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麦天阅读答案
“甜糯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写麦天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写麦天阅读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写麦天阅读答案
有关写麦天阅读答案
麦天阅读答案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的人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
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练习题:
1 .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6 分)
2.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 分)
3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 分)
4 .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6 分)
参考答案:
1、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多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2、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3、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4、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篇2:《麦天》阅读答案
雷抒雁
①A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②说到杏黄色,那些藏在叶底的青绿色酸杏,也比着劲,从绿叶上露出些艳红和淡黄的脸庞来。一整夜一整夜,“算黄算割”的鸟唱,吵叫着农人的甜梦,让人弄不清是梦是醒。
③麦天,真的要到了。
④关中人把收麦的日子叫麦天。麦天,是农人的【甲】,却也是【乙】。许多年许多代以前,有一位叫白居易的诗人,有一天便是站在关中大地这金黄的麦田边,看着农人挥镰割麦,写下一些诗句:“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这首《观刈麦》的诗被叫做悯农诗。看着农人忙碌辛苦的劳作,想着他们艰难的日月,诗人难免不生出些感慨。这诗句于是便和麦子一同在田地里生根,一代一代生长着,收割着,被吟唱着。
⑤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和着端午节的临近,路上走亲戚的人也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要走走娘家。走亲戚不能空手,胳膊上挎着篮子,拎着袋子,提着盒子;装的无非是些鲜果吃食之类。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了头,就有说不完的话。说思念,叙家常,夸丈夫,聊孩子;自然也少不了说些打工挣钱的难处,孩子上学的忧心,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到了饭时,女儿又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⑥女去看娘。男人守在家忙麦收前的杂事。搭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凑热闹,急锣紧鼓要唱《喜开镰》。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镰刀扫把,筛子簸箕,应有尽有。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费镰费胳膊,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B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蚂蚁般从西往东赶,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向西割过来,叫赶麦场。那种人头攒动,此呼彼应,熙熙攘攘,煞是热闹,构成关中麦天一景。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把哗哗装满麦粒的粮袋运回家就是。
⑦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妻子得把饭食做可口,得上“硬料”。先是锅盔、然面,只两顿,男人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犁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酸汤一并倒了进去,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看那碗里,汪汪地飘着葱花辣油,面前放一头园子里新拔出的嫩蒜,紫紫的皮包着白胖胖的身子,再有几条顶花带刺的黄瓜,你就吃吧!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⑧“算黄算割”鸟还在彻夜地叫。老人们说,那鸟是人变的。说是从前,有个农人总以为麦子全黄了熟了再割,结果,一场暴雨,麦子全拍在田里了,颗粒无收。气死了的农人,变成了鸟,一到麦天,就白天彻夜地叫,提醒农人麦子一边黄,就得一边割。虽说,这道理农人都懂,不用提醒,鸟儿们仍要坚持着叫到忙罢,直到嗓子滴出血。到那时,你听吧,叫声又改成“布谷”“布谷”了。收完麦子,该是种苞谷的时候了。
