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2024-02-23 08:04: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网赚ssca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欢迎大家分享。

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1: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4课时(总第13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2页“练习与实践”9-11题

【知识要点】

。第9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使它们面积相等。画出的三角形底与高的乘积要等于长方形长与宽乘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要等于长方形长与宽的乘积;梯形上底与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等于长方形长与宽乘积的2倍。第10题先让学生在两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里画圆,要求在其中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在另一个正方形里画4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然后让学生分别计算两个正方形里圆的面积以及它们各占所在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数。由于上述两种画法得到的1个圆与4个圆的面积是相等的,它们与每个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也是一样的,因而很容易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现象是否普遍存在?由此,教材让学生继续在这样的正方形里画9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验证此前的猜想。这样的活动既体现了知识的综合与应用,又蕴含了数学的奇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第11题让学生借助操作,解决“靠墙围一块长方形菜地,怎样面积最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面积与周长的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会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进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对新旧知识点的复习和加深学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建议

第9题可以先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画出一个指定长、宽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分别画出与这个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要启发学生画出面积相等的不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比较画出的图形的周长时,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推理获得相应的结论,但不必要求学生算出每个图形有周长。第10题,一要指导学生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二要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发现相应的更有趣的现象,三要帮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进行适当的类推。要使学生认识到:在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3.14×32;在这个正方形里面画4个符合指定的要求的圆,这4个圆的面积之和是3.14×1.52×4;在这个正方形里面画9个符合指定的要求的圆,这9个圆的面积之和是3.14×12×9。而上述几道题算式的计算结果是不变的。依此类推,像题中那样,如果在这个正方形里画16个、25个、36个……圆,每次画出的圆的面积之和都是不变的。此外,计算相关的百分数时,可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以免分散学生探索规律的注意力。第11题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及时记录每次操作的结果;然后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作出判断,并把发现的规律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两点:第一,由于是靠墙围长方形菜地,所以木条只需要围长方形的三条边;第二,为了发现“怎样围长方形的三条边;第二,为了发现“怎样围面积最大”,要列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因而操作过程要有条理性,以免遗漏和重复。

三、知识链结

1.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08页思考题)

2.圆的认识和圆的周长、面积计算(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10页第10题)(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17页第23题)

四、教学过程:

㈠  基本概念

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填空。(复习近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⑴  因为S长=___________,而正方形是(  )和(  )相等的长方形,所以S正=________;

⑵  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  ),高相当于(  ),所以S平=___________;

⑶  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三=___________

⑷  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梯=_________

⑸  圆可以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所以S圆=___________。

㈡  教学例题

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

讨论:

(1) 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哪部分?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2) 圆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r2有什么关系?

生:圆的面积是半径为边长的小正方形面积的π倍。

板书:3.14×25=78.5(平方厘米)

㈢   完成第10题

㈣   动手操作

请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再画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使它的面积是已知三角形面积的2倍。

㈤ 完成第9题

㈥ 全课小结

篇2: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1)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1.加深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意义,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和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2.经历回忆和整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本策略,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转化的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激发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活动的机会,深化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知识

1.提问:

你是怎样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2.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你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描述身边的事物吗?

请你说一说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3.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

板书:S=ab   S=a2  S=Лr2

4.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这些公式各是怎样推导的?你能根据推导过程进行整理吗?

5.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P100的网络图.

6.提问:通过整理,你有什么体会?

引导学生说说转化的策略和方法

学生口答

举例说说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认识

回忆计算公式

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学生结合整理过程说说体会

三、展开练习,应用深化

1.画一画

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这条线段长(    )分米,是1米的( )( ) 。

学生操作思考

2.折一折

用纸折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最多能分成(    )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3.填一填

P.101第3题

4.估一估,测一测

出示图形,估计图形周长和面积,再测量有关数据进行计算。

5.选一选

(1)用一根长4米的绳子将一只羊栓在一根木桩上,这只羊最多能吃到(    )平方米的草。

A、6.28   B、12.56  C、25.12  D、50.24

(2)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周长扩大(    )倍,面积扩大(    )倍.

