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平行线试题
“to8t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七年级数学平行线试题,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数学平行线试题,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七年级数学平行线试题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试题
一.填空题
1、如图1,CD平分∠ACB,DE∥BC,∠AED=800,那么∠EDC的度数为__________。
2、如图2,AB∥CD,FE平分∠GFD,GF与AB交于H,∠GHA=400,那么∠BEF的度数是___________。
3、如图3,AD∥BC,∠DAC=600,∠ACF=250,∠EFC=1450,则直线EF与B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
4、如图5,已知AB∥EF∥CD,且∠B+∠BED+∠D=1960,∠B-∠D=220,则∠BEF=_________。
5、如图6,∠1=820,∠2=980,∠3=800,则∠4=_________。
6、如图8,若AB∥DC,AD∥BC,则图中与∠A相等的角有________ 个。
二.选择题。
1、如图10,如果AB∥CD,则之间的关系是( )
2、如图11,下列判断:①∠A与∠1是同位角;②∠A与∠B是同旁内角;③∠4与∠1是内错角;④∠1与∠3是同位角。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对顶角
C、两条直线平行,一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到相垂直 D、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 原来的方向上平行前进,那么两次拐弯的度数是( )
A、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左拐130° B、第一次左拐50°,第二次右拐50°
C、第一次左拐50°,第二次左拐130° D、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右拐50°
三、完成下面的证明推理过程,并在括号里填上根据。
1、已知,如图13-1,∠1=∠2,∠A=∠F。求证:∠C=∠D。
证明:∵∠1=∠2(已知)
∠1=∠3(对顶角相等)
∴∠2=∠3 ( )
∴BD∥CE ( )
∴∠FEM=∠D,∠4=∠C ( )
又∵∠A=∠F(已知)
∴AC∥DF( )
∴∠C=∠FEM( )
又∵∠FEM=∠D(已证)
∴∠C=∠D(等量代换)
2、已知,如图13-2,∠1=∠2,CF⊥AB,DE⊥AB,求证:FG∥BC。
证明:∵CF⊥AB,DE⊥AB(已知)
∴∠BED=900,∠BFC=900( )
∴∠BED=∠BFC(等量代换)
∴ED∥FC( )
∴∠1=∠BCF
又∵∠1=∠2(已知)
∴∠2=∠BCF( )
∴FG∥BC( )
四、计算与证明。
1、如图,已知:∠3=125°,∠4=55°,∠1=118°,求:∠2的度数。
2、已知,如图14,AC∥DF,∠1=∠A。求证:AB∥DEA。
3、已知,如图15,∠ACB=600,∠ABC=500, BO、CO分别平分∠ABC 、∠ACB,EF是经过点O且平行于BC的直线,求∠BOC的度数。
篇2:七年级数学平行线达标测试题及答案参考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达标测试题及答案参考
1.如图5-2-15,若∠1=∠2,则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图5-2-15
若∠2=∠3,则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且l1、l2、l3满足位置关系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解析:图中∠1与∠2是内错角,∠2与∠3是同位角,根据平行线判定方法可以作出判断.
答案:l1l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l2l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l1∥l2∥l3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
2.如图5-2-16,填上一个合适条件_________,可得BC//DE.
图5-2-16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即给出题目结论,要求寻找使结论成立的条件.本题要使BC∥DE,应从角去识别,具体有三种方法,作为填空题,只填一种即可.
答案:∠ADE=∠ABC(或∠CDE=∠DCB或∠DEC+∠BCE=180°)
3.如图5-2-17,直线a、b被皮直线c所截,现给了四个条件:(1)∠1=∠5,(2)∠1=∠7(3)∠2+∠3=180°(4)∠6=∠8,其中能判定a∥b的条件序号是
A.(1)(2)B.(3)C.(4)D.(3)(4)
图5-2-17
解析:根据平行线判定方法:因为∠1与∠5是同位角,故(1)成立;(2)中有∠7=∠5,所以∠7=∠1,可得∠1=∠5,故也成立.
