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团结乡里的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西藏高原》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西藏高原》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西藏高原》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9 西藏高原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根据旁批展开想象,感受西藏高原的美丽神奇,富饶可爱。
3 尝试边读边做旁批,记录自己的感受。
4 激发学生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西藏高原是一个美丽神奇、富饶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青藏高原》歌曲,老师解说:优美的旋律激起多少人对那片神奇土地的向往与追求。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西藏,感受她独特的魅力。课前你搜集了哪些有关西藏的资料。听歌曲,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朗读,体会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2 相机理解文中新词:神奇、富饶……
3 请生自学生字,利用生字卡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 请生再读课文,尝试边读边旁批,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5 交流阅读感觉,相互质疑解答。自读课文,思考问题,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并说明原因。理解文中新词。自学生字。再读课文做旁批。交流、质疑、解答。培养孩子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
三、品味课文,领悟美景
1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清楚为什么喜欢。
2 其他同学补充,再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共同领悟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有没有哪位同学去过西藏。
4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领悟文中美境。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明原因。
注意:
1 高原的天空还像什么?
2 用“不仅……而且……”说话。
3 第2段的写作方法是先写看到的,再写感受。培养孩子的朗读、感悟、想象能力。
四、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1 作者笔下的西藏如此动人,摄像师眼中的西藏又是怎样的呢?(播放配乐风光片)
2 你眼中或心中的西藏又是怎样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3 学完这一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欣赏风光片。
交流自己心中的西藏。
说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通过眼观、口述来达到目标。
五、指导写字
1 认读生字,记生字。
2 扩词。
3 认真写字,注意汉字的形体美。认生字,记生字。
扩词。
书写生字。培养孩子良好的写字习惯。
作业设计
1 抄写本课生字、词。
2 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3 拓展收看《走进西藏》的电视纪录片,在课堂上再交流自己的收获
[《西藏高原》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2:《西藏高原》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旁批展开想象,感受西藏高原的美丽神奇、富饶可爱。
2.尝试边读边批,记下自己的感受。
3.激发学生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西藏高原师一个美丽神奇、富饶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西藏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走进西藏》
二、品味课文、领悟美景
(一)打开书正确、流利地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批注来理解课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总的感受是什么?
2.说得太好了!西藏高原不仅风景优美(板书)而且资源丰富(板书)
3.请孩子们边默读边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找出你认为能反应风景优美的句子用“--”勾画出来,资源丰富的句子用“~”勾画出来。(出示阅读要求)
4.孩子们都勾画好了吗?描写风景优美的句子有哪些?(生回答)
(二)西藏高原真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一起去欣赏那儿美丽的天空。(出示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课件)
2.那儿的天空有什么特点?(生:蓝)蓝,从哪句看出来的?
3.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天空的蓝吧!(齐读一二句)
4.作者把蓝天比作了什么?
5.为什么把蓝天比作蓝宝石、蓝缎子?(蓝得透亮、美丽)
6.(师引读)所以看上去,它好像离你很远, ;又好像离你很近, 。(放蓝天图)
7.如此优美、迷人的蓝天,谁愿意通过美美的朗读把它充分展现出来?
8.让我们一起把天空读得更透亮更柔美一些。(齐读)
9.请孩子们闭上眼睛与老师一同去感受 --师读第二段。
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天空?
(三)在这美丽的天空下有世界第一高峰,拿起书来一起读第三段。
(四)除了世界第一高峰,高原上那密密丛林,皑皑雪峰倒映在清澈的湖水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1.齐读第4段
2.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
4.这一切倒映在清澈的湖水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再读一遍。
(五)西藏高原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资源丰富。
1.有哪些资源?
2.西藏高原的资源真是太丰富了!齐读5、6段
3.这些丰富的资源不光给人们带来了富裕的生活,还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放草原的图片)师朗诵第6段。
4.在这个画面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5.(出示6段第2句)
(1)自由读这句话,从带点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抽生说。
6.成片的牛羊让牧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喝着青稞酒,跳起欢乐的“锅庄”让我们带着丰收的喜悦齐读第6段。
(六)1.从你们的朗读声中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西藏高原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资源丰富,正因为如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读1、7段)
2.西藏高原的天那样蓝,湖泊那样大,资源那样丰富,让我们齐声赞叹吧!(读1、7段)
3.西藏高原不仅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板书:风景优美)而且是一个富饶可爱的地方。(板书:富饶可爱)
三、拓展
此时我们对西藏高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假如你是一位企业家,你愿意去西藏高原投资吗?请结合课文和课前准备好的资料说说你对哪些项目感兴趣。如:环保、旅游、餐饮、娱乐、养殖、交通…等等。
四、总结:
从刚才同学们投资西藏高原、建设西藏高原、保护西藏高原的满腔热情,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把西藏高原当成了自己的家,我们深深相信,有了大家的这种热情,西藏高原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五、积累
好美的西藏高原,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记一记。
板书设计: 略
[《西藏高原》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3:《西藏高原》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课题
10西藏高原
课型
批读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目标
1痹擞醚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根据旁批展开想象,感受西藏高原的美丽神奇,富饶可爱。
3背⑹员叨帘咦雠耘,记录自己的感受。
4奔し⒀生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西藏高原是一个美丽神奇、富饶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青藏高原》歌曲,老师解说:优美的旋律激起多少人对那片神奇土地的向往与追求。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西藏,感受她独特的魅力。课前你搜集了哪些有关西藏的资料。听歌曲,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朗读,体会
1毖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2毕嗷理解文中新词:神奇、富饶……
3鼻肷自学生字,利用生字卡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鼻肷再读课文,尝试边读边旁批,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5苯涣髟亩粮芯酰相互质疑解答。自读课文,思考问题,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并说明原因。理解文中新词。自学生字。再读课文做旁批。交流、质疑、解答。培养孩子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
三、品味课文,领悟美景
1庇懈星榈乩识磷约鹤钕不兜木渥樱并说清楚为什么喜欢。
2逼渌同学补充,再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共同领悟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庇忻挥心奈煌学去过西藏。
4庇懈星榈乩识寥文,领悟文中美境。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明原因。
注意:
1备咴的天空还像什么?
