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下的和谐思想
“meiliyuzhihu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哲学视野下的和谐思想,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哲学视野下的和谐思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哲学视野下的和谐思想
哲学视野下的和谐思想
“和谐”在西方哲学的演变中是与“存在”和“理性”密切相关的概念,源于音乐元素在结构上的平衡.和谐并非指事物处于一种静止的实体状态,它本质上是“变”的“逻各斯(理性)”.和谐内在地包含了事物的.差异和变化,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作 者:姚振强 YAO Zhen-qiang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刊 名: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0(6) 分类号:B502 关键词:和谐 变异 存在篇2:哲学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论文
哲学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论文
近年世界其他国家出现的反社会运动、社会不平等、网络运动等事件导致社会紧张,重新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以提升青年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并深深地嵌入到其他国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和政策设计过程中。在这样一个国际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自身优势,挖掘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优势,寻找新的生长点,才能有效地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政治准则和要求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促进学生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笔者从哲学的道思维、文化思维、公私思维和方法思维四个层面,深层次剖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特点。
一、“道”中育人,德智契合
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德智分离不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资源源远流长,贯穿古今教育全过程。《中庸》开篇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以来,就十分重视借助”道“理念对自身本质的把握并指导方法的采用。所谓”道“中育人,是遵循大自然的法则和宇宙运行之规律,基于政治道德观念的习染和价值性知识的传承规律,依据万物之性,解除人性之障碍,帮助学生自我实现,达到明道、知道和行道而完成成人的过程。在中国古代教育实践中,修”道“涵盖政治、价值、道德、行为规范等多方面的内容,并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起着激励、引导、预测方面的功能。这也使得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天然地包含在政治、教育、伦理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分合并进过程中。由于受到深厚的道德教化思想影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重教化理论的阐述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轻教化理论自身的论证和检验的特点。这虽然造成我国自然科学发展的缓慢,但也造就了政治道德培养与智力培养的整合的天然而成,发挥了强大的政治道德培养功能,形成了人们深刻的价值判断力。
我国在继承和发扬已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1984年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经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独有的学科特点。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正式确立。在这个文件中,明确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下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培养目标、学科研究范围和课程设置以及相关学科。一般而言,一门学科的成形,从哲学上而言,就是要形成自身的科学性知识形态及系统化的理性认识结构,有一整套自身的科学概念和范畴。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来源,科学研究工作者的科学劳动而汇集的知识总和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
之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德智契合的,是因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延续中华道德思维的传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优势,独立设计了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又通过整个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渗透价值性知识而发挥教育功效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体现我国政治优势,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有着特有的研究对象、领域和范式,具有科学性;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体现了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统_。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和钻研马克主义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素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青年现实社会问题和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二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坚定青年的政治立场、方向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也就是“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规范和方法去认识、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的学科,既体现在其智育价值上,更体现在其意识形态性、政治性上。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知识性服从、服务于其意识形态性,以促进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旨归,否则就会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目的,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在我国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注重牢牢占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又注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德智统合,需要探索研究型教学理念,培养问题意识、双主体意识、探讨意识、开放意识、能力培养意识五种意识。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解决教书与育人的脱节问题和学生知与行脱节的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教育本质,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培养三者的有机统一。
因此,之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智德契合的,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历史及其跨学科性特点决定的。”道“中育人的传统造就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既与其他智力学科存在部分教育内容交叉,又引入了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其他学科内容,还借鉴、移植教育学、数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的某些理论方法。
二、以”文“化人,人格涵养
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学文化特质不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深深地扎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之中,它的内容和形式都附带着深深的文化印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形式,也彰显出我国的文化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宏大叙事,又是个体关怀;既是意识形态灌输,又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从历史上的主流文化来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以礼化俗“,教人行”中道“,提倡政治道德习惯的养成,幸福生活的习染。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以”积极入世“为其教育哲学。不管是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观,都反映了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世俗性文化属性。法家、纵横家的治世方式更是彰显中国人的积极入世精神。