答案:A
4.如图5-2-18,已知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且∠AGE=46°,∠EHD=134°,那么AB∥CD吗?试说明理由.
图5-2-18
解析:结合图形,利用对顶角相等或邻补角知识把∠AGE与∠EHD转化为同旁内角或同位角.
答案:解法一:因为∠BGH=∠AGE=46°(对顶角相等),
∠EHD=134°,
所以∠BGH+∠EHD=180°.
所以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解法二:因为∠CHE=180°-∠EHD=46°(邻补角定义),
而∠AGE=46°,
所以∠CHE=∠AGE.
所以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不能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
A.同位角相等B.内错角相等
C.同旁内角相等D.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
解析:判定两直线平行,我们学习了两种方法:①平行公理的推论,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两个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紧扣这四个判定方法.
答案:C
6.如图5-2-19,已知∠1=∠2,BD平分∠ABC,可得到哪两条直线平行?如果要得到另外两条直线平行,则应将上述两个条件之一作如何改变?
图5-2-19
解析:因为BD平分∠ABC,所以∠1=∠DBC,又因为∠1=∠2,所以∠2=∠DBC,
所以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若要AB∥DC,则需∠1=∠BDC,而∠1=∠2,故应有∠2=∠BDC,故将“BD平分∠ABC”改为“DB平分∠ADC”即可.
答案:AD∥BC;将“BD平分∠ABC”改为“DB平分∠ADC”即可.
综合应用
7.已知(如图5-2-20),∠B=∠C,∠DAC=∠B+∠C,AE平分∠DAC,
求证:AE∥BC.
图5-2-20
解析:要证AE∥BC,只要证∠1=∠B或∠2=∠C即可.
答案:∵AE平分∠DAC(已知),
∴∠1=∠2,∠DAC=2∠1(角平分线定义).
又∵∠DAC=∠B+∠C,∠B=∠C(已知),
∴∠1=∠B
∴A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8.已知(如图5-2-21)直线a∥c,∠1+∠2=180°,求证:b∥c.
图5-2-21
解析:本题的解法比较多,根据本题的图形结构特征,我们选择利用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传递性)比较简单.
答案:∵∠1+∠3=180°(邻补角定义),
∠1+∠2=180°(已知),
∴∠2=∠3(同角的补角相等),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又∵a∥c(已知),
∴b∥c(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看图填空.①如图5-2-22,同位角有______对,内错角有______对,同旁内角有________对.
图5-2-22图5-2-23图5-2-24图5-2-25
②如图5-2-23,同位角有______对,内错角有______对,同旁内角有______对.
③如图5-2-24,同位角有______对,内错角有______对,同旁内角有______对.
④如图5-2-25,同位角有______对,内错角有______对,同旁内角有______对.
解析:可在每个图形中找“F、Z、U”图形,再确定它们的对数或根据定义找,但要注意图形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
解:①422②429③466④025
10.王老师在广场上练习驾驶汽车,他第一次向左拐65°后,第二次要怎样拐才能使行驶路线与原来平行?
解析:可先在其行驶路线图上(如图所示)作原行驶路线的平行线,根据平行线判定方法可得结论.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前后两次行驶方向的夹角来确定度数.
答案:向右拐65°或向左拐115°
11.(山东潍坊模拟)如图5-2-26,在△ABC中,D、E、F分别在AB、BC、AC上,且EF∥AB.要使DF∥BC,只需再有下列条件中的什么即可()
A.∠1=∠2B.∠1=∠DFE
C.∠1=∠AFDD.∠2=∠AFD
解析:要判定DF∥BC,根据本题图形结构特点,应选择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或两个判定定理,因此应通过∠1和它的同位角相等、∠1和它的同旁内角互补或者∠2和它的内错角相等得出DF∥BC.由EF∥AB可知∠1=∠2,所以当∠1=∠DFE时
∠2=∠DFE,可得DF∥BC.
