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心 学案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LeeKu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我不是最弱心 学案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我不是最弱心 学案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我不是最弱心 学案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齐读课题)
2.课题中“我”指的是谁?(萨沙)那在萨沙的眼里,还有谁比她更弱小呢?(板书:蔷薇花)
二、对比雨前、雨后的蔷薇花
(一)雨前蔷薇花
1.这是一朵怎样的蔷薇花?打开书,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第2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用“--”把它划下来吧。
2.指名读,出示:原来有一从野蔷薇,被铃兰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
3.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其他同学们边听边想象,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用哪一个词形容恰当?生齐说:美丽 漂亮
你能读出它的美丽?
师:想不想看看蔷薇花?(出示课件)
4.看着这美丽的蔷薇花,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万绿丛中一点红,它是那么的(板书:鲜艳夺目 美丽动人 )在铃兰花的簇拥下它又显得那么娇嫩可爱 (板书 娇嫩可爱)现在老师把这几个词语送给你们大声的读读吧。读得真好,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我们不仅要会读这些词语、记住这些词语还要在今后的学习中用上这些词语。
孩子们,看着眼前的美景,我们再读这句话,你能读出蔷薇花美丽动人 、 娇嫩可爱)?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5.这第一朵粉红色的野蔷薇是谁发现的呢?(萨沙)
从哪句话看出来?(生说)
这朵野蔷薇被铃兰花紧紧簇拥着,萨沙都能发现,多么善于发现的萨沙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看!这儿还有一朵野蔷薇呢!
指名读,指导读出感叹号的语气。读出惊喜!
(二)雨后的蔷薇花
1. 师:正当大家沉浸在美丽的景色中,突然,雷声大作,大雨倾盆而下,此时的蔷薇花是怎样了?谁来读一读描写雨中蔷薇花的句子? 生读。
2.出示: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
师:刚刚还迎着阳光灿烂绽放的美丽花朵,转眼间就被无情的风雨吹打着,你感觉此时的蔷薇花怎么样?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可怜,从“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无力地垂着头感受到的。
师: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一句吗? 生读。
3. 师:雨水打在花瓣上,多像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啊!你感觉此时的蔷薇花怎么样?
难过、无助、弱小。
师:你再来读一读,让大家从你的读中听出这些感受。
生:读。(语调低沉)
4. 多么娇嫩,多么可怜的蔷薇花儿呀。我不禁又想起了大雨前的蔷薇花,读书要联系前面,想想后面,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出示两句话)师引读:“多么美丽动人的野蔷薇啊!……”(女生读)“多么娇弱无助的野蔷薇啊!……”(男生读)
5.师:蔷薇在无情的风雨中是那么的弱小。如果你在它的身边,你会怎么做?(生说)评价:真有爱心的孩子!花儿一定会感激你的!
6.那么萨沙是怎么做的呢?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
谁再来读这一句?生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他对蔷薇花的关爱、 爱护)那个词更加形象的突出了他对蔷薇的关爱?(轻轻的)
萨沙是多么关心蔷薇花啊,谁来读。蔷薇花是那么柔弱,一定要小心哦,谁再来读。我们一起来轻轻爱护它。
三、研读萨沙和妈妈的三次对话
1、萨沙为什么这样做?是他一开始就想到的吗?(妈妈把雨衣给托利亚、托利亚给萨沙,萨沙就给蔷薇花。或者能提到妈妈和萨沙的对话)
板书:妈妈→托利亚→萨沙→蔷薇花
2.萨沙除了从妈妈和哥哥传递雨衣的过程中受到影响之外,他还从哪儿受到启发教育?文中还写了妈妈和萨沙的三次对话。请你读读课文3-9自然段,画出妈妈和萨沙的三次对话,再细细地体会萨沙当时的心理变化,读出这种心理的变化。
学生自由读4~9段。边读边画边体会。
3. 读了萨沙和妈妈的对话后你体会到什么?下面就在小组内交流交流你体会到的。 4.出示萨沙的话重点指导:
出示问话:
(1)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2)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3) 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指导读第一句问话 :谁愿意来读读第一句话。生读 。说说你从这句问话中感受到什么?
(萨沙对妈妈和哥哥的做法感到不理解。)
我也不理解。记得昨天有个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谁了?说说你的问题“每个人都需要雨衣,可是妈妈把雨衣给托利亚、托利亚给萨沙,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生:因为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那妈妈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递给萨沙而是先递给了托利亚呢?
