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文言虚词
“懿泗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岳阳楼记文言虚词,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岳阳楼记文言虚词,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岳阳楼记文言虚词
【夫】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若夫淫雨霏霏: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表感叹语气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极】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于】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 (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
【其】 (1)其喜洋洋者矣(“其”在这里是一个代词,可译为“那”,“洋洋”意为“得意的样子”)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代词,“他们的”)
(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代词,他们,指古仁人)
【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
(2)属予作文以记之(介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何】 (1)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什么”)
(2)然则何时而乐耶?(疑问代词,“什么”)
(3)此乐何极(副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而】 (1)然则何时而乐耶?(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之】 (1)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这件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助词,的)
(3)前人之述备矣(助词,的)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助词,的)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助词,的)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助词,起语法功能,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可不译)
篇2:岳阳楼记文言虚词
一词多义
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越明年
(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
以:(1)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1)(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1)( 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
(2)(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1)(直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尽头) 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 感极而悲者矣
或:(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1)( 天空) 浊浪排空
2)( 消散) 长烟一空
通:(1) (顺利) 政通人和
(2)(通向) 北通巫峡
和:(1)(和乐) 政通人和
(2)(和煦) 春和景明
一:1)一片:一碧万顷
(2)全:长烟一空
(3)全部:在洞庭一湖
则:(1)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聚拢:云归而岩穴暝
备(1)前人之述备矣:译尽
篇3:文言虚词杂谈
文言虚词杂谈
本文针对学习文言虚词常出现的问题,探寻解决办法.
作 者:魏春红 作者单位:安康市汉滨高级中学,陕西,安康,725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50) 分类号:H1 关键词:文言虚词 引申义 语法意义篇4:文言虚词强化训练
文言虚词强化训练
1.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②不出,火且尽。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④河水清且涟漪。⑤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⑧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
B.①|②⑥|③|④⑧|⑤⑦
C.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D.①|②③⑥|④⑧|⑤⑦
2.下列各句中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②今君乃亡赵走燕。③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④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⑦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⑩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⑤⑥|②③⑦|④⑧|⑨⑩
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⑨⑩
C.①④⑤|②⑥⑧|③⑦|⑨⑩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⑧|⑨⑩
3.比较下列句子中的“因”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军解,因大破之。②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④公等碌碌,所谓因人事者也。⑤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⑦因循守职,无所改作。⑧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⑨因此怒,遣人追杀之。⑩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A.②与④相同,③与⑦不同
B.⑥与⑦不同,⑨与⑩相同
C.①与⑤相同,②与③相同
D.④与⑧不同,②与③不同
篇5:文言虚词强化训练
文言虚词强化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B.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恐为操所先
C.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公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怪石乱卧,针针丛棘,有青麻头伏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谨食之,时而献焉
D.且焉置土石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谓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相如因持璧却立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馋之
B.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因人之力而敝之
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篇6:岳阳楼记文言句式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注释
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1)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楼高三层,下临洞庭湖,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3)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jùn):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古时朋友间多以字相称。谪zhé①<动>谴责;责备。《左传?成公十七年》:“国子~我。”②<动>被贬官,降职。《琵琶行》:“~居卧病浔阳城。”③<名>缺点;过失。《老子》:“善言无瑕~。”
【谪戍】把被革职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发到边远的`地方。在这里作为<动>被贬官,降职解释。
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到了,及。
(5)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通顺;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6)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百,不是确指,形容其多。废,这里指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增,扩大。制:规模。
(8)唐贤今人:唐代和宋代的名人。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岳阳楼记作者是谁
2.读岳阳楼记有感字
3.岳阳楼记整句翻译
4.《岳阳楼记》 范仲淹
5.岳阳楼记中考试题集锦
6.关于岳阳楼记的赏析
7.《岳阳楼记》的读后感
8.《岳阳楼记》中考题及答案集锦
9.《岳阳楼记》有关资料
10.杜甫《登岳阳楼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篇7: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或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例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没。(《周处》)
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岳阳楼记文言虚词】相关文章:
5.文言文虚词
6.文言文字
7.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8.兰亭集序虚词总结
9.常见文言文虚词
10.虚词的用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