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作用与简介
“回头看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金刚经作用与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金刚经作用与简介,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金刚经作用与简介
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说:「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读诵这部经的人很多,可是我们往往念过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样,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心裡存着阿弥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议的无边功德?我想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弥陀佛普度眾生的不可思议无边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弥陀佛相应,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如此,念经也如此,所以如果我们念金刚经时,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刚经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刚经裡讲的道理相应,更能得到好处。
「金刚经的功德」这个题目,说得完整一点,应该是「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所谓「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进一步,换句话说,了解了一个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诚心接受,这是「受」的意义。「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土。所以受持金刚经,简单的说,就是明白了解金刚经的道理,有了信心,诚心接受,而且忆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这样才可以叫「受持」,这样的受持读诵,或為他人解说,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经文,经中一再地说「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既使是一小段,几句经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难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细心、非常慈悲的老师,他担心我们的心量大小,容纳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刚经有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别在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若具说者」就是说,我如果将这种功德统统讲出来,或者有人听了,心裡会起狂乱,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毁谤,造意业、口业,这样反而害了这个人,所以佛说,我实在还没有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在金刚经裡统统讲出来哩!
那麼,佛在金刚经裡已经讲出来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几种譬喻说明。首先拿布施七宝的福德来比较。「七宝」简单的说,就是金银珍宝。「布施」就是帮助他人。「七宝布施」是拿金银珍宝来帮助他人。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装满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福德大不大呀?叁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现在的天文学家说的「银河系裡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装满了这许多世界的珍宝来帮助人,这样的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佛又说:倘若另外有一个人,他受持金刚经,甚至只有一小段,或几句经文,解释给别人听,这个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个人用七宝去帮助别人的福德更大,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这还只是一个叁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经文,佛用恆河的沙做比喻,恆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河中的沙很细,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说如果我们有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再把这许多恆河的沙加起来,这麼大的数目,如果装满了这麼多的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你说大不大呀?须菩提说:那真是大得无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说倘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希望各位听到这裡,不要怀疑不信,心即狂乱,因為佛是不说谎话的。各位请想一想,,佛如果将福德说得小一点,又有什麼关係呢?他又何必骗我们?所以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实在是非常大的。
不仅如上所说,在金刚经的最后一段,佛用无量阿僧祇世界来比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无数」之意。换句话说,是拿无量无数的世界的金银珍宝来助人,这样的福德,还不及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说的福德。