A、2   B、4  C、8  D、6.28

(3)用同样长的两根铁丝分别围成圆和正方形,比较它们的面积,

(       )

A、圆面积大  B、正方形面积大C、同样大    D、无法确定

6.比一比

P.101第5题

比较以后,追问思考过程

7.摆一摆

用12个同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最大是多少?最小呢? 学生折纸

在课本上填空,并口答是怎么想的。

估计后再测量、计算

选择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

分组讨论

动手操作,列表比较

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提问: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1.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图中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取近似值3)

2.万大伯家用65米长的竹篱笆在一块靠墙的空地上围了一个花圃(如图),这个花圃的面积是(     )平方米。

独立思考

篇3: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02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面积和周长的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3.通过操作、猜想、计算、验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算一算、想一想、画一画,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进一步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组织练习

1、看图求周长和面积(单位:厘米)。

2、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直径是8厘米,圆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2)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16厘米,高是底的2倍,它的面积是多少?

(3)一个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是24米,高是10米,面积是多少?

(4)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6平方分米,高是1.2分米,底是多少分米?

3、画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一个。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拔。

提问: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要画一个与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怎么想?

在画梯形的时候怎样想?

小结画图的关键。

4、有两个边长都是6厘米的正方形,在其中一个正方形里画1个最大的圆,另一个正方形里画4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

(1)圆的半径各是多少厘米?

(2)两个正方形里圆的面积各是多少?各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

(3)如果像这样在正方形里画9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这9个圆的面积之和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你发现了什么?

(4)那么,如果画16个、25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呢?

5、(出示情境图)用16根1米长的木条靠墙围一块长方形菜地。怎样围面积最大?如果用24根这样的木条来围,怎样围面积最大?你们有什么发现?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为什么只要围三条边?

怎样才能找出所有的围法?   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独立作图

思考作图关键

借助图形弄清题意

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

猜想、计算、验证、应用

分组合作,利用小棒操作、填表、比较、讨论

三、总结反思   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四、课堂作业   P.101第7-9题

五、拓展延伸 1、下图中左右两个图形周长的比是(      ),面积的比是(       )。

2、在边长20分米的正方形内侧有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沿着四边滚动一周,那么圆滚不到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圆心经过的总路程是多少厘米?

篇4: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总复习说课稿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张亚松

复习课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但长期以来,由于文化性的缺失和目标定位的偏差,数学复习普遍呈现出了“回炉、炒冷饭”的倾向,学生一点兴趣都没有。如何上好复习课,在不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做法。下面以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中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一课为例,说说我的认识和做法。

.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本着以下教学理念:着眼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感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刻理解。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方面的有关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有能力将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学生经历探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构建知识的过程,感悟数学的转化、化归等思想方法。

3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感悟数学的价值。

从本课的教学目标看,经历探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感悟数学的转化、化归等思想方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教师如何组织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通过分析与思考,

我认为该复习课中应有三处体现联系:一是各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三是面积与周长之间的联系。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改变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在本课开始,我创设了学生欣赏家居装潢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来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自然引出本课所要复习的图形,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新课标第一网

2、回顾梳理,理清脉络

梳理知识是复习课中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老师点拨下自己整理,及时反馈,从而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及时查漏补缺,找准各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首先,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1)请四人小组任选一个图形,说说他的周长和面积,

(2)利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接着,让学生独立回忆公式,完成表格,并用语言叙述字母公式,对较难记的公式互相提醒注意。

最后,利用课件演示各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在关键的地方作出解释。(旨在唤醒)

三 构建网络 深究联系

在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整理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点拨: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面积公式的时候是怎样进行推导的?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能否用一幅图把他们之间的这种联系表示出来呢?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利用学具把六种平面图形建立联系,在比一比、摆一摆、连一连、议一议中找出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画出网络图。接着,要求学生说出建构的理由,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网络图,认识到最基本的图形是长方形,体验转化的思想方法,对知识进一步高度概括。至此,学生的知识网络已形成。在这里,将渗透于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方法揭示出来,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深化应用,解决问题

