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练习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练习

2022-07-28 08:22: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的未知不可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练习,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练习,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练习

篇1: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练习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浑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注释】①五湖:指太湖。②白频:水中浮苹,花白色,故名。

相关阅读训练及答案

1、颔联中“ 没 ”和“ 空 ”两个字点出被送的人远去了,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表达诗人送别友人的离愁别恨。(或依依惜别之情)

3、颔联中“空”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空字不仅写出了被送的人渐行渐远 ,同时烘托出诗人空虚寂寞的心境。

4、诗人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写饯别的?请作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亦可)的手法,借助眼前烟水、飞鸟、青山和白苹等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想象别后友人的情景,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来表达离情别绪。

5、请简要分析颔联中“没”字和“空”字的妙用。 (4分)

雪天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无奈 2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1分盼望与人相见的急切心情 1分

6、颈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离情别绪,请作简要赏析。 (4分)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2分 诗句第一句是实写,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2分

7.下列对本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D)

A.诗题是“饯别”,但诗中没有饯别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未提及。

B.首联写朋友登舟远去,小船行驶于茫茫长江,诗人频频挥手,依依惜别。

C.第三句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倾注了自己的关切。

D.尾联诗人想象朋友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心中充满愁思。

7.D(应是诗人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他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

8.你认为颔联中那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炼字的功力?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空”字。(1分)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别后更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1分)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2分)

篇2: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练习

这首送别诗,着意写与友人离别时的心情。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这有点像《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篇3: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练习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练习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浑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答案

1、颔联中“ 没 ”和“ 空 ”两个字点出被送的人远去了,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表达诗人送别友人的离愁别恨。(或依依惜别之情)

3、颔联中“空”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空字不仅写出了被送的人渐行渐远 ,同时烘托出诗人空虚寂寞的心境。

4、诗人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写饯别的?请作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亦可)的手法,借助眼前烟水、飞鸟、青山和白苹等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想象别后友人的情景,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来表达离情别绪。

5、请简要分析颔联中“没”字和“空”字的妙用。 (4分)

雪天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无奈 2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1分盼望与人相见的急切心情 1分

6、颈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离情别绪,请作简要赏析。 (4分)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2分 诗句第一句是实写,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2分

7.下列对本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D)

A.诗题是“饯别”,但诗中没有饯别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未提及。

B.首联写朋友登舟远去,小船行驶于茫茫长江,诗人频频挥手,依依惜别。

C.第三句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倾注了自己的关切。

D.尾联诗人想象朋友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心中充满愁思。

7.D(应是诗人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他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

8.你认为颔联中那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炼字的功力?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空”字。(1分)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别后更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1分)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2分)

鉴赏:

这是首送别诗,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渐渐地,看不见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鸟在飞着,不知它们要飞往何处;远处只有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的情景。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爵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这使人联想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别后更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刘长卿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篇4:刘长卿 《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⑵,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⑶,青山空向人⑷。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⑸。

谁见汀洲上⑹,相思愁白蘋⑺。

【注释】

⑴饯别:设酒食送行。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

⑵烟水:茫茫的水面。

⑶飞鸟:比喻远行的人。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没:消失。

⑷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⑸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此句与下面“谁见”两句均出自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⑹汀(tīng)洲:水边或水中平地。

⑺白蘋(pín):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白话译文】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赏析】

这首送别诗,着意写与友人离别时的心情。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这有点像《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拓展阅读:《送方外上人》刘长卿

送方外上人

作者: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注释】

①上人:对僧人的尊称。方外:衡山僧,李白有<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诗。

②“莫买”二句:反用支遁买山而隐事。沃洲山: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晋宋以来,高僧白道猷、竺法潜、支道林等均曾居住于此,高士名人如戴逵、孙绰等十余辈亦尝至此游止。参见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

【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篇5:《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⑵,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⑶,青山空向人⑷。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⑸。

谁见汀洲上⑹,相思愁白蘋⑺。

【注释】

⑴饯别:设酒食送行。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

⑵烟水:茫茫的水面。

⑶飞鸟:比喻远行的人。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没:消失。

⑷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⑸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此句与下面“谁见”两句均出自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⑹汀(tīng)洲:水边或水中平地。

⑺白蘋(pín):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白话译文】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赏析】

这首送别诗,着意写与友人离别时的心情。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这有点像《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拓展阅读:《余干旅舍》刘长卿

余干旅舍⑴

摇落暮天迥⑵,青枫霜叶稀⑶。

孤城向水闭⑷,独鸟背人飞⑸。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⑹?

【注释】

⑴余干:唐代饶州余干,即今江西省余干县。“余”,一作“馀”。

⑵摇落:指草木凋落。《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哀。”迥(jiǒng):高远的样子。

⑶青枫:苍翠的枫树。一作“丹枫”。

⑷向水:临水。

⑸背人飞:离人而去(飞)。

⑹捣寒衣:指旧时缝制寒衣,用捶棒捣平皱折时传出的砧声。

【白话译文】

草木摇落暮色中天空显得高远,青枫树上经霜的叶子零落疏稀。

孤城面对着河水城门已经关闭,单单一只鸟儿背向人向远方飞。

水边的渡口一轮新月刚刚升起,邻家的渔夫外出打鱼还未回归。

思乡的心情已经令人肝肠寸断,什么地方砧声错落正在捣寒衣?