答案:B
12.(黑龙江伊春模拟)如图5-2-27,AB∥CD,∠B=68°,∠E=20°,则∠D的度数为__________.
解析:由AB∥CD可知∠CFE=∠B=68°,∠CFE是∠DFE的一个外角,∠CFE=∠D+∠E,可进一步求得∠D的度数.
答案:48°
篇3: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两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重点: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理解“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平行的判定。
二、直线平行的条件
以前我们学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如图(课本P13图5.2-5)在三角板移动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
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没有变。
简化图5.2-5,得图.
图3
∠1与∠2是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移动前后的位置,显然∠1与∠2是同位角并且它们相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1=∠2∴AB∥CD.
如图(课本P145.2-7),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这种叫做角尺的工具画平行线的道理吗?
用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是画出了两个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可知这样画出的就是平行线。
如图,(1)如果∠2=∠3,能得出a∥b吗?(2)如果∠2+∠4=1800,能得出a∥b吗?
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上面的结论吗?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2=∠3∴a∥b.
(2)∵∠4+∠2=180°,∠4+∠1=180°(已知)
∴∠2=∠1(同角的补角相等)
∴a∥b.(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上面的结论吗?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4+∠2=180°∴a∥b.
四、课堂练习
1、课本P15练习1,补充(3)由∠A+∠ABC=1800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依据是什么?
2、课本P162题。
五、课堂小结:怎样判断两条直线平行?
六、布置作业::P16、1、2题;P174、5、6。
平行线,三角板,同位角,数学,教学
篇4: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2)过程与方法:
在定理的学习中,锻炼观察能力,尝试与他人合作开展讨论、研究,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课堂练习中,体验几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教学模式:
发现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主体互动法。
教学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 生活 动
教 学 意 图
复习提 问
复习提问:
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怎样用符号语言表述?
思考、回答
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全体学生对前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顾,并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进行新课进行新课
【大屏幕】请每位同学利用手中的条格纸,任意选取其中的两条线作l1、l2,再随意画一条直线l3与l1、l2相交,用量角器量得图中的八个角,并填表(见附录1)
随后同桌同学交换,再次测量、填表。
关注:
对于没有带量角器的学生,鼓励他们在无需测量的情况下,找出图中各角的度量关系。
画图、测量、填表
思考、动手尝试,方法可能多种多样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便于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思考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探索,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
【提问】能否将我们发现的结论给予较为准确的文字表述?
总结、表述
锻炼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大屏幕】平行线的性质:
定理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言之: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定理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言之: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定理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言之: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提问】讨论这些性质定理与前面所学的判定定理有什么不同?
理解、记忆、思考、讨论、回答
进行文字语言的规范。
避免出现概念的混淆,渗透“命题” 与“逆命题”的概念,突破本节课的难点避免出现概念的混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提问】回忆平行线判定定理的符号语言的表述,参照附录1的图形,将上述性质定理怎样用符号语言表达出呢?
【大屏幕】符号语言:(不唯一)
性质定理1。∵l1∥l2
∴∠1=∠5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定理1。∵l1∥l2
∴∠3=∠5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定理1。∵l1∥l2
∴∠3+∠6=180o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思考、一位同学板书。
观察、理解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基础,并进行符号语言的规范。
【提问】我们能否使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说出性质定理2、3成立的道理呢?
鼓励学生使用符号语言表述推导过程。
【大屏幕】规范定理的推导过程。
思考、尝试回答
观察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逐步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进一步巩固对定理的理解及语言的规范,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题示范
【大屏幕】例: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o,∠B=115o,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思考、尝试运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计算,只需算出所求的度数即可。初次计算格式不一定很完整。
趣味练习
【大屏幕】(见附录2)
思考、讨论、解释结论
寓教于乐,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认识来源于实践”。
巩固练习
【大屏幕】巩固练习(见附录3)
积极思考、展开讨论、踊跃回答
循序渐进提高难度、提高灵活运用定理的能力,感受解决有关平行问题的关键,突破难点,并进一步提高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的能力。
拓展思路
【大屏幕】探究题(见附录4)
【备注】如果时间不允许的话,该题可作为课后作业,并给予简单的提示。
猜测、讨论,寻找规律
使重点中学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得以拓宽,初次接触辅助线的添加,使学生能力得以提高。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定理?在表述这些定理时,应注意什么呢?
