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编辑哲学初论
“荔枝味QQ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鲁迅编辑哲学初论,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鲁迅编辑哲学初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鲁迅编辑哲学初论
鲁迅编辑哲学初论
鲁迅不仅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和翻译家,还是成绩斐然的编辑出版家。他自从199月留日时筹办期刊《新生》到1936年10月离世总计30年,主编、参编过20多种报刊,例如《越铎日报》、《新青年》、《语丝》、《莽原》、《〈国民新报副刊〉乙种》、《奔流》、《朝花》、《未名》、《萌芽月刊》、《波艇》、《文艺研究》、《巴尔底山》、《前哨》、《文学导报》、《十字街头》、《译文》、《太白》等;开办、参与过“未名社”、“朝花社”、“三闲书屋”、“野草书屋”、“铁木艺术社”、“版画丛刊会”、“诸夏怀霜社”7个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十多套40多册丛书,如《乌合丛书》、《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科学的艺术论丛书》、《文艺连丛》、《现代文艺丛书》、《奴隶丛书》、《艺苑朝华》与《版画丛刊》(国内外美术作品)、《朝花小集》等等。此外他还编辑了数种单册图书如《萧伯纳在上海》、《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草鞋脚》(合编)、《海上述林》等。这些书刊立意“惟在益人”,内容丰富新颖,封面版式大方简洁,插图丰裕精美,编审加工质量高,即使在今天也有许多方面是我们编辑人员学习的楷模。下面,就鲁迅编辑出版思想的几个主要特征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和“别求新声于异邦”鲁迅编辑创新有着自己的目标、方法和做法。首先,对刊物的名称反复思考精心选择,体现出创新的理念;其次,是内容有新意。他和刘半农、孙伏园等人1924年11月创办《语丝》,强调办刊宗旨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1925年4月24日,鲁迅又主持创办了《莽原》周刊(后改为半月刊),他认为,中国当时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我之以《莽原》起哄,大半也就为了想由此引些新的这一种批评者来,……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别求新声于异邦”,不仅在办刊物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破旧立新,编译图书也是如此。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中国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他的目的所在。鲁迅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名称到创作法都是借鉴果戈理的小说,并应用在分析中国的人性和社会。他译完夏目漱石回忆老师的文章以后,就仿着写了《藤野先生》一文。另外,像从翻译《小约翰》到写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等,鲁迅主要是借鉴外国作品的形式、风格、技法来创作。翻译在鲁迅全部文字中占有很大比例,几近一半。他对翻译作品的编校极为认真:“我在过去近十年中,费去的力气实在也并不少,即便校对别人的译著,也真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下去,决不随便放过,敷衍作者和读者的,并且毫不怀着有所利用的意思。”据不完全统计,在鲁迅编辑出版的丛书中,翻译外国文艺文化作品占有相当大的份量。他自己翻译作品的总量不下二百五十万字,其中包括日本、俄苏、法国、英国、奥地利、德国、西班牙、芬兰、荷兰、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14个国家,110多位作家240多种的作品和著作。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鲁迅对几百种古籍的收集整理校勘考订,其目的在于吸收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为诠释当代社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从19开始直到去世20多年,他整理编辑了可以使人“观风俗知得失”的《古小说钩沉》,辑录了唐代以前的古小说《青史子》、《裴子语林》、《郭子》等36种,等等,“废寝辍食,锐意穷搜”。鲁迅校勘古籍非常严谨认真,对当时一些人胡删乱改胡乱标点古书的现象,给予严肃的批评:“印书本是美事,但若自己于意义不甚了解时,不可便以为是错的,而奋然‘加以纠正’,不如‘过而存之’或倒是并不错。”鲁迅通过办刊、翻译、校勘古籍,也培植了很多新的年轻的编辑人才和创作人才。作为《语丝》当年的年轻编辑川岛多年以后回忆道:先生对杂志的形式、内容和稿件处理读给与具体的详细的指导,比如在第一期(创刊)上如何表现出刊物的面貌来,“第二第三第四期在稿子质量方面应该如何安排;遇到好的稿子多时,不要在一期中挤满”,“防备在稿荒时可以拿出来应用”,还要注意陌生作者、关注广大订阅者。他帮助张天翼改稿并发表,给“无派而不属于任何翼”的徐诗荃抄稿并且极力推荐,为在邮局工作的业余译者孙用的译作出资制版,直到他逝世前三天,还在为年轻的译者曹靖华写《苏联作家七人集》的序言。