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
“就这样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欢迎大家分享。
篇1: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批判地继承中国文学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核心价值,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过程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文学; 儒家思想;素质教育启示
作为人类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与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而丰富的儒家文化,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规定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的主要内容。
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是树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弘扬平等自由和谐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于中国主流社会来讲,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理想中的儒家精神思想。
一、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以修身为本、以仁道为重心的人文理想是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历史和传统纽带,“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崇德修身”、“建功立业”“整体为止”、“仁爱和谐”。
儒学中善的观念是以仁、义、礼、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为基础的,它以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关系为出发点,以“仁”为灵魂,以“礼”为框架。
“仁”的基本精神以孔子的说法可以概括为“爱人”和“忠恕”, 而“爱人”和“忠恕”的根本途径是“克己复礼”,可以说“克己”与“修身”是孔子道德修养论的一大特色,他提倡通过个体以仁为目标的道德修养来调整整个社会关系。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中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当前的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素质教育,即弘扬人文精神的教育。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是素质教育应贯穿于专业和课程教学始终。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以学生的实际和学习需求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和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理念。
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化色彩,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思想对古代文学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大多数古代作家的共同人生目标;把文学作为道德教化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思想,“文以载道”是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众多古代文学优秀作品具有极为丰富而深邃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画卷,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我们祖先的生活面貌,更真切地记录了他们心灵。
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利用文学作品本身的教化作用,全面深入梳理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阐释其思想意义或价值,明其所载之“道”,阐释作品包蕴的真善美的光辉,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能更深一层体会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二、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学价值理念大厦的构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参阅文化历史不难发现,灿若星辰的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大批优秀的作家群体、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批评、文学理念本身就映射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优秀成分,并将这种精神以文学文本的形式进行凝聚、传承、强化和进一步升华。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理想之塔的构成博大而深邃,精美而瑰丽,千百年来扩散着无尽的阅读、评鉴、感悟的品格张力,不同的文学家、批评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诠释不尽相同,常有精辟概括之词,不尽一致,各领风骚。
中国古代文学中映现出来的儒家理想价值体系,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因素。
(一)诗歌
诗歌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的社会功能与人文价值,已被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所认同。
诗歌所蕴含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生命价值、社会责任的实现与追求。
(二)散文
蕴含儒家思想的散文始终存在,作品反映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是积极用世,它的许多经世致用的优质是超越时空的,是中华民族文学永远的精神营养,在《论语》、《孟子》到《荀子》这些儒家哲理散文中,随处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社稷的存亡、天下的安危,社会人生和伦理道德成了儒家散文最关注的主题。
(三)小说
不仅诗歌、散文蕴含儒家思想,极具教化作用,小说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其作者也总是明确地以自觉推行教化为目地。
中国传统小说弥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处处显露着对人生存价值的思考和评判。
三、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全经济球化时代对人整体性综合素质的看重,要求大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谐与法治并重、培育理想的人格和人性,而儒家人文思想的人本主义价值和当代大学教育的努力目标不谋而合。
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丰富素质教育内容,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人文思想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弘扬儒家理想价值的校园文化环境。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再造和弘扬有着重要的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对生命价值精义的阐发,已深深渗透与中华民族的观念、习俗和思维方式之中,是民族传统拥有更多光华,使后人成长拥有更多钙质,为我们国人贮藏着取之不尽的营养。
参考文献:
[1] 徐放.杜甫诗今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10.
[2] 安徽俗话报[N].安徽;19.
[3]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4.
