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半调子人生纷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解决问题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解决问题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解决问题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
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 引入课题:
二、指导复习
三、指导练习: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老师说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复习目的,并板书课题。
1、复习所学的数量关系 。
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问题
2)速度、时间、路程
2、解决用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135页总复习中的第10、11题目。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38页至第140页练习二十六中的第10、12、13、15题。
139页至140页11、14、16题。
教学反思
篇2:解决问题(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掌握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 能正确分析并解决3步计算的求平均数问题。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感受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3个问题观察情景图:从这幅情景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抽学生回答上面的3个问题,列出算式:3430÷125(随学生回答板书算式),并要求学生独立算出结果是27.44。
教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学生可能会说出多种计算方法,比如笔算或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为什么要用计算器计算?
主要让学生说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合适。
教师:请同学们将我们算出的结果和题意结合起来思考一下,你认为这个问题我们解决完了吗?(学生回答略)其实 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完。我们还要思考这样3个问题:一是这道题的结果用精确数表示好还是用近似数表示好?二是如果要用近似数来表示,是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合适还是用别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适?三是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探讨第1个问题,你认为这道题的结果用精确数表示好呢还是用近似数表示好?为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应该用近似数表示。因为汽车都是以整辆为单位的,没有不到1辆的汽车。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赞成用近似数来表示。那么我们来研究第2个问题,如果要用近似数来表示,是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合适还是用别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适?为什么?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预设1: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这道题的商的近似值有不同意见。
教师:赞成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商的近似值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抽一名赞成用四舍五入法的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暂时不发表意见。
教师:有没有不赞成用四舍五入法的同学,谁来当代表说一说你的想法?
主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是27.44,说明这3430箱货物要装的车比27辆多一些,如果将多的0.44舍去的话,那么剩下没装完的货物就没有地方装,我们也就不能完成装3430箱货物的要求,所以剩下的部分也要用1辆车来装。
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介绍进一法。
预设2:学生都赞成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教师:看来同学都同意用四舍五入法来处理这道题的得数,现在老师也想参与到你们的讨论中,行吗?
学生:行。
教师:既然你们都赞成用四舍五入法来处理这道题的得数,那么谁能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的结果是27.44,说明这3430箱货物要装的车比27辆多一些,如果将多的0.44舍去的话,那么剩下的部分我们装到哪里?只装27辆,我们能完成装3430箱货物的要求吗?
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不难发现,如果将剩下的舍去的话,车里装的就不是3430箱货物,而是比3430箱少一些,这样不符合题意,所以用四舍五入法来处理这道题的得数并不合适。应该探索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继续追问:既然我们不能将剩下的货物舍去,那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通过教师刚才的引导说出:剩下的货物也要用1辆车来装,这样才能将3430箱货物全部装完,所以3430÷125≈28(辆)。(根据学生的回答修改板书得数)
教师:对了,在生活中遇到这种剩下的不足1份又不能舍去的情况时,我们不论要保留的数位后一位上的数是几,都要往前一位进一,这就是“进一法”。第2个问题也解决了,现在我们来解决第3个问题:生活中的进一法用得多吗?下面谁来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情况会用到进一法?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理都给予肯定。
教师小结: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其他方法取商的近似值,生活中的特殊情况要特殊处理。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第63页练习十三第1~3题。
第3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处理得数的,为什么要把尾数都去掉。
【简评:本节课的解决问题是一步计算的问题,数量关系并不复杂,因而教学的重点不是放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而是放在怎样处理得数上。为了突出两部分学习内容的差异,教学中从原来取商的近似值入手,来考虑这种方法适不适合新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这种得数的处理方法不适合新的情景时,再向学生介绍进一法。这样让学生经历一个对得数处理的探讨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保留近似数的方法,而且对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保留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知道在特殊情况下要进行特殊处理。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学习进一法的认知需求、掌握用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一系列问题,使本节的教学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显示:工人叔叔铺一条182.4m长的天然气管道,一共铺了12天,平均每天铺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铺设管道的总米数÷铺设的天数=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并要求学生计算出结果。
多媒体课件在上题的下面对比出现例2。
教师:这儿也是铺管道的问题,和前一道题比,有哪些不一样呢?
让学生理解和上一题比,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都不知道。
教师:你知道这道题应该怎样解吗?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再求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的解题策略。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能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吗?(学生回答略)请同学们按刚才分析的方法先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再算出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
学生计算后,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这样的题同学们会算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这道题的。
指导学生说出要抓住题中的主要的数量关系,要先求出这个数量关系中需要的条件,再来求题中的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第4,5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一步计算与多步计算问题的联系,采用比较的方式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探讨新知识的解决方法,这样既突出了主要的数量关系(一步计算的问题)在解题中的作用,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略。
篇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7页例1。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至少”“最多”的含义,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请学生介绍自己家乡好玩的地方,老师结合大屏幕介绍自己家乡的“重庆野生动物世界”。并欢迎大家到永川来玩。(“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特大型主题动物园,占地5000亩,分为6个功能区。先后从全球五大洲14个国家引进各种珍稀野生动物430余种,3万余只,其中,国际和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60种、1万余只。)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引出并解决例题。
师:既然大家都很想去玩,为了下次大家去的时候能有一个充分的准备,今天曾老师就带领我们XX学校三年级的同学来感受一下整个游览过程好吗?不过在游览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大家有信心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吗?(有)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边逛动物园一边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师介绍:进入景区后,我们一般会首先选择乘坐景区内的免费大巴游览车行区,游览完车行区后,我们将进入步行区自由参观。但是,由于步行区里有的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乘坐电瓶车。(出示电瓶车图)
师:现在我们遇到了景区内的第一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们三.一班共有48名同学,每辆车限乘7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得到这些数学信息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
(若生未提出想要的问题)师:大家看看,这辆电瓶车能把咱们48名同学载完吗?(不能)那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A一共需要几辆车?、B至少需要几辆车?
