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庄哲学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
“王曲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论老庄哲学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论老庄哲学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论老庄哲学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
论老庄哲学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
本文认为,老庄哲学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庄哲学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人探究美的本质问题上的致思方向;二是老庄哲学方法论对意境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三是老庄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旨趣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取向.
作 者:李方泽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合肥,230039 刊 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1) 分类号:B223 关键词:美学思想 老庄哲学 美的本质意境 审美取向篇2:论老庄生态美学思想
论老庄生态美学思想
从生态学视角探讨老庄道家美学中的.生态美学思想,结合当前生态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总结了老庄道家美学对当前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五种思想启示,以期对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作 者:闫永利 Yan Yongli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科研处,山东,滨州,256603 刊 名:管子学刊 CSSCI英文刊名:GUANZI JOURNAL 年,卷(期): “”(3) 分类号:B223.1 B223.5 关键词:老庄 道家 生态美学篇3: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摘要:庄子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美学思想给后世的文学作品带来了长足而深远的影响。庄子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文人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从而影响着他们的文学创作。本文将简要介绍庄子美学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山水文学作品的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庄子 美学 文学作品
先秦时代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奠基阶段,其中庄子的美学观念与诸子百家的传统诉求明显不同,对中国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追求自由的精神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本文将由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追求自由为美等美学观念进行分析与展开,并探讨他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的文学作品的风格,写法,思想上产生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
(一)崇尚自然
庄子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的思想主要反映出的是追求天性以及顺应自然。在庄子的美学追求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对自然天性的渴慕。庄子对于美的理解是突出个体存在,强调朴素不雕饰,不应当刻意改变,破坏原有美感。延伸到精神层面,庄子也认为在处世上应当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以让人们自由的生活,不受死板的条条框框的局限。
(二)以大为美
庄子提出了大美的概念,名句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等。在庄子看来,天地大的“美”是无可比拟的,这种美最为崇高,也是每一位圣人都在效法与探究的。他认为人最好可以远离喧嚣尘世,追寻自由,以达到精神的解脱,进而享受人生。名篇如《逍遥游》描述的天地宏伟,意境广阔,正体现了他这一观念。
(三)追求精神自由
庄子渴望在自然的境界中寻求解放的心态,也与当时他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态度有关,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体现。他蔑视王权,深刻揭露剥削制度的种种丑恶,讽刺“仁义”的虚伪,努力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渴望摆脱社会给予人性的种种枷锁,过上符合自己本性的恣意生活。
(四)淡化主体
庄子最著名的故事之一,《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就体现了庄子美学思想中对主体的淡化,将物我融为一体,消解主观判断的.标准,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强调对错和有无。这也是道家中“道之美”的体现,无为而无不为,永恒而广大。
因此,庄子美学一方面体现在主体,另一方面体现在心灵,其基本精神主要是自然、平等与自由。
二、庄子美学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对作品风格与内容的影响
庄子喜好刻画隐逸之士的形象, 突出表现其个性解放的思想。他主张人应该有独立的意志,希望将人们从传统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地发挥天性。庄子的这一美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很多山水田园诗人的写作风格,最典型的例如陶渊明,返璞归真,自然无为,真切体会到大自然的意趣所在。
其创作的《桃花源记》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人人富足安康,与现实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他渴望远离尘网,追求自然的思想。
