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安康访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安康访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2-11-18 08:42: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浪漫罪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安康访水》阅读练习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安康访水》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安康访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安康访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安康访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安康访水

周舒艺

①巴山秦岭间,汉水过安康。

②一条宽阔的汉水,从陕西汉中宁强县境内的潘冢山发源,自西而东流经陕南小城安康,将这片北依秦岭、南靠巴山的土地劈成南北两半。若是站在安康城的高处鸟瞰,如今的汉水两岸满是郁郁葱葱和现代化楼群。几座雄伟的大桥横跨汉水,零星的船只正在江面上游弋。远方尽头的天际,群山连绵起伏,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明朗澄净,连成了一片,真分不清哪里是天空,哪里是群山,哪里是江水了。

③有意思的是,这里地处西部,却让人觉得不论是自然风貌还是文化特质,都与西部的粗犷有着明显的不同。虽在行政区划上归属陕西,但与同属一省的陕北也极不一样,分明呈现出一派南方的秀美和盈润。

④当悠悠汉水流淌到这片土地上时,停下脚步,做了一次美丽的驻足。在安康市区西南十八公里处的天柱山脚下,因为安康水电站的兴建,被大坝拦截的汉水在此形成了西北五省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它四面环山,一片水波荡漾,它还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瀛湖。“瀛湖”一名从何而来我们不得而知,但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瀛洲”一词却屡屡被提起,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刚开篇便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瀛洲”在古人的心里是令人神往的仙境所在之地。或许,最早命名这片水域为“瀛湖”的人,正是感叹其有如瀛洲般的仙境气质。的确,谁能想到,在被植被覆盖的崇山峻岭之间,竟然有这么一大片清澈的水域,在看上去十分闭塞的陕南山区里,却隐藏掩映着如此美丽的湖光山色!

⑤瀛湖被称为“陕西千岛湖”。说起来,瀛湖在很多方面确与江南的千岛湖很相像:都是因水库而形成——千岛湖的`形成源于新安江水库;湖区内有很多小岛。总面积一百零三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近七十八平方公里的瀛湖,星罗棋布般地分布着大大小小多座岛屿,金螺岛、翠屏岛……岛上绿树葱茏、花木繁盛,还有典雅古朴的亭台楼阁宝塔等建筑。登至岛上的六层塔顶,放眼望去,蓝天白云的色泽好像水洗过一样,远处的群山和近处的岛礁上披满了浓得化不开的绿,那一汪湖水如同明镜般清澈,风吹过,塔尖的铜铃摇曳着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不过,最美的还是夕阳西下时分。太阳把脸藏到了远处的山脉身后,那天际间映现的绚丽的晚霞,将所有的水、天、山染成一片金黄,在落日的余晖里,一切平静而美好。我们坐在船上,将手伸入湖水中,轻轻拨弄着湖水,感受到汉水的体温。听说前段时间,这湖水中还发现了桃花水母,一种生活在清洁的江河湖泊之中、对水质环境要求极高的生物,由此也可见瀛湖优良的生态环境。

⑥初次到安康,热情的安康人会告诉你,这是一片肥沃的河谷盆地,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种子植物多达三千多种,繁衍生息着四百多种野生动物,包括羚羊、朱鹮、大熊猫等几十种珍稀动物,还是陕西省及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茶叶、蚕茧、油桐、生漆主产地。然而,在我看来,安康最大的资源,正是水。汉水在安康境内全长三百四十公里,另外还有大大小小的支流,形成了这片土地上的江河密布。

⑦一切皆因汉水,安康这片北方大地才多了几分南方的神韵。一千五百三十二公里的汉水,是安康的母亲河,她对安康格外青睐。这里,既有以紫阳、旬阳为代表的民歌,更有以汉剧、道情为标志的戏曲。安康是汉剧的重要发祥地,汉黄二调和紫阳民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调二黄更成为国粹京剧之祖山。汉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秦巴盆地子民,塑造着这块土地的文化品格。于是,汉水融进的安康,把汉调二黄拉得那么悠远、凝重和沉静,一切的悲喜剧都已远去,只留下历史的回响;我们所见的西北小城安康,唱的不是那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而是只属于汉水的船夫号子,上水、下水、扯篷、活锚、推帆、靠岸、过滩……听,古老的汉水上,那号子声是多么深沉而悠长啊。

