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例方法解题例举论文参考
“仙子狗尾巴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用比例方法解题例举论文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用比例方法解题例举论文参考,欢迎参阅。
篇1:用比例方法解题例举论文参考
用比例方法解题例举论文参考
比例问题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数量关系。若学会把各种数量关系以及分数、整数、比等知识充分联系起来,就能用比例法灵活地解决一串问题。用比例法解答应用题不仅思路清晰、单一,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巧解其中一些比较复杂的应用题,开辟出新颖、简捷的解题思路。如:
一、解文字题
例1:甲数的1/3等于乙数的1/4, 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分析与解答:根椐比例的基本性质, 可由乘积式“甲×1/3=1×1/4” 逆推出比例式“甲∶乙=1/4∶1/3”, 所以甲÷乙=1/4÷1/3=3/4, 也即是甲数是乙数的3/4.
二、解平均问题
例2:某工厂组织400~450名职工参加植树活动,平均每人植树32棵. 已知男职工平均每人植树48棵, 女职工平均每人植树13棵. 参加植树的男、女职工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答:依题意, 男职工平均每人比平均数多植48-32=16(棵), 女职工平均每人比平均数少植32-13=19(棵). 因为平均每人植树是32棵, 所以男职工多植的总棵数应与女职工少植的总棵数相等. 即: 男职工平均每人多植的棵数×男职工人数=女职工平均每人少植的棵数×女职工人数. 由此可知, 男职工人数∶女职工人数=19∶16. 这样参加植树的总人数就是(19+16)35份. 又因为400÷35=11……15,450÷35=12……30, 参加植树的总人数在400~450的范围内, 所以每份只能是12人. 由此可求出, 男职工有12×19=228(人), 女职工有12×16=192(人).
三、解归一问题
例3:解放军某部进行野营训练。原计划15天行军525千米,实际提前1天行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行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答: 设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行x千米。 因为总路程不变,所以 原速:现速=14:15. 列比例式:(525÷15):x=1415-14). 解得:X=2.5.
四、解行程应用题
例4: 2.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行完全程需2小时,乙行完全程需3小时。两人相遇时,甲比乙多走了2.4千米。求甲、乙之间的路程。
分析与解答:我们可以这样想,根据题目中“甲行完全程需2小时,乙行完全程需3小时”可以知道甲、乙行完全程所用的时间比是2:3。因为当路程一定时,行驶的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由此可知,甲、乙行驶的速度比是3:2,甲、乙行驶的路程比也是3:2。
这样就可以把甲行驶的路程看作3份,乙行驶的路程看作2份,甲、乙之间的路程一共是2+3=5(份),甲比乙多行驶的路程是3-2=l(份)。因此这道题求甲、乙之间的路程,只要用1份的路程去乘以5就可以了。即:2.4×(3+2)=12(千米)
五、解分数应用题
例5: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匀速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1 小时后,距离乙地的路程占全程的' 。这辆汽车还需多少小时才能到达乙地?
分析与解答:设行剩下路程要X小时,那么根据速度相同,时间与路程成正比例关系,则可列出比例式X: =1 :(1- )。解得X=2.
六、解百分数应用题
例6: 小红看一本故事书, 共有84页, 前3天看了25%, 照这样计算, 看完这本故事书共需几天?
分析与解答:设共需X天. 由题意得:84×25%=21(页), 所以 = , 解得:X=12.
七、解工程问题
例7:师徒两人加工一批零件,由师独做需15小时,徒弟每小时能加工30个零件.现由师徒两人同时加工,完成任务时,徒弟加工的个数是师傅的.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分析与解答:由题意可知,完成任务时工作时间一定,则工作量与工作效率成正比例.设师傅每小时加工X个零件,则有:徒弟加工个数:师傅加工个数=徒弟每小时加工个数:师傅每小时加工个数=5:9.即30:X=5:9.解得 X=54.
八、解几何题
例8:下图半圆中, 空白部分的面积是9.42平方厘米,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答:因为1度角的扇形面积一定, 所以扇形面积与圆心角的度数成正比例. 设阴影部分的面积是x平方厘米, 则有比例式:9.42∶x=60∶(180—60), 解得x=18.84.