除此之外,庄子物我相融,突破界限,讲求人与外界和谐融合的美学思想也影响了后世诗人与作者的创作内容和风格。例如唐代山水文学中最杰出的作者,李白。李白将物我同一的感悟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使他失意时可以在大自然中寻求慰藉。
在庄子哲学中, 大自然的美在人世之外,人世间充满丑恶, 而大自然却永远充满美好与精彩。李白在这种哲学中体会出,要在追寻自然的过程中减少失意的痛苦, 并汲取精神上的力量。
(二)《庄子》内容成为文学作品素材
在庄子的美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同时,《庄子》中的许多意象也被后世文人广泛采用,借以抒发情感。例如庄周梦蝶的典故,就经常被文人引用以抒怀。最著名的例如李商隐的“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另外庄子的《逍遥游》中鲲鹏的形象也经常被运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代表着广大,自由的意象。
(三)庄子美学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进程
庄子美学催生了很多新生的诗词形式,如山水诗、玄言诗、游仙诗等。东晋士人处于比较安定富足的生活环境中,从而追求庄子宣扬的顺应自然的思想,以求跟随自己的内心,过潇洒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玄言诗。其特点是玄理入诗,阐释老庄哲学所表达的哲理。
另一种与庄子思想有紧密联系的诗歌形式是游仙诗。它也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汉代以后,这种描述仙人漫游题材的诗词形式开始流行,并往往带有超越世俗的情怀和愿望,并且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而庄子的美学思想与创造的意向,是游仙诗衍生的重要来源。
庄子主张君子宜修身养性,逍遥自得,其思想影响了许多文人,以至于每当社会动荡之时,总会有许多厌恶世俗的文人带着隐逸思想归隐田园山水。因而出现了许多山水诗流派的佳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庄子表达的美学观念和思想内容,对中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对我们进一步探究古典文学以及理解古代文化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林军.庄子美学基本精神新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01).
[2]倪武业.论庄子美学的启蒙精神[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篇4:中国水墨画看道家哲学对美学的影响
中国水墨画看道家哲学对美学的影响
摘 要:中国的水墨画以其独特的单纯性、朴素性、自然性等特征在世界画史上独领风骚。
无论是形式上的独具匠心,还是其深刻的内涵底蕴,都融汇了先秦道家的自然哲学观思想,具体表现在水墨画以自然为本体的哲学观、崇尚自然美、反对人为、以及通过“虚静”、“物化”的方式进行审美观照实现恢复自然的目的等观点。
关键词:水墨画;自然;道家思想
水墨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是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
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它最显著的特征在于画家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墨即是色”,就是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
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说的就是水墨画。
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
此法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
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
水墨画在审美创造上力求朴素自然、遗形取神、寄情写意、虚实相生、以静显动、以小见大的审美效果。
而这些恰恰是在道家的自然哲学观的影响下生发出来的,这些特征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典文论史。
水墨画作为凝聚道家自然观的典型,长期以来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我们无论是在水墨画的审美创作还是审
美观照的过程中都无时不刻的能感受到先秦道家的影子,尤其是其自然哲学观的`影响。
一、在水墨画创作的终极目的上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本体论思想。
中国古代画论要求作品蕴含并能体现出自然万物的最高境界,即――道。
这最高境界的“道”到底是什么呢?老子在(《老子》25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而《周易・系辞上传》也说:“生生之谓一。”这里的“一”和“道”具有相同的性质。
无论是“周行而不殆”还是“生生”都说明“道”是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不断运动变化的,体现着一种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而“自然”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
一幅成功的作品是画家们细心体察自然万物后主观情怀的自然流露,这一创作过程恰恰暗合了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
另一方面水墨画对审美对象无色彩的显现会激发人们去想象自然中它应该有的色彩。
这突出体现在水墨画虚实相生的特征上,因为水墨画中的实体部分能够激起人们按照事物本来应该有的方式或状态去想象,这种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效果恰恰使小小的一幅画鲜明生动起来,能让欣赏者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去感受到整个宇宙万物的源源不断,静默流动的生命之气。
石涛在他的《一画论》中也云:“一画也。
无极也。
天地之道也。”这里“一画”等于“无极”。
等于“天地之道”。
石涛也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表现出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天地之道”,也就是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论述的“同自然之妙有”。
二、在水墨画的创作元素――色彩的运用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朴素自然观。
首先。
