒体记者深深的怀疑和不解。如果是微软,则情形会很不一样,微软极可能会这么做。
产品设计,首先就是一场赌博,apple比任何其他的公司更理解这点。这iphone这个产品上,jobs不可能拒绝这场赌博,我向他们解释,,iphone项目对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 。那时,诺基亚多年来,已售出数百万的手机,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微软也没有。他们只想每年向公众发布一些概念产品作为噱头,为了避免一个 的风险。
apple的 是,投注于通过改变一款移动终端设备的工业设计,我们如何与它交互,制造商和运营商两者间的利益平衡。移动应用服务商店,确实,他的成功是简单的重定义了移动设备的应该的样子,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通过自己的数十亿的投注这个可能风靡的产品。就这点而言,它同样能提供我们Apple II, Macintosh, iMac and iPod这些优秀的产品,这当然就没有新鲜了。这些都不是所谓的概念玩意。
觊觎apple王位的公司不太明白,设计生来的制约因素。现实生活中的限制,有形的或无形的认知:电池寿命会影响iPhone其他方面的设计—硬件和软件都会。屏幕分辨率的影响字体,图标影响用户界面设计。指尖的大小的限制,手势操纵屏幕上的物体。缺少物理键盘和WIMP控制,创造一个陌生的心智地图的新装置。 iPhone的设计是一种 ,解决制约因素而把这些无缝成型到一个统一的产品,出售。不是一个概念般的幻觉。而是一个产品。
原来,当设计师能够知道真实产品的真正限制,他们最终可以创造极大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开创性的产品,如iMac电脑, iPod和iPhone的。制约因素成为一种极好的方式集中所有人的智慧去探究其原理,而概念设计往往是逃避限制,进行无所拘束的发挥,反而会产生相反的影响。
概念产品像是散文,只是一种三维的感受,并不是完整的承诺,而真实的流通产品,相反,却是在残酷现实下的诚实交付。你有什么交付。他们要么在限制中生存发展要么死亡。如果他们是成功的,他们将推动艺术和科学,设计和制造,探索出一种基于幻想和现实的一种均衡。
但是我们并不能说概念设计就是有害的
也许吧。但是,他们却可以肯定它容易导致设计者误入歧途。概念设计产品授予设计师随意突破制约因素,如经济,现实状况。在网上我们总是可以看到很多概念手机,例如,它们弯曲和变形,改变功能和外表,显示出空灵的三维图像,似乎光速般交流速度,嘲笑常规电话在材料科学的局限性。
否则我们为何要推进产品的设计,你可能不会假装说对于设计师没有免费的午餐。但设计师不应该被鼓励简单的假设移动设备中的限制的不存在,举个例子,他们总会以某种方式采用艰巨的高科技,然后使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中发现一个典型的概念手机。
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我们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诺基亚等公司可以出售数以亿计的手机和产生许多概念产品,但这,苹果-一个不做概念设计的公司,来打破了这个单一的产品市场 。
正由于它有悖于直觉,因此它看起来可能,这不可避免地让我得出这种结论:一家商业公司的创新能力是与其癖性地发布概念产品是成反比的。
本文来自:jary.findesign.cn/?p=425
篇5:为何找错了地方?交互设计
前段日子坐公交车上班,根据现实中对公交刷卡器使用场景的体会和观察,刷卡机的位置和样式让我思考了一阵子,下面咱们来看几个关于我和公交刷卡器的故事。
场景1–好疑惑呀!原来这个不是刷卡机!
北京公交基本都是前门上车,后门下车,假设不这样,上车的人会把下车的人挤得下不来。某日我下班等车,随着涌动的人群,我从前门拥挤着上车,第一反应是刷卡,抬头见右手边有个盒子,想都没想就去刷,因为我只看到这样一个类似刷卡器的东西,刷了第一下,开始疑惑:咋了,没反应;又习惯性的刷第二下,还是没反应,索性不刷了,往里继续挤,楞一下神才发现,刷卡器在左边。这时的第一反应是:我真笨!