2庇谩安唤觥…而且……”说话。
3钡2段的写作方法是先写看到的,再写感受。培养孩子的朗读、感悟、想象能力。
四、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1弊髡弑氏碌奈鞑厝绱硕人,摄像师眼中的西藏又是怎样的呢?(播放配乐风光片)
2蹦阊壑谢蛐闹械奈鞑赜质窃跹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3毖完这一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欣赏风光片。
交流自己心中的西藏。
说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通过眼观、口述来达到目标。
五、指导写字
1比隙辽字,记生字。
2崩┐省
3比险嫘醋郑注意汉字的形体美。认生字,记生字。
扩词。
书写生字。培养孩子良好的写字习惯。
作业设计
1背写本课生字、词。
2背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3蓖卣故湛础蹲呓西藏》的电视纪录片,在课堂上再交流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西藏高原 天空蓝
山高
湖大
丛林密 风景美
雪峰终年不化
药材珍贵
矿藏稀有
森林茂密 物产丰富
(刘纯)
B案
教学目标
1痹擞醚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旁批展开想象,感受西藏高原的美丽神奇、富饶可爱。
3背⑹员叨帘吲耘,记录自己的感受。
4奔し⒀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彼鸭有关西藏高原的风光图片或歌曲,课件。
2弊急复糯《走进西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拓展视野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西藏高原的资料,并做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介绍的准备。
二、资料交流,导入新课
1苯涣骺吻八鸭的有关西藏高原的资料。
2背鍪局泄地图,请学生上台找出西藏高原。板书课文题目。
三、自读感知,自主识字
1钡谝淮巫远量挝模要求借助拼音读准不认识的字,给带有生字的词语作上自己喜欢的记号,多读几遍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2钡诙次自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它们是什么意思。读完后想想,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好后跟学习伙伴交流,相互质疑解疑。
3奔觳庾远燎榭觥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学生喜欢读的词。读得正确的全班同学跟读。生不会读或读得不好的,请其他同学教读,再一起练习。
(2)游戏:为图片找朋友。屏幕出示生字词、课文中的难词及表现这些词语意思的直观画面,指名让学生上台用鼠标把词语拖到相应的图片上,拖对了,同学们跟着读两遍。接着出示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指导读正确。
(3)整体感知。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全班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四、品读感悟,自主体验
1币郧榧で椤2シ盼鞑馗咴风光录像片,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师生轻松进入课文情境。
2笔ι交流欣赏后的感受。
3毖生带着自己新的感受再自由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怎样分?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神奇”“富饶”“不仅……而且……”等词语)
4痹俣量挝模边读边想象,批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5苯涣髟亩粮惺埽相互质疑解答。
6庇懈星榈乩识磷约鹤钕不兜木渥樱并说清楚为什么喜欢。
7贝瓷枨榫常自主体验。
假如你就是游人中的一个,来到了风光秀丽、富饶可爱的西藏高原,你会说什么?先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8泵蓝辽华,内化情感。带着品读后新的体验和感受走进西藏高原的美景中,美美地读课文。先自由读,再挑战读,看谁能通过朗读把西藏高原的神奇美丽、富饶可爱最充分地表现出来。
五、创设情境,快乐积累
师:“西藏高原可真美呀!为了表现西藏高原的美,课文中哪些好词佳句立下了大功?请你快把它们找出来欣赏吧!”
生找,师建议、补充,展示自己积累的词句和学生交流,提醒学生,将想要积累的词句摘抄到语言积累本上,并要经常翻翻语言积累本看看这些词句,适时运用。
六、实践活动
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其中一至二项完成。
1苯一步查找有关西藏高原的资料,当一名“小导游”,向游客介绍西藏高原。介绍时,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
2币孕∽槲单位办一个“西藏高原在我心中”图片展。搜集来的图片要配上简要的说明。
注意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
3彼鸭一些有关西藏高原的歌曲,利用班里的电教设备播放给同学们听或自己唱给同学听,也可以把歌词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和同学交流感受。
4狈抡湛挝牡男捶ǎ试着为你喜欢的一处景点写一段解说词,当一回“小导游”。
附:板书设计
9蔽鞑馗咴
[《西藏高原》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4:《西藏高原》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教材简介:
《西藏高原》是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从地形,气候,天气,湖泊,森林,特产等情况,说明西藏高原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课文有是10个自然段,采用先总后分的写作顺序,对西藏高原做了介绍。
纵观本单元五篇文章,根据实际学情和学生知识积累的需要,我将本单元教学目标分层到不同的课中去落实。《趵突泉》和《花潮》两篇文章,语言生动、简洁、优美,描写景物细致入微,主要通过读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欣赏语言,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方面。《西藏高原》和《和大自然交朋友》介绍说明事物条理性强,特点突出,主要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后一课放在人与动物的情感体验上。所以本课教学主线就是通过读,了解文章内容,即西藏高原的美丽富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几个侧面具体来有条理地介绍说明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了解课文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西藏高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西藏,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学习文章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西藏,立志将来为国立功劳。
教学准备:
《青藏高原》歌碟,西藏高原风光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搭建认知桥梁
从歌曲和学生认知前提来建构学习本课的前提。听了豪迈激昂的《青藏高原》你有何感受?以学生熟悉的音乐引入课文,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搭起认知桥梁,联系学生认知前提:你知道西藏在哪儿吗?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在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并简介西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了文章,你认为西藏高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也许会概括的讲美丽富饶,也许会具体到某一个方面来说,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课外,深入感悟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西藏高原的美丽体现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从课文,文中插图,课件,以及图文结合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到高原的天空、湖泊、森林的确非常美丽迷人,相机引导学生认识这美好的景致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好的礼物,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的美,保护生态平衡。
2、结合课件师生共同总结课文3-5自然段写了高原的美,通过这几方面写的:天空
湖泊、鲜花美丽
森林
(这部分用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步步出示,引导学生认识文章介绍事物的条理性。)
四、合作学习,领悟写法
1、教师用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分小组合作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合作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2)讨论课文从哪几部分介绍西藏高原的富饶?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讲的。
(4)各小组自主选择汇报学习结果的方式,比一比哪个组最会学习。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指导。
3、展示合作成果,评定各组学习效率。
五、总结提升
课文用清晰的条理,为我们介绍西藏高原的美丽富饶,学到这里,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西藏高原这样美丽富饶,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你们长大了去开发那里的宝藏,使我国的西藏更加美丽富饶。)
《西藏高原》教学反思
上周我校成功的举办了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听了几节课感受很深,明显体会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语文课实施的途径和策略来讲,加强语文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弘扬,有利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这种开放的方式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在做课的几位教师的课堂上,教师力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去体验,去揣摩。