(采用小组讨论与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问题组

1、根据小明所喜欢的一幅画的长和宽,选择合适长度的装饰条来作画框。

2、帮小明房间内的一张旧圆桌选择合适的桌布。

3、在不切割的情况下,帮小明选择合适的地板拼图(可利用计算器)

4、估算小明房间内墙围的总面积,并设计面积为1平方米的墙围图案,估计每种图案中深色装饰板的用料。

五全课小结

总之,本课设计我总的思想是要充分考虑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 “ 回忆整理 -- 构建网络 -- 走进生活 ” 等环节,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动眼,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与应用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课说完了!谢谢!xkb1.com

篇5: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P97《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加深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进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观察、归纳、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进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整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来运用学过的本领解决一些问题。

二、新授

探究一:简单运用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1、师:大家一起回忆平面图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生口述)

(学生汇报,核对)

2、练习:

(1)看图回答问题。

师:根据所给信息,哪些图形不能直接计算周长?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划斜杠。)

(学生尝试,反馈。)

师:说出思考过程。

(1)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是7厘米,面积是多少?

(2)面积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3)一个圆的周长是12.5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说明:这一基础性的训练,属于公式的直接应用,目的是巩固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探究二: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变式练习。

师:下面我们再来解决一些稍微有变化的问题。

1、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0cm2,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可能回答:因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底等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是15cm2 。)

小结:根据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关系,三角形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高是5cm,三角形的高是多少cm?

(学生可能回答:根据面积相等:ah平=ah三÷2,因为底相等所以变成:h平=h三÷2,所以三角形的高是10 cm。)

(学生可能回答:我是画图解答的:先找到底边的中点:          ,再过这个中

点画一个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就可以知道三角形的高是10cm。)

小结: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cm,三角形的底多少cm?

3、(课本P100/7 。)

师:你们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在长方形纸上剪圆,圆和圆之间还会有间隙,产生废纸,所以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一个圆的面积得出28个,是剪不出来的。)

(学生还可能回答:把长方形纸划分成边长为2cm的正方形,则一行有6个,有这样的3行,共有18个圆。)

小结:接着刚才的思考,若第一行画出6个圆,第二行的圆可以画在第一行的两个圆之间,则第二行可以剪出5个这样的圆,这样宽7.2cm的长方形可以剪出五行这样的圆,6+5+6+5=22(个)。

(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进行验证。)

4、师: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下水道盖是什么形状的?

(课本P100/8。)

问:你知道为什么下水道盖要设计成圆形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周长相等,圆的面积最大。……。)

小结:圆形的下水道盖无论怎样放都不会掉进同样大小的圆的洞口,而设计成其他形状,如正方形,则正方形的对角线比它的边长更长,所以正方形盖很容易掉入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洞口。

5、动手操作(画一画)(课本P101/9 。)

(学生尝试)

师:答案有无数种,经过中心的任意一条直线都能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或连接四条边的中点。

[设计意图说明:这一层次的练习是变式练习,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综合思维能力。]

探究三、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综合应用练习。

师:我校打算用120米长的围栏围一块花圃,怎样设计使花圃的面积尽可能大?

师:小组合作自由设计围的方案,并计算占地面积。

(汇报设计方案及面积的计算,进行评价。)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形:长31厘米,宽29厘米,面积899平方厘米

正方形:边长30厘米,面积900平方厘米

圆形:半径19厘米,面积1137平方厘米 )

师:围成圆形,面积最大。

师:若有一堵足够长的围墙可以利用,我们能否围出比圆面积更大的图形呢?

[设计意图说明: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三、练习

(1)有一块长2米,宽1.6米的塑料薄膜,用它做规格相同的塑料袋,袋长4分米,宽3分米,可做多少个这样的塑料袋?

(2)在一个直径是16米的圆形花坛周围,有一条宽为2米的小路围绕,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儿童卧室里,挂钟的底板是从一块长1.2米、宽0.6米的长方形薄铁片中剪下的一个最大的圆,请你算算这个圆有多大呢?

(4)有一个运动场,两端是半圆形,中间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100米,宽是60米,王老师每天沿着这个运动场的边沿跑3圈,王老师每天跑多少米?