A方案:
课件补足问题:一共需要几辆车?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独立解决)
(要求:完成后再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看看他们的想法和你一样吗?)
师指名汇报,生说算式,师板书。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用48÷7?(看48里面有几个7,就需要几辆车。)那48里面有几个7?(6个)所以需要几辆车?(6辆)那为什么还要加1?
生:虽然48里面只有6个7,需要6辆车,但是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剩下的6个人也要坐一辆车。
师:大家同意他的解题思路吗?谁再来说一遍解题思路?(指名再说一遍)
师:那这样看来,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能不能简单地根据我们计算的结果来得出结论?那还得根据咱们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定,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师:可是,我看到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是“一共需要几辆车?”,又没规定不能多要。那我觉得用8辆车也可以呀,甚至是9辆10辆。只不过我们不能保证每辆车都坐满。(生?)
师:那这样,我们的答案就是五花八门的了。而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看,我们一般会选择哪一种方案?(7辆)为什么要选择7辆?(……)也就是说7辆是我们所有答案中最少的。那这样,如果我们想得到这个最合理的答案,这个问题是不是需要修改一下?怎样修改?
生:改成“最少需要多少辆?”
师:大家同意这种改法吗?我觉得这个“最少”用得好,不过我们在数学中用得更多的是“最少”的近义词“至少”(板书:至少),那么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修改一下。(课件修改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坐电瓶车这件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在里面用到了一个重要的词语“至少”,使得我们这个问题更加准确。并且,大家通过积极地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了这个问题,曾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就把胜利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B方案:
生:最少需要多少辆车?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是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在问题中加上一个“最少”呢?
生:……(师结合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对比加“最少”和不加“最少”的区别。)
师:如果我们假设不加“最少”改成“需要多少辆?”。没有了“最少”,我们需要的辆数那就没有限制了,可以是7辆8辆9辆……,你觉得这样的问题问得准不准确?那这个“最少”加不加?
师:不过,在我们的数学中,一般用的都是“最少”的近义词“至少”这个词(板书:至少)。那我们改成“至少需要多少辆?”可以吗?看来,这个“至少”在我们的这个问题里面的确非常重要,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独立解决)
(要求:完成后再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看看他们的想法和你一样吗?)
师指名汇报,生说算式,师板书。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用48÷7?(看48里面有几个7,就需要几辆车。)那48里面有几个7?(6个)所以需要几辆车?(6辆)那为什么还要加1?
生:虽然48里面只有6个7,需要6辆车,但是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剩下的6个人也要坐一辆车。
师:那这样看来,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能不能简单地根据我们计算的结果来得出结论?那还得根据咱们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定,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坐电瓶车这件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在里面用到了一个重要的词语“至少”,使得我们这个问题更加准确。并且,大家通过积极地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了这个问题,曾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就把胜利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二)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师:刚才我们坐了电瓶车,我建议大家直接坐到猛兽表演场下车,以免错过表演时间,看完表演后再沿着路线自由参观。由于景区很大,当我们来到“就餐区”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中午了, 这时大家就该吃午饭了。
1.解决“吃饭”问题
师:XX学校三.一班和三.二班的同学准备在“蜀风中餐厅”吃午饭(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及文字:我们共有95人,每桌可以坐8人,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独立解答,并指名汇报,集体评议。(说说是怎样想的)
2.例题延伸,解决“最多”一类问题,理解“最多”的含义。
师:好了,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下午我们接着参观。下午我建议大家先去看1点20的海狮表演,然后再一路参观回去。在离开之前,大家还可以在纪念品商店买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作为纪念。(出示图片及相关文字)
师:有一位叫张强的同学他也来到了纪念品商店,我们来看看他遇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我想买几个小老虎送给我的小伙伴们,我有5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小老虎8元钱一个。)
师:谁来说说你从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小组讨论,再独立完成。)
师:谁来说一下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生汇报,师板书。
板书:50÷8=6(个)……2(元)
师:如果我的答案是可以买5个,因为五八才40元钱,钱够了,这样可以吗?
生:不对,因为问的是“最多可以买多少个?”买了5个后还剩10元钱,还可以再买,所以不是“最多”的。
师:哦,我明白了,我没有注意到“最多”(板书)两个字,也就是我们要一直用到剩下的钱不能再买为止。
师:我们看看张强同学怎么说?(课件:谢谢你们!)
师:看来张强同学对大家的回答非常满意。
3.对比总结
师:同学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和前面的两个问题很像,但是好像又不太一样,你觉得呢?
师引导学生说出:
共同点是他们的计算结果都有余数,不能直接得出答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结论。
不同点就是他们在处理余数的方法上不同。关于“至少”一类的问题,如果有余数,最后的答案需要增加一;关于“最多”一类的问题,即使有余数,也舍掉不要了。
三.拓展练习
师: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老师的介绍,现在我们对整个景区的游览路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还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如何解决关于“至少”和“最多”一类的实际问题。虽然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类似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又会以多种形式出现,比如像刚才买纪念品那个问题来说吧:(课件出示)
他可能不会全部买小老虎,可以买一个长颈鹿再买小老虎,也可以买一个梅花鹿再买小老虎,所以我们的问题就可能是:50元最多能买一个长颈鹿和几个小老虎?最多能买一个梅花鹿和几个小老虎?像这种类似的问题你还能解决吗?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买法进行计算。
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后集体订正。(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结合教材,巩固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灵活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请看到书上79页,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第一题和第二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愉快而短暂的四十分钟马上就要结束了,你在这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呢?