为了培养新人,鲁迅真可谓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留些空白”鲁迅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二)》中从图书的留白谈到“读书之乐”,扩大至于人生和“时代精神”:“校着《苦闷的象征》的排印样本时,想到一些琐事———我于书的形式上有一种偏见,就是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前后,总喜欢留些空白,所以付印的时候,一定明白地注明。但待排出寄来,却大抵一篇一篇挤得很紧,并不依所注的办。查看别的书,也一样,多是行行挤得极紧的。”鲁迅对大多数中国的图书的版式没有留空,行与行之间、篇与篇之间挤得紧紧的表示不满。他自己明确的在书稿上标出书的开头,题目的前后要留空白,但是出版社仍然不按照标示去做,这使他很不高兴。出版社为了节约版面,降低成本和定价,本意也许是让读者花更少的钱购买图书,但是忽略了图书的美观和可读性。鲁迅的要求很具体:“较好的中国书和西洋书,每本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头也很宽。而近来中国的排印的新书则大抵没有副页,天地头又都很短,想要写上一点意见或别的什么,也无地可容,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字;加以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同理,图书内容有趣味,能使读者获得愉悦。鲁迅说:“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艺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但中国的有些译本,却将这些删去,单留下艰难的讲学语,使他复近于教科书。这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上述的那两样(留白和夹杂笑话),固然是比牛毛还细小的事,“但究竟是时代精神表现之一端,所以也可以类推到别样”。编辑虽小技,却也能体现出“时代精神”。
鲁迅不仅是这样论述的,更是实践着自己的编辑出版哲学。例如1909年鲁迅和他的二弟周作人翻译编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东京初版本)“装订均从新式,三面任其自然,不施切削”,即所谓毛边书。印刷上也是天宽地阔,多留空白,“纸之四周,皆极广博,故订定时,亦不病隘陋。”美术插图:“视之为生命”鲁迅从四五岁起直到生命结束,一直酷爱美术图画,喜爱有插图的图书,常常为自己的和别人书刊插入精美的图片,如在他主编的期刊《奔流》、《朝华》、《萌芽月刊》,编辑的图书《士敏土之图》、《死魂灵百图》等都插有精美的木刻或版画。他在《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深情地回忆道:“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鲁迅的远房的叔祖———笔者)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后来他得到了一部这样的书,虽然纸张粗糙发黄、图像不清、画的技术很差,几乎全部使用直线画图,把动物的眼睛画为长方形,但是在他看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不仅收集中国插图的书,而且花费更多的周折千方百计的寻觅外国的版画。例如他通过在苏联的朋友曹靖华,用宣纸换来了苏联的版画家冈察洛夫等人一百多副原版木刻原画,他总是担心毁掉、失去和被战火烧毁,“在我,是觉得是比失了生命还可惜的”。他生前精选了59副画作自费印刷,制作成图书,供“青年艺术学徒和版画爱好者”学习。
鲁迅晚年更有意识地运用插图。他在《“连环图画”辩护》深有体会地说道:“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这种画的幅数极多的时候,即能靠图像,悟到文字的内容。”鲁迅指出了插图的三种重要功能。第一,装饰。也就是鲁迅在《〈译文〉创刊号前记》说的“也与文字不无关系的”;第二,增加读者兴趣。正像鲁迅所说“文字之外,多加图画。也有和文字有关的,意在助趣……”;第三,依靠插图“悟到文字的内容”,当然前提条件是图画必须准确、生动、丰富。比如《死魂灵》是世界文学名著,翻译为中文版本,并且与阿庚的《死魂灵百图》对照阅读,果戈理描写的一百多年以前俄国中流社会的情形,例如“闺秀们的高髻圆裙”、三匹马拉的篷车、舞会上插在多臂烛台上的蜡烛,等等,就历历在目。有错必纠鲁迅也经常认真仔细地审校检查书刊的错误,有错必改。对读者负责,不欺骗读者是鲁迅的编辑一贯的思想,因此有错误一定要向读者说明。“有错必改”是鲁迅编辑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北新书局出版《小猪的故事》一书,曾引起了民族纠纷,“既起回民之愤怒,又导汉人之轻薄”,鲁迅认为这是编辑责任心不强的结果,他严肃的批评说:“彼局有编辑五人,而悠悠忽忽漫不经心,视一切事如儿戏,”1925年7月,鲁迅为更正《莽原》第十期的错误专门写作了一篇启事,发表在第十二期上:“第十期《莽原》上错字颇多,实在对不起读者。现在择较为重要的作一点正误,将错的写在前面,改正的放在括弧内,以省纸面。不过稿子都已不在手头,所以所改正的也许与原稿偶有不合;这又是对不起作者的。至于可以意会的错字和标点符号只好省略了。第十一期上也有一点,就顺便附在后面。七月三日,编辑者。”
鲁迅对自己翻译的一部书的错误也进行了公开的改正,表现出鲁迅的坦诚和改正错误的的勇气。他在“致《近代美术史潮论》的读者诸君”一文中介绍了编译出版此书的宗旨和基本内容之后,也非常诚恳指出书中的错误。从勘误表中可以看出,不仅有中文文字的错误,错字、别字,字序颠倒,而且有许多外文的错误。这些错误责任也许不在鲁迅,但鲁迅勇敢承担,如实写出,为图书负责,为读者负责。鲁迅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编辑家。他的编辑出版思想博大精深,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
篇2:论哲学派系
论哲学派系
