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生命的对话--《雪儿》片段赏析(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管员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阅读,生命的对话--《雪儿》片段赏析(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阅读,生命的对话--《雪儿》片段赏析(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阅读,生命的对话--《雪儿》片段赏析(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片段
师:老师听着你们富有感情的朗读(朗读的是课文第三自然段),心中也不由得产生急切之情,盼着雪儿的伤快点儿好起来,早日飞回蓝天!
“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教师朗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学生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脸上渐渐露出了笑意,专注的眼神充满了期待,期待着自己也来读一读,背一背,也来欢呼欢呼。
师:想来读一读吗?
“想!”学生迫不及待地喊道,随即打开了课本。
师:好的。在读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可以边读边配上动作。
(学生连声叫好,开始津津有味地朗读起来,边读边演,很是投入。读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争着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师:看着你们自信的笑脸,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读得不错。(随后指名学生朗读。)
读后学生举手,争着发表意见:
生1:“啊,我为雪儿欢呼!”读得很好,读出了“我”的喜悦之情,还配上了拍手的动作,很好。
生2:我觉得“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中的“高高”读得很好,让人感到雪儿飞得很高很高。
师:是啊,雪儿终于飞回了蓝天,终于又能在蓝天下翱翔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啊!“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这句话,你们还可以读得让人感到更舒畅些吗?
“能!”学生小手林立,抢着朗读这句话。
师:(指名朗读后)同学们,当你们读到这儿时,脑海中有什么问题吗?
生1:有!我不知道雪儿的翅膀怎么会划出弧线?
生2:我想,这弧线不是真的线,而是说雪儿在兜着圈子一圈一圈地飞。
师:大家同意他说的吗?
生:同意!
师:我们请他来当雪儿,展开双翅绕着圈子飞翔飞翔,好不好?
生:好!
(那位同学上台表演飞翔。)
师:看,雪儿飞得多轻快,多自在啊!这真是--
生:美丽的弧线!
生3:老师,“弧线”后面怎么是省略号呢?省略了什么呢?
师:你真厉害!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答案就在这段话中,请大家再好好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学生又一次投入地读起来,有的轻轻地读着,边读边想;有的放开嗓子,配上动作,大声朗读着。过了一会儿,有人举手了。)
生1:我想,省略的是这样的内容:雪儿是多么高兴啊!
生2:我想,省略的是:我越看越开心!
生3:我想,省略的是:雪儿,飞吧,飞得越高越好!
师:我想到的是:我的心儿也展开了双翅,和雪儿一同翱翔在蓝天下!
生4:我想,省略的是:洁白的雪儿,在蓝天下多么美丽啊!
师:大家说得多好啊!你们愿意带着这份浓浓的喜悦之情来为雪儿欢呼吗?
(指名学生诵读,背诵第四自然段。)
师:读得好,背得也有感情!课文的第五、第六两个自然段也能读得这么好吗?
生: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独自朗读,再一个个轻读、评议,然后独自练读。
师:(指名朗读第五、第六两段后)同学们,刚才你们用朗读的形式表达着“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现在能不能用心中的话语来表达一番呢?这儿有三句话,随你们挑选哪一句来说说,两句也行,三句更好。
出示小黑板:
(1)雪儿又飞到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________。
(2)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祝我________。
(3)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________。
学生稍作准备、讨论后,举手发言:
生1: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谢谢你的精心照顾,使我重回蓝天。”
生2: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我又能飞了,我好高兴啊!”
生3: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祝我早日康复,天天快乐!
生4: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祝我早日回到校园,和小朋友们一起玩!
生5: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雪儿,飞吧,为人们传递信息去吧!”
生6: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多好啊,在我的照顾下,雪儿又飞起来了!”
生7: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雪儿,谢谢你给我带来了快乐!”
生8: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雪儿,我想我不久也会回到校园中去的!”
师:说得真好!老师听着心里也十分快慰,同学们多会读书啊!多么能干啊!能背背这两段吗?
生:能!
(然后学生纷纷开始诵读,师指名背诵。)
评析
反思传统的阅读教学,我们会发现,在文道结合方面和语言文字训练方面,都不免有失偏颇,有的把阅读课当作“思想品德课”,所有的设计都指向于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以为把教材的中心思想提炼出来,学生就受到了教育,得到了熏陶;有的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看作纯技能性的东西,只顾训练本身而不顾训练的对象,使学生在形成所谓的语文能力的同时,把自己--人给失落了。这样的教学,这样的教育有何意义可言呢?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就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落实,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达成这三维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呢?洛社镇中心小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构建生活的课堂。本案例所展现的就是该校一种生命对话式的阅读教学课堂。
对话,是对话各方交互作用、共创意义的过程。在我们的生命对话式的课堂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对话的关系,三者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共同生存。在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教师、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文本的意义和生命的存在不再分割。
在本案例中,随处可见教师用生命、用尊重和呵护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并在学习中、探究中,提升着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例如:案例开始时教师的诵读就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对话,一次生命的对话。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此时的教师不再是学生的教师,而是与学生平等存在于课堂之中的生命体,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在倾听中,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呼应着教师的生命存在,此时的学生不再是教师的学生,而是与教师平等存在于课堂之中的生命体,是教师式的学生。在这种互动中,教师用自己的生命呼唤着学生的生命,用自己的热情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动力,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在学习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
语言文字是人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生命意义的一种载体,因此可以说,文本并非仅是一种物化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理性化了的生命体。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中,就是采用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和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用文本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生命。例如:案例中读悟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这段话写的是“我”为雪儿伤愈后重新飞回蓝天而欢呼。教学由学生听教师朗诵开始,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诵读,这就使学生带着阅读期待,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缘疑再读,最后补白省略,使学生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不仅深切体验到“我”的喜悦之情,而且从中觉悟到善待生命的感觉竟是如此的美妙!从而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此时,文本的生命意义和学生的生命存在不再分割。这样的教学,这样的教育才具有了意义。
在这种生命对话式的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始终以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与教师平等相处,与文本进行自由的对话,在语文学习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这,就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
[阅读,生命的对话--《雪儿》片段赏析(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2:《雪儿》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发生在受伤的孩子和受伤的白鸽之间的故事,题目是:雪儿。
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⑴自由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一说你知道的“我”和雪儿之间的故事。
⑵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前面的生字。
⑶运用“理解六法”并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明媚 敷药 喃喃 哀伤 艰难险阻 忠实 盼着 弧线 施展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⑵指名逐个读,指名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读准子音。
⑶指名解词。
明媚:鲜明艳丽。
敷药:涂药、搽药。
喃喃:小声叨唠。
哀伤:非常悲伤。
艰难险阻:繁重的困难和危险的阻挡。
忠实:忠诚可靠。
盼着:迫切地希望。
弧线:圆周的一段,本文比喻白鸽飞行的轨迹。
施展:发挥、显示。
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在精读课文时去体会理解。
⑷齐读生字词。
⑸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按“盼望--渴望--快慰”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想想每部分讲了什么。
学生自学讨论:
四、精读第一部分
1、导读。
从第1自然段看,你能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吗?从第2自然段看,“我”是怎么对待受伤的白鸽的?
2、讲读。
⑴用○圈出第1自然段中表示情感的词。“向往”是什么意思?“明媚的春光”又是什么意思?你知道明媚的春光指哪些?“我”为什么非常向往明媚的春光?
⑵爸爸捡回一只受伤的白鸽,什么样子?读一读这些语句,说说“我”当时的心情怎样。
用横线画出第2自然段中“我”对刚到家的“小客人”的做法。读一读,谁能概括一下?
为何给它取名“雪儿”呢?
这一系列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⑶过了几天,雪儿和“我”的关系怎样?具体表现是什么?
“飘飘悠悠”可以换成哪个词?“蓝天白云”跟雪儿有什么关系?跟“我”又有什么关系?
3、指导朗读。
4、过渡:“我”的盼望有没有成为现实?请同学们课后预习下面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⑴有钢笔描红。
⑵读一读,比一比,再组词。
2、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口述故事的第一部分。
3、“我”的盼望成为现实了吗?请看地第二部分。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我”了解到雪儿有哪些本领?这使“我”的心情更加怎样?
2、讲读。
用波浪线画出并理解描写信鸽本领的词。
用波浪线画出并理解表示信鸽品格的词。
正因为信鸽有以上高超的本领、忠实的品格,人们称赞它是什么?也正因为如此,“我”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更盼着”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
3、指导朗读。
4、小结并过渡。
三、精读第三部分
1、导读。
自由放声朗读第三部分,侃侃哪些动作能够作者的情感。边读边圈出有关词语。
2、讲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惊喜--矛盾--快慰”的情感变化。
四、总结全文
1、指名学生看看“板书”,口述全文。
2、讨论:“我”的腿伤好起来后,会做些什么令父母惊喜一番呢?