⑨一场龙口夺食的麦天总算过去了。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子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⑩孩子们坐在门廓里,看着雨水从房檐一条线地流下来,口里唱着:“忙罢了,雨下了,棉花疙瘩长大了。”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然,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来娘看女了。
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14. 将下面①②两个短语按一定次序填入【甲】【乙】处,并简述这样安排次序的.依据。(4分)
① 大节日 ②苦日子
答:
15. 批注,可以品析语言、点评人物、剖析写法、批判文本和质疑问难等。请选取A或B处画曲线的文字,作出批注。(3分)
答:
16. 阅读第 段中的画线部分,请将直接引语改成转述话语。(2分)
答:
17. 有人说此文“最能打动人的除了我们很容易感受到的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还有乡下人独特的浓浓的情意”。请从文中找出一处依据,对“乡下人的情意”加以评析。(4分)
答:
篇3:《麦天》阅读答案
14. 【甲】②【乙】①
示例一:第③段引用白居易的悯农诗,强调的是农人劳作的艰辛,第④段则写端午节临近“女看娘”,强调的是亲人团聚之乐。所以语序排列与这两段行文内容先后顺序一致。
示例二:就主体部分看,③④两段内容是先强调的是农人劳作的艰辛,后写女看娘;⑦至 段是由男人劳作的忙碌与辛苦写到麦收后惬意、“追节”,是按照由苦到喜的顺序安排的。
评分:本题4分。次序2分;理由2分。
15. A示例:由“绿油油的麦苗”到“扬花”到“杏黄色”,描述除了麦子生长、成熟的变化过程。
B示例:对比写出新农村建设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进程。或:对麦收景象,选取了麦天富有代表性的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进行描写,从中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
评分:本题3分。批注点明确1分;合文意2分。
16. 示例:说自己的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让他去割二斤肉回来。
评分:本题2分。要点全1分,转述性话语1分。
17. 示例一:麦收时节虽到,可女儿总不忘在端午节临近时回家看看养育自己的亲娘,陪老人聊天,帮助做家务,以尽孝道。而麦收过后,老母亲要“放下架子”来看女儿,可谓母女情深。/从中感受到乡下纯朴的民风、特有的民俗。
示例二:麦收时节,男人辛苦劳作,女人没有甜言蜜语,而是用一双灵巧的手,把自己的爱化作丈夫口中美味的饭菜,化作无微不至的关怀。从不断变化的饭菜花样中可,/可感受到的乡下女人那朴素而美好的心灵,感受到家庭的和睦。
评分:本题4分。依据2分;评析2分。
篇4:《麦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麦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麦 天
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的人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
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2.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
答:《麦天》
2、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多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篇5:《麦天》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麦天》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①A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②说到杏黄色,那些藏在叶底的青绿色酸杏,也比着劲,从绿叶上露出些艳红和淡黄的脸庞来。一整夜一整夜,“算黄算割”的鸟唱,吵叫着农人的甜梦,让人弄不清是梦是醒。
③麦天,真的要到了。
④关中人把收麦的日子叫麦天。麦天,是农人的【甲】,却也是【乙】。许多年许多代以前,有一位叫白居易的诗人,有一天便是站在关中大地这金黄的麦田边,看着农人挥镰割麦,写下一些诗句:“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这首《观刈麦》的诗被叫做悯农诗。看着农人忙碌辛苦的劳作,想着他们艰难的日月,诗人难免不生出些感慨。这诗句于是便和麦子一同在田地里生根,一代一代生长着,收割着,被吟唱着。
