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董仲舒经典教育名言

董仲舒经典教育名言

2025-02-09 08:11: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奥林匹斯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董仲舒经典教育名言,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董仲舒经典教育名言,方便大家学习。

董仲舒经典教育名言

篇1:董仲舒经典教育名言

董仲舒经典教育名言

1.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2.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3.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4.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6.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7.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8.匿病者不得良医。

9.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10.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

11.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

12.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

13.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

14.至廉而威。

15.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

16.众少成多,积小致拒,故圣人莫不以掩致明,以微致显。

17.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末石全为善也。

18.治乱兴废在于己。

19.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20.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21.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22.百乱之源,皆出嫌疑。

23.仁者所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24.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25.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26.教化立而奸那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好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27.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28.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

29.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30.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31.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32.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33.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34.圣人为天下兴利也。

35.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36.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37.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38.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39.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

40.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篇2:董仲舒的名言

董仲舒的名言汇总

1. 仁者所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2. 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

3.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4. 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5. 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

6. 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7.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8. 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

9. 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

10.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11.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12.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13.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14.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15. 百乱之源,皆出嫌疑。

16. 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17. 圣人为天下兴利也。

18.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19. 至廉而威。

20. 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21. 匿病者不得良医。

22. 治乱兴废在于己。

23.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24. 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25. 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26.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27. 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

28. 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29. 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30. 教化立而奸那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好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篇3:董仲舒的名言经典

1、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

2、众少成多,积小致拒,故圣人莫不以掩致明,以微致显。

3、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末石全为善也。

4、治乱兴废在于己。

5、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6、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7、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8、百乱之源,皆出嫌疑。

9、仁者所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10、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11、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12、教化立而奸那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好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13、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14、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

15、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16、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17、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18、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19、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20、圣人为天下兴利也。

21、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22、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23、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24、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25、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26、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2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28、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29、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30、匿病者不得良医。

31、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

32、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33、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34、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35、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36、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

37、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

38、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

39、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

40、至廉而威。

篇4:董仲舒的名言

1、至廉而威。

2、《诗》无达诂。

3、以教化为大务。

4、匿病者不得良医。

5、天不变,道亦不变。

6、治乱兴废在于己。

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8、圣人为天下兴利也。

9、百乱之源,皆出嫌疑。

10、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11、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12、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13、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14、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15、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

16、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17、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18、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

19、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

20、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21、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2、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23、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24、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

25、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26、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27、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28、仁者所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29、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30、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31、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32、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33、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34、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35、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36、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

37、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

38、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39、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40、众少成多,积小致拒,故圣人莫不以掩致明,以微致显。

41、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42、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

43、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44、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45、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末石全为善也。

46、教化立而奸那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好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47、人君没有不希望国家安宁而憎恶危亡的,然而政治混乱、国家危亡的很多,这是由于任用的人不得当,言行举止不符合国家治理的“道”,所以政事一天天衰败下去。

篇5:董仲舒的名言

1、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2、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

3、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4、仁者所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5、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6、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7、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

8、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

9、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

10、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11、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12、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1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14、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15、百乱之源,皆出嫌疑。

16、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17、圣人为天下兴利也。

18、匿病者不得良医。

19、至廉而威。

20、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21、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22、治乱兴废在于己。

23、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24、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25、教化立而奸那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好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26、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27、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28、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29、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30、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

31、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32、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33、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34、众少成多,积小致拒,故圣人莫不以掩致明,以微致显。

35、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

篇6:董仲舒的名言名句

董仲舒的名言名句

1、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

2、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3、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

4、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5、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

6、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7、正其义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8、众少成多,积小致拒,故圣人莫不以掩致明,以微致显。

9、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

10、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11、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

12、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13、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14、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在故不齐也,故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F,唯冶者之所铸。

15、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16、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17、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18、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末石全为善也。

19、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20、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21、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22、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23、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24、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I,孰烂如此之甚者也,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26、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27、教化立而奸那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好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28、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

29、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30、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31、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32、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33、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天不变道亦不变。

34、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

35、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36、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37、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38、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39、仁者所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40、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

篇7:董仲舒名言阅读欣赏

董仲舒名言阅读欣赏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的名言

1、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2、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

3、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4、仁者所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5、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6、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7、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

8、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

9、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

10、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11、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12、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1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14、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15、百乱之源,皆出嫌疑。

16、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17、圣人为天下兴利也。

18、匿病者不得良医。

19、至廉而威。

20、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21、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22、治乱兴废在于己。

23、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24、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25、教化立而奸那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好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26、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27、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28、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29、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30、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

31、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32、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33、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34、众少成多,积小致拒,故圣人莫不以掩致明,以微致显。