【创作背景】

此诗是刘长卿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诗人寄寓余干旅舍,伫立门外,看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暮色渐深,城门紧闭,不禁生发思乡之情,作下此诗。

篇6:刘长卿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浑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译文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注释

⑴饯别:设酒食送行。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

⑵烟水:茫茫的水面。

⑶飞鸟:比喻远行的人。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没:消失。

⑷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⑸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此句与下面“谁见”两句均出自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赏析

诗的前两句大意为:遥望你的船,已驶向烟水空茫的地方,我依然不停地挥手,泪水沾湿了手巾。诗的一开始就描述了送别的场景,表达自己依依之情。诗人孤独地凝望江帆,那种对朋友的依恋和惜别让人感动。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感伤和依恋之情。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这两句可以理解为:你像飞鸟一样,此行真不知漂泊何处,青山虽美,却只能增添送行人的伤心。诗人以“飞鸟”来隐喻友人的离去,表明他对友人的漂泊抱有深深的忧虑,同时又借助远处的青山,来烘托此时惆怅若失的心情,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凄婉。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简单地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点和终点,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畔去欣赏那湖光春色的芬芳。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味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不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吗?

最后两句写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

全诗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愁绪和心境,以景寓情,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篇7:《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⑵,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⑶,青山空向人⑷。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⑸。

谁见汀洲上⑹,相思愁白蘋⑺。

【注释】

⑴饯别:设酒食送行。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

⑵烟水:茫茫的水面。

⑶飞鸟:比喻远行的人。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没:消失。

⑷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⑸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此句与下面“谁见”两句均出自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⑹汀(tīng)洲:水边或水中平地。

⑺白蘋(pín):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白话译文】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赏析】

这首送别诗,着意写与友人离别时的心情。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这有点像《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拓展阅读:《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刘长卿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⑴

逢君穆陵路⑵,匹马向桑乾⑶。

楚国苍山古⑷,幽州白日寒⑸。

城池百战后⑹,耆旧几家残⑺。

处处蓬蒿遍⑻,归人掩泪看⑼。

【注释】

⑴穆陵关:古关隘名,又名木陵关,在今湖北麻城北。渔阳:唐代郡名,郡治在今天津市蓟县,当时属范阳节度使管辖。

⑵穆陵:指穆陵关。

⑶桑乾:河名。今永定河之上游。源出山西,流经河北,相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唐李白《战城南》诗:“去年战,桑乾源,今年战,葱河道。”这里指行客家在渔阳。

⑷楚国:指穆陵关所在地区,并用以概指江南。穆陵关本是吴地,春秋后属楚。苍山:青山。唐杜甫《九成宫》诗:“苍山入百里,崖断如杵臼。”

⑸幽州:即渔阳,也用以概指北方。幽州原是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今北京一带。唐时渔阳、桑乾都属幽州。

⑹百战:多次作战。这里指安史之乱。

⑺耆(qí)旧:年高望重者。此指经历兵乱的老人。唐杜甫《忆昔》诗之二:“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⑻蓬蒿(hāo):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晋葛洪《抱朴子·安贫》:“是以俟扶摇而登苍霄者,不充诎于蓬蒿之杪。”

⑼归人:归来的人。晋陶潜《和刘柴桑》:“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此指北返渔阳的行客。

【白话译文】

与你相逢在穆陵关的路上,你只身匹马就要返回桑乾。

楚国的青山依然苍翠古老,幽州的太阳发出阵阵凄寒。

城里经历上百次战乱之后,还有几家老人在世上保全。

到处是残垣断壁蓬蒿遍野,你定会流着眼泪边走边看。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五、六年(770—771)间,刘长卿曾任转运使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职,活动于湖南、湖北。诗当作于此时。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朝政腐败,国力衰弱,藩镇割据,百姓民不聊生,特别是安史叛军盘踞多年的北方各地,更是满目疮痍,一片凋敝景象。诗人对此十分了解,深为忧虑。因此当他在今湖北麻城北面的穆陵关,路遇一位急切北返渔阳(治今天津蓟县)的行客,不禁悲慨万分地将满腹忧虑倾诉于这位归乡客。

【赏析】

此诗首联写相逢地点和行客去向。“诗人见归乡客单身匹马北去,就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指出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为国家忧伤,替行客担心。

“苍山古”是即目,“白日寒”是遥想,两两相对,寄慨深长。“幽州白日寒”,不仅说北方气候寒冷,更暗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这二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含蕴丰富,有意会不尽之效。接着,诗人又用赋笔作直接描写。经过长期战乱,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三、四联的描述,充实了次联的兴寄,以诫北归行客,更令人深思。

这是一篇痛心的宽慰语,恳切的开导话,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手法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语言朴实而饱含感情。尤其是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不唯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而且承上启下,扩大境界,加深诗意,是全篇的关键和警策,是全篇的主线。它具有不语而悲的效果。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练习】相关文章:

1.饯别王十一南游原文

2.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译文及赏析

3.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的原文及赏析

4.《内经》阅读练习

5.刘长卿与李白《从军行》对比阅读

6.《宋史列传十一》阅读答案

7.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练习

8.《赤壁赋》的阅读练习

9.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

10.梁实秋《过年》阅读练习

下载word文档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