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中常见的文言虚词
“抹茶拿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文言文复习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文言文复习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文言文复习中常见的文言虚词
文言文复习中常见的文言虚词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篇2:常见文言文虚词复习巩固
常见文言文虚词复习巩固
一、而
1、 连词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屈原列传》)
(2)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4)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5)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7)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如: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2、代词
用于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助词(附在其它词上)
(1)表时间,“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如: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1、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
(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2)“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4、同“呵”,喝问。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如: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猜度语气,可译为“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4)用在句中停顿处,可不译,相当于舒缓语气。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亦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四、乃
1、 副词
(1)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承接。可译为“就、才”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情理上的逆转相悖,可译为“却、竟(竟然)”。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对数量或范围的限制。可译为“仅”。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作定语,译为“你、你的”。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用作动词,起帮助判断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如:嬴乃夷门抱关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4、复音虚词,“无乃”,表猜测,可译为“恐怕……”。如: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五、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她(们)的”。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一般代人,可译为“他、它、她”。如: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3)第一人称,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高考辅导《高考文言虚词复习指要》。(《石钟山记》)
2、副词
(1)表示测度,可译为“大概”。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表示反诘,可译为“难道、怎么”。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表示希望,可译为“还是”。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4)表示强调,可译为“可要、可”。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连词
(1)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如: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2)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如: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六、且
1、连词
(1)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如: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可译为“又、并且”。如: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3)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况且、再说”。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如: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七、若
1、代词
(1)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你们(的)”。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样、如此”。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2、连词
(1)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2)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 与“夫、至”结合,放在一段或者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如: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
4、动词
(1)译为“像、似”。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2)译为“比得上”。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八、所
1、助词
(1)组成“所”字结构。后面跟动词,或跟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或形容词,它和后面的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事、物、地方”。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衣食所安,弗敢加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2)组成“为……所……”表被动。如: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2、构成复音虚词“所以”
(1)表原因。译为“……的原因”。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凭借、手段、目的。译为“用来……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3、名词
译为“处所、地方”。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九、为
1、介词
(1)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如: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3)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4)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5)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弈秋》)
(6)表被动关系。可译为“被”。如: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2、助词
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3、动词
译为“成为、变成、治理、作为、当作、以为、认为、是”等。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十、焉
1、语气助词
(1)陈述语气,可不译。如: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2)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句末助词,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如: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2、代词
(1)表指代,相当于“之”。如: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兼词
(1)相当于“于此、于是”。如:后小山下,怪石
篇3: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或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例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没。(《周处》)
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篇4: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或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例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没。(《周处》)
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既
1.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例如: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左传》文公元年)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例如: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即
1.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2.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例如:
(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虽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然
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若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惟(唯、维)
1.用作副词。
(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例如: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ブ战》)
2.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盖
1.用作副词。 “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与妻书》)
2.用作连词。 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雁荡山》)
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安
1.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2. 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沛公安在?(《鸿门宴》)
何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故
1.用作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有时用”是故“”以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2.用作副词。
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莫
1.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庖丁解牛》)
2.用作否定副词。
(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今为君计,莫若遗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训俭示康》)
(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货殖列传序》)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哉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
1.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时钟山记》)
表示反问语气的,如: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尔
1.用作代词。
(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尔何知!(《ブ战》)
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ブ战》)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胡瞻尔庭有县}兮(《伐檀》)
(二)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这样)“”那“。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2.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
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3.用作助词。
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同上)
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祭妹文》)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相同。
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如: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已
”已“当做虚词,可作副词、连词与助词。
1.用作副词。
(一)表动作行为、事情的完成或时间的过去,相当于”已经“。
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
(二)表两件事之间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指南录〉后序》)
(三)表程度很高或过分,常放在形容词之前,相当于”太“。
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已“同”以“,和”来“”后“”东“”西“”上“”下“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限定。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版》)
3.用作助词。 ”已“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了“;有时”也已“连用,加强语气。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啊“。
是善恶之分也已。(《荀子.恶性》)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夫
”夫“当作虚词,可用作代词和助词。
1.用作代词。
”夫“作代词常放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表近指与远指。
(一)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二)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用作助词。
(一)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问说》)
(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篇5:会考复习―文言虚词.
会考复习―文言虚词.