老子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最佳存在状态。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1]中国水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它与一般的山水画有很大的区别。
它是以水墨代替青绿着色。
张彦远说:“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
玄化无言,神功独运。
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
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
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
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历代名画记》卷二)水墨的颜色正合道的朴素之特征,道生万物与墨生五色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水墨画摒弃自然界的五彩之美,而以单纯朴素的墨色渲染出世间万事万物的另一番别致情貌。
其奇异之处.正如王维<山水决》所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
肇自然之性。
成造化之功。”[2]水墨画的最大的特点便是自然、朴素。
山水的自然之色本应是道的颜色,而道的颜色就是“玄”色,也就是黑色。
若是人为地给画中山水涂上五色,就背离了造化自然之本性,用人工破坏了自然,所以说“物象乖矣”。
就称不上“同自然之妙有”了。
其次,“庄子在“解衣般礴”的故事中也体现出他认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完全不依赖于人力的天然的艺术。
他说‘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马蹄》 )他认为,人为的用色彩、线条创造的绘画,用声音节奏创造的音乐,用语言文字创造的文学,其实是最蹩脚的艺术,它使人们忘记了真正的自然本色美。”[3]总之,水墨画继承了先秦道家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一幅幅水墨画都以最自然,最朴素、最纯粹的方式存在着,虽是人为但实质上是道最原始的显现,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意。
三、在水墨画的审美创作和审美观照过程中也体现道家老庄以“涤除玄鉴”、“虚静”“物化”的精神境界达到实现恢复“自然”的途径。
从审美创作方面来说:对于水墨画的认识,写意与写实是素来已久的分歧。
一些人认为水墨画是写意的,但也有一些人认为是写实的。
在我看来,由于水墨画往往是笔墨随心而动,寥寥几笔就成,强调神似而不注重形体细节的独特手法,使很多人认为它是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是写意的;但从深层次来说,它又是写实的,首先,因为水墨画朴素的墨色使人联想到了“道法自然”的朴素性。
其次,我们从一幅水墨画中能感受到万物生命的节奏和律动或宇宙万物的静默肃穆之感。
唐岱在《绘事发微》中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他认为:“天以生气合并而出之,画以笔墨取之,必得笔墨性情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之。”[4] 既然作画时的“笔墨性情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那么这幅画必然也蕴含着“天地之生气”。
因此写意与写实是共同交织在同一幅水墨作品中的。
从审美观照方面来说: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也说:“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在一幅好的作品里我们若要掌握庄子的“天地的大美、四时的明法,万物的成里”就要像宗炳所说的那样“澄怀味象”。
而“澄怀味象”这一观点的提出也是来源于老庄“涤除玄鉴”“虚静”、“心斋坐忘”“物化”等思想。
道家的这些观点被后人引申到审美观照领域中并发展为审美心胸理论。
认为欣赏者的内心必须达到“虚静”、内心空明时才能发现作品中蕴含的真和美,进而体悟“道法自然”的美处、妙处。
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对一幅水墨作品的欣赏体察宇宙万物本来的样子,也就是通过“虚静”“物化”的心境实现恢复自然的效果。
我们往往能从朴素的一幅水墨画见到作者的真实情感以及万千世界那纯净而朴素的美。
总体来说,中国水墨画以其独特的单纯性、朴素性、自然性等特征在世界画史上独领风骚,然而它的成功无论是是形式上体现出的独具匠心,还是它深刻的内容底蕴都离不开中国古代先秦道家的自然哲学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诸子百家集成.老子庄子卷[z].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
[2]刘菊芳.《论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水墨画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19)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8
[4]高源.《生命跳荡于中国画中的不息精魂》[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16(5)
篇5:论哲学对史学的影响
论哲学对史学的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它为史学提供了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西方古典史学的'萌芽和优良传统以及中世纪史学的发展充分说明: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史学.
作 者:余小明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学院政史系,福建,福州,350001 刊 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4(1) 分类号:B0 关键词:希腊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 求真探索 人文主义 中世纪哲学 基督教史学 神学篇6:论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论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哲学的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自然科学理论思维必然要受到哲学思想以及哲学思维方式的.支配.自然观对自然科学理论研究起指导性作用.自然观;科学方法;科学研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科学方法,就没有科学研究,而科学方法受自然观的支配,只有在正确的自然观指导下形成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科学研究的成功.