现代教育技术激活中国古代文学【2】
摘 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深入到高校日常教学工作中,它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多方面的变革。
如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个高校任课教师都在积极研究的课题。
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入手,探析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古代文学课堂;应用
中国古代文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史的学科。
它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所占课时比重较大。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言堂”。
篇2:古代文学中外国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中外国文学论文
1、前言
外国的文学经历了长久的发展时期,在多种多样的外国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作者通过对各种英雄形象的反复描写,反映了作家本身对当时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深刻认识,并且试图通过对英雄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各种诉求。
2、古典英雄形象分析
外国文学中的古典英雄的塑造阶段,作者通过作品主要是为了向读者传递关于拯救的精神。古典英雄主要指的是拯救式的英雄人物,如奥德修斯和哈姆莱特等,从他们的身上都能看到人类对英雄正义精神的向往和赞美之情。在外国文学的古典英雄阶段,作者生活的环境都与他们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相符合,如果当时社会正在面临与其他民族的斗争,此时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大多是身负种族希望,迎难而上去战斗的英雄。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就是典型的古典英雄形象,古希腊神话中有着许多具有超人类能量的英雄,如赫拉克勒斯、西绪福斯等,这些英雄形象都是故事中构成整个行动的根本,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如《伊利亚特》这一作品中,主要是讲了个人英雄与入侵的异族进行斗争的故事,阿基琉斯是当时希腊的第一勇士,不顾整个希腊联军的战斗结果,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誉,最终选择罢战。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强烈的英雄主义和个人意识。特洛伊之战中的勇士赫克托耳更具有集体意识,但是他的英雄主义中又增加了一些悲剧色彩,没有继续只渲染个人主义的英雄形象。《奥德赛》是继悲情英雄主义后的又一英雄主义种类,描述了主人公奥德赛在与自然的抗争过程中,沉着冷静、机智无畏的英雄特质。不同的时代中都有关于这位英雄在海上漂泊的描述,古典作品中更偏重于主人公海上漂泊的过程,而近代的描述中则更偏重于主人公海上漂泊的象征意义。哈姆莱特经历了一连串打击后,由一个快乐天真的王子走上了替父报仇的道路,但是由于面对着过于强大的邪恶势力,在复仇的过程中被焦虑和迷惘进退两难。最终作者通过哈姆莱特的死向世人表达了对新秩序和道德理想的渴望。
3、个人主义英雄形象分析
个人英雄主义相比于古典英雄主义来说,不再偏重于社会和道德理想,而更注重于个人理想,也就是在人物塑造过程中,更注重于个人的意志情感的表达。如拜伦的作品中,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就出现了许多次。《东方叙事诗》这一作品中,在塑造叛逆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展现除了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其中《哈洛尔德游记》中的恰尔德、《海盗》中的康拉德和《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这些人物即使处于不同的境遇或者有着不同的经历,但是仍然体现除了一些共同特点,他们的性格中都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或忧郁或傲慢,与世人的整体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也无法融入到周围的社会中。这些人物被后世人成为“拜伦式英雄”,他们大多是斗争总是以失败为结局的出身高贵的反叛者,拜伦的英雄理想从这些人身上很好地体现出来。这种英雄理想带有强烈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色彩的英雄主义,深刻表现出了人们对于自身尊严的维护。
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成为富豪和伟人,他不同于那些只是渴望温饱的同龄青年,也不屑于与出卖自己的灵魂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作者着重描述了于连野心的高贵之处,表现了他与社会的斗争。最终于连的死亡为整个故事添加了崇高的色彩,作为孤军奋斗的英雄形象,他的死亡揭示了当时社会个人与整个社会对抗的不平等,出色的个体在当时的社会秩序中必然不会有好结果。
4、“反英雄式”英雄形象分析
在古典英雄和个人英雄后,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反英雄式”英雄逐渐出现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反英雄式”英雄指的是作者在进行英雄塑造的时候,不再拘泥于传统模式,英雄的形象也不再高高在上,这取决于20世纪现代主义的巨大影响。非理性的人本意识的发展随着现代文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正因为如此,人的基本形象由传统文学作品中遥不可及的美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反英雄式的常态。在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中,描述了一副平凡、庸俗、乏味的都市生活画面,昔日作品中的'英雄也被平庸自私的小人物和老百姓取代。
