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汇报报告>5所部属师范高校就业报告:高校间就业差距大

5所部属师范高校就业报告:高校间就业差距大

2024-09-28 07:45: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harti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5所部属师范高校就业报告:高校间就业差距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5所部属师范高校就业报告:高校间就业差距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5所部属师范高校就业报告:高校间就业差距大

篇1:5所部属师范高校就业报告:高校间就业差距大

5所部属师范高校就业报告:高校间就业差距大

师范院校毕业生除了当老师还去哪儿了?哲学类专业就业率是倒数的?北师大就业最牛的专业是心理学吗?日前,教育部直属的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东北师大、陕师大5所师范类高校陆续公布了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一一揭晓了这些答案。

毕业都去当老师?

从就业去向单位来看,确实几乎百分百的毕业生都去了中初教育单位,不过这仅是各校的本科免费师范生,所占比例几乎都不到各校本科毕业生总数的20%,按国家政策,本科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须到中小学任教。

但除了本科免费师范生外,去往教育单位的毕业生仍然是最集中的,比如北师大本科非免费师范生中有49.04%去往了中初教育单位,还有1.15%去往了高等教育单位;华东师大本科毕业生中的60%以上去往了教育行业。此外,各高校的硕士毕业生去往教育单位的占比也在40%以上,博士生更是高达60%以上。剩下的`其他毕业生,去处跟国内其他高校就没啥两样,国内升学的、留学的、去国企的、民企的、党政机关的等等皆有,不一而足。

对本科非师范生而言,在选择升学还是就业上,各高校差距还是蛮大的。北师大有56.94%选择升学(国内升学+留学),华中师大有31.85%, 陕师大是31.32%;东北师大和华东师大给出的是本科生总体情况,升学率分别为25.71%和25.59%。

高校间就业差距大

在总体就业率(升学+就业)上,5所高校也有较大差距,最高的北师大(97.76%)比最低的华中师大(87.52%)高近10个百分点,东北师大以 97.06%排第二,华东师大第三(92.36%),陕师大列第四位(90.04%)。值得一提的是,每所高校的数据截止期不尽相同,北师大截止日是 10月30日,陕师大截止日是207月1日,华中师大则声明其数据是“一次性就业率”。

就业去向地区上,跟高校所处地域密切相关。北师大有65.89%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华东师大多达64.7%的学生留沪,东北师大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东北就业(41.26%),华中师大主要集中在中南和华东地区,占四分之三以上,陕师大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则高达 64.94%。

5所高校都用较大篇幅介绍毕业生创业情况,创业率普遍都不高。拿本科非师范生来说,华中师大比例为1.64%,东北师大为0.63%,北师大为0.35%;华东师大自主创业的人数则有29人,主体是研究生;陕师大没有透露创业具体人数和比例。

哲学类专业就业率最差?

师范院校哲学类专业就业一向被认为不乐观,从各高校报告来看,差异较大。华中师大只有研究生阶段有哲学专业,就业率56%,确实位列所有研究生学科中的倒数第一;但东北师大的研究生哲学专业,就业率却是100%,位列所有学科中的第一名(唯一的一个100%);华东师大哲学的就业率则是倒数第二,倒数第一的位置被医学占了。

北师大只给出学院的排名,多达15个本科学院的就业率为100%,只有5个学院不到100%(心理学院97.17%),最低的是数学科学学院(95.43%);22个硕士研究生学院就业率为100%,心理学院也在其中,11个不到100%。陕师大没有列出学科或者学院就业率排名。

篇2:在汉部属高校发布年度就业报告

在汉部属高校发布年度就业报告

学生毕业后去了哪些地方?本科生就业率有多高?薪水有多少?近几天,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在汉部属高校,陆续发布各自的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更多毕业生愿留武汉就业

据了解,武大有2016届本科毕业生7219人,截至12月10日,本科就业率96.51%,其中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等9个院系就业率达100%;华中科技大学有2016届本科毕业生7064人,截至月20日,就业率达94.4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本科毕业生5276人,武汉理工大学则有8949人。