(她想看看托利亚能不能把雨衣递给萨沙)
师:托利亚的表现给了妈妈一个满意的答案。那就是说萨沙的家人都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
生齐读: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师: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向萨沙传递着一个信念,那就是--
生齐读: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师:一家人表面传递的是雨衣实际是在传递着--
生齐说:关爱。
指导读第二句问话:我们再来看看萨沙的第二句问话。谁来读读?你从萨沙的话中听出了什么?
生:不甘弱小。服气。
师:你再来读一读,读出萨沙不愿做最弱小的心情。
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她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妈妈的话的意思是如果萨莎谁也保护不了,她就是最弱小的。
师:妈妈希望萨沙做最弱小的吗?再读一读妈妈的话。生读
生:不希望,希望萨沙做一个勇敢、有爱心的好孩子。(有感情地朗读)
师:家人传递雨衣的行动感染着萨沙,妈妈的话语鼓励着萨沙,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他不光从语言上不承认自己弱小,而且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于是,她问妈妈: “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指导读第三句问话
师:你听懂了萨沙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生:我现在保护了比我还弱小的蔷薇花,我就不是最弱小的了。
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样的意思,不仅可以表现在声音上,还可以表现在脸上看图,图上的萨沙挺着小胸脯,那样子多么(自信、骄傲、神气)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骄傲地)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生:(神气地)妈妈,现在我还最弱小的吗?
生:(自豪地)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师:萨沙天真可爱,妈妈慈爱可亲,请同桌分角色读萨沙和妈妈的对话。(直接读妈妈和萨沙话)
5.妈妈、托利亚、萨沙都在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保护过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都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你们都是有爱心、勇敢的孩子。在我们四(5)班,没有一个弱小的人,谁能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学生一个接着一个不停断地读着: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不是最弱小的……
齐读:我不是最弱小的!
师:(激动的)我现在觉得应该在板书上,再添上四个最重要的字:四(5),(板书)因为我们都不是最弱小的。现在,让我们挺起胸膛,一起自豪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齐读课题)
[我不是最弱心 学案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2:《我不是最弱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14 我不是最弱小的
教学要求: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这个故事。
2、 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意思,并能欣赏有关词句。
3、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从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道德行为。
教学重、难点:
1、会认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好、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通课文,讲述故事。
1、检查预习
(1)昨天要求大家读一个小故事--《我不是最弱小的》,都读熟了吗?有不认得的字词需要帮助吗?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2、讲述故事
谁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愿意来讲一讲。
(稍作准备后请两位学生讲述并简评)
二、细读品析,积累词句。
1、说说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哪些词句比较欣赏。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引导体会花的美:多,娇嫩,颜色鲜艳,香气浓。并指导朗读。
老师读句子,学生闭眼想象,然后看插图,再感情朗读。
(2)“大雨如注” 引导从课文中找个近义词,帮助理解。
(3)“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引导体会野蔷薇花在大雨中柔弱无援的样子,并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2、 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萨莎一家在假日里到森林玩,点明萨莎是最弱小的。
第二段(第2-8自然段):写最小的萨莎在家人的影响下,学会了保护弱小者,表明萨莎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
四、精读第一段。
1、 自读 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 讨论:时间:假日 地点:森林 天气:闷热 人物:一家人
3、 小结。
五、指导写字
“蔷薇”两个字上小下大,草字头占整个字长的四分之一;“附、聊、滂、沱娇、纤”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垂”的笔顺。
六、作业
1、 钢笔描红。
2、 抄写词语。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课《我不是最弱小的》(读题),这是一篇很有人情味的课文。先来复习一下生字词。
(1)开火车读词语。
闷热 弱小 旷地 掀起 低垂 附近粉红粉红的 芳香扑鼻 几滴雨点 在雨如注 滂沱大雨 野蔷薇 娇嫩纤弱 萨沙 托利亚
(2)导入:这是发生在一个外国家庭的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人物。(指名说)
二、精读课文第二小节
1、过渡:在一个假日里,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郊外度假。(放音乐)引读第二小节的前两句话。听着这么美的音乐,读着这么美的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森林的美好)
2、萨沙一家人分别在做些什么呢?