35、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

篇8: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的名言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的名言

1、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2、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

3、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4、仁者所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5、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6、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7、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

8、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

9、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

10、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11、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12、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1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14、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15、百乱之源,皆出嫌疑。

16、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17、圣人为天下兴利也。

18、匿病者不得良医。

19、至廉而威。

20、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21、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22、治乱兴废在于己。

23、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24、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25、教化立而奸那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好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26、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27、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28、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29、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30、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

31、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32、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33、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34、众少成多,积小致拒,故圣人莫不以掩致明,以微致显。

35、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

篇9:董仲舒颜之推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对于教学的方法,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1)强勉学问 董仲舒认为教学贵在强勉努力,刻苦钻研,才能达到“博”与“明”的境地。他说:“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盖明”。不论是治学还是修德,都需要发挥“强勉”精神,才能成功。

(2)节博合宜 董仲舒认为教学要注意处理好“节”与“博”的关系,学习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节则知暗,太博则业厌”。太节会使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应该节博合宜,节博结合,循序渐进。

(3)专一虚静 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求义,才能知“天道”。他说:“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是以立身。”只有心志专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他又说:“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学习时要头脑冷静,排除杂念,虚心以求。

(四)教学的作用

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属阴,是贪的、恶的。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继续发展成为人的善德,即所谓“性非教化不成”。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同时,董仲舒认为,教育的任务应由“承天意”的帝王来承担。可见,他把教育看成是王者的权力,以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董仲舒关于人性以及教育作用的思想,立足于以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为对象,主要是为其“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又留有推崇圣贤和镇压所谓恶人的余地。

(五)对教师的.要求

董仲舒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言传身教,即所谓“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要掌握时机及时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教学分量和进度,即要做到“齐(剂)(调和、调节)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要循序渐进(“造而勿趋”)。要勤于考核、督促,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稽而勿苦”)。要观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董仲舒将这样的教育称为“圣化”。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教学思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遵循教育规律,使教学出神入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认为上智之人是无须教育的,因为上智是天赋的英才,不学自知、不教自晓。其次,下愚之人“虽教无益”,尽管教他,都是无效果的,因为“下愚”是无法改变的。颜之推强调中庸之人必须受教育,因为不受教育就会无知识,陷于“不知”的愚味状态。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关于教育的目的,颜之推指出:“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行道的“道”自然是儒家之道,即儒家宣扬的那一套政治理想和道德修养的内容;“修身以求进”思想渊源于孔子的“修已以安人”,善于“为已”(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更有效地“利世也”(治国平天下)。从这一教育目的出发,颜之推批判当时士大夫教育的腐朽没落,严重脱离实际,培养出来的人庸碌无能,知识浅薄,缺乏任事的实际能力。他认为传统的儒学教育必须改革,培养的既不是难以应世经务的清谈家,也不是空疏无用的章句博士,而是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它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蓠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从政治家到各种专门人才,都应培养。这些人才应专精一职,具有“应世任务”的能力,是国家实际有用的人才。颜之推的这种观点,冲破了传统儒家的培养比较抽象的君子、圣人的教育目标,而以各种实用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论教育内容

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提倡“实学”的教育内容。他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所谓“德”,即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孝悌仁义的教育。所谓“艺”,即恢复儒家的经学教育并兼及“百家之书”,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

关于“艺”的教育,当然是以五经为主。他认为学习五经,主要是学习其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但读书不能止限于《五经》,还应博览群书,通“百家之言”。此外,他还重视学习“杂艺”。他认为在社会动荡的非常时期,学习“杂艺”可以使人在战乱“无人庇荫”的情况下“得以自资”,保全个体的生存和士族的政治、经济地位。颜之推倡导的“杂艺”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文章、书法、弹琴、博弈、绘画、算术、卜筮、医学、习射、投壶等,这些技艺在生活中有实用意义,也有个人保健、娱乐的价值。但这些“杂艺”“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颜之推强调士大夫子弟要“知稼穑之艰难”,学习一些农业生产知识,这与孔子轻视农业生产的态度有所不同。 (三)论学习态度和方法

1.虚心务实

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

2.博习广见

颜之推指出:“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他认为只有尽可能地扩大获取知识的范围,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鉴别,才能更接近客观的真理。他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所谓“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3.勤勉惜时

颜之推强调学习要刻苦钻研,勤勉努力,他罗列了历史上许多动人事例,说明即使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也可以达到精通和熟练的程度。同时,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机”,晚年如果“失之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他说早年学习“如日出之光”,前途无量;而“老而学者”,虽然如“秉烛夜行”,但总比“瞑目而无见”要好得多。