人太多了,很多人都被挤得只有招架之力,那还有闲工夫环顾四周。这种场景下,有一多半人搞错了,这次不是因为刷卡器导致我犯错了,是因为那个让人误以为是刷卡器的盒子,我还是做公交车的老手呢,第一次还是被忽悠了一下。
我站在门口不远处,车到成府路口南这站,车门刚打开,站在前面上车的两个老外女孩,就被后面的人挤着上车了,刚挤上车的老外就被司机崔:“上车刷卡,往里走!”,当然口气是命令式的。只见两个美女老外手里拿着卡,找打卡机,第一反应是仍是右边的那个盒子,于是就不断的刷了好几下,然后弯腰盯着刷卡器仔细的看了一下,用生硬的中国话嘀咕着“怎么刷不上?怎么刷不上??”,皱着眉头又刷了几下。这时司机已经不耐烦了“在右边,往前走!”,两个老外美女被这么一吆喝,索性径直往里走。他们竟然没看到真正的刷卡器,估计以为自己打卡了,只是没有反馈罢了。(这两个美女老外我们可以看作新手)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看到很多人去刷那个盒子!再后来,大家都不在去刷那个盒子,车再挤再吵杂,还是要找那个真正的刷卡器再刷了。(注意这里用了“找”这个字)
场景2–左边还是右边?
公交刷卡机一般都是在右边,因为我刚开始感觉很顺手,刷卡没啥很特别的感觉;直到有一次,我随着拥挤的人群上车,举卡要刷,才发现空空也!急忙环顾寻找,“哦,原来在左边”。于是把右手绕过身子去刷,当然再看其他的人,动作竟然和我一样,其中还有一个人抱怨道:“这车怎么放左边了,不是在右边嘛!”
在接下来的观察中,我发现更多的人是先看右手边,右边没有刷卡器再看左边,也有部分人索性晃脑袋左右看,然后选择有刷卡器的一边。
但有个明显的感觉,刷卡器在左边,刷卡时要把右手绕过身体刷,略显别扭!刷卡器在右手边时,自我感觉顺畅些。
对此观察自己小结一下:右手行为,容易让大家养成右手边刷卡的习惯。否则,就会给大多数人造成小小的不便。当然,你非要说放左边也无妨,我也不反对,这个习惯在使用上没那么严重。关键是,最好都放一边,别让大家在上车刷卡时还顺带锻炼反应能力。
场景3–顺手刷一下,竟然没刷上。
刚开始的刷卡器,能用来刷卡的区域只占整个区域的四分之一,且必须要公交卡贴上去才能刷的上,于是我在刷卡的时候,没多想就在上面刷一下,哦!没刷上!又观察一下,对准下面刷,没有太大的反应,又刷一下!这时候售票员提示我:“你已经刷上了!往前走!”。接下来的观察中,经常看到有刷好几下的情景。也难怪,反馈指示根本不明显(仍然是红字、黑底,有数字变很难被注意到),反馈声音在吵杂的挤车过程中,大多时候不被听到,尤其上下班高峰期。
后来我的一个同学,和我聊起公交卡,很兴奋的说:“现在离开一点距离也能刷了!真的变得挺好用了!”,我笑着反问道:“至于这么兴奋嘛?”…
我还私下里给公交卡设计了一个布局如下:
优点:1.我保证了刷卡的区域为主题,刷卡器嘛,主要用来刷。2.保证刷卡的反馈是明显的(比如在刷卡区用大片绿灯显示刷上了,用大片红灯显示失败,没反应就是没啥反馈呗。3.辅助显示了扣多少钱,还有多少余额的显示。4.其他非用户必须信号,隐藏在侧面或者背面。
改进:1.刷卡区域的易用性 。2.去掉或隐藏非主要信息:几路公交、单价多少、信号强弱等。3.刷卡反馈的显著性。
起码我这个布局是易用的。怎们能设计的更好,我想就不用多说了吧!关心你的真正用户,关心他们的习惯、关心他们的环境。还有,最好把自己也变成一个用户。
评论(23)
none(1楼) - 07/11/30 14:07
原来北京刷卡器是这样的. 连广州的都不如.