佛在金刚经裡又说,他从前还未成佛,在做大菩萨的时候,有一位佛名叫「燃灯佛」。他在燃灯佛的时代,八万四千亿那由他的佛,他一一供养,没有漏失过一位。照理来说,他供养了这麼多的佛,其功德应该是大得无法想像,可是佛说,他供养了这麼多佛的功德,还不及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听到这裡,千万不要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佛就是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错失一良机,所以在金刚经裡,非常恳切地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誑语者,不异语者。」佛以他自己亲证的经验,知道金刚经的功德是这麼大,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些后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费宝贵难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强调金刚经的福报功德。其实金刚经的福德,还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做一比较。
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说,其福甚多。」
佛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恆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恆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恆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断地布施了八千万忆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还不及另外一个人,他一听到金刚经,就生起信心,并且相信金刚经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况他相信了。之后又能书写,能念,能受持,能為他人解释。所以佛做了一个结论,他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為发大乘者说,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金刚经是佛在般若法会上讲的。般若是佛亲证的空性体验,是不着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刚经中,这样一再强调受持解说金刚经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细心体会其中的含义。
金刚经能消业障
在这裡,诚心诚意的再贡献各位一点意见,在多生多劫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种下很多善因,今世才会投生為人,而且能看得懂、听得懂中文的金刚经。鳩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中文金刚经,流畅美丽,我看过数种英文的译本,但都不及中译本的好。换句话说,各位实在太幸运了,就如同开经偈中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一样,有这麼好的机缘在一起研究金刚经,希望各位能好好珍惜,不要错失良好机缘。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到了相当的成就之后,往往会体验出业障的重要。无始以来,多生多世,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不然是不会投生為人的,但也难免积了很多的罪业,这种往昔所造的恶业,尤其是结怨的怨业,往往会在紧要的关头来障碍我们。
从前有一位老居士,他修净土修得很不错,在他临终时,大家在旁為他助念,他也很欢喜,说他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此时,忽然「呯!」的一声!门应声而开,一个披头散髮的女子跑进来,这就是他的姨太太。这个女子哭啼着:「老爷子!您怎麼可以走!您走了我靠什麼人过活啊!您不能走啊!」经这麼一叫,这位老居士双眼一白,脸上现出很难看,狠痛苦的样子,阿弥陀佛不见了,西方净土也不见了,这就是业障现前,前世的业在这紧要关头现出来了。
造业要受报,往往受报的时候,就会障碍我们,不但是障碍修行,也可以障碍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如何能消罪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佛教裡有很多消业障的方法,如拜大悲懺、拜八十八佛等。在金刚经中,有这麼一段:「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这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金刚经,如果受他人批评、侮辱、辱骂,或者生病、破财等,这些都是先世的恶业,原本应该投生到恶道去的,现在因為受持金刚经,恶业取消,重报轻受,所以念金刚经有这样的无边功德。上面经中这句「若為人轻贱」,「為人轻贱」这句话含义很广,例如:凡是被人侮辱、被人打骂、生病,或者有不愉快、不如意的事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这种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就要记得这句话的含义。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恶道」就是叁恶道,也就是畜生、饿鬼、地狱。简而言之,就是此人过去的罪业,本应投生在恶道中,现在因受持金刚经,或者為人解释金刚经的不可思议功德,而将他应该投生至恶道的罪业消灭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大德解释為「重罪轻报」,重的罪可以消,轻的业当然更可以消了。一个人,如果过去的罪障能消得愈多,不但来生会更好,就是现世的生活情况都会改善的。所以就这一点来研究,如果有人能精进地念金刚经,研究金刚经,为人解说金刚经,不论是一句两句或是很短的一段经文,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是可以将他要成熟的重罪消灭的。在这种情形之下,有一部份罪障往往表现在为人轻侮,或者不如意。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各位如果遇到这种情形,要将欺侮你的人,或是要加害于你的人,视如帮你消灭重罪的朋友或善知识,甚至是恩人。