3、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雪儿》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3:《雪儿》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痹擞醚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蹦芰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我和爸爸对雪儿的关爱以及描写雪儿给我带来欢乐的词、句。
3蓖ü朗读、感悟,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4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蓖学们,还记得一年级下册学过的课文《生日礼物》吗?文中的小朋友过生日,妈妈送给他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那是一份怎样的生日礼物?(一只非常漂亮的小鸟)结果怎样?(小男孩把小鸟放飞了)
2苯裉煳颐窃倮囱习一篇与小鸟有关的课文《雪儿》,看看文中的小男孩与小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3卑迨榭翁猓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感知大意
1毙∩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一读:勾画出生字词语多拼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
②二读:长句、难句作上记号多读几遍,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③三读:一边读一边想,了解课文大意。
2毙∽楹献餮习生字:互相纠正字音,讨论生字的识记方法。
3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4敝该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正音、评议。
5彼邓悼挝闹饕讲了什么。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备“熟”“阻”“递”“弧”找“朋友”,比较区分。
2敝傅佳生在练习本上用钢笔练习书写生字,要求尽力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重点指导“哀”“熟”“递”“弧”等字。
第二课时
一、用生字卡片复习生字词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1弊杂衫识恋1段,思考: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①全班交流。
②引导:当你生病了,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你会有什么感受?(孤单、寂寞)
③指导朗读: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
过渡:这里,爸爸给我带回了一只白鸽。爸爸带回的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鸽呢?
2贝着问题默读第2段,一边读一边勾画相关语句。(用“”画出)
①全班交流。这是一只受伤的白鸽。它的翅膀受了伤,它的身子很脏,眼睛里充满哀伤。相机理解词语“哀伤”。
课件展示:受伤的白鸽。
②面对这只受伤的白鸽,你有什么感受?“我”和爸爸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用“”画出有关词语:洗澡、敷药、取名)
③爸爸和“我”的精心呵护,让“雪儿”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展示:浑身雪白的“雪儿”)
④从此以后,“我”和雪儿朝夕相处,我们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看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相机理解词语“飘飘悠悠”)他们还会看到些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⑤指导朗读第2段,读出对“雪儿”的怜爱,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3敝傅祭识痢⒏形3~6段。
(1)一天一天地,“我”和“雪儿”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爸爸对信鸽的介绍,更加深了“我”对“雪儿”的了解。“我”从爸爸的口中了解到些什么呢?
全班交流。(相机指导理解词语:“艰难险阻”“蓝天信使”)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对“雪儿”的赞美。
(2)终于有一天,“我”的愿望实现了,我们的“蓝天信使”雪儿飞起来了。“我”是多么高兴、多么激动啊!
引读:啊,我为雪儿欢呼!
师读: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生一边听一边想象雪儿高飞的美丽姿态)
(课件展示:雪儿高飞的美丽姿态)
指导朗读第4段。
(3)“雪儿”能展翅高飞了,就要离开精心照顾它的小男孩了。美美地读读第5~6段,用“”勾画出最使你感动的句子。
交流勾画的句子,指导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词语体会下面三个句子。
①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我把雪儿轻轻捧起,雪儿望着我,似乎在感谢我,又像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蓝天飞去。
你从加点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雪儿养好伤即将离开精心照顾它的小主人,它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说,你能代雪儿说说心里话吗?
指导朗读:读出“我”和雪儿的不舍。
②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望着这位点缀春光的“蓝天信使”,顿时觉得自己的腿伤轻了许多,心里十分快慰。
美丽的雪儿飞走了,虽然我们有点难舍难分,但我的心里却十分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感到快慰呢?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我在默默地对雪儿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带着喜悦的心情,读出对雪儿的不舍和祝福。
4保课件展示:雪儿越飞越远,最后在屏幕上消失)
是啊!雪儿该走了,“我”多么舍不得它,它也多么舍不得离开“我”,真是人鸟情深啊!但雪儿属于广阔的天空,它应该到广阔的天空中去搏击风云,自由翱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也会和雪儿一样,伤好后去开创自己的美好生活!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讨论交流,畅谈体会
1毖Я丝挝模你想对文中的小男孩说什么吗?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敝该结合课文,说说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受。
四、摘抄优美词句。
附:板书设计
2毖┒
精心照料:洗澡 敷药 取名
放飞蓝天我:轻轻捧起 望 快 慰
雪儿:望 感激 祝福 人鸟情深
[《雪儿》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4:《雪儿》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重点难点】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对课文空白处的想象,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两幅鸽子图(第一幅画有一只受伤的鸽子,第二幅画有一只展翅飞翔的鸽子)、轻音乐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以形促读,以境促读,让学生在读中生情,在读中激情,在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质疑导入。
1、世间有各种各样的感情,你体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吗?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发生在受伤的孩子和受伤的鸽子之间的感人故事,题目是:雪儿。
(板书:注意“雨”字头的写法,齐读,注意“儿”读轻声)
2、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媚敷弧喃剩鸽捡哀悠阻忠递盼线慰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2)出示词语
明媚的春天 美丽的弧线 艰难险阻 飘飘悠悠 千山万水 轻轻捧起 十分快慰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①指名读②评价③再指名读④齐读
(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练读课文,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表情。
2、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分节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①爸爸带回,我为雪儿,盼望。
②听爸爸说雪儿是,我更盼望。
③雪儿展开,我望着心里。
这三句话分别是哪些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小结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范写,明确注意点。重点指导“剩、慰”
2、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雪儿》,你们看,雪儿飞来了!
(出示展示飞翔的雪儿图)同学们,这就是雪儿,你们喜欢雪儿吗?请你说一句喜欢它的理由。
2、可是有一天,你们喜欢的雪儿受了伤。(出示受伤的雪儿图)它飞不起来了,你看,它的眼睛里充满了哀伤。你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心里怎样?你会怎么办呢?
3、你们说得真好,我们知道作者此时正受伤在家,十分孤独寂寞,她看到受伤的雪儿,又会怎么想呢?
4、相似的遭遇使作者对雪儿格外同情,那么她又是怎样对待雪儿的呢?
二、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2、3小结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我”和爸爸是怎样对待雪儿的?
划出有关句子,圈出重点词。
(生读、画、师巡视)
2、交流。
3、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4、小黑板出示:“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
①我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心里会怎样想呢?
②是啊,这句话不仅要读出对雪儿的怜爱,还要读出作者对雪儿能早日展翅飞翔的盼望,以及自己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吗?(范读)
③读得怎么样?你们也想读得和老师一样好吗?要想读得好,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注意表情。(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5、从爸爸那里,我知道了什么?
6、雪儿如此勇敢、忠诚,是人们的好帮手,于是(引读)
谁能读好这一段呢?(指名读)
(二)学习课文(4-6节)
1、在作者的细心照料下,她的盼望终于实现了。指名读第4节
2、雪儿终于又能展翅飞翔了。(出示展翅飞翔的雪儿图)看到雪儿的伤好了,你的心情怎样?(高兴、激动)
3、文中的“我”的心情和我们一样,课文第4小节中哪一句话写出来了?请找出来。
4、谁能用高兴的心情读好这一段?请大家练读。指名读。
5、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雪儿在蓝天中飞翔,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请听老师朗读第3句,你们边听边想象,雪儿在空中是怎么飞翔的?你觉得它飞得怎样?(引导学生从“托”、“划”、“美丽的弧线”等词上体会雪儿动作的有力,姿态的优美)
6、雪儿不但能飞,而且飞得矫健有力、姿态优美,你们想和雪儿一起飞吗?让我们配上轻快音乐一起朗读第4小节,边读边和雪儿一起飞吧!(配乐表演读)
7、看到雪儿终于翱翔在蓝天,这时,你想对雪儿说些什么呢?
8、此时,翱翔在蓝天的雪儿,它的心情又如何呢?它会对照顾它,关心它的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9、是啊,当我孤独寂寞的时候,是雪儿给我带来了快乐。当雪儿翅膀受伤时,是“我”挽救了它的生命,给了它悉心的照顾。我和雪儿相依相伴了这么久,我们之间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要分别了,多么让人舍不得呀!请同学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3)挑战读。
(4)齐读。
10、“我”对雪儿依依不舍,雪儿飞走了,“我”为什么还感到十分快慰呢?