《西藏高原》一课,在课始我以歌曲和学生的认知前提引课,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进入活动,整个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机的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
在这堂课中我的语言藏有丰富的潜台词,语调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都带有“弦外之音”,对学生含而不露的批评。委婉含蓄的要求,不失时机的启发和鼓励都可通过语言暗示提示角色扮演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代替不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在这节课中我巧妙地将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教育学生热爱西藏高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注重环保,保护生态平衡这些三维目标结合起来,既学习了文章,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作到了既教书又育人。运用一些形象、生动、逼真、贴切的课件,将学生带入西藏高原那美丽富饶的神秘境地。同时学生可以借助情景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课件扮演的技术把课文内容活化为语言交际的素材,模拟现实生活演练,教师创设特有的教学外部环境,能使学生无意识活动在学习中同时发挥作用。教学一开始的豪迈激昂的歌曲消除了学生怯场的心理。美国人类研究社社长卡尔.施米歇尔说:如果你认为学习另一种语言很困难,你就会感到困难。但如果你真的把精神放松,相信你的老师,并且懂得学习是你头脑要做的最自然的事情之一,事情就会比你可能想到的情况还要容易,这种心理暗示使这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另一方面,这堂课值得反思的是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动机,课堂上提出的语言都富有激励性,通过教师各方面的指导,学生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往,欣赏每个学生、宽容每个学生的过失,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用期待唤醒学生,用成功激励学生,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所谓“亲其师,信其教”,“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应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要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往,欣赏每一位同学,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中允许学生大胆的发表个人见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张扬得到极致的发挥。
在《西藏高原》一文的讲授中还有一处值得反思的版块那就是板书。板书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窗口”能体现课文的脉络、重、难点以及主题思想等,在新课程向我们走来的今天,教师都认为教学的每个环节力求一个“新”字例外,这篇课文板书设计注意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西藏高原的美,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审美情趣,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像的翅膀。好的板书是学生思维的启迪,例如:在课文的3、4、5自然段中分别讲述了西藏高原的美,天空、湖泊、野花、森林不同的特点,在整理后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应用于指导背诵,一举两得,效果不凡。
当然,《西藏高原》一课的教学出并非十全十美。比如学生如何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内化,如何欣赏领悟文本中精彩的表达艺术进而进行创造运用等方面还有些欠缺即工具性有些弱化。另外从学法上看,教师以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理解为出发点组织教学多,这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真正形成。
总之,在《西藏高原》一文中教学中人文气息,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强烈关怀意识,以及幽默、睿智的个人素养,都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
[《西藏高原》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5:《西藏高原》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痹擞醚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旁批展开想象,感受西藏高原的美丽神奇、富饶可爱。
3背⑹员叨帘吲耘,记录自己的感受。
4奔し⒀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彼鸭有关西藏高原的风光图片或歌曲,课件。
2弊急复糯《走进西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拓展视野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西藏高原的资料,并做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介绍的准备。
二、资料交流,导入新课
1苯涣骺吻八鸭的有关西藏高原的资料。
2背鍪局泄地图,请学生上台找出西藏高原。板书课文题目。
三、自读感知,自主识字
1钡谝淮巫远量挝模要求借助拼音读准不认识的字,给带有生字的词语作上自己喜欢的记号,多读几遍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2钡诙次自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它们是什么意思。读完后想想,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好后跟学习伙伴交流,相互质疑解疑。
3奔觳庾远燎榭觥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学生喜欢读的词。读得正确的全班同学跟读。生不会读或读得不好的,请其他同学教读,再一起练习。
(2)游戏:为图片找朋友。屏幕出示生字词、课文中的难词及表现这些词语意思的直观画面,指名让学生上台用鼠标把词语拖到相应的图片上,拖对了,同学们跟着读两遍。接着出示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指导读正确。
(3)整体感知。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全班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四、品读感悟,自主体验
1币郧榧で椤2シ盼鞑馗咴风光录像片,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师生轻松进入课文情境。
2笔ι交流欣赏后的感受。
3毖生带着自己新的感受再自由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怎样分?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神奇”“富饶”“不仅……而且……”等词语)
4痹俣量挝模边读边想象,批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5苯涣髟亩粮惺埽相互质疑解答。
6庇懈星榈乩识磷约鹤钕不兜木渥樱并说清楚为什么喜欢。
7贝瓷枨榫常自主体验。
假如你就是游人中的一个,来到了风光秀丽、富饶可爱的西藏高原,你会说什么?先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8泵蓝辽华,内化情感。带着品读后新的体验和感受走进西藏高原的美景中,美美地读课文。先自由读,再挑战读,看谁能通过朗读把西藏高原的神奇美丽、富饶可爱最充分地表现出来。
五、创设情境,快乐积累
师:“西藏高原可真美呀!为了表现西藏高原的美,课文中哪些好词佳句立下了大功?请你快把它们找出来欣赏吧!”
生找,师建议、补充,展示自己积累的词句和学生交流,提醒学生,将想要积累的词句摘抄到语言积累本上,并要经常翻翻语言积累本看看这些词句,适时运用。
六、实践活动
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其中一至二项完成。
1苯一?B
[《西藏高原》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6:《西藏高原》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课型
批读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目标
1痹擞醚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根据旁批展开想象,感受西藏高原的美丽神奇,富饶可爱。
3背⑹员叨帘咦雠耘,记录自己的感受。
4奔し⒀生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西藏高原是一个美丽神奇、富饶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青藏高原》歌曲,老师解说:优美的旋律激起多少人对那片神奇土地的向往与追求。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西藏,感受她独特的魅力。课前你搜集了哪些有关西藏的资料。听歌曲,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朗读,体会
1毖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2毕嗷理解文中新词:神奇、富饶……
3鼻肷自学生字,利用生字卡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鼻肷再读课文,尝试边读边旁批,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5苯涣髟亩粮芯酰相互质疑解答。自读课文,思考问题,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并说明原因。理解文中新词。自学生字。再读课文做旁批。交流、质疑、解答。培养孩子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
三、品味课文,领悟美景
1庇懈星榈乩识磷约鹤钕不兜木渥樱并说清楚为什么喜欢。
2逼渌同学补充,再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共同领悟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庇忻挥心奈煌学去过西藏。
4庇懈星榈乩识寥文,领悟文中美境。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明原因。
注意:
1备咴的天空还像什么?