⑧一直以为,有水的土地是灵动的,有江河的家园是幸福的。水,是命脉,更是文脉。江河,打造出一块土地的自然面貌,也建构着这块土地的文化特质。人们常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有土有水,形成了“一方人”的文化基因。安康如此,何处不是如此。

⑨已是晚上十点光景,小城依然灯火通明。穿城而过的汉水静静地流淌,城市的灯火倒映在江面上,微微摇曳着。坐在岸边亲水广场的露天茶社喝茶,风轻轻地吹过脸庞。那风,捎来了汉水的味道,如汉调二黄般深情,如汉水号子般悠长……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对汉水的发源、流向等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为下文描写、抒情铺垫,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B. 在第2段中,作者对安康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文末又以描写安康夜色结束,一昼一夜,时间流逝,首尾呼应,构思严谨,尽显安康之美。

C. 汉水源远流长,江面宽阔,静静流淌,塑造了安康特有的文化品格,汉调二黄的悠远、凝重和沉静正是这一文化品格的典型代表。

D. 作者安康访水,发现了安康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表达了对汉江的感激之情,饱含着对安康美丽风光和幸福生活的赞美。

5. 文章④⑤段从哪些方面对瀛湖进行了描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6. 根据文章第⑧段的议论,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并另举两个例子加以印证。

【参考答案】

4. A A项,“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误,是起着铺垫的作用。

5. ①从瀛湖的成因、瀛湖的得名、瀛湖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瀛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描绘②紧扣题目,印证了前文对安康的“分明呈现出一派南方的秀美和盈润”的评价。

6. 水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源,逐水而居是人们的自然选择,也是必然选择。江河之水滋润了土地,滋养了生命,也建构了这方土地的文化品格。例如:武汉,居长江和汉水交汇处,城市依江而建,催生了城市的繁荣,浩大的水势也成就了大武汉豪放的气魄和个性;九江,地处长江之滨,鄱阳湖浩浩汤汤,由此汇入长江,宽阔的江面,浩渺的湖水造就了大九江开阔的眼界和包容的胸怀。

篇2:访草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冠学

我很少访人,却常访草。朋友们都有工作,各忙各的,而草则永远安详地在那儿。我自己便像一株草,总在家里,朋友们来,很少找不到我。

这个世界若没有了草,人便无法活下去。一个地方若望不见草,对于我来说就成了牢狱。此时我活在草种多到让我有选择的地方,就像食品多到让我只选取佳肴珍馐一般,故我感到十分幸福--虽然对于我自身以外的世界我感到十分不幸。

我的围墙门,就像陶渊明所说的“虽设而常关”,门闩经常蒙着一层锈,偶尔开门时(有客来时,到村子里去买吃食时,上城市买书时,出去访草时),就粘满了手。

单是庭面上便有三四十种草,其中如碎米知风草、小画眉草、线叶飘忽草,便可爱得有如小天使,又如天真稚气的小女孩。有了这些草,我实在可以不必再去拉动那生了锈的门闩到田野去。可是一如家里虽有几橱架的书,时而忍不住还是要出去买几本,这庭面边的草就好像是我的另一橱架的书,每日阅读着、摩挲着,给了我无上的快乐与安慰,然而既已知道外边还有些橱架上没有的,就忍不住要出去。

各个角落有各个角落的草。有时我不出门,就在屋角边访草,或者反过来说,草到家来访我了。一连下过一二十日的雨之后,那大树底下的屋基或后墙上,就不期然有一片新绿吸引住我的目光,苔藓和小冷水花不知几时来家了。

萧、艾、蒿是草原三姊妹。艾、蒿庭下就有,萧则已随童少年时光一起消失了,于是它成了我的童少年时光的象征,每怀念起童少年时光就想起萧,怀念起萧就想起童少年时光。那一年我在近山脚的荒地上发现了一小片萧,仿佛见着童少年时光返转。不久再去,已了无踪迹。一个小学生在那里放羊,问我何所寻。我说寻萧。小学生笑着说:“搬家了。”我问:“搬哪里去了?”小学生说:“搬到无人的地方去了。”的确,这个时代有人的地方万物就不好存活。最近我在绝对无人到的山脚溪床沙地上发现了一大片萧。啊,但愿这个地方永远不会有人到,好让我的童少年时光跟萧草群落一起长驻!