篇2:金刚经作用与简介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金刚经经题
金刚
种类
1.金刚宝,如菩萨宝冠所庄严的。能破一切而不为所坏。
2..世间金刚石之类。世间的金刚,虽不易破坏而还是可坏的。
寓意
玄奘派认为:金刚比喻烦恼,像金刚一样坚固的烦恼,能被般若所断除,所以译为“能断金刚(的)般若”。
罗什派认为:金刚比喻般若,像金刚一样坚固的般若,能破坏一切虚狂妄执,而不被妄执所坏。
金刚本有两类:能破一切而不为所坏的金刚宝,虽坚强而还是可坏的世间金刚石,所以喻般若或喻烦恼,都可通。
般若
三种般若
实相般若:实相指诸法如实相(大乘层面上的“真相”或“本质”),不可以用有无等来叙述,也不可以用彼此、大小等去想像。实相是离一切相(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而无可取著的。因为凡夫的所知所见是被戏论所乱的`虚诳妄取相,所以不但不能见如实空相,也不能如实了达如幻的行相。大乘佛法宣说,空寂本相和缘起假相,都是如实的。但是并非凡愚的乱相和乱识所得,必须离戏论的虚诳妄取相,而归于“空无所得”。所以所说的实相侧重於如实空性。
观照般若:观照即观察的智慧。佛教认为,世间凡夫的智慧具有高度和带来便利,但偏於事相且含有杂染,所以并非般若;外道的智慧为邪智邪慧而不得解脱,也不是般若;二乘行者的无我无我所慧能解脱生死,可以称为般若而并非般若经所说的般若。而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大慧,才是悲智不二的般若。决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
文字般若:指佛所说的言教的表显形式。凡能表显意义,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笔墨所写,口头所说,以及做手势,捉鼻子、竖拂、擎拳等,都属于文字。
名字由来
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本来是世间旧有的名词,是指向智慧而言的。大乘佛教所讲的是“正觉现证”的“实相”,认为世间“般若”一词的名义不能恰当定义和概括。但是化导众生又不得不利用世间的文字语言,这需要利用“观慧”作为方便从而达到“如实证知”的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还是采用了“般若”一词。但是佛法不承认“般若”一词完备概括了佛法,而只把“般若”作为权宜。针对这点《大智度论》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
作用
三乘所共:般若观慧可以作为解脱生死的工具。而“空无我慧”被认为是解脱道的唯一观慧。
菩萨不共:菩萨不但以空慧得解脱,还以大悲的“无所得慧”为大方便,策导普度众生的万行事业,庄严无上的佛果。
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
归属
菩萨不共:般若只属于大乘菩萨,是佛为教化菩萨所说。
三乘所共:佛为了熏陶密化二乘,也让他们旁听。从实相和观慧角度上,佛经说三乘都应学般若。
般若是在三乘中是通教的,但只为菩萨。所以般若在一切大乘经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波罗蜜
义解
梵语波罗蜜,译为到彼岸,简译为度。佛法以河流两岸为喻,一边是痛苦轮回的“此岸”,另一边是涅槃菩提的“彼岸”。佛法帮助众生由“此岸”到达“彼岸”,是为度众生。波罗蜜(度)指的是从此到彼的修学过程,不是已经到了。凡可以使得出生死到菩提的,都为波罗蜜。
种类
”佛法中谈到解除苦厄的方法,即关於改造错误欲见的方法,六波罗蜜为主要。六波罗蜜多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前五种波罗蜜,对於苦痛根源的爱见,是不能彻底解决的。般若译为智慧,智慧对于错误的见解可得到纠正,五种波罗蜜也可以得到正当的指导。经上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并以种种功德称扬赞叹。
佛经中或说六波罗蜜,或说十波罗蜜,但真实的波罗蜜只有般若,其他的是“假名波罗蜜”。因为没有空慧策导的布施是一种不清净的布施,所以并非是有助成就菩提的波罗蜜。另外,大乘佛教也同样不承认声闻乘法为波罗蜜。因为声闻乘法并不具备“究尽诸法实相,圆成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所以不名为波罗蜜。“
经
义解
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线有贯穿和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 。如来随机说法,后来由结集者编集起来,佛法才能流传到至今。就像线一样贯穿不散,所以叫修多罗。中文的“经”字,本来也是线,如织布有经线纬线。後人以古代有价值的典籍为经,渐渐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贵意思,所以佛典也译之为经。
篇3:《金刚经》简介与主要内容
《金刚经》简介与主要内容
《金刚经》会赋予你一柄无坚不摧的智慧利剑,启发你彻悟世事人生的真谛和实相。下面是《金刚经》简介与主要内容,欢迎借鉴阅读。
(一)简介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多心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蜜意为无极。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金刚”,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金刚经》全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心理进行克服?《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二)主要内容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三)版本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的前身)在世与众弟子、长老须菩提等人的对谈纪录,由弟子阿难所记载。 目前,在中国佛教史上,《金刚经》有六种原译(均存於《大藏经》中),分别是:
1、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本
2、元魏菩提流支译本
3、陈真谛三藏译本
4、隋笈多译本
5、唐玄奘译本