回顾、归纳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回顾。
布置
作业
【大屏幕】布置作业:教材P67的4、5;P68的6、7;P69的11、12
课后完成
课后能进一步巩固,鼓励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
篇5: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平行线的特征,能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特征解决问题.
2.继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数学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叙述平行线的特征,并能用初步的数学语言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3.使学生理解平移的思想,知道图形经过平移以后的位置,并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4.通过利用“几何画板”所做的数学实验的演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即在图形的运动变化中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课堂设疑,培养学生勇于发现、探索新知识的精神.
6.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知并操作确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之爱学、会学、学会、会用.
二、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三个特征.
三、教学难点
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特征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老师:同学们,如图所示,是我们大连的马栏河,河上有两座桥:新华桥和光明桥.河的两岸是两条平行的公路:黄河路与高尔基路,某测量员在A点测得.如果你不通过测量,能否猜出的度数是多少?
王亮:.
老师:他到底猜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要先做一个实验,拿出尺子,画两条平行的直线a、b,第三条直线l和这两条直线相交,标出所得到的角,用量角器量出各个角的度数,观察当两直线平行时,各种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按要求做实验.
老师:将你发现的规律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研究.
老师: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将你们得到的规律写到黑板上,并结合你画的图讲解你们组的结论.
第1组学生代表: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就相等。
篇6: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演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如课本p13图5?2-1)让学生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b不相交的位置呢?这时,直线a与b的位置关系如何?在这种位置时,又有哪些性质?
揭示课题(板书):5.2.1平行线
(二)探讨“情境引入中的问题”
活动一:
活动内容: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直线被第三直线所截的模型,进行转动操作实践(固定b与c,转动a)。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都动手实践,同桌互相交流,并在班上反馈。
提出问题:
(1)转动a,直线a从在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右侧与b相交,大家仔细观察,再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a与b不相交的位置?
(2)在生活的身边,有很多线是平行的,大家找一找,我们教室里的哪些线是平行的?校图内有哪些线是平行的?
(3)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线,也找出了很多的平行线,那究竟怎样的线叫平行线?
(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活动结论:
①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
注:教师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平行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
活动二:
活动内容:让学生回忆活动一或让学生再次转动木条a,并仔细观察其变化情况,在黑板上出示课本p14图5.2-3,让学生画平行线。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都动手操作实践,以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出一位代表在班上反馈。
提出问题:
(1)在活动一: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
(2)让学生拿出工具画图,在p14图5.2-3中,试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再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活动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活动三: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自己准备好的图片(课本p14图5.2-2),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都仔细观察分析,以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出一位代表在班上反馈。
提出问题:
(1)平行线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有时也可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教师出示如课本p14图5.2-2的左图),在这一个图片中,哪些线是平行线?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位置关系?
(2)在体育活动中也存在着平行线(教师出示如课本p14图5.2-2的右图),在这个图片中,旅游池中的隔道绳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3)以上两个实例中,说明了平行线具有什么性质?