”理性贵于一切“的思想成就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人至上的思想。在多种力量的作用下,彰显人的价值、重视人格的养成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一大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或者说,我们要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大都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找到深厚的渊源。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契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从传统民间文化来看,中国人信仰的不只是在神圣世界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神,还重视从人世间挑选出杰出代表作为自己喜爱的神灵。中国民间虽然有敬畏鬼神、信奉宗教之习俗,但对鬼神的崇拜、敬畏掺杂着功利动机。民众世俗神的文化观念直接影响民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国家与宗教机构分离、教育与宗教分离的政策,使得现代中国人延续和强化了世俗性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大众化实践正是这一文化的现实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就是要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及其方法的现代运用,结合时代需要和主体诉求,创新性地诠释和转化传统官方和民间教育两种资源,丰富当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健全人格。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得到弘扬,是一种主流的革命教育文化,在实践上逐渐成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随着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共舞,发挥了重要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功能。文化因素使得人的环境要素进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它与社会环境的其他子系统一起构成实践活动的基础,而且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中形成双向建构的”文化力“。社会文化浸润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不同个体和群体中输入、传播、输出和反馈,逐渐增强和提升人们的政治和道德素质。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自觉建构社会文化场域,融入人的交往实践,激发社会的创新和活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它能合理引导人不断超越当下物化的、异化的、对象化的束缚,趋向更为理想的、可能的、无序丰富的精神家园。
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个人与社会、个人和他人、主我和客我的关系,这些关系在实践中产生、发展。而这些关系的调节与理顺涵养出明德守法的公民,既需要软约束的道德文化,又需要硬约束的法治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的方法开展研究与实践来调节各类社会关系,逐步实现人格培养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相协调,还采用社会学、科技哲学、法学的方法开展研究,推进学生人格培养的理论化和系统化进程。基于哲学探究,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宗旨在于提高青年人的`精神境界,帮助青年加深对生命的正确理解,涵养健全人格,实现自我发展,达到成人目的。
因此,从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从主流文化到民间文化,都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他们都重视人们关系的协调,强调以”文“化人,以正面人生发展为切入点,主张修身成仁,涵养人格,塑造人的理想信念。
三、己立”群“中,公私交融
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以追求个人至上的目的不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中蕴含深厚的集体主义追求。为了能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必然要追问其研究对象的价值目标,更离不开对人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探究,离不开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区分。回溯华夏文明的源头,家庭教化的公私交融特点明显。西周正式提出”有孝有德“的道德纲领,确认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的基本道德规范。在深厚的家族观念传统影响中,中国人传承了家族观念,孕育着朦胧的群观念。真正意义的公共观念,是随着国家的建立而得到确立的。从”公“一字的字面意思看,它刚开始指场域、政府,后来演变为公共事务和政府责任,实体意义与政治意义兼备。”公“观念受到家天下思想的制约,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社会成员的修身基础上的公德培养、公共规范建构,较少涉及公共生活的提升。宗法社会中家即国、国即家、公私不分,导致中国传统公私关系的层次不清,时常发生群被己代替或己被群遮蔽,但是不可否认家庭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群的价值在民族危机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在政治教化领域,中国人提倡天下为公、公为立国之本、大公无私、崇公抑私。
当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遇、交融后,革命的群体观念更是突出,表现在唯物史观的确立,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认识。思想掌握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掌握本阶级群众的活动,是思想掌握其他阶级群众的活动,是先进思想掌握群众的活动。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最成功之处在于中国传统公私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统合,确立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中的”集体“有两层含义:集体,既有一般意义上的
集体,又有个别意义上的集体;集体主义中的”集体“应当体现全体成员的利益和意志;集体主义中的”集体“应当是真实的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的公私要求进行层次划分,主要分为对优秀者的高义务和低权利,对中等要求者的中义务和中权利,对普通群众的基本义务和基本权利的三种类型。在这一阶段,群的观念、公的观念被集体的观念取代,具有了阶级性。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私“不是私人利益,而是指私人领域与个人利益。
要深入把握集体的本质,即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特点,必须以看得见的利益为突破口,即要从学科对利益关系的调节功能和学科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为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实现和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积极引导,也正视并积极应对市场经济自发性滋生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的挑战[。在现代社会价值多样多元多变的背景下,公私关系通过社会利益关系进一步分化。社会利益种类多样表现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部分利益与整体利益、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等。从动因与根源,从客观依据与现实需要来认识,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核心范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分化加剧,群体矛盾凸显,使得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趋于明显,公德教育缺失,挑战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随着社会公共领域向网络空间拓展,人们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网络化,公私关系、群己关系出现了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公私领域的研究,才能更有效治理网络空间,澄清价值误区,引导网络舆论和青年价值取向。因此,在群己关系分化基础上发展的公私观,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基于新型公私关系,要加强公私德教育的整合、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的整合、道德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整合,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