11、齐读最后一节。
三、总结全文,迁移练习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文中的“我”帮助受伤的雪儿,让雪儿重新飞向蓝天的故事,在与雪儿相识相伴的日子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吗?你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愿意把它写下来吗?……
[《雪儿》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5:《雪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本文用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作者与小白鸽相伴到相离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我”为受伤的雪儿治疗并悉心照料它,直到它飞向蓝天后的故事。
整篇课文充满感情,生动的语言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利于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内容的表演,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目标预设:
1、理解“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雪儿》。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的腿跌伤了,爸爸妈妈--(引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小节
1、正当我孤独寂寞的时候,一天,爸爸给我带回一只白鸽,(出示图),你们别看现在它雪白雪白的了,可是它刚来我家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雪儿刚来我家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2、学生回答,出示二三句,指导朗读。
(学生读,老师评:老师还没有感觉到雪儿受伤了。学生练读,再指名读,我们学着她的样一起来读一读。)
3、假如你是小作者,看到这只眼睛里充满哀伤的鸽子,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A、想到它很可怜,(是啊,小作者和这鸽子真是同病相怜。)
B、我要治好它。(你真善良啊,老师看到你那纯真的心了)
4、文中的小作者跟你一样善良,他和爸爸给这鸽子洗了澡,敷了药,它变得雪白雪白的了,瞧!(看图)这就是这只可爱的鸽子,喊喊它的名字,再深情的呼唤一次。(老师听得出来,你们很喜欢这只鸽子,小作者也是这样。)
5、过了几天,我和雪儿熟了,我对雪儿说(出示句子)
A、指名读
B、把你的同桌当成雪儿,对着他读一读。
C、闭上眼睛体会体会。(评:老师听出来了,你和雪儿一样充满着对蓝天、自由的向往。)
三、学习第三节
1、经过一断时间的相处,我和雪儿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我从爸爸那知道了关于雪儿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蓝天信使”,为什么?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学生回答。
2、正因为这样,我更盼望雪儿的伤快点好起来。
四、学习第四节
1、在我的细心照料下,我的盼望实现了(出示句子),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
2、看到雪儿的伤好了,你的心情怎样?
3、文中的小作者的心情和我们一样。谁能用高兴的心情读好这一段?请大家练读。(指名读)
4、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雪儿在蓝天中飞翔,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听老师朗读第3句,你们边听边想象,雪儿在空中是怎么飞翔的?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托,划,美丽弧线体会动作有力,姿态优美)
5、雪儿不但能飞,而且飞得矫健有力、姿态优美,你们想和雪儿一起飞吗?让我们配上音乐一起朗读第4小节,边读边和雪儿一起飞吧。
五、学习第5小节
1、看到雪儿终于翱翔于天际,我们和雪儿都感到很开心,可是现在雪儿要离开我们了,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雪儿,你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出示:雪儿又飞到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望着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祝我------------------。)
六、总结
1、小作者和雪儿相处的日子是快乐的,美好的,是不是每个人遇到这只受伤的信鸽都会有这样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的日子?
2、只有善良的人才会有这样美好的生活!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人,才会热爱生活,他的生活才会有意义,才会有价值,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雪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6:《雪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展开想象,指导朗读,体会我对雪儿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复习第一自然段。
2、过渡:我一个人在家是多么孤单,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这时,爸爸 给我带回来一只鸽子。
3、看图。
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就是这只鸽子,它长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说)你们喜欢它吗?
可是在爸爸刚带回家的时候它没这么可爱,也没这么漂亮。那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交流。
爸爸带回来一只怎么样的鸽子呀?(看图)
这只鸽子是怎么受伤了?
(2) 如果你看到这只受了伤的鸽子,心里会怎么想?(生答)
“我”和爸爸也是这么想的,那他们是怎么样对待这只可怜的鸽子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用直线划出我和爸爸怎么对待鸽子的语句)(相机板书:同情 洗澡 敷药 取名)
(3) 想象: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结合实际生活,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4) 经过我和爸爸的精心治疗,这只鸽子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再看图)
它变得雪白雪白的,所以“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 (引说)。
想象:看到这么美的雪儿,你想说什么?
我也越发喜爱它了,所以我疼爱地对它说--(出示“我”说的话,生读)
指导用疼爱的语气读好“我”的话。
(5) 师生接读: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你们能给“飘飘悠悠”换个词语吗?(自由自在)
想象:看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和雪儿会想些什么?
指导朗读:我们不仅要读出对雪儿的怜爱,还要读出我和雪儿对大自然的向往,还希望自己的伤势快点好起来!
(6) 齐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和雪儿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我还从爸爸那儿知道了关于雪儿的其它事情。我到底了解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面一个自然段。
(1) 学生自读。
(2) 学生讨论。
雪儿是一只信鸽,它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能飞越千山万水,忠诚地为人们传递信息,是“蓝天信使”,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我们应该真诚地保护它们,真诚地帮助它们。
(出示图片,并相机板书:盼望、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
(3) 指导朗读。
3、指导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 师述:雪儿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我更盼着雪儿的伤快点儿好起来。我的愿望能实现吗?当终于有一天,雪儿又能展开双翅飞起来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出示雪儿飞翔图)你会说些什么?
(2) 文中的“我”的心情和我们一样,课文第四自然段哪一句话写出来了,请找出来。(板书:欢呼)
(3)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及时评议。(谁能将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4) 师范读第3句,学生边听边闭上眼睛想像雪儿在空中是怎样飞翔的。
雪儿在空中是如何飞的?谁能表演给大家看看?
大家想和雪儿一起飞吗?全班一起边读边表演第四自然段。
(5) 雪儿终于又能飞翔了,它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雪儿虽然能飞翔了,可它也十分舍不得离开。第五自然段中哪句话反映了此时雪儿的这种心情?请大家读读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
“雪儿咕咕直叫”,它想对照顾它的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学生练习说话。
(6) 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的雪儿就要走了,“我”的心里会怎样想?“我”会怎样说?
指导朗读,小结。
4、学习第六自然段。
引读,并出示句子,理解“快慰”一词。
指导朗读。
三、总结,并指导背诵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文中的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孩子?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哪一段最感人,你能把它记下来吗?(学生自由练背。 指名试背。)
[《雪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7:《雪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句训练
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
二、精读课文
1、引读第一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我的腿--,爸爸妈妈--,家里就只剩下--。冬天过去了,我多么向往--。
师:这时,爸爸给我带回了一只白鸽。
2、说一说(贴雪儿图)同学们,这就是雪儿,你觉得雪儿是一只怎样的鸽子呢?雪儿到底是一只怎样的鸽子呢?我们课文中也作了相应的描写,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说话练习:雪儿真可爱!
师:可是有一天,你们喜欢的雪儿受了伤。(在雪儿的翅膀上用红色画血)
板书:受伤
3、学习2、3自然段
(1)你们说的真好。文中的“爸爸”和“我”是怎么做、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用“--”画出怎样做的句子,用“~~~~”画出怎样想的句子。
A、交流怎样做的句子。你能用带着对雪儿的疼爱的感情读好这几句话吗?
指名读,评读。
师:我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回答。
师:是啊,这句话不仅要读出对雪儿的怜爱,还要读出它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希望自己的伤快点好起来。(板书:同情)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
B、交流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板书:盼望)
师:我为什么更盼望呢?生读“爸爸说┅┅蓝天信使”
师:雪儿如此勇敢、忠诚,是人们的好帮手,于是--(引读)
我的盼望有没有成为现实呢?(出示雪儿飞翔图)
4、学习第4、5、6自然段
小组活动: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三节。(可以朗读、讲故事、绘画、表演等)
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三、总结
1、师小结:相似的遭遇、相似的企盼,将受伤的我和受伤的雪儿仅紧紧联系在一起,如今,雪儿终于要展翅高飞了。虽然多日的情谊让我们难舍难分,但我仍感到十分快慰。(板书:快慰)因为雪儿即将到广阔的天地去搏击风云,自由翱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也必能和雪儿一样,开创自己美好的生活!