sumnny(2楼) - 07/11/30 18:08
没想到北京的公交这么烂。。。
xueyue(3楼) - 07/12/01 9:52
上海的好象要好些 刷卡的区域大些 不过有一个问题 无人售票的车子刷卡机摆在前门 有人售票的是摆在后门售票员处(还有部分售票员随身携带..) 当然这出发点是好的 不过还是经常会碰到不是经常乘车的或对线路不熟悉的人 上有人售票车时 从前门上车时会找刷卡机楞一会 这时司机往往会说:去后面刷~
这个问题好象解决起来有些麻烦 除非很明确的标识清楚是不是无人售票车 或者干脆直接标明前门刷卡还是后门刷卡~
LeON(4楼) - 07/12/01 16:39
成都公交就要简单很多了:
刷卡面积很大,只有两个显示,一个很大的余额显示 一个小一点的单价显示
每次刷的时候会很大的“滴”一声。没钱了还会提示你充值
imad(5楼) - 07/12/03 14:27
哈哈,你的设计正好就是上海刷卡器的式样。不过刷卡器的位置我觉得也有讲究,因为我每次去刷的时候,有时候机器在比较靠下方,必须要弯腰才能刷很不爽。
离得有些距离也能刷上,我觉得很好~因为一些女子喜欢把卡放包里然后再去刷,那个麻烦劲……万一没刷出来,然后又开始翻包掏出来再刷,人少还能让你这么折腾,人多的话你这么一折腾,后面的上不来的乘客脸色那一个叫黑啊……
萋萋(6楼) - 07/12/03 14:41
看文章时我也想到了上海的刷卡器,用起来还算方便,刷上去还会有大声的语音提示“二元”,反馈不错。
除了像三楼说的,不同公交车的刷卡机位置不统一。
奇遇(7楼) - 07/12/03 15:47
呵呵! 我没见过上海刷卡器,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画了一个草图,没想到这巧合,
北京的刷卡器我是不喜欢。但当前北京的公交车票价格无疑是市民最满意的!
疯猪(8楼) - 07/12/04 9:18
如果你用过广州公交的刷卡机,我估计你要吐血不可,我从北京来广州以后,最受不了的就是广州公交的刷卡机(还有动不动2元以上的票价……)
广州公交刷卡机的位置,普遍偏低,虽然这不是很大问题,问题在下面。
部份刷卡机,屏幕过小,有些是那种古老的黑白液晶,我每天坐的那趟就是……我每次都得在上车前弯腰凑近到十厘米的距离才看得清刷的价格!这就不得不说广州的公交问题!因为广州的公交大部份是2元到底,碰到超过2元的要司机手动设置打卡金额,你再打卡……吐血了吧。有时候看到有人潇洒的刷卡上车,看也不看,我在后面一看刷卡机的票价,6元!最后他两站后下车了……
还有,不太赞成“二元”的语言提示,人比较多的时候,还是大声的滴一声,同时屏幕发生变化,又快又简洁。
至于刷卡机的位置样式,这种是没有办法的,公交车车型不一样,设备购买的型号批次也不一样,这种东东,很难一次到位的实施的。北京有些公交刷卡机刷卡位置也比较大吧,可能楼主不常坐那种。楼主贴出来这种的确不太好用。
还有。我也有看到过北京公交上车门两边都有刷卡机的,不过是单一票价的
疯猪(9楼) - 07/12/04 9:26
还有哦,花费和余额也是最好的返馈,为什么不做大一点呢?感觉你的设计给花费和余额的地方太小了,如果用户比较担心花费和卡里余额,显示太小,他需要更加靠近才能看到,更有甚者就像我,每天弯腰仔细观察票价是否超过3元。。。人多的时候,很痛苦的。反正刷卡范围变大了,给花费和余额显示多点空间吧
