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比况短语浅析》中的几个问题

《比况短语浅析》中的几个问题

2022-07-02 08:18: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yxic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比况短语浅析》中的几个问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比况短语浅析》中的几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况短语浅析》中的几个问题

篇1:《比况短语浅析》中的几个问题

《比况短语浅析》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  江苏省高邮市界首中学

[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今年第2期,发表了内蒙古民族师院中文系王同志的文章《比况短语浅析》(以下简称《比况》),该文从“结构特点”、“句中功能”、“表义功能”三方面,对比况短语进行了阐述,这对人们理解和使用比况短语颇有启发作用。但是,无庸讳言,该文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就此提出一些商榷意见,仅供作者和广大读者参考。

一、比况短语划分有误我认为,《比况》一文关于比况短语的划分未免有失准确。请看下面几例(序号为《比况》原文所用的)

③2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其中的比况短语是什么?《比况》认为是“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我认为,简言之,应当是“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似的”。从意义方面考虑,“我”仅仅是看到了“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身上”并没有受到什么“抚摩”,至于说“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只是“我”在看到“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之后的一种感受而已。这是一。第二,从形式方面考虑,在“使我立刻感到”与“身上受了……似的”之间,可以加上“好像”一词,而且,“好像”只有加在“感到”后才最为恰当,挪到其他地方均有不妥之处,而“好像”能同“似的”配合起来,成为比况短语的重要标志。至于“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只是对“父亲的抚摩”所作的解释说明而已,前有破折号为标志。所以,详言之,该例中的比况短语应是“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它在该例中,充当兼语“我”的谓语中的宾语。

①9路旁的柳树忽然变成了天使似的。

按照《比况》的分析,该例中的比况短语是“天使似的”。

在原文里,该例“似的”之后本是逗号,后面还有:“传达着上天的消息。”起初,“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后来,“他觉到一点凉风”,“看看路旁的柳枝,的确是微微动了两下”。柳树枝条由“一动也懒得动”到“动了两下”,这时,柳树还是柳树,并没有真的变成什么天使,但是,因为它的摆动,把风的信息带给人们,所以作家产生联想:柳树好像“忽然变成了天使(只有“天使”才可以“传达着上天的消息”)似的”。若说作家的这一联想是“天使似的”,则欠妥。顺便说明一点:因为“忽然”是修饰“变成”的,所以,一并划入比况短语才恰当。类似的还有例②0,从略。

④水是绿油油的,往来的船也不多,镜子一样的水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

《比况》认为“句中带横线部分为比况短语”。我认为,应当是“镜子一样”。而“的”字是结构助词,是联结“镜子一样”和“水面”的,从而让二者组成一个“定十中”式的编正短语,“的”字不属比况短语。

二、短语结构分析有误《比况》一文对组成比况短语的一些短语的结构的分析,也不无欠妥之处。请看下面几例:

⑥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比况》认为,在画线的比况短语中,比况助词“一样”之前的短语是“主谓短语”。我认为,“如同”是动词(相当于作动词用的“像”),“我永远想念着她”是它的宾语,所以,应当是个“动宾短语”。

⑦道静惊呆了,猛然像叫人把心摘去似的。

《比况》一文认为,“似的”之前的画线短语是个“兼语短语”,这是误将其中的“叫”当使动词看了,试问:林道静怎么可能主动要人摘去她的心呢?其实,该句中的“叫”是个介词,相当于介词“被”,用在句子中表示主语是受事。

另外,我认为,例⑦中的“像”是副词,而不是动词,也是“摘”的状语。“(猛然)像叫人把心摘去”是个“状+中+补”式的“动词短语”,绝不是“兼语短语”。

⑧台子非常高,人到市里来,第一眼望见的就是这石像,就像到巴黎去第一眼望见的是那铁塔一样。

《比况》一文认为,“一样”之前的画线短语是个“连动短语”,我看不是。其中的“到巴黎去第一眼望见的是那铁塔”,是个“紧缩复句”的形式,作前面的动词(不是副词)“像”的宾语,构成的是“动宾短语”,而不是“连动短语”。

三、句子成分分析有误比况短语常常在句中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至于例句中的比况短语究竟充当什么成分,《比况》一文的分析,似有欠当之处。看下面的例子:

①4路基的周围是蚂蚁一样密集的人群。

《比况》一文认为其中的比况短语“蚂蚁一样”是“充当定语”,我以为不是,它是“密集”一词的状语。

《比况》一文认为,前述例①9、②0中的比况短语都是充当“宾语”,因为该文关于其中的比况短语的划分有误,因而对其所充当的句子成分的分析也随之而误,实际均是充当“谓语”,它们的主语分别是:“路旁的柳树”(①9)、“极亮极热的晴午”(②0)。(参见上文“一”中的有关说明。)

四、比况短语“只能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吗?《比况》一文说,比况短语“只能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即使只据该文所举的例句看,也不单是这样。例如:

③3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

《比况》一文说该例中的比况短语“是对前一分句的解释说明”。而在本例中,除了“前一分句”,剩下的便是一个比况短语,那么,毫无疑问,这个比况短语便是“后一分句”了,既然比况短语可以成为分句,就不能说它“只能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