2、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
受伤 同情
7、雪儿 是信鸽 盼望
康复 快慰
[《雪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8:我这样教《雪儿》(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已接受了“用教材教”的观念,但是具体实施时,遇到两大障碍:一是用教材教什么不明确。二是为怎样教犯难。这是课程功能变得丰富全面后,教师从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建设者转型时所产生的必然困惑,也是语文阅读教学在实现课程功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知识技能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教师专业发展在课程改革来临之后遭遇到的新的挑战。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改革中进行反思性教学,凭借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领悟,对以往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作出批判和扬弃,对具有生成性的教学实践和情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于是行动研究、案例探讨,便成为研究教学、推进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为了帮助教师并和教师一起研究解决这两大问题,我一方面加强了反思性教学的实践,另一方面改变了备课方式,用“思维展示+案例设计”的方式来撰写教学方案,以便于尽可能的把自己在“行动中反思”的过程与结果以具体生动的形式与更多的教师进行切磋、交流、碰撞。下面便是我教《雪儿》的具体例说。
教材内容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教材是学生智慧与情感和谐发展的一种凭借。在对语文内容与形式的学习中,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智慧,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我对语文阅读教学在新的课程中“教什么”的理解。
理性分析的方式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唯一方式,更不是符合儿童生成发展的教学方式。把体验感悟、探究发现的方式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导方式,让学生在与文本相互作用中建构,在语文实践活动生成。这也是我对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程中“怎么教”的理解。
反映到对具体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在“教什么”上需要把握住这样三点:
1、应该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形式所显示的特点。
2、应该准确把握学生在该年级段语文学习发展中的需要。
3、能把教材所显示的特点和学生在该年级段语文学习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机整合,确定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反映到对教学方式的采用上,在“怎样教”上主要是要灵活运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学使这种教学方式转化为学生应掌握的学习方式。
《雪儿》一课叙述了“我”和雪儿这只鸽子相识相交又告别放飞的一场亲身经历,文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小作者爱雪儿、怜雪儿、护雪儿、不舍雪儿的情感色彩。这是教材内容呈现的一大特点,而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体验小作者的品性、人格,从而丰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也正是学生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需要吗?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通过朗读,让学生学习抓住语言文字、体验感悟小作者的情感、品性和人格。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对这个目标内容的确定再作三点说明:
1、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材料,抓住语言文字的表达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感悟、生成,这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表现,也是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2、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发生关联,进而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要方式。它有利于学生将语言信息转化为视觉形象、产生意义、感悟情感。又由于三年级小学生的朗读还处在习练过程,和高年级学生或者成人的朗读有着很大差别,因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既是学生感悟作者情感、品性、人格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要学习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
3、亲历生体验,体验孕顿悟。要感悟小作者的美好情感、品性和人格,仅依赖于读这种方式是不够的,因为机械、受动式的读往往容易使学生处在“旁观者”、“局外人”地位,徘徊在事件之外,进入不了人物的内心之中。因而在读的同时,有必要整合运用“转换角色、想象”等策略或方法,使学生能置身事间,真切感受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境,感悟文字信息所体现出的人物品性,这样才能在体验和感悟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以上仅是对“教什么”的分析、把握和确定,具体的教学过程怎样设计呢?
从课文内容所展开的情感线索来看,课文一开始表现了“我”一人在家养伤的孤独、寂寞以及向往之感。而一天父亲带回一只受伤的鸽子后,“我”不由表现出同情、关切、喜爱的感情倾向,所以当雪儿有一天终于能飞起来时,“我”不由为它高兴、激动。而当“我”放飞雪儿时,又不由表现出一种不舍的心情。文中作者所表露的感情起伏跌宕、复杂细腻,能不能紧紧抓住这根感情线,在朗读中层层体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于是试着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唤起学生有关生活经历和体验,导入学习。
1、师:同学们有过和小动物接触的经历吗?你喜欢它们吗?(是怎么喜欢的)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和一只鸽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朋友可喜欢这只鸽子了,我们来好好地朗读一下课文,体会一下他是怎么喜欢的好吗?
二、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透露的思想感情并作有机的方法引导。
1、学习生字词。
师:这篇课文中的生字很多,同学们能先自己认读一下吗?
2、初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下课文,感觉一下这位小朋友是不是喜欢这只雪儿好吗?
⑵自由说说读后的初步感觉。
师:你们有没有感觉到这位小朋友对这只鸽子的喜爱?
3、精读课文,品味课文语段中所表现的丰富情感。
师:从课文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是一种本领。下面我们来逐段朗读,学学这种本领好吗?
⑴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味作者孤寂、向往春光的情感。
①指名学生朗读这一段,通过数人朗读,比较优劣、询问感觉的操作步骤,让学生体验作者情感。
注:“询问感觉”一步可这样具体进行:“同学们都说你读得好,你读的时候,感觉到什么了?读的时候你是怎么感觉到的?”然后问其他同学是不是这样读的,读时有没有产生这样的感觉,这样学生既能向体验感情方面投射,又能学到一些体验的经验。教师可顺势揭示学生体验时的一些经验。
②师:所以读时,我们要用心认真,尽量把那些表达了一些情感的词语充分表现出来,这样就能体会到语句中蕴含着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试着读读。
⑵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味作者对雪儿的同情、关切、喜爱之情。
①师:就在这个时候,爸爸给“我”带回一只鸽子,假若是你,你说你的心情会怎样?
②师:但是,这是一只受了伤的鸽子,我们来读一读这段内容,看看小作者的言和行上表达了小作者对雪儿的哪些感情,好吗?
③师:请一边读一边把你觉得表现了作者感情的句子划出来。
④学生交流自己划出的句子。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人次地朗读划出的语句,使学生逐步感受到语言文字透露出的感情。
⑤师:你们从这些朗读的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吗?是怎样感受到的?
注1:这里主要让学生抓住一些敏感的词语谈谈自己的体会过程,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所以教师的评价要有机扣住学生的体会,给予肯定、激励,以对其他同学作出导向。
注2:若学生对有的句子还没引起注意,可在上面基础的引导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体会到的东西。
4、抄写生字词,当堂反馈生字掌握情况。
(以上可为第一课时内容)
5、继续朗读品味课文语段中所透露出的丰富感情。
⑴学习第3自然段,由此导入到第4自然段的重点朗读和体验。
①师:爸爸说雪儿是一只信鸽,你知道信鸽是一种怎样的鸽子?
②师:雪儿是这样了不起的一只鸽子,怎能把它留在家里呢?所以作者更加盼望着雪儿的伤能快点好起来,重上蓝天。你能带着自己的感情把这一段话朗读一遍吗?
⑵朗读第4自然段,表现这一段蕴含的感情色彩。
①师:“终于有一天,雪儿飞起来了。”你觉得这一段的每一句话该怎么读?自己读读找找感觉好吗?
②指名学生表现性朗读,并说说自己哪儿读得好,体会到什么?
⑶朗读第5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放飞时“我”和雪儿之间的情感。
①师:再自己好好读读第5自然段,想想当作者放飞雪儿时,他们之间又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
②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觉,可追问学生是从哪些地方感觉到的。
三、回归整体,提升认识。
师:学到这,我不由产生一个问题:作者是这样喜欢雪儿、需要雪儿,那为什么要放走它呢?
注:学生可能从雪儿的角度说蓝天是雪儿施展本领的地方,教师可顺势这样启发:作者需要它把它留下,有什么不对吗?
四、联系第5自然段,转换角色,展开想象,说说“我”和雪儿会怎么告别,并写下来。
1、师:假若是你,当你放飞雪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会怎样?又会对着雪儿说些什么呢?
2、师:把自己想说要说的话写下来。
[我这样教《雪儿》(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9:薛法根教学实录--《雪儿》(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我的名字叫“薛法根”(书写在黑板上)。念念老师的名字,有什么感觉?
生:感到很拗口。
生:好象很生硬。
生:不太好听。
……
师:看起来,大家都不太喜欢我的名字。但我却感到很自豪,因为这个名字寄寓了我父母对我的殷切期望。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生:刘诗颖。
师:一个悦耳的名字。
生:金阳。
师:多么响亮的名字!
生:晏阳天。
师:“艳阳天”?充满诗意的名字!你的生活天天都是“艳阳天”!
……
师:其实,每个名字后面都饱含着父母、亲人对你们殷切的期望、美好的祝福、无限的关爱。再来念念这个名字,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雪儿)
生:很美。
生:很好听。
生:像雪白雪白的雪花一样。
师: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生:这个名字很温柔。
师:(惊喜地)感觉真好!
生:谁会这么白呀?
师:你呀!(众大笑)。
生:像一个女孩子的名字。
师:这是一只鸟的名字(众笑),是“我”为一只信鸽取的名字。“雪儿”是在我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到了我的身边、进入了我的生活?请你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谁愿意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雪儿是在我的腿跌伤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师:这一点大家都能看出来。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地方吗?
生:雪儿是在我一个人在家,十分孤独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生:雪儿是在我非常寂寞的情况下来到我的生活里的。
生:雪儿是在我向往到外面去却又不能去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师:这真是无奈!
生:雪儿是在我单刀有点无聊的情况下来到我身边的。
师:没事可做,无聊至极!
生:雪儿是在我忧愁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师:的确有那么一点点儿忧伤。
师:在文中,作者并没有写自己内心的这些感受,而是通过哪些词、哪些句子表达出来的?