⑤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和着端午节的临近,路上走亲戚的人也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要走走娘家。走亲戚不能空手,胳膊上挎着篮子,拎着袋子,提着盒子;装的无非是些鲜果吃食之类。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了头,就有说不完的话。说思念,叙家常,夸丈夫,聊孩子;自然也少不了说些打工挣钱的难处,孩子上学的忧心,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到了饭时,女儿又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⑥女去看娘。男人守在家忙麦收前的杂事。搭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凑热闹,急锣紧鼓要唱《喜开镰》。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镰刀扫把,筛子簸箕,应有尽有。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费镰费胳膊,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B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蚂蚁般从西往东赶,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向西割过来,叫赶麦场。那种人头攒动,此呼彼应,熙熙攘攘,煞是热闹,构成关中麦天一景。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把哗哗装满麦粒的粮袋运回家就是。
⑦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妻子得把饭食做可口,得上“硬料”。先是锅盔、然面,只两顿,男人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犁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酸汤一并倒了进去,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看那碗里,汪汪地飘着葱花辣油,面前放一头园子里新拔出的嫩蒜,紫紫的皮包着白胖胖的身子,再有几条顶花带刺的黄瓜,你就吃吧!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⑧“算黄算割”鸟还在彻夜地叫。老人们说,那鸟是人变的。说是从前,有个农人总以为麦子全黄了熟了再割,结果,一场暴雨,麦子全拍在田里了,颗粒无收。气死了的农人,变成了鸟,一到麦天,就白天彻夜地叫,提醒农人麦子一边黄,就得一边割。虽说,这道理农人都懂,不用提醒,鸟儿们仍要坚持着叫到忙罢,直到嗓子滴出血。到那时,你听吧,叫声又改成“布谷”“布谷”了。收完麦子,该是种苞谷的时候了。
⑨一场龙口夺食的麦天总算过去了。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子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⑩孩子们坐在门廓里,看着雨水从房檐一条线地流下来,口里唱着:“忙罢了,雨下了,棉花疙瘩长大了。”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然,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来娘看女了。
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1. 将下面①②两个短语按一定次序填入【甲】【乙】处,并简述这样安排次序的依据。(4分)
① 大节日 ②苦日子
答:
2. 批注,可以品析语言、点评人物、剖析写法、批判文本和质疑问难等。请选取A或B处画曲线的文字,作出批注。(3分)
答:
3. 阅读第 段中的画线部分,请将直接引语改成转述话语。(2分)
答:
4. 有人说此文“最能打动人的除了我们很容易感受到的`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还有乡下人独特的浓浓的情意”。请从文中找出一处依据,对“乡下人的情意”加以评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 【甲】②【乙】①
示例一:第③段引用白居易的悯农诗,强调的是农人劳作的艰辛,第④段则写端午节临近“女看娘”,强调的是亲人团聚之乐。所以语序排列与这两段行文内容先后顺序一致。
示例二:就主体部分看,③④两段内容是先强调的是农人劳作的艰辛,后写女看娘;⑦至 段是由男人劳作的忙碌与辛苦写到麦收后惬意、“追节”,是按照由苦到喜的顺序安排的。
评分:本题4分。次序2分;理由2分。
2. A示例:由“绿油油的麦苗”到“扬花”到“杏黄色”,描述除了麦子生长、成熟的变化过程。
B示例:对比写出新农村建设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进程。或:对麦收景象,选取了麦天富有代表性的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进行描写,从中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
评分:本题3分。批注点明确1分;合文意2分。
3. 示例:说自己的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让他去割二斤肉回来。
评分:本题2分。要点全1分,转述性话语1分。
4. 示例一:麦收时节虽到,可女儿总不忘在端午节临近时回家看看养育自己的亲娘,陪老人聊天,帮助做家务,以尽孝道。而麦收过后,老母亲要“放下架子”来看女儿,可谓母女情深。/从中感受到乡下纯朴的民风、特有的民俗。