2庇谩安唤觥…而且……”说话。
3钡2段的写作方法是先写看到的,再写感受。培养孩子的朗读、感悟、想象能力。
四、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1弊髡弑氏碌奈鞑厝绱硕人,摄像师眼中的西藏又是怎样的呢?(播放配乐风光片)
2蹦阊壑谢蛐闹械奈鞑赜质窃跹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3毖完这一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欣赏风光片。
交流自己心中的西藏。
说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通过眼观、口述来达到目标。
五、指导写字
1比隙辽字,记生字。
2崩┐省
3比险嫘醋郑注意汉字的形体美。认生字,记生字。
扩词。
书写生字。培养孩子良好的写字习惯。
作业设计
1背写本课生字、词。
2背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3蓖卣故湛础蹲呓西藏》的电视纪录片,在课堂上再交流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西藏高原 天空蓝
山高
湖大
丛林密 风景美
雪峰终年不化
药材珍贵
矿藏稀有
森林茂密 物产丰富
[《西藏高原》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7:《西藏高原》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痹擞醚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旁批展开想象,感受西藏高原的美丽神奇、富饶可爱。
3背⑹员叨帘吲耘,记录自己的感受。
4奔し⒀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彼鸭有关西藏高原的风光图片或歌曲,课件。
2弊急复糯《走进西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拓展视野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西藏高原的资料,并做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介绍的准备。
二、资料交流,导入新课
1苯涣骺吻八鸭的有关西藏高原的资料。
2背鍪局泄地图,请学生上台找出西藏高原。板书课文题目。
三、自读感知,自主识字
1钡谝淮巫远量挝模要求借助拼音读准不认识的字,给带有生字的词语作上自己喜欢的记号,多读几遍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2钡诙次自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它们是什么意思。读完后想想,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好后跟学习伙伴交流,相互质疑解疑。
3奔觳庾远燎榭觥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学生喜欢读的词。读得正确的全班同学跟读。生不会读或读得不好的,请其他同学教读,再一起练习。
(2)游戏:为图片找朋友。屏幕出示生字词、课文中的难词及表现这些词语意思的直观画面,指名让学生上台用鼠标把词语拖到相应的图片上,拖对了,同学们跟着读两遍。接着出示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指导读正确。
(3)整体感知。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全班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四、品读感悟,自主体验
1币郧榧で椤2シ盼鞑馗咴风光录像片,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师生轻松进入课文情境。
2笔ι交流欣赏后的感受。
3毖生带着自己新的感受再自由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怎样分?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神奇”“富饶”“不仅……而且……”等词语)
4痹俣量挝模边读边想象,批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5苯涣髟亩粮惺埽相互质疑解答。
6庇懈星榈乩识磷约鹤钕不兜木渥樱并说清楚为什么喜欢。
7贝瓷枨榫常自主体验。
假如你就是游人中的一个,来到了风光秀丽、富饶可爱的西藏高原,你会说什么?先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8泵蓝辽华,内化情感。带着品读后新的体验和感受走进西藏高原的美景中,美美地读课文。先自由读,再挑战读,看谁能通过朗读把西藏高原的神奇美丽、富饶可爱最充分地表现出来。
五、创设情境,快乐积累
师:“西藏高原可真美呀!为了表现西藏高原的美,课文中哪些好词佳句立下了大功?请你快把它们找出来欣赏吧!”
生找,师建议、补充,展示自己积累的词句和学生交流,提醒学生,将想要积累的词句摘抄到语言积累本上,并要经常翻翻语言积累本看看这些词句,适时运用。
六、实践活动
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其中一至二项完成。
1苯一步查找有关西藏高原的资料,当一名“小导游”,向游客介绍西藏高原。介绍时,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
2币孕∽槲单位办一个“西藏高原在我心中”图片展。搜集来的图片要配上简要的说明。
注意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
3彼鸭一些有关西藏高原的歌曲,利用班里的电教设备播放给同学们听或自己唱给同学听,也可以把歌词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和同学交流感受。
4狈抡湛挝牡男捶ǎ试着为你喜欢的一处景点写一段解说词,当一回“小导游”。
附:板书设计
9蔽鞑馗咴
[《西藏高原》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8:《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1毖Щ岜究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痹诶识凉程中,联系上下文和查阅的资料理解关键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萝卜头盼望解放、渴望自由的情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
教师:词语卡片,教学挂图,有关《红岩》、白公馆、小萝卜头等的录像。
学生:搜集有关《红岩》、白公馆、小萝卜头等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引入
1笨吻白橹学生阅读小说《红岩》或观看电影《红岩》,搜集有关白公馆、渣滓洞、小萝卜头的资料,相互交流。
2币出小萝卜头的故事,唤起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检查识字
1毖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做到正确、流利。
2贝佑锞持谐橄蟪鲎帧⒋剩检查认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四、以图激情,朗读理解课文
1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学生自由朗读第1~5段。
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是什么身份?
出示重点句:他把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 教师出示小飞虫插图,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教师读第8段的第一句,相机出示小飞虫。
提问:孩子们认识它吗? 你觉得小飞虫对你来说是“新事物”吗?
小组里说说你平时捉到小飞虫是怎样对待它的?
过渡语:为什么小萝卜头觉得小飞虫是“新事物”呢?他又会怎样对待小飞虫呢?请同学们自读第6~12段。
3 教师让学生联系图画,朗读第6~12段。
提问:小萝卜头觉得小飞虫是“新事物”,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小萝卜头看到小飞虫后是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的?请把相关的词语、句子勾画出来。
出示重点词句,学生动作辅助,教师引导感悟小萝卜头的心情。
(1)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
(2)“哟,多好看的小虫!”小萝卜头尖叫了起来,伸手捉住了它。
(3)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
(4)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呀!”
(5)小萝卜头高兴地拍手叫道:“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指导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小萝卜头的内心感受。可比赛读,可齐读。4北冉夏愫
小萝卜头对待小飞虫的态度,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升华,启发教育
1毙》沙娣闪耍小萝卜头为什么那么高兴?联系上下文和自己查阅的资料,理解“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了”“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从中点拨,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处。(板书:向往自由)
2毙÷懿吠返脑竿实现了吗?他为什么没能像小飞虫那样飞出去?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3毕胂胄÷懿吠范宰杂擅篮玫南蛲,再想想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打算呢?
4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模读出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六、课后作业
1 抄写生字,词语。
2蓖学间互相交流了解到的“红岩”故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我与小萝卜头比童年”的演讲比赛。
附:板书设计
小萝卜头向往自由
插 图
(贴与图对应的重点句)
[《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9:《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阅读提示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小萝卜头”具有远大革命理想,为建设新中国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条件的话,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红岩》)观看电影《红岩》后,给你印象最深的人是谁?从电影中你了解到了“小萝卜头”的哪些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逐自然段读课文(随时正音),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萝卜头”宋振中在国民党监狱中的生活,表现了小萝卜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刻苦学习的精神。
(三)结合自学,引导深入理解课文
1.理解第二自然段。
(1)理解句子:长期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
①结合一自然段理解“监狱生活”。
教师讲述:小萝卜头的爸爸是一位共产党员,由于进行革命活动,宣传抗日,在1941年的时候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起来了,在这之后呢?敌人又骗小萝卜头的妈妈去监狱探望亲人。这个时候,妈妈抱着仅仅八个月的小萝卜头去了;结果母子俩人也被敌人抓起来了。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结合具体内容理解“折磨”。
a.“一年到头不见阳光”
b.比较句子:
③理解“面黄肌瘦”。
(3)朗读二自然段,加深理解。
2.理解四、五自然段。
(1)指读思考:哪两件事说明弟弟爱学习?
(2)讨论理解四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这个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明确:弟弟爱学习,也很有礼貌
②指读:弟弟怎样有礼貌?