生:作者是通过“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这些内容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师:一个“只剩下”,一个“多么向往”,用得多么贴切、传情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生:(读得都很有感情)
师:在与我相依相伴的日子里,我是怎样对待雪儿的?请你往下读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
生:(认真阅读课文)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
生:我给雪儿洗澡、在它的伤口上敷药。
师:那是给雪儿疗伤。(板书:疗伤)
生:我是这样对待雪儿的:在雪儿受伤的时候,我给它疗伤。
师:(高兴地)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来,他这次的回答与刚才有什么不同?
生:用上了“疗伤”。
生:加了“在……的时候”,我是怎样对待雪儿的。
师:这样说,就更加具体、明白了。谁还能这样概括下面的内容?
生:在雪儿变得雪白雪白的时候,我给它取名字。(板书:取名)
生:在我知道雪儿是“蓝天信使”的时候,我更盼望着它的伤快点儿好起来。(板书:期盼)
生:。(板书:欢呼)
生:在雪儿又飞回阳台,舍不得离去的时候,我把雪儿轻轻捧起。
师:干什么?
生:祝福雪儿重返蓝天。(板书:祝福)
生:在雪儿飞回蓝天的时候,我为雪儿感到高兴。
……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准确,说明同学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现在,谁能将这些内容连起来,完整地概括一下?
生:我给雪儿疗伤、取名;盼望着它的伤快点儿好起来;为雪儿欢呼;祝福雪儿重返蓝天。
师:很概括!但不美了。
生:在雪儿受伤的时候,我给它疗伤、取名;在知道雪儿是“蓝天信使”的时候,我更盼望着它的伤快点儿好起来;当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的时候,我为雪儿欢呼;在雪儿舍不得离去的时候,我祝福雪儿重返蓝天,为雪儿感到高兴。
师:这样概括!听起来又明白又舒服!
师:有人说:一句话一颗心。我们读书,还要从那些含情脉脉的句子里读到作者的那颗跳动的心!比如这个句子:“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你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能体会到那颗心吗?
生:我感受到作者对雪儿的爱心。把自己的家当作雪儿的家了。
生:我读出了作者有一颗同情心。
生:我感觉到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有善良的人才会为一只鸽子疗伤,待它这么好。
师:你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生:他有一颗良心(众笑)。
师:对啊!我们从这句话中能读到那颗善良的心,简称良心(众又笑),那才算真正的阅读。
师:还有人说:一件事一片情。我们更要从“我”为雪儿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感受到“我”对雪儿的一片深情。比如这样一件事:(出示句子,学生朗读)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你会一个人去看蓝天白云吗?会天天去看吗?而作者却和雪儿天天去看蓝天白云,他又有什么样的独特的感受呢?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自由读书品味)
生:我一个人看蓝天白云是很孤单的,而和雪儿一起看就不孤单了。
师:有伙伴了!
生:我的腿受了伤,雪儿的翅膀也受了伤,两个都只能去看蓝天白云了。
师:同病相怜啊!
生:我和雪儿一起去看白云,心情是很愉快的,不再是忧伤的。雪儿也是很愉快的。
生:我和雪儿都向往外面美好的春光。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你们再留意一下,作者不写去看蓝天、白云,而要写成“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这里面又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我觉得“飘飘悠悠的白云”是动的,看起来很美,很好看。
师:是变化的,飘动的!
生: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许多多的白云的样子,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
师:你能注意省略号中蕴涵的内容,了不起!
生:看“飘飘悠悠的白云”,心情是很舒畅的、轻松的。
生:看这样的白云蓝天,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伤痛和忧愁。
生:这样“飘飘悠悠的白云”似乎带走了我们所有的烦恼,心情也和白云一样“飘飘悠悠”了!
师:真是诗一样的语言、诗人一样的心灵!是啊,正是作者和雪儿在一起时的心情是美丽的,那蓝天上飘飘悠悠的白云才显得那么美丽、舒服!是心情改变了蓝天白云,而又是谁改变了我的心情?
生:雪儿!是雪儿的到来使我的心情变得开朗、美丽了。
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的感受会和刚才不一样。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我们就这样去读课文,就能读出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就会发现别人读不到的东西。自己用心读读下面的几段话,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生:(很投入地朗读课文)
师: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流利但没有激情。)
师:听得出来,你很努力,读得很流畅。但对“蓝天信使”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想一想:雪儿是怎样一只信鸽?
生:(再读课文,语气加重,很有力量。)
师:(高兴地)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信鸽了吗?
生:勇敢、忠诚的信鸽。
师:对这样的信鸽,“我”内心的感情呢?
生:非常喜欢的。
生:还有敬意!
生:为雪儿感到骄傲、自豪!
生:对雪儿寄予了希望,希望它能为人们传递更多的信息。
师:这样一体会,再读课文,感觉就不一样了。谁来读?
生:(读得很有激情!)
生:(朗读其他自然段,略。)
师:老师想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很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你听得出我的心情吗?
生:十分快慰!
生:快乐的、欣慰的、高兴的。
师:与雪儿在一起的时候,我是快慰的;雪儿飞走了,我不是又孤单、寂寞了吗?
生:我是为雪儿的伤好了,能重返蓝天而感到高兴。
生:我是为能养好雪儿的伤而感到欣慰。
生:我和雪儿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心里十分高兴。
生:我以后还能常常回忆这段和雪儿生活的美好时光,心里就不空虚了。
师:一段美好的生活,一个难忘的回忆!
生:我的伤也会和雪儿的伤一样,会很快好起来的,所以我就感到很快慰。
……
师:读到这里,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文,雪儿的到来,使我原本寂寞、孤独、忧伤、无聊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变得更加充实了。
生:变得更加有意义了。
师:即使是天天看蓝天白云这样单调的生活也有滋有味了!
生:也使我更加珍惜每天的生活。
生:即使雪儿走了,我也会自己充实自己的生活的。
师:深刻!
生:变得更加快活、不单调了!
……
师: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遇到这只受伤的信鸽都会有这么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的日子?
生:不会!只有爱信鸽的人才会这样与雪儿一起生活。
生:有些人只会伤害信鸽,根本不会有那种美好的生活的。
生:善良的人才有美好的生活。
师: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人,才会热爱生活,他的生活才会有意义、才会有价值、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祝愿我们每个同学都拥有美好的生活、拥有美好的回忆!
师:当我伤好之后,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是否又会想起与雪儿相依相伴的日子?是否又会勾起我对雪儿、对那段美好日子的回忆呢?假如是你,你会对雪儿说些什么?请用你的笔,把想对学说的话写下来,容春风带给雪儿,好吗?
生:(自由写话)
师:谁来交流?
生:雪儿: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又想起与你相依相伴的日子。记得你刚刚来到我家时,你的翅膀受了伤,浑身黑糊糊的。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了忧伤,看到了仇恨,看到了无奈。(师插话:你真会看,看到心底去了。三个看到了,充满深情、语句优美!)雪儿,当时我和你一样,也受了伤,我们真是同病相怜啊!有了你的陪伴,我的生活似乎变得快活了,变得充实了,变得有滋有味了。(师插话:又是一个充满感情的排比!)即使是与你天天到阳台上看蓝天白云的日子,也显得那样舒服、开心。望着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与你常常会发呆。(师插话:发呆?建议改为“产生无限的遐想”或者“露出甜蜜的微笑”)雪儿,现在你又在哪里为人们忠实地传递着信息?虽然看不见你,但是我会为你永远祝福的!、
师:情真意切!
生:雪儿: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又想起与你相依相伴的日子。雪儿,是你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在受伤的时候,整天感到孤单、寂寞,感到无聊、忧愁。你来到了我的身边,我立刻变得忙碌起来,为你洗澡、敷药,为你取名,陪你看蓝天白云。当你伤好之后,我为你欢呼,为你祝福。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意,分别的时候,谁都依依不舍。雪儿,谢谢你给了我美好的一段生活,谢谢你给了我一个美好的回忆。
师:其实,雪儿也会从心底感谢你,感谢你对它的悉心照料、感谢你对它的关心爱护、感谢你给它六下的美好的生活回忆!
……
师:在与同学们相依相伴的两堂课里,你们也给了老师一段美好的生活,给老师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谢谢同学们!
[薛法根教学实录--《雪儿》(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0:西师版三年级上册中国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二、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教学准备:
教师:中国结的饰物以及相关资料。
学生:查找有关中国结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新课
1、同学们,今年过年的时候,老师收到了一个很特别礼物,请你来猜一猜。
出示谜面:一缕红丝线,交错结龙凤。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出示中国结,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课题。
师:你对中国结有那些了解?
(可结合字形了解中国结)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品有关中国结的文章。
中国结是一种饰物,以它为题,如果你是作者朱杰人,有可能写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同学们想到的内容可真不少,现在老师就请你们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说说作者在课文安排了哪些内容?