yanzi
教学目标 :掌握15个文言虚词
教学重难点:掌握15个文言虚词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而
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 表并列
2、骊山北构而西折 表承接
3、泉涓涓而始流 表修饰
4、敢怒而不敢言 表转折
5、学而时习之 表递进
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表假设
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表因果
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
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
四、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
3、其
一、代词
二、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
其孰能讥之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表揣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表选择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4、表商量
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
神乎其神 微乎其微
第二课时
4、且
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副词。
1、暂且,姑且。
苟且偷生
2、将近。
不出,火且尽。
年且九十。
5、所(以)
一,表根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表原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三、表方式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6、为
一、动词。(wei)
二、介词。(wei)
1、表示对象。译作:“给”、“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为国捐躯
3、表目的,可译为“为了”。
为之一振
各为其主
4、表被动。(wei)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过?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三、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感叹。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第三课时
7、焉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焉
盘盘焉,镅
二、兼词。相当于“于何”、“于此”。可译为“在哪里”、“在那里”。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如乐作焉。
三、代词。
1、那。
篇6: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而
(一)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二)作代词。同“尔”,译为“你的”。
之
(一)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可译“他”“她”“它”等。 2.第一人称,译“我”
(二)作动词,可译“往”“到......去”
(三)作助词
1.译“的”。 2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3.调整(凑足)音节,无实义。
4.用在主谓结构中,消句子独立性。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为
(一)作动词 1.译“做”、“成为”等。 2.作判断词“是”用。
(二)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为着”“为了”。
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3.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三)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以
(一)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二)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其
(一)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3.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也
(一)作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肯定、疑问、感叹、祁使等语气。译“了”“啊”要视具体情况定,或不译。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不译。
(二)作副词,表示反复。
于
作介词
1.引进动作的对象,译“对”“对于”“给”“与”“跟”。
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地点,译“在”“ 在……方面”“到”“从”“自”。
3.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译“由于”“因为”。 4.表示比较,译“比”。5.表示被动,译“被”。
乎
(一)作语气助词,用在句末
1.表疑问。可译为“吗”“呢”。2.表测度,可译为“吧”。3.表感叹,译“啊”。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具体用法见“于”。
(三)作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四)作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焉
(一)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二)作代词
1疑问代词,译“哪里”“怎么”。2.指示代词,译“此”“这”。3.人称代词,译“他”“它”。
(三)助词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四)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者
(一)代词,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二)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若……者”,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三)作助词
1.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常与“也”呼应。 2.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3.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3.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所
作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二)作名词,译“处所”。
(三)“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译“……的原因”“用来……”。
盖
1.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2.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3.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
篇7: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归纳“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
三、 教学设备
电脑,投影仪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 教学设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较为复杂多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一个要点。学生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为其中的变化而困惑,头疼。基于这一情况,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特设计此课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初中阶段重点的虚词的用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归纳文言知识点,为他们今后的文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这堂课我们上一堂文言复习课,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又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之
1、用作代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①问所从来,俱答之(《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②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2、用作助词
① 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
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④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
练习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到,往)
2、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主谓之间,无实义)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三)而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例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又,表并列关系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就”,“然后”,表承接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却,但是,表转折关系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着,也可不译,表修饰
练习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而”字。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康肃笑而遣之。(着,表修饰)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4、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四)以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译为“把”、“用”、“拿”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①屠惧,投以骨(《狼》) ——把
②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 —用
③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
2.作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作“来”,“而”;或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①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用来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以致
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五)其
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2.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如: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 敌(《狼》)——它们的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桃花源记》)——他们的
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其中的
④父利其 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起指示作用,指乡人花钱或请父亲做客以求仲永题诗这种情况,相当于“这”。
练习
解释下列黑色字。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这,指小石潭)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把)(作为)
3、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4、以我酌油知之。(凭借)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的)
6、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他,指陈康肃)
(六)为
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①为乡里所患(《周处》)——wéi,被,表示被动关系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wèi “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wèi,”替“、”给“
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wèi,“当”、“等到”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wèi,因为,由于
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义兴人谓为三横(《周处》) ——是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核舟记》)——做,这里指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记承天寺夜游》)——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七)于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 从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向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练习
一、选出和“卒之为众人”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B.终为忠臣
C.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D.始之为人情所患
二、下面“于”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C.又留蚊于素帐中.
D.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每个虚词的复习都先由幻灯片显示例句,再由学生完成例句,并且通过例句引导学生归纳其中虚词用法的规律,再由幻灯片总结学生所归纳的方法,最后做练习,进一步巩固强化。
每个虚词的复习都先由幻灯片显示例句,再由学生完成例句,并且通过例句引导学生归纳其中虚词用法的规律,再用幻灯片总结学生所归纳的用法,最后做练习,进一步巩固强化。
(八)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收集典型例句,分析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从而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它的用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整理归纳词类用法的一种方法,大家可将这种方法运用起来,那就不必为虚词的灵活多变而苦恼了,而且对今后的文言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九)布置作业
1、 复习掌握本课内容
2、 整理归纳其它虚词,如:“诸”“焉”“乎”“若”“且”“所”等字的用法。
今天我们通过收集典型例句,分析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从而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它的用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整理归纳词类用法的一种方法,大家可将这种方法运用起来,就不必为虚词的灵活多变而苦恼了,而且对今后的文言学习也会很有帮助。
(九)布置作业
1、复习掌握本堂课内容
2、整理归纳其他虚词,如:“诸”,“焉”,“乎”,“若”,“且”,“所”等字的用法
篇8: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而
(一)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二)作代词。同“尔”,译为“你的”。
之
(一)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可译“他”“她”“它”等。 2.第一人称,译“我”
(二)作动词,可译“往”“到......去”
(三)作助词
1.译“的”。 2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3.调整(凑足)音节,无实义。
4.用在主谓结构中,消句子独立性。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为
(一)作动词 1.译“做”、“成为”等。 2.作判断词“是”用。
(二)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为着”“为了”。
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3.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三)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以
(一)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二)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其
(一)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3.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也
(一)作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肯定、疑问、感叹、祁使等语气。译“了”“啊”要视具体情况定,或不译。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不译。
(二)作副词,表示反复。
于
作介词
1.引进动作的对象,译“对”“对于”“给”“与”“跟”。
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地点,译“在”“ 在……方面”“到”“从”“自”。
3.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译“由于”“因为”。 4.表示比较,译“比”。5.表示被动,译“被”。
乎
(一)作语气助词,用在句末
1.表疑问。可译为“吗”“呢”。2.表测度,可译为“吧”。3.表感叹,译“啊”。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具体用法见“于”。
(三)作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四)作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焉
(一)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二)作代词
1疑问代词,译“哪里”“怎么”。2.指示代词,译“此”“这”。3.人称代词,译“他”“它”。
(三)助词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四)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者
(一)代词,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二)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若……者”,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三)作助词
1.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常与“也”呼应。 2.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3.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3.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所
作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二)作名词,译“处所”。
(三)“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译“……的原因”“用来……”。
盖
1.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2.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3.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言文复习中常见的文言虚词】相关文章:
1.常见文言文虚词
4.岳阳楼记文言虚词
5.文言文虚词
6.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7.高中文言文虚词
10.高中语文文言文8个虚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