6、唐义净译本
(四)重要词汇
1、顿悟: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惠能为代表)
2、渐悟:由信而解,解而行,行而证,次第渐修,也可悟入。顿渐虽殊,而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3、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
4、三藏:它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後,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与辩论法相的典籍)。
篇4:金刚经简介
金刚经简介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也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
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金刚经》的释论有:憨山大师的《金刚决疑》;天亲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功德利益
一:金刚经中佛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导我们对一切众生要平等慈悲,不管贫富贵贱都同样看待,令他们离苦得乐。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一切人爱护和恭敬的功德利益。
二:金刚经中佛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而不执着已经度脱无量众生得证圣果之功。佛教导我们有广大胸怀,以及不居高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积蓄无量阴德的功德利益。
三:金刚经中佛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佛教导我们做一切好事之后,不要执着它的果报,其福报会扩大无数倍。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扩大功德的功德利益。
四:金刚经中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教导我们世界上一切都不常住,转眼成空。不要念念计较,要康惠大众。并且要借假修真,得证法身。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常住永乐的功德利益。
五:金刚经中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教导我们利益一切众生的善法,我们加以学习,但心尚且不应该贪着我修学了善法,何况去做不如法之事。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正信的功德利益。
六:金刚经中佛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教导我们一切法门都没有定法,只要能利益众生就行,所以要灵活运用。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灵活聪明的功德利益。
七:金刚经中佛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福德甚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当然,无量财宝送与贫苦而救苦救难,福德甚多,这是因。于此经中能够受持、体解一切法空、更能够为他人说广度众生,当然以是圣贤境界,这是果。佛教导我们,为他人宣言本经和正法的功德无量。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福德的功德利益。
八:金刚经中佛赞叹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佛教导我们与事无诤,与人无诤,从自性流露功德,不向外边攀缘。从浅而讲,即是不与人攀比,唯求不断提高自我的能力。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自得多福的功德利益。
九:金刚经中佛说菩萨庄严佛土,但不执着住在庄严佛土的功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教导我们要创造人间净土,行动更应该去创造美好环境,使大家都得益,而内心不邀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我们处所环境庄严的功德利益。
十:金刚经中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佛教导我们对于正法要生信心,要如法修行清净不染,就能得证法身实相,那就是得到最大的功德。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第一希有的功德利益。
十一:金刚经中持经功德分,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佛教导我们要经常印发、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不要间断。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家业,都是得成不可思议功德。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无法计数的功德利益。
十二:金刚经中佛说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佛教导我们修学本经和正法的人,如果被人欺负侮辱,我们本来前世造的罪业,应该堕落恶道,由于被人欺负侮辱的原因,前世所造的罪业,即刻消灭,并且很快就成佛。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能净业障的功德利益。
十三:金刚经中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教导我们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使我们悟道,因为正面和反面教材,都有教育意义和彻悟人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得证一切种智的功德利益。
十四:金刚经中佛说过去心不可得,当下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佛教导我们世间变迁,不要执着眼前烦恼,自得心安。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身心安宁的功德利益。
