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为何将李白和杜甫进行捆绑

为何将李白和杜甫进行捆绑

2023-04-01 08:12: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腰有点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为何将李白和杜甫进行捆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为何将李白和杜甫进行捆绑,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为何将李白和杜甫进行捆绑

篇1:为何将李白和杜甫进行捆绑

为何将李白和杜甫进行捆绑

李白和杜甫并称为“李杜”,两人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为后人所崇拜敬仰,后人喜欢将两人进行捆绑,并且多番进行比较,也出现了“扬李抑杜”或“抑李扬杜”两大人群。

李白和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晚李白、杜甫六七十年的诗人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时人谓之李、杜”句。可见,李白杜甫去世一个甲子前后,就有“李杜”之说了。

李白与高适、孟浩然、贺知章等诗人的关系都不错。李白曾写“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说明他与孟浩然的深沉友谊。李白与诗人高适(他是唐朝诗人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个)关系也不错,只是两个人没有走在一条“道”上,后来关系疏远了。李白与贺知章更是好朋友。

李白第一次进长安街,遇见贺知章。这时,贺的诗歌已有大名,官是三品,无论哪个方面都算是顶尖人物。李白的一篇《蜀道难》使贺知章惊叹:“你真是个被下贬的太白金星啊!”从此李白有了“谪仙人”的雅号。

李白第二次进长安,也有贺的功劳。但这一干人的诗歌光彩、家国情怀及个人魅力,显然和李白与杜甫不在一个级别,后人将“李白与杜甫”并列起来,称为“李杜”,那是反复掂量、经得起考验的。

闻一多说:李、杜相遇,就是两颗星相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里,除了孔子和老子会面,再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可纪念的了。

李白与杜甫,无疑是两座耸立的高山,是两个艺术生命的标本,是支撑起中国文学、东方文明的其中的两根支柱。自唐以来,人们说到他们其中的一个人,一般地说都会联系到另一个人。其实,两人见面有据可查的纪录也就是三四次的样子。有人把他两人诗歌中的涉及对方的诗歌统计了一下,李说杜,三四首:杜说李,近二十来首,通过这个数字来说明杜甫更怀念和牵挂李白一些。

中唐之后的中国,逐渐形成“扬李抑杜”或“抑李扬杜”两大人群。

喜欢谁不喜欢谁,喜欢他的作品或不那么喜欢他的作品,本属于个人偏好,这也无可厚非。可是,中国一些人好分胜负,好排座位,喜欢戏剧效果,于是,将两人拉在一起,互相对比,寻找差异,比较着比较着,就将两人简单地对立起来了,褒一个贬一个,一个打倒另一个,非此拼出个高下不可。

喜欢他,则宽容他、包庇他;不喜欢他,则损他、骂他。或者为了一时的政治需求,来扭曲他。这是我们的毛病,要改呢。

篇2:李白为何不给杜甫回诗

李白为何不给杜甫回诗

李白为什么不给杜甫回诗?大家知道原因吗?下面一起来看看!

有网友指,杜甫有多首赠李白的诗,但李白却只有一首《赠汪伦》。李白成了“网红负心汉”,事实真是这样吗?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其实李白与杜甫是有相互赠诗的。就流传到今天的资料来看,杜甫赠李白的诗有十几首,李白赠杜甫的诗“起码明确的有三首,疑似的有一首”。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至天宝四年(公元745年)间,李白与杜甫相遇并同游。记者梳理李杜间赠诗发现,现存的李白赠杜甫之诗都创作于这一时期,同时杜甫在这时期也有诗作赠与李白。

这期间,李杜两人互有赠诗往来,传世至今的、这两年间的二人互赠诗作数量也大体相当。这以后,杜甫仍有赠李白诗作,却并无李白回赠的诗作传世。

对此,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告诉中新网记者,诗人之间互相赠诗、写诗其实是“一个大的传统”。“文人之间,大家很渴望表达一下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包括对某个人的见解。但回复不回复又是另外一回事。”

她举例称,如果后辈给前辈写诗,“就不完全是你写一首我就要回一首”。“唐代这样的情况不少,像李白和孟浩然就是这样的关系。”

“李白对孟浩然非常崇拜。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李白曾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赠孟浩然。”但就流传下来的诗作来看,孟浩然鲜有对李白的回赠。

“而孟浩然对张九龄又类似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因为张九龄又比孟浩然大上十几岁。孟浩然写‘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送给张丞相,希望张丞相对我如何如何。”蒙曼说。

因此,杜甫和李白间的诗文往来也“属于这种情况”。“李白明显比杜甫大,李白成名明显比杜甫早。杜甫当年是非常崇拜李白的后辈,所以他当然给李白写的多,李白回他的少。”