那么,比况短语究竟能否充当分句呢?我看下面画线的都是一个分句

△夜很静,仿佛大地睡着了似的`。

△大家都没有提到什么时候出发,仿佛这件事谁也不关心似的。

五、“也、是”表示“强调”吗?《比况》一文说:“在比况助词‘似的’等前面”“有时会出现‘也’”,例如:

①1雪团也似的海鸥会坐在岩石上的窝里,一心一意孵卵。

该文认为上例中的“也”“主要是表示强调、说明两事物间的相似已到了极点,略带夸张的意味”。我看,其实不然。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可知,当“也”同“连”配合使用时,确有“强调”之义。但例①1中的“也”字完全可以删去,它只是一个衬词,无义。这种用法,古已有之,例子从略。

①2牛郎并不觉得怎么奇怪,像是听惯了它说话似的,就转过身子去听。

该文认为此例中的“是”字“表示强调”,“主要是加重语气”。我对此似难苟同。

“是”表示“强调”,有的在句首,有的会有“的确、实在”的意思。我认为,例①2中的“是”,不但不是“表示强调”、不是“加重语气”的,而且因为前面有了“像”这一副词、短语末尾加了比况助词“似的”,语气比一般的判断语气要弱得多。

六、关于“比拟辞格”《比况》一文中有:

②6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

该文认为,在此例中,“像病了似的”,“把柳树当人来写,赋予它人的情态”,“和句子前面的成分构成了比拟辞格”。依我看,似是而非。事实是,不仅人会害病,动物、植物都会得玻写柳树有病,并非“把柳树当人来写”,并非“赋予它人的情态”,另外,也没有将柳树拟作他物来写。所以,我认为该例不是“比拟”格。这是《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一个句子,我认为,原句中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才是“比拟”(拟人)辞格。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比拟”修辞是直接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不用“像”、“好像”等词语。

七、关于“比况短语的句中功能”《比况》一文一共有三个小标题,其中有这样两个:

“二、比况短语的句中功能

三、比况短语的表义功能”

我认为,这两个小标题不能并列,因为二者之间有属种关系,“句中功能”是属概念,“表义功能”是种概念,后者被包含在前者之中。从文章的具体内容看,“比况短语的句中功能”这一部分,说明的是:比况短语主要充当定语、状语,也作谓语、宾语、补语,无疑是指“语法功能”。所以,《比况》一文的第二个小标题宜乎改为“比况短语的语法功能”。

八、关于“比况短语的表义功能”《比况》一文说:“比况短语的表义功能是多方面的。”以下分列六个方面,简言之,即:“作比喻”、“构成比拟”、“用于描写”、“表示相似”、“表示猜测”和“表示补充说明”。我认为,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用于描写”不能同其他五方面尤其是修辞方面并列,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关系”。让我们来看一看《比况》一文所列的例句(比况短语下的横线系本引者所加)。

用作“比喻”的有:

②3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②4不听话的眼泪还是像断线的珍珠似的,配对成双地往炕席上掉。

难道例②3中的比况短语,不是·描·写海浪冲击岩石溅起的飞沫升落的景象吗?难道例②4中的比况短语,不是·描·写刘桂兰对郭全海充满感情的眼泪往炕席上掉的情景吗?该文中不是也有“细节的·描·写”一语吗?

“构成比拟”的有:

②5山……又无不在参差中带着一种逸脱的神气,好像随时可以飞离地面似的。

按照《比况》一文的观点,上例中的比况短语都是“比拟”,但是,它难道不是·描·写“山”的“飘逸与活力”吗?否则该文中的“活画出”一语又该怎样理解呢?

表示“相似”的有:

②9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样,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③0我第一次看见这位粗眉大眼的队长像个孩子似的得意地笑了。

试问:例②9中的比况短语,能说它不是·描·写清国留学生解散了、盘在头上的辫子的模样吗?例③0中的比况短语,能说它不是·描·写队长潘虎笑的神态吗?

什么是“描写”?就连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介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和环境加以描绘”,“把人物和事件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叫人看了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这样的写法,叫做描写”。“这些描写(指: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引者注)都紧紧的抓住了人物和环境的特征,·运·用·各·种·适·当·的·修·辞·手·法,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把事情写得生动感人,对深刻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起了很好的作用”。

另外,像列为“描写”的例②7“她就好像丧魂失魄似的”,是不是表示“相似”?用作“比喻”的例②3、②4,用作“比拟”的例①6是不是表示“相似”?列为“描写”的例②8“她嘲弄似的驳斥道……”,有没有“补充说明”的成分?等等。该文把用不同标准划分出来的6项并列起来是不合逻辑的。

我认为,似乎可以这样说:比况短语的表义功能主要是用于描写情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比拟,有的表示猜测,有的表示解释,等等。

篇2:《比况短语浅析》中的几个问题

《比况短语浅析》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  江苏省高邮市界首中学

[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今年第2期,发表了内蒙古民族师院中文系王同志的文章《比况短语浅析》(以下简称《比况》),该文从“结构特点”、“句中功能”、“表义功能”三方面,对比况短语进行了阐述,这对人们理解和使用比况短语颇有启发作用。但是,无庸讳言,该文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就此提出一些商榷意见,仅供作者和广大读者参考。