(5)一辆自行车的外轮直径为0.65米,如果每分钟转100圈,则通过7000米的大桥要几分钟?(得数保留整数)

四、小结

今天我们运用周长、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灵活、正确地进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五、作业

(1)右图的大正方形由四个小长方形和一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已知

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右图的大正方形由四个小三角形一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已知一

个小三角形的周长是30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3厘米,大正方

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右图是由四个相同的小长方形拼成了一个大正方形,大正方形

的周长是40厘米,而中间阴影部分也是正方形,它的周长是8厘米,

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篇6: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掌握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这些公式,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出示教材128页中间的两幅图。

比较各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在每一组中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相等吗?

生:看图回答

看图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周长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并说一说这些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

C=

S=

S=

C=

作业

完成129页1~11题。

注意:第10、13题是一些联系实际的计算题。解答时让学生注意统一计量单位。

篇7: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03-104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深化对相关立体图形的认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增强学生在三维立体图形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正确进行转换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丰富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列表、观察、操作、想象等一系列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拓展与延伸”部分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先猜一猜,再摆一摆,加以验证,融知识性、趣味性与挑战性于一体,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根据学生的口答,出示相应形状的物体) 今天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 回忆、口答

二、整理与反思

三、练习与实践

1.(出示透视图)说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特征以及各字母的含义。

根据学生的口答,列表整理。

名称 特征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圆锥

提问: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你能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学交流)

1.下图是一个长方体展开图的前面、下面和左面。画出展开图的另外3个面。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出示学生的错例,进行辨析

2.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部分,要折成一个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怎样剪?设计不同的方案,在图中涂色表示。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观察、画图、交流

学生画图

辨别说理

设计方案并涂色

分组交流

3.下面的图形中哪些不能折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4.以下面的长方形或三角形右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先想一想,再连一连。

5.出示一些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要求学生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6.李兵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右边分别是他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见P.102第4题)

(若有学生能够直接进行推想,则帮助他们说清楚思考的过程。)

7.用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如图。摆一摆,并分别从上面、左面看一看。

想一想,选一选,有困难的可以利用模型折一折

各自在图中连一连,

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观察画图

根据图形画出长方体,再判断从左面看到的是哪个图形。

分组活动,探索不同的摆法

四、课堂总结 你能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五、拓展与提高 P.102思考题

提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由于展开图中有桃形图案和彩条的两个面是相邻的,而且这两个图案的排列方向是并列的) 看图进行直观推理

篇8:复习表面积和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05-106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掌握常见几何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常见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常见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经历“回顾整理--实践运用--总结反思”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巩固有关面积、体积单位的表象,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完善认知结构。最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复习表面积和体积

二、回顾与整理

三、练习与实践

1.提问: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

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计算方法)

2.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它们有什么区别?

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吗?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间卧室的地面面积是15(    )。

(2)一瓶牛奶大约有250(    )。

(3)我们教室的空间大约是144(     )。

2.提问:你能用学过的体积单位描述自己身边物体的体积吗?

3.填空:

0.5立方米=(      )立方分米

1.04升=(      )毫升

6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75毫升=(      )立方厘米

学生完成后,追问换算方法

4. 看图口答求表面积的算式。

5.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体金鱼缸,长4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它左侧面的玻璃打碎了,要重新配一块。重新配上的玻璃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一种圆柱形的易拉罐,底面直径7厘米,高12厘米。在它的侧面贴一圈包装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3)制作下面圆柱形状的物体,至少各需要多少铁皮?

A.油桶底面半径4分米,高12厘米

B.水桶底面直径40厘米,高50厘米

C.通风管横截面周长0.628米,高1.2米

提问:分别需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为什么? 结合实物说说表面积的含义

学生回答。

学生举例说说含义及区别

学生各自填一填

举例说说一些物体的体积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填空,说说换算方法

看图口答算式

学生独立解答,

并根据题意说清楚理由

做一做,比一比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1.一个圆柱形状的铁皮水桶,底面直径4分米,高5分米.制作两个这样的水桶,至少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2.压路机滚筒的形状是一个圆柱,底面直径1米,长1.5米.如果每分钟流动20圈,每分钟可压路面多少平方米?

