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哲学思维方式总体演变初析

哲学思维方式总体演变初析

2023-03-12 08:31: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陈信宏的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哲学思维方式总体演变初析,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哲学思维方式总体演变初析,方便大家学习。

哲学思维方式总体演变初析

篇1:哲学思维方式总体演变初析

哲学思维方式总体演变初析

哲学的发展、不同哲学形态的衍生,都源于哲学思维方式的改变.目前对哲学发展的`总体性研究,多以哲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为尺度,把哲学总体划分为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哲学、方法论哲学的演化序列,而未涉及这种演变中所含的哲学思维方式的演变及其规律性.必须对此发展过程进行考察,并发掘出其内在规律,明确实践思维方式的历史土壤、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而确立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作 者:马腾 MA Teng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重庆,400715 刊 名: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L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8(4) 分类号:B2 关键词:哲学   思维方式   实践论   演变   存在  

篇2:运用哲学思维方式

运用哲学思维方式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在教学中,我们要力图通过一些鲜活的典型的事例启发学生进行哲学思考,从而使学生领悟哲学内涵,提升哲学素养,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哲学思考 哲学素养 知行合一

步入高二,同学们将要学习《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它设置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为了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和实践中寻找富有哲理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哲学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总结、反思,从中感悟哲学道理,提升哲学素养,启迪自己的人生。

典型案例一:对水土流失的哲学思考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但由于人类的不合理使用,破坏了土地资源,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损失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

对于这一问题,我主要是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来启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不同的环境污染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政府工作人员的角色,让他们学会处理污染事件,并从中谈感想。

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把握客观规律。

通过对以上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反思,培养学生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学习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培养他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哲学素养,这对于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典型案例二:对“扶与不扶”的哲学思考

自从“南京彭宇案” 之后,“扶与不扶”的讨论在舆论媒体中屡见不鲜。有人从法律角度分析断案是否科学,有人从社会角度分析此事的社会影响,同学们也是众说纷纭。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所学哲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思考,让学生在遇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再纠结于“扶与不扶”呢?

我采用的是单刀直入的教学模式。

情景设置:

(一)当我们认为“人定胜天”时(价值判断),我们的选择是“征服自然”(价值选择)。

(二)当我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时(价值判断),就会尊重客观规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选择)。

问题:当我们认识到扶一个不幸倒下的老人是有意义时(价值判断),你会怎么做?

学生甲: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以后是否会不小心摔倒在路边。所以我选择扶。

学生乙:这是一个良心问题,我会扶,但是怎么扶是个技巧问题,比如我会拍下证据或找证人。

学生丙:我始终坚信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的美好。”

通过讨论,部分同学还是有些担心,但大多数同学的思想境界还是很阳光的。这让我很欣慰。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就一气呵成,跟学生讲了以下的概念和观点――价值、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学们也领悟到:“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教学,我和同学们都深深感到在新形势下传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营造崇尚道德、践行道德的良好氛围的重要性。

典型案例三:在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中寻找人生的支点

邰丽华是位聋哑姑娘,却靠不懈的拼搏和奋斗,逐渐成长为舞坛上的一名新秀。她勤奋敬业、勇于攀登、乐于奉献,让我们见证了残疾人敢于超越常人的人生奋斗轨迹。

而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考试舞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行我素,大声喧哗;大扫除时能躲则躲;跑操时也常缺席等等。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就想着该如何帮助孩子们走出自我的空间,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他人的尊重呢?

在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题时,我就适时选取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作为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邰丽华的成功轨迹,发现她的闪光点,并结合同学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找出差距。

通过引导,同学们从邰丽华身上能感受到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的人也是幸福的。只有走出自我的狭隘天地,努力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人,才有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奉献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学好哲学,终身受益!教好哲学,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思想政治4(必修).

[2]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北京:东方出版社,.

[3]汤鸣霞.高中生哲学素养的培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05).

[4]董彦旭.理科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J].天津教育,(09).

篇3:学哲学与优化思维方式

学哲学与优化思维方式

从学科内容、研究方法、问题视野三个方面看,培训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是哲学的重要功能,只有把学到的哲学理论转化为思维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促使知识向智慧转化;检验知识是否转化为智慧的.唯一途径是看能否创造性地提出并解决问题。在当今历史条件下优化思维方式,必须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把握思维方式变革的时代走向、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刻意锤炼思维方式的网上纽结等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作 者:高文武  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 刊 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年,卷(期): 16(3) 分类号:B026 关键词:哲学   思维方式   优化思维方式  