四、显”隐“互补,重视灌输
与西方关注”道德是否可教“不同,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指向”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巨大惯性作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非常重视灌输,同时强化内在修养与外在塑造的协调。《说文解字》对教育进行解释,提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这就是说,古代教育是从上向下施加影响,从而外烁人格,形成”向善“道德人格。古代非常重视礼的社会规约功能,《周礼》记载了”以礼正俗“的思想。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一套系统的德目文本来开展的,既有《诗》《书》《礼》《易》《春秋》等正规教材,又有《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家训》等各类通俗读物,还有法治实践产生的无形教化影响。在理念与实践上,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走德目主义路线,在历史长河中承担着教化人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所谓德目主义,就是国家以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为基本内容,以道德条目为中心编制教材,开设特定的学生必修的课程,并配备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引导学生认识、认同政治道德品质的一种直接的教育形式。这条路线的显著特质之一就是教育灌输。在方法上,主要有教化与修身两类,分别着重倾向人格修炼和道德体验。教育灌输、化民成俗、身教示范、礼乐之教、环境陶冶、践履笃行都是教化的方法,而学思结合、自省克己、慎独和积善成德则为修身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灌输作为一种原则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逐渐显现独特的意识形态功能。列宁认为,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没有一种教育不是由外向内的注入,没有一种教育不是以相对确定的真理性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话语体系中的灌输,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内容,以启发与引导为方法,以促进工人阶级自觉为意图并以人的自主发展为结果的理论教育活动。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由国家统_规定,由教育部统一规划大纲、教材、课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置强调原理、概念的输入,教材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马克思主义需要灌输与研究型教育理念,这里的灌输绝不等于注入式教育,而是全面发挥学生主动性上的自我思考,这里的研究型教育是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灌输才是有效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启动其他隐性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情感,通过情感导航态度,态度最终影响行为。或者说,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验教育,需要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找准学生的需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同时还要着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喜爱、教学效果好的青年教师,发挥身教示范的作用,加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换。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在教育内容与形式方面自觉挖掘人格教育资源进行施教,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的合力作用,把握力往何处去的问题,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方法是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直接外显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而发生影响的方式与过程;隐性教育方法是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间接内隐的非特定的心理活动而发生影响的方式,教育者以隐性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为介质引导受教育者体验、分享有益于个体身心、个性全面发展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重点,采用具有层次性、通俗性的教育方法,比如说理疏导、典型示范、正面启发、社会实践、行为训练和网络监管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效果的前提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种统一具体表现为同一性、兼容性、互补性,这要求教育内容要实现时代性、对象性和政治性有机统一,教育形式要实现时效性、对象性和生动性有机统一。
总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的现实境遇出发,深层次梳理与剖析其内在规律与特色,这也是其永葆活力和学科基业长青的前提与基础,是学人学科自信生发的重要条件。
篇3:构建和谐校园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妥善处理各方利益、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自身和谐、人际和谐和人物和谐,促进和谐校园发展.
作 者:刘晓红 作者单位:贵州,毕节,毕节学院马列教学,551700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31 关键词:和谐校园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篇4:浅析哲学视野下的创新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然而,现在仍然存在很多创新认识的误区和盲目推崇创新的现象。本文旨在阐述创新的概念和内涵的同时,指出如何运用三大规律理解创新、指导创新。
【关键词】哲学 创新 三大规律创新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创新的过程就是人们运用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事物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
一、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创新”一词起源于西方文化,韦伯斯特词典对创新的定义有“引入新东西或新概念(to introduce something as or as if new)和革新(to make changes)”两种意义。创新最早出现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论著中,他认为创新就是“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人经济系统的过程”。创新的本质是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生生不息的状态的深刻揭示。《哲学大辞典》中对创新的解释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人类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及“人类固有的本性”。因此,创新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属性。
创新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创造性。“创,始造之也”(颜师古语),“修旧曰新”(郑玄语)。顾名思义,创新具有“始创”、“修旧”之意。二是突破性。凡是创新,必然对原有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有重大的突破,并提出新的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等。“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预料未来,而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三是创新理由的充分性。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充分的根据之上的,具备充足的理由,决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胡思乱想。
二、创新认识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1.片面强调创新的现代性,否认创新的永恒性