3.用一根长2.4米的铁丝,焊接一个正方体框架。在这个正方体框架的表面糊上彩纸,至少要用彩纸多少平方米? 学生独立解答

篇9:复习表面积和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相关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地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选用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回忆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完善认知结构,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奥妙;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二、回顾与整理 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板书公式)

2.请大家回忆一下各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3.提问:你认为这些计算公式哪一个是最基础的?为什么?

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表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计算公式

回忆推导过程,

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三、练习与实践 1.求下面各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

(1)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

(2) 长方体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1.2米

(3) 底面半径3分米、高5分米的圆柱

(4)底面周长12.56厘米,高0.3分米

2.学生解答后提问:

“第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能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吗?(含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

学生独立解答

判断说理

进一步比较表面积和体积

解题以后你还有什么体会?

(认真审题、正确选择方法、细心计算)

3.填一填。

(1)小明用小正方体魔方搭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   )个魔方。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原来小正方体的(      )倍。

(2)将1立方分米的大正方体切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块,并将这些小块拼成一排,能摆(   )米长。

A、10   B、 100  C、1000   D、1

(3)圆锥体的底面积缩小3倍,高扩大3倍,体积(        )。

A、缩小3倍      B、不变     C、缩小9倍      D、无法确定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米。

A、16    B、48  C、32  D、24

4.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体沙坑,长5米,宽1.8米。要填40厘米厚的沙,每立方米沙重1.5吨。这个沙坑大约要填沙多少吨?

(2)学校有一个圆柱形状的储水箱,它的侧面由一块边长6.28分米的正方形铁皮围成。这个储水箱最多能储水多少升?(接缝略去不计)

(3)一种计算机包装箱,标明的尺寸是380×266×530。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做这个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用计算器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提问:第1题求需要沙子的重量,先要求出什么?第2题呢? 第3题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解决这些问题,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谈谈解题体会

学生填空后说说想的过程。

学生独立解答后,

分组交流解题方法。

四、课堂总结。    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在复习过程中,你觉得还有哪些困难?

五、布置作业。 P.106-107第9、11题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思路及方法

篇10:综合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周长和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概念,正确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

回顾知识

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线?各有什么特征?

说一说你学过哪七种平面图形?各有什么特征?

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揭示规律。

看书128页下面的图形,说一说这些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巩固练习

教师参照129页练习二十七和129页练习自编练习题。

第三课时

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掌握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这些公式,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出示教材128页中间的两幅图。

比较各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在每一组中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相等吗?

生:看图回答

看图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周长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并说一说这些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

C=

S=

S=

C=

作业

完成129页1~11题。

注意:第10、13题是一些联系实际的计算题。解答时让学生注意统一计量单位。

篇11: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1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97~98页“整理与反思”前半部分, “练习与实践”第的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3.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等特征的认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将对小学里学过的几何初步知识进行系统复习。

今天我们先用“画一画”的方法复习线和角。

二、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用两点画线:根据已知的两点,你能画怎样的线?看看你画的线有什么特点?

(先独立画线,然后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发现再填在表格里)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3题。

三、复习角

刚才,我们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知识,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来复习角。

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让学生过一点画两条射线,说一说这两条射线组成了什么?(板书:角)

你能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吗?(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

提问: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指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追问: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2.画不同的角:从一点引两条射线画不同的角,并将角分类,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角种类多,并交流各种角的特征。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题

4.量角

尝试完成练习与实践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量角的方法:顶点与中心对齐,一条边与0刻度线对齐,从0度起读出另一条边指向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每位同学任意画一个角,先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再测量,同桌互相检查和指导量角的方法。

四、复习垂线和平行线

我们在画一画的活动中复习了不少知识,画一画的方法还真管用,你能再用画一画的方法来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吗?

1.任意画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并研究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4题。

学生交流

五、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97~98页“整理与反思”后半部分, “练习与实践”第的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2.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复习

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围成的平面图形?如果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引导: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分为一类,由曲线或由曲线和线段共同围成平面图形分为一类。

学生画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在画出的圆中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二、复习三角形的知识

1.三角形的概念。

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请同学们自己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教师巡视。

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一特性?