但同时,蒙曼也强调,并不能据此就说杜甫是李白的“粉丝”。“我认为他们俩是真诚地讨论。杜甫在精神上从来没有矮化过自己。他在给李白的诗中写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是要讨论文章。而且他跟李白的文艺见解并不一样。李白自喻为谢脁,杜甫却认为他更像庾信和鲍照。杜甫远比一般的粉丝要深刻。”

此外,蒙曼还指出,性格上的差异也在诗人交往中有所影响。

“李白是一个飘飘欲仙的人。他看到自己的多,看到人间的少,当然看到朋友也会少一点。他一直在自我表达,像‘我是多么伟大’、‘别人应该怎么重视我’、‘他不重视我他怎么不对’,另外就看神仙过什么日子,要跟神仙一起遨游世界。而杜甫更关注人间现实,两人有某种精神上的鸿沟在。”她说。

和李杜的`状况不同,白居易和元稹就是那种年龄相仿、性格相近诗人的典范。“元稹和白居易两人唱和不断。元稹有诗就写‘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如何。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意思是信一来,元稹还没看信眼泪就先下来了,把家人吓坏了;后来觉得不会是什么大事,一定是得到白居易的信了,只有他的信才能引起元稹如此激动。”

当然,影响诗人之间友情的不会只受年龄、性格这两个因素影响。蒙曼说:“像王维和孟浩然,虽然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彼此间没有那么大的身份差异,甚至王维年龄更小一点。但是因为王维的官更高,所以孟浩然对他是有所倚仗的。”

而王维却有大量赠与裴迪的诗作。王维为什么会给裴迪写诗?蒙曼认为,就是“因为他们俩住得近”。“他们俩一块隐居。每天就是一块喝酒聊天,当然诗人喝酒聊天,说的都是诗,你给我写一首,我也给你写一首。孟浩然离得远,就不一定要特意回复了。”

除此之外,还可能有一些客观因素导致今天我们认为李白未给杜甫回诗。于赓哲告诉记者,现在没有证据表明,杜甫所有的诗都已经寄到了李白那里。

“古代平民之间互相通信是很困难的,这除非有大家共同认识的人来捎信,或者有商人愿意帮你带信。唐代并没有完善的民间邮寄系统,所以写的诗往往可能是自己欣赏,或者可能给旁边人看一看,不见得真正能到达对方的手中。”他说。

于赓哲还指出,今天大家看到的也只是流传至今的诗作。“李白与杜甫的诗作都有很多没有流传下来,在没有流传下来的这些诗当中是否有两人的往来诗作还不知道。”

篇3:为何作文素材总是离不开李白、杜甫

为何作文素材总是离不开李白、杜甫

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经常要运用素材来说明事理,提供例证。用恰当而新颖的作文素材,可以为行文增色不少。然而到了考场实战的时候,学生一提起笔来,脑海中往往出现的素材都是常用的几个,而且视角单一没有新颖性。如何选择和运用作文素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各种高考参考书类型中,“作文材料”的相关参考书市场需求最为火爆。“60个素材击破高考作文”、“记住50个小故事,让你的素材不再陈旧”等书目比比皆是。同学们看了很多新例子,可是到了考场上,同学们一提起笔来,脑海中永远浮现出三个不变的身影:李白、杜甫和苏东坡!

为什么同学们看了、记了不少名言警句,但到考场上依然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什么看到的东西无法应用在作文写作中?

1.深入理解素材,从熟知情节原有内涵中发现新主题

我们看素材,往往只关注情节,而真正需要看到的是主题(而且是细分的主题,而不是宽泛的论述)。

举个常见的材料:

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

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损失一位将军;

损失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当看到这个英国大帝理查三世的悲剧故事,我们应该记住什么呢?是铁钉、马蹄街、将军或国家吗?不是,我们要记住它背后的内涵、警策之意。现在的作文书倒是提到了这一点,但往往以“细节决定成败”作结,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难道只有写“细节决定成败”才能用这个材料吗?肯定不是,因为现在绝不会有作文像十年前一样让你泛泛地论述一句正确的废话。

在新时代,同学们要更深刻地理解素材。比如此材料,完全可以想到“帝国的衰亡绝不只在于铁钉。铁钉只是一种表征,但我们还要看到更多”,而以“绝不只是一颗铁钉”入手,讨论衰朽时代的千疮百孔以及救世启示之道;或是从铁钉作为“基础”、“准备工作”的意义出发,讲述“基础”与“高楼”的复杂关系……

上面两个思路,有人会理解为反向立意,或是求变求新,然而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对“细节决定成败”这一大主题的细分与变奏。时代呼唤立意更精准,还要新颖的作文。在一味求新可能的风险下,从素材中把握常见主题的变奏与细化是更好的角度。

2.转换论述角度,全面利用已有素材

素材本身是具有适用的丰富性的,即一个材料不一定只适用于一个主题。我们不能指望孩子背100个例子去应对100个主题,万一考了第101个,那孩子不就白忙活了吗!