示例二:麦收时节,男人辛苦劳作,女人没有甜言蜜语,而是用一双灵巧的手,把自己的爱化作丈夫口中美味的饭菜,化作无微不至的关怀。从不断变化的饭菜花样中可,/可感受到的乡下女人那朴素而美好的心灵,感受到家庭的和睦。
评分:本题4分。依据2分;评析2分。
篇6:麦天散文
麦天散文
当麦芒变得有些扎手的时候,各家各户的男人就开始磨刀片了,在精细的磨石上搭着水,压紧刀片,一遍一遍地打磨。而女人则磨了新面粉,割了几斤肉,在厨房里忙活着。老人们背着手在麦田里,嘴里叼着烟锅,烟袋挂在烟杆上晃晃悠悠。
“二哥,这麦子就再差一场风了。”一个老人摩挲着麦穗说道。
“是啊,今年这天雨水足,气候也好,没招来多少虫害,麦穗白净多了,麦颗比去年肯定饱实的多。”
这些老人就像庄稼行道里的将军,啥时候搭镰动麦,具体该怎么来都是他们说了算。
男人们终于从磨石上直起了腰,拔一根头发放在刀片的白刃上,吹一口气,手中的头发就短了一截,然后就拿在手里高兴的打量着那泛着白 光的刀片,那样子倒像是一个将要上战场的武士擦拭自己的宝刀一样。男人们有时候兴致上来了还要唱几句:
一进庙门雾沉沉,满所黄香炉里粉。你老空中守香灯,保佑弟子住平稳。
左青天,右青天,山神土地在两边,虎狼扎在深山里,只须耳听不要眼见。
南天升起一朵云,龙王老爷在空中,你老空观保弟子,一年四季五谷丰。
……
老人们抬头望着天,嘴里喃喃自念着:早看东南,晚望西北。趴在地上溜面面土的小孙子就摇着爷爷的腿问:“那中午看哪里?”老人愣了一下,随即在小孙子的屁股上轻轻一踢,骂道:“去你爷的腿。”然后就大声说道:“看这天是要连着几个顺天的,下午要是再有一场热硬风,明早就可以开始搭镰了。”搭镰就意味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劳动要开始了,庄稼汉大半年的收入和全家人一年的粮食收获就从这个搭镰开始。
那天晚上,女人就忙了,一边在厨房擀着精溜溜的面条,一边照看着锅里喷着香气的猪肉臊子,还要抽着空子翻箱倒柜的给全家人找衣服。在麦天,哪怕是有一点棉性的衣服都不能穿,不然麦芒会钻进衣服的各个角落里,扎的人全身不安宁。男人则赤着上身倚在炕头的被子上,望着天花板,一口接一口的抽着指头缝里夹着的烟棒。那样子就像是在酝酿一场决斗,心里一步一步的盘算着该怎样进行。也像是在坚定自己的决心,麦天是个很受苦累的季候,再加上红炎炎的太阳狠狠的晒着,几天就得退下一层皮来。男人们是麦田里的战士,他们与天上的云比赛,要赶在下雨之前把那已经成熟的麦粒从田地里抢回来。当然,谁也没有说过抢,大家这个时候见面常说的就是“忙开了么?”,那急切的声音不由得人感到了紧张,就连再不务正业的懒汉,也会被这种气氛惹得在家里坐不住。
第二天老人们会起个大早,用笤帚将院子里里外外扫一遍,接下来的几天,是没有功夫去扫院子的。吃罢早饭,等太阳完完全全的升了起来,才在木镰上夹着刀刃,带着一大罐子的凉开水,拉着架子车晃晃悠悠的从家里往田地里走去。割麦子是要用木镰的,处于秦川道的乡下,镰刀分为木镰和铁镰,刀刃和刀把是垂直着的。平时的粗活重活都是用铁镰,木镰是非常娇贵的,一年四季除了麦季会拿出来用,平时都是清洗干净挂起来的。麦季用木镰,是因为它的刀刃可以卸下来随时打磨,而且很薄,用起来轻巧,还有重要的原因是它的镰把是弯曲而且比较长的,这样使用起来,腰不用弯下去太低,能够减缓劳动时腰间的酸痛,还能割出整齐低矮的麦茬。木镰看起来就像一件艺术品,优美的弧线,修长的卡槽,扁平的虎牙卡着刀刃,拿在粗大的庄稼汉手中,倒显出了几分娇美。
来到麦地,前几天还一片绿莹莹,随风起伏,掀起一层层波浪的麦田,现在看起来,已经找不见绿色了,只有拨开扎实的麦秆,才能看到几绺瘦弱的绿色,它们仿佛还在回味着分蘖时的茂密。放眼望去,满到处都是耀眼的黄,沉甸甸的麦穗和已经被踩的发光的黄土路,都放着让人兴奋的金黄。
右手执镰,左手臂拨倒一小丛麦子,将刀刃搭在麦苗的底部,然后平平的往后拉一下,就露出一排整齐的麦茬,偶尔冒出一点晶莹的水珠,瞬间便会被炙热的太阳吸收。将这一丛麦秆拿在手中,分成左右手两小撮,然后交叉,双手巧妙灵活的转一下,便就打成了一个腰子。打腰子也是初割麦子的人必须学会的项目,然后将腰子横着放在地上,再将割下的麦子竖着放到腰子上,割满一捆,就用腰子将零散的麦秆捆在一起。
麦季是燥热的,太阳火辣辣的晒着,在潮湿的地里,会感觉到湿气从裤腿里往上钻,一直冲到满是汗水的脑门,一天下来,就会被这湿气蒸的头晕脑胀。当然麦季最难熬的不是这湿气,而是腰部的酸痛,每天晚上睡觉前,男人趴在炕上,怎么揉也不解劲,就让小儿子脱了鞋站在自己的腰上来回踩踏走动,嘴里发着疼痛的呻吟。庄稼汉在地里干活的时候是不穿袜子的,但是在麦天割麦的时候,却大都穿着袜子,如果不穿,那密密麻麻的麦茬会扎的脚腕上一层血痂,就像被猫抓过一样。特别是小孩稚嫩的皮肤,不但脚腕上常常被戳的淌着血,连胳膊上也会被麦芒扎的一片一片的红色,渗出的汗水浸进去,一阵阵蛰痛。
割麦的时候,一般是一个人负责着一垄,庄稼大的人家,中午是不回家吃饭的,都是女人和孩子们回家把饭做好用饭盆提到田地里,男人们就擦一下手,也顾不得脸上往下滴的汗水,接过饭就往嘴里送。女人的中午饭是费尽了心思的,割麦天费力气,饭里的菜做的多吃下去耐不住时间,只有一老碗面片才能顶住下午漫长的体力劳动。但这一样的面片吃的次数多了,男人们也就有点腻了。所以女人们就要变花样,同样是一碗面,但做法不同,早上出发前,就揉好一团面,扣在盆子下,中午回去发的刚好,然后在案板上撒上面粉,用擀杖一遍一遍慢慢的擀开,俗话说“添人不添面,擀杖转一转”,这不仅是说擀出来的面耐实,更说明了擀出来的面更筋道可口,是庄稼汉用来招待客人的最佳饭食。女人们擀面的时候,嘴里还哼唱着,就像在享受在展现她独有的技术:
左书房,右书房,书房里有一些影壁墙,影壁墙上落凤凰,把那五呀咱二人配成个双呀么配成个双。
过了一道河,又一道河,上河里漂下来一对对鹅,公鹅是展翅了飞过河,撂下一只母鹅还叫哥哥也么叫哥哥。
走了一道庄,又一道庄,个个庄上狗咬人,不咬前面的梁山伯,单咬呢后面的祝英台也么祝英台。
过了一道台,又一道台,个个台上种的韭菜,青菜白菜水萝卜菜,这么好的人才谁不爱也么谁不爱。
……