我推荐北京公交那种桔黄色的刷卡机 731 735路上那种。
奇遇(10楼) - 07/12/04 12:57
呵呵 9楼说的广东那边我就更不知道了,从来没有去过。北京的公交,学生价2角起价,普通票4角起价,地铁才是2元,还是通票。北京这点是不错的!!比起广东的2元起价好太多了!北京的刷卡器并不是一无是处,我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举的,我碰到的这几款也确实差劲。最近不知道有啥变化。
奇遇(11楼) - 07/12/04 13:07
疯猪说的有道理,单价余额显示可以适当再稍大一些。
余额和单价的显示,如果你经常坐车,会知道各种车的价格,每次刷的钱都是固定的,不会多刷,至于你看到有的人多刷了,估计是上次下车没刷卡。
北京的这个环境,大家都知道学生基价是2角,普通基价是4角,城铁通票是2元,一般不会每次刷卡都要仔细看,只有感觉自己余额少的时候才会关注,况且那个区域用稍大的字显示就能看清楚。北京公交刷卡器的高度还是可以的,离眼睛也近,不会看不清楚字体。
Someone(12楼) - 07/12/04 13:48
挺好玩
hubeenow(13楼) - 07/12/05 16:05
上海刷卡C於“二元”的提示也只是在分票r的公交上才有,就是你I了自的票r他就自;普通的o人售票,只“滴”一。
ying(14楼) - 07/12/06 10:22
深圳的 公交也分两种,
一种是人工售票的(也是分段收费的),售票打卡机在售票员手上。打卡时,机子是梯形的,可以从梯形角看到花费,但貌似没能看到卡里余额。
另一种是无人售票(票价不会超过3元),统一在前面打卡。打卡的 时候,会有绿色三角形,亮灯滴一下。
但不能 随收随唱。这个功能能补上更好。
另余额也很不清的 说。也可能是要快速打卡快速走的 原因吧。嘿~
c-apollo(15楼) - 07/12/11 10:54
在广州生活很多年了,我觉得广州的公交系统已经很不错了。绝对没有“吐血”的感觉,觉得设计还合理。
位置偏低是可以让你不用把卡从裤袋里拿出来直接走到刷卡器那里感应就可以了,也适合南方人。对比深圳的公交系统,广州的确实强很多。没去过北京,不做对比。
c-apollo(16楼) - 07/12/11 11:15
补充一下,广州公交基本都是2元的(夜班车3元)。一般固定在广州生活和工作的人都是用羊城通,而且现在羊城通就和一卡通差不多,不仅可以在交通使用,也可以在日常的超市或者便利店使用,而学生的智能学生证也带着这种功能,相当半张储蓄卡了。基本在广州生活几年的人都人手一张。从一张小小的车卡能变成储值消费卡,从这个方面就可以证明广州交通系统的完善,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他的设备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agui(17楼) - 07/12/14 11:05
在成都坐车没用过卡,但一定比北京的好用.就是差不多跟作者改进后的一样.