哲学派系是指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们就某一或某些同感兴趣的哲学问题所阐发的相似的.甚或相同的观念和学说所结成的理论阵线.它远远不止于人们通常提及的那几对,而是在各个哲学分支中都有其共通的或各异的体现.哲学派系不同于哲学流派和哲学团体等哲学史现象,它具有以下特点:涵括哲学史的多个时期;围绕着重要的哲学问题;展示相似的或相同的观念和学说;面向未来和未知开放;往往成对出现.哲学派系的外在原由是认识对象的多面性、层次性和复杂性,其内在原由是认识方式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其深层根源是认识主体及其相关群体的生存境况的多样性和一致性.研究哲学派系具有多重意义.
作 者:杨方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9(1) 分类号:B015 关键词:哲学派系 哲学流派 哲学分支篇3:论哲学分类
论哲学分类
不少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哲学分类构想。但他们的构想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一个比较完善的哲学分类体系应遵循视点统一、序列化、结构化、一一对应、整观和适度开放这六条规则.在哲学分类的八种可能视点中,只有关涉领域、考察对象、学科性质、实践目的.这四种真正适合于哲学。从关涉领域和考察对象这两种视点出发,基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一个哲学分类体系被建构起来。该体系的一级分类是:形上学一现实哲学一精神哲学。其二级分类是:现实哲学被分为自然哲学―社会哲学―道德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经济哲学等;精神哲学被分为知识―逻辑学―语言哲学―艺术哲学(美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元哲学等。
作 者:杨方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 湖南长沙 410081 刊 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0 29(2) 分类号:BO8 关键词:哲学分类 规则 视点 体系篇4:公共哲学论之二
公共哲学论(之二)
「正 文」
公共价值观――当代西方社团主义的主要观点
在北美政治理论和道德思想中,社团主义(Communitarianism)是一种新哲学。它强调社区联系、环境和传统的积极价值以及共同利益,致力于社团价值观与个人自由价值观的相互协调,揭示人格自足的形而上学虚假性,遏止由自由主义的过分发展所带来的个人主义消极影响。这种思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争论和反思,它在90年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对主流自由主义传统进行批判的主要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麦金太尔(A・MacIntyre)、泰勒(C ・Taylor)、桑德尔(M・Sandel)、安杰尔(R・Unger)和瓦尔策(M・Walzer)等人。
虽然对公共关系和社团作用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现代社团主义是对这样一种境遇的反应:自由主义发展所促成的社团价值观的衰退已经到了必须加以纠正的地步。过分的自由导致了社会分裂,就如泰勒指出的,“一个分裂的社会就是其成员愈来愈难以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社会相认同。这种认同的缺乏反映了原子主义的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人们总是纯工具性地看社会。而且这也有助于巩固原子主义,因为有效的共同行动的缺少把人们推回到他们自身。”(注 : CharlesTaylor,The Ethics of Authenticity(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p.117.)更糟的是,原子主义的'人生态度破坏了公民间信赖和合作的基石,阻碍了共同目标的形成,从而摧毁了政治自由本身的基础。为了捍卫社会自由的基础,必须用社团价值修正自由主义的弊端。在这种意义上,社团主义是一种后自由主义哲学。它在形式上是修正性的,并力图把社团利益和构成联系纽带的公共价值观置于政治话语的中心。
社团主义并不是一种统一的理论体系,它正处在初创的摸索和纷乱状态。在不同的理论家那里,它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理论内容和侧重点。但是,他们仍有下列一些基本的共同点。
1.以社团的共同实践和交往,说明个人权利的产生和基础,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认为,个体先于自我可能拥有的社会价值。他们并不否认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而是认为这种联系是后天的、外加的。社团主义争辩说,个人主义的极端膨胀,就是建立在这种对个人权利的形而上学的承诺上的。事实上,个人并不是一种先验存在,而是由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纽带、他所遵循的理想、为他的生活提供结构的社会组织以及形成他的意识和习惯的传统所构成的。没有这些社会因素就不存在任何现实的自我理解和人格同一性。脱离一切社会关联域(Social Context)的自我和权利是不存在的。
泰勒认为:“我并不能孤立
[1] [2] [3] [4]
篇5:论哲学课堂
论哲学课堂
课堂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关系场,其建立依赖于师生角色的纯粹化、外在环境的虚化与思维的活动化.哲学课堂的成立是一个动态的养成过程,要从哲学能力培养、哲学道场建立与哲学效果评估三个方面进行建构.