一、比况短语划分有误我认为,《比况》一文关于比况短语的划分未免有失准确。请看下面几例(序号为《比况》原文所用的)

③2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其中的比况短语是什么?《比况》认为是“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我认为,简言之,应当是“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似的”。从意义方面考虑,“我”仅仅是看到了“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身上”并没有受到什么“抚摩”,至于说“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只是“我”在看到“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之后的一种感受而已。这是一。第二,从形式方面考虑,在“使我立刻感到”与“身上受了……似的”之间,可以加上“好像”一词,而且,“好像”只有加在“感到”后才最为恰当,挪到其他地方均有不妥之处,而“好像”能同“似的”配合起来,成为比况短语的重要标志。至于“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只是对“父亲的抚摩”所作的解释说明而已,前有破折号为标志。所以,详言之,该例中的比况短语应是“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它在该例中,充当兼语“我”的谓语中的宾语。

①9路旁的柳树忽然变成了天使似的。

按照《比况》的分析,该例中的比况短语是“天使似的'”。

在原文里,该例“似的”之后本是逗号,后面还有:“传达着上天的消息。”起初,“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后来,“他觉到一点凉风”,“看看路旁的柳枝,的确是微微动了两下”。柳树枝条由“一动也懒得动”到“动了两下”,这时,柳树还是柳树,并没有真的变成什么天使,但是,因为它的摆动,把风的信息带给人们,所以作家产生联想:柳树好像“忽然变成了天使(只有“天使”才可以“传达着上天的消息”)似的”。若说作家的这一联想是“天使似的”,则欠妥。顺便说明一点:因为“忽然”是修饰“变成”的,所以,一并划入比况短语才恰当。类似的还有例②0,从略。

④水是绿油油的,往来的船也不多,镜子一样的水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

《比况》认为“句中带横线部分为比况短语”。我认为,应当是“镜子一样”。而“的”字是结构助词,是联结“镜子一样”和“水面”的,从而让二者组成一个“定十中”式的编正短语,“的”字不属比况短语。

二、短语结构分析有误《比况》一文对组成比况短语的一些短语的结构的分析,也不无欠妥之处。请看下面几例:

⑥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比况》认为,在画线的比况短语中,比况助词“一样”之前的短语是“主谓短语”。我认为,“如同”是动词(相当于作动词用的“

[1] [2] [3] [4]

篇3:面试中经典问题

求职指导是针对于求职所设立的页面,为了是帮助广大求职者顺利的进入自己想去的公司,以下其将面试过程中常要问到的问题极其释义总结如下:

1、以往工作中您的职责是什么?DD如果描述不清,可见即使有相关工作经验,其系统性全面性也值得怀疑,

2、请讲一下您以往的工作经历。DD考察应聘者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以及描述的条理化。

3、您以往的工作经历中最得意最成功的一件事是什么?您的长处是什么?DD从应聘者的回答中,可了解他是注重个人成功还是注重团队协作,

4、您感觉还有哪方面的知识、技能或能力需要提升?DD“提升”一词比较委婉,一方面考察其态度是否坦诚,另一方面,也为日后的员工培训增强针对性。

5、对于新的工作岗位您有什么设想?如何开展工作?DD这涉及到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更有关员工工作的稳定性。

6、您离职的原因是什么?DD这是必须要问的问题,涉及员工和组织的融合性。

7、您对薪金待遇和福利有什么要求?DD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更是不必多言。

各类简历模板、面试技巧、自我鉴定书写可以参看58求职指导

篇4:汉语短语的分类问题

汉语短语的分类问题

一  汉语短语结构类型的分析

1.1  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有关汉语语法的论著对短语的分类基本上是按外部功能和内部结构这

两个标准来进行的,其中以内部结构为标准的分类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其实,汉语短语分类中的“功能说”和

“结构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叶斯丕森和布龙菲尔德理论的影响。在结构分类方面,布氏的句法结构观念似

乎特别适合于汉语,因为汉语词的构成方式、短语的构成方式和句子的构成方式是那样相似,以至布氏的句法

结构类型的分析可以直接应用于汉语每一层面上的语法单位的结构分析。短语在汉语语法单位中处于一种枢纽

地位,因此,短语的结构类型可以上通句子下至词。这是汉语语法单位进行结构分析的一条捷径,发展到顶峰

就是“词组本位说”。如范晓先生在《说句子成分》、《关于结构和短语》①等文中多次提出:汉语的句子结

构和短语结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除独词句外,句子只不过是独立的短语而已。根据这种观点,应当

是有多少种结构的短语,相应地便会有多少种结构的句子。

1.2  “词组本位说”把句法结构类型和短语类型完全对应起来,即以分析短语的结构类型为基础,扩

展到句子结构。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它有可取之处;从实际的作业上看,它也具有相当的成效。它操作起来十

分简便,似乎可以一以贯之地分析汉语的一切“结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是这种简便掩盖了汉语短

语类型分析的句法分析中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如(一)是不是每个短语都可以在结构类型中找出它的归属?有

的虚词和实词组合,其内部结构关系如何看待?(二)结构类型相同的短语,为什么其语法功能和转换关系不

同?比如“人才交流”和“学者讨论”在结构分类中都是主谓关系,但前者能作“进行”类动词的宾语,后者

不能;前者能在受定语限定之后作主语或宾语,后者不能。(三)许多结构类型不同的短语却有同样的语法功

能,这是为什么?