师:既然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我希望同学下去以后,能多留意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至少 最多
48÷7=6(辆)……6(人) 95÷8=11(张)……7(人) 50÷8=6(个)……2(元)
6+1=7(辆) 7+1=8(张)
答:至少需要7辆车。 答:至少需要8张桌子。 答:最多可以买6个小老虎。
篇4: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64页例2。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请同学们看这样一道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工人叔叔铺一条182.4m长的天然气管道,一共铺了12天,平均每天铺多少米?
教师:这道题是什么问题?能说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铺设管道的总米数÷铺设的天数=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并要求学生进行解答。
教师:对了,这就是我们在前面解决的一些简单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来研究一些比较复杂一点的问题。(板书课题)
【简评:通过一步计算问题的复习,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相关知识的回忆,为后面的比较分析作准备。】
二、探索新知
教师:下面我们把这道题变一变。
多媒体课件显示例2。(显示在刚才那道题下面)
教师:这道题和上一题相比,哪些在变,哪些没变?
要求学生回答出没有变的是:这两道题要求的问题没变,都是求平均每天铺设多少米;变化的是:上一题直接告诉了“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而这道题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些条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题号条件问题
第1题一条182.4m长的天然气管道,铺了12天第2题前4天铺49.6m,后8天铺132.8m平均每天铺多少米?
教师:既然这两道题求的问题没变,那么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的数量关系变没有?
学生不难发现,虽然这两道题告知的已知条件不同,但是求的问题还是相同的,所以主要的数量关系还是没有变,仍然是“铺设管道的总米数÷铺设的天数=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
教师:这个数量关系中的条件我们都知道吗?哪些不知道?
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发现这道题没有直接告知我们“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而要求“平均每天铺的米数”必须要知道“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所以在求“平均每天铺的米数”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求出“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
教师:好,现在就请你们在“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这两个问题中选择1个来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哪些同学选择的是“铺设管道的总米数”这个问题?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主要要求学生说出“铺设管道的总米数”是由前4天铺设的米数加上后8天铺设的米数得到的,所以49.6+132.8=182.4(m)。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
(1)一共铺设了多少米? 49.6+132.8=182.4(m)
教师:哪些同学选择的是“铺设的天数”这个问题?谁又来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主要要求学生说出“铺设的天数”是由4天加8天得到的,所以4+8=12(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
(2)一共铺设了多少天? 4+8=12(天)
教师:现在“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都解决了,下一步我们应该干什么?
学生不难发现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就可以求出“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了。
教师:那么现在“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怎样求?
要求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说出算式:182.4÷12=15.2(天)。
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
(3)平均每天铺设多少米? 182.4÷12=15.2(天)
教师:问题解决了,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说出:先弄清题意,然后找出主要数量关系和与主要数量关系有关的数量关系,最后列算式解决。
教师:下面我们来比较我们解决的这两道题的数量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多媒体课件显示:
第1题第2题
铺设管道总米数÷铺设天数=平均每天铺设米数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题中的两个条件是直接告诉的,而后一题中要先求出这两个条件,才能解答出平均每天铺设米数。
教师:这样经过对比,我们就知道今天我们说的解决的问题比原来要比较复杂一些的意思了,复杂在哪儿呢?复杂在要先求出需要的条件,再来求题中的问题。这样的题同学们能解决吗?
得到学生肯定的答复后,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4题,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抽学生汇报。要求学生重点汇报下面几个问题。
1. 题中的关系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总价÷件数=每套童装的单价
2. 哪些条件是知道的?哪些条件不知道?应该怎样解?
总价知道,件数不知道,应该先算出件数,再算每套童装的单价。
3.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略)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采用改题的方法让学生对复习题和例2进行比较,这样比较能有效地利用学生在前面掌握的求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这道题也是在求平均数,不同的是求平均数的两个条件都不知道,因此要先算出两个条件再求平均数。比较不但突出了已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推动作用,还通过比较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解答--小结”一系列学习过程,体会复合问题的分析方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发展,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本案例由欧洋提供)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65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从多种角度分析并解答3步计算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感受小数除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中获得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少儿报刊价格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会解答3步计算的求平均数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解答这样一道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第64页第6题。
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汇报自己的分析过程。随学生的汇报归纳出这道题主要的数量关系是“上调的工资总数÷年数=平均每年上调的工资数”,并随学生的回答分析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分析方法来继续研究怎样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简评:通过对前一节课知识的回忆,让学生理解两节课学习内容的联系,引导学生把上节课掌握的学习方法应用到本节课中来,有效地应用学生已有知识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另外,教学中选用练习中的一道题来进行复习,减少了上节课的练习题量,使学习内容相对均衡一些。】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教师:下面我们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例3。
教师:这个情景图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菜摊条件问题
叔叔的菜摊27元卖6kg蘑菇
阿姨的菜摊52元卖12kg蘑菇哪个菜摊更优惠? 教师:要求哪个菜摊更优惠,这是我们在学习简单问题时哪方面的问 题?根据你已有的经验,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理解求哪个菜摊更优惠,这是两个菜摊的价格进行比较的问题。根据已有经验,要先算出两个菜摊同样重的菜的价格,再进行比较。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先算出两个菜摊同样重的菜的价格,再进行比较。
教师:现在的问题是两个菜摊的菜是同样多的吗?