3、多么详和的画面啊,拿好书一起来读第2小节的前3句话。
4、突然(放音乐)描述:雷声大作,先是-,接着-,什么叫大雨如注,你还知道哪些词是形容雨大的?(倾盆大雨 狂风暴雨 滂沱大雨)
5、过渡:一场大雨打乱了一家人的度假计划,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可贵。大雨中,一家人的表现是怎样的?(相机板书)
6、雨下得这么大,爸爸、妈妈却把雨衣给了萨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学习第3-8小节。
1、导入:萨沙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这样做,他是怎样问妈妈的?他妈妈又是怎样回答的?
2、学习第一次对话(3-4小节)
(1)引读:萨沙问道-
(2)理解重点句子(出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3)读读、想想、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联系上文说说:萨沙的父母在大雨到来时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
(5)指导朗读。(肯定的语气)
3、学习第二次对话(5-6小节)
(1)听了妈妈的话,萨沙的表现怎样?
(2)妈妈的话应该怎样读?
(3)比较句子(知道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更能表明妈妈的意思)
(A)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人。
4、指导朗读出反问的语气。
5、学习7-8小节
6、听了妈妈的第二次答话:萨沙是怎么做的?
7、看图想像:萨沙会说些什么?爸爸、妈妈和姐姐会说些什么?
8、书上是怎么说的?(出示小黑板:用笔画出描写萨沙动作的词语;用曲线画出表示蔷薇花弱小的词语;联系上文说说萨沙为什么要这样做;把这小节读好)
9、讨论交流
10、给蔷薇花盖好雨衣的萨沙,会说些什么呢?(出示: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11、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现在我保护了比我弱小的蔷薇花,我应该不是最弱小的了)
12、指导读好反问句(自豪的语气)
1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3-8小节。
14、讨论反馈
四、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大雨来临时,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最后萨沙将雨衣盖在了蔷薇花的上面,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指板书)学了课文,作为萨沙的同龄人,你有什么体会呢?
2、指名说说
3、小结: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自觉保护弱小者,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同学们之间更应和睦相处,对一些比自己弱小的人或是小动物以及花草树木应该爱护、关心,这样世界才会更美好。
五、作业:
1、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或感受最深处写下来。
2、抄摘自己欣赏的词和句,并试着运用其中的一、二个词语。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小朋友听。
[《我不是最弱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3:《长城和运河》 导学案(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内 容:1长城和运河 第二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栗剑侠 授课时间: 月 日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我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我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学习难点 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作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和运河的?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看?
3.在作者的眼中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4.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5.文中运用了什么问句形式和修辞手法?
三、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速读,了解课文,圈点疑难。(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2.细读,疏通文意,小组内讨论交流。(读通课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分析理解课文)分析解决问题。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升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个人朗读:挑选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或一句话,为什么喜欢?
2.根据课文中的插图说一段话
3.组之间赛读:声音、动作、表情、各组学生的注意力。
4.比赛背课文
小结: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那些人间奇迹?(布达拉宫、故宫、苏州园林、兵马俑)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点明中心主旨)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完成快乐导航剩余部分,组长批改,及时矫正。
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 导学案(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篇4:解决问题 学案(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上期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汇总
姓名 班级 座号
1、相遇问题
(1)小明和小军两家相距560米,放学后两人在校门口分手,7分钟后他们同时到家,小明平均每分钟走45米,小军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2)学校新添了50付单人课桌椅,共用去6250元。每张课桌85元,每张椅子多少元?
2、和(差)倍问题
(1)植树节,江边小学栽的杨树比柳树多16棵,已知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1.8倍,两种树各栽了多少棵?
(2)一袋大米和一袋面粉共重115千克,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4倍。一袋大米和一袋面粉各重多少千克?
3、几倍多(少)问题
(1)学校有足球5个,比篮球的2倍少1个,篮球有多少个?
(2)李红的爷爷今年75岁,比李红年龄的5倍还大10岁。李红今年多少岁?
4、综合问题
(1)李强有一本14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5天,还剩下15页。他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2)食堂有一堆煤共重1.78吨,烧了一周还剩下0.38吨。平均每天烧多少吨?
(3)王明一家三口(两大一小)到公园游玩,买门票共付75元,小孩半票。每张门票多少元?
(4)张老师在体育用品商店买回12个篮球和18个足球,共用去1080元。已知每个篮球价格是45元,
每个足球多少元?