短语同词一样是静态的、备用的语法单位,对它内部进行分析以及据此而进行的分类,其标准与动态的、

使用的语法单位—一句子的分析不应该是一样的,事实上,构成短语的成分和构成句子的成分也并不具有完全

的同一性。吕叔湘先生认为“从语素到句子”有一个“中间站”,即短语。②这里我们借用下“中间站”这个

说法。我们认为,如果说汉语语法单位由静态转化为动态有一个中间站的话,那末这个中间站不是短语,而是

句子成分。语和短语都需要这个中间站的过渡,才能由静态的备用单位转化为动态的使用单位。③“词组本位

说”所做的单纯的结构分析究其根源是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单位,因而没能解决上述问题,也就不能使短语

研究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正因如此,目前有些学者对“词组本位说”提出质疑,试图把短语的结构和句子的结构区别开来,进而建

立词法、短语法(有的学者叫“下句法结构”)、句法三足鼎立的语法分析体系,④这一步迈得很勇敢,也颇

有见地。如果把短语法单列出来,那末短语分类就和句法结构分类有了质的区别。但他们的分类如仍按短语内

部的结构关系来确定,上面提出的问题就仍无法解决。

二  短语分类的原则

2.1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给短语分类。有一个原则问题必须加以强调,那

就是同划分任何语法单位类别一样,给短语分类也应该遵守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则:划分出来的类别能够有效地

服务于分析。反过来说,就是:不管用什么标准来划分,只要划分出来的类别可以用来有效地说明语法规律,

这个分类就应该是有效的语法分类。

基于上述原则,就我们已经掌握的语言材料进行试验的结果来看,依据短语内部的语义关系进行的分类能

够较好地服务于语法分析的目的,能够较好地解决至今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些句法分析问题,如句法分析中的主

宾类问题。用这个新的分类能够较好地说明短语作为与词一样的静态单位,其内部语义关系的不同对它的句法

功能以及对包括它在内的更大一级的句法结构有什么影响,而这些问题是依据结构关系分类所无法说明的。事

实上,类似这种分类的观点已经有人在实际的语法分析中运用过,只不过是非自觉的罢了。比如许多学者分过

“受事主语句”的特点,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他们的意识中肯定是把“施事—一动作”格式和“受事—

一动作”格式加以对比,而这两种格式正是从分析语义关系的角度确定的。我们不过是试图把这种零散的、不

自觉地运用语义关系进行语法分析的做法当作一种理论依据加以系统化而已。

2.2  我们给短语分类的标准是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当然,语义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因此这里

就需要给语义标准界定一个范围。如前所述,从分类的目的和结果来看,以语义关系为标准的分类也应该是语

法分类,因为它最终是为解释语法现象或语法规律服务的。这种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不是指个别的词与词之

间的具体关系,而是指某类性质的词与另一类性质的词之间的概括关系。

任何一种语法分析方法都至少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切分层次;二是揭示被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immedi

ate constituent)之间的关系。切分层次是对结构的处理(实际上也与语义有关),而说明直接成分之间的

关系却与语义直接相联系,要想完全脱离开语义关系是不可能的。由于这种事实,再加上没有分清作为静态的

备用单位的短语和作为动态的使用单位的句子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法单位,目前许多语法论著中对短语结构关

系类型的说明实际上是把短语内部的语义关系(如并列关系、补充关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主谓

关系)以及句法成分的语法地位(如偏正关系)纠结在一起了。

2.3有的语法学者早在十年前就提出了短语和句子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法单位,短语同词一样是静态语

法单位,“其内部的词与词之间就只有单纯的语义关系,而不存在其他关系”。并据此提出了十类语义关系,

见下:

Ⅰ并列:机关学校    阅读      欣赏

Ⅱ限定:秀丽景色  大胆设想

Ⅲ补充:解释清楚  热得淌汗

施动:风吹  人住

动施:吹风  住人

Ⅴ动受:展览书画  维修房屋

受动:书画展览  房屋维修

Ⅵ评议:应该参加  能够胜任

Ⅶ同Ⅶ判断:是高山  叫海洋

Ⅷ同一:首都北京  班长小李

Ⅸ描写:衣着朴素  成就辉煌      Ⅹ双受:问他问题  给我知识[⑤]

就我们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看,这种分类大概是第一次以语义关系为标准的短分类,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短语

与句子的本质不同。我们将在这种分类的基础上探求一下语义关系的不同是如何影响短语本身的句法功能,如

何影响包括短语在内的更大一级句法结构的。

需要说明的是“歧义结构”,因为从语义关系的角度无法确定“咬死了猎人的狗”是限定关系还是动受关

系。“歧义结构”是短语脱离语境而产生的现象,在具体语境中,短语的内部关系只有一种,因此“歧义结构

”对我们以语义关系为标准的分类没有影响。

三、验证语义标准短语分类实用性的方法

3.1如前所述,我们所做的语义标准分类是为了揭示短语内部语义关系的不同对句法结构和句法分析产

生的影响。就我们观察的结果来看,它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是充当句子成分时的

搭配能力;二是句子结构的变换关系;三是如果短语由语言单位转为言语单位,即成为句子时,这些句子所具

有的特点。语义标准短语分类的实用性即在于此。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下面具体验证的时候,并不一定在三

