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初中议论文阅读《厚道》附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厚道》附答案

2022-05-28 06:15: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开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初中议论文阅读《厚道》附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初中议论文阅读《厚道》附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议论文阅读《厚道》附答案

篇1:初中议论文阅读《厚道》附答案

关于初中议论文阅读《厚道》附答案

厚道

①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②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③“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作:“厚道”。

④厚道不是方法,虽然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于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

⑤如果美德分为显性和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⑥厚道不是愚钝,尽管很多时候像愚钝。所谓“贵人话语迟”,迟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沉着,君子讷于言。尤其在别人蒙羞之际,“迟”的评价保全了别人的面子。真正的愚钝是不明曲直,而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以宽容给别人一个补救的机会。

⑦在人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它并非一时一事的犀利,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处世本无方法,也总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那就是品格。品格可以发光,方法只是工具。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⑧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

⑨厚道是有主张。和稀泥、做好人,是乖巧之表现,与“厚”无关。无准则、无界限,是糊涂之表现,与“道”无关。厚道的人有可能倔强,也可能不入俗境,宁可憨,而不巧。

⑩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

14.结合全文,说说文首两段有何作用。 (2分)

15.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4.(2分)引用名人名言和美国成语,吸引读者兴趣;引出本文的论题“厚道”;同时也佐证了全文的观点。(答出前2点即可)

15.(3分)对比论证(1分),明确阐述厚道的特性,是非分明,让读者对厚道有更透彻的理解(2分)。

篇2:《厚道》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厚道》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①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②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③“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做“厚道”。

④厚道不是方法,虽然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于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

⑤如果美德分为显性和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⑥厚道不是愚钝,尽管很多时候像愚钝。所谓“贵人话语迟”,迟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沉着,君子讷于言。尤其在别人蒙羞之际,“迟”的评价保全了别人的面子。真正的愚

钝是不明曲直,而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以宽容给别人一个补救的机会。

⑦厚道者能沉得住气。厚道不一定得到厚道的回报,但厚道之为厚道就在于不图回报,随他去。急功近利的入远离厚道。

⑧在人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它并非一时一事的犀利,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处世本无方法,也总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那就是品格。品格可以发光,方法只是工具。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⑨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

⑩厚道是有主张。和稀泥、做好人,是乖巧之表现,与“厚”无关。无准则、无界限,是糊涂之表现,与“道”无关。厚道的人有可能倔强,也可能不入俗境,宁可憨,而不巧。

⑾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论点。(2分)

2.说说①~③段的作用。(2分)

3.阅读④⑥⑧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段落

关键句

厚道是人的本性。

4.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3分)

答案:

1.做人要厚道。

2.通过名人名言和俗语引出论题。

3.⑥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⑧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4.运用对比论证,把两种现象进行对比,是非分明,让读者对厚道有更透彻的理解。

篇3:厚道阅读答案

①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②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③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做厚道。

④厚道不是方法,虽然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于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

⑤如果美德分为显性和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⑥厚道不是愚钝,尽管很多时候像愚钝。所谓贵人话语迟,迟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沉着,君子讷于言。尤其在别人蒙羞之际,迟的评价保全了别人的面子。真正的愚

钝是不明曲直,而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以宽容给别人一个补救的机会。

⑦厚道者能沉得住气。厚道不一定得到厚道的回报,但厚道之为厚道就在于不图回报,随他去。急功近利的入远离厚道。

⑧在人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它并非一时一事的犀利,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处世本无方法,也总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那就是品格。品格可以发光,方法只是工具。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⑨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

⑩厚道是有主张。和稀泥、做好人,是乖巧之表现,与厚无关。无准则、无界限,是糊涂之表现,与道无关。厚道的人有可能倔强,也可能不入俗境,宁可憨,而不巧。

⑩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

2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论点。(2分)

22.说说①~③段的作用。(2分)

23.阅读④⑥⑧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段落

关键句

厚道是人的本性。

24.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21.做人要厚道。

22.通过名人名言和俗语引出论题。

23.⑥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

⑧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24;运用对比论证,把两种现象进行对比,是非分明,让读者对厚道有更透彻的理解。

篇4:厚道阅读答案

荣获20xx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母校北大一次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中,讲到自己在北大上学时的一段故事。他说,我从小学一年级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北大后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一打扫就是4年,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产生这样一种情况,有时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又过了,到了1995年的时候新东方做到了一定规模,我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美国和加拿大去找我的`那些同学。这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优厚待遇,回国加盟,和我一起创业,并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4年水。我们知道,有你这样一种精神,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喝粥。”于是才有新东方的今天。俞敏洪的这段故事,引起人联翩的浮想,从这件“小事”想到了厚道做人的大道理。

厚道是豁达大度的处世之道。是待人诚恳,能宽容,不刻薄;是表里如一,吃老实饭,干老实事;是人性中的一种美德,最能打动人心。厚道让人信赖,让人踏实,让人放心,让人感动。厚道人作为朋友可交,作为同事可信,作为领导可敬。厚道人不会算计你、欺骗你、出卖你。厚道如冬日的斜阳,夏日的和风,与厚道人打交道就像在洒满月光的湖面上泛舟,让人宁静而温馨。