二、多边形面积的解决问题
1、一面三角形的红旗,底长0.8m,高是1.5m,制作这样的红旗25面需用布多少m ?
2、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田。底是250m,高是84m,共收小麦14.7吨。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
3、一块三角形的玻璃,它的底是12.5dm,高是7.8dm。每平方分米玻璃的价钱是0.68元,买这块玻璃要用多少钱?
4、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8d m ,底长是4.5dm,它的高是多少dm?
5、有一台收割机每小时可以收割3750m ,需要多少小时可以收割完下图形状的这块地?
6、靠墙边围成一个菜园,围菜园的篱笆长36m,这个菜地的面积是多少m ?
三、去尾进一法解决问题
1、果农们要将680千克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每个纸箱最多可以盛下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
2、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每本词典8.5元,他可以买几本词典?
四、其他
1、一个玩具厂做一个毛绒兔原来需要3.8元的材料。后来改进了制作方法,每个需3.6元的材料。原来准备做180个毛绒兔的材料,现在可以做多少个?
2、一条公路长360米,甲乙两支施工队同时从公路的两端往中间铺柏油。甲队的施工速度是乙队的1.25倍,4天后这条公路全部铺完。甲乙两队每天分别铺柏油多少米?
篇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导学案(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3、并能运用表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表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表面积的计算。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填空。
(1)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各怎样计算
(2)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长方体的面一般都是( ),也可能有( )是正方形,长方体( )的两个面的( )相等,长方体的棱可以分成( )组,相对的( )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正方体( )个面完全相同,( )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3)( )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合作探索。
学习引导(一)(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长方体纸盒:这个纸盒的形状是( ),它有( )个面
2、拿出各自的长方体纸盒,并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长方体的6个面。标出长、宽、高。
并将将长方体纸盒展开,看一看它们各是什么形状?要求这个纸盒需要多少材料制成,怎么求?
3、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是6个面的面积总和。
三、尝试解决:
拿出自制长方体纸盒,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怎么去算?想一想?
(1)上面或下面的面积:( )
(2)前面或后面的面积:( )
(3)左面或右面的面积:( )
(4)长方体的表面积: (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4、归纳计算方法。
学习引导(二):(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现在如果是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如果要将其所有的面用商标纸贴起来,那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商标纸?
(1)尝试解答
(2)组内交流。
(3)归纳计算方法
四、精讲点拨(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1、打开课本,阅读课本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有什么联系?
五、课堂小测:
1、 做一个长4米、宽3米、高2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厘米硬纸板?
2、 一个魔方的棱长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篇6:包装箱的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空 间 与 图 形
第8课时(总第17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7页“练习与实践”12、13题。
【知识要点】
1.选择合适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2.包装箱的设计。(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几张合适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包装箱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选择出合理的包装样式,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建议:
在教学选择合适的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时,要引导学生围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思考,通过讨论自己发现选择时的注意点:如果围成一个长方体,通常应选择三种不同规格的长方形,但如果这个长方体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只需要两种规格的长方形,如果是正方体,那么只需一种规格。
复习“包装箱的设计”时可引导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通过实际操作,结合生活经验找出合理的设计方案,掌握包装的技巧。
三|、知识链结
1.围长方体或正方体 (六上14页)
2.包装箱的设计 (六上37页)
四、教学过程
㈠ 围长方体或正方体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
2.出示:下面五种形状的硬纸各有若干张。选择哪几种,每种选几张,正好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① 长1.8厘米,宽1厘米; ② 边长1.8厘米;
③ 长1厘米,宽0.4厘米; ④ 边长1厘米;
⑤ 长1.8厘米, 宽0.4厘米 。
⑴ 学生独立解答。
⑵ 交流不同的围法。
⑶ 小结围法:如果是围成正方体,只需同一种规格的正方形硬纸6张;如果是围成有一组相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则需两种规格的硬纸;如果是围一般长方体,则需选择三种规格的硬纸,每两种规格要有一组对边相等。
3. 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2题。
㈡ 包装箱的设计(课前让学生准备好10只火柴盒)
1. 出示两只火柴盒,让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怎样包装最省料?