擀过几遍后,一团面就变成一张圆形的大饼,村里评价谁家的媳妇能巧,就看谁能把面擀的又圆又薄。面擀好后,用菜刀将圆饼切成一条一条的。这时候负责在灶火圪崂拉风箱的孩子也将一锅水烧的翻滚,女人就揭开锅盖,将面条“下”到开水里,用筷子搅拌着,嘴里还要念叨着:“转莲花,转出一锅油花花。”煎过(水沸腾后再添冷水,如扬汤止沸)两水后,面条就煮熟了,女人将面条捞到饭盆里,放上调料,然后揭开芹菜姜水罐子,用勺子舀几勺姜水浇在面条上,再端出猪肉臊子,捡着大块的放进饭盆里,最后再在上面淋一层油汪汪的红辣椒,就做成了一顿馋的人要咬舌头的午饭。男人们狼吞虎咽的吃完一老碗,但就是不落一滴汗,身上的燥热全部降了下去,这就是芹菜姜水在这个季节贵重的原因。男人们吃的心满意足之后,抹一下油光的嘴,打着饱嗝点燃一根烟,深深的吸一口,悠长的吐出来,犹如武侠中的侠士练习呼吸吐纳一般,然后拿起镰刀,又向那黄灿灿的麦田走去。
到了晚上,小孩们就早早的回家休息,而大人们还要熬夜将割倒的麦子转到麦场去,麦场是一大片用青石做的碌碡碾压的瓷光的场地,往往一直要到深夜才可以将白天割好的麦捆转移到麦场去。麦季时候庄稼汉的晚饭也是在深夜的,劳累的女人也没有心思和力气去做饭菜,往往是些馒头、咸菜、白开水,胡乱的吃完后就带着满身的酸痛,也顾不得去清洗落在身上的,那种只有麦地里独有污垢,带着一股汗水和麦子混合的味道,躺在炕上用睡眠驱赶浑身上下的疼痛和一天的劳累。
这样的生活重复几天之后,地里的麦子差不多已经收割完毕,全部转到麦场堆积了起来,田地里一片空旷,在毒辣的太阳下,湿气上升时的急湍像火焰一样燎着大地,麦地里就很少有人去了,只剩下一行行整齐的麦茬,在太阳下依然闪着光芒。到这个时候,麦天的劳作就完成了一半,人们的劳作重点就转向了堆满麦捆的麦场,麦场的活就是将麦子脱粒出来,并晾晒干燥。
脱粒就要摊场,将麦捆全部解开,摊成薄薄的一层,然后用碌碡在上面碾压。早在使用牲灵耕作的时候,碾压的任务是牲灵一年中比较重的一项活计,在毒辣的太阳下,一头强壮口青的秦川牛或者驴子,套上一个大碌碡,在庄稼汉的促使下,慢腾腾的在麦场上来回的走着。一般是老人来执着缰绳,其他人这个时候都坐在阴凉处喝着水,闲谈着,等待着。小孩子们手里拿着一个小木桶和大勺子,只要牲灵的尾巴向上稍微一翘,就赶紧跑过去,把木桶支在牲灵的屁股后,等牲灵屙完了长长的一泡尿后,赶紧换上大勺子,等待着牲灵一坨接一坨的屙粪。这就是麦场上孩子们的专职工作,一点也马虎不得,不然他们就得趴在地上,将混在麦场里的粪土分拣出来。等牲灵满身湿透,开始喘气的时候,麦子的秸秆也就被压的扁平,随着碌碡的转动而上下翻滚着,老人们就把牲灵赶到阴凉处,卸了碌碡。牲灵低着头贪婪的吸咂着一桶撒了盐巴的水,老人就眯着眼睛看别人在麦场将秸秆小心的`抱起,抖落已经碾压出来的麦粒,然后又重新摊开放好,等完全翻过了一遍后,老人就又催着歇息的差不多的牲灵套上碌碡,去碾压这翻过一遍的麦场。这样要碾压三到四遍之后,麦穗里包裹的麦粒,才能完全的被挤压出来。完成了碾压的工作之后,就要起场了,起场就是将秸秆从麦场中清理出去。在麦场上所有的一切工具都是木制的,木锨、木杈、木耙子,这是怕铁制太过锋利而将麦场里的土混进了麦粒里,用木杈轻轻的将麦秆挑起来,并不停的抖动着,将夹杂在中间的麦粒抖落下来,然后移出麦场里。清理出去的麦秆就不再叫麦秆,而是叫麦草,麦草很多,就要摞成麦草垛子,垛子有很多形状,随着庄稼汉的想象力而随意发挥,但最重要的是打底,底要大,要平,要结实,才可以累出经得起风雨的高而大的麦草垛子。清理完麦草后,麦场上剩下的就是混杂在一起的麦粒和麦壳了。将铺成一层的麦粒与麦壳堆积起来,借着风势,将麦壳吹走,吹不走的就是沉甸甸的麦粒。然后将麦粒装袋放进仓库,等着全部的麦子都摊场收完后,再在好天气里拉出来晾晒。在这样的麦天,所有的一切都是紧张的,每位庄稼人仿佛一下子都变成了掏煤的工人,脸是黑的,撸出的鼻涕是黑的,唾出的痰是黑的,所有的一切他们都不在乎,只为能把辛苦了半年的麦子抢收回来。等到这一切都结束的时候,躺在满满的一盆热水里,水也会被染成黑色。
但是摊场时所有的一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天气早上还是晴空万里,刚刚要起场的时候,天就变了脸色,不知道藏在哪里的乌云突然翻滚着向下压了过来,瞬间就是一场雷雨。庄稼人在这样突如其来的雷雨前没有任何办法,只能躲在屋檐下盼着这场雨尽快结束。往往在雷雨结束之后,辛苦收割回来,并碾压出来的麦粒已经被雨水浸透,庄稼汉把这种不幸叫做塌场,还好每次摊场的时候只是摊开所有麦子中的一小部分,不至于一场雨就使全家人没有了一年的口粮。庄稼人是俭朴的,即使被雨水浸泡过的麦粒,他们也不会糟蹋了,而是用来饲喂牲畜。但被雨水浸泡过的麦粒可以做一种独特的食品,那就是麦芽甜馍,已经成熟的麦粒被水浸泡过后就会发芽,而发芽就会产生麦芽糖,勤劳智慧的庄稼人会用这些已经发芽的麦粒来烙饼。饼要趁热吃,往往是刚出锅就拿在手上,两个手不停的倒换,嘴里不停的吹嘘着,仿佛手里捧的是一只烤的焦黄的红薯一样。麦芽甜馍第一口咬下去很甜很黏,但往往是第一口下去之后就不再想吃第二口了,因为香甜过后就是难以忍受的苦涩,小孩子们由于新奇,贪心的拿着一大块,但经常嘴里噙着一口麦芽甜馍,就将手里剩下的硬往祖父的手里塞。老人们吃起麦芽甜馍是双手捧着,边吃嘴里还要吸溜着,不让掉下去一个馍渣,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这样的食品,在老人们将近一辈子的生活里,是美味的。
庄稼人也一直奇怪,总是将所有的麦子摊场碾压,装袋入仓之后,天才开始下起连绵几天的雨。或许是在劝阻闲不下来的庄稼人在这个雨天能好好的歇息,将整个麦季的疲乏全部赶尽,好迎接下来的农活。人们也是这么做的,劳累了十几天的男人,在炕上展开结实的身体,听着屋外翻滚的雷声,忽近忽远,听着听着就拉起了响亮的鼾声,仿佛所有的乏困酸痛都含在这鼾声中排出了体外。女人们则还是闲不下来,坐在炕的另一头,纳着鞋底,她要赶在下个繁忙的季节之前,给家里的每个人做好要穿的衣鞋。