作 者:郑朝晖 ZHENG Zhao-hui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1(5) 分类号:G424.2 关键词:课堂 “道场” 哲学能力篇6:论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使哲学成为哲学的问题而不是任何哲学学派都必须回答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也应该是使哲学史具有连续性、使哲学的不同组成部分具有统一性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否存在、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取决于哲学是什么、哲学之本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不可超越.
作 者:胡辉华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行政管理系,广东,广州,510632 刊 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xx 22(3) 分类号:B01 关键词:哲学 基本问题 思维 存在 关系篇7:论哲学基本问题
实验哲学是21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新的哲学运动,它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方法探讨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对哲学与心理学领域的共有现象进行研究。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验哲学发展迅速,研究方法日渐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逐渐产生了相当强烈的影响。实验哲学的兴起,拓展了传统哲学的研究领域,促进了当代哲学研究的发展。
但是实验哲学的兴起,也使得学界对实验哲学本身及哲学的方法论问题更加敏感。有些哲学家对实验哲学的学科定位提出了质疑,认为将实验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领域,实验哲学将彻底失去哲学意蕴;一些哲学家对实验哲学及实验方法的应用提出了批评甚至抵制;还有一些批评者认为实验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相似,那么实验哲学便等同于心理学。针对这些批评和质疑,实验哲学家与其批评者们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本文拟从以下三个角度,对引发这些质疑的几个基本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实验哲学学科定位的质疑与辩护
实验哲学(Experimental Philosophy)的提法只有四个字,但是具体地去理解其内涵时,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充满了复杂性。有哲学家质疑实验哲学是不是真正的哲学,甚至有批评者认为“实验”与“哲学”二者之间是矛盾的。究竟什么是实验哲学,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对于它的不同回答,将决定和影响实验哲学的面貌以及对实验哲学意义的真正理解。
(一)实验哲学的兴起
实验哲学的代表人物诺贝约书亚这样解释实验哲学:实验哲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哲学问题的心理起源,了解我们直觉产生的心理机制,然后开始思考这些机制中有哪一些是值得信任的,哪一些直觉可以作为哲学观点的可靠证据。实验哲学家们在寻找传统问题的答案时运用了现代认知科学的工具,他们开始和其他学科的研究者们协作,进行实验性研究,在一些心理学的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这种形式的研究被称为实验哲学《元心理学在线评论》进行了这样的评论:“实验哲学是一个迅速发展的运动,它使哲学家离开他们自己的扶手椅并用经验测试他们的哲学主张。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哲学系教授大卫.查默斯认为:“实验哲学是近年来哲学上最令人兴奋和最具有争议的发展之一。无论它是否破坏或扩展传统哲学的方法,它提出的问题直入哲学研究的核心。实验哲学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在这一点上以上几种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实验哲学,学界目前没有公认的统一定义。
哲学直觉在实验哲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实验哲学的方法论基础。要理解什么是实验哲学,需要对“哲学直觉”的本质及其方法论意义加以正确的理解和把握。长期以来,大多数哲学家诉诸于直觉来建构和加工他们的哲学理论,这种内省的思辨方法逐渐成为思考哲学的特定方式,但是直觉的可靠性往往被传统哲学家所忽视。实验哲学家认为,通过对哲学直觉做出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哲学理论,但是哲学家作为一个具有共同学科背景的团体,他们的直觉容易过高估计他人的认同度。诉诸直觉得出的结论真的可靠吗?普通民众与这些哲学家们的观点一致吗?此外,不同的人们拥有不同的直觉,人们的直觉会受到诸如文化、情感、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直觉的多样性和敏感性涉及到了人们复杂的心理过程。实验哲学家开始将这些质疑付诸行动,采取实验的方法收集经验证据,进一步研究哲学直觉,得出了一些令人诧异和富有启发的结论:普通民众对同一个问题的哲学直觉居然相差悬殊,哲学家原来那种仅依靠思辨方法得出的直觉并不像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可靠。
(二)实验哲学的学科定位
尽管出现了很多质疑和反对意见,但是实验哲学的研究路径及研究成果确实能够引起哲学家们的关注和深刻反思。实验哲学是一个多元化的运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更好地理解实验哲学的学科定位。
1.实验哲学可以看作一场哲学方法论的变革。不同于传统哲学研究中的思辨、推理和想象,实验哲学运用实验方法这个工具进行哲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验哲学是与传统哲学解决哲学问题的方式的一次剧烈的决裂,实现了哲学方法论的一场革命,但是实验哲学所追问的问题却没有多少革命性的东西。值得重视的是,实验哲学的研究对象还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些相当传统的问题。虽然实验哲学的一些研究结果与传统哲学家得出的结论相似,并无太多的创新或颠覆,但是实验哲学家应用实验方法考察普通民众的直觉以及直觉背后的心理机制,这种工作为解决一些更深刻的哲学问题提供了支持与帮助。