个方面同时进行验证,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并不能在三个方面同时产生影响。这里只就其中的一个或两个

方面进行验证。

验证的方法是比较,比如用语义标准划分出来的两种不同类别,用结构标准来划分却是相同的,属于这种

情况的如施动短语不同于受动短语,但两者的结构关系;却是相同的类别,用结构标准来划分却是不同的,与

此相反,用语义标准划分出来的两种相同属于这种情况的如施动短语广义上相同于施动短语(主席团坐着/坐

着主席团),但就结构关系看却是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

3.2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选择比较重要而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施动动语和受动短语来比较。倘若把这两

种短语区分开来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说明一些语法现象和规律,那就证明语义标准分类是有实用价值的,因为,

如果用结构关系标准来分,它们就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主谓短语。我们希望这种比较能起到“管中窥豹,可见

一斑”的作用。

比较两种事物必须以一个在外的条件为参照点,被比较的事物在这个参照点上呈现出相同或相异之处,这

样的比较才有意义。对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进行比较,也需要参照点。我们找到两个参照点:一是两类短语由

静态的语言单位转为动态的言语单位时的自足条件,二是两类短语充当句子成分时的搭配能力。下面我们分节

讨论。

四  两类短语由语言单位转为言语单位时的自足条件

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在结构类型中都是主谓短语,按照一般语法著作的说法,一个主谓短语具备了一定的

语调或加上一定的虚词就可以由语言单位转为言语单位—一句子。但是,是不是必定转成一个自足的句子呢?

回答是否定的。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许多语法著述都讲到受事主语句的特点(或限制),而不提或很少提到施

事主语句,因此给人的印象是施动短语似乎更容易直接转为自足的句子。其实不然,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转为

言语单位进有各自的自足条件,而各自的自足条件又呈现出明显的对立,这种对立又主要表现在谓语动词方面

4.1丁声树先生在谈到受事主语句的特点时说:“……从谓语方面看,谓语往往不是一个单独的动词,

动词的前后多半有别的成分”。[⑥]这个概括当然是正确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受动短语转成的言语单位

就是受事主语句,因此,我们谈受事主语句谓语方面的限制,实际上就是分析受动短语转为受事主语句(言语

单位)时表现在谓语动词方面的自足条件。

施事主语句对谓语是否由一个单独的动词充当的这一要求不是强制性的,如一些不及物动词作谓语,前后

可以没有别的成分,如:

(1)明天下午的会李校长发言。(2)我休息,他劳动。以上两例的谓语都是由一个单独的动词充当的

,而且这几个动词本身又不能带宾语,这和动词本身是不及物动词有关。

但是,汉语中的动词绝大多数是及物动词,多数施事主语句的`谓语动词也是由及物动词充当的。另一方面

,受事主语句的谓语动词则必须由及物动词充当。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转为句子的自足条

件完全不同。

由施动(及物)短语转化而来的施事主语句,及物动词必须带着它的受事,否则尽管从结构上看主语和谓

语俱备,但它是不自足的,比较下面两个例子:

(3)医生们治好了他的病。

(4)*医生们治好了。

例(4)是不成立的。而由受动短语转化而来的受事主语句,因主语是它后面的及物动词的受事,因此,

动词一般不带受事宾语仍是自足的,如:

(5)他的病治好了。

(6)这首诗背下来了。

4.2  事实上,人们在理解句子时,必然会受到两种短语的不同自足条件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下

面两个例句来证明这一点:

(7)敌人打退了。

(8)我们打退了。

&n

bsp;例(8)无论怎样理解都是不自足的,“我们”不会是“打退”的受事,而例(7)尽管“敌人”也可以

是“打退”的施事,但这个句子只有理解成受事主语句时才是自足的,而且按照常理,人们一定会把这个句子

的主语理解成受事。

受动短语转化而来的受事主语句,其主语担负着语法和语义两个层面的任务:从语法上看,一个句子必须

有一个话题,即主语。假如这个话题在表层结构中没有出现,它一定被语境承担了。话题可以是施事,可以不

是施事,受事主语句的受事就是话题。从语义上看,一个及物动词必须带着它的受事,不管这个受事在什么位

置,也就是说,受事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后面,也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前面。及物动词的受事若不出现,它在语义

上就没有着落,以施事、受事与同它们相联系的及物动词的关系而论,受事似乎更重要一些,这一点还可以通

过“把”字句和“被”字句的比较中看出来。

“把”字引进受事,“把”字后面的受事不能省略,如:

(9)我把信写完了(不说“我把写完了”)而“被”字引进施事,在许多情况下施事可以省略,如:

(10)小王被人打了(可以说“小王被打了”)我们认为受事主语句可能就是为了满足语法和语义两个

方面的要求而存在的,也正是因为满足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例(5)(7)才是自足的,而例(4)(8)