由此可见,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是一个重要的解题策略,它蕴含着对应、转化、代数等思路方法,能沟通各种不同的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比例关系,用比例法巧解应用题。这样,既能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又能发展我们的思维。
篇2:历史小论文题解题方法
一、坦然面对,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强大的心理来源于正确的认识和坚实的功底。此类试题考查的本就是高考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最高一级的要求,即: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其中包括三个层次的要求: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所以,小论文题的难度大,也在情理之中。同学们唯有积极应对此类题型,多练习、多总结,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娴熟的解答技巧,方能在考试中遇题不乱,从容应对。否则,心中已怵,下笔难免不慌;“笔头”慌乱,必将导致对史料信息提取不全面、论证思路不清晰、语言不简洁等弊端的出现。得不到好的分数其实就是自己答题时状态不好的反映。
二、细心审题,把握解答的总体方向
历史小论文这类试题考查的角度紧扣“论证和探讨问题”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三个层次,题型主要有如下几种:论证观点类、评述观点类、提出观点类等。
1论证观点(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类
例如,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2题,该题在设计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题意,在题引、设问中进行了多处提示。首先提示立意;其次提示答题指向,如设问第(1)题中“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与第(2)题中“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相呼应,指向明确;最后提示了考生应该遵循的论证思路。
2评述观点(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类
例如,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41题,该题是开放式的,学生在解题时首先要说明自己认同的观点并作简要的论证。如选择赞成的观点,可以运用全球史观指出近代西方国家的主导地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惰性。如持反对的观点,可以从中国主动改变的角度展开。
其次,要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价,指出其背后的特定视角或立场,由此肯定其合理之处,批判其不足之处。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历史发展的外来因素,也不能忽视内部的主观能动性。
3提出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类
例如,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41题,该题中的材料包括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和关于二人的事迹及贡献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所提炼的观点必须源于材料,还要明确合理。
总之,这三种类型不管是题型、思路范围,还是写作要求,都有明确提示,所以审题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找到和利用好所给的提示。这样下笔的时候就会有方向、有内容、有得分点。
三、合理组织,搭建写作的基本框架
审好题后,就要下笔搭建小论文的框架了。这个环节一定不能少,只有搭对、搭好框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些同学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答案往往凌乱、条理不清。
解答论证观点类试题时,先要摆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尽量多角度进行论证,最后概括观点。
评述观点类的试题一般都是开放性的。在解答该类试题时,首先要说明自己认同的观点并作简要论证,然后要对材料中观点进行评价,指出其合理之处和不足之处。
解答提出观点类试题时,须结合所提供的材料提出明确的观点,然后根据要求对观点进行全面的阐述或论证。
四、形成习惯,关注作答的要点
1要突破惯性思维的窠臼
小论文写作,虽然有法,但无定法。因为考题年年不同,试卷年年创新。所以解题时一般不存在固定的套路,必须针对不同的试题灵活地应对。那些认为熟练地掌握几种解题方法,并形成成熟的写作套路就可以不变应万变的认识是不可取的。在高考中解答小论文类的试题时要客观地分析,既要能找到解题或写作的切入点,又不能局限在原有的思维框架中机械地照搬套用以前的模式。否则,面对新题型,极有可能会张冠李戴、弄巧成拙。平时的努力只能成为我们不断攀登高峰的阶梯。
2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信息
小论文题不是空中楼阁,它的立足点就是试题材料中所蕴含的信息及所学知识。一道成功的试题,在设计上都有梯度性,小论文作为开放性的主观题,一般都在最后设置,考生必须在充分阅读上述材料后才能解答。为了降低难度,不少试题在题引中或设问中都有或直接或间接的提示。所以,归纳观点和论证时要充分利用史料信息。
3要理顺思路,逻辑清晰
观点明确,视角多重,史实充分,论证合理是评判该类题写得好的基本要求。在审好题后,一定要给自己一点静思细想的时间,以便更加顺畅地“搭框砌文”。具体步骤是认清题目类型—摆出自己观点—寻找论证(论述)角度—提炼材料史实—列出论文提纲—下笔组织语言。要做到以上这些基本要求就得思路清晰,按部就班地操作。毕竟这一小题的分值不低,所以值得在考场上多花些时间做好每一个步骤。如果匆匆上手,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在考场上紧张的环境下,很容易丢三落四,得不偿失。
4要史论结合,语言简练
小论文有字数要求,但不能堆砌文字,其字数要求是通过多重的论证角度来实现的,是通过做到史论结合的学科要求来实现的。所以写作时要力求简洁,点到即止,但有两个方面要引起重视。一是不能通篇只有一个段落,让阅卷老师去帮你寻找观点和论据,这是很让人头痛的事。二是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实要有说服力,论述合理。要以史实为主、以论述为辅,不能本末倒置,否则通篇大论,没有史实做依托,是不会得高分的。
总之,放眼高考试题,繁花似锦扰乱人眼,小论文题只是其中一朵小花。稍加留意,便能看到花开。所以,拥有乐观的心理、坚实的知识功底、熟练的解题技能,何愁不能从容应对,取得高分?
篇3:浅谈小学数学的解题方法的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的解题方法的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常见的解题方法有枚举法、模式识别、化归、从整体看问题、以退求进、正难则反等,下面具体谈谈这些方法的特点及运用。
一、枚举法
枚举法是一种基本且又重要的解题策略,其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所给的条件,把部分或全部可能的答案列举出来,通过这些例证逐个进行观察、分析,从中归纳出所求的规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解决一些探求规律性的数学问题(例如一些计算法则、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的学习等等)时常常用到这个策略。
二、从整体看问题
这种策略是从全局去把握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从整体去综合思考,摆脱题目细节中一时难以理清的数量关系的纠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李林喝了一杯牛奶的 ,然后加满水,又喝了 ,再倒满后又喝了半杯,又加满,最后把一杯都喝了。李林喝的牛奶多还水多?
按常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错纵复杂,直接解答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从整体角度去思考,撇开每次喝掉部分又加满的细节,只抓住先后倒进的水一共有多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3次加进的水都喝掉了,一杯牛奶也同时喝光了。
“从整体看问题”的策略不仅在解答应用题时可用,在解有些计算题时,如果运用得当,可避免进行繁杂的计算,简捷地求出正确得数。
三、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是小学生解数学习题时广泛且常用的一种解题策略。他们在例题学习时掌握了一些经验知识(解题模式),在实际解题时,首先要将题目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发生联系,从题目的情境中识别出某种熟悉的东西,辨别出题目属于哪一类,唤起相关知识,然后确定解题的方法。解计算题时,就得识别题目的类型,唤起相关的计算法则、公式、运算定律等知识,解答应用题时,就需要辨别出题目属于哪一类应用题,唤起相关的数量关系知识,从而确定解题的方法。
例如:两个打字员合打一份2800字的文稿。
甲每分钟打40字,乙每分钟打30字,要几分钟才能完成?