厚道是一种道德追求。是心地善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事不斤斤计较,遇到别人伤害不记恨,得到别人救助图报答。与厚道人相处,无须心灵设防,不用察言观色,活得轻松自然。

厚道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古训:天道酬勤,厚德载物;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厚道人在人生路上少积怨,跋涉途中朋友多。幸运总会光顾那些厚道之士,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回报,事业取得成功。

古人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人们赞美厚道,呼唤厚道,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太多不厚道的人和事存在。厚道是社会文明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抑恶扬善,厚道人越多,不厚道的人越少,就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和谐,社会的阳光越灿烂,生活的花朵越鲜艳。

小题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分)

小题2:.第一段叙述俞敏洪在北大上学时的一段故事,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第二段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认为“厚道是一种美德”? (3分)

小题5:.“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是什么意思?作者引用这句话目的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厚道是一种美德。

小题2:引出中心论点,为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小题3: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厚道是豁达大度的处世之道。”这一分论点,

小题4:厚道是豁达大度的处世之道。厚道是一种道德追求。厚道是做人的立身之本。

小题5:一个人不可以失去善良的本性,不可以增长恶习。目的是赞美厚道,呼唤厚道。(或:呼吁社会抑恶扬善。)

篇5:厚道阅读答案

①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②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③“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做“厚道”。

④厚道不是方法,虽然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于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

⑤如果美德分为显性和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⑥厚道不是愚钝,尽管很多时候像愚钝。所谓“贵人话语迟”,迟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沉着,君子讷于言。尤其在别人蒙羞之际,“迟”的评价保全了别人的面子。真正的愚

钝是不明曲直,而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以宽容给别人一个补救的机会。

⑦厚道者能沉得住气。厚道不一定得到厚道的回报,但厚道之为厚道就在于不图回报,随他去。急功近利的入远离厚道。

⑧在人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它并非一时一事的`犀利,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处世本无方法,也总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那就是品格。品格可以发光,方法只是工具。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⑨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

⑩厚道是有主张。和稀泥、做好人,是乖巧之表现,与“厚”无关。无准则、无界限,是糊涂之表现,与“道”无关。厚道的人有可能倔强,也可能不入俗境,宁可憨,而不巧。

⑾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论点。(2分)

2.说说①~③段的作用。(2分)

3.阅读④⑥⑧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段落

关键句

厚道是人的本性。

4.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3分)

篇6:厚道阅读答案

1.做人要厚道。

2.通过名人名言和俗语引出论题。

3.⑥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 ⑧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4;运用对比论证,把两种现象进行对比,是非分明,让读者对厚道有更透彻的理解。

篇7:《读书之见》初中议论文阅读附答案

《读书之见》初中议论文阅读附答案

①依我之见,读书得有“见”,即每个人要通过读书,拥有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智慧、眼光与胸怀。否则,读再多的书充其量亦不过是“两脚书柜”而已。

②读书之要,首先在于增长“识见”。“识见”即知识与见闻。一个人的知识和见闻,有些可以通过口耳相传获得,但极其有限,主要的途径靠读书。唯有读书,才能缩短时空,沟通古今,将古人和今人留下的知识和见闻转换为每个读书人自我的知识和见闻。又鉴于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我们必须做到勤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否则,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提倡越界而读,书读多了、读杂了,一个人的知识与见闻的视野自然开阔了。

③读书得有“主见”。也就是说,读书人不能人云亦云,步人后尘,将自己禁锢在作者夯筑的知识、情感、思想的围墙里。有位哲人说过:“读书时不可存有己见,读书后不可丧失己见。”读书,我们先得把作者的思想和意念读懂弄通,进入书的深层邃境,靠近其本质与灵魂。在此基础上,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读者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自己的实际反躬自求,才能有自己的见地。

④读书亦须有“灼见”。“灼见”是一种透彻的见解或者独到的见解。读书中若能用新眼光观察问题、从新角度提出问题、用新思路分析问题、用新方法解决问题,不仅利于消化书的内容,更利于培养自我的创造性思维。学者陈平原从小就背诵《明日歌》,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他对此歌“据说乃明代状元钱福所撰”产生了怀疑。怀疑这原本就是谐谑体的民间歌谣,在流传过程中,为增强说服力,便靠上了一位名人。虽说,陈平原的怀疑亦只是一种说法,但有理有据的推论,对于帮助我们养成“在读书中质疑、在质疑中读书”的`良好习惯,不无裨益。