(对照前面的板书,在相关内容前打对勾,学生没有提到的内容补充到黑板上。)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从课文中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寻找答案。并让学生做好批注。
1、第二、六自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中国结特别受宠?(讲完“寓意丰富”一段,可相机提出:如果中国结挂在外国朋友的家中,有什么寓意?)
2、第三自然段: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中国结市民间艺术的杰作?(巧夺天工、变化无穷、叹为观止)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的意思。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结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予其中。引读:他们或象征幸福——
过渡、拓展:中国结不仅外形变化无常,而且寓意极其丰富。现在在很多的家庭中都挂着中国结,这有什么寓意?你还看见哪挂着中国结?他有什么不同的寓意?(如:行车“平安”、商店“生意兴隆”)
3、第四、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学生自读、再指名读
指名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让学生自由表达,各抒己见
指导学生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小结: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节又被称为“同心结”。
知识拓展:
中国结,是一种装饰手工艺品,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古称络子,历史悠久,并影响到周边国家的装饰艺术如日本结、朝鲜结。中国结[1]由一根线或绳编成,通常有一米长。每一个基本结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中国结。如“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吉祥如意”、“一路风顺”等组配,以表示祝福或祈求。中国结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发展成为了多个产品,主要分两大系列:挂饰和服饰。两个系列又包括多个品种,如挂饰有:大型壁挂、室内挂件、汽车挂件等;服饰有:戒指、耳坠、手链、项链、腰带、古典盘扣等。
起源情况:
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精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人类世代繁衍的隐喻;也是数学奥秘的游戏呈现。它有着复杂曼妙的曲线,却可以还原成最单纯的二维线条。
它有着飘逸雅致的韵味,出自于太初年代人类生活的基本工具。
1、结绳记事
人们常常讨论的结绳记事,实际上是“结”在人类发展史上曾有过的另一重要作用。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可见在远古 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契”和“约”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时还有记载历史事件的作用,“结”因此备受人们的尊重。
斗转星移,数千年弹指一挥间,人类的记事方式已经历了绳结与甲骨、笔与纸、铅与火、光与电的洗礼。如今,在笔记本电脑的方寸之间,轻触键盘,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可以尽在眼前。小小彩绳早已不是人们记事的工具,但当它被打成各式绳结时,却复活了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2、中有千千结
宋代词人张先写过“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中国结“结”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托结寓意,在汉语中,许多具有向心性聚体的要事几乎都用“结”字作喻,如:结义、结社、结拜、结盟、团结等等。而男女之间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结”表达,如:结亲、结发、结婚、结合等。结是事物的开始,有始就有终,于是便有了“结果”、“结局”、“结束”。“同心结”自古以来就成为男女间表示海誓山盟的爱情信物,又如“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结饰已被民间公认为是达情感的定情之物。而“结发夫妻”也源于古人洞房花烛之夜,男女双方各取一撮长发相结以誓爱情永恒的行为,有诗云“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就是生动的描写。
3、服饰之结
让我们再纵观中华服饰五千年的历史。从先民用绳结盘曲成“S”形饰于腰间始,历经了周的“绶带”,南北朝的“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到盛唐的“披帛结绶”、宋的“玉环绶”直至明清旗袍上的“盘扣”及传世的荷包、香囊、玉佩、扇坠、发簪等无不显示了“结”在中国传统服饰中被应用的历时之久、包罗之广。
4、吉祥的“音结”
中国结的取意如其他中国艺术般多利用形态、谐音而取其意,如用“吉字结”、“馨结”、“鱼结”结合就成为“吉庆有余”的结饰品,以“蝙蝠结”加上“金钱结”,可组成“福在眼前”等。以此类推又延出了“长寿安康”、“财物丰盛”、“团圆美满”、“幸福吉祥”、“喜庆欢乐”等祈福的内涵,被作为民间祝祷的符号,成为世代相传的吉祥饰物。
5、神灵之结
中国结中还有一类被认为是通神灵的法物,可达到驱邪避灾、镇凶纳吉、却阴护阳等功效,如“吉祥结”、“盘长结”等,这类“结”作为凝聚着神秘宗教观念的护身符,在民间得以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一定的传承机制。这大概也是之所以“结”文化生生不息的缘故之一吧。
6、时尚之结
中国结的形式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可以互相衔接的完整造型。一根数尺见长的彩绳通过绾、结、穿、缠、绕、编、抽等多种工艺技巧,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章法循环有致、连绵不断地编制而成。
如今巧手的人们看中它这种东方文化的巧妙神韵,把它重新定义为项链、手镯、耳坠、头饰、发夹等等诸如此类的服饰配件,发挥其作为典雅饰品的独立价值。
篇11:《瀑布》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3、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写法的好处。
4、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5、帮助学生会认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掌握“瀑布、重叠、涌上、岸滩、衬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瀑布录象、优美的音乐、文字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解题、读文,理清写作顺序,提出不懂问题。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语言之美,韵律之美。
教学重点:
读出诗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瀑布录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是瀑布?你们在哪儿见过瀑布,是什么样的?
2、书中描写的瀑布又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提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写好结构复杂的字。
(4)检查学生读写情况并随机纠正问题。
2、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新词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3、解释词语意思。
4、小结: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更牢固地掌握新字,理解新词。并把好词语记下来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三、读文质疑,理清顺序
教师范读
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瀑布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了解主要内容。
(先写声音,后写样子)
四、练习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诗。(随机指导)
3、小结:把诗读熟,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新词放入词语花篮中。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
3、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3、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4、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5、帮助学生按照课后提示说出瀑布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瀑布录象、音乐、文字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引入:
1、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交流抄写的语句。
3、小结:同学们认真地背诵、抄写诗句,可见大家喜欢这首诗,这节课我们通过深入学习,相信你们会更加喜欢这首诗的。
二、自学思考:
1、出示要求:
(1)默读全诗,思考:哪些诗句是写瀑布声音的?哪些诗句是描写瀑布样子的?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去欣赏瀑布的?
(2)提出不懂的问题。
2、自学讨论:
3、班内交流:
(1)思考问题明确:
第1节:瀑布的声音;第2-3节:瀑布的样子。
写作顺序:由远及近
(2)质疑问题
教师将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明确:哪些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通过读书或查阅资料解决,哪些问题在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重点研读问题:
1、瀑布声音的特点。
(1)指名读这一节诗。
(2)出示文字片:
瀑布的声音,好像,又像()。
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要点:突出瀑布声音响亮,气势雄伟;把抽象的声音形象化,使人觉得生动、真切。)
(3)瀑布声势浩大,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朗读、齐读。
2、远望瀑布的样子
(1)自由读有关诗句
(2)从“忽然一转”这几个字中,你能想到作者刚才是在瀑布的哪一面听到声音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从背面听声音大,现在转到正面声音就更大了,感受到瀑布的声势巨大,一定雄伟壮观。)
(3)“啊”字该怎么读呢?为什么这么读,或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让学生品出读时的惊与喜,品出惊什么,喜什么?)
(4)瀑布什么样,作者是怎么打比方的?为什么先说没法比喻?又说“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学习方法:
A出示瀑布录象
B想象当时情景(颜色、高度)
C结合录象、课文内容、生活实际谈想法、感受。
(5)读出情感(指名读、领读、齐读等方式展示)
3、近看瀑布的样子
(1)指名读这一小节
(2)“仰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站在山脚下仰望?(用诗句中的语句回答)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什么?
(3)为什么把瀑布比成“珍珠的屏”?
(从全貌看,像一座屏风;从小珠看,形似珍珠;颜色光泽与珍珠相似,晶莹透明。)
(4)为什么说被风吹过的瀑布如烟、如雾、如尘?
(如烟:轻柔飘逸,弥漫如雾:白茫茫一片,朦朦胧胧如尘:纷纷扬扬的落下。)
(5)赛读,读出美感。
四、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归纳板书,深入体会
(1)配乐读全诗,再次感受瀑布的壮丽奇异的景象。(指名3人读)
(2)为什么作者看到瀑布的样子各不相同、变化多端呢?