布鲁姆只是一个普通的广告推销员,过着平凡的日子,虽然内心深处有着自身善良的本性和对社会的渴望,但无能和庸俗才是他的突出特质。在得知妻子出轨后也只是自己默默忍受,更是做出偷窥女人内衣、在抽屉中藏黄色照片等一系列猥琐的事情。但是这些小人物仍然能够带给我们特有的感动,布鲁姆虽然只是一个卑微的普通百姓,但是他对社会也有着自己的美好期望。“反英雄式”英雄形象在外国文学中的出现,不仅是对文学作品中的惯有任务形象进行了改革,更主要的是针对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的控诉。工业文明后催生的物质化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但在冲击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可以感动人们的品质,让读者能够通过丑陋的现实也感受到对未来的希望,感受到隐藏在丑陋后的温暖和善良。作者通过作品中对小人物的深刻描写,让人不再只关注那些遥不可及的大英雄,更多的学习这些小人物身上的正能量。
5、结语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外国文学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也随之改变,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嬗变也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于整个社会的呐喊。各个时代的英雄形象都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的坚持,因此,无论是古典英雄、个人英雄,还是与传统英雄形象大相径庭的“反英雄式”英雄,都代表了各自的时代,都应当一直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篇3:儒家思想经典语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也君子乎?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1、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1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5、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17、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9、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9、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3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4、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3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7、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3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篇4:古代文学中“亭”的美
古代文学中“亭”的美
摘要:“亭”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因为其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中园林建筑代表,既具有功用价值,又具有艺术审美内涵。本文基于古代诗词篇章的记载,来分析古典园林建筑――亭的建筑之美。“亭”不仅是中华民族承载精神寄托的建筑形式,而且在古典美学与文学领域中具有特殊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亭 园林建筑 古代文学 美学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独特因素,对亭的艺术研究与古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体会亭建筑之美妙还要走进浩瀚的古代文学卷藏之中,细细体味。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亭不仅是停留休息、观赏景色的场所,而是从更高的层面润饰了这一建筑符号。正亭从最初的实用功能为主过渡到美学理念的象征,反映了古人对吉祥、美好、富贵、幸福的永恒追求。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亭建筑成为一种意象建筑的代表,是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的园林建筑。文字是记录亭文化演变的最佳途径,亭通过文学的解读被赋予了更深刻的象征意义,而升华为多元的文化载体。在古往今来的艺术创造中,亭建筑成为物我交感、天人合一的媒介,生命的思考和创作激情由此产生。
首先,我国古代文学中亭的美主要表现的是实与虚的结合,是一种含蓄之美。这虚实之间饱含了浓烈的古典文学和文化意蕴。
所谓的“实”指的是园林中亭建筑本身,亭作为单独的实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实用功能价值。亭的历史十分悠久,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史。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亭建筑沿袭了古代亭驿馆的功能,可用来接待南来北往的客人。由于亭具有驿馆功能,因此也就成了南来北往的行人送别最好的场所,而且这种具有驿馆功能的亭一般在大路旁或江水边,这种环境容易使人产生离别的伤感。同时,随着古代园林建筑的发展,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建筑,除了关注亭的实用功能,也开始追求美的意境。由此可见,亭建筑有了深层的美学内涵。