理解:每次、总是、轻轻
③弟弟怎样爱学习?
明确:功课好,用俄语
④小结:第一句概括讲弟弟爱学习,有礼貌,后面五句话具体的讲弟弟是怎样爱学习,有礼貌的。
⑤指导朗读。
(3)讨论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把写小萝卜头学习刻苦的句子画下来,四人一组讨论理解。
②重点理解“不管……总是……”
a.“不管”后面列举了哪些情况?
b.想象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学习条件的恶劣。
c.体会弟弟是怎样的孩子?
明确:不怕困难,刻苦学习
d.指导朗读。
(4)总结: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知道了弟弟是个刻苦学习的孩子。弟 弟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什么这样做呢?
3.学习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弟弟为什么刻苦学习?
①理解“来之不易”。
a.“经过难友们几次斗争,特务才勉强同意……”
b.得到一张纸,一支笔很不容易。
C.妈妈把草纸省下来。
②理解“牢牢”“将来”“建设”。
(2)总结
①弟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所以刻苦学习。
②在妈妈的教育下弟弟树立了革命的信念,这是他刻苦学习的动力。
(3)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1.学生拿出自己的照片和有关“小萝卜头”的图片。讲述: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
2.师总结全文。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把“小萝卜头”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预习第29课。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联系句子理解词语及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的能力,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使学生懂得“小萝卜头”为建设祖国而刻苦学习精神,并注意课前培养学生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
探究活动
1、利用手中的笔,夸一夸你身边或你知道的刻苦学习的人或事(大人、小孩、名人、伟人不限),最好用“概具”的叙述方法。
2、练习《巧解谜底》
3、买一本或借一本《红岩》读一读。
[《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10:《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11个生字,会拼写10个生字,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拼读多音字“看”.
2.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3.默读课文,认识小萝卜头,了解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了解当时国民党统治的残酷以及革命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文中具体语句的理解,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想象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激发学生有感而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想象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教学媒体:诵读有关小萝卜头的故事,搜集图片.观看影片《在烈火中永生》或阅读长篇小说《红岩》.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随笔
一,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两天我们了解了二小放牛郎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朋友,他的名字特别有意思,很多人都叫他“小萝卜头”,你听说过他的故事吗 如果你知道可以向大家介绍.
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
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当时小萝卜头的生活背景,也可以是图片,还可以根据图片介绍“小萝卜头”名字的来历.
通过介绍小萝卜头的资料,使学生对他有所了解,介绍背景资料,使学生能走进文本,为学习文章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教师组织学生自学生字,弄懂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借助拼音读文章,认清生字.注意“薄”的读音.
2.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每段的意思.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3.自由读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与同座或学习小组的伙伴讲一讲.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
培养学生默读能力.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理解课文 深化主题
师:机智勇敢,舍己救人的二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小萝卜头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教师出示课后练习题二中的两组段落.
1.学生读熟段落.
2.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猜一猜小萝卜头当时在看什么,想些什么.
重点理解“若有所思”是什么意思 小萝卜头想到了什么
学生如果能说出他渴望自由就更好了.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小萝卜头的生活背景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文中人物小萝卜头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讲通过读文章来体会会有些困难,所以从具体句子入手,由学生自己分析,再来体会,难度会小些.
使学生明白人物的性格特点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直接关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一点一点地体会出小萝卜头的人物思想.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四,回归整体 读中再悟
师:下面请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读给你的伙伴听.如果你发现了问题,可以提出来.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这么漂亮的飞虫,小萝卜头又很喜欢,为什么还要把它放了呢
学生可能会认为因为小萝卜头爱护昆虫所以才放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首先从文中找到描写飞虫漂亮的语句读一读,然后再找一找从哪可以看出小萝卜头很喜欢飞虫,最后再回忆小萝卜头当时的想法.接着分析小萝卜头为什么把它给放了.
学生再读文章,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
恰当的引导能让学生更充分的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小萝卜头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同学们,小萝卜头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大家可以读一读.我们还可以读一读你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你还可以给文中的小萝卜头写一封信.
扩大知识面,增加积累,为综合运用五的口语交际打基础.
[《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11:《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会读查字表中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学习小萝卜头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从小萝卜头在艰苦条件下学习的故事中受到努力学习的教育
【教学难点】从小萝卜头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CAI 小萝卜头的图片 师:你们知道他吗?
2、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生想象小萝卜头生活的环境CAI
4、就是在这里,小萝卜头度过了他极其短暂的一生,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小萝卜头在狱中学习的故事吧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归纳概括
1、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2、现在请大家翻开书77页,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中你知道了关于小萝卜头的哪几个故事?
3、指名说,师指导归纳小结
第一个故事1-13自然段:小萝卜头跟罗伯伯和车伯伯学习
第二个故事14-16自然段:罗伯伯和车伯伯被特务杀害,小萝卜头沉浸在悲痛中
第三个故事17自然段:小萝卜头跟黄显声将军学习
三、导读感悟,体验情感
1、生快速默读课文1-13自然段,想想:小萝卜头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用﹏画出描写环境的词句,用画出描写小萝卜头学习的句子速度快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在旁边用1、2个词写出自己的感受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a、我是一个好孩子我爱中国共产党
b、小萝卜头认真念了几遍课文,又一个字一个字地写,直到把这14个字默写下来
c、重庆是个大火炉,七八月份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可是,小萝卜头每天光着膀子,趴在地上写呀,算哪;没有纸笔,妈妈在床头地上铺了一层土,小萝卜头就用一根长钉在上面写写画画
四、小结:故事读到这里,小萝卜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五、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革命的诗
2、看影片
七、板书设计:
14、小萝卜头的故事
环境艰苦
学习刻苦
《小萝卜头的故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小萝卜头的故事》是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七册的教学内容这篇课文分三个部分讲述了小萝卜头在牢房里勤奋学习,不断进步的故事课文真实、生动的表现了小萝卜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的情形:没有纸笔,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的只是又闷又热的牢房,没有自由,有的只是敌人的监视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小萝卜头却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再苦再难,也不放弃学习,不放弃希望!他这种认真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今天的少年儿童学习的
2、说我对本课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再苦不能苦孩子’一度成为天下父母重视教育,关心子女的流行标语,然而时至今日,它却成为家长娇惯溺爱子女的理由文中所描述那种艰苦的环境对于新生代的独生子女来说都很遥远,陌生而这篇课文恰好是对那个久远时代认识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让他们有一个学习的榜样,从而提醒自己,让孩子们在学习环境优越的今天也能像小萝卜头一样,自强不息,勤奋学习,掌握好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说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的编写,认真研读教材后,我采用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归纳概括--导读感悟、体验情感”的教学策略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会读查字表中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学习小萝卜头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从小萝卜头在艰苦条件下学习的故事中受到努力学习的教育