篇4:哲学思维方式的四个特征

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

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

第三,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篇5:哲学思维方式的四个特征

哲学思维教导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哲学、问题和世界,而不是要我们墨守成规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勤思考,多动脑去发现其中那些不完善的细节部分,将自己的一些观点多和老师同学们交流,从而达到在批判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好比中国古时的寓言授人以渔。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只有坚持辩证思维方法,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时,必须要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另外,坚持辩证思维方法对于建立科学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篇6:简述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

简述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

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

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

第三,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哲学思维的实际意义

哲学思维教导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哲学、问题和世界,而不是要我们墨守成规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勤思考,多动脑去发现其中那些不完善的细节部分,将自己的一些观点多和老师同学们交流,从而达到在批判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好比中国古时的寓言授人以渔。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只有坚持辩证思维方法,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时,必须要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另外,坚持辩证思维方法对于建立科学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篇7:从思维方式看人类消费观演变

从思维方式看人类消费观演变

消费观的演变与思维方式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实质就是人类在消费观念上由线性思维走向非线性思维,以非线性思维为思维基础的可持续消费观是人类消费观演变的必然归宿.

作 者:杨小军 王建 YANG Xiao-jun WANG Jian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政法系,湖南,娄底,417000 刊 名: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SHUI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B804 关键词:思维方式   消费观   演变  

篇8:哲学基本问题形态与思维方式转换

哲学基本问题形态与思维方式转换

一切哲学都是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展开自己的世界观.在哲学基本问题统摄下,不同时代可以有体现不同哲学思维方式的.哲学基本问题形态.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论”形态,开启了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重大转换,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有重要意义.

作 者:鞠德峰  作者单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编辑部,266003 刊 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4) 分类号:B0 关键词:哲学基本问题   形态   思维方式   转换  

篇9:现代生态思维方式的哲学价值

现代生态思维方式的哲学价值

生态科学形成了以有机论为特征,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整体论思维方式.这种生态思维方式富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哲学的整体转换意蕴,代表了人类在新的实践水平上对自身生存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种新的科学内省.具体表现为:从机器论到有机论的本体论转换;从还原论到复杂论的方法论超越;从支配论到协同论的价值更新.

作 者:王国聘 Wang Guo-pin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 刊 名: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2 1(1) 分类号:B82-058 关键词:生态思维方式   有机论   复杂论   协同论  

篇10:生态思维—析德育思维方式转换的新视角

论文摘要 生态思维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与原理来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等特征。在这种新的思维范式下进行道德教育就具有了新的特点,应该做到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导入生活世界,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而在德育过程中就需要树立生态和谐的德育理念,以培养健全的德育“生态人”。

论文关键词 生态思维 德育 思维方式

德育思维是由德育本质、德育功能、德育目标、德育规律、德育心理、德育情感等一系列德育要素所构成的概念框架和观念体系,它是以一定的德育知识为背景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该以一定的原则、方式、价值取向等为纽带,把德育因子有机的整合,才能真正形成德育思维。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社会存在决定,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也必然会引发德育思维视角的转换,这是不言而喻的。

20世纪人类在对自身进行反思的时候,把目光逐渐转向对生态的研究,这是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整个人类文明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生态”已经由最初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范围,演变成各门学科不可缺少的研究领域,人类开始用生态性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整个世界,解决相关问题。不难看出,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而是经过一个由“生态世界观”到“生态价值观”,再到“生态文明观”的辩证运动过程,形成的用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的思维方式。

一、生态思维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生态思维的内涵

面对由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人类开始反思自身的思想与行为,开始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反思。尤其是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深刻的研究,生态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专业学科内容的不断发展,在20世纪初生态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而到现代“生态”不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专业术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理念、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生态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其研究领域扩展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人类生态学、文化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等边缘学科相继出现。社会科学家逐渐接受了生态学范式,生态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生态思维由此产生。

所谓生态思维就是人们运用生态学的观点与原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认识与研究“人—社会—自然”即整个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生态思维是一种强调此事物和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性思维,它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思维作为生态文明中孕育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遵循着生态的、系统的、发展的、联系的认知模式,它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人——社会——自然”相互关联、协同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转换、能量流动、信息沟通的多样性运动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与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相适应才能得以持续下去。

(二)生态思维的基本特征

生态思维“使人们克服了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它强调世界的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等。

1.整体性

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生态学的精髓,也是生态思维的根本特征之一。从生态学角度来讲,人类世界是由“人——社会——自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强调各不同构成要素之间及其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整体性的生态思维方式认为生态系统各不同要素经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构成要素内部的子要素也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正是由于这些生态系统的不同要素通过有机的结合,才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生态整体性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把不同的研究对象放入一个生态整体中来研究,考虑其整体性的功能,注意其整体生态特,让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以及各要素内部的子要素以最优方式结合起来,形成最大合力,发挥生态系统的最优功能。