作 者:孙厚才 裘孝琦 作者单位:孙厚才(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社会科学部,辽宁沈阳,110015)裘孝琦(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沈阳,110001)
刊 名: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ARCHITE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4(1) 分类号:B023 关键词:自然观 科学方法论 科学研究:哲学素养 哲学思辩篇7:论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对当代论文
论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对当代论文
论文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流行音乐
论文摘要:阿多诺以社会学角度为切入点,把流行音乐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认为随着文化工业的兴起,音乐艺术已发生蜕变,失去了真实的个性和独立性。他以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经典分析为依据,对美国当时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无情的鞭挞。阿多诺的批判性观点,对于处在重要转型阶段的中国流行乐坛,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人们,必须理性应对市场经济时代的媒介和文化。
泰欧多尔・阿多诺(TheodorWiesengrundAdorno,1903-1969)是法兰克福学派④的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美学家,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化批评家之一。阿多诺是以哲学家的身份闻名于世的,同时他还是一位音乐理论家。阿多诺的音乐素养深厚,在音乐社会学方面尤有建树,他站在哲学和社会学的高度,评判西方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关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阿多诺一生著述甚多,美学和艺术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论流行音乐》(1941)、《现代音乐的哲学》(1949)、《音乐社会学导论》(1968)、《美学理论》等。
一、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
在阿多诺的音乐理论著作中,他从社会学角度人手探讨音乐美学问题,在艺术与社会现实的问题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他明确指出:“真正的艺术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阿多诺认为社会是艺术的本源,也是艺术评论家分析艺术作品时的最根本出发点。音乐艺术尽管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自身特征――高度抽象性和表现性,但同样与社会紧密联系。无论是历史上的古典音乐作品,还是当代的流行音乐作品,都是以某种方式展现当时的社会,提供这一社会的“审美文献”。…这种“审美文献”展现的并不是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这个时代人的精神境界。阿多诺认为音乐艺术要真实地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在音乐中,社会、社会的运动和矛盾无不朦胧地显现出来。”他认为,音乐中的冲突正是社会中的冲突的某种显现。在音乐的社会本源问题上,阿多诺站在历史唯物论的立场上研究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在艺术作品中是以怎样的方式体现的呢?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不是简单地模仿、再现或反映现实,而是以“离间”的方式来实现艺术对社会的功效。所谓“离间”的方式是使艺术品与社会现实相疏离,成为不同于现实的“异在事物”,成为摆脱了物质外壳的纯精神性的东西,给人以启迪。音乐更是如此,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物质材料实体,是一种抽象的、主观的艺术。阿多诺认为,艺术应以批判的姿态关注现实,而不是作为现实社会的附庸品。他指出:“音乐――不应该是粉饰的,而应该是真实的。”“无情地逼真地表明了现代人所受的苦难”。
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理论发端于他对艺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在阿多诺看来,随着资本主义各种危机的加深和异化程度的加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艺术生产已经被同化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一体化秩序之中,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文化工业”。①文化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使艺术品表现出一种纯粹的商品特性,使艺术面临着失去自我、失去独立性的境遇。阿多诺以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经典分析为依据,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不是艺术品,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在市场上销售的、可替代的东西被生产出来的,只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不是为了满足任何真正的需要。这样一来,商业价值体系支配了艺术领域,艺术家成了顾主们的奴隶,艺术品沦为纯粹的商品。随着艺术产品被大量复制出来,艺术品也失去了个性、风格及原有的功能,失去了对社会的反省和批判力量。