所谓的“虚”则是指古代文学作品中亭作为独立建筑,既有着阿娜多姿的.建筑美,又有着通过文学营造出美的意境。这种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使人们站在亭中所期待的就是让变幻多姿的实体亭建筑来获取无限美的意境。亭建筑进入文学创作领域成为描述的对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人们除了关注亭建筑的实际功用,更多的是增加其观赏价值的“虚”。最著名的当属王羲之应景而作《兰亭集序》文曰:“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文人的审美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反映了魏晋士子追慕自然、笑傲江湖的浪漫气质。在当时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的历史环境下,文人墨客开始崇尚隐逸,并从自然中表现自我、体悟玄理。山水自然之本体是“道”,亭建筑是超越形质的一种宇宙自然的本体之美。随着我国古典园林经营设计的日益精细,亭建筑不仅成为文人内心建构的精神绿洲之外化,而且为他们结交挚友、切磋艺术提供了理想的空间。人们身处小小的亭园建筑中再大到自然山水景色,以身心与整个大自然融于一体的姿态。这种由具体的“实”体验到“虚无”的人生境界,就是摆脱器质形态的束缚,升华更高境界并获得一种精神之美。
其次,我国古代文学中亭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之美,引发文人创作思想的升华。园林中亭建筑的造型千姿百态,且选址建造的周边环境各具特色。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人生感悟。这就是由建筑的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之美,所引发的作者一种形而上的感悟。
据记载,我国亭的选址力求因地制宜,造型应与环境协调统一,体量应与园林空间大小相宜。主要有:山地建亭、临水建亭的形式。张说在《新都南亭送郭元振卢崇道》中写道:“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写这首诗的创作地点是在山中,属于山中建亭。在山中建亭宜选开阔台地,利于眺望及视线引导,为途中驻足休息佳地。如崂山圆亭,就是山地建亭的代表建筑。王勃在《秋江送别》第一首中言:“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在这首诗中所反映的场景是在“江亭”,属于临水建亭。这种亭建筑一般最宜低临水面,布置方式有:一边临水,二边临水及多边临水。古时江边之亭成了南来北往的行人送别最好的场所,宇宙无限,人生有限,连孔子在岸边望着滔滔的江水都会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悠悠江水边的环境下,容易使文人产生离别的孤寂之感。宋末爱国诗人林景熙的作品《溪亭》中:“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首联破题,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写作者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孤独、徘徊的情绪。溪亭是指临溪水建造的亭子,溪涧建亭主要是景观幽深,可观潺潺流水、听溪涧泉声。唐代张祜《题上饶亭》诗:“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 宋代李清照《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此外,也有以曲桥、小堤、汀步等与水岸相连,而使亭四周临水的建造地址,如北海公园五龙亭,亭上又有历代文人留下写景写情的楹联佳作,更增加了建筑的文化底蕴和美好意境,而人在亭内眺望全湖时,山光水色,着实迷人。
再次,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亭的选材之美。长期以来,亭大多选用优质木质材料为主,因为木质材料天然纹理与色泽使得亭建筑能与整个园林甚至大自然融为一体,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亲近,这种“就地取材”的建筑设计理念也正体现了朴素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在唐代,亭建筑不仅是用来展开文学创作的场所,它也是艺术名家人格魅力的呈现,备受推崇。在永泰元年,裴虬的《怡亭铭》把文人对亭建筑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势压西塞,气涵东溟。风云自生,日月所经。众木成幄,群山作屏。顾余逃世,于此忘形!”诗中“众木成幄”很好地描述了亭建筑的材质,主要是木质。“群山作屏”则完美地诠释了与自然一体的意蕴。这种“于此忘形”便充分表达出我国古代文人雅士渴望隐逸闲居的心境和追求,亭建筑也成为表达这种心境的最佳载体。
综上所述,亭建筑在我国古代文学中不仅作为一种建筑式样而出现,而且伴随着历史的变迁,亭的功能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在文学家的笔下,亭不仅是文学家创作活动发生时的背景空间,而且是文学家人格的呈现,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亭为园林山水诗中的“诗眼”,飘溢着文学的馨香。它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具有高度自然精神的环境,同时在文学中成为寄托情感和思想的文化图腾。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以及艺术的延伸,古代文学中的亭建筑之美也给现代化建筑设计很多启发,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共谱盛世之美。
参考文献
[1]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高鉁明等编.中国古亭[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杨海明.唐宋词史[M].天津:古籍出版社,.