想一想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怎样画一个三角形的高。

2.三角形的分类。

同学们刚才画了几种不同的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两种标准:按角分类,按边分类。)

按照三角形中角的不同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它们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每类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我们学过什么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3.出示三角形的集合图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上面这个图形的?

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9题

第8题让学生先独立选一选,再要求说说选择时是怎样想的。

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再指名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三、四边形的复习

1.四边形的概念。

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自己画-个四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教师可以用准备好的活动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演示。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2.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醒学生要借助工具规范地作图,再指名说说具体的画图过程。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分割图形的方法,并试着分一分,再通过交流和评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分割方法的特点。

思考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再数一数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并说一说这些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五、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篇12: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100页的“整理与反思”, “练习与实践”第的1~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与区别。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2.渗透转化思想,并能运用这一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

我们已经了解了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

二、整理复习

1.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1)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

(2)那么谁能概括地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

(3)谁来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忆后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4)那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5)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呢?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3题。

2.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我们已经知道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老师这里有两幅图,请你分别比较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出示“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学生交流

小结:由此可见周长和面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周长计算公式。

那同学们还记得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指名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4.面积计算公式。

我们已经一起回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学生交流

像这样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常见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6~8题。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2页的“练习与实践”第的9~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会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进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对新旧知识点的复习和加深学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二、巩固练习

1.第9题。

学生先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再说一说分别怎么画。要注意哪些地方。

2.第10题。

组织学生探索。在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直径是6。面积是28.26。画4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3,面积也是28.26。画9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1,面积也是28.26。

引导学生分别计算出各个圆的面积。明确:圆的面积之和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是不变的。

3.第11题。

根据条件进行列举,要提醒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含义是相对的,宽的米数大于长的米数的也要进行考虑。

用16根1米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

用24根1米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是多少?

学生交流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3页“整理与反思”,完成“练习与实践”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

出示立体图形,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1.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

小结: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定点数相等,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可以用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学生讨论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特征?

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可提醒学生根据这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图形,先摆出或画出这个长方体,再根据摆出的形体判断从左面看到的图形。

三、综合练习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出另外三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

2.第2、3题。

第2题着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第3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转一转,从而根据长方体的长和宽推想相应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由三角形的底和高推想相应的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

3. 第5题。

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教师还可以请学生画出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

4.完成思考题。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篇13: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105页“整理与反思”的前半部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何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的认识。

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3.运用立体图形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知识正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面积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拿出立体图形的教具,观察这些形体,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的面积。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联系?

3.归纳表面积计算方法。

互相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然后指名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4.引导思考圆柱表面积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结合圆柱表面展开图和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5.第3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二、复习体积(容积)知识

1. 复习体积(容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 复习体积(容积单位)。

提问: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让学生用结合实际生活比画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师: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3. 第1、2题。

说明单位换算的方法:在名数换算时,要先看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再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求出结果。

三、综合练习

1.第6题。

要求说一说解题的每一步求的什么,三道题解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第4题。

配上的这块玻璃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宽各是长方体的哪条棱?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 第5题。

要求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5页“整理与反思”的后半部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相关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二、整理与反思

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口答计算公式。

2.请大家回忆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三、练习与实践

1.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解答,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填在沙坑里的沙可以看成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大约等于沙坑的长和宽,高就是填入的沙的厚度。

2.第8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如由题中已知的圆柱储水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可以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都是6.28分米。

3.第9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解题思路,如根据圆锥的底面周长可以先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然后求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最后求小麦堆的重量。

追问: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圆锥体积时不能忘了乘以1/3;最后要将小麦堆的重量改写为“吨”。)

4.第10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对计算机包装箱尺寸的理解,即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长是380毫米,宽是266毫米,高是530毫米,然后计算体积,并将最后结果取近似值。

5.第11题。

学生思考每一个问题是求什么,如:第一个问题是求圆柱的底面积;第二个问题是求圆柱的表面积--一个底面面积加上侧面积;第三个问题是先求圆柱的容积,然后再求水的重量。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2~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通过选择几张合适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包装箱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选择出合理的包装样式,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长、正方体的展开图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

2.提问:沿着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剪开,可以得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

(投影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一幅)

展示学生的不同的展开图,发现规律。

二、围长方体或正方体

1.第12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第一,每种规格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铁皮都有若干张,无论怎样选择,铁皮的张数都有足够多;第二,焊接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水箱是无盖的,因此每次只需选择5张铁皮。

(2)学生自行选择后进行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包装箱的设计www.xkb1.com

1.出示两只火柴盒,让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怎样包装最省料?