十一月起,小金英(兔儿菜)遍地都是,随着朝日的升起,满田野绽开千千万万黄金似的小花,灿烂地闪烁着千千万万点的金光,仿佛随着季节来到,那土层中含蕴着的金质就凝聚着开成了花,要来增饰南台湾美丽的冬春二季一般。这个季节一到,我就频频拉动门闩,门闩再也不生锈了--而且雨季也过去了。小金英随着日出展蕊,直开到晌午便一齐闭合萎谢,第二天晨光到来它又随之而开。这半年花期的田野,上下午截然是两样世界。下午在田野间走着,会觉得上午直似幻境。但是这一两年来遭村人当药材无保留地采拔,景观已经衰残。

春天一到,满路满阡陌的黄蝴蝶,一忽儿停在草尖上,一忽儿飞起,千点万点,明明灭灭,起起落落,停下时是蝴蝶花,飞起时是花蝴蝶--我一直将它看成是世上唯一会飞舞的花,是异常珍贵的景观,而它却也已随着童少年时光消逝了。今年年初,我在一处已枯的豆田看见了约五十只的小景观,谛视良久,看到惨淡而且褪了色的童少年时光,不由感到一阵凄然。

村里每个人都记得全村人的名字,在村道上遇见,不单是点点头或挥挥手,而且还唤名。田野里的草,对于我,就跟村里人一样,在路旁田畔遇见,我总要唤唤它的名字;有的,我甚至会站在一旁告诉它,你晓得吗?你有许多名字,也唤这个,也唤那个。比如萧,也叫香蒿,又叫青蒿,又叫茵陈蒿,台湾农人还叫它蚊子香--农家大量用它来为牛熏蚊,这使得萧很快趋于绝灭;而现在农村没牛了,萧看着可能复苏了。

英国伟大散文家乔治吉辛喜欢遇见不认识的植物,借着书本的帮助,下一次看见它在路旁闪耀时叫出它的名字。能够叫出原是不认识的草的名字固然快乐,但熟悉的草,唤着它熟悉的名字更加亲切。

我不是食草的动物,但我没有草便跟食草动物一样活不下去。我固然喜爱孤独,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其实我有这么多的伴,我并不曾孤独过。我所谓孤独,只是求脱出世尘的熏染而已。(有删改)

10.本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1.如何理解“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这句话的含意?(4分)

12. 在作者笔下,看似普通的草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1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0.(4分)①结构上,直接点题,引出下文要写的内容--草。②内容上,写“我”常访草,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自己比喻成一株草,表达了对草的喜爱。

解析:作答此类题目,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思考。答题时要将段落放在整篇文章中去分析和思考,重点考虑其讲了什么内容,以及其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

11.(4分)这里的“孤独”是指逃脱世尘的熏染。这句话的意思是:正是因为有了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青草,“我”才能摆脱尘世的影响和桎梏,独自生活。这句话强调了青草对自己的精神和灵魂的安抚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青草的喜爱之情。

解析:作答本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弄清楚句中的关键词“孤独”的含义,然后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等分析这句话的含意。通读全文后可知,“孤独”并不仅仅是指作者独自生活,还指逃脱尘世的熏染。

12.(6分)①让人活下去,让人感到幸福,陪伴“我”,使“我”不曾孤独。②增饰季节之美。③象征着“我”幸福的童少年时光。④日常生活中很实用,如用萧熏蚊子。

解析:通读全文后可知,文章是通过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写草的作用的,如“台湾农人还叫它蚊子香--农家大量用它来为牛熏蚊”一句,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草具有的实用价值。所以,在具体作答时,只要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对其进行归纳概括,最后分条作答即可。