活动结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三)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1、课本p19习题5.2第7题。
2、选择题(用小黑板展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过任一点p可以作已知直线a的平行线。
b、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
c、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四)小结
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
(1)知识内容小结:①平行线的定义及其符号表示法。
②平行线的两条性质。
(2)学习方法小结:可以通过观察、想象、实践、分析等方式,来获得平行线的有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
课本p20习题5.2第11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来完成,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比较好,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比较积极、主动,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模型、图片都比较感兴趣,全班学生都认真、主动地参与了观察、想象、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得出结论。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感到不足的地方:第一,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够好,有少部分的学生虽然积极参与了活动,但难于得出结论;第二,在实践画图的过程中,操作显得不够熟练;第三,由于学校班额的人数过多,在小组讨论、发表意见时,不能够让所有小组的代表都有发言机会。
篇7: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
(2)让学生经历用三角板、量角器画平行线的方法,积累操作经验;
(3)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2、数学思考
能在观察和想象两直线存在平行关系,并在实践、探索中获取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3、解决问题
能在观察、想像、实践、操作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初步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目标
认识到通过观察、想象、实践、操作、归纳可以获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人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平行线”是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三个课时,这一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通过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想象有转动的过程中存在有相交的情况,从而得出概念及平行公理,那么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想象两条线存在平行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两直线平行的有关性质,为今后学平行线的判定做好铺垫。本课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经历实践、分析、归纳等过程,从而获得相关结论。
学生在观察、实践、操作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想象木条在转动过程中的位置变化情况;2、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平行线段,要把它们看成直线;3、强调画平行线时要使用工具,不能徒手画,还注意不能只画横平或竖立的图形,要让学生画出一些变式图形。
三、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
万宁市第二中学是万宁市一所普通中学,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一般。我校七年级的学生没有通过选拔考试,只是按要求就近入学。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基础以及学习习惯较差。但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淡化了知识传授、接受学习、模仿训练等传统的模式,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另外,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都具有好动、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现在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学生已初步形成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学风,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的生生互动的氛围已逐步形成。
篇8: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行线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抽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能力.
(2)学生认识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得出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标准图形.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两条相交线构成四个角,根据图形描述邻补角与对顶角的特征.学生可结合概念特征找到图中的两对邻补角与两对对顶角.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线的几何图形,用语言准确描述.
(2)学生能否从角的位置关系上对角进行分类.
(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区分邻补角、对顶角.
(4)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
25.如图,直线EF∥GH,点B、A分别在直线EF、GH上,连接AB,在AB左侧作三角形ABC,其中∠ACB=90°,且∠DAB=∠BAC,直线BD平分∠FBC交直线GH于D
(1)若点C恰在EF上,如图1,则∠DBA=_________
(2)将A点向左移动,其它条件不变,如图2,则(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证明你的结论;若不成立,说明你的理由
(3)若将题目条件“∠ACB=90°”,改为:“∠ACB=120°”,其它条件不变,那么∠DBA=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证明)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如图1,直线a,b相交于点O,若∠1等于40°,则∠2等于
A.50°B.60°C.140°D.160°
篇9: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性质》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性质》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叫初雨,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日坛中学.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活动并得到您们的指导.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5.3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设计这四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小学已经有所了解(结合生活情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本章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本节课在理解了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平行线的性质展开研究.并在探索性质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运算和证明;
2.能够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基本事实证明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体验探索性质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它们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在记忆和使用时将其混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明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为启发探究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挖掘学习潜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另外,我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图形,并让图形动起来,借助测量功能度量角的度数,有助于学生在观察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结构设计】
本节课的流程分五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新知实验猜想;归纳性质说理证明;应用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8月8日将在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承办多项比赛项目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北四环和安苑路之间,这两条路互相平行,现需要修建一条贯穿两条路的新干线,设计新修道路与安苑路夹角为65,那么它与北四环的夹角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奥运道路建设问题作为引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抽象出基本图形,将问题转化为探索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实验猜想
本环节设置了学生活动和教师演示两个环节.
学生活动:
1.作出两条平行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标出所得的8个角,你能借助你所画的图想办法解决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这个问题吗?如果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首先独立完成活动1,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开放式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按要求正确画图并准确标记直线和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分别进行讨论,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2.在小组内同伴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吗?得到的结论相同吗?并把自己的猜想表述出来.
学生以四人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1)用量角器进行度量;(2)通过剪纸拼图进行比较.