学生:不是,一个是6kg蘑菇,另一个是12kg蘑菇。
教师:用多少千克的蘑菇价格来比较方便一些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用每千克的蘑菇价格来比较,也可以用6kg的蘑菇价格来比较,还可以用12kg的蘑菇价格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选择这些千克数来比较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每千克的蘑菇价格来比较,这是比较两个数量多少最常用的方法;由于题中一个菜摊的蘑菇是6kg,另一个是12kg,12kg刚好是6kg的2倍,所以在这道题中,选择6kg和12kg的蘑菇来比较都很简便。
教师:我们一起来选择1个蘑菇的千克数来进行价格上的比较,就选择每千克的蘑菇来比较价格吧。请同学们先算出两个菜摊每千克的价格。
学生计算后,抽1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1) 叔叔的蘑菇每千克的价格:27÷5=4.5(元)
(2) 阿姨的蘑菇每千克的价格:52÷12≈4.3(元)
教师:这里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阿姨蘑菇的价格只保留一位小数?
让学生理解这是因为叔叔的蘑菇价格只有一位小数,所以阿姨蘑菇的价格也只需要保留一位小数就可以比较了。
教师:比较的结果,哪个菜摊的蘑菇价格更优惠?
学生:因为4.5>4.3,所以阿姨菜摊更优惠。
教师:我们用每千克蘑菇的价格来比较,知道阿姨菜摊更优惠。同学们还会用6kg的价格或12kg的价格比较吗?请同学们从中选择1个千克数,比较两个菜摊的价格。
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6kg的价格比较:52÷2=26(元),27元>26元,所以阿姨菜摊更优惠。
用12kg的价格比较:27×2=54(元),54元>52元,所以阿姨菜摊更优惠。
教师:看来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千克数进行比较,除了选择每千克、6kg和12kg比较以外,还可以选择其他的千克数进行比较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的,只要两个菜摊蘑菇的千克数相同就能比较价格了。只是有些千克数好算一些,有些千克数算起来比较麻烦。
教师:对了,这道题同学们还可以找出其他的解答方法,但是,尽管解法不一样,它的结论变了吗?它的基本的解题思路变了吗?
让学生理解尽管解答方法不一样,但都会得到相同的结论,这就是阿姨菜摊更优惠。并且它的解题思路也是不变的,都是用两个菜摊同样重的菜的价格进行比较。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问题,一是这类题的实质是两个量进行比较,并且是等量比较,这样就能比较出谁最优惠。新教科书中这类题比较多,如比较怎样租船(车)更合算,比较哪种商品更优惠等,掌握了这种比较的方法,就能解决类似的问题,所以揭示这类题的实质是两个相等的量进行比较,就是教给学生解决这类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解答这类问题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理解只要是等量就可以进行比较,因此学生可以从中选择每千克、6kg、12kg等不同的质量进行比较,实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从中理解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解答结果的唯一性及解题过程的严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生活中还有用两种价格进行比较、了解哪种商品更优惠的问题吗?我们看看这样1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老师在这里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少儿报刊价格表,有的是月价、有的是季价、有的是半年价、也有的是全年价,但这些报纸的大小、每月份数和质量都是相同的,请每个小组从中挑选几种你喜欢的报纸比较一下,看订哪种报纸更优惠。
【简评: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时注意把这个环节设计成活动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完善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小组合作计算后汇报,略。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小数除法解决的问题,举几个例说一说。
学生回答略。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7~9题
篇5: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标】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课件出示)
125×4+54 340×2-120 (90-25)×32.
2.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
(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系吗?学生自主用图画表示山雀与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图的画法)
先用1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课件出示)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
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
课件出示算式(80-15) ×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课件出示内容)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四、独立练习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课后问卷
解决问题:
1、 一辆汽车从新华村开往县城,每小时行42km,开出2小时后离县城还有6km。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各个数据吗?
2、 草场上有山羊75只,绵羊比山羊的4倍多20只,草场上有绵羊多少只?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只数吗?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图表一
能准确列出算式并计算的人数 正确率% 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人数 正确率%
实验班(40人) 38 95% 37 92.5%
对照班(40人) 35 87.5% 30 7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有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就大大提高了画线段图的正确率,全班40人中,有37人都能正确画出线段图,正确率达到了92.5%,而对照班的正确率只有75%,可见,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展示和指导,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
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根据问题,正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使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到了95%。
篇6:八单元 可能性 教案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可能性(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25~126页例1、例2,第127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学准备
硬币、装乒乓球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情景引入
二、探究新知
三、猜想验证
四、全课小结
1.教师:上课之前告诉同学们一个消息,我们班马上要转来一位新同学,请同学们猜一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2.学生猜:可能是男同学,也可能是女同学,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的事情则不能确定它的结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
1毖芯坎蝗范ㄏ窒蟆
(1)教师:大家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抛硬币之前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
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
(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注意记录和观察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3)活动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得出这件事是不确定的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 (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这种不确定现象。
(5)教师小结: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板书:结果不止一种霾蝗范ǎ。
2毖芯咳范ㄏ窒
(1)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白球。学生可分组摸球后,记录摸球后的结果。教师:当盒子里全是白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是白球,都是白球……
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一定”这个词来说。
(板书:一定)
教师:这样放球可能从盒子里摸出黄球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不可能,不会……
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不可能”这个词来说。
(板书:不可能)
教师:(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黄球)当盒子里全是黄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又怎样呢?