阿多诺以流行音乐为例对“文化工业”的诸多弊端进行了深人的剖析和批判。他指出,文化工业或大众文化呈现出无所不在的商品化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的特性。他明确指出:“就最严格的意义上讲,爵士乐是一种商品。”当音乐作为一种商品存在时,它的生产和接受会为价值规律所统摄,纳人了市场交换的轨道,交换价值和利润动机成为决定性因素。流行音乐受市场引导,它的创作者主要关心的已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和审美价值,而是上座率和经济效益。创作者为了迎合顾主追求最大利益的需要,忽略了音乐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作用。阿多诺把流行音乐的这种商品性质,称之为“音乐拜物教”。流行音乐的“排行榜”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资本主义文化市场中,大众有了一种虚假的自由选择权,它看似个人自由选择的民主结果,其实是音乐工业的一种推销手段。
在美国期间,阿多诺亲身经历了大众文化的兴起,流行音乐和大众传媒成为了阿多诺的思考对象。“人们在听轻音乐时,从听到的流行歌曲的第一个音节,就可以猜出后来的续曲,往往因为乐曲果然如所猜想的,也就自得其乐。”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遵循商品生产的逻辑,使得流行音乐呈现出标准化(standardization)与伪个性化(pseudo―individualization)的特征。事实上,这也是整个文化工业产品的主要特征。尤其在现代传媒迅速发展的年代,一切艺术都被纳人文化工业系统,转变为广播电视的形式,广播电视带动着个人与社会的同一,促进着社会的统一化、机械化和标准化,典型地体现了艺术在当代社会的蜕变。在工业化的社会中,艺术品转变为消费品,艺术欣赏规律完全为消费规律所代替,艺术从而发生了蜕变,不再具有超功利的特性,丧失了反映社会真实和创作者个性的品质。
二、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启示
阿多诺从社会学角度人手探讨音乐美学问题,以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经典分析为依据,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进行深人剖析和大胆的批判,认为真正的音乐应该正视异化的社会现实,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要努力摆脱市场经济带来的商品性和虚假的个性,使之具有独立性和思想性。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于处在重要转型阶段的中国流行乐坛,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生产、制作、经营、销售、扩展、传播、教育等方面已粗具规模,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当下的中国的文化,可以划分为国家权力支持的官方话语,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精英话语以及市场力量支配的大众文化。”当下的中国流行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种社会情绪,代表了一定时代的大众的声音。回首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从邓丽君时期的纯真年代,到崔健的反叛时期;从怀旧版的“同一首歌”,到“超女”……都是社会时代气息的真实反映和表现。虽然流行音乐不同于严肃音乐那样具有深厚的历史重任,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流行音乐的存在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价值。它涵盖了一种大众精神,因为需要发言的决不仅仅是文化精英、知识分子,大众也需要以自己的语言来发泄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个人权利。流行音乐就象征了这种语言。文化虽有雅俗之别,却并无高下之分。流行并不意味着流俗,通俗也更不等于媚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需要放松自己的心情,需要娱乐、轻松的音乐艺术来调节紧张的生活;在现代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需要通过一种艺术形式,把这种压力宣泄、排遣出来,达到身心彻底的解脱和放松。这也是著名美学家康德所说的“快感”,即感官的快适和满足。流行音乐带给人的“快感”是功利性的,是让人的情感得以宣泄和表达,达到舒畅满足的程度。应当承认,流行音乐具有体验快感的特性,但是否这就是流行音乐的最终追求和最高境界呢?