13.(6分)①对自然深沉而真挚的欣赏和热爱。②对已然消逝的童少年的无比怀念,以及对青春已逝的感慨。③对一些美好的事物遭到社会和时代的侵害而逐渐消失的感叹。④对逃脱世尘的熏染,做个完全的自然之子的渴望和希求。

解析:这类探究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考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

在具体作答时,考生可以将思考重心放在文中的抒情句、议论句上,如“但愿这个地方永远不会有人到”。

[访草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3:《春日访山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唐】戴叔伦

远访山中客,分泉漫煮茶。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

归路逢残雨,沿溪见落花。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

19.诗中能反映作者和山人深厚情谊的两个词语是_ ▲ 和 ▲ 。 (2分)

20.赏析后两联的表达手法。(6分)

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9-20题。(8分)

19.(2分)相携,共惜(每空1分)

20.(6分)(1)用了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情,用“残雨,落花”来写暮春之景和快乐之情:(2)用“候门童子问”到谁家游乐这个实境,虚写出返家后作者内心的轻快;(3)炼字,“逢”与“见”二字来突出心理细节,表现作者的随性和闲适。(“手法”1分 具体分析2分,任选其中两点作答)

篇4:《访益上人兰若》阅读练习答案

《访益上人兰若》阅读练习答案

访益上人兰若①

严羽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

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注]①上人:对和尚的敬称。兰若:指寺庙,首句的“青莲宇”也是这个意思。

8.试分析颔联中“入”和“生”两字的艺术妙处。(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入”字化静为动,本来一条弯弯曲曲的静态的山路用一 “入”字,就有了动态之美;采用拟人手法,赋山间小径以情味,绘出了路的曲折狭窄之状,表达作者对友人所 居环境的欣赏。(答对一点即可)(2分)“生”字则化无形为有形,本来山中的寒冷是诗人的触觉感受,是无 形的,但是此时犹如从白雪笼罩的群峰慢慢升腾而起,表现环境的静谧;化被动为主动,本来暮寒笼罩山峦,此处却让山峦 生出暮寒,让诗歌饶有情味。(答对一点即可)(3分)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古典诗歌炼字的理解和掌握。运用修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 和“化被动为主动”是炼字中最常见的艺术效果。答题时不但要能够答出上面这些艺术效果或者类似的`鉴赏术语 ,而且要能够结合诗句作出实际分析,只答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等而无分析,只得2分 。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僧友隐迹山林、忘情俗世的恬淡生活的向往和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3分)诗歌一二两联表现 僧友所居环境的清雅静谧,有力衬托出益上人操行清白、志趣高洁;颈联写在僧友陪伴下畅游山林的喜悦;最后一联以景结 情,衬托出离别之时对朋友的不舍之情。(3分)

【解析】格律诗讲究起承转合,环环相扣。这首诗一二两联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并以此寄托自己的人生态度;颈 联叙事,直写山中的畅游,表现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尾联常用来直接抒情,但是这首诗却用景语作结,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

篇5:汪曾祺看水阅读练习答案

汪曾祺看水阅读练习答案

看 水

汪曾祺

①下班了,小吕把擦得干干净净的铁铣搁到“小仓库”里,正在脚蹬着一个旧辘轴系鞋带,组长大老张走过来,跟他说:“小吕,你今天看一夜水。”

②看一夜水,甭打算睡了!这倒还没有什么。主要的是,他没有看过水,他不知道看水是怎么个看法。一个人,黑夜里,万一要是渠塌了,水跑了,淹了庄稼,灌了房子……那他可招架不了!一种沉重的,超过他的能力和体力的责任感压迫着他。

③但是大老张说话的声音、语气,叫他不能拒绝。吃了晚饭,小吕早早地就上了渠。

④一来,小吕就去找大老张留下的两个志子。小吕沿着渠岸巡视了一遍。走着走着,又有点紧张起来。渠沿有好几处渗水,沁得堤土湿了老大一片,黑黑的。有不少地方有蚯蚓和蝼蛄穿的小眼,汩汩地冒水。小吕觉得这不祥得很,越看越担心,越想越害怕,觉得险象丛生,到处都有倒塌的可能!他不知道怎么办,就选定了一处,用手电照着,定定地守着它看,看看它有什么变化没有。