十五:金刚经中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为各人的因缘不同,只要能得福慧、成佛道就好,不管何种法门。佛教导我们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成佛。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速得成佛的功德利益。
十六:金刚经中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教导我们只有断烦恼,长修戒定慧才是正道,不要向外攀缘,才能得见自性如来。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清净法身的功德利益。
十七:金刚经中佛说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佛教导我们要学会忍耐、忍辱、忍苦的力量,因为一切法得成于忍。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无生法忍的功德利益。
十八:金刚经中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导我们应该知道世间有为之法的无常,我们要发菩提心,把佛菩萨教给我们的道理,传给人们,使他们都能获得利益。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最圆满福德的功德利益。
经题解释
金刚
1.特点:①坚常:不易破坏;不易转化。②明净:映光闪色;纯洁不染。③快利:破坏一切;不被摧坏。
2.种类:①金刚宝,如菩萨宝冠所庄严的,能破一切而不为所坏。②世间金刚石之类,虽不易破坏,而还是可坏的。
般若
般若经中,须菩提在般若会上,曾提出四个问题──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属谁。
【何者般若】以修慧次第说,闻所成慧是文字般若;进而修观照般若即思与修所成慧;实相般若即无漏慧。
1.实相般若:①实相指诸法如实相,是离一切相而无可取著的。 ②空寂相和缘起相无不如实,但非凡愚的乱相妄识所得。故实相侧重於如实空性。 ③实相不可说是空是有,又实相非离一切而别有实体,故可以文字的空有来表示。 ④从“寄言离执”而说,实相是顺於“空”的;但“为可度众生说是毕竟空”。⑤因落入能所二边,实相或被执为般若所证,或被执为绝待真心。
2.观照般若:观照即观察的智慧。世间凡夫的智慧偏於事相且有杂染,并非般若;外道的邪智邪慧也不是般若;二乘的无我无我所慧能解脱生死,却非般若经所说的般若。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慧,才是悲智不二的般若。
3.文字般若:①文字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佛世是以音声作文字的。②凡能表显意义的,如笔墨所写、口头所说,以及做手势、捉鼻子、竖拂、擎拳等,都是文字相。③虽文字不即是实义,但因文字能入实义。
【何名般若】①般若是实相;观慧与文字都约某种意义而说为般若。 ②般若本是世间名词,指智慧而言。正觉现证的实相本非世间“般若”的名义所能恰当,但又不能不安立名言以化众。虽称为般若却不完备,《智论》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
【般若何用】①从般若是实相说:这是万化的本性、迷悟的根源,故本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②从般若是观慧与实相相应慧说: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导万行以入智海,是大乘般若的不共妙用。
【般若属谁】①约实相般若说,这是三乘所共证的。②约观慧般若说,如约解脱生死说,般若即通於三乘。③约文字般若说,佛说般若是为了教化菩萨,不过也密化二乘。所以般若通教三乘,但为菩萨,深广无碍。
波罗蜜
1.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度),不是已经到,而重在从此到彼的行法。凡可由之出生死到菩提的,都可称波罗蜜。
经中或说六波罗蜜,或说十波罗蜜,但真实波罗蜜唯是般若,其他皆假名波罗蜜。如布施无空慧策导即不成为波罗蜜。
2.事究竟:能究尽诸法实相,圆成自利利他一切功德才名波罗蜜。声闻的三无漏学能到涅槃岸,但不名波罗蜜。
经
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有贯穿、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中文的“经”字本来也是线,後人以有价值的典籍为经。
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般若与“空”本没有必然的关系,“空”是在般若的发展中重要起来的。《金刚经》说“无相”而没有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并举菩萨与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如来的体认:《金刚经》重在大菩萨行,更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的传统佛教以舍利塔象征佛,以供养舍利塔示为对佛的信敬怀念。从下品到上品般若是重法的,所以宁可取《般若经》而不取舍利塔。《金刚经》却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以经典与佛塔一样,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一流(与法华经相同)。《金刚经》这种特性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思想要义(行)
发趣义(所依)
【发趣之金刚不坏】发趣即发心趣无上乘,此发心并非当初一下即了的自相。由资粮加行,地地胜进至於究竟等觉,皆名发趣。所以是贯彻道果,始终意趣。发心即成等觉,而成等觉也不外此发心。此发心是一切行所依止,有金刚不坏之义。般若学所依托的,大菩萨行所依止的,即发此金刚不坏心。以后来唯识一系所说,《金刚经》的所以得名,是在示明这种义理的`。是心内容极广,最主要的二点是《金刚经》所说:“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发趣之大乘不共】发心是求三乘究竟菩提,这是异於二乘的无上菩提心。无上是广大意乐,如《金刚经》说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但这是非实的一切众生,所以又说无众生得度,对此观行唯识一系的世亲说是菩萨以他为自之义。因为有情在世原不是孑然一己,而与他有情实相关涉。二乘但求一己意念不生,虽能证灭尽定,但并不可靠。大乘观为心所现对象的如幻不实,然有他有情互为增上,令所缘行相不得不生。所以必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乃能究竟实际令自得度。