asun(18楼) - 07/12/17 17:32
我都不信公交部门会在刷卡器上面动什么脑筋。
lyp(19楼) - 07/12/18 9:20
这个应该属于设计心理学, 做到人性化设计~~
设那个计公交车刷卡位置的人.绝对是业余的
ying(20楼) - 07/12/18 16:45
我觉得广州的 和深圳的 都差不多啦。
我在广州长大的。在深圳工作皆~
只是深圳的分段票价高的很类~
afcn0(21楼) - 07/12/22 14:53
没吗用,其实这样怎么设计也是无用,就是一个习惯问题,根本上来说,为什么RFID成功,就是因为RFID打破人们习惯,是根本就不用习惯,所以基本肯定,3年之内,RFID扣费在大城市会流行
冰寒(22楼) - 08/02/22 14:02
上海的公交车刷卡后会有金额提示,比如:1元。
现在有公交换乘优惠,如果是换乘刷卡,则会连续两声“嘀嘀”报告,否则就是一声,应该说声音也是用户交换内容之一。
尘缘(23楼) - 08/02/27 11:21
就是,原来北京的刷卡器是这样的
来自:ucdchina.com/blog/?p=363
篇6:我们为何如此不能释怀散文
我们为何如此不能释怀散文
我在记忆里歌唱,随想念飘去远方歌唱,我无数次在夜的漆黑和幽长里奢望,哪怕是一丁点的光亮,心就不会轻易枯萎和败落。可是这不是开始也不是最终的影像,于是我想我们为何如此不能释怀。
我在记忆里歌唱,去向他乡的思念一次一次的呼唤,我睡在芳香的怀抱里就要窒息;我在记忆里歌唱,那乡间的鸟语清香世界让我怀念和留恋,留恋成乡间的炊烟,林间的花香,桂树香榴的中秋;我在记忆里歌唱,青春的青涩甜美成荡漾在心间永不停歇的涟漪,那朗朗的诵读声喝着青涩的爱情共振出青春的彩虹时代的天籁;我在记忆里歌唱,风景独秀如清水芙蓉,那素雅鲜亮,那俊秀如玉的脱俗,那不失妖媚的娇艳婀娜,都醉成一路的淡雅清新。我在记忆里歌唱,就让夕阳山巅的温存留下誓言永寿的'千古话语,和着向晚的山涧流向远方去成就海的浩瀚与深邃。于是我便努力学习读懂自己,读懂他人,读懂世界 。
我在记忆里歌唱,我想往“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豪迈。我在记忆里歌唱,我仰望穹宇,敬畏苍穹,只希望能融入这浩瀚迷迭的渺小。我在记忆里歌唱,斗转星移我依然谨守这样的誓言,愿长相厮守,比翼双双,相濡以沫。我在记忆里歌唱,那长江黄河滔滔不绝,绵延数千里,千年不息。 我在记忆里歌唱,那巍峨的群峰云蒸雾绕后依旧器宇轩昂,铁骨铮铮。于是我勇于学习,学习自然,学习人世,感悟人生。
我在记忆里歌唱,你走了,我来了,匆匆。
我在记忆里歌唱,风停了,夜深了,寂寂。
我在记忆里歌唱,花开了,情痴了,浓浓。
我在记忆里歌唱,月圆了,茗香了,淡淡。
我在记忆里歌唱,谁是谁的思恋,谁是谁的萦绕,谁是谁的盘算,谁是谁的缘由,谁是谁的牵挂,谁是谁的夙愿,谁是谁的针毡;错了对了,爱了恨了,喜了怒了,走了来了,我们为何如此不能释怀?
篇7:闲言碎语:设计师的等级交互设计
这是篇受朋友邀约的文章,有天一哥们在IM上问起:“你们公司给设计师定级别么?”,这话要分两层理解,一个是企业对于员工制定的岗位等级,一个是设计师在行业内的共识区分出的“等级”,两层理解摘开了说,都可以单独写一写,不过仔细想想,我国大陆地区实际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设计师”,因为我们没有个设计师工会体系,所以等级这个问题基本上只决定了设计师在企业的角色和辨识定位。
那些做SOHO的设计师,由于没有一个工会保护,因此权益和收益都无法准确衡量,地区差异也限制了公平的水准判定。设计师的等级(如果一定要有这么个评级的话)应该有这么几个维度:设计水准,行业知名度,工作业绩,薪资基数,获奖次数,媒体发表,从事领域的成熟程度等……
设计师在企业中是如何评判等级的:
企业对员工的等级划分正规的叫法是“岗位等级工资制”,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划分岗位等级的初衷不是划分公司人权阶级,而是方便工资的体现,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划分本来就是对于不同等级职位的硬性标签。
这种制度沿用了很久,只是在公司有了设计部和设计师群体后,设计师群体也顺便被发配到这种管理制度下而已,我们常见的对于设计师的划分有: S级,A级,B级,C级,如果评级是D级的话,基本上意思就是让你“被辞职”。无独有偶,国内大部分的企业中,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传统设计公司,都乐意采取这种等级分配,因为它比较简单有效。
那么等级的判定依靠什么?依据这几点:岗位等级,员工能力,工作绩效。
岗位等级很容易理解,你是以设计总监的身份过来的,自然比以一个设计实习生的等级高,对应的管理权限和薪资起点也高。现在有些公司在推广岗位等级的“动态化”,也就是竞争上岗,业绩说话,你如果不努力就不可能干一辈子经理,这是值得提倡的;