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摸球结果。教师小结:像这样结果只有一种,我们就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现象。
1.(教师将两种球混装)提问:现在盒子里装了3个黄球和3个白球,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会是什么球呢?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来描述摸球结果。
2.小组摸球,试验验证。
(1)试验要求。
教师:老师给每组都准备了一个盒子,里面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请组长负责安排,小朋友按次序摸球。
要求:
①每人可以摸两次,摸之前要先想想:会摸出什么球呢?然后再摸。
②组内的记录员要将小朋友每次摸球的结果记录下来。
③每次摸出的球要放回盒子里摇一摇,再继续摸。教师: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合作,小组活动开展得又快又好。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小结:完成教科书127~128页1~3题。
2.讨论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教师:生活中,哪些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哪些是一定要发生的事情?
教师举例,引导思考,如:“猜中指”、“石头、剪子、布”等游戏。教师:谁来介绍一下这些游戏?你能预测一下结果吗?
教师小结: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是事先不能确定的。
学生举例,分析游戏结果。
教师:想一想,平常你还玩过哪些游戏,或者你能不能自己来设计这样一个游戏,使它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是事先不能确定的。
要求:独立思考,同桌互玩,边玩边想:这个游戏的结果是确定的吗?为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有趣的游戏,它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在玩之前是不能确定的,属于数学上的“不确定现象”。也正是因为结果的不确定,人们才可以反复玩,在可能出现的结果中去感受无穷的乐趣。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用玩游戏的方法探求新知。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可能性(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28页例三,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二十五第2、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在活动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不确定现象进行描述。
2.能在具体情景中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所有的结果。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难点】
学生猜想、列举后再归纳不确定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谈话引入
二、探究新知
三、课堂活动
四、全课小结 1.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举例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吗?
2.学生举例后在黑板上记下一些例子。如:抛硬币、掷骰子、帖鼻子、摸奖、转转盘、青蛙跳、摸彩色粉笔……
3.请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这些不确定的现象。
4.揭示课题:生活中,很多事情的结果是不唯一的,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果的事件我们把它叫做不确定事件。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板书课题:可能性)
1.研究可能出现两种结果的事件。
教师:在抛硬币游戏中,我们知道抛一枚硬也可能是反面向上,有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
学生得出有两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后,请学生自己设计可能出现两种结果的游戏,并实际做一做。
2.出示第128页例3。
学生先猜三(1)班和三(2)班足球赛可能出现的结果。
教师:这个情景无法在课堂上再现,请同学们根据猜想再讨论归纳出可能出现的几种结果?
学生列举以后再归纳不确定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教师板书:第一种结果:可能三(1)班赢,三(2)班输;
第二种结果:可能三(2)班赢,三(1)班输;
第三种结果:可能三(1)班和三(2)班打成平局。
一共有3种结果。
3.请学生在小组内举例或设计可能出现两种以上结果的游戏。
1.教科书第128~129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3题,用语言准确描述后再归纳出一共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2.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教师:上节课已经用语言描述过,这节课要归纳出一共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数学上,我们把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不确定现象就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果,同学们?
1.教科书第130页第3题,用语言准确描述后再归纳出一共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2.教科书第130页的思考题。
谈话引入课题。
教学反思
篇7:多位数的读写 教案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多位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133页到134页总复习中第1、2、3题;课本第137页中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能认、读、写多位数,能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多位数,进一步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2、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经历复习、整理的过程,泼辣 些复习整理的方法,感受复习整理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复习引入
二、指导复习
三、指导练习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提出问题:本学期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引出课题
1、复习多位数的读写。
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中的第一题。
1)写数“三百六十万零九百零三”
2)读数“90060800”
3)议一议:读多痊数要注意什么?写多位数要注意什么?
2、复习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指导完成总复习的第2题。
3、复习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的第3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六中的第1、2、3、4、10题。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第 2课时)
数的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4页第4至9题目;课本137~138页中的5~9题。
篇8: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00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 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习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篇9: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过程】
一、竞赛引入
1.教师:老师这里有一组题,我们来比赛一下。男同学算左边3道,女同学算右边3道,看谁算得快。
多媒体出示:298+9932+35+97147+100867+98496+3002.
学生在题单上独立计算后,校对得数。
教师:现在我宣布女同学的计算速度最快!
男生:我觉得不公平,女同学的三道题都是一个数加整百数,算起来当然快,如果我们算右边3道题,比她们还要快。
教师:看来,大家都觉得用一个数加整百数计算更容易些。那么,左边3道题有没有办法也转化成加整百数,使计算更简便呢?下面我们把867+98作为例题进行学习。
二、教学例5
1?情境引入例5,并列出算式867+98。
2.教师:观察867+98中的第2个加数98有什么特点?