[4]陈植锷.文学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5:现代文学中的古代文学论文
从现代文学最初三十年的发展过程来看,现代作家的价值立场、思维习惯、心理结构和写作经验等与古代文学依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关联或隐或显,或明或暗。
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言:“五四文学革命在否定了传统文学的制度,重建新的文学秩序的时候,实际上发现了小说、戏剧和白话文学的潜在传统”,⑥因为“以口语为基础的古典白话文学,不仅有可能冲破文化等级的语言牢笼,
而且更有可能消除文学等级的语言存在,从而为中国现代的‘活文学’提供从文化到文学的本土传统支撑”。
⑦的确,古代文学历经数千年,出现过无数的伟大作家和经典作品,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它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必定是“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们几乎从小就与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歌赋、小说戏曲等作品相伴成长,或阅读、或背诵、或研究,耳濡目染,身浸熏陶,这就使得“现代作家们所获取的传统文化已溶化在其灵魂或血液中,
成为其心理结构或艺术机制的组成部分,必然地会给文学创作带来浓郁的传统特色或民族性质感”⑧。
所以,仔细阅读与体察现代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文学主题”、“审美风格”和“创作思想”等诸多方面,现代文学“有意”和“无意”地吸收了古代文学资源。
首先,从文学主题看,古代文学一直弥漫着“寓教于乐”的教化传统,崇尚“经世致用”的实用功能,有着“兼济天下”的宏大理想,充满“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这些理念一直是传统文学的创作母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化功能主要体现为“正人心”、“淳风物”、“止乎礼”的道德规范,指涉的对象是顽愚不化的下层民众。
现代文学发端于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时刻,在山河沦丧、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启蒙”与“救亡”自然成为了文学的时代主题。
“在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启蒙先驱那里,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公民权利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情”,⑨鲁迅曾说,“世界的时代思潮早已六面袭来,而自己还拘禁在三千年陈旧的桎梏里,于是觉醒、挣扎、反叛,要出而参与世界的事业。
”⑩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们发现了传统“吃人”的本性,有感于国民的愚昧和麻木,迫切渴望通过文学来“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希望”。
于是,现代文学的“启蒙”就与古代文学的“教化”有了不谋而合的共同指向,即“不开化”的社会民众,而且两者都是以自上而下、居高临下的方式进行的,不开化的民众始终处于社会底层、处于被动接受的尴尬局面。
这样,现代文学虽然高举“反孔、反传统”的大旗,但“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却被许多作家潜意识地作为了参与社会的人生规范,古代文学中忧国忧民的传统母题也成为现代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解放的创作旨归。
正是现代作家们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认为文学具有“改造人心”的功能,所以从现代文学的第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到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作家联盟”,再到抗战期间的“抗战文协”等,都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精神,具有强烈的积极入世的爱国情怀。
从这个角度上看,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精神资源不是“反叛”,而是“继承”。
19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作新文学”,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
輯輥訛现代文学的创作是要在整理中国旧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其旨归是“为人生”,可见,“五四”新文学的第一代作家们并没有要“断绝”与古代文学的联系,而且“为人生”的目的与“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的古代文学思想有着内在的“基因式”关联。
到了“左翼革命文学”和“抗战文学”,由于“革命”和“救亡”的时代要求,文学的教化功能、救亡主题就表现得极为迫切和明显“,在满怀政治激情的左翼批评家眼中,古典主义艺术的政治性被极度强化”輰訛輥。
这就决定了现代文学在关注现实、表现人生、干预社会的价值立场方面与古代文学中的“爱国、济世”的思想母题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郁达夫在《沉沦》中呼唤“祖国啊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輱輥訛,郭沫若在《凤凰涅槃》中渴望一个衰败的民族浴火重生、变得华美和芬芳,闻一多忧愁着祖国的面貌犹如“一沟绝望的死水”,等等,
现代作家对人性的反思,对人生的拷问,对时局的关切,与古代文人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等情怀是一致的。
试想,如果不是对古代文学中的爱国思想感同身受与自觉继承,现代作家能在他们的作品发出如此真切的爱国声音与忧思情怀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对人性的反思,不是西方式的对人的‘原罪’和纯粹的人性缺陷的反思,
而是对‘文明’与人性、与民族性格关系的反思,体现着中国式的实践理性精神和现实情怀”輲訛輥。