等到天晴的时候,雨水已经将太阳炙烤的干燥的黄土浸润透,攒足了劲的庄稼汉又抡起锄头,将那和麦子一样金黄的玉米植入大地中。当玉米发芽长了出来,麦茬就没了以前的光亮,而渐渐的腐蠹了。这个时候,庄稼汉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他们即将迎来一个酷暑的季节,一个农闲的季节。这个时候的庄稼汉又可以有时间有闲情有力气扯着嗓子唱着那陕北庄稼汉的歌:
深不过呀那个黄土地,高不过个天。
吼一嗓信天游,唱唱咱庄稼汉。
水圪灵灵的女子呦虎圪生生的汉,
人尖尖就出在这九曲黄河边。
山沟沟里那个熬日月,磨道道里那个转。
苦水水里那个煮人人,泪蛋蛋漂起个船。
山丹丹那个可沟沟里,兰花花开满山。
庄稼汉的那信天游,唱也是唱不完……
篇7:《忧天》阅读答案
《忧天》阅读答案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忧天,人类才可自救。
不必援引枯躁的数据,不必借用古老的格言,我们只须用肉眼仰望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旱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
“_____________,一行白鹭上青天。”那四种颜色--( )、( )、白、青,为什么那样清晰,只是因为那时的“天”是“原天”,清澈、透明得近乎庄子笔下的“无”--无尘、无垢、无形、无秽。
今天全世界每年有56亿吨矿物燃料变成烟尘,滞留在大气中,老实说,我们不仅失去了“原天”本身,此外还失去了原云、原霞、原雨、原雪、原气……
不必讳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中和视野中,已无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
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于流星撞击地球产生的有毒烟尘,今天呢?
今天,地球上每天平均灭绝27种生物,死去4万名儿童,有400万人患各种环境病。和“龙”比肩的物种--“虎”,9个亚种已灭绝4个;仅仅50年,亚洲的虎总量就由6万多只锐减为余只,中国境内的虎则由2万多只暴减为几百只。
人类唯一的生存场--地球,已经在呻吟,在呼喊:“我好痛……”
《忧天,人类才可自救》阅读思考
1.第2自然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两组反义词。
( )--( ) ( )--( )
3.第2自然段中横线上应填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括号内应填写的字是_______、_______。
4.第5自然段中没有以城市为例作说明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7自然段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的说明方法,旨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主要说明( )
A.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必须树立起摆脱生存危机的信心。
B.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必须有生存的危机感。
C.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完全有能力自救。
D.而对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正在想办法自救。
篇8:《补天》阅读答案
女娲补天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tā)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zhēng)扎。
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xī)灭。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1.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冶炼
A.yě
B.zhì
正确答案:A
2.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山冈
A.gǎng
B.gāng
正确答案:B
3.请选择正确的填在句子中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今天( )下雨了。
A.突然
B.仍然
C.果然
D.居然
正确答案:C
4.请选择正确的填在句子中。
一天夜里,女娲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
A.突然
B.仍然
C.果然
D.居然
正确答案:A
5.照样子,把下列的句子换个说法。例句:“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火把许多人围困在山顶上。”
天火被雨神熄灭了。
参考答案:
雨神把天火熄灭了。
6.阅读了《女娲补天》,你觉得女娲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为民造福 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篇9:《补天》阅读答案
鲁迅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地上都嫩绿了,便是不很换叶的松柏也显得格外的娇嫩。桃红和青白色的斗大的杂花,在眼前还分明,到远处可就成为斑斓的烟霭了。
轰!!!