与往年相比,更多的'毕业生愿意留在湖北、武汉就业。武汉理工大学的问卷调查显示,武汉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待遇好,是毕业生愿意留在武汉的主要原因。

武大两成本科毕业生出国

据了解,华中科技大学2016届7064名本科毕业生中,有25.57%免试读研,15.27%考上研究生,另有14.24%出国(境),其中到美国、英国、中国香港留学的本科生人数位居前三,占留学总人数70.18%。

武汉大学2016届本科毕业生中,有57.10%的人国内升学或出国(境)深造,其中出国(境)深造者19.4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6届毕业生16.87%选择出国,较往年有明显增加。该校一些毕业生自费到海外求学,表示希望能增加人生阅历,并为以后增加就业筹码。

企业成为毕业生主要去处

武汉大学已就业的2016届毕业生(含硕士、博士)中,选择去企业工作的占68.97%,去事业单位、部队及国防单位,分别占7.31%和3.91%。月薪4000元以下的占11.5%,4001元至6000元的占31.7%,6001元至10000元的占38.5%,高于10000元的占18.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也有51.46%毕业生选择进了企业。该校毕业生表示,随着国家司法体制改革,公务员招考难度增加,毕业生选择机关事业单位的有所减少,近三年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目光转向了企业。

武汉理工大学统计显示,2016年有4643家单位来校招聘,企业占74.91%,52.42%毕业生起薪在3000至4999元之间。

篇3:75所部属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提升

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陆续公布了各自的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梳理这些数据时发现一些有趣的结论:北上广深就业比例减少,毕业生回流中西部;学校特色决定毕业生行业流向;创业潮影响毕业生创业并已初具规模;金融业依旧高薪、信息产业和制造业需求大。

北上广深就业比例减少,毕业生回流中西部

根据北京大学的报告显示,毕业生在就业地的选择上第一次发生变化。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选择留京工作的比例分别为45.86%、48.84%和47.27%,均未超过半数;而到东北、中西部地区工作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的比例均突破了10%,其中,博士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占25%以上。

上海交通大学的报告也显示,在2015年毕业的8397人中,有六成进入中西部和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人数较2014年增加3.02个百分点。

中西部院校更是如此。依赖于学校所在地的优势,武汉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分布集中的省份主要为湖北(26.40%),广东次之。四川大学2015届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63%,其中包括留在四川省内(43.93%)的毕业生,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为11.06%,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为24.26%。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川大毕业生仍以在省内就业为主,但到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省市就业的毕业生较2014届上升了4.3%。

这一特点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毕业生身上尤为凸显。该校报告显示,2015届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的最多,达到46.52%,并且主要在陕西省内就业。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发布的《2015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从侧面反映学生出省就业意愿普遍不高。近六成的毕业生仍以陕西省内为就业首选,尤其是西安地区,省内就业压力巨大。

毕业生在就业地的选择上也受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

西南交通大学报告显示,2015届毕业生的地域分布与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布局吻合度较高。其中毕业生签约主要在大西南综合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占就业总人数的44.20%;其他就业地呈现出多元化,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都有分布。

不过,由于东部地区所具有的天然优势,不少毕业生依旧选择在一线城市就业。复旦大学报告显示,在2015年毕业的7677人中,超过八成以上毕业生在京、沪、粤三地就业。中山大学毕业生中有78.9%的人在广东省内就业,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两市。

创业潮影响毕业生创业并已初具规模

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影响,75所高校毕业生中,均有不同比例的人选择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不同地域的高校毕业生,进入的创业行业也明显不同,带有很强的地域属性。

比如,借助于北京文化产业功能的定位,北大、清华、中传三所高校的毕业生创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新媒体和文化创意领域。