(3)归纳板书,理清作者观察地点
像风吹浪涌(声音)远
瀑布像一道白银(颜色)
像一座珍珠的屏(形状)近
2、根据板书提示,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3、布置作业:
(1)选词填空
一道 一道道 一阵 一阵阵 一朵 一朵朵
一( )闪电 一( )白银
一( )风一( )歌声
一( )浪花 一( )浪花
(2)用“好像……又像”说一句话,再写下来。
(3)背诵全诗,整理《我的采集本》,继续丰富内容。
(4)写一种物品的声音或样子。
[《瀑布》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2:《温暖》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痹擞醚Ч的识字方法,识写本课10个生字,做到知音、知形、知义,能用硬笔规范地书写。
2毖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词句,体会“轻手轻脚”“一针一线”“轻轻地”“暖烘烘”等词的意思及在本文表达上的作用。
3倍炼课文,理解“温暖”的含义,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主动帮助他人的愿望。
4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背醪脚嘌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弊灾餮习本课生字词,鼓励用硬笔书写。
2毖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重点词句在表达人物品质方面的作用。
3毖习本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人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师:雷锋的画像(挂图或影像资料)。
生:课前搜集雷锋的资料,如故事、日记、歌曲。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浅谈人物,激趣导入
1背鍪纠追婀彝迹耗阒道他是谁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2奔蚪槔追嫔平(生介绍,师补充)。
3苯裉欤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雷锋的文章(板书课文题目)。
4倍量挝奶饽浚质疑:“温暖”是什么意思?在本文中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敝该读课文,正音。
2鄙画出本课生字新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识字,把自己的记字方法与同桌交流。
3敝该认读生字卡片,就易读错的字给生提个醒儿,并要求生口头组词(强调“宿”是多音字,读sù、xiù或xiǔ)。
4笨挝闹饕讲了一件什么事?主人翁是谁?
三、精读质疑,理解感悟
1毖≡裣不兜姆椒ɡ识量挝模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
2币导质疑(把与课文理解有关的问题或重点句子罗列出来)。
3弊プ≈氐憔渥樱理解课文,解答疑问。
(1)轻声读课文第2段,找出雷锋关心战士的句子。
句子1:雷锋夜间值班回来,看到有的战士蹬开了被子,便轻手轻脚地过去给盖好!
①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②“轻手轻脚”体现了什么?你还能说出意思相近的词吗?做一做这个动作。
③朗读体验,该怎样读这一句?(轻柔的语调)
句子2:当他发现小韩的棉裤上有好几个小洞时,心想,天冷风寒,可不能让小韩穿这样的棉裤出操、出车,就拿起棉裤一针一线地给缝补好,然后轻轻地盖在小韩的身上。
①雷锋当时的内心活动是什么?
②看教学挂图,体会“一针一线”“轻轻地”等词的意思。去掉这些词语后,对比朗读,体会这些词好在哪里。
③指导朗读。
(2)朗读课文第3~6段,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内容读一读。
①生读文,用“”划出雷锋做了好事后的表现的词语。
②抓住“不吭声”“大惊小怪”等词想一想:雷锋当时是怎么想的?
③揣摩人物的内心,现场表演一下第3~6段的内容。
注意:要读出雷锋做了好事的平常心,也要读出战士心中激动与温暖的感受。
④讨论“又是班长……”中的“又”是什么意思?
⑤发散思维:谁还知道雷锋的故事?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小韩为什么心里感到暖烘烘的?与题目“温暖”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体会:不仅是炉火使人感到温暖,雷锋关爱战士,做了好事不留名、不张扬、不图回报的精神更让人感动,所以小韩感到暖烘烘的,与题目“温暖”呼应。
四、再读课文,整体回归
1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鼻肷用一两句话夸一夸雷锋。
3蔽颐巧肀哂姓庋的人吗?请生讲一讲。师相机鼓励生简单地写下来,注意写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
五、写字练习,巩固新知
1狈治錾字字形及书写难点,练习写字。
2倍孕吹煤玫耐学加以鼓励。
附:板书设计
[《温暖》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13:《瀑布》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字10个,会写9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瀑布的特点。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 体会诗歌意境,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积累语言。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课外书吗?喜欢读谁的书?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吗?看过他的什么作品?这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名篇-------《瀑布》。
二、 自学读通诗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解决它。
三、 交流
1、 汇报识字结果及方法
2、 谁来读?指名读,正音。
四、 感悟
1、 生边轻读课文边想象:这首诗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景象?
2、 再次看图,说明哪些景物是画面上没有的?
3、 读诗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觉得好吗?
4、 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一道白银”指的是什么?
五、 画诗
1、 以图画形式表达出来。
2、 引导评价六、诵读
设计意图:
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涵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受而发,意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诗作画,深理解。配乐朗读,升华诗情。
[《瀑布》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4:《中国结》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中国结》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间传统编织工艺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并学会把民间传统编织巧妙地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去。
2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打吉祥结。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特点和吉祥结的编织方法
三 教学难点:
吉祥结的编织方法
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国结、中国结所需材料、工具。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分析导入中国的编织艺术,展示课题:《巧手编织》。
(二)师生互动,讲授新课:
1.
“大家在生活中都见到过哪些编织作品?”“这些作品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2.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中国结历史悠久,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始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
“
结
”
与
“
吉
”
谐音,
“
结
”
给人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它承载着我们对亲友真挚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中国结的种类
中国结分为基本结、组合结、变化结三类。
4.
讲解吉祥结
吉祥结为十字结之延伸,亦是古老装饰结之一,有吉利祥瑞之意。
5.
中国结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吉祥结,动手拆吉祥结,总结出中国结的特点:每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编结而成,左右对称。造型独特、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绚丽多彩。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一脉相连。
(三)学做结合、掌握方法
1.
通过讲解吉祥结制作方法的步骤图,让学生尝试制作,遇到疑问可以在小组内作交流。
2.
吉祥结的编织方法步骤、方法
:
(1)
将绳在上左右三个方向围三个圈用大头针固定住。
(2)
用下面两条绳压住右边这个圈
(3)
再用右边这个圈压住上面这个圈,用大头针固定。
(4)
用上面这个圈同时压住左边大小两个圈,用大头针固定住。
(5)
将左边这个较大的圈拉过来,从这里面穿出。
(6)
顺次拔掉大头针,并拉紧这三个圈和上面两条绳,达到如下效果
(7)
再将上面这两根绳压住右边这个圈。
(8)
右边这个圈再压住下面这个圈。
(9)
将下面这个圈往上翻,压住左边大小两个圈。
(10)
再将左边这个较大的圈拉过来,从右边的圈里穿出拉紧
.
(11)
最后将中间的结周围四个耳朵抽出来,吉祥结就完成了。
3
教师讲解吉祥结的应用,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1
根据所学的四耳吉祥结思考:我们能不能做出三耳、五耳、六耳甚至更多耳的吉祥结来呢?为什么?(学生思考大胆想象得出结论,并画出第一个步骤图。)
2
教师出示名家编织视频,学生感受多耳吉祥结的编织方法。
六 课下实践。
[《中国结》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15:《中国结》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教师出示一根编中国结的红丝线,同学们这是什么?
教师出示一个中国结,这优势什么呢?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总结:
"这跟绳子扯的再远,也离不开这个"头".这就形成了这个"中国结".
板书课题:中国结
二、整体认读了解课文内容内容。
1、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解决课文中新的生字朋友。
2、思考:课文中写的中国结都在什么地方出现?
三、细读课文,交流品读。
通过对课文第二段的阅读,对中国结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默读二、三段,
思考: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除了书上的这些描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达到完美的境界。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民喜欢中国结,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全班互相交流。
指名读一读画出的语句。
指导朗读,通过个别的词语体会中国结的意义,应该读的速度快一点,声音响亮。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上下理解。
过渡:
中国结不仅代表着你们说的意义?它还代表着中国心,饱含这中国情.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读完后集体交流你是怎样理解文章中所说的"头"的。
中国结中寄托着所有华夏子孙的浓浓深情,有一种怎样的感情?课文中那些词语表达这种情感?
通过课文的分析让学生试着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
四、总结:
根据板书,由学生总结从课文中学到了写什么?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中国结受欢迎的原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你喜欢的中国结,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你都见过什么样的中国结?
2、我们继续来感受文章中给我们怎样来解释中国结的
[板书课文标题]
播放课文录音。
二、重新认识全文
1、速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用笔画下来。
2、你能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吗?
3、小组研究:
它包含了什么样的民族感情?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课文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三、总结全文
1.再读全文:跟着课文录音轻声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一说:
中国结代表了什么?
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二句话说出来。
四、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1、学习生词
A、本课中你还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B、集体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叹为观止
憧憬
2、学习写本课生字。
A、出示生字“宠 饰 颈 侨 憧 憬 乞”。
B、读字组词。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C、认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模仿写。
D、写完后在班里展示写的好的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对于本节课你想说点什么?
[《中国结》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16:中国结(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被嵴确认读本课生字词。
2崩斫饪挝哪谌荩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3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摹
教学准备
中国结的饰物或多媒体课件有关中国结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蓖学们,我的一位外国朋友要我给他寄去一件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礼物,你们猜我寄去了什么呢?(可能:京剧脸谱、唐装、中国结……)让生说说为什么。
“一缕红丝线,交错结龙凤。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大家猜猜是什么?