学生:98接近100。
教师:这道题该怎样简便计算,请同学们分4人小组进行研究。
3 .学生分组讨论并在答题板上写出计算过程。
第1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967。说明:98接近100,我们把867+98看成867+100,这样很快就算出得数了。
第2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967,967-2=965。说明:我们赞成把98看成100,但是100比98多了2,所以867+100以后要用得数减2才正确。
第3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2=967-2=965。说明:我们同意第2组的看法,但不同意他们的写法,既然98只是接近100,它并不能等于100,所以像第2组那样写成867+98=867+100是不对……
4.教师: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请你选择,哪个组的算法和写法都合理。
5.学生用手势选择第3组。
6.教师:这里为什么要减2?学生:把加98看成加100,多加了2,所以要减2。
7.教师用红笔强调“-2”。教师:一个数加接近整百的数时,可以看成是一个数加整百数,但要注意多加了几就要再减几。
8.学生简便计算298+99,135+97。
[点评:一方面教学注意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迫切想探究计算方法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发现问题,找到正确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篇10:《零的突破》教案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时间
课型
新授
课时
教学
内容
28“0”的突破
教学
重点
运动健儿为祖国争光的精神和实现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的重大意义。
教学
难点
同上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可引导学生就自己了解的有关奥运的知识和中国奥运健儿荣获冠军的情况进行交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
2、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2)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逐段朗读课文
1.这篇课文共几个自然段?(指名答)请6位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请仔细
听清楚他们的朗读有没有错误。
(师生评议,纠正错误的朗读)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的生字。
看谁记得最快。都记住了吗?谁认为哪个字最容易错,需要提醒大家的?
学生要明白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自选手枪比赛开始,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决心为祖国争光 。
第二部分:写许海峰勇夺冠军的经过。
第三部分:主要讲许海峰为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块金牌的历史意义,这块金牌不但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而且预示着中国将会在奥运会上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三、自读课文,感悟理解
1、找出课文中两次描写许海峰射击时的情景读一读,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天”?
四、巩固练习
1、 读篮球赛了卡片,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 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及由生字带出的词语,找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空着的花篮上。
3、
五、拓展活动
进行“我所知道的我国奥运冠军和奥运知识”汇报;组织奥运知多少图片小展览。
朗读关于描写许海峰射击时的情景,体会许海峰当时的心情和在奥运会上觉着冷静应战、勇于为祖国争光的精神。
结合课后的学习链接进行“我所知道的我国奥运冠军和奥运知识”汇报。
让学生自己充分发表意见。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进行“我所知道的我国奥运冠军和奥运知识”汇报;组织奥运知多少图片小展览,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积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
学
教
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1、 补充资料:
庄严:庄重而严肃。
屈辱: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夺魁:争夺第一;夺取冠军。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
胜券:指胜利的把握。
2、《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刘翔:横穿出世》、《生命的签证》。这两篇课文都揭示多动脑筋,勇于创新的道理,通过文章后的“读一读想一想”侧重启发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2.8“0”的突破
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决心为祖国争光
写许海峰勇夺冠军的经过。
主要讲许海峰为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
教学后记
[《零的突破》教案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篇11:解决问题(一)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页例1和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准备。
让学生在本课学习的前一天回家了解爸爸、妈妈手机付费的情况或者到当地电信营业厅了解有关手机收费的信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谁能说说有关手机收费的情况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结合具体情况学生可能了解到:
教师:付月租费是什么意思?
教师:这种方式又怎样付费呢?
……
教师:看来手机付费的方式有很多种,人们在办理手机付费业务时应该怎样选择呢?老师这两天正为这事烦恼呢,愿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好,今天我们就来解决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手机收费标准)
教师:这是我昨天到电信大厅了解到的两类手机付费方式。
再出示问题:如果我每个月的通话时间大约是120分,应该选择哪类付费方式合算一些?
教师: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由于学生已经有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估计学生能说出:只要先算出两类标准各需要缴多少钱,再比较,哪种缴的钱少就选哪种。
教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其中0.18×120算的是什么?
教师:那为什么还要加上20?
学生有课前调查作准备,所以学生思考后能发现:因为第1类收费标准是按办理了手机月租
服务来计算的,所以每个月的费用里要加上20元的月租费。
教师:如果选择第2类收费标准要缴多少钱?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
第1类收费标准:20+0.18×120=41.6元
第2类收费标准:0.3×120=36元
教师:看来选择的收费标准不同,我们的计算方式也不同,这样看来选择哪类收费标准比较合算?
教师:好,老师就选择第2类收费标准!
教师:老师的好朋友王阿姨每月的通话时间大约是350分,她又该如何选择呢?(出示第2个问题),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帮王阿姨算一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然后组织汇报。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第1类收费标准:20+0.18×350=83(元)
第2类收费标准:0.3×350=105(元)
教师:那王阿姨就应选择哪种付费方式?
教师:为什么老师和王阿姨选择合算的付费方式不一样呢?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教师:看来每月的通话时间的长短对选择不同的收费标准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如果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我们选择最佳策略时,我们要对这些策略进行比较,找到最佳策略。最佳策略并不是对每种情况都适用,也会随着情况的改变而改变。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2题。其中第1题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制版费”
篇12:西门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故事,初步懂得解决问题必须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办好事的道理
2.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3.熟读课文,能按照提纲展开想象,详细复述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经过。
4.学习生字新词,重点理解:荒芜、人烟稀少、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灌溉。
重点难点:
1.通过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故事,懂得解决问题必须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的道理。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初步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时代背景。
1.板书课题:19.西门豹齐读课题。
2.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查字典理解词义: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读通课文,给文章标上小节号。
(3)思考:西门豹管理邺地时做了哪三件事?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2.交流。
(1)“开火车”分节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2)解词:田地荒芜,田地因无管理而长满野草。
人烟稀少,烟,是炊烟。文中是指居住的人很少。
这两个词写出了西门豹去邺地时,邺地的情况。
(3)本文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第一节~第九节)
第二段:(第+节~第+二节)
第三段:(第+节~第+四节)
三、细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节,思考,这一节交代了些什么?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战国时候(距今两千多年);
地点:邺地;主要人物:西门豹;事情:西门豹调查情况
2.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
西门豹为了调查情况,向当地的一位老大爷提了几个问题,内容是什么?用表示。
3.轻声读者大爷回答的内容,以一句话概括出西门豹了解到的情况。
交流:
(1)“河伯娶媳妇”造成了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以巫婆和官绅为首骗钱害人
(3)穷人的孩子受害最深
(4)漳河没有发过大水,反而年年闹旱灾。
4.从这些情况中,你看出了什么?