北京大学2015年毕业生中,创业人数较2014年增长一倍以上,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类企业比例最高,占37.04%;其次为教育类企业,占22.22%。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本科毕业生中创业的为25人,实体创业占36%,工作室创业占64%,较多本科、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的创业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工作室形式运营。92%的创业企业(工作室)与文化产业相关,并且集中于北京。

上海交通大学报告直接创业毕业人数达到28人,产生了27家创业企业。据统计,这27家创业企业大多数集中在信息科技领域,还有少数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文化传媒领域。

不过,与本科生创业尚在摸索阶段不同,硕士研究生创业比例较高且趋向成熟。中国传媒大学报告显示,硕士研究生创业的25人中,实体创业占86%、工作室创业占16%、网络创业占8%。而清华大学直接创业的60名毕业生中,主要为硕士毕业生,集中在新媒体、互联网和文化创意等领域。

让人意外的是,重庆大学2015届毕业生创业和参与创业人数达19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71%。这些创业主要涉及批发和零售业(31.41%)、教育(18.32%)、住宿和餐饮业(10.99%)等。

学校特点决定毕业生行业流向

记者在梳理75所高校毕业生流向时发现,学校的特点和属性基本决定了毕业生的行业选择。比如作为为东北地区输送人才的吉林大学,其2015年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行业、航空工业、通讯行业、银行业、能源领域、粮食生产领域等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这些领域就业的毕业生占60%以上,带有明显扶持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色彩。

专业属性较强的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签约工作主要集中在文化、体育、娱乐、信息传输等行业。受益于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势头,其硕士毕业生在网络新媒体的就业人数也较多。

而作为综合性研究型院校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其毕业生的行业流向则有不少共性。比如,金融业成为3所高校毕业生的首选行业。其中,北大为6.50%、清华为19.1%、复旦为20.92%。教育、信息行业也是三校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有意思的是,清华毕业生和北大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前五名行业一模一样,分别为教育、金融业、信息行业、科研技术与服务和公共社会组织,只是排位略有不同。

从行业薪酬来看,金融业仍然是“多金”行业。其中,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尤为亮眼。该校的报告显示,该校2015年毕业生的平均税前月薪达到6940元,比2014年上涨了755元。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6373元,硕士毕业生平均月薪7493元,博士毕业生平均月薪7996元,这还不包括主要补贴和各项福利。

其他一些中西部院校,毕业生的薪酬则趋向一个相似的区间。比如兰州大学和四川大学毕业生的薪资主要集中在3000~5000元和5000~8000元这两个区域,硕士生比本科生薪酬略高。

尽管我国目前面临着产业升级,实体经济滑坡的情况,但从75所高校的报告上看,制造业仍是吸纳毕业生主要行业。华东理工大学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和制造业成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取向,流向“制造业”的人数占比最高,达31.32%。上海交通大学有27.08%的毕业生首选制造行业。

从专业相关度上看,无论是综合性院校还是专业性院校,多数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同时,学历越高,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相对越高。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签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明显高于本科生。这说明研究生专业性强,能比较充分满足就业市场专业性需求,在就业市场中有较大优势。

不过,也有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较低。比如,南开大学72.36%的本科毕业生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专业相关度处于一般及以上水平。原因是“对口工作就业机会少”和“对口工作不符合兴趣”。这也折射出目前高校在学科设置上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

对此,南开大学报告分析,将在入学早期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咨询,并将生涯规划工作贯穿不同学习阶段;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介绍专业的就业方向、就业职位和本专业对口或相关行业的情况,并针对专业特色进行个性化的团体职业辅导,等等。(本报记者 王琛莹 )

【5所部属师范高校就业报告:高校间就业差距大】相关文章:

1.高校就业工作计划

2.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3.《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什么

4.2022高校就业协议书范本

5.高校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简报

6.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2022

7.高校毕业生就业毁约者骤增

8.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简报

9.创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刍议论文

10.内蒙古建立高校毕业生专门就业平台

下载word文档
《5所部属师范高校就业报告:高校间就业差距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