学生审题后,若能识别出是“工作量问题”,就会想起数量关系“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并很快列式解答,否则就不能很快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模式辩认主要表现为识别应用题的类型。被试者能否识别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能否迅速、准确地解答课题。”
四、化归
化归是把生疏的.新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旧问题、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小学数学中常用且非常重要的一种策略思想,不仅在解答一些数学题时要用到这种策略,而且在引导学生探究某些新数学知识时也要用到它。 例如在数学“小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解决“如何计算小数乘法”这个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化归的策略,先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然后还原乘积。化归的方法,可以变换条件,也可以变换所要求的问题,从而实现化新为旧、化繁为简的目的。
五、以退求进
华罗庚说:“先足够地退到我们所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认透了,钻深了,然后再上去。”这就是以退求进的策略思想。在小学数学里,运用以退求进的策略,可使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变得比较具体、简单明了。
例如,教学“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就是要运用以退求进的策略,退到最基本的“份”的概念上来,从份的角度来推算:100× 就是把10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00÷4或 ;取其中的3份就是 ×3,从而得到100乘以 等于100乘以3除以4。
运用这一策略,在解答一些较难的分数应用题、比和比例应用题,退到从“份”的角度来分析,不仅可以得到简捷的解法,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用这一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一些典型应用题(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归一问题)也有很大的作用。
六、正难则反
对于某些数学问题,当从正面或正向思考难以解决时,就转向从反面去思考,寻求解法,这就是“正难则反”的策略思想。小学数学里常用的逆推、反驳、反思等都是正难则反策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例如有些一般复合应用题,既不能像典型应用题那样有特殊的解题模式,按从条件到问题的思考方式解题又比较困难,用逆推法把情境发生的顺序倒过来,从问题出发,执果索因,逐步寻求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就比较容易找到解题的方法。
篇4:生物实验设计题解题方法学科论文
生物实验设计题解题方法学科论文
一、生物实验题在高考中的地位
近几年随着高考对学生能力考查要求的提高,以及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近年高考生物试题实验分所占比例很重:(26分)占36%,(30分)占41.6%,(21分)占29.2%。所以生物实验题做的好差将严重影响生物高考的成绩。
二、生物实验题的类型
1.实验完善题:主要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结果、实验步骤等内容完善。
2.实验改错题:一般是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材料等的错误改正。
3.实验分析题: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4.实验设计题:
(1)补充实验设计;
(2)完整实验设计。
实验分类:(1)验证性实验即已知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唯一,实验按正确实验结果的方向设计;(2)探究性实验即实验结果未知,预测结果多种,一般采用对照实验探究。
三、实验设计的方法
1.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即要探究或验证的生物学事实。一般是实验题目或实验题中要求解决的问题,如验证甲状腺激素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其就是实验的目的。还要注意确定实验目的显示和检测方法。
2.明确实验的原理。实验的'原理即完成该实验步骤(操作)所需理解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道理。如“用斐林试剂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原理是:还原性糖用斐林试剂加热煮沸出现砖红沉淀。
3.明确实验条件。完成实验必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设备、药品等。通过分析实验材料,启发得出实验分组数、实验目的显示检测方法。
4.确定实验设计思路
(1)操纵好实验变量(自变量):实验变量即引起实验目的要达到结果的变量。控制好实验变量,使实验变量单一,研究的实验变量在实验中只能唯一。
(2)检测反应变量。反应变量(因变量),即实验的结果,根据原理或实验材料去检测。
(3)控制好相关变量。相关变量即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非实验变量,该变量也要控制好,否则也将影响反应变量。
5.设计实验步骤:(一般为三步)
(1)控制相关变量(实验变量),并编号。
(2)操纵实验变量(相关变量)。
(3)培养、检测、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6.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1)验证实验只有一个正确结果,根据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2)探究实验预测结果多种,根据不同结果分析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四、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实验设计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即实验方法步骤要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或原理。
2.单因子变量的原则。相关变量都相同,而实验变量只有一个因素。
3.对照性原则。在实验设计中,通常要设置对照组,鉴别实验中控制的实验变量之间的差异,对实验结果有更强的说服力。
五、实验设计的例题
题目:蛋白质的空间构型遭到破坏,其生物活性就会丧失,这称为蛋白质的变性。高温、强碱、强酸、重金属等会使蛋白质变性。现提供: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蒸馏水,碘液,无水乙醇,烧杯,试管,量筒,滴管,温度计,酒精灯等材料用具。请你设计实验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
实验原理:(略)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的预测及结论:
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解题思路:
1.实验目的:探究乙醇对蛋白质活性的影响。通过淀粉酶对淀粉催化作用的结果显示,再通过碘液来检测。
2.实验原理:略。
3.分析实验材料,得出应做两组实验,实验结果的检测方法相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4.实验设计思路:(1)实验变量:有无乙醇。
(2)反应变量:淀粉被不同处理后的淀粉酶催化结果,用碘液检验的现象。
(3)相关变量:pH值、温度,各种物质的量等这些都应相同。
(4)实验步骤要科学规范。
答案:实验步骤:
(1)取2支试管,编上A、B号,然后向A、B试管各加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再向A试管加5滴蒸馏水,向B试管加5滴无水乙醇,最后再各加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2)将2支试管摇匀后,再同时放入适宜温度的温水中维持2min。
(3)取出A、B试管,各加1~2滴碘液,摇匀并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的预测及结论:
(1)A试管溶液不变蓝,B试管溶液变蓝,说明乙醇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2)A试管溶液不变蓝,B试管溶液不变篮,说明乙醇不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最可能的实验结果:A度管溶液不变蓝,B试管溶液变蓝,说明乙醇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篇5: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方法的探析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方法的探析论文
摘 要:最近几年来,在新课程改革正的大潮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课堂教学模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活动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日后的升学以及生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在积极地寻找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而在其中,应用题解题方法的教学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式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推动着基础教育的大面积变革,从课程内容、课程功能、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发展。那么,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高中数学中的难点应用题解题方法的教学该如何进行提高呢?学生的解题思路又该通过何种方式培养呢?本文主要做了如下论述。
一、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方法
高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数学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选择。
(一)导学案教学方法。导学案是教师为了在课堂当中能够指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一套材料体系,通常都包括“学习目标、预习导学、自主探究、自学检验、小结与反思、当堂反馈、拓展延伸、总结反思”等不同的部分。导学案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中的不同环节,学生在这一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就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清晰掌握。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通常比较多,通过导学案教学可以让学生思路清晰地去解决探究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同时还能够起到复习旧知识点的作用。