不成立。又如:

(11)罪犯枪毙了。(12)行刑人枪毙了。例(11)是自足的,因为它是由受动短语转成的句子;

例.(12)不自足,因为按通常的理解,它是由施动短语转化而来的,如果它原本是个受动短语,那末当它

转化为句子时,动词的前边必须加上表示被动意义的虚词,如“被、给”等才合乎自足的条件。当然它也可以

是施动短语,那就必须在及物动词的后面加上受事“犯人、罪犯”等才能自足。

总之,按结构关系标准分类,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属同一类型,那末这种分类对揭示两类短语因语义关系

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的语法特点就没有任何成效,相反,按语义关系标准把它们加以区分,就能很好地说明它们

各自不同的语法特点所产生的根源。

五  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作句子成分时的搭配能力

按结构类型来说,主谓短语(包括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可以充当六大句子成分(这里仍沿用传统的称谓

)中的任何一种,但是,充当某一相同的成分时,由于二者的语义关系不同对句子的另一成分有不同的要求,

或者对短语本身有一定的要求。下面分别讨论。

5.1  作谓语

受动短语作谓语要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一方面句子的主语必须是受动短语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

(施事),另一方面短语内部的受事的范围也比较窄,或者由泛指代词“什么、谁”等充当,或者由遍指性名

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并且动词前有副词“也、都”等与之呼应。如果不是这样,往往是同式句子并列出现,

如:

(1)他什么都不说。(2)他样样事都会做。(3)大水……,头也不抬,话也不说。在意念上,以上

各句的主语都是受动短语中动作的施事。从变换式上来看,遍指性句式的施事主语可以和短语里的受事互换而

不改变句意。如:

(4)什么他都不说。(5)样样事他都会做。它们可以自由变换的原因大概是这类句子的格式比较固定

,以“S-O(遍指性受事)一也(都)-V”这样的格式作标志,不会把动作的施事和受事弄混。

当然,除了上述两个条件外,还有一种情况,即受动短语里的受事是一般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如:

(6)我这辆车买贵了。(7)王师傅那套西装做大了。(8)小刘帽子戴歪了。⑦(6)-(8)的主

语都是施事,受动短语里的受事都是由一般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的,而非周遍性词语充当的。这三句有两个

共同的特点:一是主语和受动短语里的受事之间具有领属和被领属关系;二是充当谓语的受动短语中的动词后

面都有形容词补充成分。我们知道,描写短语作谓语时,主语和描写短语里的被描写成分之间一般情况下是领

属和被领属关系,如“他性格坚强”、“李明眼圈红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测:这类受动短语作谓语对短

语内部动词的要求是,必须有形容词补充成分,这个形容词补充成分的语义指向是短语里的受事,如例(8)

的深层语义关系是“小李戴帽子,帽子歪了”,可以简说成“小李帽子歪了。”后者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与

“李明眼圈红了”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可以说,动词后面带形容词补充成分是这类受动短语作谓语的一个必要

条件,如果没有形容词补充成分,这个句子就不成立,如“*小刘帽子戴了”,如果把形容词补充成分换成时

态或趋向补充成分,句子就觉得不够自然,如“*小刘帽子戴过了”,“*小刘帽子戴出去了”。

如果把主语和受动短语里的受事调换过来就成了施动短语作谓语。施动短语作谓语时对上述要求不是强制

性的,而是可有可无的,如:

(9)这辆车我买贵了。—一这辆车我买了。

(10)那套西装王师傅做大了。—一那套西装王师傅做了。

施动短语作谓语,一般不受这么严格的限制,其主语一般是非生命体,在语义上是作谓语的施动短语中动

词的受事(这是最常见的形式),但也可以是生命体。如:

(11)桌子我搬走。        (12)这个人我认识。

例(12)的主语和施动短语中的施事都是生命体,可见施动短语作谓语对句子的主语和短语本身结构的

要求都不严格,只要是生命体作施动短语的施事就可以了。又如:

(13)谁的孩子妈都爱。

当然,这方面没有限制,那方面就要有所“补偿”。从变换式上来看,许多施动短语作谓语,其主语又是

>非生命体时,二者往往不能自由互换,下面例子中右侧的句子都不成立:

(14)汉语我辅导,(英语你辅导。)—一*我汉语辅导,(你英语辅导。)

(15)桌子小王搬走了—一*小王桌子搬走了。

有的施动短语作谓语,虽然主语是非生命体,但二者仍然互换,如例(9)(10)句可变换成例(6)

(7)那样,这可能和二者之间具有领属关系密切相关,例(14)(15)句的主语和施动短语中的施事之

间没有领属关系,因而二者不能互换。

还有一种受动短语作谓语的情况,如:

(16)姐姐手扎了。          (17)我眼睛迷了。

这种受动短语作谓语和上文讲过的情况不同,其主语在意念上并不是受动短语中的动作的施事,而是受事

,真正的施事是另外一种事物,如“针、木刺”或“沙子、风”等等,在表层结构中它们都没有出现。主语和

受动短语中的受事,在意念上不是施受关系,而是领属关系。正因为二者都是受事,它们之间尽管具有领属关

系,仍不能像例(6)和(9),例(7)和(10)那样互换,而且这种“O[,1](受事)—一O[,2

](受事)—一V”句式的谓语只能是受动短语,下面的句子是不成立的:

(18)*姐姐木刺扎了(手)。  (19)*我沙子迷了(眼睛)。

5.2  作宾语

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都可以作宾语,表示事件或抽象的事物。但它们作宾语时,整个句子的谓语动词要受

到一定的限制(这一点和它们作主语时对谓语的要求是一样的),即很少以动作性很强的动词作句子的谓语,

往往由表示心理活动、感觉现象或表示判断的动词来充当。因此,从总体上说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作宾语时没

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有些意义类型比较特殊的动词作谓语,对两类短语有不同的选择;反过来说,正因两

类短语的内部语义关系不同,才使其一可与此类动词搭配,另一个不可以与之搭配。如“进行”这个动词在意

义上表示持续性活动,在语法上它是一个形式动词,本身不表示动作,真正表示动作的是它后面的动词,“进

行”则在动作动词前承担表达时态的任务,并把后面的动词由谓语改变为宾语。“进行”的宾语一般是动词,

而且用作宾语的动词本身下能再带宾语。有时,“进行”的宾语可以由受动短语充当,但不能由施动短语充当

。如果我们按结构类型来分析,只能说有时“进行”的宾语可由主谓短语充当,这种说法掩盖了两类短语的不

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的语法现象。下面的两个句子都是不成立的:

(1)*进行干部学习(材料)。  (2)*进行我们交流(思想)。而我们可以这样说:

(3)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进行思想改造。

许多语法学者在研究句型时,运用设计框架的办法来验证句型的不同,这里“进行--非名词性宾语”也

构成一个框架,它是区别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各自不同的语法功能的一个标志。

5.3  作被限定成分

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如果前面没有限定成分都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并对谓语动词有大体一致的要求。如果

前面有限定成分,受动短语仍然可以作主语和宾语,施动短语一般不能。下面两句的被限定成分都是由受动短

语充当的:

(1)1984年,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2)我们必须做好机构变动中的人员调整。为什么不能换成施动短语呢?原来,施动短语既不是名词性

的,也不是动词性的。而作被限定成分的受动短语,其动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兼类词(兼动词名词)的倾向,

如(1)(2)句中的“改革”“调整”,又如“这个村的田间管理”,“家庭领域里的精神文明建设”等。

因此,受动短语可以以其整体功能的名词性充当普通名词经常充当的成分,即被限定成分。受动短语的这种名

词性使它在被限定成分的位置上的词序比较固定,因而又表现出一定的凝固性。上面两句的受动短语一般不能

变换成相应的动受短语:

(3)*……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经济体制逐步展开。

(4)*……机构变动中的调整人员。受动短语的凝固性还表现在它可以做许多学科的术语,如“苗木定

植”,“地质勘探”等等,许多刊物的名称也是这类学动短语,如“语文建设”、“汉语学习”、“哲学”研

究等等⑧,这些学科术语和刊物名称一般不用施动短语或相应的动受短语来称谓。

通过对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两类短语的不同语义关系对其语法功能的影响。我们上

面分析的语法现象,恐怕是结构分类所不能解释的,反过来却证明了语义标准分类的实用价值。可供比较的短

语还很多,如动施短语和动受短语,评议短语和动作性限定短语等等,限于篇幅,只好暂付阙如了。

附注:

①范晓《说句子成分》,载《阜阳师院学报》(社科)1983.1。《关于结构和短语》,载《中国语

文》1980.3。

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③参见申小龙《中国语法学方法论研究》,载《语文导报》1986.5。

④参见陆仁昌《关系·平面·成分--汉语词组法试论》,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1984

.1-2。

⑤吕冀平《句法分析和句法教学》,载《中国语文》1982.1。

⑥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

务印书馆。

⑦此三例转引自徐枢《从语文、语法和语用角度谈“名(受)+名(施)+动”句式》,载《语法研究和

探索》

(四),北京大学出版社。

⑧参见詹人凤《现代汉语及物动词与受事的移位中的若干问题》(打印稿1988.10)

篇5:中高考励志短语

1. 生存是人类第一要务,而快乐却是生存的唯一原则。快乐是一个人心灵和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满足,是最最纯洁和高尚的享受。

2. Be yourself ,and be the person you hope to be.

3. 想要逃避总有借口,想要成功总有方法!

4. 对的,坚持;错的,放弃!

5. 实力加自信就是一把坚韧不摧的利剑,也是通往成功的船票,实力决定成败。

6. 老虎不发威他就一只病猫!发威了他就是王者!所以人人都可以是王者但同时也可能是病猫,关键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7. 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8. 认真做人,踏实做事!

9. 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放弃。

10. 嘴里说的人生,就是自己以后的人生。

11. 拿的起,放得下。凡事别勉强!

12. 一个真正的将军是拼出来的。

13. 有目标的人生才有方向,有规划的人生才更精彩。

14. 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有希望!坚持下去才可能成功!

15. 幸福和幸运是需要代价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16. 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努力了就值得了。

17. 好多人做不好自己,是因为总想着做别人!