说明“河伯娶媳妇”是巫婆官绅骗钱害人的借口;也说明西门豹是个办事注重调查研究的官吏。
5.轻声读第九节,思考:
西门豹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为什么不马上惩办恶人,反而说下次河伯娶亲时去送新娘呢?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说明西门豹做事讲究策略,准备将计就计惩治恶人。
这句话在文中起了承上层下的过渡作用。
6.齐读第一段,概括段意。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并家默;
2.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段,引人第二段。
齐读第一段,指名说说段意
师述: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严惩巫婆和官绅的?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的第2段。
二、细读课文,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下令禁止给河伯娶亲?西门豹想了哪些计策分别惩治了巫婆、官绅头子和其他官绅的?用“--”划出有关内容。
2.“提心吊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那些官绅看到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都提心吊胆,大气不敢出?
提心吊胆,形容+分担心或害怕。文中是指官绅门知道河里哪有什么河伯?投下河去只有死路一条。他们亲眼目睹了巫婆和官绅头子被投下河后的下场,害怕极了。
3.指名读第十二节,思考,文中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官绅们的丑态?
磕头,求饶
4.轻声读第2段,思考。
西门豹为什么会想出“投入河中”的方法来严惩恶人的?(西门豹巧妙地当众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不仅揭露了他们骗钱害人的阴谋,而且有力地用事实教育了被愚弄的群众。)
5.齐读第2段,概括段意。
三、根据提纲,展开想象复述第2段。
1.看到西门豹带着卫士也来到漳河边,巫婆、官绅会怎么想?
2.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分别惩办巫婆、官绅头子和官绅们的?恶人们当时的丑态是怎样的?
3. 西门豹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投进漳河后,对着漳河站了很久,这时“娶亲”场所的气氛和人们的心情会变得怎样。
4. 西门豹终于松了口,让官绅们回去,这时老百姓和官绅们会有怎样的不同表现。
第三教时
一、指名复述第2段。
二、学习第三段。
1.轻声读第三段,思考,文中的“从此”指的是什么?
“从此”是指西门豹破除迷信,惩治恶人以后。
2.再读第三段,思考,兴修水利与破除迷信有什么联系?出示填空。(填写关联词)
()禁绝河伯娶媳妇,()能使老百姓安心地开凿渠道,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3.齐读第三段,概括段意。
三、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学习了本文后,你知道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
四、练习。
1.课后练习4: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的意思。
(1)都是阿伯娶媳妇给闹的。(这句话中的“闹”是“造成”的意思。文中指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河伯娶媳妇造成的。)
(2)他们每闹一次都要收几百万钱。(这句中的“闹”是搞;弄的意思。文中是指巫婆勾结官绅,每年都要搞一次给河伯娶媳妇的鬼把戏,每次都要捞取大量钱财,骗财害老百姓。)
(3)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这句中的“闹”是发生的意思。文中是指邺地夏天雨水少,旱灾年年都会发生。)
2.把词语补写完整,再说说意思。
田地(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人烟(稀少)。居住的人很少。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磕头(求饶)。跪在地上,两手扶地,用头碰地以求得对方宽恕。
面如(土色)。脸色难看,形容+分害怕。
3.写反义词。
沉(浮)旱(涝)漂亮(丑陋)迎接(送别)稀少(稠密)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六、课外阅读
[西门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3:《出塞》教学设想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去年曾听吴冬喜老师的《出塞》,吴老师的深度解读,课堂上所提供给学生的信息,使《出塞》这首诗的教学有了另一层意义的解读。我一直思考,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那应该是深度的思考和广度的吸纳。前不久,正好教到这课,觉得这课还有另一种解读的方式,现将上课的教学设计写出来,盼指正。
《出塞》是七绝诗的压卷之作,是唐边塞诗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应该将其融在边塞诗中去体会。
边塞诗以描写边塞征战生活为题材,因此,诗的风格有着鲜明的特点,或悲壮,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或豪迈,勇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或凄厉,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既有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也有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教学《出塞》这首诗,离不开边塞特殊的环境,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学生的直观感知,不是通过图片资料,而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去体会,以诗解诗,或许稍难,但是教育学生,想象是有依据的。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读诗,自学初步体会诗歌,从戍边而引出“万里长征”,进而在体会万里长征时,从时间长去感知征人生活的艰难、惨烈、悲壮,在深究征人“人未还”的根由时,体会征人不能回的事实,同情征人的生活。最后再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中,一层层地体会:征人出征的豪迈;诗人对和平的憧憬和对朝庭的不作为的无奈。通过分析,去体会。然后再通过朗读去体悟。
课后的作业,是一次弹性作业,给予学生三个资料的提示,是希望学生学会写读书的思考,这是课堂教学的深度延伸。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注解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李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所以古人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
: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对朝庭的失望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指导读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提示:
资料一: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资料二: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资料三: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By wuful发表评论于-3-12 9:26:00
读了佘大师的设计,觉得其中有三妙:
一妙,妙在导想,以一组边塞诗拉开解读的帷幕,创设意境,形成具象,走进古战场,感受征人苦。以诗解诗,创境导想,妙!