2. 交流归纳: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大面重叠,比较省料。
3.师:如果是6只火些盒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呢?怎样最省料呢?(先猜,然后小组摆、交流)
4. 师生归纳:按接触面思考:A、B、C各一种;AB、AC、BC各两种。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5. 师引导其他思考方法:能不能将问题简化,比如以两个一组作为一个整体,将两个A面重叠(上下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转化为3个长方体的包装问题了,可以有几种包法?(还可以将两个B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又有3种包法;还可以将两个C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新 课 标 第 一 网
6.师小结:先把2个小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那么6个小长方体就可以看作3个大长方体.2个小长方体间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个不同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这种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简单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7. 猜一猜,算一算,哪种包装最省料?
8.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包装,出示: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并想一想,为什么?(六上37页)
9. 学生先自由设计可能的包装样式,再说说理由,结合实际谈想法。右图这种样式表面积最小,也就是最省料。
10. 师: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考虑节省材料呢?(不一定,有的考虑经济实用,有的考虑美观、大方,有的考虑方便……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标准。)
11. 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3题。
㈢ 全课小结。
篇7:混合运算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
560+4×2 20-15÷3
学生在纸上直接进行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由学生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本周兴趣小组要开展棋类活动,老师准备购买一些棋具。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些基本数量关系?(课件出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象棋一副12元,围棋一副15元;
(2)老师要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
3、想一想,怎样才能算出买象棋和围棋一共要付多少钱?
(1)小组合作,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2)由组长汇报,板演组内算式,板演后再说说列式的依据。(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算式)
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12×3+15×4 15×4+12×3
(3)集体订正,理解数量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列出综合算式,则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来列式,12×3是求象棋总价,15×4是求围棋总价,求一共要付多少钱要用加法连起来。象棋总价加围棋总价或围棋总价加象棋总价)
比较:12×3+15×4 15×4+12×3和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这两题是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小结:像这样含有三步运算的混合运算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探索算法
1、根据:12×3+15×4 15×4+12×3
思考讨论: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再指名由学生板演。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通过让学生有意识的与分步计算反复对比,明白这也是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方法一: 12×3 + 15×4 方法二: 12×3 + 15×4
= 36 + 15×4 = 36 + 60
= 36 + 60 = 96(元)
= 96(元)
(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再利用第二种方法计算15×4+12×3。
通过反复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推导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 。
汇报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步脱式两个乘积可以同时计算出来。)
独立计算,完成课本例题填空。
2、出示“试一试”: 150+120÷6×5`
小组合作,讨论: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在这里除和乘连在一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思考并交流,说运算顺序,并标上运算顺序,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小结:今天学的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式子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语: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应用
1、说说每组运算顺序有什么异同。
① 40 × 2 - 15 × 5 40 ÷ 2 + 15 ÷ 5
② 50 ÷ 5 + 8 × 5 50 + 5 × 8 + 5
2. 下面各题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
(1) 28 × 2 - 45 ÷ 5 ① 求积 ② 求差 ③ 求商
(2) 84 × 3 - 98 + 2 ① 求和 ② 求差 ③ 求积
(3) 90 + 56 ÷ 2 × 3 ① 求积 ② 求和 ③ 求商
3、标上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
240÷6-2×17 45-20×3÷4 15-36÷3+25
4、说一说、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同桌互说,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5、考考你的眼力(出示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观察、判断,先说一说错在哪里,为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板演订正。
6、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兵兵家有3口人,居住面积是72平方米,
乐乐家有5口人,居住面积是85平方米,
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大多少?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课后作业:几道三步混合运算计算题和1至2条应用题。
篇8:一亿有多大 学案(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p.106、107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一亿怎么写?(100000000)
2、导入:从1数到100000000,愿意吗?为什么?
3、揭题:到底有多大?今天研究几个具体问题。(板书课题)
数一数
1、一亿秒有多长
(1)猜想:一秒钟数一个数,从1数到100000000要多长时间?(一一秒)一亿秒有多长?
(2)启发:说法不同,有人还不敢猜,为什么呀?(数字太大)怎么办呢?
(3)换算:100000000秒→?分 怎么算?(÷60) 能知道有多长了吗?(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为什么?怎么办呢?
1666667分→?时 怎么算?(÷60) 能知道有多长了吗?为什么?
27778时→?天 怎么算?(÷24) 能知道有多长了吗?为什么?