(二)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路走向实际生活,强化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最有利于提高学生只是应用能力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应用题的解决方法中,常常会列举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基础,通过合作探究,去解决这些问题。
(三)自主学习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自主学习的实现在于教师教学情景的创设,如果教学情景创设得当,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就能够充分的发挥自主学习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就是创设一个新颖且结合当堂数学知识的情境。第二个阶段,在情境中分层设置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自主探究问题。第三阶段,总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探究活动反思。
二、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解题思路培养的几点建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教授学生掌握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无疑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难题,针对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增强学生建模能力。学生的建模能力高低与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类比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还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所以,在要增强学生的建模能力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在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要把建模意识贯穿在其中,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去观察、思考并分析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联系以及数学知识,这样不断指导学生从复杂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意识就会逐渐的成为学生观察并分析问题的习惯,从而就能够实现用数学思路去解决诸多实际问题。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建模能力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多元化的解题思路。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首先,改编多解题。教师可以通过改编习题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养成一种多元思维的习惯。教师通过一题多解多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可以克服学生思维中固有的狭隘性。其次,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学生发散思维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要通过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来克服惰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情绪饱满的进行探究思考。再次,联想思维的培养。联想思维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思考方式,是发散思维的一种标志。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转化思考问题的思路,比如,有些应用题的叙述并不是工程类的问题,但是特点与其相似,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工程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去思考这一问题,这种转化的方式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三)激发学生创新力。创新能力源于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又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要以师生关系的平等为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在轻松的心理氛围之内,才能够对数学知识产生求知欲,进而才能谈到创新。其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创新就是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教师要接纳学生所有的观点,正确的观点鼓励他们发扬,错误的观点引导他们继续探究,同时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除此之外,创新能力的激发还可以通过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等的培养来实现。
以上主要是从高中数学应用题常用的教学方法和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解题思路培养建议这两个大的方向进行了论述,其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培养方式有很多种,而教师应该选取怎样的方式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具体判断了。
篇6:用Gocheck.cn检测论文的方法介绍
您在登录Gocheck.cn网站后,需要注册申请一个用户名和密码,注册成功并且登录后,根据所要检测的论文字数进行充值。充值成功后即可按操作提示提交检测论文。
论文反抄袭检测准么?
系统拥有的'海量比对资源确保了检测结果的精准度,系统拥有超过1亿篇的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源,同时包含数十亿中英文互联网网页内容,保证了对比资源涵盖的广泛性。同时先进的比对算法保证了100%命中资源库中的相似文献,通过本系统进行论文检测的结果将十分权威,所以通过本系统“资源库+自建库”双重检测模式的检测,可保障论文顺利通过其它检测系统。您也可以马上通过申请免费试用确定检测效果。
篇7:浅析雅思阅读段落配对题的解题方法论文
浅析雅思阅读段落配对题的解题方法论文
最近很多学生问我段落配对题怎么做,像剑5 P22/14-19这样的题目就是典型的段落配对题,它的问法主要是:Which paragraph contains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很多学生对这种题目很头痛,觉得做起来无从下手,很麻烦!我们先来研究下这种题目是怎么出的:
命题人一般是从段落中挑出一句或者几句话,进行改写,然后打乱次序就变成了这种题目。换句话说,这种题型不遵循顺序原则,考察的是学生到原文找出指定的相关信息。
所以,做这种题目一般还是按照常规的方法,根据statements中的关键词到文中定位,一般只要能够看出statement是对文中哪一句话的同义变换,那么这道题就肯定做对了。问题是,由于词汇量的限制,有的学生找不到,所以就觉得很灰心!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题型主要考两点:寻找细节的速度和对同义变换的'把握。没有词汇量做保证,没有较快的阅读速度,这种题目是不可能做好的!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这种题型不是必考题型,就算考到了,不可能每道题都变换的很厉害以至于无从下手,一般地,总有几道是比较明显的,可以做的出的,偶尔有几道是让真正的英语高手才能做的出的!
篇8:从NMET谈完形填空解题方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完形填空(Cloze Test)是全方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一种题型。它涉及阅读理解、分析推理、判断运用等方面。它既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层次,同时它又是学生失分较多,从而拉开差距的主要题型。其实做好完形填空并不难。本文试图通过分析2003NMET谈完形填空解题方法。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做完形填空题,通读全文是作答前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通过对全文的阅读,思索和整体观察,才能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去作出推理判断,从而选出最佳答案。切忌读一行填一空,要知道,四个选项中就文章某一句而言,可能二个三个甚至四个都是可选的,而就全文而言,只有一个是最佳的。如NMET完形填空中第二句是这样的:It was one of the most 36 and tiring games I’ve ever had. 36. A. encouraging B. hopeless C. surprising D. regular。就本句而言,A、B、C、D 中四个形容词能用and 和tiring相连的有 B 、C 两个选项。但是根据最后一句In a way, I think we both won: I the game, 说明“我”最后赢了比赛。所以B选项hopeless是不合适的。
浏览全文时要重点了解文中所叙述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即who, when, where, what。而要了解全文大意,开篇第一句是全文的窗口。一般来说,高考完形填空采用的短文无标题,短文的第一句不设题。这就为我们开了个了解文章的窗口,首句是解题指南,我们往往可以据此判断文章的体裁,预测全文的主题思想。如20NMET完形填空的第一句为:I played a racquetball game against my cousin Ed last week。此句是我们了解文章的窗口,我们很自然地会问what is the result of the game; Is it exciting?而第二句It was one of the most 36 and tiring games I’ve ever had.就告诉了我们很重要的关于这球赛的信息:very very tiring。这里我们就会问 why.下文就是回答了这个问题。而此时要采用快速阅读法,因为完形前的阅读我们只需要了解文章大意。快速阅读要从大到小,即从主题句到段落,从段落到句子,从句子到单词,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头扎进雾里的感觉。
2、瞻前顾后,逐句细读
在了解短文大意和篇章结构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开始边看边选答案了。在具体选择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根据选项的不同词义判断答案
有些完形填空题考的是考生对不同单词词义的辨别能力。例如:
Then Ed first phoned and 37 we play.(2003 NMET)
A.declared B. mentioned C. persuaded D. suggested
这句话讲的是Ed 打电话提议/建议(suggest)和我进行打球比赛。declare(申明)用词太大;mention(提到一件事/一个人) 和persuade (说服)在本句中用法不当,suggest we (should)play 是虚拟语气。所以答案为D。.