【发趣之无住胜进】金刚不坏即谓无众生入涅槃,发此心本不住彼名想计着(为了名利而发心),若有所住,所住动摇,发心即失。所以不住发心为不坏,而非为名想的发心也不住。对此无着提出“愿”、“欲”二字。“欲”的所发在内而非在外,此欲不仅是一心之动,而必於所欲思惟抉择,这是“愿”。般若行据此欲愿展转胜进而至究竟。如《金刚经》问发趣行人云何应住,佛示发此金刚心后,随示十八住处的层层抉择对治,皆与发心同一进止。至般若道更明示应无所住而发心。
三假义(范围)
【慧学所见的三假】《般若经》以《须菩提》最重要,如舍利弗问般若当於何处求,佛说当於《须菩提品》中求。该品所重即是三假,《金刚经》是该品精华,其根本也在三假。三假罗什译为法、受、名,即由极微积聚所成之物为法,是法假;由种种法如五蕴成人,即受用假;由受假积聚所成军,是名假,乃假中假。玄奘译为法、名、方便。如须菩提与佛问答时,说不见菩萨(法)亦不见菩萨名(名)。但佛令须菩提说法,须菩提还是有所说,而此所说即方便说。所以二人所译的三假相通。
【二谛所依的三假】般若范围原在二谛,二谛所依即是三假。世间的所论识乃至人事言说,克实而说为法名二假。但法名原本是假立,世人颠倒而执有法名之实,若知实相则为第一义谛。所说的第一义谛并非如名有实,非指事(事的本质),更非毫无所依,但不如常人所执。第一义谛应随顺世俗而说,依此所安立的俗谛是所表的第一义,般若行即以此为范围。比如《须菩提般若》开言即说我不见有法与名者。这里所说的第一义是三假所安立的、言说所施设的,真第一义不可施设。
【本经所立的三假】《金刚经》处处表示,如来是不应以胜相而观的,如来所说胜相即非胜相。又说法非法者,即不如常法所执的法与名。是名此法者,乃是方便安立。般若行如果不立此范围,便无下脚处,如鸟飞空鱼游水。如果进而求其所据何事,《金刚经》则说皆是无为所显。《阿含》也在示果位时,而说一切圣果是无为法所显;真如如来的大乘,以果而说一切法如,无有变异,所以《金刚经》说一切圣贤是无为所显。此三假作为般若行的范围,而为无着、世亲学所据。
无住义(性质)
【於何无住】般若行是不住於种种想,有情生心动念所不离的想,有名言和意言二种,其内容无非名法二假。常人和外道都以此为常为我;般若无住行皆所对治,这是《金刚经》处处离想的意义。想统述为人法各四共八种:人四是我、有情、受者、补特伽罗,由暂时我至於相续补特伽罗;法四是即、非、有、无。不住此想是所谓的空义,这是所以《金刚经》并不出现空字。据瑜伽大乘一系的解读,吕澂认为想旧来被误解为无心之相,别为发明的不住相(无相),其实是不住想(无想)。
【云何无住】众生无一念离想,难以证得无住。然而能知则是无住的发端,不知即堕於戏论。知是能随顺教授(闻)及作意思维(思)。在戏论氛围中能知此想,时时作意思惟,通达此想的无有实在(闻)。但般若行重要和繁难的在於作意(思)。因刹那心缘之多,一念起而难以相续,故对此想的作意思惟必须念念行之,对想的作意亦复若是。无着假四十四种作意功能圆满菩萨行,这都是寂因作意,为涅槃成就之因。所谓云何无住者,即此无倒作意耳。
【无住次第】泛说为定心和散心。《金刚经》问发趣菩萨修行伏心,其修行即先於定心说不住想;其伏心即於散心亦令不出范围。而通於二心的,是如来所说的发心,即灭度一切众生而又无众生得度的不住想。於定心和散心作意思惟无众生想,产生何事可作的疑问;这说是於名言知其念念为想而不堕戏论,能念念为用,贯彻发心至成佛的胜进勤行,都无所住。无着解说《金刚经》为地前、入地、地上三阶共十八住。初发心即无所住而生心,再是布施等六度四摄的无住行,最后是无住涅槃。
篇5:《金刚经》简介
金刚
种类
1.金刚宝,如菩萨宝冠所庄严的。能破一切而不为所坏。
2..世间金刚石之类。世间的金刚,虽不易破坏而还是可坏的。
寓意
玄奘派认为:金刚比喻烦恼,像金刚一样坚固的烦恼,能被般若所断除,所以译为“能断金刚(的)般若”。
罗什派认为:金刚比喻般若,像金刚一样坚固的般若,能破坏一切虚狂妄执,而不被妄执所坏。
金刚本有两类:能破一切而不为所坏的金刚宝,虽坚强而还是可坏的世间金刚石,所以喻般若或喻烦恼,都可通。
般若
三种般若
实相般若:实相指诸法如实相(大乘层面上的“真相”或“本质”),不可以用有无等来叙述,也不可以用彼此、大小等去想像。实相是离一切相(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而无可取著的。因为凡夫的所知所见是被戏论所乱的虚诳妄取相,所以不但不能见如实空相,也不能如实了达如幻的行相。大乘佛法宣说,空寂本相和缘起假相,都是如实的。但是并非凡愚的乱相和乱识所得,必须离戏论的虚诳妄取相,而归于“空无所得”。所以所说的实相侧重於如实空性。
观照般若:观照即观察的智慧。佛教认为,世间凡夫的智慧具有高度和带来便利,但偏於事相且含有杂染,所以并非般若;外道的智慧为邪智邪慧而不得解脱,也不是般若;二乘行者的无我无我所慧能解脱生死,可以称为般若而并非般若经所说的般若。而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大慧,才是悲智不二的般若。决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
文字般若:指佛所说的言教的表显形式。凡能表显意义,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笔墨所写,口头所说,以及做手势,捉鼻子、竖拂、擎拳等,都属于文字。
名字由来
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本来是世间旧有的名词,是指向智慧而言的。大乘佛教所讲的是“正觉现证”的“实相”,认为世间“般若”一词的名义不能恰当定义和概括。但是化导众生又不得不利用世间的文字语言,这需要利用“观慧”作为方便从而达到“如实证知”的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还是采用了“般若”一词。但是佛法不承认“般若”一词完备概括了佛法,而只把“般若”作为权宜。针对这点《大智度论》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
作用
三乘所共:般若观慧可以作为解脱生死的工具。而“空无我慧”被认为是解脱道的唯一观慧。
菩萨不共:菩萨不但以空慧得解脱,还以大悲的“无所得慧”为大方便,策导普度众生的万行事业,庄严无上的佛果。
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
归属
菩萨不共:般若只属于大乘菩萨,是佛为教化菩萨所说。
三乘所共:佛为了熏陶密化二乘,也让他们旁听。从实相和观慧角度上,佛经说三乘都应学般若。
般若是在三乘中是通教的,但只为菩萨。所以般若在一切大乘经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波罗蜜
义解
梵语波罗蜜,译为到彼岸,简译为度。佛法以河流两岸为喻,一边是痛苦轮回的“此岸”,另一边是涅槃菩提的“彼岸”。佛法帮助众生由“此岸”到达“彼岸”,是为度众生。波罗蜜(度)指的`是从此到彼的修学过程,不是已经到了。凡可以使得出生死到菩提的,都为波罗蜜。