4.相互切磋

颜之推赞赏《尚书》中的“好问则裕”和《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提倡师友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明,认为只有在学习上好问求教与切磋交流,才能较快地增进知识而避免错误。 (四)论家庭教育

1.提倡尽早施教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义的人“导习之”。稍长,看他“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之时,就该加意“教诲”,该做的事就引导他去做,不该做的就不让他做。如此教育下去,到9岁以后,自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两条原因: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益较大。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根据幼童阶段与成年以后的不同心理特征,说明幼年时期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能保持长久的记忆。而成年人思想复杂,精神不易集中,记忆力逐渐衰退。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颜之推认为这个时期,儿童受到的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抑或坏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儿童心灵上打上很深的烙印,长大以后也难以改变。

2.提倡严格教育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有一定威信。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认为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对子女的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无教而有爱”,让孩子任性放纵,必将铸成大错。

3.注重环境习染

颜之推继承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关于“慎择友”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他认为家庭教育要注意选邻择友,是因为儿童的心理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定型,而儿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强,总在观看模仿别人的一举一动,无形之中,周围人的为人处世给儿童以“熏渍陶”、“潜移暗化”。因此,邻友对于儿童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还大。这就是“必慎交游”的道理。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择友确实不是一件易事,贤人是难以找到的,但有优于我者,便很可贵的了。对他就应景

篇10:董仲舒颜之推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对于教学的方法,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1)强勉学问 董仲舒认为教学贵在强勉努力,刻苦钻研,才能达到“博”与“明”的境地。他说:“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盖明”。不论是治学还是修德,都需要发挥“强勉”精神,才能成功。

(2)节博合宜 董仲舒认为教学要注意处理好“节”与“博”的关系,学习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节则知暗,太博则业厌”。太节会使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应该节博合宜,节博结合,循序渐进。

(3)专一虚静 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求义,才能知“天道”。他说:“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是以立身。”只有心志专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他又说:“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学习时要头脑冷静,排除杂念,虚心以求。

(四)教学的作用

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属阴,是贪的、恶的。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继续发展成为人的善德,即所谓“性非教化不成”。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同时,董仲舒认为,教育的任务应由“承天意”的帝王来承担。可见,他把教育看成是王者的权力,以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董仲舒关于人性以及教育作用的思想,立足于以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为对象,主要是为其“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又留有推崇圣贤和镇压所谓恶人的余地。

(五)对教师的要求

董仲舒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言传身教,即所谓“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要掌握时机及时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教学分量和进度,即要做到“齐(剂)(调和、调节)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要循序渐进(“造而勿趋”)。要勤于考核、督促,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稽而勿苦”)。要观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董仲舒将这样的教育称为“圣化”。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教学思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遵循教育规律,使教学出神入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认为上智之人是无须教育的,因为上智是天赋的英才,不学自知、不教自晓。其次,下愚之人“虽教无益”,尽管教他,都是无效果的,因为“下愚”是无法改变的。颜之推强调中庸之人必须受教育,因为不受教育就会无知识,陷于“不知”的愚味状态。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关于教育的目的,颜之推指出:“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行道的“道”自然是儒家之道,即儒家宣扬的那一套政治理想和道德修养的内容;“修身以求进”思想渊源于孔子的“修已以安人”,善于“为已”(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更有效地“利世也”(治国平天下)。从这一教育目的出发,颜之推批判当时士大夫教育的腐朽没落,严重脱离实际,培养出来的人庸碌无能,知识浅薄,缺乏任事的实际能力。他认为传统的儒学教育必须改革,培养的既不是难以应世经务的清谈家,也不是空疏无用的章句博士,而是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它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蓠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从政治家到各种专门人才,都应培养。这些人才应专精一职,具有“应世任务”的能力,是国家实际有用的人才。颜之推的这种观点,冲破了传统儒家的培养比较抽象的君子、圣人的教育目标,而以各种实用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论教育内容

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提倡“实学”的教育内容。他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所谓“德”,即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孝悌仁义的教育。所谓“艺”,即恢复儒家的经学教育并兼及“百家之书”,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

关于“艺”的教育,当然是以五经为主。他认为学习五经,主要是学习其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但读书不能止限于《五经》,还应博览群书,通“百家之言”。此外,他还重视学习“杂艺”。他认为在社会动荡的非常时期,学习“杂艺”可以使人在战乱“无人庇荫”的情况下“得以自资”,保全个体的生存和士族的政治、经济地位。颜之推倡导的“杂艺”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文章、书法、弹琴、博弈、绘画、算术、卜筮、医学、习射、投壶等,这些技艺在生活中有实用意义,也有个人保健、娱乐的价值。但这些“杂艺”“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颜之推强调士大夫子弟要“知稼穑之艰难”,学习一些农业生产知识,这与孔子轻视农业生产的态度有所不同。 (三)论学习态度和方法