(2) 根据词汇的固定用法判断答案
有些答案的选择取决于动词与介词或副词的搭配、动词和名词的搭配以及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以及动词和名词的特殊用法等,同时要根据内容判断正确的答案。例如:
When the score was 16 up, I was having serious doubts about staying alive until 21 years old, let alone 53 that many points.(2003NMET)
A. scoring B. completing C. receiving D. keeping
本句中的points为比赛所得的分,本题中的C选项receiving(收到,得到)是最能让考生选错的一项,然而比赛中的得分(动词)应该用score。而completing(完成)以及keeping(保持,保留)在本句中就没了意义。所以答案为A。
(3 ) 根据社会及生活常识推断答案
有些题要根据常识来判断。完形填空本身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文章本身蕴涵着各类相关知识。如果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常识,会使文章问题简单化,也是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例如:
His big stomach has always ballooned out between his T-shirt and trousers. Although the family often 43 about that., Ed refused to buy a larger T-shirt or to lose weight.(2003NMET)
A. cared B. forgot C. quarreled D. joked
这一句讲Ed胖的肚子像气球一样突了出来,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应该可以判断,家里人经常笑话(joke)他。但他还是不去买宽大(larger)的衬衣来掩盖突出的肚子;也不减肥以减小已经很大的肚子。care about something 表示“在意,关心”,是静态动词,不适合用often 来修饰。forget和本句逻辑不相符;quarrel与实际生活不相符。
(4) 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判断答案
高考完形填空题中,有许多前面的空白处选项取决于上下文中提供的有关信息。例如:
I laughed quietly, figuring on an 38 victory. (2003NMET)
A. unforgettable B. unexpected C. easy D. early
本句中laugh quietly(暗暗窃喜)表示自己将处于有利位置,估计自己将轻易(easy)取胜(victory)。而unforgettable(忘记不了的)和unexpected(意想不到的) 与本句逻辑不相符;early 和本句意思无关。所以答案为C。
(5) 根据上下文的逻辑推理判断答案
文章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常常用一些连接词来表达:有表达并列对等关系的and, as well as等;有表达转折关系的but, yet, while, however等,有表达因果关系的so ,therefor, as a result, because of, due to等。例如:
My cousin must have made an effort to get himself into shape. 48 , at the point in our game when I’d have predicted(预计)the score to be 9 to 1 in my favor, it was instead 7 to 9-and Ed was leading(2003NMET)
A. After all B. As a result C. Above all D. At last
上文讲到Ed的体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文就要讲体形变化对这场球赛的影响, 所以用as a result(结果是)来引出体形变化的结果。而after all (毕竟),above all(最重要的是),at last(最后,终于)都与本句意思无关。
3、认真审读,仔细验证
填空完毕之后,一道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认真审读,验证答案。一篇残缺不全的短文经过修补之后,如果在意义、逻辑、联系、搭配等方面都能顺理成章,那么它就基本上恢复了本来面目了。如果发现不够顺畅的答案,凭语感重新考虑。
总之,我们做完形填空题时 要遵循完形填空题的命题规律,掌握它的命题特点,注重解题步骤和方法,不断训练,以提高解题能力和水平。
篇9:联想方法在高中数学解题思路的应用论文
摘要:高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拥有简洁明了的解题思路便显得十分关键。传统的训练模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解题思路很容易受到限制。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应用联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解答题目,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联想方法;高中数学;解题思路
对高中数学教学来说,虽然题目类型较多,不过各类题型通常具有一定的类似特征,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能高效地解答同类题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一个明显的误区是内容与实际相脱离,因此,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联想方法,引导学生寻求数学题目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在联想中活化思维。
一、应用直接联想方法,指导快速解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明了的数学概念指引学生对题目进行直接联想,从中寻求正确、恰当的解题方法。与其他联想方法相比,直接联想属于一种基础且简单的联想方法,只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公式与概念即可。例如,在学习完《集合》一课后,教师设置以下练习题:如果{1,2}A{1,2,3,4,5},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有多少个?假如C={1,2,3,4},M={1,2},N={2,3},则C∪(M∪N)=____;点的集合M={(x,y)|xy≥0}指的是什么?设集合A={x丨1
类比思想方法是把两种类型不同的学习对象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和对比,从中寻求两个题目的相似之处。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运用类比思想展开教学,整理一些同类题目,指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相同点,锻炼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其中包括解题思想、解题思路和题目性质等,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题目时学会触类旁通[1]。例如,当学习完“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有关知识后,由于两种数列的性质有一定的类似性,教师可设置题目:在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中有an=am+(n-m)d(m、n∈N+),类比到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bn}中有____;在等差数列{an}中,有a1+a2+a3+....+a2n+1+(2n+1)an+1,根据以上性质,在等比数列{bn}中,有等式____成立。如果等比数列{an}的前n项积是Tn,则有T3n=(T2n/Tn)3,类比得出以下正确结论:如果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Sn,则有____;在等比数列{an}中,假如a9=1,则有a1×a2×...×an=a1×a2×...a17-n(n<17,且n∈N*)成立,根据上述性质,在等差数列{bn}中,如果b7=0,那么有____。如此,依据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之间的类似性展开解题训练,引导学生运用类似联想进行解题,使他们学会举一反三,找准题目之间的类似关系,求出正确答案。
三、使用抽象联想方法,实现化难为易