2.交流归纳: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大面重叠,比较省料。

3.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3题。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比较合理的三类方案,第一类,摆2层,每层12块;第二类,摆3层,每层8块;第三类,摆4层,每层6块。每一类的具体摆法都有若干种。

(2)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展示学生的方案(可画出每种方案的示意图),做出评价。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篇14:关于图形与变换的复习4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108页“图形与变换”的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

2.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

3.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新课标第一网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引导学生说出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和旋转。

2.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可以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3.比较“平移与旋转”与“放大和缩小”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平移和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联系:两种方法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4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学过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与实践”。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

2.第2题。xkb1.com

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

要让学生思考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放大,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缩小。

3.第3题。

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确定圆的位置,需要把圆向右移动几格?圆心应画在哪里?画出的圆的大小应与原来的圆大小相等。

4.第4题。

可以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作标准,先数一数每条直角边各有几格长,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例缩小后又应该是几格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并进行比较。求出新图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

5.第5题。

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拼成的两个大正方形图案,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两种瓷砖拼成的?

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及时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与变换的复习

关于图形与位置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10页 “整理与反思”及“练习与实践”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确定物体的位置;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图形与位置”。板书课题:图形与位置

二、整理与反思

1.我们学过了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

2.请大家利用我们教室里面的物体,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

确定位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向后数。

数对: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3.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除了用数对的方法标出所在的列和行,还可以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表示,怎样表示?

三、练习与实践

1.第1题

讨论时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够准确的表述。还要提醒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2.第2题

提醒学生注意:量图上距离时要中心点到中心点,计算实际距离时数字比例尺可以转换成线段比例尺,使用量角器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两个重合。

3.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与位置的复习

篇15:空间与图形-平面图形(第1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7页“整理与反思”及98-99页“练习与实践”1-6

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丰富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产生继续探索学习的积极心向,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等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

设计理念: 本课首先通过填表来比较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使学生清除地看出这三者之间的区别,然后结合生活情境,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使学生加深对垂线概念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角的概念的学习,利用表格法掌握各种角的特征,并结合实践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知识梳理,形成网络

1、提出要求:

①分别画一条直线、一条射线和一条线段。

②看图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根据学生讨论出示下表:

直线 射线 线段

相同点 都是直的

不同点 端点 无 一个 两个

长度 无限 无限 有限

③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

④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

2、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并板书。

a、相交(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相交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b、不相交(当两条直线不相交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学生画直线、射线和线段

学生讨论

学生画直线。

二、巩固练习,反馈校正 完成教科书第98页“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1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先分小组说,再全班交流

(2)完成第2题: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再独立思考,最后指导学生用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知识说明。

(3)完成第3题:先让学生讨论:通过一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通过两个点呢?再指导学生用两点之间的连线最短的知识说明

(4)完成第4题:指导学生说思考过程时,师着重指出:因为从直线外的一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的线段是最短的,因此从A或B点出发,连通主管道的小管道应该与主管道相应部分垂直。最后让学生独立操作。 学生列举

学生小组交流

观察、思考、联想

学生讨论

引用、联想

独立思考

实践操作、作图

三、拓展延伸,整理反思

1、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角?你能填写下表吗?学生独立做好后全班交流。

名称 角 ()角 ()角 ()角 ()角

图形

特征

2、师让学生用活动角演示上面的各种角,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讨论后,师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教科书第98页“练习与实践” 第5题

学生独立填后反馈校对。

4、画角、量角器量角

(1)让学生说一说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师让学生尝试画45度和135度的角各一个,在用量角器量,并让学生对比,这两个角画时和量时有什么不同?要注意什么?