员工能力比较复杂,定性的因素会多一些,一般包括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进步的能力,这里存在的最大漏洞就是,如果评定员工等级的那个领导是个弱货,而且人格有缺陷的话,员工的能力很容易被轻视,更有情况是,领导为了面子会使用大量比他更差的员工,这就是俗称的“笨蛋爆炸”理论 — 60分的经理雇佣40分的主管,40分的主管雇佣20分的员工,最后得到一个“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的团队;
工作绩效比较传统,就是你做了多少活,加了多少班,和领导谈话的时候是不是莫名兴奋状,对公司无限忠诚,对老板无限瞻仰…… 基本上这个维度不应该掺杂定性因素,以数据说话比较好,但是谁叫我们生在一个人情社会呢?所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吧,
多说几句:以上只是简单的评价和原则,用于设计师指导自己的工作任务与工作态度,实际上对于岗位工资评定,还有相应的工作分析,工作标准化的制定,货币转换,与市场工资率平衡等细节问题,不过那都是人事和财务该关心的事。想了解的朋友自己google吧。
设计师在行业中的等级:
这个问题又要得罪人了,总的来说一句话:你在企业里面的等级不等于你在行业里面的地位。
我们这个行业越来越喜欢扎堆了,这是好事,也是个陷阱,你是个真师傅还是个假把式,很容易在某个场合彻底暴露出来,每个设计师的每个作品,每个采访,每个行动都在被很多眼睛注视,谁叫我们设计圈都有“文人相轻”的臭脾气呢?因此要在这块土地上获得掌声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也说明了设计师等级的含金量在提高。
设计师在行业中的等级是一种共识的状态,体现在两点:知名度和美誉度,这都是公关上的词汇。设计师有时候和干政治一样,取决于有多少人认识你,认识你的人中有多少喜欢你,不同的是,我们无法给人画大饼,我们都是靠努力和作品说话,缺乏持久的进步也就缺乏了关注的眼光。
在行业中的等级不但体现在设计水平上,而是对你整个人的认可,这种认可的价值比在公司中的职位更有力度。在公司中你对老板和作品负责就可以,在行业中你要对自己和观众负责,视觉魅力上增加了人格魅力的因素,相当有挑战。
等级是否重要?
强调“人人平等,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们先听我说说现实,再决定要不要批我。社会必然是有阶级的,无论你们承不承认,公司也就是一个小社会,公司也绝对是有阶级的,有阶级就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分配,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等级认可是最快的占领资源的方式(这个观点的论证请见《进化论》)。
那么也就是说无论在公司还是行业中,通过合法合理的手段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确立你的准确的等级是非常重要的。你在公司中如果是一名设计经理,你有可能获得外派学习的机会,有可能增加交通和医疗补助,有可能获得调户口的优先权,有可能拿到公司的员工奖……. 我说的还不够三俗?我再俗一点,你的等级决定了你能够见到的人,获得的机会以及看待事物不同的眼光,对你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当然,我也不完全同意“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有些人确实不具备文武双全的牛B品质和自残式进步的性格,如果你衣食无忧,那么这篇文章对你来说 不值。
设计行业(你可以映射到大多数工商领域)目前的现实证明,就算所有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也等不到“英特那雄奈尔”的那天的。所以,每个设计师要争取把自己变成有产阶级,这样我们的话语权才会被提升。
本文来自:lytous.ucdchina.com/?p=1566
篇8:互联网产品设计师职业生涯交互设计
其实这个话题已经在侧面写了好几篇深刻反思,用我自己几年工作实践的体会来看,性格决定了将来的发展,某些特质虽然可以掩饰,但在这之上必然不可能有大作为。
我是典型极简主义(包括沟通),而且对事物相当有耐性的极端完美主义性格,擅长追本溯源。当我真正意识到自己性格特质的时候,便开始在工作中有意做取舍。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成本太高,性价比又太低。
产品经理不是唯一选择