因此,学生更应该学习一种调换论说角度的.方法,使一个材料能自如地符合任意一个主题。

具体方法是,同学们应当重点把握一到两个作家,构成对他们尽可能深入丰满的理解,使得这个“黄金素材”可以覆盖高中常见的一切主题。

例如,阅读史铁生精选的小说与散文,就能以对史铁生先生的叙述覆盖所有主题。理想与现实、有用与无用、天分与努力、勇气与恐惧、物质与精神、平凡与伟大……他们都在这座巨人身上有所体现。

重要的是我们怎么讲述材料,而不是材料本身。通过主动训练语言概括和话语转换的能力,同学们可以逐渐有意识地从不同视角观照、描绘同一人物,最终脱胎换骨,自如地书写出这一人物生命的不同侧面。

从此,你的作文素材将不再止于单一的“李白、杜甫和苏东坡”了

篇4:揭秘李白为何对杜甫赞美之词寥寥无几

揭秘李白为何对杜甫赞美之词寥寥无几

杜甫保存至今的诗歌作品中,跟李白有关的,共十五首,其中多数作品充满了对李白其人的真挚思念和对李白诗歌艺术的热烈赞美。而李白保存至今的诗歌作品中,跟杜甫有关的,不过区区四首,思念与赞美的没有杜甫对李白那么多,赞美之词更是付诸阙如。许多人因此认为,杜甫是李白的狂热崇拜者,而李白则不甚看重小自己十一岁的杜甫,对杜甫的诗歌艺术并不欣赏。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李白不多的跟杜甫有关的几首诗中,已经透露出了一些对杜甫不同寻常的友爱之情。请看:“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相失各万里,茫然室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其次,从李杜交游史实可看出李白对杜甫的欣赏。天寳三载(七四四)夏,李白、杜甫在洛阳相识之后,当年秋天即跟高适等同游梁宋,登吹台、琴台,“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杜甫《遣怀》),意气相投。次年秋,杜甫到兖州,正好李白亦回到东鲁,两人同游,“醉卧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情同手足。李白的《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和《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大约就作于这一次同游结束,临别之际。有学者认为,李杜后来在长安还有一次会面,地点是一个叫饭颗山的地方,即李白《饭颗山头逢杜甫》诗所记述的那次会面地点。倘若杜甫不是李白欣赏的诗人,很难想象李白会跟他这般飮酒、游玩,几度盘桓,分别之后还写那么情意深长的诗体书信。

李白有关杜甫的诗歌数量较少,可能跟李白诗歌散失较多有关。杜甫在作于天宝九载(750)的《进雕赋表》,序言云:“……自七岁辍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可见杜甫现存作品的数量(一千四百余首),远少于他实际创作的数量。相比之下,李白诗歌保存的情况更加不理想。一般认为,因为杜甫生前已经有诗集在江南地区流传,杜甫晩年曾亲自编辑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中年以后的作品散失较少,他自己满意的作品大都得以保存下来。李白却没有这么幸运。李白最后病死于担任当涂(在今安徽)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处。李阳冰在给李白的`《草堂集》所作的序中说:“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八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可见,李白有大量的作品散失了。李白散失的作品中,难保没有跟杜甫有关的诗歌作品。

即使李白所作跟杜甫有关的诗歌真的比杜甫所作跟李白有关的诗歌少,也不足以说明,李杜交往,杜甫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跟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创作特点上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杜甫思想深受主张仁爱孝悌的儒家学说影响,李白思想深受追求独善其身的道家思想影响;杜甫性格真挚外向,李白性格飘逸内敛;杜甫作诗喜欢实录生活,李白作诗喜欢冥想神仙。这三个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导致李杜诗歌反映友情的态度与方式上的截然不同。

事实上,杜甫写李白多而李白写杜甫少这个现象,也可以有另一种解读:尽管李白比杜甫年龄大,但在李白面前,杜甫扮演的是兄长兼伯乐角色,他关心李白的处境,赞美李白的才华。杜甫对李白诗歌才华的赞美,有替李白鸣不平、为李白延誉的用意。杜甫写于秦州时期的《不见》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我们不难读出杜甫发自内心深处对李白的爱怜、回护、抱屈之情。

【为何将李白和杜甫进行捆绑】相关文章:

1.李白为何被贬

2.李白为何要写颂词

3.李白与杜甫

4.赠李白 杜甫

5.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

6.历史将记住杜甫作文

7.李白和杜甫是一个时代的吗

8.将别,将别杜甫,将别的意思,将别赏析

9.杜甫天末怀李白鉴赏

10.李白与杜甫的作文素材

下载word文档
《为何将李白和杜甫进行捆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