2.关联性

生态思维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必然要采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人、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些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过有机结合才构成了一个具有完整性、关联性、开放性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是由很多个生态因子之间复杂的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生态系统网络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又都依赖于其他个体而存在,无论任何一个个体发生变化时都将影响到其他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乃至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当每个个体都能够合理的发挥自身作用,整体的生态系统才能够更好的得到发展。一旦这些生态因子自身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加之这些生态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就必然会引起内部生态链的断裂,最终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价值的实现。

3.开放性

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仅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各系统要素之间以及子要素之间不断地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这种开放性意味着此要素与众多要素的联系性。每一个生态系统也都会受到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任何一种要素或生态因子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孤立起来的,各生态因子相互之间必须随时进行信息、能量的融汇与沟通。当生态系统的要素之间或内部因子发生变化时就要及时的进行调整,以免影响生态系统的实际效果。

二、生态思维方式下德育的特点

(一)以人为本

德育是培养人的德性的活动,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由发展是其最高价值目标。可以说以人为本是德育的必然选择。但是,德育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是注重对德育对象进行一般性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德育不能够使得其对象得到自我的完善,相反却压抑甚至摧残人的个性的发展。在新时期,德育思维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生态思维的出现,它强调的是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以人为本作为德育思维的价值理想,也就成为德育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推进普遍性的道德知识的教化,更要尊重人的个性人格修养,从而达到人的德性的自由发展。

(二)导入生活世界

一直以来,知性德育在德育中占据着主要地位,这种德育认为只要掌握了知识就具有了道德,培养的是“奴隶学者”。在知性德育中人们只是强调道德就是知识,道德存在于物化的书本中,道德可以用科学语言表达,并且道德可以自我证明。这种存在于系统化的著作或教科书中的“道德”,根本不需要学生的道德体验,这就导致了道德知识同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德育思维的着重点从假、大、空的目标教育转向生活世界,开始逐步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把宏观目标教育与德育对象的实际生活需要直接结合起来,吸引学生进行道德践行,在实现学生现实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过可能的生活、理想的生活,从而使德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知行统一

德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以形成道德主体为主旨的德育也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德育的完整过程就是“行——知——行”,实践是德育的目标起点,也是最终归宿。知“道”甚多但不“行”,知行脱节,造就的是口头道德家、“道德之袋”、“美德洞”,以至于学生的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忽视通过道德实践引导学生践行道德规范,实现由道德知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化。因此,有德性的人应具有“知行统一”的特征,追求德育知行统一已成为改善德育效果的重要目标,最终形成的是集德知、德情、德行于一体的有德性的人。

三、树立生态和谐的德育理念

(一)树立生态和谐的生命观

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内在生命力是其进行各种活动的本质所在,在德育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关系集合更是具有浓重的生命色彩。因此,在德育中关注个体生命,寻求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促使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提升,正是德育生态研究的意义及追求之所在。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的生命存在并不是单个个体的割裂的存在,人的健康成长是在持续地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交流中成长的。由于“生态是主体生命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有机关联和良性互动所形成的生命状态。”尤其是在今天,更加强调生命的重要意义,那么要建构一种良性的德育生态系统,就必须树立生态和谐的生命观,让德育对象从远离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到他们的真实生活世界,面对自己的真实生命情感,培养个体的生命道德体验,让个体发现生命的美好,最后引导个体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二)培养健全的德育“生态人”

德育理论困惑,社会问题的出现都与人的变化、实践变化息息相关,道德要同社会发展同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同人的发展相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德育塑造的是具有时代气息的人,是能够自由全面发展的“生态人”。所谓德育“生态人”就是在德育过程中,能够以生态性的思维方式思考道德问题,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所维系的道德的关系,个体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导入生活世界,把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统一起来,形成的是自由、全面、完善的人。这种“生态人”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对自然和生命富有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能够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身心和谐、自由、健康的人。他们通过主动参与生态实践来加深生态认知,形成生态意志,增强明辨真、善、美的能力,形成稳定的生态道德品质,进而升华为健全、完善的生态人格。

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健全的德育“生态人”就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注重个体所生活的现实环境,在突出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个体的行为,使之朝着有利于自身道德素质提高的方向发展。在新的生态思维方式下对个体的道德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会更有利于个体价值目标的实现,使其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从而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人生。

【哲学思维方式总体演变初析】相关文章:

1.试谈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2.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变革的哲学意蕴

3.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4.湖南电荒初析

5.鲁迅编辑哲学初论

6.思维方式变革与现代化建设

7.职场成功者的思维方式

8.颠覆思维方式的故事

9.从易学思维观察康德哲学

10.换一种思维方式的事例故事

下载word文档
《哲学思维方式总体演变初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