二妙,妙在导读。有情有境有意有味。导读的艺术是我们都应该追求的: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
: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三妙,妙在导思。“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问得好,问得妙,所谓深入地解读文本,就要教师善问,问在关键处,方能让学生有效思考,感悟。
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一设计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学之后,学生一定收获很大。
[《出塞》教学设想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14:我们爱祖国(西师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我们爱祖国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中心小学教师
教学目的
1.能联系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祖国的资料.图片,课件.音乐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中国)
教师出示世界地图:你们能在这张地图上找到自己的祖国吗?请一位同学找一找。那么,你们对我们的祖国了解有多少呢?请同学们展示你们预习搜集到的图片资料,互相交流。(给学生充足的展示交流机会)
2.教师展示图片,小结:是呀,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繁荣富强,在她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13亿的中国人民。如今的中国,正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歌优美的韵律走近祖国。(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注重情感教育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课件出示的问题。(本诗共几个小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是围绕哪句诗写的?)
2.指名回答问题。
3.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a.指名朗读第一小节,理解“我们天天在思索,一年长一岁,答案有千万个。”
b.教师:那么,在作者的心中究竟什么是祖国,随着年龄的增长,答案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4小节,说一说你的体会。
c.指名说体会,教师板书。
d.出示课件,欣赏配乐朗读说画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祖国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
e.教师小结:你们说得太棒了,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强大而又和平的祖国,我们怎能不爱祖国呢?有感情地朗读1-4小节。
4.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a.教师出示课件问题,学生自由读诗歌5-8小节,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 “我们天天在思索,一年长一岁,答案有千万个。”这句诗与第一部分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 反复朗读6.7.8小节,体会什么是对祖国的爱?
3. 除了诗中的,你还知道怎样做是对祖国的爱?
b.集体反馈交流
c.教师小结:是呀,为国捐躯是爱祖国,建设祖国是爱祖国,做好一个中国小公民也是爱祖国,正像诗歌中写的“我们对祖国的爱,像涓涓细流,汇入长江.黄河,一路奔腾,一路唱着歌:我们爱祖国,我-们-爱-祖-国。”
5.请6位同学表演配乐诗朗诵。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
这首诗歌让我们更真实.更深刻地认识了什么是祖国,以及什么是祖国的爱,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要爱我们的祖国。
2.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画一画.写一写你心中的祖国,以及你对祖国的爱。
四.板书设计
18.我们爱祖国
祖国 祖国的爱
小时侯:摇篮曲 一幅画
长大了:长城.纪念塔 小树.歌
国徽.奥运圣火 现在:黄 河
长 江
[我们爱祖国(西师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篇15:场景作文(掰手劲)教案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训练要求: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活动写完整,写具体。
2、学习描绘比手劲的场面。
一、直抒课题
1、同学们,喜欢游戏吗?一起喊出这些游戏的名字。
(课件展示常见的几种游戏)
2、导入课题
(眼观、耳听、心感)
(我们可以描写谁呢?--全体、个体)
3、看老师写字,猜猜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游戏?
(书:“手”,再书“手”学生猜)
2、导入课题
二、简介游戏规则
1、赛手手肘不得离开桌面,谁能把对方的手臂压倒,谁就赢。
2、比手劲的同学上台,其他同学在座位上观察台上同学的动作语言神态,并为自己组的赛手加油。
3、输的同学下台,其他同学可以继续挑战赢者。击败赢者为最终的胜利者。
三、做游戏
1、请两位参赛者上台。请一个同学说一下,这是谁在跟谁比?他们长得怎样?
他们是怎样走上讲台的?师采访台上学生,说说自己的心理活动。)
2、开始比赛--要注意他们的动作和表情。谁来说说他们的动作表情怎么样?从他们的表情,你能猜出他们此刻的心理活动吗?(多请几个台下的学生说,再让台上学生说说自己的心理。)
3、比赛结束,失败的同学是怎么回去的?先提醒台下学生注意观察生比赛完回座位的动作、神态,再让生下台,最后请台下学生说,并让刚下台的学生说说自己下台的心理。
第二个学生挑战上台,师再指导学生观察,并连贯地描述。
第三个学生挑战上台,师提出第四个上台的学生须先描述上一位学生上台、比、下台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等。
四、说游戏
同桌互说。
(1)请比赛的学生连贯地说说自己:A、你是怎么走上讲台的?B、?你是怎样赢(输)了对方的? C、赢(输)了你是怎样想?
(2)请同学连贯地说说你对赛手的观察:A、赛手是怎么走上讲台的?B、?他们是怎样比的?C、比赛结果怎样?你有怎样的想法?
各请一个学生把活动的经过说一遍。(即口头作文)
五、写游戏
1、出示写作要求,生齐读
2、生习作,师巡视,并有针对性的指导
比赛前:强壮 信心十足 从容不迫 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比赛中:涨红了脸,额头上冒起了青筋,紧咬着牙,鼓着腮,似乎使出了吃奶的劲 憋足了劲 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观众反应)
比赛后:得意洋洋,垂头丧气
六、点评
1、选择典型作文集体评讲
2、生生互评
七、总结延伸
[场景作文(掰手劲)教案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16:空间与图形、可能性复习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空间与图形 可能性
教学内容:
第135页至136页总复习中第12~16题;第140页至141页第17、18、2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加深对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周角、平角的概念及
周角、平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进一步认识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等和相交关系。
3、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引入课题
二、指导复习
三指导练习:
四、全课小结 空间与图形 可能性
【解决问题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0.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