【教学难点】从小萝卜头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意味着对话双方敞开心扉,真诚的倾听和倾诉,是在相互接受的过程中实现精神上的相遇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伊始,我让学生看小萝卜头的图片,从直观上对小萝卜头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请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这时他们对小萝卜头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拉近小萝卜头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这个基础上,让孩子们先想象小萝卜头生活的环境,接着在图片和音乐的渲染下让学生仿佛滑进时光的隧道,身临其境去感受当时环境的恶劣和艰苦紧接着导入正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归纳概括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认识生字、读准字音以及读通课文都纳入学生课前预习在这一环节,我直接让学生开火车读文中的词语,检查预习之后再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关于小萝卜头的哪几个故事,并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三、导读感悟,体验情感
文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环境的艰苦和小萝卜头学习的刻苦,但是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抓住几处最能体现主题的重点片断和句子,反复进行导读,必要时发挥学生的想象,来一步步揭示文章的主题,体验文中的情感
评第一节《小萝卜头的故事》
1、选择上第一课时的老师,都是有勇气的毕竟第一课时我们的研究都还不够深入,可放心拿来用的经验不多这位老师第一课时容量较大,除了常规的读通、读顺课文,指导生字生词的学习外,还把理清文章条理,概括大意和感知人物特点作为学习的内容把难度大,费时多,效果不好体现的分段、概括段意的环节放进来,让人感到教师的课堂务实求真
2、课文所述故事需要强有力的解读背景支撑,教师在提供解读背景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感觉效果不错教学开始,教师出示影视资料中小萝卜头的截图,以此开始进行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简单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后,一段配乐的CAI环境介绍,较快地让学生感受到故事发生地点的特殊和人物生活环境的特殊环节不多,情境创设较好
3、重点语段的教学教得耐心和细致如,学习描写环境的词句和描写小萝卜头学习的句子的教学,不急不躁,逐点体会特别是“我是一个好孩子我爱中国共产党”两句的教学,能抓住句子中的逗号,通过比较带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这里穿插进对《囚歌》的学习,巧妙
需要商榷的:
1、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时,指导稍显不足在第一段的划分上,学生迟迟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把113段划在一起,有的学生把小萝卜头背诵《囚歌》作为一件独立的事情来看,这里可以放慢一下速度,帮学生释疑
2、部分研读时,一个问题中有两个要求,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如“小萝卜头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如果把这个问题分成两个问题,先后提出或一起拿出来都可以
3、对小萝卜头的理解还可以更深入教者不能只帮助学生认识小萝卜头的学习环境艰苦和学习的刻苦对学生而言,小萝卜头不是一个普通的同龄人他是一个失去了自由,生活在白色恐怖之中的孩子他对学习的爱和现在的好学生爱学习是不一样的这种爱是建立在对敌人的恨,对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的珍惜和对美好的未来的憧憬的基础上的所以不能把这些学习动机和热爱学习的表现联系起来,小萝卜头的形象就是单薄的教者有这种联系的意识,指导的时候要挑明,要强调,要在指导朗读,掀起朗读情绪时点出来
[《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12:《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习本课9个生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小萝卜头”在狱中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其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体会“小萝卜头”艰难的处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电影《红岩》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9个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继续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读通课文。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提示课题,质疑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图上画的是谁?他的外貌是怎样的?他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来?他在干什么?你能从图上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 2、简介人物。课文选自《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书,作者宋振苏。他和弟弟宋振中(即书中的“小萝卜头”,是抗日将领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绮云烈士的儿子。1941年,只有8个月的“小萝卜头”和妈妈、爸爸一起被国民党运动派秘密逮捕入狱,重庆解放前夕,他们又一起被敌人秘密杀害了。 观察图中人物-----小萝卜头的外貌,说说小萝卜头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来?他在干什么?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全班交流有关小萝卜头的资料。 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听故事,看书,网上查询,注意时间安排) 此时可教“链结”在电脑查询中的意思。并学习。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2)出示词语
白鸽 弄脏 哀伤取名 熟悉 任何艰难险阻 传递 弧线 感激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① 指名读 ②评价 ② 再指名读 ③ 齐读(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自读课文,读准带音节的字,反复朗读课文中的长句。` 自学生字:同桌学习,先读准字音,在文中勾画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字意,并找出形近字、“哀”和“衷” “熟”和“热” “激”的组成。理解词语重点理解 “艰难险阻” “传递” “感激” 用画简笔画的方法理解“弧线” 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1、查字词典 2、联系上下文。交流读书收获。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练读课文,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示:课文记叙了一天,小萝卜头在走廊上----小虫,----小虫,----小虫的事情。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回答。 课文记叙了一天,小萝卜头在走廊上----小虫,----小虫,----小虫的事情。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范写,明确注意点 2、重点指导“廊”“概”“缓”等字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观看学习。观察生字,正确书写,写好“廊”“概”“缓”等字区分“栏”和“拦”。展示交流,取长补短。
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教学重点:感情朗读,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教学难点: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小萝卜头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将继续去了解这个我们的小英雄。 根据自己的感悟回答。 进入学习状态。
二重点指导 朗读感悟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小萝卜头在干什么。抓住写小萝卜头动作的词语,体会小萝卜头心里会想什么。 想象一个从来就在牢房里生活的孩子,听说山的那边是家的方向,他会说什么呢? 教师从中点拨。指导朗读。 2、小萝卜头看到那只小飞虫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3、小虫飞了,小萝卜头为什么会那么高兴?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从中点拨,逐渐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 4、小萝卜头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没能像小虫那样飞出去?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从第一自然段可以知道这些信息:故事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从“放“抓”“踮”“看”等词语体会内心世界。 反复练读,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根据课文回答,(1)找出有关语句好好地读一读。(2)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的体会。如果你是小萝卜头,你会怎么对待小虫?(3)全班交流,讨论。(4)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小萝卜头的感受。“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学习用不同的符号勾画不同的内容。 联系上下文和自由查阅的资料,说说:“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的意思。读读有关的句子。“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这句话要读慢一些,显示出小萝卜头若有所思、惆怅的样子。要读出对家的向往。“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要读出十分高兴、渴望自由的感觉。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
三、拓展 积累运用 今天,小萝卜头的自由之梦已如春天的鲜花,在祖国遍地开放。想想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谈自己的感受,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 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送到课文里读。
四、练笔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和小英雄小萝卜头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接触,了解了他那悲惨、艰苦但一直都有追求的童年,现在,让我们一起给他写一封信,送给天国的英雄吧!指导书写。
[《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13:《一幅画》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一幅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
2、能准确地说色、调色和涂色。
3、增强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准确说色、调色和涂色。
四、教具准备:
水粉颜料、水粉笔、毛笔、小水杯、调色盘、挂图。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欣赏荷兰画家凡高的代表作品。引导提问:你见过这些话吗?特别是最后一幅《向日葵》,也就是课本所展示的是同一幅画,你们的感受有相同和不同呢?(学生组内交流、讨论)
(二)探索思考
1、引导思考:这幅画主要有哪些颜色?(学生观察与说色,教师提问与引导)
2、探索调色方法:这些颜色是怎样调配出来的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注意切实的交流探讨)
(三)尝试体验
1、根据教材的提示,用大红和柠檬黄进行调和,把产生的橙色与同桌的比一比,色彩效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教师演示重点小结:两种颜色相调和,颜色分量的不同使得色彩效果产生变化,一般朝分量多的颜色方向倾斜,所以调色时应该能判断看准色彩的倾向性。
2、在一种颜色中调入黑色或白色,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演示小结:通过这一个办法可以让色彩发生明度变化,这样就可以调出许多颜色丰富的层次了。
3、出示教材右页马赛克效果的《向日葵》画中取一方格(G5),这一格是有24个块组成的,将它们分解开,与色谱中的颜色对号入座(学生也可参与部分)
4、任意找一种《向日葵》这幅画的颜色,尝试调配一下,是否很接近?