种类
“佛法中谈到解除苦厄的方法,即关於改造错误欲见的方法,六波罗蜜为主要。六波罗蜜多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前五种波罗蜜,对於苦痛根源的爱见,是不能彻底解决的。般若译为智慧,智慧对于错误的见解可得到纠正,五种波罗蜜也可以得到正当的指导。经上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并以种种功德称扬赞叹。
佛经中或说六波罗蜜,或说十波罗蜜,但真实的波罗蜜只有般若,其他的是“假名波罗蜜”。因为没有空慧策导的布施是一种不清净的布施,所以并非是有助成就菩提的波罗蜜。另外,大乘佛教也同样不承认声闻乘法为波罗蜜。因为声闻乘法并不具备“究尽诸法实相,圆成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所以不名为波罗蜜。”
经
义解
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线有贯穿和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 。如来随机说法,后来由结集者编集起来,佛法才能流传到至今。就像线一样贯穿不散,所以叫修多罗。中文的“经”字,本来也是线,如织布有经线纬线。後人以古代有价值的典籍为经,渐渐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贵意思,所以佛典也译之为经。
拓展阅读:金刚经持验纪序
佛说般若经六百卷。金刚则其中第五百七十七卷也。中峰云。六百卷广说般若。专为小乘人。融通陶汰。欲其净治心器。然后以上乘圆顿甘露之味贮之。故此经大旨。以无相无住无为为宗。重叠翻覆。随立随扫。极是谈空。究竟不是谈空。所谓如来是真实语者。不诳语者。故又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如龟毛兔角。只说龟无毛。兔无角。此语最堪破俗。只看中间无实无虚四字。世尊已自道破全经注脚矣。实处都虚。虚处都实。不生不灭。灭灭生生。尘劳法相。一刀齐断。勇猛撇脱。直寻本来。是之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之谓金刚般若波罗蜜。然经中一边说应住降伏。即一边说信心净信。一边说经义。即一边说果报。一片婆心。千般苦舌。其欲度善男子女人。急于护念。嘱付诸菩萨。其欲度一切众生。更急于度善男子女人。故凡所言诸法相。如潭中云影。雪上爪痕。空灵脱化。说无可说。独至来世有人。于此经受持演说。乃至四句偈等。辄盛推荷担。赞叹希有。极口许以无量无边福德。此语前后凡十数见。无非鼓舞五百岁以后人。一下破除诸相。亲证般若故。此经者世尊诲人不倦之书也。以众生度众生。以非众生度众生。实则众生各各自度。我非度众生。众生亦不见为我度众生。故众生即佛。佛即众生。无分相。亦无合相。或谓果报之说。专为第三等人说法。似于六祖诸师。高占地步。将作是纪者。不应以第一第二等人待来世耶。古云满街是圣。即可云满尘界是佛。既云是佛。何分三等。为此说者。所称凡夫之以我为见。犹之四相未空者耳。佛曾说应以某身得度者。即现某身而为说法。我今亦不论第一第二第三等人。只是有三千大千世界千万亿受持此经者。即不难现三千大千世界千万亿佛身而为说法。但令得闻是说。欢喜奉行。是诸佛慧命不断。自然虚空落地。铁树夜花。任搜罗增续。繁辞累册。如假柯古以来诸人。不过以佛语证明佛语。非另添一般说法也。佛又云。我若具说。人或狂乱。狐疑不信。今日倘有净信无疑之人。佛将以所欲具说。欢喜向其人倾倒吐之。佛固是真实语者。不诳语者。况此编纪事。征信古今。又何狂乱狐疑之有。虽然。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宁福德相可如是住乎。知无相无我。即知福德不应贪著。佛非但为诸菩萨言也。请为受持者转一语曰。佛说果报即非果报。是名果报。佛说不受福德。即非不受福德。是名不受福德。
劝流通金刚经引
金刚经为最上乘法。五祖于般若六百卷中。独推此经。为见性成佛要门。普劝僧俗受持。自秦魏诸法师翻译后。帝王宰官以迄士庶。无不奉行转诵。其持验灵应。代著明征。唐有假太常鸠异。宋太宗有太平广记。近代则唐宜之巾驭乘。王载生新异录。冒宗起受持果报诸编。莫不竭力宣扬圣铎。广度迷津。弘法施而续慧命。厥功诚不朽哉。集中所载。因果缕缕。火可使返。水可使出。疾可使苏。厄可使脱。算可使绵。名可使成。嗣可使续。福可使集。枷杻可使自开。刀锯可使自落。上可超拔先亡。下可消释宿冤。阴吏鬼使不敢近。太山神君不敢录。诸天设宝盖浮图覆贮之。阎罗具金榻银床供奉之。更能解脱尘劳。往生净土。冥府称之。曰续命经。功德经。其为幽明尊礼。至极可知。即书写诵读功德。已不可思议如是。而况能发明心地。精进受持者哉。所谓护法诸神。既护法宝。自护阐法。载宝之人。断断如矣。(克复)甫发心纂次记事。适遇同志善友。共发菩提。捐费助刊。汇古今。参闻见。颇竭心目之力。未能僭谓大成。较昔庶云善本。念从来诸刻多在吴中。他省尚希刊布。并生庄严佛土之中。未睹法事流通之胜。岂非天壤间一缺陷事。谨告同志善信。获见是纪。不吝广为刻施。或仍原本。或易新编。其见闻所及。有关持验者。尤冀续辑。俾足鼓励将来。归依不朽。昔贤有为劈窠图者。劝人念佛。卒以他人念佛。往往得生净土。乃归功施图之人。亦生净上。又善过格云。能以最上乘法授人。使之因言省悟。传一人者当十善。十人当百善。传大贵人。大力量。大豪杰者。当千善。搜采缮梓。印卷施人者。当万善。今此般若要典。无上密谛。诚能羽翼传播。自觉觉他。将见慧光不断。善果同圆。八部天龙。共拥琅函之轴。六尘火宅。齐开昙钵之花。谨疏短引。用劝同人。
凡例八则
经文流传久远。前后凡六译。字句不无稍殊。兹一遵姚秦三藏法师原译。则诸疑可决矣。
本经三十二分。相传分自昭明太子。南唐保大五年。寿春所刻。遵原藏本。不标分数。实称融贯。近多因之。但标分世传已久。中峰略义。亦仍彼分。便诵持也。 经中字音。梵与华异。一字有读作数音。本字另读别音者。及间有难字。俱明注以便初学。 纪事首叙历朝。始自后魏。迄昭代。古今并列。方信从有据。但唐及明事颇详。而宋元遂尔寥寥。以时无假太常唐别驾诸贤故也。善事湮没。令名不彰。后起纂述之功。其可少乎。 纪事先善男子。善女人。次比丘比丘尼。往刻多广列缁属。空门弟子。崇信佛典。分固应尔。唯俗家学道。真如青莲。出污泥而不染。尤叹希有。故集中编次为详。 稗官野史。类多荒唐。风闻涂说。未堪传信。兹集考据最严。凡事迹稍涉可疑。俱行删汰。务使表章真实。足供激劝。每条下详注所出。以昭信也。 评论所以发明本案旨意。必言之前后。触处醒发。则阅者心眼顿开。自然关著痛痒。卮言无当之诮。庶几免之。
篇6:《金刚经》仪轨与作用
步骤一:香赞
lú xiāng zhà rè fǎ jiè méng xūn
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zhū fó hǎi huì xī yáo wén
诸佛海会悉遥闻
suí chù jié xiáng yún chéng yì fāng yīn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zhū fó xiàn quán shēn