2.实验哲学可以看作一种代表未来哲学发展的方向。实验哲学并非纯思辨的理论哲学,在实验哲学里,实证研究与概念分析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补充和融合的。实验哲学有两类活动:一是实施实验,二是基于这些实验的哲学思考。实验的设计是为了解决哲学中的争论,当实验哲学家完成他们的实验之时,他们的工作还不算完成,他们还必须把实证的结果注入哲学争论的领域中,讨论、反思他们的实证研究中揭示出来的东西―这一部分需要哲学在未来的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应该无视由实验哲学研究所提供的经验证据,实验哲学的出现实际上也是帮助哲学研究摆脱困境,推动哲学繁荣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实验哲学方法的质疑与辩护
实验哲学研究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包括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社会科学中的问卷调查方法以及认知科学的方法。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哲学研究,实验哲学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但有一个问题是实验哲学始终无法回避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哲学研究方法何以可能?就是说,实验作为哲学研究方法的正当性是需要被思考和给出依据的,很多主流哲学家的争议和批评的最终落脚点都在于此。下面将通过实验哲学方法在两个具体哲学问题中的实际应用,探讨在哲学研究领域中,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何以可能。
(一)关于道德判断和意图判断的实验研究
实验哲学家采用实际调查的方法,设计系统的调查问卷,去调查普通民众(即从未接受过哲学训练的人)对特定哲学问题的回答,收集普通民众对于一些假定事件的直觉反映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进行量化研究,探讨普通人对某个概念或者哲学命题的直觉,以及产生这种直觉的心理机制。这种“直觉调查”方法在约书亚.诺布被称为“诺布效应”(又称为“副作用效应”)的实验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
“诺布效应”实验的受试者是来自美国曼哈顿公园的78名志愿者。受试者的实验条件是随机分配的,而且是在监督之下独立完成这些材料,做出直觉判断。实验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情境,这两种情境除了在道德意义上有所不同外,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是相同的。78名受试者被随机地分配到“危害条件组”和“帮助条件组”,要求受试者阅读两个不同的小场景,并进行思考和判断。
在第一种场景(危害条件组)中,受试者读到:某公司的董事长被告知要进行一个新项目,可能会增加收益,但是对环境有危害。这个董事长回答道:“我一点也不关心是否对环境有危害,我只是想尽可能多的获得效益,让我们开展这个新项目吧。”
在第二种场景(帮助条件组)中,受试者读到:某公司的董事长被告知要进行一个新项目,可能会增加收益并且会有益于环境。这个董事长回答道:“我一点也不关心是否有益于环境,我只是想尽可能多的获得效益,让我们开展这个新项目吧。”
受试者在阅读完实验场景后,需要完成对行为的意图判断和道德判断:在第一种场景(危害条件组)中,这个董事长应该受到多大程度的谴责(7点量表,积分范围为0-6,应当受到谴责的程度随着数字的增大而增强)。此外,受试者还要判断董事长是否是有意破坏环境。在第二种场景(帮助条件组)中,要求被试者进行判断,这个董事长应该受到多大程度的赞扬,董事长是否是有意帮助保护环境(范围为0-6,受到赞扬的程度随着数字的增大而增强)。
实验结果表明,在第一种场景(危害条件组)中,只有18%的人赞成董事长是有意地保护环境,82%认为董事长不是在有意地保护环境。第二种场景(帮助条件组)结果表明,只有23%的人赞成董事长是有意地保护环境,77%则认为董事长不是在有意地保护环境。
在上述实验中,受试者在危害条件组场景下认为行为的主体要受到很大程度的谴责(M=4.8),在帮助条件组场景下认为行为主体仅能受到较小程度的赞扬(M=1.4)。通过以上两个实验研究发现,人们的意图判断会受到道德效价(道德上的好坏)的影响。一个行为的副作用是好是坏,决定着人们断定对方的行为是不是有意而为。诺布认为,人们对于做出惩罚和表扬决定的不对称是基于对“有意的”(intentional)这个概念应用的不对称性,即与一个好的副作用相比,人们更加倾向于去说一个坏的副作用是有意做出的。
有哲学家质疑这种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考察大众心理以及相关认知过程的可靠性。他们认为这类实验的问卷设计本身存在着很多问题,问卷中设计的场景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不利于受试者投入到实验情景中,不能保证受试者在做出判断时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此外,由于不同受试之间文化程度、年龄性别、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水平的差异,有些受试者无法理解情境中的描述措辞,在依据该假设场景进行判断时会出现误解,对于利用实验数据进行结果诠释非常不利。
笔者认为,就意向性行为而言,对民众相关直觉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对于有关哲学问题的解决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
首先,就实验本身来讲,约书选择的实验情境(公司领导者在项目实施时对环境的影响)对被试者有足够的吸引力,实验场景对受试者来说简单清楚,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因此受试者在实验中容易忘记自己作为受试者的身份,积极投入到实验研究中,所得到的实验数据也可以成为客观实验结果分析的标准。同时,研究者在实验程序中做了多种实验情景的安排,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作为支持实验具有有效性的`间接证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验的有效性程度也比较明确。