⑤小吕沿着支渠来回溜达着,不过心里安详多了。他走在月光照得着的渠岸上,走在斑驳的树影里,风吹着,渠根的绿草幽幽地摇拂着。他脚下是一渠流水……他觉得看水很有味道。

⑥现在,真可以休息了,他开始感觉有点疲倦了。他爬上小石桥头的一棵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下来。他一来时就选定了这个地方。这棵树,在不到一人高的地方岔出了四个枝杈,坐上去,正好又有靠背,又可以舒舒服服地伸开腿脚。而且坐在树上就能看得见那一根志子。月亮照在水上,水光晃晃荡荡,水面上隐隐有一根黑影。用手电一射,就更加看得清清楚楚。

⑦今天月亮真好,——快要月半了。天上真干净,透明透明、蔚蔚蓝蓝的,一点渣滓都没有,像一块大水晶。小吕还很少看到过这样深邃、宁静而又无比温柔的夜空。说不出什么道理,天就是这样,老是这样,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一片蓝。可是天上似乎隐隐地有一股什么磁力吸着你的眼睛。你的眼睛觉得很舒服,很受用,你愿意一直对着它看下去,看下去。真好看,真美,美得叫你的心感动起来。小吕看着看着,心里总像要想起一点什么很远很远的,叫人快乐的事情。他想了几件,似乎都不是他要想的,他就在心里轻轻地唱:哎——

⑧四周围安静极了。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风吹着庄稼的宽大的叶片,沙拉,沙拉。远远有一点灯火,在密密的丛林后面闪耀,那是他父亲工作的医院。母亲和妹妹现在一定都睡了。

⑨小吕觉得,月光暗了。抬起头来看看。好快!它怎么一下子就跑到西边去了?什么时候跑过去的?而且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变得很薄了,红红的,简直不亮了,好像它疲倦得不得了,在勉强支撑着。小吕知道,快了,它就要落下去了。现在大概是夜里三点钟,大老张告诉他,这几天月亮都是这时候落。说着说着,月亮落了,好像是唿噜一下子掉下去似的。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⑩真黑,这是一夜里最黑的时候。小吕一时什么也看不见了,过了一会,才勉强看得见一点模模糊糊的影子。小吕忽然觉得自己也疲倦得不行,有点恶心,就靠着糖槭树坐下来,铁铣斜倚在树干上。他的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搭拉。心里好像很明白,不要睡!不要睡!但是不由自主。他觉得自己直往一个深深的、黑黑的地方掉下去,就跟那月亮似的,拽都拽不住,他睡着了那么一小会。人有时是知道自己怎么睡着了的。

11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一挺身站起来,抄起铁铣,按亮手电一照;已经走过去了,过了小石桥。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越怕越糟;狼怕光,怕手电,怕手电一圈一圈的光,怕那些圈儿套它,狼性多疑。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现在,看得更清楚了。狼!奇怪,它不管身边的亮光,还是那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低着头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小吕正在想:要不要追上去,揍它?它走过前面的路边小杨树丛子,拐了弯,叫杨树遮住了,手电的光照不着它了。赶上去,揍它?——小吕忖了忖手里的铁铣: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12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槭树下。他很奇怪,他并不怎么怕。他很清醒,很理智。他到糖槭树下,采取的是守势。小吕这才想起,他选择了这个地方休息,原来就是想到狼的。这个地方很保险:后面是渠水,狼不可能泅过水来,他可以监视着前面的马路;万一不行,——上树!