诸佛现全身
nā mó xiāng yún gài pú sà mó hē sà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三称)
步骤二:净口业真言,净身业真言
净意业真言,安土地真言,普供养真言
净口业真言
wēngxiū lìxiū lìmó hē xiū lìxiū xiū lì suō hā
嗡修利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 梭哈
净身业真言
wēng xiū duō lìxiū duō lìxiūmólìxiūmó lìsuō hā
嗡修哆利修哆利 修摩利 修摩利梭哈
净意业真言
wēng kǒu fù rì luō dá hē hè hōng
嗡口缚日啰怛诃贺吽
安土地真言
nā mó sān mǎn duō mǔ tuó nán wēng
南无三满哆 母驮喃 嗡
dù lū dù lū dì wěi suō hā
度噜度噜地尾 梭哈
普供养真言
ōng,é é nǎng,sān pó wá,fá zǐ là hōng
唵,誐誐曩,三婆嚩,伐日啰斛。
nán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ù ní fó
南摩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步骤三:奉请八金刚
奉请青除灾金刚奉请辟毒金刚
奉请黄随求金刚奉请白净水金刚
奉请赤声火金刚 奉请定持灾金刚
奉请紫贤金刚 奉请大神金刚
步骤四:奉请四菩萨
奉请金刚眷菩萨 奉请金刚索菩萨
奉请金刚爱菩萨 奉请金刚语菩萨
步骤五: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 皈依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 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云何梵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步骤六: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祗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步骤七:《金刚经》原文(略)
步骤八:金刚经咒
那摩把嘎瓦帝,八喇(二合)佳那(二合)八喇密答耶,嗡
那答帝答,依礼悉,依礼悉,米礼悉,米礼悉,彼那阳,
彼那阳。那摩把嘎瓦帝,八喇(二合)达地阳(二合)八
喇(二合)帝,依哩帝,依哩帝,密哩帝,密哩帝,舒哩
帝,舒哩帝,乌舒哩乌舒哩,部育耶,部育耶,莎哈。
步骤九:补缺真言,补缺圆满真言,普回向真言
补缺真言
nā mó hē luō dá nà duō luō yè yē qū luō qū luō
南无喝啰怛那 多啰夜耶 佉啰佉啰
jù zhù jù zhù mó luō mó luō hǔ luō hōng hè hè
俱住俱住 摩啰摩啰虎啰 吽贺贺
sū dá nà hōng pō mǒ násuō pó hē
苏怛那 吽 泼抹拏 娑婆诃
补缺圆满真言
wēng hū lū hū lū shè yè mù qì shā hē
嗡 呼噜呼噜社曳穆契 莎诃
普回向真言
ǎnsuō mó luō suō mó luō mǐ mó nǎng
唵娑摩啰 娑摩啰 弭摩曩
sà fù hē mó hē zhuó jiā luō pó hōng
萨缚诃 摩诃斫迦啰嚩吽
步骤十:金刚赞
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
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叹无穷。
南无祗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步骤十一:忏悔文,三皈依文,回向偈
忏悔文
弟子某某与累世父母、师长、历劫冤亲债主及法界众生
从过去世乃至尽未来际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篇7:《金刚经》作用
步骤一:香赞 lú xiāng zhà rè fǎ jiè méng xūn
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zhū fó hǎi huì xī yáo wén
诸佛海会悉遥闻
suí chù jié xiáng yún chéng yì fāng yīn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zhū fó xiàn quán shēn
诸佛现全身
nā mó xiāng yún gài pú sà mó hē sà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三称)
步骤二:净口业真言,净身业真言 净意业真言,安土地真言,普供养真言
净口业真言
wēngxiū lìxiū lìmó hē xiū lìxiū xiū lì suō hā
嗡修利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 梭哈
净身业真言
wēng xiū duō lìxiū duō lìxiūmólìxiūmó lìsuō hā
嗡修哆利修哆利 修摩利 修摩利梭哈
净意业真言
wēng kǒu fù rì luō dá hē hè hōng
嗡口缚日啰怛诃贺吽
安土地真言
nā mó sān mǎn duō mǔ tuó nán wēng
南无三满哆 母驮喃 嗡
dù lū dù lū dì wěi suō hā
度噜度噜地尾 梭哈
普供养真言
ōng,é é nǎng,sān pó wá,fá zǐ là hōng
唵,誐誐曩,三婆嚩,伐日啰斛。
nán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ù ní fó
南摩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步骤三:奉请八金刚 奉请青除灾金刚奉请辟毒金刚
奉请黄随求金刚奉请白净水金刚
奉请赤声火金刚 奉请定持灾金刚
奉请紫贤金刚 奉请大神金刚
步骤四:奉请四菩萨 奉请金刚眷菩萨 奉请金刚索菩萨
奉请金刚爱菩萨 奉请金刚语菩萨
步骤五: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 皈依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 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金刚经作用与简介】相关文章:
3.地藏经作用与简介
5.金刚经译文与赏析
7.金刚经与讲修福德
10.《金刚经》之义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