其次,在一些描述性为主又兼具规范性的哲学问题以及哲学概念上,比如意识、自由意志、知识论等问题上,通过问卷调查的实验是可以获得实验有效性的,可以为哲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传统的分析哲学研究广泛使用诉诸直觉的方法,但是直觉具有易错性,不适宜直接作为可靠的证据,容易造成哲学问题上的很多争议。比较而言,实验哲学应用的实验方法虽然不是绝对无误的,但是可以通过仪器设备或者观测的条件获得有效的证据,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为哲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关于道德认知的实验研究
除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外,实验哲学家采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来揭示直觉规律或解决哲学问题。具体的实验技术包括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功能、正电子发射摄影术、认知负荷的研究、眼球追踪研究、反应时间研究……特别是在考察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和认知机制时,实验哲学家们运用对大脑没有伤害的技术和实验考察人们在做出直觉判断时大脑区域的活动状态,寻找观念意识以及直觉判断背后的神经基础。比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与行为认知中心的约书亚.格林等人运用FMRI研究道德认知,探讨人们在做出道德判断的时候人脑哪一块功能区的活动处于激活状态,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的“双过程理论”。
约书亚・格林等人基于心理学中的两个系统的双过程模型,认为人们在面临道德情境时,会同时激活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处于中立立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对于论证、规划和控制信息非常重要,在记忆运作、控制冲动以及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与认知过程有关的大脑区域包括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背外层顶叶;与情感过程有关的大脑区域包括杳仁内侧核、内侧额叶皮层、内侧顶叶。与这两个过程对应,有两种道德判断类型,即义务论的道德判断和结果论的道德判断。
格林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时的大脑神经机制,设定了三类实验情境:电车困境、天桥困境以及与道德无关的情境(如在具体限制条件下,应该选择乘坐汽车还是火车去旅行)。要求受试者对这三种情境做出判断,用FMRI来记录和比较受试者在这三类情境中,做出判断时大脑的哪些部位是活跃的(即血液流向了这些部位)。结果表明:在对天桥困境的判断中,与情感过程相关的大脑区域比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大脑区域更加活跃;在电车困境的情境以及与道德无关的情境中,与认知过程相关的大脑区域活动更强烈,在做出判断时候有更多的推理和加工工作,倾向于做出结果论的道德判断。进一步研究表明,当询问一个既可以做出结果论道德判断又可以做出义务论道德判断的情境时,人们的前扣带回皮层会被激活,它是人类对冲突事件做出反应的脑区,这说明了人的情绪与认知在其作道德判断时同时发生且产生冲突。面对这样的冲突,人们做出道德判断需要更长的反应时间,涉及认知过程的大脑区域活跃度更加强烈。
格林等人的这些研究表明:当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时,推理和情绪在道德判断中具有同等作用,对于情感反应强烈的情境,人们倾向于给出符合义务论的道德判断;而对于情感反应相对较弱的情境,人们做出的道德判断更倾向于符合结果论。
无论道德判断中情与理的作用如何,实验哲学家运用实验方法解决了一些单纯依靠思辨方式难以解决的争议,为解决道德哲学中的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虽然对于道德认知中的“情理问题之争”还会持续进行下去,但是相信哲学家在技术运用不断纯熟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的科学实验及获得的实证数据,答案会变得越来越明晰。
总之,与问卷调查的方法一样,运用实验的方法也使得哲学研究具有了客观性、准确性以及普遍性。一方面,由于哲学研究对象涉及抽象的哲学概念,同时形成人们直觉判断的心理机制也是复杂多变的,实验方法可以将哲学研究对象量化、具体化,通过控制一些无关变量因素的影响,尽量避免偶然因素的干扰,可以使哲学的研究对象以纯粹的状态出现。另一方面,实验的可检验性有利于澄清哲学概念。实验的基本特征是可检验性、可重复性,这就要求一些哲学概念需要进一步地得到明晰和界定,从而更好地纠正、澄清哲学中的混乱。从而为哲学家的思辨提供依据,为哲学家解决复杂的哲学问题提供线索。此外,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哲学考察,可以印证或质疑某种哲学理论或命题,可以帮助哲学家重新审视和思考以往的哲学争论,谨慎地对待所得出的哲学结论。
三、实验哲学研究领域的质疑与辩护
实验哲学以实验为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认知科学实验为形式,以人类心灵运作方式为对象,探索人们直觉背后的心理机制。除了探索传统哲学研究中的因果性、规范性、语言指称等问题,实验哲学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还包括自由意志与责任、意识、民间心理学等问题。实验哲学自兴起以来,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出现交融,研究对象逐渐趋同。作为一场新兴的哲学变革,实验哲学由于自身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引发了哲学家对实验哲学独立性的质疑“实验哲学已经日益成熟,但是目前它已经进入核心的受人尊敬的哲学领域,还是仍然被视为边缘性的异端邪说,做着应该由心理学系进行的工作?”也就是说,实验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逐渐趋同,是否会变成类似于“心理学研究”,实验哲学还是不是真正的哲学,是否等同于心理学,诸如此类的问题以及质疑在下文将进行初步探索与辩护。