由此可见,现代作家对古代文学资源的吸收和利用完全是自觉和不自觉的,他们身上都遗留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对古代文学的有用资源自然无法抵制。
因此,现代文学的现代化绝不是“传统”与“现代”的对抗,而是“现代化、民族化的双向选择及传统与现代交错发展的复杂过程”,輳輥訛是现代意识、现代思维方式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的'渐进过程。
其次,从审美风格看,古代文学的创作繁复多样,《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则创造了浪漫主义的先河,这两种审美风格如涓涓细流从古至今一直流淌在文学作品之中,为历代的文人所借鉴、所喜欢,成为他们艺术创作的惯用手法。
五四新文学的创作虽然全方位地向西方开放,积极吸纳西方多元的现代创作手法,但是也同时在无意识地继承与转换传统文学的创作样式。
总体而言,五四小说就是一种“悲剧+反讽”模式,它介乎晚清小说的“滑稽+反讽”传统模式和高度教化的政治寓言小说模式之间。
茅盾在19发表于《小说月报》上的一篇宣言中指出,当时的中国文学还介于“古典”和“浪漫”之间,他看清了现代文学的变革并不是完全彻底的,“这期间进化的次序不是一步可以上天的”輴訛輥。
现代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追求个性解放、倡导科学民主、张扬理性批判,由此也容易形成注重现实、批判现实的现实主义品格,以及注重个性、独抒性灵的浪漫主义倾向。
从文学思潮和总体审美特征看,现代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又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等多元审美风格互渗并存,交织发展。
可以说,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和浪漫文学资源是现代文学最为得天独厚的本土资源,还有道家文化关于“回归自然、关怀生命、尊重个体”的传统母题,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孕育一种朴素情感和独特风格的基因底蕴。
不可否认,《离骚》的多情浪漫与象征手法,《史记》的悲剧气氛和传奇色彩,《古诗十九首》的批判精神与感伤情调,以及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等等,这些灼灼生辉的审美风范如同太阳的光芒投射在每一个现代作家的心里,在他们的作品中生根、发芽和绽放。
因此,从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看,现代文学的很多流派特征在古代文学中都可以找到“契合点”,文学研究会的创作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创造社的风格则趋向“浪漫主义”,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反映出在审美趣味上向中国传统诗歌特征的回归。
就创作个体而言,鲁迅的文章嬉笑怒骂、冷峻犀利,既有尼采个性主义的超脱思想,又有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情怀,还有不畏权贵的“魏晋风骨”,他的辛辣讽刺艺术则直接师承和借鉴了《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他的《故事新编》就是以“古今杂糅”的方法,借古人与今人的相通之处来来达到一种现代性的嘲讽。
郭沫若创作《女神》时火山喷发式的恣情率性、潇洒浪漫,与古代的屈原、李白难道没有精神气质上的吻合?林语堂的独抒性灵,周作人的冲淡平和,沈从文的关注自然,与道家思想中的个人本位、超脱物外有着天然的承继关系。
王德威曾指出,“沈从文的家乡湘西既是蛮荒的乡村,又是风景如画充满浪漫气质的地方,尤其还是诞生了两部伟大的古典文学经典:屈原的《楚辞》和陶潜的《桃花源记》。
因此,沈从文充分意识到,他正是在这种杰出的文学传统中写作”輥輵訛。
还有一代才女张爱玲的古文功底特别深厚,其小说创作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创造了一种“新旧交织”、“雅俗共赏”和“古今杂糅”独特文体。
而且,仔细考察现代作家,古典文学修养深厚者非常之多,胡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等都擅长旧体诗写作。
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等至今依然脍炙人口。
郁达夫的旧体诗清新、流畅、意蕴深远,徐志摩与朋友写信惯用文言文,而且写得十分漂亮,凡此等等,不难发现“五四”新文学作家们有着十分浓厚的古典文学情结,承载着传统文化思想的古代文学,其当中的许多元素都成为了现代文学不可忽略的精神资源。
再次,就创作主体的精神气质来看,现代文坛的作家们整体上都具有一种“积极入世”的奋发心态,以及渴求“建功立业”的宏伟理想,与古代士大夫渴望参与社会的精神气质尤为相似。
古代文学作品将士大夫精神的阐释可谓淋漓尽致,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小觑,比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意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勇无畏,等等,这些积极入世的思想不可能不烛照现代作家的心灵。
无论在民不聊生的晚清之际,还是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代,现代知识分子面对衰朽凋蔽的祖国,往往“以事功为重,既渴望以启蒙唤醒民众,但更希望取得切实且巨大的事功”輥輶訛,这种价值立场和人生追求体现了传统文人思想的延续,
正如学者余英时指出的那样:“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将民主、自由、进步等公共价值原则看成是个体事情,是源自中国古老而悠久的士人传统。
”輷訛輥的确,现代作家们面对颓败凋弊的社会,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主动参与时政,力求干预时弊,“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现代知识分子忠贞爱国、心怀天下的明证。
无论是五四时期的第一代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郁达夫、闻一多、茅盾等,还是第二代作家张天翼、丁玲、老舍、巴金、曹禺等,他们身上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以及“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献身精神。