(四)分工合作
1、我们可以将这幅画分解成许多小色块,近看这些颜色,但远一点看或眯眼看,向日葵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将横排的A-J与竖排的1-5交叉组成编号,全班每个同学画其中的一部分。
2、临摹合作。按照小格的颜色来调色、涂色,注意不要出格,相同的颜色可以一次涂完再换蘸颜色。
(五)组合展示
1、让完成作业的学生按照底纸上的格子,找准坐标贴上自己的那部分作品。
2、引导学生眯眼睛看看,欣赏评述全班同学集体组合画出来的作品。
(六)教学拓展
色彩是绘画的语言,也就象文学语言运用的艺术一样,色彩语言的调配也需认真的研究与探讨,今天你有收获吗?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向日葵》这幅画的主要颜色及指导学生探索调色方法,使学生在体验调色过程中掌握基本技能,在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和快乐,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集体协作精神。但在“组合展示”环节,由于时间把握得不够好,故没有一一欣赏点评。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一幅画》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14:《责任》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认识目标:
1、知道自己的事情能做的应该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集体的事情大家要想着做。
2、知道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员应担当相应的责任。
情感目标: 热心参与家务劳动和学校的活动,并能主动担当一项任务,形成责任意识。
行为目标:
l、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承担家务,分担父母的辛劳
2、以社会“小公民”的身份为集体出力。
教学重点:初步形成责任意识,知道自己的事情能做的应该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集体的事情大家要想着做。
教学难点:知道自己的事情能做的应该自己做,热心参与家务劳动和学校的活动,并能主动承担一项任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责任
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世界都赋予了他不同的责任。在学校你们是一名学生,在家里你们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在社会你们是一名小公民。那么,你们知道自己的责任吗?(指名自由说,引导学生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感知责任)(板书课题:我的责任)
二、探讨交流、明确责任
1、师:同学们真能干,知道了自己这么多的责任。课前,老师让你们去观察并记录在一天中,家里人为自己做的事,自己为家里人做的事。小组之间交流一下:哪些事情是自己能做的,哪些事情是自己不会做的,说一说对于会做的事,自己是否做了。
2、小组交流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交流情况向大家介绍介绍?
3、师小结:同学们真棒!会做的事这么多!看来会做的事坚持做,不但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赢得他们的夸奖,也能使我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其中获得完成自己责任的乐趣。(板书;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教学片段一:感知不同角色的责任。
1、师提问:你了解这些叔叔、阿姨的工作吗?你知道他们的责任是什么?
(1)夜深人静老师仍然在灯下批改作业。(生:教书育人)
(2)邮递员冒雨送件报纸。(生:按时把信件或者报纸送到人民家中)
(3)冒着生命危险和歹徒斗争。(生:人民警察护卫人民的生命安全)
(4)护士和医生快速推受伤的病人进手术室做手术(生:救死扶伤)
2、师:在学校大家是一名学生,在家里你们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在社会上你们是一名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是责任,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赋予了他的责任。
教学片段二:明确自己的责任
1、那么,我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下面这些事情又该谁做呢?
①房间该谁收拾?②书包该谁收拾?③家务该谁来做?④教室该谁打扫?
小结:自己的事情有些自己能做的,就该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家里的成员都有责任做;学校的事情靠大家去做。家中、学校、社区的事情大家都来做。
2、在不同的场合,我们应该做什么?
归纳、思考一下,在不同的场合,我们应该做什么?分组讨论完成下表。
小结:自己的事情,能做的应该自己做。(板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片段三:承担责任
(一)在家庭中承担责任。(7分)
同学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就应该积极的去做,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也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1)小明的鞋带散了,正当他自己系的时候,妈妈过来要帮忙,说:“不行,你系的不好一会儿还会散开。”
(2)军军很想帮妈妈扫地,妈妈却说:“你还小,以后再帮妈妈扫地。”
1、小组交流,谁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是怎样巧妙解决的?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2、汇报共享:各组选出代表,以表演的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好方法。
小结:我们一天天长大了,会做的事情也一件件增多了,让我们大声对父母说一声:“爸爸妈妈,我已经长大了,请你们放手吧!”(板书:不会的事情学着做)
(二)在学校承担责任。
1、我们班有位同学很想为班集体做事,可他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们来帮帮她,好吗? 分小组讨论、交流。
师:听了你们说的,他一定会做得很好。可见在大家的心里都在想着为集体出力。
2、我们在学校里生活、学习,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问:谁来做?
课件出示:没有进行打扫的教室;校园操场边的小树倒了;
3、在班里我们还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把学生呈现在大屏幕上)这些事情谁愿意做?将班里的事务分工:请学生主动挑选一项或多人共同承担一项具体的事务,挑选后的任务后做上标记。
小结:大家真棒,不仅是家里的小帮手,更是学校的小主人,集体的事情大家动手做,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为有大家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板书:集体的事情大家做)
(三)在社会中承当责任。
1、在社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作为一个小游客、小顾客、小观众或其他角色,在相应的场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把各自完美的角色当好。
2、课件出示在旅游区,问:做小游客,你会怎么做?(严格遵守各名胜景点的规则,不到危险地方拍照,不在碑文上乱写乱画。)
3、课件出示超市,问:做小顾客,你会怎么做?(应遵守商店的制度,不乱放选择不当的物品。)
4、课件出示电影院,问:做小观众,你会怎么做?(不在剧院内大声喧哗。)
在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什么类似的问题?怎么做就是有责任心?