1.虚心务实

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

2.博习广见

颜之推指出:“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他认为只有尽可能地扩大获取知识的范围,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鉴别,才能更接近客观的真理。他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所谓“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3.勤勉惜时

颜之推强调学习要刻苦钻研,勤勉努力,他罗列了历史上许多动人事例,说明即使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也可以达到精通和熟练的程度。同时,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机”,晚年如果“失之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他说早年学习“如日出之光”,前途无量;而“老而学者”,虽然如“秉烛夜行”,但总比“瞑目而无见”要好得多,

4.相互切磋

颜之推赞赏《尚书》中的“好问则裕”和《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提倡师友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明,认为只有在学习上好问求教与切磋交流,才能较快地增进知识而避免错误。 (四)论家庭教育

1.提倡尽早施教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义的人“导习之”。稍长,看他“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之时,就该加意“教诲”,该做的事就引导他去做,不该做的就不让他做。如此教育下去,到9岁以后,自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两条原因: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益较大。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根据幼童阶段与成年以后的不同心理特征,说明幼年时期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能保持长久的记忆。而成年人思想复杂,精神不易集中,记忆力逐渐衰退。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颜之推认为这个时期,儿童受到的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抑或坏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儿童心灵上打上很深的烙印,长大以后也难以改变。

2.提倡严格教育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有一定威信。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认为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对子女的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无教而有爱”,让孩子任性放纵,必将铸成大错。

3.注重环境习染

颜之推继承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关于“慎择友”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他认为家庭教育要注意选邻择友,是因为儿童的心理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定型,而儿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强,总在观看模仿别人的一举一动,无形之中,周围人的为人处世给儿童以“熏渍陶”、“潜移暗化”。因此,邻友对于儿童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还大。这就是“必慎交游”的道理。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择友确实不是一件易事,贤人是难以找到的,但有优于我者,便很可贵的了。对他就应景仰向慕,与之交游,向他学习。

4.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

他认为语言的学习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责任。一事一物、不经查考,不敢随便称呼。学习语言应注意规范,不应强调方言,要重视通用语言。

5.注重道德教育

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十分注意对子女道德的教育。他认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应该“德艺周厚”,以德育为根本。他指出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并为道德教育服务。由于德艺二者关系的密切,因此有可能、也有必要通过阅读记载前人道德范例书籍的途径来进行道德教育。

颜之推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是以孝悌等人伦道德教育为基础,以树立仁义的信念为主要任务,以实践仁义为最终目的。他教育子女为实践仁义道德的准则,应不惜任何代价,以至牺牲生命。他认为立志尤为重要,士大夫子弟只有确立远大的志向、理想,才经得起任何磨难,坚持不懈,成就大业。他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他教育子女以实行尧舜的政治思想为志向,继承世代的家业,注重气节的培养,不以依附权贵、屈节求官为生活目标。

颜之推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与当时的现实,还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他所强调的为人之道,首先是“厚重”(“轻薄”的反义)。他认为“自古文人,多陷轻薄”,历史上许多文人都由“轻薄”而终为败累,残遇杀祸。他认为要吸取这个惨痛的教训,就必须养成忠君、孝顺、谦恭、礼让这些“厚重”的道德品质。其次,他主张“少欲知足”。如果“不知其穷”的情性任其发展,不加以限制,就是如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的大人物,也会自取败累,至于一般士庶更不用说了。其三,“无多言”、“无多事”。颜之推欣赏“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的铭言,认为“天道”,原来如此。所以,“论政得失”、“献书言计”等,都属于多言性质。同理,也不应该多做事。如果不是你份内的`事,你就不必想它,不必做它。至于主持公道,打抱不平,“游侠之徒,非君子之所为也”。由此可见,颜之推所传授给子女的为人之道,是他历官四朝的经验总结,在政治腐败、朝政多变的封建专制社会里,不失为一种在丧乱之世明哲保身,以免“杀身之祸”的处世哲学。然而,在今天看来,这种做人处世方法是不足为训的,它反映了消极遁世、利己主义的思想情绪,与先秦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也有很大的距离。

【董仲舒经典教育名言】相关文章:

1.董仲舒的名言名句

2.董仲舒的仁义观

3.教育理念名言

4.教育名言选读

5.挫折教育名言

6.杜威教育名言(杜威语录)

7.教师教育名言名句

8.描写老师教育名言

9.幼儿园家长教育名言

10.关于教育英文名言

下载word文档
《董仲舒经典教育名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