⑤读书还得有“预见”。一本书,一篇文章,往往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其中定然包孕了作者的喜怒哀乐,甚至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读者不仅要把握作者的倾向,更要透过作者的表达去发现由此带来的有益的思想激荡、观念交锋,并预见其作用。东汉的王充,其《论衡》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抨击时代弊端,作为异端邪说当时不可能出版。150余年后,东汉大知识分子蔡邕,为躲避宦官的迫害,“亡命江海,远踪吴会”。避险中的蔡邕,更能理解《论衡》对于社会弊端的批判,当其重获自由后携此孤本回到京师,与文化精英交谈中频频传布王充的见解,他便成了《论衡》的传播者。与其说,是蔡邕发现和传播了《论衡》,倒不如说,是蔡邕的才识和人生阅历令他从《论衡》的字里行间发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芒,并预见到其改造和推动社会的力量。读书,既成就作者,亦同时成就读者乃至成就社会,当是预见之功。

⑥读书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富于创造性、增“见”长“识”的过程。只有掌握了读书的要诀,我们才能在蜿蜒的溪流中寻找桃源梦境,并在每一转折之间碰逢豁然开朗的意韵,找寻到“宛在水中央”的“伊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包含哪几个分论点?

2.选文第②③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选文第③段中加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两脚书柜”是比喻的说法,把只读书没有“见”的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揭 示了出来。

B.第④段用陈平原的事例充当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分论点读书亦须有“灼见”。

C.第⑤段加着重号的词“往往”体现出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特点。

D.第⑥段“桃源梦境”“伊人”都是夸张的说法,突出了掌握读书要诀的重要。

参考答案:

1.中心论点:读书得有“见”,即每个人要通过读书,拥有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智慧、眼光与胸怀。分论点:读书得增长“识见”;读书得有“主见”;读书亦须有“灼见”;读书还得有“预见”。

2.不能。第②③两段的分论点是按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安排的,如调换,段落之间就变得混乱不清晰了。

3.充当道理论据,有力地论述了分论点,使论述更具权威性。4.D(解析:“桃源梦境”“伊人”不是夸张,而是比喻。)

篇8:中考议论文阅读附答案

杨 柳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扬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拚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www.lizhidaren.com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1.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

2.“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3.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

【丰子恺杨柳阅读参考答案】

1.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

2.“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3.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4.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篇9:中考议论文阅读附答案

林希:石缝间的生命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他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做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子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期期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秃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注:本文选自1983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阅读答案

18.阅读全文,指出“石缝间倔强的生命”为什么使作者“感动得潸然泪下”? (3分) 答:

19.第二段中,作者赞美了无名野草“生命本能”的尊贵。这里的本能指什么?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不超过15字)(3分) 答:

20.第四段写“石缝间的松柏”,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松柏的?你感受到松柏具有怎样的品质?(4分) 答:

21.品赏全文,你认为“石缝间的生命”美在哪里?(3分) 答:

22.结合自己的体验和阅读积累,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3分) 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答:

18. 石缝间的野草、山花和松柏,在恶劣的环境里,顽强拼搏、茁壮成长,体现出它们倔强的性格和不可遏制的生命力。

19. ⑴自己生长根须,自己寻找石缝 ⑵同是蒲公英,在田野里长得茁壮,根须被人们挖去做野菜;而在石缝里显得坚韧苍老,没有光泽,为登山者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

20. 躯干、枝叶、树根。 可以从松柏高大的形象、坚强的意志、无穷的力量等方面发表自己的感受。

21.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以小花小草衬托松柏惊人的生命力。

22. 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在艰苦环境里蓬勃生长的外在美;与险恶环境拼搏斗争求得生存的内在美;使世界变得神奇辉煌的创造美。

篇10:厚道的阅读与答案

厚道的阅读与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8分)

①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②“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做“厚道”。

③厚道不是方法,虽然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于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

④如果美德分为显性和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⑤厚道不是愚钝,尽管很多时候像愚钝。所谓“贵人话语迟”,迟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沉着,君子讷于言。尤其在别人蒙羞之际,“迟”的.评价保全了别人的面子。真正的愚钝是不明曲直,而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以宽容给别人一个补救的机会。

⑥厚道者能沉得住气。厚道不一定得到厚道的回报,但厚道之为厚道就在于不图回报,随他去。急功近利的入远离厚道。

⑦在人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它并非一时一事的犀利,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处世本无方法,也总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那就是品格。品格可以发光,方法只是工具。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⑧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

⑨厚道是有主张。和稀泥、做好人,是乖巧之表现,与“厚”无关。无准则、无界限,是糊涂之表现,与“道”无关。厚道的人有可能倔强,也可能不入俗境,宁可憨,而不巧。

⑩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

小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小题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3分)

小题3:分析第⑨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效果。(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做人要厚道。

小题1:①厚道是人的本性。 ②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 ③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小题1:把两种现象进行对比,是非分明,让读者对厚道有更透彻的理解。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从标题、开头、结尾来考虑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来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一般都是来论证论点的。

【初中议论文阅读《厚道》附答案】相关文章:

1.务实人生议论文阅读附答案

2.三峡阅读附答案

3.会风阅读附答案

4.《大本营》阅读附答案

5.骗子附阅读答案

6.《一棵树》阅读附答案

7.沙漠阅读附答案

8.《三人成虎》阅读附答案

9.《门铃》阅读附答案

10.不求甚解阅读附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初中议论文阅读《厚道》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