13小吕用手电频频向狼的去路照射。没有,狼没有回来。

14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可是他越来越困。他并不怎么害怕。狼的形象没有给他十分可怕的印象。他不因为遇见狼而得意,也不因为没有追上去打它而失悔,他现在就是困,困压倒了一切。他的意识昏木起来,脑子的活动变得缓慢而淡薄了。他在竭力抵抗着沉重的、痠楚的、深入骨髓的困劲。他觉得身上很难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了!……

15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节选自汪曾祺《看水》,写于1962年,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主要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少年看水的行为、心理的庄严感,同时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B.本文情节紧张复杂、一波三折。小吕开始不想去,接受了任务后,却能认真负责地看水,后来又遇到了狼,最后终于挺到天亮了。

C.狼的出现就是无用之笔,因为接下来的情节既没有写小吕与狼的英勇搏斗,也没有写狼对小吕的纠缠不休,所以这一段可有可无。

D.小吕工作了一天却不能拒绝晚上的加班,字里行间都传达一种超负荷的耐力,这与那个时代集体利益大于一切,个人无条件服从的理念契合。

E.这是一篇散文体小说,作者文笔奇巧,几乎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清澈澄明的世界,让我们和主人公一同感受那些色彩和气息。

(2)小吕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捕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山河草木、对人、对生活都充满感情,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汪曾棋作品的这种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5分)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A.“神态描写”不是主要方面。B.情节舒缓,无一波三折。C.狼的出现不是闲笔。)

(2)(6分)

①认真负责,有责任感。接到任务早早来到水渠;认真巡视,发现渗水后用手电照着一直观察;发现渗水处不会坍塌也没有休息;很困时提醒自己不要睡。

②冷静理智。发现狼之后没有慌张,而是想到“不能怕,不能跑”、“狼怕光”,想到了正确的对策;狼走后没有冒险追赶,而是选择了安全地点进行监视。

③勇敢细心。看到狼没有害怕;不断观察水渠的细微变化。

④细腻敏感。看到夜晚的景色会有宁静温柔的感觉,会想到自己的亲人;感觉狼“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

(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3)(6分)

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如第⑤段中的景物描写写出了夜晚水边的宁静温柔,营造了静谧柔美的意境。

②烘托人物心境。如第⑦段的景物描写用天空的干净透明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纯净澄澈,也烘托出小吕发现渗水处不会坍塌时内心的平静,有利于塑造小吕性格中温柔细腻的一面。

③推动情节发展。如第⑨段的“月亮落了”“眼前一片昏黑”,使小吕昏昏欲睡、狼出现等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情合理。

④彰显主题。如第⑤、⑦段宁静安详的自然景物与人性中的真善美和谐统一,并使之得到彰显。

(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4)(8分)

①因人性之美的观照,自然呈现出宁静优美的状貌:澄澈温柔的月光,幽幽摇拂着的绿草,透明宁静的天空,温静流淌的渠水……,无不映照着人性之美。

②主人公小吕的形象闪耀着人性之美的光辉:小吕虽然是个普通人,但他内心纯净,富有责任感,也细腻温柔地感受着生活,这些都是可贵的人性之美。

③人性之美体现在情节的平和舒缓之中:情节波澜不惊,没有大起大落的紧张繁复,在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中娓娓道来。

④小说彰显出的真善美的主题即是人性美的具体体现:小说的一物一景,一人一事,无不展现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追求。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篇6:西湖的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西湖的水

熊伟

附:本文涉及到的西湖景点、历史名人

苏堤

又称苏堤春晓,西湖十景之一。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构筑而成。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其命名为苏堤。

平湖秋月

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景观是指:每当清秋气爽,西湖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宋孙锐)之感。观景点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

湖心亭

位于西湖中央,是“中国四大名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之一。环岛皆水,环水皆山,在湖心亭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置身湖心亭,有身处“世外桃源”之感。

岳飞墓

亦称岳坟,位于杭州西湖边栖霞岭南麓,墓道两旁陈列的石虎、石羊、石马和石翁仲(石人像),是明代的遗物。1961年被列为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关景点:岳王庙、翠微亭、**亭、孝女井、智果寺牌楼、忠岳祠牌坊等。

秋瑾墓

位于西湖孤山西北麓,西泠桥南堍tù。墓顶设汉白玉雕像。相关景点:风雨亭、镜湖厅、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等。