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但伊又觉得水和沙石都从背后向伊头上和身边滚泼过去了,略一回头,便灌了一口和两耳朵的水,伊赶紧低了头,又只见地面不住的动摇。幸而这动摇也似乎平静下去了,伊向后一移,坐稳了身子,这才挪出手来拭去额角上和眼睛边的水,细看是怎样的情形。情形很不清楚,遍地是瀑布般的流水;大概是海里罢,有几处更站起很尖的波浪来。可是终于大平静了,大波不过高如从前的山,像是陆地的处所便露出棱棱的石骨。
伊正向海上看,只见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伊恐怕那些山碰了自己的脚,便伸手将他们撮住,望那山坳里,还伏着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伊将手一缩,拉近山来仔细的看,只见那些东西旁边的地上吐得很狼藉,似乎是金玉的粉末,又夹杂些嚼碎的松柏叶和鱼肉。他们也慢慢的陆续抬起头来了,女娲圆睁了眼睛,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先前用泥造的人,只是怪模怪样的已经都用什么包了身子,有几个还在脸的下半截长着雪白的毛毛了,虽然被海水粘得像一片尖尖的白杨叶。
“上真救命……”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昂了头,一面呕吐,一面断断续续的说,“救命……臣等……是学仙的。谁料坏劫到来,天地分崩了……现在幸而……遇到上真……请救蚁命……并赐仙……仙药……”他于是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伊都茫然,只得又说,“什么?”他们中的许多也都开口了,一样的是一面呕吐,一面“上真上真”的只是嚷,接着又都做出异样的举动。伊无法可想的向四处看,便看见有一队巨鳌正在海面上游玩,伊不由得喜出望外了,立刻将那些山都搁在他们的脊梁上,嘱咐道:“给我驼到平稳点的地方去罢!”巨鳌们似乎点一点头,成群结队的驼远了。
伊嘘一口气,心里较为轻松了,再转过眼光来看自己的身边,流水已经退得不少,处处也露出广阔的土石,伊又仰了脸去看天。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
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伊于是只好掺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只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向西一瞟,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垛。伊回手便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烧着的大树来,要向芦柴堆上去点火。
伊就去点上火,而且不止一地方。
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
风和火势卷得伊的头发都四散而且旋转,汗水如瀑布一般奔流,大光焰烘托了伊的身躯,使宇宙间现出最后的肉红色。
火柱逐渐上升了,只留下一堆芦柴灰。伊待到天上一色青碧的时候,才伸手去一摸,指面上却觉得还很有些参差。
“养回了力气,再来罢……”伊自己想。
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吁!”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
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这时候,伊以自己用尽了自己一切的躯壳,便在这中间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
有一日,天气很寒冷,却听到一点喧嚣,那是禁军终于杀到了。他们左边一柄黄斧头,右边一柄黑斧头,后面一柄极大极古的大纛①,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
【注】
①大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女娲一舒臂揪住了山峰,一伸手撮住那些山,回头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大树,这些情节想象大胆,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文中有许多生动的场景描写,天崩地塌之后,天地之间地动山摇、洪水横流,人们狼狈不堪,与小说开头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C、女娲为人类炼石补天,到热闹处去寻石头,有些人看见又是冷笑,又是痛骂,还咬女娲的手,写出了人类的自私、狭隘。
D、文中写女娲恐怕山碰了自已的脚,炼石补天疲惫不堪,甚至最后劳累而死,表明女娲作为上古大神,也有人类脆弱的特点。
8、请概括小说中女娲的形象特点,并谈谈小说是如何塑造女娲形象的。(6分)
9、鲁迅先生的小说主题深刻而丰富,他能洞察并揭示社会、人性最深刻的东西,让人警醒。你能从文中读出哪些丰富的主题?请结合小说分析。(6分)
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D
(D项“表明女娲作为上古大神,也有人类脆弱的特点”错。“女娲恐怕山碰了自己的脚”属于正常反应,谈不上脆弱,“炼石补天疲惫不堪,甚至最后劳累而死”是因为这项工作太过繁重,也体现了女娲为人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大光辉形象。)
8、(6分)
【要点】
形象特点:勤劳、善良,具有担当和献身精神的人类圣母形象。(2分)
小说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塑造女娲形象:
①正面描写,主要通过对女娲的动作、心理等的具体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②环境烘托,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都烘托了女娲的形象。
③小人物的衬托,通过人类的渺小、脆弱、愚昧、自私衬托女娲形象的高大。(每点2分,答2点即可。其它答案,有理有据,酌情给分)
9、(6分)
【要点】
①赞美了女娲勤劳、善良的品质和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批判了民众的愚昧、自私、忘恩负义。
③通过民众的行为,表现出女娲的孤独、无人理解,表达了对奉献者的同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有理有据,酌情给分)
篇10:《补天》阅读答案
【阅读题目】
1.解释下列加引号的字:
(1)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2)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3)“断”鳖足以立四极。
(4)狡虫死,颛民“生”。
2 .《女娲补天》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气魄和精神?