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不少题目往往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题条件与公式信息,学生需要对题目内容进行二次处理,使其厘清解题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内在联系,从深层次角度理解和研究题目信息,最终顺利解题。所以,高中生应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拥有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与联想能力,能够从一些复杂的题目中准确、快速地提取有用的信息。在函数解题教学中,由于函数类题目往往比较复杂,教师应指引学生使用抽象联想方法将复杂知识点变得简单、易懂。例如,函数f(x)=ax4+bsin3k+ck3+dk+2,满足f(1)=7,f(-1)=9,且f(-2)+f(2)=124,求f(2)+f(2)的值。在本道题目中一共有4个未知数,不过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可以罗列出3个方程式,无法使用直接联想法处理题目。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题目中的式子结构,使用抽象联想方法概括其中的解题条件,他们能发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有一定的对称关系,包括f(1)和f(-1),f(-2)和f(2),以掌握这一信息为前提,采用整体代入法与偶数性质求出答案。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抽象联想法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确定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抽象联想方法的应用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四、采用对立联想方法,减少解题错误
对立联想即在解答数学题目过程中,针对题目信息中的对立面进行联想,这里的题目信息不仅可以是图形样式,也可以是文字样式,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对立联想方式对高中生来说虽然难度相对较大,但有着较强的灵活性和可行性,他们应更加全面、细致、深入地掌握题目信息,使其根据题目固有内容形成准确的解题思路,尽量减少错误解题现象的出现。例如,在《不等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目:已知方程x2+2mx-2m=0,x2+(m-1)x+2m=0,x2+4mx-4m+3=0,这三个方程式中至少有一个方程式能够得到实数解,那么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在解答这一题目时,假如学生一开始就求方程的实数解,但这三个方程式的实数解可能存在7种情况,导致计算难度增大,还容易出现错误。教师应引导学生基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对立面,结合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其对立面“三个方程都不存在实数解”的解答方法较为简单,只需要让(2m)2-4(-2m)<0,(m-1)2-4m2<0,(4m)2-4(-4m+3)<0这三个不等式能同时成立就行。这样,教师帮助学生把题目中的文字语言转变为数学语言,再探索该类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采用对立联想法进行解题,不断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解题准确率。
五、借助表征联想方法,把握题目关键
表征联想是一种特殊的联想方法,指的是在审题时厘清题目中的问题结构,包括解题图形、条件、关键词和信息等,辅助学生联想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例如,在教学《平面向量》一课时,教师运用习题:已知平面向量a和b之间的夹角为60°,假如|b丨=1,求|a+2b|的值是多少?在处理这一数学题目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包括模的坐标、向量与夹角,利用夹角可以联想到向量数量积的公式。向量数量积公式有两种表达方式,分别为向量的模与夹角的余弦值乘积方式、坐标式。解析:学生能通过向量坐标将模表示出来,之后找到题目中的主要解题条件,教师则应采用粗细线条将题目中已知条件的关键句——夹角标注出来,让他们清晰地找到关键词,为其指明解题方法,并以此为前提将最终表达方式确定下来。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于表征联想方法分析题目,在关键词的提示下快速找到解题重点,把握解题关键,将题目中分散的解题条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顺利解题。
结语
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关系到教学成败,教师需根据具体题目指导他们灵活应用直接、类比、抽象、对立和表征等联想方法,并与其他解题方法巧妙整合,在日常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联想思维水平和解题能力。[参考文献][1]徐兵.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微课应用的意义和策略[J].
篇10:初三重要数学考题的解题方法解析论文
初三重要数学考题的解题方法解析论文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重要考题更具有综合性与全面性,注重对初中学生的全面考查。初三是初中学生升学考试前的重要时期,应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可以说,初中数学初中重要考题一直是学生的难点问题。初三学生在系统学习过初一、初二、初三的课程后,对初中数学知识的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重要考题是知识与方法综合性的体现,主要考查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于初中数学教师与学生来说,初中数学重要考题一直都是重点关注的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个知识点,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师的难点问题。
一、初中数学初中重要考题的发展趋势
教师作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引导者,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在课前备课工作中认真挑选重要的初中考题,对其知识点进行细分,将重要考题讲解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此外,初三也是巩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尤其是初三重要考题的.题型也越来越灵活。总的来说,初中数学重要考题主要发展趋势分为:第一,考察学生通过建立坐标系实现数形结合,正确处理代数与几何的关系;第二,通过构造函数与方程式,考察学生对抛物线或直线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能力;第三,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几何与代数的思想。考虑到初中数学重要考题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全方位检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考察,并且其解题方法与涉及的知识点也较为全面、广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了解并掌握初中数学重要考题的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更为有效地解题思路与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三重要数学考题的解题方法解析
1.存在性问题
可以说,存在性问题是近年来必考的重要考题,主要包括点的存在、线的存在、直线的存在以及平行、垂直、相等的存在等。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经过O(0,0)、A(4,0)、B(3,-2√3/3)三点。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以OA的中心M为圆心,OM长为半径作⊙M,在(1)中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过点P作⊙M的切线,且与x轴的夹角为30°,若存在,请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注意:本题中的结果可保留根号)
评析:该题第(1)问主要考察学生对抛物线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问题设置难度不大;而第(2)问则是通过采用树形结合思想,对点的存在问题进行解析。对于该存在问题,应先肯定假设,进而进行精确的计算与推理。
2.动态几何与动态函数问题
随着初中试卷的改革,动态几何与动态函数相结合的题型作为初中数学重要考题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对于该种问题的解析,主要是应找到每一时刻关键的动态变化,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相关原理,解函数解析式。
综上所述,初三数学考题的题型越来越灵活,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根据常见的重要考题类型,重点讲解初三考题所考知识点及解题方法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对重要考题的解题能力,并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海华,俞凯。我们为什么想不到“平移变换”---一道模拟试题的争鸣与思考[J].中小学数学,,(09):17-18.