18. 从不奢求生活能给予我最好的,只是执着于寻求最适合我的!

19. 博学、正直、诚信!

20. 宁愿跑起来被拌倒无数次,也不愿规规矩矩走一辈子,就算跌倒也要豪迈的笑。

21. 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破,不要嫉妒要欣赏,不要托延要积极,不要心动要行动。

22. 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诺,踏上旅途,义无反顾!

23. 选山攀崖!量力而为!

24. 态度决定一切,实力捍卫尊严!人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25.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is a way.

26. 牢记所得到的,忘记所付出的。

27. 笑口常开,好彩自然来!

28.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篇6:面试中的问题

面试中的问题

面试的成功很可能就决定于你事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在面试过程中许多问题往往是突如其来、无法预测的,人与人交往时总会不时碰到尴尬的情况,即使你极小心防备,也难保不发生,尤其是在面试这种重要又紧张的场合,这类情况更容易出现。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会影响自己的整个面试表现,甚至因而前功尽弃,导致面试失败。对此专家建议应试者在面试过程中一定要镇静自如、沉着应对,最好预先了解一下面试过程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防止尴尬局面的出现。现向大家介绍几种面试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供参考:

1、考官问你,你能说一下自己有哪些缺点吗?

分析:大多数主考官问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都是想洞察一下你在碰到紧张不自在 的难题时,能否从容不迫地解决。因此,除了答案的内容外,回答时的态度也一样重要。无论你提出什么缺点,总要记住主考官要找的是一个勇于自我反省、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个人须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优缺点,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如实讲出自己的长处短处,一般不会减少获取聘用的机会。除非你的缺点会直接影响担当那份工作的称职程度。

――粗心大意。可能你考虑事情习惯从大处着眼,因此偶然会忽略细节,所以你喜欢担当整体策划的工作,而不擅长处理琐碎研讨会具体的行政事务。这种缺点作为用人单位未必十分介意,还可能因此逐步委你以需要领导才能的重任。

――固执己见。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掌握资料正确而又理由充分时,不会轻易让步,甚至不惜与人争执。他要完全肯定对方的主意比自己的好时,才会放弃己见。固执倔强确实是不妥的缺点,惹人讨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勇气与自信的证明。

――没有耐心。一个人耐心不够的原因可能是过分重视工作,希望为单位做出更大的.贡献,因而当同事未有及时完成工作就忍受不了。

2、你为什么要竞聘该职位?

分析:主考官不但会留意你回答这个问题时说了些什么,也会留意你回答问题时的态度。如果你真的能够应付挑战,这时正是好机会,让你好好总结自己先前的话,指出自己何以适合担当这份工作。主考官会据此判断你有没有自信,又能否实事求是。假如你这时候列出大堆无关联的经验技能,主考官会认为你大概不能胜任,或认为你根本误会了这份工作的性质。在面试之前,最好仔细分析自己的教育背景、资历与工作经验,了解这份工作对自己的适合程度。回答这个问题要简明扼要,一语中的,切忌长篇大论、夸夸其谈,否则言多必失。

3、你的学习成绩能否正确反映你的才能?

分析:这个问题主要是想查悉究竟你对工作的态度,是不是也跟你对念书的态度一样?如果你求学时成绩优异,切勿让人觉得你求学的兴趣比工作的兴趣浓。如果你学习成绩不好,应该坦白解释,不要企图诿过于他人,这样做只表示你不负责任。更佳的方法是转移目标,多谈自己成绩好的科目。

4、你有没有同时申请别的工作?是什么单位?

分析:如果你是应届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主考官很可能就会问你这个问题。他们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想知道你申请的工作与你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你申请的各项工作是繁杂而多样化的,便会使人觉得你毫无目标,不是过分野心便是缺乏自信。如果你只申请了一类工作,便很可能令主考官留下良好印象,认为你一心一意循着同一方向发展,做事有计划、有目的性。但也小心不要表现得过分集中找同一类大同小异的工作,以免显得单调,不懂得变通。所以明智的办法是提出两三类你已申请了的工作,并大约说明自己选择的次序。

5、你过去在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分析:以下是三个应试者的回答:“我喜欢接受新的工作挑战。当然从事新的工作,比较缺少经验,因此就需要缜密的思考与妥善的规划。我的工作压力大多产生在计划阶段,直到全部工作顺利完成,那份成就感却也是令人满足而又值得回味的。”“我刚刚从大学毕业,正在应聘工作,还感觉不到工作上有什么压力。不过以前上学时功课的压力倒是蛮重的。”“最近几年我在工作上最大的压力就是人力资源的严重缺乏。我在服务业担任管理工作已有十年的实际经验。过去面临的不是人才招募的问题,而是招进来以后的训练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最近面临的是找人困难,留人更难。”

【《比况短语浅析》中的几个问题】相关文章:

1.面试中的问题

2.《答谢中书书》问题分析

3.班主任工作计划中存在问题

4.面试中如何回答问题

5.销售中的信任问题

6.the在介词短语中的别用

7.中高考正能量励志短语

8.促销中六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9.面试中如何巧妙回答问题

10.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伦理问题

下载word文档
《《比况短语浅析》中的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