很多人认为,创新是当代才出现的,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被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一观点确有其合理性。然而事实证明,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存在创新问题。马克思指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人的需要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创新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就是说,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只要人们有需求,就有创新的永恒存在。由此可见,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
2.片面认识传统观念,与传统彻底决裂
有观点认为,传统的东西产生于旧社会,使人的思维受原有思维空间的限制,无法实现创新。因此,就认为传统是最顽固的保守势力,阻碍了人们的创新活动,要与之彻底决裂。然而,历史只有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才能继续创新、前进,如果抛弃了这个基础,便只能倒退。因此,要想成为自觉创造者,就需要善于总结以往的经验与教训,而不是与传统决裂。
3.片面强调创新与发明的联系,否认其区别
有人认为,发明应归于创新的范畴之内,显然这是对创新概念的误解。据我国《辞海》的定义,发明是指“创制新的事物,首创新的制作方法”;《发明示范法》规定:“发明是发明人的一种能在实际中解决技术领域内某一特有问题的技术方案。”由此可见,发明与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是技术手段的物质凝结。从时间上看,发明先于创新而产生,创新则是发明的商业化或社会化的结果。因此,可以说创新从发明开始,发明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发明的拓展。
4.片面强调主观作用,忽视客观条件对创新的制约
一些人认为,解决创新的根本问题在于社会的个人。他们认为,当社会中的个体较多地具有了创新观念,创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然而他们没有认识到个体创新形成的外在环境即社会中的各种制度,对个体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合理利用创新的社会环境氛围,就会促使创新人才辈出。因此,解决创新问题,不仅要从个体入手,还要更多地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三大规律指导创新
唯物辩证法有三个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研究三大规律,对我们了解创新的方法和揭示创新的本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差异的。事物变化的动力和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斗争及力量消长。由对立统一规律,可以得出如下认识:第一,创新中的新事物是旧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创新就是抓住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趋势,加以引导,顺利实现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而不能违背其规律按照主观喜好去构想、设计创新。第二,创新的时机是永恒存在的,只要人们以批判的方法看问题,就能在创新时机来到的时候,抓住时机,实现创新。第三,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因此创新也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它不是现代才有的,而是历史的,永恒存在的。
2.质量互变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由质量互变规律,可以得出如下认识:第一,创新要遵循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性是创新的前提,我们只能在遵循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性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新,而不能主观臆造。创新发生质变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解放思想,勇于打破常规。第二、创新是个漫长的量变过程。创新过程中既要不断积累新知识、新技术和成功的经验,又要借鉴失败的教训,促使创新的质变实现。据此,在一切实际工作中,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两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及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形式。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矛盾运动,使事物的发展呈现肯定阶段与否定阶段及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周期性变化。人们把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形式,描述为“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推进”。由否定之否定规律,可以得出如下认识:第一,创新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扬弃。尽管创新是跨越,是新的生成,但是创新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它是对原有旧事物积极因素在批判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因此,对现存事物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扬长避短,才能实现科学创新。第二、创新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曲折性。创新的过程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不断的否定和肯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从而完成创新的一个周期。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暂时的困难和停滞,甚至后退。创新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有保持坚定的毅力和信心,才能终将创新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3]陈多闻.创新系统化研究[J].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4]霍甫安,毕凯鸣.关于创新的理论思考[J].理论探索,2004,(2).
[5]梁银怀.论辩证思维与创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1):6-9.
篇5:西塞罗修辞学视野下的政治哲学
西塞罗修辞学视野下的政治哲学
与传统哲学家贬低甚至否定修辞学不同,西塞罗把修辞学与哲学结合起来,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其政治哲学.西塞罗这种修辞学视野下的政治哲学与希腊政治哲学相比,更加回到政治本身上来,强调哲学与政治的现实结合,演绎出习俗政治论和自由共和国论的基本观点.
作 者:余友辉 YU You-hui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外国哲学研究所,杭州,310028 刊 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 年,卷(期): 16(5) 分类号:B502.42 关键词:修辞学 政治 习俗政治 自由共和国篇6:生存哲学视野下的女性问题
生存哲学视野下的女性问题
把女性的生存作为人类生存的一个领域来开掘,说明生存哲学的`前提是男女两性的生存同属于人的生存,论证了女性的生存是自然生存、精神生存与社会生存的有机统一,指出了在生存哲学视野中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的错误是异曲同工的.
作 者:吴宁 吴树新 Wu Ning Wu Shuxin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武汉,430074 刊 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C91 关键词:生存哲学 女性 女性生存篇7: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象征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象征
象征是借助一种文化形式表达另一种意思的表意方式.是人类理性与非理性思维、心理活动的结果.象征文化通过隐喻、寓言、拟人化、符号、写意、对比等具体象征方式进行表意.象征文化的'存在及其表意方式具有普遍性,而象征的内容则具有特殊性.借助象征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由表及里,完成从现象到本义的认识过程,从而完整认识文化的全部涵义.
作 者:居阅时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上海,37 刊 名:长白学刊 PKU英文刊名:CHANGBAI JOURNAL 年,卷(期): ”"(4) 分类号:G0 关键词:文化象征 本质 定义篇8:试论儒家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
试论儒家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
追求社会的普遍和谐是儒家文明的精髓,也是现代文明的.主要价值目标.从哲学的角度考察儒家和谐思想的渊源和体系,儒家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相反相成;二是多样性统一;三是朴素系统观.它们共同构成儒家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
作 者:刘让新 作者单位:湘潭师范学院,法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2 24(4) 分类号:B2 关键词:和谐思想 相反相成 多样性统一 朴素系统观【哲学视野下的和谐思想】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