通过交流积累了较为充分的事实基础,为有效地进行归纳概括提供了帮
助.教师深入合作小组,倾听学生的见解,时刻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并给予适时的指导点拨,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讨论中,注意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3.展示探究过程和结论
合作小组代表上台借助投影全面展示本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方法,并关注学生叙述结论的语言是否准确.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又能弥补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全面和深入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认知过程.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猜想的探究过程,突出重点.适当的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
教师演示:
平行线的性质比较抽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直观教学,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分别量出三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让学生直观验证探究的结论.然后改变截线的位置,帮助学生在运动变化中进一步明确其中不变的数量关系.
〈三〉归纳性质说理证明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归纳并板演平行线的性质,规范文字语言.
2.试一试用符号语言表达上述三个性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补充,并出示准确形式.
如图:
性质1.∵a∥b,性质2.∵a∥b,性质3.∵a∥b,
∴∠1=∠2.∴∠2=∠3.∴∠5+∠6=180o.
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下基础.
3.你能根据平行线的性质1说出性质2、3成立的道理吗?
例如:如图,
∵a∥b,
∴∠1=∠2.
又∵∠3=,(对顶角相等)
∴∠2=∠3.
类似的,对于性质3请写出推理过程.
学生观察图,独立思考填空.此处将由性质1推导性质2的`过程以留白形式出现,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从而能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师关注学生独立书写性质3的推理过程中能否做到知识的合理迁移,书写是否正确.引导学生从“说点儿理”向“说清理”过渡,由模仿到独立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对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判定与性质最大的区别在于条件和结论互逆,即从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直线的平行得到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判定和性质,要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防止在应用时发生混淆.为后面学习其他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作好铺垫.
〈四〉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1.现在你能解决奥运会道路建设的问题了吗?
2.已知:如图1,MN∥EF,CD分别交MN、EF于A、B,
找出图1中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填空:
①∵ED∥AC(已知)
∴∠1=∠C(
;)
②∵AB∥DF(已知)
∴∠3=∠()
③∵AC∥ED(已知)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如图3,∠1+∠2=180,∠3=108,求∠4的度数.
首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引入问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让学生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第2题回归基本图形让学生充分指出相等的角(包括对顶角),从而体会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达到转化角的效果;第3题从不同角度应用性质,强化重点知识的理解;第4题先判定平行再应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辨析判定和性质,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计算.随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老师从学生解题过程中了解教学效果,从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从单一知识到几个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逐步提高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条件结论
判定
性质
3.我们知道了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它是后面学习中进行计算和证明的常用依据,可以用来转化角.
4.回顾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所经历的环节,感受发现图形性质的方法.
师生共同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技能两方面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回顾平行线的性质,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说明白性质和判定的联系和区别,课下完成对比表格,下节课进行展示,从而突破难点;最后教师点明平行线的性质的作用及发现图形性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认识.
分层作业:
(1)看书P21―P23(补全书上留白,划出重点内容);
(2)书P25习题5.3第1―6题;
(3)探究题(选作)
如图1:已知AB∥DE,那么∠1+∠2+∠3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当已知条件不变,而图形变为如图2时,结论改变了吗?图3中的∠1+∠2+∠3+∠4是多少度呢?如果如图4所示,∠1+∠2+∠3+…+∠n的和为多少度?你找到了什么规律吗?
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延续,可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时的指导.看书帮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必作题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应用;选作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您们的批评指正,谢谢!
篇10: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课件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对平行线的性质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
4、品质素养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钻研的品质。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判定等知识解题。
难点:区分性质和判定以及怎样综合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解题。
三、教材分析
平行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而且在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探索和掌握好它的有关知识,对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探索平行线性质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事实,并能应用平行线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无论在知识技能上,还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感情教育等方面,这节课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学生情况分析
考虑本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缺乏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差,所以,这个学期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新意识的培养。利用七年级学生都有好胜、好强的特点,扭转学数学难、数学枯燥的这种局面。形成一种勤动手、勤动脑,勤探索和肯合作交流的良好气氛
五、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尺、直尺。
六、教学过程
问题与情境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活动1
你身边的问题
问题:
如图,工人在修一条高速公路时在前方遇到一座高山,为了降低施工难度,工程师决定绕过这座山,如果第一个弯是左拐300,那么第二个弯应朝什么方向。才能不改变原来的方向。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并发表见解,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将这个问题如何转化成数学问题。
本次活动应关注的.问题是:
1、不改变方向,在数学中理解应是什么,
2、在这个问题中包含了什么问题
3、如何将它转化为数学问题。
通过实例,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起,
活动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问题:
1、上节课学习了用一把直尺和一块三角板可以画两条平行线,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三角尺取到什么作用,你能不能用两把直尺画出两条平行线,如果不能,为什么?
