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二)误译文言文虚词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二)误译文言文虚词

2024-02-08 10:0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峰义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二)误译文言文虚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二)误译文言文虚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二)误译文言文虚词

篇1: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二)误译文言文虚词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二)误译文言文虚词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2.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高考广东卷)

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篇2: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之误译语法关系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之误译语法关系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20高考浙江卷)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

这句话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窘的情状,用“终身不用”这个被动句表达。

这里翻译为主动句,将责任归咎于杜甫“不利用”是错误的。

应译为: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篇3: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介绍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介绍

翻译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点之一。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国语》高考福建卷第15题)

误译:范献子执意要将董叔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执”是翻译本句的得分点,意为“捉住,拘捕”(《古汉语常用字字典》380页),译为“执意”是错误的。

应译为:范献子将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宋史徐绩传》20高考江苏卷第15题)

误译:各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我怎么可以用利禄取代志向呢?

“以”,介词,这里是表原因的,释为“因、因为”。译为“用”是错误的。

应译为:各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我怎么能因利禄而改变它呢?

三、误用现代词语

例: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后汉书孟尝传》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5题②)

误译: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参加工作。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译文对原文的理解是基本正确的,错在没有选用恰当的现代词语。“耕佣”即“种田做工”;译文说成“工作”太现代化了,也不准确。

应译为: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四、语言不合规范

例: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后汉书孟尝传》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5题①)

误译:郡里不产谷果,而海里出产珠宝,与交挨连,常常相互通商,贸籴粮食。

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贸”、“籴”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贸”、“籴”可译为“购买”;②生造词语,如“谷果”、“挨连”等;“谷实”应译为“粮食”;“比境”可译为“接界”、“接壤”、“相邻”、“邻近”、“交界”等。

应译为:郡里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与交接界,常常相互通商,购买粮食。

五、不辨感情色彩

例: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于废寝忘食。

“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带有褒扬色彩,可译为“沉醉”(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沉湎”是贬义词。

应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致废寝忘食。

六、误译原句语气

例:不识吾子奚以知之?(《孔子家语颜回》2004年高考广东卷第15题②)

误译:(我)不明白,先生怎么会知道呢?

原句中的“奚以”就是“以奚”,应译为“凭什么”,用一般疑问的语气表示对颜回判断前提的征询;而“怎么会”是反问语气,表示对颜回的不信任,这不合鲁定公当时的心情和讲话目的。

应译为:(我)不明白,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的`呢?

七、误译语法关系(单句)

例: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资治通鉴唐纪》2004年高考湖北卷第15题②)

误译:不能结党营私,还装着正直的样子蒙蔽别人免除祸患。

“党邪”、“陷正”是动宾关系的词组(“党”名词活用为动词),应分别译为“阿附邪恶”、“陷害忠正”,译文因没有弄清语法关系而导致理解错误。

应译为: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

八、误译分句关系(复句)

例: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汉书疏广传》2004年高考Ⅳ第21题)

误译:因为德才而钱财多,所以就削弱了志向;因为愚笨而财多,所以就增多了过失。

疏广讲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积累财产对子孙后代的负面影响,四个分句从两方面假设说理,译为因果关系是错误的。

应译为:有德才的人如果钱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九、不懂文化常识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应译为: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十、不懂修辞

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

误译: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发愁没柴烧,不能上朝复命。

“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词。

应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篇4: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实词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实词)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曦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

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篇5: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详解

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详解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

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2.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高考广东卷)

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三、古今词义不对应

例3.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20高考山东卷)

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而“政策”是个现代词语,它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如经济政策等。这里古今意义不对应,误用现代词语。

应译为:钟会讨伐蜀国,路过王戎时与其告别,问(他)有什么计策。

四、语言不合规范

例4.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具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年高考四川卷)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吹胡子瞪眼,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解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吹胡子瞪眼”显然是口头用语。

应译为: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并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五、不辨感情色彩

例5.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2007年高考重庆卷)

误译:无业人员,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征收商税。

解析:“游手之徒”,有明显的贬义,而“无业人员”则是中性的,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网罗”一般情况下译为“搜集”,是中性词语,但这里有贬抑色彩,“征收”则指政府依法收取财物等,这里译为带有贬抑色彩的“搜罗”“搜取”“索要”比较合适。

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

六、误译原句语气

例6.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2007年高考福建卷)

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解析:译文把最后一句处理为陈述语气不恰当。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示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的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应译为“……呢?”

应译为: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七、误译语法关系

例7.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2007年高考浙江卷)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这句话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窘的情状,用“终身不用”这个被动句表达。这里翻译为主动句,将责任归咎于杜甫“不利用”是错误的。

应译为: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八、误译分句关系

例8.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2007年高考安徽卷)

误译: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虽然年代很久了,但是应该小心地把它当做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解析:画线句的引号内部分,是一个没有关联词的因果关系的复句,“此五代时物也,古矣”说明砚年代久远,这是古物的重要标志,是“因”;“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是对待古砚应持的态度,是“果”。翻译时处理为含有“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复句,是一种误解。

应译为: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像收藏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九、不懂文化常识

例9.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史记鸿门宴》)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解析: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攀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应译为: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十、不懂修辞

例10.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

误译: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发愁没柴烧,不能上朝复命。

解析:“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应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篇6: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失分点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曦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

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2、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2007年高考广东卷)

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三、古今词义不对应

例3、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2007年高考山东卷)

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而政策是个现代词语,它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如经济政策等。这里古今意义不对应,误用现代词语。

应译为:钟会讨伐蜀国,路过王戎时与其告别,问(他)有什么计策。

四、语言不合规范

例4、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具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2007年高考四川卷)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吹胡子瞪眼,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解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吹胡子瞪眼显然是口头用语。

应译为: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并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五、不辨感情色彩

例5、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2007年高考重庆卷)

误译:无业人员,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征收商税。

解析:游手之徒,有明显的贬义,而无业人员则是中性的,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网罗一般情况下译为搜集,是中性词语,但这里有贬抑色彩,征收则指政府依法收取财物等,这里译为带有贬抑色彩的搜罗搜取索要比较合适。

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二)误译文言文虚词】相关文章:

1.文言文虚词

2.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3.常见文言文虚词

4.高中文言文虚词

5.高中语文文言文8个虚词

6.中考文言文虚词复习

7.高中文言文的虚词

8.文言文 翻译

9.文言文翻译

10.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

下载word文档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二)误译文言文虚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