出示中国结,然后板书:中国结。
2苯裉欤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中国结的课文。
你对中国结有哪些了解?还想对它了解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可能是:中国结的历史、中国结的特征、种类、作用、为什么喜欢中国结)
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真不少,现在大家读一读课文,看看读完课文后,你对中国结有什么新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弊远量挝模随文认读生字词。
2蓖桌互相检查认读课文情况。
3彼狄凰刀镣昕挝暮蠖浴爸泄结”又了解到了些什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随学生的回答,学习各段。
1敝泄结的由来。什么叫“结绳记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练习朗读。
2敝泄结的种类。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中国结,结合学习第3段。
3敝泄结的寓意。了解“寿桃结”“同心结”蕴含的寓意。随机理解:“含蓄”“贴切”。现在在很多的家庭中都挂着中国结,这有什么寓意?你还看见哪里挂着中国结,它有什么不同的寓意?体会为什么这些美丽的结绳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结”(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为什么说“中国结”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
4笨醋耪庑┳龉ぞ巧、寓意贴切的各式绳结,你想说点什么?为什么说“中国结”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结合第3段“心灵手巧的中国人,运用丝绳不同的颜色、粗细与柔软度,来往穿梭,编织成各式各样的绳结……”。练读第4段,读出敬佩、骄傲、自豪的语气。
5比绻中国结挂在外国的朋友家中,有什么寓意?学习第5段。
四、美读练习
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从课文中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五、作业
1闭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2北乘凶约合不兜亩温洹
[中国结(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7: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7页例1。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至少”“最多”的含义,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请学生介绍自己家乡好玩的地方,老师结合大屏幕介绍自己家乡的“重庆野生动物世界”。并欢迎大家到永川来玩。(“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特大型主题动物园,占地5000亩,分为6个功能区。先后从全球五大洲14个国家引进各种珍稀野生动物430余种,3万余只,其中,国际和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60种、1万余只。)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引出并解决例题。
师:既然大家都很想去玩,为了下次大家去的时候能有一个充分的准备,今天曾老师就带领我们XX学校三年级的同学来感受一下整个游览过程好吗?不过在游览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大家有信心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吗?(有)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边逛动物园一边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师介绍:进入景区后,我们一般会首先选择乘坐景区内的免费大巴游览车行区,游览完车行区后,我们将进入步行区自由参观。但是,由于步行区里有的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乘坐电瓶车。(出示电瓶车图)
师:现在我们遇到了景区内的第一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们三.一班共有48名同学,每辆车限乘7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得到这些数学信息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
(若生未提出想要的问题)师:大家看看,这辆电瓶车能把咱们48名同学载完吗?(不能)那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A一共需要几辆车?、B至少需要几辆车?
A方案:
课件补足问题:一共需要几辆车?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独立解决)
(要求:完成后再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看看他们的想法和你一样吗?)
师指名汇报,生说算式,师板书。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用48÷7?(看48里面有几个7,就需要几辆车。)那48里面有几个7?(6个)所以需要几辆车?(6辆)那为什么还要加1?
生:虽然48里面只有6个7,需要6辆车,但是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剩下的6个人也要坐一辆车。
师:大家同意他的解题思路吗?谁再来说一遍解题思路?(指名再说一遍)
师:那这样看来,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能不能简单地根据我们计算的结果来得出结论?那还得根据咱们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定,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师:可是,我看到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是“一共需要几辆车?”,又没规定不能多要。那我觉得用8辆车也可以呀,甚至是9辆10辆。只不过我们不能保证每辆车都坐满。(生?)
师:那这样,我们的答案就是五花八门的了。而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看,我们一般会选择哪一种方案?(7辆)为什么要选择7辆?(……)也就是说7辆是我们所有答案中最少的。那这样,如果我们想得到这个最合理的答案,这个问题是不是需要修改一下?怎样修改?
生:改成“最少需要多少辆?”
师:大家同意这种改法吗?我觉得这个“最少”用得好,不过我们在数学中用得更多的是“最少”的近义词“至少”(板书:至少),那么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修改一下。(课件修改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坐电瓶车这件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在里面用到了一个重要的词语“至少”,使得我们这个问题更加准确。并且,大家通过积极地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了这个问题,曾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就把胜利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B方案:
生:最少需要多少辆车?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是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在问题中加上一个“最少”呢?
生:……(师结合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对比加“最少”和不加“最少”的区别。)
师:如果我们假设不加“最少”改成“需要多少辆?”。没有了“最少”,我们需要的辆数那就没有限制了,可以是7辆8辆9辆……,你觉得这样的问题问得准不准确?那这个“最少”加不加?
师:不过,在我们的数学中,一般用的都是“最少”的近义词“至少”这个词(板书:至少)。那我们改成“至少需要多少辆?”可以吗?看来,这个“至少”在我们的这个问题里面的确非常重要,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独立解决)
(要求:完成后再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看看他们的想法和你一样吗?)
师指名汇报,生说算式,师板书。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用48÷7?(看48里面有几个7,就需要几辆车。)那48里面有几个7?(6个)所以需要几辆车?(6辆)那为什么还要加1?
生:虽然48里面只有6个7,需要6辆车,但是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剩下的6个人也要坐一辆车。
师:那这样看来,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能不能简单地根据我们计算的结果来得出结论?那还得根据咱们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定,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坐电瓶车这件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在里面用到了一个重要的词语“至少”,使得我们这个问题更加准确。并且,大家通过积极地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了这个问题,曾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就把胜利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二)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师:刚才我们坐了电瓶车,我建议大家直接坐到猛兽表演场下车,以免错过表演时间,看完表演后再沿着路线自由参观。由于景区很大,当我们来到“就餐区”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中午了, 这时大家就该吃午饭了。
1.解决“吃饭”问题
师:XX学校三.一班和三.二班的同学准备在“蜀风中餐厅”吃午饭(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及文字:我们共有95人,每桌可以坐8人,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独立解答,并指名汇报,集体评议。(说说是怎样想的)
2.例题延伸,解决“最多”一类问题,理解“最多”的含义。
师:好了,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下午我们接着参观。下午我建议大家先去看1点20的海狮表演,然后再一路参观回去。在离开之前,大家还可以在纪念品商店买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作为纪念。(出示图片及相关文字)
师:有一位叫张强的同学他也来到了纪念品商店,我们来看看他遇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我想买几个小老虎送给我的小伙伴们,我有5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小老虎8元钱一个。)
师:谁来说说你从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小组讨论,再独立完成。)
师:谁来说一下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生汇报,师板书。
板书:50÷8=6(个)……2(元)
师:如果我的答案是可以买5个,因为五八才40元钱,钱够了,这样可以吗?
生:不对,因为问的是“最多可以买多少个?”买了5个后还剩10元钱,还可以再买,所以不是“最多”的。
师:哦,我明白了,我没有注意到“最多”(板书)两个字,也就是我们要一直用到剩下的钱不能再买为止。
师:我们看看张强同学怎么说?(课件:谢谢你们!)
师:看来张强同学对大家的回答非常满意。
3.对比总结
师:同学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和前面的两个问题很像,但是好像又不太一样,你觉得呢?
师引导学生说出:
共同点是他们的计算结果都有余数,不能直接得出答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结论。
不同点就是他们在处理余数的方法上不同。关于“至少”一类的问题,如果有余数,最后的答案需要增加一;关于“最多”一类的问题,即使有余数,也舍掉不要了。
三.拓展练习
师: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老师的介绍,现在我们对整个景区的游览路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还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如何解决关于“至少”和“最多”一类的实际问题。虽然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类似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又会以多种形式出现,比如像刚才买纪念品那个问题来说吧:(课件出示)
他可能不会全部买小老虎,可以买一个长颈鹿再买小老虎,也可以买一个梅花鹿再买小老虎,所以我们的问题就可能是:50元最多能买一个长颈鹿和几个小老虎?最多能买一个梅花鹿和几个小老虎?像这种类似的问题你还能解决吗?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买法进行计算。
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后集体订正。(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结合教材,巩固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灵活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请看到书上79页,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第一题和第二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愉快而短暂的四十分钟马上就要结束了,你在这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呢?
师:既然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我希望同学下去以后,能多留意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至少 最多
48÷7=6(辆)……6(人) 95÷8=11(张)……7(人) 50÷8=6(个)……2(元)
6+1=7(辆) 7+1=8(张)
答:至少需要7辆车。 答:至少需要8张桌子。 答:最多可以买6个小老虎。
【阅读,生命的对话--《雪儿》片段赏析(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