这种责任意识和献身精神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创作,从而使得现代文学普遍呈现出一种情绪高亢的“焦虑感”和画面低沉的“灰色调”。
当然,“五四”新文学虽然有对民族国家、现实社会的强烈使命感、责任感的担当和颂扬,“但它毕竟过分看重文学的启蒙功能和审美意义,远离大众或者对大众真实的生活理想和情感立场隔膜,这在相当程度上也就剥夺了‘依然有闲’的中国人亲切有趣地阅读小说的基本权力以及新小说本身的市场号召力”輮訛輦。
篇6:试论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
试论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儒家思想的“仁”“礼”“和”等概念梳理基础上,找到其和西方社会学概念共同体精神的共通之处,浅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论文关键词:儒家思想;和谐;共同体;共同体精神
一、儒家思想的实质
儒家思想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方面: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节、和、勇、让等。本文主要从仁、礼、和几方面举例浅析儒家思想的共同体精神之所在。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孔子言“仁”从“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悌等内容,而以“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实行的方法。所谓仁爱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爱的方法。“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从“孝悌”到“泛爱”的人类之爱。“孝”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它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尊敬和服从。“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儒家提倡的“仁”出于血亲之爱的博爱思想。且儒家提倡的仁爱是有原则的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孔子讨厌那种无原则的爱,称左右逢源毫无原则的人为“乡愿”。当然,这是儒家伦理思想情感具有阶级性的体现。
(二)儒家思想的行为准则是“礼”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内在诉求,是为人之本。而“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是儒家思想的行为准则。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在汉朝之后,特别主张以“礼”教化异族,提倡和睦共处。孟子提出的“仁者无敌”,主张“以德服人”,其中就包含着以礼服人,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的思想,即反对以武力作后盾处理国际关系;主张利用和平手段,通过在国际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而扩大自己的影响。
(三)儒家思想的终极目标是“和”
孔子以和作为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核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也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就是矛盾对立面或各种不同因素的和谐结合;同,就是人为地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而强求简单的同一。儒家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作为其行政伦理的规范要求可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其一,儒家强调和而不同是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能不顾原则、标准地盲目随从及人为附和。其二,儒家认为和而不同是真正的团结而不是相互利用和勾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其三就“和”的重要性,儒家也作出了论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
二、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
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进程中,共同体一直是其存在的主要形态。但是,从学术上专门对共同体进行探讨却是社会学产生以后的事情。从“共同体”概念的提出者滕尼斯以及后来的学术研究中可以看到,共同体代表的不仅仅是传统社会,它更代表了一种社会结合方式和一种特定的精神实质。在滕尼斯看来,“‘共同体’这个概念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这种共同体关系不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是由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等自然造成的。”更为重要的是,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使得他们之间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风俗习惯,并最终形成一种与这种社会结构相一致的文化特征——共同体精神。从滕尼斯的这些经典论述中,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所谓共同体精神,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内涵:
(一)共同体精神表现为一种彼此的亲密性。这种亲密性造成了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认同,难分彼此,对自己的群体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形成了共同体中无形的凝聚力,以至彼此的依赖到了不可分割的程度,最终使得共同体几乎成为一个个凝固的整体。