个人认为不管软件领域还是互联网领域,产品做不好的根源,主要是缺乏Senior专业技术人员,但更重要的是业余管理人员泛滥。这也许是任何行业、技术高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曾在产品经理的责任中提到“设计做的再好不一定能胜任产品经理,因为两者的职业素质和职责不同。”在软件领域还有个说法“国内软件做不好,是因为很多人刚在技术、业务上小有积累、小有成就,就忙不迭去做管理、开公司,觉得那才是提升。”
归根结底,前不久鲍鹏山老师点评武松的那个观点也许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中国文化中很不好的一面,就是人人都特别看重体制里面的位置,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自我的最高价值。”
管理与专业是两条路
最早接触这个概念来自外企,当时觉得工程师薪水比VP高,在国内是件挺稀罕的事情。这里有篇由Sun员工创作技术人员的晋升路线,在软件技术领域具体有一定代表性。文中提到:
TechnicalIndividual Contributor(Professional)People ManagmentMember Technical Staff (1,2,3,4)Staff EngineerEngineering Manager 1Senior Staff EngineerEngineering Manager 2Distinguished Engineer (1,2,3)
Principal Engineer (1,2,3)DirectorFellow (1,2)Vice President (1,2)
严格基础训练到MTS4后开始做选择,继续做Engineer?还是换口味做Manager?基本经过之前的考验后,我们对自己都能有清醒认识,
两套体系都分别有对应层级,但再往后的进阶几乎已不是技术含量问题,而是我们的天份决定能走多远,说白了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并且在Senior位置上退休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给雅虎干活时,了解到雇员也有P和M两套晋升体系,P代表professional,M代表managment。分别用数字代表level高低,涵盖了做设计和工程的两类技术雇员。相比Sun不够细致,但也许更适合互联网公司的高速发展。结合Sun的经验,个人认为合理的产品团队组织结构如下:
ProductProfessionalManagmentMember Design Staff (1,2,3,4)Staff DesignerProduct ManagerSenior Staff DesignerSenior Product ManagerChief DesignerDirectorArtistVice President产品专业管理设计专员 (1,2,3,4)高级设计师产品经理资深设计师资深产品经理首席设计师产品总监艺术家产品副总裁设计“师”不是随便说的,产品设计师里再细分职能的信息架构师、交互设计师、界面设计师、视觉设计师根据团队,以及产品要求制定。也就是个名片上的title问题,通常不建议划入组织体系。因为强大而灵活的团队中,设计师职能可能会变,而且兼多个职能也正常。
现实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专业人员不服管,有两种可能:一是M的管理手段太弱,喜欢对P发号施令而无法协调,经常被顶撞;二是M的理论基础太菜,与P没有共同语言而无法沟通,经常被鄙视。要知道在团队里,只有英雄之间才可能惺惺相惜,中国传统文化更讲究“士为知己者死。”
比较崇拜的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访谈中提到“我不大善于跟人复杂的交往,我希望单纯,但是人对人之间一定是复杂的,人都物之间就显得简单。”我想真正的设计师听了都会很有感触,因为只有与事和物打交道,拼的才全是我们自己的能量。
挺瞧不起这个“管理是一门艺术”的说法,好像做管理是个很牛的差事似的。这不废话嘛,任何事情做到高处都是艺术,中国古代经典类似说法多去了。真正的Professional应该懂得如何看无字书,如何弹无弦琴,理论和创新都值得一辈子去实践,积累和沉淀才是王道。
原文链接:blog.rexsong.com/?p=6054
篇9:一个任性的设计师交互设计
多年的专业艺术设计教育,让我知道“什么是美”,但并没有掌握好“怎样设计出来美”,
他们给多少钱,我就得收多少钱。因为是他们告诉我“应该怎么‘设计’”。
1999年的某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互联网”。一见钟情,我知道“这辈子离不开这玩意儿了”;