三潭印月

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采用三潭印月的盛景,可见三潭印月在我国风景名胜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标志作用。所谓“三潭”,实际上是指3个石塔和其周围水域;所谓“映月”,传说指的是:3个塔各有5个小圆孔,古历八月十五,若在每个小孔中点上灯烛,洞口蒙一层薄纸,共得15个”月亮“,湖中倒影这15个”月亮“,再加上天空一轮皓月和倒映在湖面的一轮圆月,可看到32个月亮。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白居易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王瀛

明代诗人,写有赞西湖的诗《苏公堤》

李渔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

宋明三杰

指西湖三杰,即岳飞、于谦和张苍水三人。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杀害;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人,明初土木堡之变后北京保卫战的指挥者,后被石亨、徐有贞等以“意欲”罪名杀害;张苍水,名煌言,字玄著,浙江鄞yín县人,明末著名的抗清英雄,爱国诗人。三位英雄都安葬于西湖边。

秋瑾

女,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倡导者[。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致力推翻清统治。197月13日被捕,15日英勇就义,时年32岁。

思考题

1、第○5○6段是对西湖水的描写,第○5段主要是描写,第6段主要是描写,这叫。

2、分析本文开头的特点:

3、本文的线索是:

4、从修辞角度赏析第○7——○10段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5、“表达对西湖的水的无比喜爱之情”是本文的主旨吗?为什么?

6、散文的题目是“西湖的水”,作者却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写了苏堤和与西湖相关的历史人物苏轼、李渔。这是多余的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篇7:水的忧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水的忧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是一条受到严重污染的小河——全身热乎乎的,还散发着臭味。

每当我看到人们捂着鼻子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就会落下伤心的泪水。还记得以前吗?我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晶莹透亮,小鱼小虾在我的怀抱里尽情的玩耍;柳树姐姐用她长长的秀发慈爱地抚摸着我的脸庞;花儿妹妹向点头微笑;农民伯伯见到我,热情地邀请我去灌溉禾苗……

如今,当我带着金色的理想流入农田时,农民伯伯却把我赶走,怕因我身上带着的毒素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

当我带着美好的憧憬流过草地时,小草、花儿严厉地指责我,因为我弄脏了她们漂亮的舞衣和绿色的舞鞋.

在一旁吃草的羊群向我投来轻蔑的目光,说我黑乎乎的样子连它们雪白的绒毛都配不上.没办法,我只好带着无限的悲伤茫然地向前流去的.

最后我只好来到自来水厂,想在这里改变一下自己.可是,我受到的污染太严重了,已经无法改良了.好悲哀哟!

我多么怀念以前那清晰、明亮的容颜和舒适、安宁的生活啊!

1. 我想摘录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语搭配

美好的 舞衣 热情地 玩耍

金色的 生活 尽情地 邀请

漂亮的 憧憬 严厉地 抚摸

安宁的 理想 慈爱地 指责

3.品味语句

(1)“我,是一条受到严重污染的小河——全身热乎乎的,还散发着臭味。”这句话写出了小河的( )。

(2) “我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晶莹透亮,小鱼小虾在我的怀抱里尽情的玩耍;柳树姐姐用她长长的秀发慈爱地抚摸着我的脸庞;花儿妹妹向点头微笑;农民伯伯见到我,热情地邀请我去灌溉禾苗……”这组排比句写出了小河以前的( ),末尾的省略了( )。

4.河水为什么会“忧愁”?

5.这篇文章运用了( )的写法,主要通过( )的方法,写出了河水的忧愁.。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1)现状

(2)状况 对过去的回忆

4.因为河水被严重污染.