1157天→?年 怎么算?(÷365) 能知道有多长了吗?(3年)
想:从1一直数到100000000速度不变,要3年。→一亿秒太长了。
(4)小结:我们是怎么知道100000000秒有多长的?(单位化大,数字变小)
2、一亿毫米有多长
(1)设疑:知道100000000毫米有多长吗?
(2)讨论方法:怎么研究?(化成大单位)
(3)换算:100000000毫米=?米=?千米
(4)再体会:100千米有多长知道吗?想沿跑道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100千米要跑400圈。→100000000毫米很长。
3、方法小结:通过两例的研究,说说100000000大吗?怎么知道的?(大数字小单位化成小数字大单位)
感知二(测量与推算)
1、一亿粒米有多重
(1)导入:巴依老爷为难阿凡提,出了一题:100000000粒大米有多重?阿凡提想了想就知道方法了。
(2)讨论方法:猜猜阿凡提想了什么办法?
(3)择优:1粒称不出,10粒还太少,测100粒的重量。(100粒→2克)
(3)推算:1000粒呢?能推算出100000000的重量吗?(学生完成000克)
(4)体会:a、2000000克有多种知道吗?怎么办?(化成大单位)→2000千克→2吨(重吗?)
b、每人每天吃400克,一亿粒大米可吃几天?几年?
c、一亿粒大米重吗?多吗?
(5)小结:100000000粒大米怎么知道有多重的?先想100粒的重量,再推算出结果。(从小数字开始研究)
2、一亿张纸有多厚
(1)设疑:出1张纸,问100000000张纸有多厚?要知道这个问题可怎么研究?
(2)讨论研究方法:小组商量怎么研究?(100张和10张哪个好?)
(3)实际测量计算。6000000毫米→6000米→6千米(误差)
(4)谈体会。
全课小结。
研究了什么问题?
知道一亿有多大了吗?是怎么研究的?
篇9:倍数和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及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教师: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1、提出活动要求:每一桌的同学合作,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想想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表示出来。看看哪桌的同学最快完成。
2分组操作活动,师巡视指导。
3、指名汇报,出示课件,全班交流。汇报时是引导学生根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说出三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师提示:每排摆5个,能摆几排,明确只有这三种摆法。
4、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1)结合4×3=12,说明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并板书。
(2)齐读这三句话,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
(3)指名看式子说。
(4)请学生根据6×2=12和12×1=12两道算式,照样子说
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3是因数,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倍数和因数都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师指出阅读底注明确: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不是0的自然数,0要考虑吗?那从什么数开始。如1、2、3、4、5、6、7、8、9…….在小数和分数等其他数中就也没有倍数和因数的说法了。(可根据具体的算式说明,如0×3=0,1.5×2=3。)
(5)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每位同学都各选一个乘法算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三、探索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1、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会是3的倍数呢? 明确:3的倍数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你能找到多少个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2)启发: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3的倍数?根据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4……与3相乘,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同时板书:
3×1=(3) 3×2=(6)……
追问:能把3 的倍数全部说完吗?应该怎样表示3的倍数有哪些呢 ?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3的倍数有3、6、9、12、15……
(3)完成后面的试一试。提醒学生注意有序的思考,并规范的表示出结果。
(4)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的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说出6的最小倍数是多少吗?10呢?
2、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
学生举例说明。明确:如果有两个数相乘的积是36,那么这两个数都是36的因数。
板书 ( )×( )=36
(2)提问: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启发: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怎样才能有条理地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式找出 。
(3)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4)进一步启发:我们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根据除法算式,也可以找一个数的因数。。根据36÷1=36可以找到1和36……
请同学们看书7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
(5)完成“试一试”。 提醒学生有序的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6)观察发现
提问:观察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说出18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是多少吗?25呢?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 题。
组织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表中每栏的应付元数各是怎样算出来的?他们都是4的什么数?你还能说出4的哪些倍数?能把4的倍数全部说完吗?
2、“想想做做”第3 题。
组织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表中每栏的每排人数是各怎样算出来的?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什么数?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篇10:认识对称轴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江苏版(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62---P63)
教材简析: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直观认识了对称轴。这节课主要通过对对称轴的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例题让学生用长方形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试一试”让学生尝试通过折纸,画出正方形的对称轴,并通过对不同的折法和画法的研究发现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想想做做”安排了折纸画对称轴,直接画出图形的对称轴,研究一些简单的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以及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等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我不是最弱心 学案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