2、自己阅读课本的21页“探究”部分,并把空填好。
用电脑展示在画平行线时三角尺在其中取到的作用。
学生通过学习测量比较得到这些角中上下两个角的关系,
关注的问题是:
1、注意性质具有一般性。不能简单从几个特殊的例子,就断定它就具有某种性质,而需要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导过程。
2、理清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也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之间的关系。
通过动手测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从特殊需要到一般的推理能力,使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小结:
布置作业
课本25页的第1、2、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指导,引导学生注意这些之间的关系。
应关注的问题是:
1、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不同。
2、几何推理证明的要领。
3、正确分清推理中因为和所以所表达的意义
通过具体问题,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认识角与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锻炼学生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推理能力。
篇11: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相交线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相交线知识点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关系
4.垂直:两条直线、两个平面相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
5.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6.垂足:如果两直线的夹角为直角,那么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7.垂线性质
(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8.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9.平行: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平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平面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时,称它们平行。
10.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1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12.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即如果命题的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
13.假命题:条件和结果相矛盾的命题是假命题。
14.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15.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6.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7.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8.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9.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0.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初中数学直线的性质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它可以简单地说成: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4)直线上有无穷多个点。
(5)两条不同的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学好初中数学的必备技能
数学运算
初中生学习数学要培养自己的运算能力,因为这是学习初中数学的基础,而且初中是培养数学运算能力的最佳时期。比如有理数运算、因式分解等等。初中数学一定要打好基础,这样会影响将来的数学学习。
数学的思维
想要学好初中数学,一定要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对于一道练习题,不仅仅是只有一个解题方法。它有对立性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相互转换和补充。平时多做练习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和数学能力。
篇12:七年级数学平方根试题
七年级数学平方根试题
七年级数学平方根试题
(一)基础测试:
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121的算术平方根是;0.25的算术平方根是.
(2)100的算术平方根是;0.81的算术平方根是;
0.0081的算术平方根是.
(3)的相反数是____________,绝对值是_________________.
(4)若有意义,则___________.
(5)若4a+1的算术平方根是5,则a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
(6)小明房间的`面积为10.8平方米,房间地面恰由120块相同的正方形地砖铺成,则每块地砖的边长是______米.
(7)已知和|y-|互为相反数,则x=____,y=__.(8)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是_____.
(9)一个自然数的算术平方根是a,则下一个自然数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
(10)一个自然数的平方是b,那么比这个自然数大1的数是______.
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
(1)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
A.=±6 B.=-5 C.=-8 D.=10
(2)下列各式无意义的是( )
A.- B. C. D.
(3)数2、、3的大小关系是( )
A.3<<2 B.<3<2 C.2<<3 D.3<2<
(二)能力测试:(每小题6分,共24分)
1.比较大小:(1);(2).
2.写出所有符合下列条件的数:
(1)大于小于的所有整数;(2)绝对值小于的所有整数.
(三)拓展测试:(6分)
观察:
猜想等于什么,并通过计算验证你的猜想。
答案:
(一)基础测试:
填空题
(1)11,0.5(2)10,0.9,0.09(3),
(4)1(5)6(6)0.3
(7),(8)(9)
(10)
选择题
(1)D(2)B(3)C
(二)能力测试:
1.(1)(2)
2.(1)(2)
(三)拓展测试: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试题】相关文章:
7.平行线说课稿
8.数学竞赛试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