(3)完成教科书第98页“练习与实践” 第6题

5、补充练习:

判断:

(1)一条直线5千米。

(2)经过两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

(3)角的边越长,角就越大。 学生思考回答

填表,交流

指名学生演示,思考然后讨论、交流

学生练习

学生说

学生画角后比较

学生练习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篇16:复习表面积和体积(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07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设计不同的长方体选配方案及长方体物体的包装方案,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2.在探索不同方案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设计不同的长方体选配方案及长方体物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组配方案或包装方案。

设计理念: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安排了有一定难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操作、自主设计,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审视现实生活, 并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宣布活动内容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复习,我们进一步掌握了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

这节课,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你们有信心吗?

二、组织实践活动。

(一)选一选,填一填

1.出示问题(一)

仓库里以下四种规格的长方形、正方形铁皮各有若干张。

①长0.6米,宽0.4米

②长0.6米,宽0.5米

③长0.5米,宽0.4米

④边长0.4米

张师傅从中选5张铁皮,焊接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水箱,可以选哪几种规格的铁皮,各要选几张?你能找到多少种不同的选法?在表格中填一填。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1)“每种规格的铁皮各有若干张”这条信息给我们什么提示?

(2)为什么只要选5张铁皮?

3.请大家根据要求,分组进行设计,并把不同的选法填在表格里。

教师巡视小组活动情况,并参与个别小组的活动,适时给予帮助。

4.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1)选出的铁皮最多有几种规格?至少呢?为什么?

(2)你们找到了哪些选法?你们是怎样考虑的?怎样才能知道每种选法对不对呢?(引导学生画图检验)

(3)比一比不同的选法,你发现了什么?

(若选择了正方形的铁皮作为底面,其余4个面为相同的长方形;最多只能选择2张正方形的铁皮;不能选择5块相同的长方形;……)

5.提问:刚刚体验了一次设计师的角色,你有什么体会?(熟练掌握特征,学会空间想象……)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分组讨论如何选择

在表格中做好记录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口答

小结活动体会

(二)画一画,选一选

1.某香皂厂打算邀请你们参加香皂包装箱设计方案的比赛,想不想试一试?

2.出示:24块香皂装一箱,设计一款包装箱。

3.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一块长方体香皂(同种型号)包装盒,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画一画示意图,也可以适当使用计算器。

4.引导学生交流:

(1)设计之前,你们做了什么工作?

(2)你们是怎样设计的?

(3)你们认为哪种方案比较合理?为什么?

学生分组活动

量量、画画、算算

汇报交流活动过程

评价方案

三、总结与反思

参加了今天的活动,你能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你觉得这个小设计师当得怎么样? 谈谈收获与体会,

进行自我评价

篇17:空间与图形--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总复习)

空间与图形--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76页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与面积的含义。

2. 通过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整理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本课学习任务:

1.这节课我们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明确学习目标:

① 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② 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怎样?

③ 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1.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 提问: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指着图形描一描,说一说。计量周长要用什么单位?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指着图形摸一摸,说一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揭示:围成一个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3. 比较: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含义、单位、计算公式不同)

4. 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根据这幅关系图,你可以发现些什么?

小结: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图形计算公式,通常是把它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板书:转化)

三、巩固应用,提高能力。

1.基础练习: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只列式,不计算。(第128页,图略)

2.火眼金睛。(判断对错)

(1)一个三角形,底6分米,高5分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分米。(    )

(2)一个边长5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20平方米。(    )

(3)一个圆,直径是2厘米,它的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    )

3.对号入座。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    )。

A、周长面积    B、周长面积    C、周长面积   D、周长和面积无法比较

(2)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那么三角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

A、5         B、12.5         C、25       D、50

5.如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填补法                               分割法

6.走进生活。

老师要给锅口直径是0.95米的锅子做一个木盖,木盖的直径比锅口直径大5厘米。木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在木盖的边沿钉一圈铁片,铁片长多少米?

【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2.平面图形面积复习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3.长方形正方形周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4.分数乘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5.圆柱和圆锥与复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6.《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7.正比例和反比例与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8.《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复习》教学反思

9.《船长》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10.圆柱的表面积1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下载word文档
《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