3 . 在熟读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回答,女娲为什么补天 ?女娲怎样补天?
【阅读答案】
1.(1)覆盖(2)停止(3)斩断(4)生存
2 .《女娲补天》表现了一种与天地抗争,心怀苍生,智慧辛劳的精神与气魄。
3 .因为四极废九州裂,百姓无法生存,女娲不忍百姓遭受天灾,所以补天,她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篇11:《补天》阅读答案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 (xìng xìn)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的响声震(zhèn zhèng)醒了。她急忙起来,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xióng sóng)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还有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
2、照样子,写词语。
轰隆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____”画出描写天塌下来悲惨景象的句子。
4、女娲见到这样的情景,心里会想着什么?
参考答案:
1、xìng zhèn xióng
2、骨碌碌、呼啦啦、黑沉沉
3、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4、我要赶快把天补好,让大地重回幸福快乐的日子。
篇12:天阶 阅读答案
(1)在一次晚会上,我朗诵自己写的诗歌《二泉映月》。为朗诵伴奏的,是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晚上演出,下午和她做准备。
(2)诚挚、率真、善良、热烈,和闵惠芬对坐,心弦和琴弦共振。
(3)与音乐有生死之约,自8岁始,一把胡琴伴随一生。
(4)二胡是东方乐器,亦是平民乐器。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
(5)她去过苏北高邮湖,登上船上的水上小学,为渔家孩子演奏。恭敬虔诚,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
(6)她去过甘肃煤矿,乘坐卡车跑了5个矿井,戈壁为剧场,车厢为舞台,她为矿工演出。获得上海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称号,颁奖仪式,她请来甘肃镍矿矿工。从矿工手上接过荣誉证书,是她的最高荣誉。
(7) 去过以干旱贫穷闻名于世的定西。坐在一个红柳沙墩上拉琴,老乡围着红柳沙墩听琴。听众之中还有一头牛,这牛也奇,琴声一起,它站定不动,仿佛一座生出耳朵的山,老牛知音,闵惠芬想与知音合影,牛却俯首不动.闵惠芬懂得牛的心事,使专门为它加演了一曲,老牛这才乐了,巍峨大山温顺得像个孩子,依偎着闵惠芬合影作别。
(8)曲终人不散,满坡响起大西北“花儿”。
(9)重病,医生从未见过的病。与死亡抗争了17年。如何手术?从右肩到右肋得割出一条七八寸长的口子。对于一位右手执弓的弦乐艺术家,这意味着什么?
(10)琴手惶恐发问:“手术后,我还能拉琴吗?”
(11)医生 悲怆作答:“要做好不能拉琴的准备。”
(12)问答之间,她们相拥而泣。
(13) 三次手术,三次化疗,命运把闵惠芬推向地狱的门槛.眼睁不开,耳听不见,她进入混沌迷蒙。冥冥之中见一条蓝色云带,她向着缥缈云带飞去。就在那一刻,听见一段乐句。她知道,这是天籁。想记录天籁,可是举不起右臂。不能记录,天籁就不肯离去。盘旋、依偎、缠绕,乃至支撑、激励、召唤,直到她的体力渐渐恢复, 直到她记下这段诞生在 天堂的旋律。静卧病床,闵惠芬把这段乐句发展并结构成为一部作品,她把作品命名为《音诗—心曲》,并委托弟子演奏。
(14)作品公演,闵惠芬去听了。
(15)她说:“音阶,天阶。历经劫难的我刻骨铭心,美的创造,当是生死攀援。”
(摘自《读者》2015年第2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2分)
2.围绕着“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作者写了哪儿件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3分)
3.试分析选文第(7)段详写“老牛听琴”的作用。(2分)
4.从人物描写和修辞角度赏析第(5)段划线的句子。(4分)
5.结合全文,找出最能表现闵惠芬的性格以及高度概括其品质的`词语。(2分)
6.试分析本文以“天阶”为题的含义。(3分)
【写麦天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天姥歌声阅读答案
10.天路旁的孩子阅读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