2002年初正式离开一年多没有上过课的学校,算是毕业后参加工作,从一个纯艺术生转到网页设计。在一个小软件公司作美工月薪500,刚开始的日子是痛苦的,我的那些“艺术美法则”在工作中仿佛都是“脱裤子放屁”。老板命令我照抄国外网站,可我怎么抄都像是“东施效颦”。给自己的理由是:“中文比英文难看”…
2003年2月15日,某个原因,我放弃了郑州。怀揣50人民币,左手三星显示器右手奔三配置的主机来到首都北京。
刚刚出道+坚持“有想法的设计”+坚持“不给别人作纯粹抄袭的活”+“坚持不去自己不喜欢的公司上班”+“河南人”,这几个因素导致在4月份非典之前我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
我依然很倔强不问家里要钱,不以逃离北京来表示向这个社会认输。
非典来了。没有工作,没有钱,生存成了问题。
感谢非典期间蓝色理想的哥们给我介绍了私活。300个页面,3000块钱。人家说怎么作我就怎么作,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去自己搞创作。活了下来。
非典之后在大钟寺一家作网站外包的公司上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客户不认可我的设计,给我其他网站让我必须照着抄”。
起初我不愿意,但没办法,不那么作客户不答应,我也会被炒。所以,我必须照着客户需要的抄。
那个时候他们个多少钱,我就得收多少钱,因为是他们告诉我“应该怎么设计”。
很快,我离开了那家公司,因为我赚到了几千块可以养活自己的钱,我可以不用别人说怎么作就怎么做了。
后来,我学会了通过各种方式设计“美”的方法。但我不知道那种设计方式是更合适的,因为我不知道“为什么设计”。
我开完价,他们一定要砍价。因为他们告诉我更合适的设计方式,
我不想上班,不想听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于是我就全职的公开作似活(美其名曰”soho designer”)。
我经常有自己的想法,但依然经常被客户说“你的设计很有想法,但和我们的产品不对,因为xxxx,实在不行你就照着这个作”。
于是,我还是得按照他说的作。
不过,这个时候他们愿意告诉我“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因为我时常可以在一些小的设计上否定他们的想法。他们给我照抄的东西也只是被我用来参考和借鉴,在小设计上我可以很好的让他们接受我的创意。
绝大部分时候是我开价,开完价他们一定都会还价。 我说“5万”,他们得还到“4万”以下。
因为,很大一部分工作其实是他们在帮我作,往往我真得很需要他们给出的参考网站。
很快,我有了耗下去的银子。我开始每天去研究为什么设计,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再后来,我公开报价,没有还价也不能还价。因为是我告诉他们需要什么,那些是对或不对的。
这个时候,我不再需要客户给我参考,我可以更多的告诉他们应该参考什么。我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思考方式,现在的市场和产品发展方向是什么样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当然,我也经常会和客户争执,甚至争吵,甚至翻脸,最后到取消合作。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对的,我认为我是对的。
但我依然坚持着,我告诉自己“至少,大多数时候我是对的”,我坚信:“哪怕大家都是对的,我也需要坚持我自己的,不然我就是错了”。
我告诉客户也告诉自己:“如果不能按照我的想法作下去,我无法高效发挥自己的价值,合作的结果对大家都不好。我不如换个跟我想法更吻合的合作,你比如换个更赞同你想法的人来作”。
这时,我公开报价,没有还价也不能还价。
2007年的某天,我在一个演讲中说:
设计师首先知道什么是美的,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真正的设计师需要掌握实现美的方法,这才叫“设计”;优秀的设计师还需要在“设计之前”明白“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才可能出来好的设计;好的设计师能够先知道“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因为你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卓越的设计师应该像Jobs一样引导未来。让我们共勉。
来自:ucdchina.com/blog/?p=353
【开发者和设计师:为何我们不能化干戈为玉帛?交互设计】相关文章:
10.PM与工程师交互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