(二)共同体精神主要包含了“共同”和“共有”的内容。由于有了“共同”,才有可能对所有物的“共有”。就像在家庭生活中,由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是生活在一起的,所以才会不分彼此,共同拥有他们所拥有的一切。
(三)共同体精神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既是共同生活的结果,也是共同体精神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
1、以“仁(人)”为本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彼此的亲密性
孔子的“仁爱”伦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防止和纠正人的异化,提升个人价值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具有现实意义,孔子告诫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论是面对自己的亲人还是面对陌生人,都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爱”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也正是共同体精神的实质所在。“人在情感中,恒只见对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却只知为我而顾不到对方。人间一切问题,莫不起自后者——为我而不顾人;而前者——因情而有义——实为人类社会凝聚和合之所托。”为什么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可以为了对方而忘了自己,有的却会不顾对方的人格而随意践踏?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前者是发生在彼此非常熟悉的共同体内部,而后者则发生在彼此陌生的社会。而儒家“以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道德践行方法与共同体精神实有异曲同工之功效。
篇7:试论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儒家思想的“仁”“礼”“和”等概念梳理基础上,找到其和西方社会学概念共同体精神的共通之处,浅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论文关键词:儒家思想;和谐;共同体;共同体精神
一、儒家思想的实质
儒家思想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方面: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节、和、勇、让等。本文主要从仁、礼、和几方面举例浅析儒家思想的共同体精神之所在。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孔子言“仁”从“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悌等内容,而以“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实行的方法。所谓仁爱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爱的方法。“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从“孝悌”到“泛爱”的人类之爱。“孝”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它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尊敬和服从。“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儒家提倡的“仁”出于血亲之爱的博爱思想。且儒家提倡的仁爱是有原则的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孔子讨厌那种无原则的爱,称左右逢源毫无原则的人为“乡愿”。当然,这是儒家伦理思想情感具有阶级性的体现。
(二)儒家思想的行为准则是“礼”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内在诉求,是为人之本。而“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是儒家思想的行为准则。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在汉朝之后,特别主张以“礼”教化异族,提倡和睦共处。孟子提出的“仁者无敌”,主张“以德服人”,其中就包含着以礼服人,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的思想,即反对以武力作后盾处理国际关系;主张利用和平手段,通过在国际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而扩大自己的影响。
(三)儒家思想的终极目标是“和”
孔子以和作为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核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也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就是矛盾对立面或各种不同因素的和谐结合;同,就是人为地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而强求简单的同一。儒家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作为其行政伦理的规范要求可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其一,儒家强调和而不同是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能不顾原则、标准地盲目随从及人为附和。其二,儒家认为和而不同是真正的团结而不是相互利用和勾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其三就“和”的重要性,儒家也作出了论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
【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相关文章:
5.古代文学主题论文
6.古代文学本科论文
7.高考古代文学常识
10.语文常备知识点古代文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