5.第一人称拟人

篇8:《访隐者》诗歌练习及答案

《访隐者》诗歌练习及答案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E注」①坞:山拗。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要求结合全诗,把握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找出诗中能够揭示“访隐者”的词语。从全诗来看,主要写自己访隐者的过程,但遍观全诗,会发现其重点描写的是隐者所居住的环境(山中、偏僻、幽静)和生活(隐逸),首句的“踏”字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1)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要求从第三、四句概括出具体的`“隐者”的形象,概括要简明、有条理。难度不大。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根据对选诗的理解,与选项中的诗句作比较,然后选出最为合适的一项。从第1、2两小题基本上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隐者生活的诗歌,其中隐者的生活趣味相当浓厚,因此,在思想内容的确定上,应定位在隐居、隐逸的生活上为主。这就要求考生对选项的诗歌出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A项选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B项选自李白的《蜀道难》,C项选自杜甫的《登高》,D项选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对比之下,不难选出A项。

(3)A

篇9:《访兰》阅读答案

①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一趟,带回些兰草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的,而且倒有了几分愠怒;时又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些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在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山去吧!”

②我们进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轰轰隆隆的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许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③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要动手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呢!

④父亲却把我制止了,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培栽了,就变成了玩赏的盆景。”

⑤“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⑥“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⑦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欣赏呢!

⑧“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

⑨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⑩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它,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1.第①节中写“父亲喜欢兰草”,但“当方园几十里的人跑来玩赏父亲培栽的兰草时”,父亲“倒有了几分愠怒”,请根据文意写原因?(4分)

阅读题:

2.试简析“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的原因:

3.请根据文意,分别回答以下三个问题(6分)

(1)“我”欣赏兰草前后有什么变化?

(2)“访兰”受到什么启示?。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养兰、赏兰写起,又写父亲带我到山中访兰,而实际上,文章的旨趣是探寻怎样做人的问题。

B、作者通过对兰草的描写,赋于兰草象征义,表达了自己对野兰一样的真性之人的赞美,对家兰一样媚俗之人的唾弃。

C、空谷幽兰,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作者这里寄寓的深意是:做人要有自己的'个性,而不要盲目媚俗。

D、盆栽的兰草虽然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但它只能供人玩赏,不会对社会有贡献。E、本诗所表达的主旨与陆游《兰》诗中“香来知有兰,迃求乃弗获。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所表达的一致,与齐白石〈〈兰〉〉诗“幽蓝小竹应参差,静坐书窗读楚词。记得西邻园半亩,阴弄满径月明时”的主旨不一致。

篇10:《访兰》阅读答案

1.兰草清妙脱俗,人们却把兰草当成玩赏之物,这样就亵渎了兰花。

2.山中兰草静处幽静的山谷里,吸自然天地之精华,沐浴阳光雨露,有灵气,有风骨;庭院里的兰草虽然美丽,也有香气,但经过人的侍弄,太媚俗,缺少格调。

3.(1)我:开始以兰草的外观美为欣赏标准,后来欣赏纯朴不媚俗有灵性的兰草。

(2)启示:要象野兰一样纯朴,不能如家兰失了真性,献媚处事,降了自己的品格。

4.BE(A文章无“养兰”;C非谈“个性”,而是“真性”;D“但它只能供人玩赏,不会对社会有贡献”武断,与主旨无关;E齐白石诗是言自己环境的清幽与自己的修养之道。)

篇11:《访兰》阅读答案

14. 纯朴 15. 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意思对即可。)

16. 父亲喜爱兰草并不是为了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文字不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意思对即可。)

17 描写野兰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意思对即可。)

18. C,“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深山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它的特性。(选对选项得1分,说明理由正确得1分,意思对即可。)

19. “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答出“对兰草品格的敬仰”和“把兰草人格化”(或“突出兰草的象征意义”)

20. 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性,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文字不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意思对即可。)

篇12:《访兰》阅读答案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大贡献了。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选文有改动)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答:选项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纯朴

2、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3、父亲喜爱兰草并不是为了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

4、描写野兰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

5、C “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深山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它的特性。

6、“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7、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性,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意思对即可)

【《安康访水》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1.《访益上人兰若》阅读练习答案

2.《火星发现水意味着什么》阅读练习及答案

3.《黑锅》阅读练习及答案

4.《牙膏》阅读练习及答案

5.《井绳》阅读练习及答案

6.《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7.《近乡情更怯 》阅读练习及答案

8.《威尼斯商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9.《定**》阅读练习及答案

10.《盲人摸象》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安康访水》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