尽管实验哲学研究采用的方法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相似之处,研究对象有共通之处,但是与实验哲学家坚持的立场一样,笔者认为实验哲学研究并不等同于心理学研究,研究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并不会改变实验哲学的独立性,实验哲学的研究工作始终集中在哲学领域,其辩护理由如下。
首先,实验哲学和心理学追求的目标不同。心理学是在更为广泛多样的主题上,用实验方法研究人们在一些问题上一般的处理机制。而实验哲学研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心理学的调查,它得到的一般性统计结果为我们思索一个哲学问题提供数据基础和分析材料。实验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补充,实验哲学采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对哲学问题进行探索,并不是要消解、否定、取代传统哲学原有的思辨方法,也并不是要否定在理想甚至反事实条件下的思想实验,而是要通过实验调查的结果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探索哲学问题。哈佛大学的认知哲学家西恩.凯利认为,年轻的实验哲学家能用任何方式捡起他们需要的统计工具,不管实验哲学家运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还是进入到心理学领域与心理学家合作,都是为了实现他们的实验转向,帮助哲学家更好地研究哲学、解决哲学问题。
其次,哲学研究必须尊重自然科学的发现,无论是物理学的还是心理学的。如果一个哲学观点与这些发现相抵触,那么它就是可疑的。因此,在进行哲学研究时,不应该无视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虽然实验哲学与实验心理学有共同的方法,但是他们的研究目标和研究领域是不同的。实验哲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可观察、可重复、可量化的实验),它所做的工作超越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在尊重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决真正的哲学问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验哲学并不等同于心理学。
又次,实验哲学所提出的问题是与人类认知有关的,而这些问题同时又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验哲学家不需要承认哲学知识与心理学知识是等同的,但是他们会承认心理学知识为哲学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帮助。因此,对于“实验哲学不是哲学,而是一种心理学”的指控,不存在一种完全正确的标准可以去评判,对于这个问题,实验哲学家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仅仅需要明确的是,对于正在迅速发展的实验哲学来说,与心理学的学科界限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当关注的是实验哲学作为一种新工具,解决了哪些传统思辨哲学无法解决的哲学问题。
实验哲学研究的确产生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但是在哲学学科定位、实验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研究领域的独立性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质疑和争议。尽管实验哲学这十多年来受到了很多怀疑和反对,但是实验哲学运动不会因为一些质疑和反对意见就停止前进,我们期待更多的实验哲学家来反驳,对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做出更多细致入微的哲学解释。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哲学发展中,实验哲学运动一定会更有声势:实验哲学家通过拓展他们所采用的各种实验方法,必然使得自身更加具有实验精神;通过加强与其他实验科学家的合作,与传统思辨分析方法相互补充,实验哲学一定能够更好地指导哲学研究、解释哲学问题,使哲学研究回到其试图实现的根本理论目的上来。
篇8:鲁迅社戏教案编辑
鲁迅社戏教案编辑
〔教学目标〕
一、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二、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三、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设想〕
1. 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第二课时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第三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第四课时作业研讨。
2.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故每节课都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因本课考试内容较多,所以第三、四课时的研讨应注意结合各类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提示〕
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作者简况回顾(有关鲁迅的常识复习)。
三、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
四、扫清文字障碍。
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注音,为学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据实际情况作处理)
dàn惮duó踱zhào棹guī归xǐng省háng行bèi辈cuān撺duō掇fú凫shuǐ水cuō撮jiù桕jí楫wàng旺xiàng相
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以下供参考: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 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 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热情、好客、平等。