[2]葛正锦。“练”在初三数学复习中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95):59.
篇11:用哲学方法构建阅读教学科学方法体系论文
用哲学方法构建阅读教学科学方法体系论文
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专门阅读方法的整合与匹配,使我们从更高层面来开辟一条研究阅读教学科学方法的思路与通道;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能充分地吸收和运用其他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和人文知识的科学理论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从事一切科学研究、实验,进行各项实际工作的最普遍的方法,是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般的科学方法和专门的科学方法都是哲学方法的具体体现,都离不开哲学方法的指导。从小学阅读教学方法来说,以往我们基本上是从微观到微观,更多地运用“五步阅读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积累性阅读或鉴赏性阅读的训练,尽管也收到了一定的阅读教学的效果。但是,从哲学的理论体系与阅读教学的科学体系来考量,再根据新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原则来考虑,要想取得阅读教学的理想效果,就很有必要从宏观到微观构建起以哲学方法为指导的,一般科学方法与专门阅读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阅读教学科学方法体系。即: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阅读教学方法的整合与匹配的阅读教学结构体系。(图示1)
这种整合与匹配,能使我们从更高层面来开辟一条研究阅读教学科学方法的思路和通道,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能充分地吸收并运用其他科学理论方法来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本文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小学阅读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作粗浅的阐述。
根据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对立统一的原理,从阅读教育、阅读教学过程、阅读方法三个方面摆正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是构建阅读教学科学方法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要构建阅读教学科学方法体系,就得研究阅读教学的过程及在这个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广义上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否可以理解为“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受教育者对阅读材料(课文、图书、报刊、影视、网络等无声和有声的)进行吸收、内化、表现的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对编入课本的一篇篇范文的课堂阅读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根据马克思主义主观与客观对立统一的原理,我们以为,首先要在阅读教育、阅读教学过程和阅读方法三个方面摆正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这是构建阅读教学科学方法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一、处理好阅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宽定为:“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是一门人文学科,既要掌握语言文字这一交际工具,为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又要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一性质把语文教育对个体人的发展和国家对人的培养与发展的规定性作了明确的定向。而〖易?贲中对“人文”的定义是:“文明以止,人文也。”又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既然“人文”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和文明,那么,《大纲》对语文“人文学科”的诠释:“优秀的文化和人类的文明”是正确的。语文,既然是一门人文学科,那么阅读教育就必然承载着对人类文化、文明的继承、演化、发展的任务,而这种承载、演化、发展的过程从个体人生存、发展的主观需求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者便是阅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是客体;但从国家和民族图发展、求进步的需要来说,受教育者变成了阅读教育的客体,教育者受国家、民族的'意志和规定对受教育者施以教育,便成了阅读教育的主体。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统一的,互相联系的,又是互相制约的。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构建阅读教学科学方法体系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
二、处理好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再从狭义的课堂阅读教学过程看,阅读者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定向地在课堂内进行阅读实践活动。通常情况下,学生学习一篇篇课文,通过无声或有声地诵读、感知、领悟语言材料,进行积极的心理思维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梳理,进而达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理清结构、领悟方法、积累语言等阅读目的。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在进行阅读的实践活动,阅读实践的对象是一篇篇课文的语言材料。因此,学生与教师都是阅读实践活动过程的主体,文章的语言材料是客体,主体受到客体的影响与制约。但是,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按素质教育的要义,学生个体是阅读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服务于主体的客体。我们提倡教师在阅读活动中以一个“服务员”的身份参与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彻底摒弃“师道尊严”的做派,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这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侯也会随阅读实践的需要,主、客体进行移位,并转换角色。这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在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中,摆正教与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并承认主、客体矛盾的对立统一与互相转换关系,对构建阅读教学科学方法体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处理好阅读方法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
阅读方法从形式上看是主观的,与阅读主体的阅读目的有着必然的联系。阅读的主体为了达到自己的主观目的,总是要采用或制定一定的阅读方法。科学家严济慈曾说过:“每个人都要摸索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归根结底,读书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下苦功,靠自己去摸索与创造。”严老说的“摸索”与“创造”就是指读书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它属于主观形态的东西。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阅读主观的作用,尤其对小学生而言,即使他有着先天的禀赋或幼时养成的一些阅读兴趣和方法而放弃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的传授、指导。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文明演化的过程,人们无不对阅读方法进行研究、传授。因此,阅读方法又是客观的。这种客观,对阅读主体(学生)来说,主观的阅读方法同样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如:阅读的性质(理解、评价、积累、创造、发展)、阅读目的的主客观需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的阅读教学目的)、阅读者所处的阶段(学生不同年龄段和认知段)、学生所处的阅读环境(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环境)、阅读的种类(教科书、图书、报刊、影视、网络)等。列宁说过:“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这种阅读方法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构建阅读教学科学方法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运用马克思主义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观点、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结合一般的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等科学方法,构建阅读教学科学方法体系,揭示出阅读教学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提供科学的方法论,使长期大量进行的阅读教学活动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断获得理想的阅读效果。
阅读活动是人的生理、心理、心机的综合活动过程,而阅读教学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循序渐进的双向活动过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观点、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实践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等一般的科学方法,构建起阅读教学科学方法体系,揭示阅读教学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提供科学的方法论,使我们长期大量进行的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活动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断获得理想的阅读效果。
我们在构建阅读教学科学方法体系时,参阅了古今中外一些学者关于阅读活动的看法、观点,包括理论探讨,更多的是研究、整理了我国古代,如孔子、孟子、荀子、朱熹、韩愈及当代李大钊、毛泽东、鲁迅、陶行知等关于阅读(教学)方法的一些思想、理论和治学经验,再结合悄然兴起的信息时代的阅读特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宏观指导下,确立了十二条阅读教学方法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四大原则作为理论框架,首先构建起一个阅读教学原则结构系统。(图示2)
在确立十二条阅读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再根据教与学中内因与外因、客观存在与主观能动、阅读形态和阅读方式等具体表现,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态度,把十二条阅读教学原则统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四大原则之下,并运用这个“原则结构系统”作为理论依据,构建起阅读教学科学方法结构体系。
篇12:用系统变量比例脉冲方法控制超混沌的电路实验研究
用系统变量比例脉冲方法控制超混沌的电路实验研究
利用电子线路实验实现了用正比于系统变量周期脉冲扰动法(PP-SV)控制超混沌,只用单一输出信号作为反馈信号,改变原来只对系统变量进行自身替换的方式,将反馈信号加到系统的.其他变量上.将这种改进的方式用于一个超混沌电路中,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效果.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符合.