按照阿多诺的艺术观,艺术源于社会现实,艺术作品应以“离间”的方式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而不是简单模仿、再现社会,更不是以假象来蒙蔽观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行音乐要追求的不仅仅是它的商业利润和单纯的娱乐性,更应当追求思想的深化和个性的完善,展现自身的文化价值。我们应当意识到,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并非不入大雅,而是一种非常严肃的大众艺术,它关涉和反映大众的生存状态。关注流行音乐就是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我们自身的生存方式。所以,当今中国流行乐坛不能被天下太平、其乐融融的假象所蒙蔽,而应该肩负起对社会负责的重任。当然,我们不能以严肃音乐的标准来要求流行音乐。因为流行音乐毕竟是一种娱乐型的大众文化,不能忽视它的娱乐性,但娱乐性并不等同于庸俗,更不等同于纯粹的商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流行音乐拥有双重的功利性,一方面是外在的功利,即宣泄人们压抑以久的情感,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享受,也带给音乐制作商们效益和回报;另一方面是在人们宣泄放松之后该如何呢?这就要寻求艺术的潜在功利――对人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升华,引人走向高尚的境界。这一追求在严肃音乐听众严重缺席的当下,流行音乐似乎应该多少担当起这一任务。真正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应该通过音乐作品向世人倾诉真实的人生感触,引起人们对社会的一定反思和对人生的叩问,赋予流行音乐以较高的品位和文化内涵。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使得大众艺术作品缺乏创新性。流行歌曲总离不开失恋、母爱、家庭和睦等老套;电影、电视除了凶杀暴力就是缠绵的爱情;偶像崇拜也变成了对一种标准的崇拜;明星的包装也倾向于相同的程式。这样的大众文化,不但不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的审美要求,而且是对观众个性的扼杀,消磨人的艺术感悟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音乐传播技术的提高,中国的流行音乐也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乐坛,音乐被当作商品被生产出来,并且按照商品的流通规律被消费掉。在决定投资生产流行音乐作品之前,先预测当下的观众对什么最感兴趣,怎样才能吸引他们的耳朵,怎样才能在音乐排行榜中首屈一指。正是这种商业性的目的,促使中国流行音乐作品的内容趋向庸俗化,使得流行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技法趋于雷同化。这样的生产模式生产出来的音乐作品,使得观众在空闲时间里可以不用动脑,只管宣泄自己的情感,使感官被到处弥漫的流行曲调弄得麻木不仁,使人的主体性不是得到强化,而是受到压抑。流行音乐使人们逐渐懒得使用自己的思维,MTV的发明者聪明而又顺乎潮流地将音乐引诱到视觉的道路上,或者说,我们在毫不费力地运用视觉看音乐。音乐编导使得我们成为被动的受体,以至我们在谈论某一首歌曲的内容时,拂面而过的意象竟是同一个画面,艺术的个性从此毁灭,人本身固有的丰富性从此损失殆尽。
正如阿多诺所认为的,文化工业在工业技术的推动下,大批量地生产千篇 一律的文化产品,将情感纳入统一的模式,纳入巧妙包装的意识形态,使人的个性和创造力无条件地淹没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时尚化的消费行为和肤浅化的审美趣味中。为了商业的利益,许多流行音乐的艺术家们纷纷参加商业性的包装与炒作,去参加短期效应的造星运动。于是,流行乐坛被帅哥靓妹们所雄踞,流行音乐自身则成为缺失灵魂的躯壳,大街小巷充斥着甜腻腻的曲调和不知所云的歌词。这种纯商业性的音乐制作和流通模式生产出来的作品,离真正的生命越来越远,也离博大的美越来越远。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已不仅仅是有深度的音乐作品,我们所缺少的更是一份对于人生的执著、一种对于生命价值的寻找和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忧患。
阿多诺秉承法兰克福学派一贯的批判精神,深入地剖析了美国的大众文化,他的美学思想也存在着过于偏激的地方。他结合自身的经历,片面地否认爵士乐是艺术,过于否定流行音乐的价值;他的文化工业理论导致悲观的结论,没有看到大众文化的解放潜力;忽视了艺术与商业、高雅与通俗渐趋走向融合的趋势。然而,阿多诺作为一位思辨型的社会学派音乐理论家,在分析音乐现象时并没有对音乐的具体细节进行繁琐的阐释,往往透过现代音乐作品看到了西方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处境,以批判的精神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进行深刻剖析。他的批判性观点,对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流行音乐,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要理性应对市场经济时代的媒介和文化的发展。
【论老庄哲学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相关文章:
3.《周易》美学思想
10.张大千的美学思想探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