小结:在社会中我们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让我们做个有责任的人。
(四)对自己的言行负责。(3分)
除了在家庭、社会、学校承担一定的责任外,另外我们还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说谎,不欺骗他人。不攀折花木,不欺负同学,不拿别人的东西……要有言出必行的责任心,不要去说一些自己办不到的事情,那样的话,身边的朋友都不会信任自己了。让我们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
发放《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学生承担任务、完成情况登记表,目的是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实际,使本课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15:《责任》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概念:责任
2、明确责任的来源
3、懂得随着角色的转变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
二、情感目标
在理解“责任”和明确责任来源基础上,鼓励学生面对各种角色敢于承担责任,做一个有情有义的顶天立地的新型公民。
三、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参与教材设计的活动,通过完成设定的任务,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理解“责任”和分析责任来源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具有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关于责任的概念。
2、关于责任的来源。
【教学难点】
关于责任的来源。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课堂讨论、教师指导为主。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针对学生认识上的模糊和矛盾,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启发。
【课前准备】
1、学生:
① 预习本节内容;
② 独立思考并完成五个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2、教师:
①围绕五个活动制作幻灯卡片;
②查找资料设计好堂上练习题及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我是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出示幻灯片 )第一张照片是我和我的丈夫在一起的照片,在这张照片中我是一位妻子。(出示幻灯片)这张照片是我在葡萄园旅游时的留影,在这张照片上,我是一名游客。 现在我和你们大家在一起,你们说说我是谁?你们心中喜欢怎样的老师? 听了你们真诚的话语,我非常感动一我一定会照着你们刚才说的去做,成为你们所说的好老师,这是我的责任。
二、讨论。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都担当着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责任。 那我们同学们在生活中成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大家和同桌的伙伴说一说。
好,大家都能明白在家中、在学校的角色,那怎样才能做好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明明、丽丽、方方家去看看吧。
(一)了解教材
1、电脑出示课文62页的插图。
2、讨论:这些事情该由谁来做?
3、分析图中的事情,哪些是自己会做的?哪些是自己不会做的?
4、说一说,议一议:对于自己会做的事情,自己是否做了?
(二)探讨明确责任
1、让学生进一步回忆,自己家中每天都有哪些家务事,这些事都由谁来做的。
2、启发学生讨论:这些事情当中,有哪些是自己可以做的?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自己在家中能够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并进一步思考:我能为学校为班级做些什么?
4、教师在收集学生的答案后,给予肯定。并完成表格的填写。(出示幻灯片)
5、齐读句子:自己的事情,能耐做的应该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家中、学校、社区的事情大家都来做。
(三)提出建议
1、观察第64页的插图,(幻灯片出示)看看说了什么事情。
2、让学生谈谈有没有与教材第64页中的同学类似的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大家想一想,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3、各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给予点拨。
4、各小组选出代表,以表演的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好办法。
(五)品质升华
1、观察第65页的插图,(幻灯片出示)看看他们给自己找了什么岗位?
2、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我给自己找岗位。
(1) 在教师的帮助下,大家将班里的事情分分工,每人承担一件具体的事情(可以多人承担相同的事情)。
(2)在家里,请学生与家长商量,给自己找一件具体的事情做(例如扫地、洗碗等)
3、做这些事之后,大家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做好?一星期后,在班会上交流做这些事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是我们要重点把握的?
四、堂上练习(演示幻灯卡片)
精挑细选,走进生活(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下列诗文句子中与“责任”有关的是( )
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孩子从小干家务对甚以后的生活和事业有重大影响,因为做家务能( )
① 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②使孩子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
③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培养责任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中学生谢某在乘公共汽车时因大声提醒乘客注意扒手,遭到五个小偷殴打致伤,车上的乘客竟无一人出手相助,对这些乘客的行为评价正确的是( )
① 应该做的事没有去做,没有尽到责任; ②弱、自私、的表现,应受到道德谴责
③在客观上纵容和支持违法行为 ④说明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A①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附板书设计:
明白责任
自己会做的事应该做
我的责任 该做什么 自己不会的事学着做
[《责任》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16:《责任》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和新词,认读1个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3.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4.能够想像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并能把这一情景写成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即理解小里根父亲的做法)。
难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即理解小里根父亲的做法)。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和新词,认读1个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3.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会14个生字和新词,认读1个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名人,他就是这篇课文的主人公,赶快打开书看一看吧。
(二)新授:
1.根据课后生字读音,自己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分段读课文
3.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2)班内汇报,教师指导
立即:即应读jí,不读jì
怯生生:怯应读qiè,不读què
暂时:暂应读zàn,不读zhàn
怒( ) 捡( ) 即( )
恕( ) 检( ) 既( )
(3)组词
(4)进行生字测验
(三)巩固生词
1.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听写本课词语
(四)完成课后练习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小结,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2.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3.能够想像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并能把这一情景写成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即理解小里根父亲的做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即理解小里根父亲的做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七课,齐读课题,
想一想责任是什么意思?结合着实际来说一说你的理解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不丢字,不加字,不读错字
(2)指明分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
2.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说一说男孩的父亲和母亲的态度、做法有什么不同?请你对他们的态度、做法发表看法并说明理由。
(父亲:严厉而冷酷,要儿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为孩子赔钱而是借给孩子钱,让儿子自己想办法还钱。
母亲:心疼儿子,为儿子说情,劝父亲快给孩子钱。)
(2)班内交流,教师指导
A、语言:父亲的两次语言,请同学来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
父亲说的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应该对自己做的错事承担责任。既然小里根闯了祸,就应该由小里根自己承担责任。父亲借给他钱并让他想办法偿还,目的是要让他切实地把打碎玻璃要赔偿这一责任承担起来。
B、神态:“父亲听了,板着脸一言不发。”“可父亲仍然板着脸一言不发。”“父亲才冷冰冰地说道”“严厉地对男孩说”说明什么?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3)从此以后,小里根是怎样做的呢?
“一边……一边……”“几个月”“终于”你能想到些什么?
当小里根挣够15美元后,他是怎样交给父亲的?当时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父亲又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
父亲为小里根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高兴,为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而高兴。看似不近情理的做法,实际体现了父亲对小里根未来的发展着想,蕴含着父亲对小里根更深层次的爱!
(4)默读第六、七自然段,体会里根深有感触地说的那句话。
这句话什么意思?(懂得了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这句话也从侧面印证了父亲当年说的话:“一个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将来一定是会有出息的!”
3.小结全文:
(1)学完课文,说一说“责任”是什么意思?
(2)利用提供的词语“打碎、负责、终于、责任”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说说你学了课文有什么感受。你觉得里根是一个怎样的人?
4.布置作业:朗读课文
[《责任》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西藏高原》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