3. 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 看社戏前的波折。
2. 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 在赵庄看社戏。
4. 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七、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美在哪?并举例说明。
2.完成“课程探究”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内容提要〕
一、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
(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
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二、指导朗读文中的几个重点段落。
通过朗读月夜行船:“一出门……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大家立刻都赞成……也都停了艇子喝彩起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
三、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讨论,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为下节课作准备。
二、布置作业:
1. 完成“课程探究”余下的练习。
2. 深入研读课文,对疑难问题用纸条写下来交给老师。
第三课时
〔内容提要〕
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在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对不理解的问题继续提出来大家讨论。
二、老师可就以下问题进行引导讨论。
1. 作者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部分?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 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 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 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5. 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
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引导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新增加的作业。
第四课时
作业指导课,就学生中作业的问题进行评讲。查漏补缺。
十六《社戏》练习
【基础训练】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行()辈泊()弥()散
旺相()中()状元潺潺()凫()水
二、改正下列句中不规范的汉字。
1.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
改写为
2.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
改写为
3.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偿偿去。
改写为
4.觉得要和他迷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改写为
三、解释下列词语。
归省:撺掇:
依稀:弥散:凫水: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2.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
3.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4.立刻近岸停了船。()
五、填空题:
1.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动词。
三四人径奔船尾,了篙,退几丈,转船头,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2.选词填空
(1)那时我的祖母还康健,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所以但因为虽然因此)
(2)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因为、但、但是、却、虽然)
(3)按课文填空。
于是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赵庄前进了。
3.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1)那火接近了,是渔火。(果然居然)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到说不出的大。(扩展伸展舒展)
(3)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期望盼望希望愿望)(4)母亲便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宽慰安慰欣慰)
4.文学知识填空。
(1)《社戏》的体裁是,作者是我国伟大的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和
(2)课文第一部分写平桥村是我的,是因为:(A);(B);(C)。第二部分写去赵庄看戏前的,在的帮助下,首先解决了的问题,接着摆出了三条理由:(A);(B);(C)。并用的话作了保证,才解除了外祖母和母亲的顾虑,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第二部分写去赵庄,详写了,,等情节。第四部分写而结束全文。
六、简答题:
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了。”那夜的“戏”、“豆”好在哪里?
2.课文不仅写了一群聪明活泼、热情好客的小伙伴,还写了六一公公送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篇小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鲁迅编辑哲学初论】相关文章:
8.修宪提案权初论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