作 者:岳丽娟 陈艳艳 彭建华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长春,130024 刊 名:物理学报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ACTA PHYSICA SINICA 年,卷(期): 50(11) 分类号:O4 关键词:超混沌 电路实验 脉冲扰动 反馈控制篇13:高中思想政治课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浅探教育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浅探教育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非常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去认识社会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高中思想政治课非选择题的考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仔细分析近几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就能发现政治科非选择题多以社会热点立意,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难度,不好回答,也答不好。本人任教高三政治教学多年,常听到学生反映解答非选择题不知从何处着手,束手无策,答不好,失分多,很害怕做非选择题。
本人认为,掌握正确的解题办法和技巧是做好非选择题、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法宝,但其前提是要求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很扎实,对课文内容和知识脉络体系要非常熟悉,否则就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解答非选择题的基础――扎实的课文知识
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课文知识,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前提,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所谓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要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从宏观上,整体上掌握知识的脉络体系,然后在知识框架基础上再逐章逐节从微观上具体掌握基础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与部分相结合。
其次,在掌握课本知识联系的基础上,学生要有意识、经常性地训练自己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多了解国内外时政大事,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要多留意媒体中的时事分析,在阅读中勤思考what(什么是)、why(为什么)、how(怎么办);要多思考知识原理的应用角度、应用范围、切入点等等。“熟能生巧”,只有这样,才能熟练自如地解答好非选择题,避免考试时慌张、不知所措、答不好等情况的发生。
二、解答非选择题的关键――审题
审好题是答好非选择题的关键。审题分为审设问和审材料两个步骤,要坚持“一看”、“二抓”、“三领会”的方法,通过抓主要概念进行适当的发散思维,从“概念――课――节”整理出相关知识体系,然后组织相关语言做答。
首先审设问,要坚持“一看”,即仔细阅读设问,明白设问问了什么、有几问、它要我们回答什么。弄清设问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做到阅读材料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还可以节省宝贵的时间。要让学生养成答题前反复研读设问指向的习惯,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
其次审材料,即分析材料。要根据材料内容分层次逐层分析,通常以一个句号(。)或分号(;)为一个层次,不要轻意漏掉任何一个层次。材料中的注释包含着很多信息,也不能漏掉。
要弄清每一个层次的意思,然后根据每层意思再概括出整段材料的中心意思。审材料时要坚持“二抓”和“三领会”的方法。“二抓”指要善于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或中心语句,化繁为简,帮助我们理解材料中心意思。“三领会”指要通过分析材料,领会出题者的出题意图、想考查什么知识原理,判断出题者的出题方向和知识点考查范围,帮助我们更好地审题和解题。
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就必须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三、解答非选择题的核心――正确的解题思路
通过分析材料,准确判断出题者意图后,接着就要思考如何回答设问,必须有正确的解题思路,明确从何着手、从几方面来回答问题。
首先是根据材料选择原理。要根据材料,努力回忆与材料相关的课本原理知识,并把原理一一罗列出来,再根据材料中心意思,确定原理与材料的对应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的原理可直接筛除,有体现甚至多处体现的`原理则要重点论述。
其次要结合设问,理论联系实际,对原理和材料进行归纳整理。通常设问主要是回答what(什么是)、why(为什么)、how(怎么办)的题目,要求学生用原理紧扣材料分析,把二者相结合,尽可能做到完整准确全面。以2006年第39题第(7)小题为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简述其中的哲学道理。”通过审题分析,可以明确判断出题者意图在于考查学生用所学哲学知识认识“改革开放要坚持对外开放,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方针”的能力,接着就要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等哲学知识方面努力回忆与材料有关的知识。通过筛选,哲学中的内外因相结合原理最适合材料,于是用此原理紧扣方针进行分析解答。
四、解答非选择题的根本――组织答案
对于非选择题的解答是否准确完整,最终要通过书面答案来体现,因此组织好答案就显得极其重要。
综合分析近几年高考文综卷政治非选择题的答案,就能得出对组织答案的要求,即要求答案的语言表述要准确完整、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字迹整洁、格式规范、美观大方,做到知识性、逻辑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组织答案的这些要求对于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而需要学生平时有针对性地多练习。考试时考生要学会使用草稿纸,尽可能先在草稿纸上列出答案提纲,做到心中有数后,再写到试卷上,从而保证答案准确、完整、整洁,获得高分。
总而言之,高中思想政治课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要因人而异,学生要根据自身实际尽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解题办法和技巧,要在平时练习时有针对性地勤加练习,熟练掌握解题技巧,这样才能在考试中真正做好非选择题。
【用比例方法解题例举论文参考】相关文章:
10.初中数学题型经典解题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