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金刚经与讲修福德

金刚经与讲修福德

2022-12-10 08:57: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藕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金刚经与讲修福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金刚经与讲修福德,欢迎阅读与收藏。

金刚经与讲修福德

篇1:金刚经与讲修福德

金刚经与讲修福德

如果听到大道,真不容易。佛法有八万四千旁门、偏门。这说明你要遇到正门,确实不容易。正门只有一个,而旁门有八万四千。比如金刚经来讲,金刚经中是讲什么?很多人一说佛教,就说是空、虚幻,是无相。是真的吗?比如金刚经有个句子,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比如不住相而行布施,或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从无我相开始讲,金刚经到底要不要我相。

有人一学佛,就什么都空了,认为无我相,就是没有我的存在。很多讲法的都这么讲,没有一个我的存在,比如鼻子不是我,眼睛不是我,色身不是我,受想行识都不是我,所以找不出一个我出来,所以叫无我。这个解释,大错特错了。要是按照这个方式修,就成外道了。

无我相,这句话重在讲我相的重要。好比说,你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情,然后不执着它。大家去思维,这个话,你做事情重要不重要?一定重要。我做事情,是为了做好,怎么样能做到最高最好,就是以先认真做,做完后还要不执着它的方法来做事情。这叫无我相。

其实很多法师都有开悟的诵。像虚云老和尚等大德,他们建庙,建完了就走人,一点都不执着。这就是他们开悟的做法。认认真真按照规矩来做事,做完了,就不执着它。这就是讲无我相。先好好修好这个我相,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都要去修,修得功德圆满,法相庄严后,又不执着于自己的法相庄严功德圆满。这叫无我相。

慈航法师临终前讲,空花水月道场,时时刻刻建好,若有一人未度,自己切莫逃了。这也是金刚经的境界。道场要时时刻刻建好,是为了度化众生,但不要执着,要当成空花水月来看。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建道场,第二步,不执着。不能颠倒了。开口闭口谈看破放下的,其实是断灭空,因为阴德不够,魔王就会让他误解佛法。

所以大家去看金刚经,根本都是讲有,不是空。讲行善积德,持戒修福,讲法,不是讲空啊。处处讲有啊,只是它是妙有而已,没有金刚经的有,是不妙的有,有了金刚经的有,是妙有。

有个人,建了庙,往生前就梦到有人抬着大轿子,请他去当官,原来是去当土地神去了。因为他也持戒修福,但没有金刚经的不执着的智慧,所以就执着他的福报去了。

如果要修行,培养福报,那就多念金刚经,越多越好。不要被迷惑,说金刚经讲空啦。所以你看很多出家人,什么都不要的,都不顾,但至少顾度众生。否则都是假的。做人必须要提起做一样东西。

在金刚经中,还有几点要明白的。第一是功德和福德与七宝代表的钱财有什么区别。如果混同起来,那就看不懂金刚经了。

功德是内修内证来的,好比一个人修,也能内证出自己的'功德本性。但福德不一样,福德是外求努力来的,福德是用跟众生结缘,修六度万行来的。所以念经可以内证自己的功德,而修种种跟他人有关的善行,是完成自己的福德。

福报和福德也不同。福报是福德的果报,就是相。你要怎么证明你的福德,从相就可以看出来了。佛陀的三十二相指的是福德的相,也是叫福德果报。比如一个人声音很好,叫福报。为什么有这个好的声音,因为他有谦卑的福德。所以才有这个相。福报和福德是可以损的,而功德是损不掉的。就像人的佛性,是功德,每个人都一样,所以损了。从功德上讲,每个人都平等。从福德上讲,人是不能平等的,因为每个人福德不同。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用语有问题,你根本很难明白修行的真相。比如修功德,这句话对不对?不对啊。功德是你自己有的,你只有能看到就好。只能说挖掘你的功德宝箱。讲修福田、福德,那是对的。普贤十大愿之一,广修供养,是修供养,供养是福报的东西。随喜功德,每个人的功德在挖掘,只是你挖掘得多,他挖掘得少,但是大家都在挖掘。所以要随喜。如果把这功德、福德、福报布施七宝讲清楚了,你再去看金刚经,应该有头绪。

拓展阅读:《金刚经》与西方极乐世界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在座的诸位,如果念过《金刚经》,或者受持《金刚经》,并且对其中的一小段,甚至一句两句经文,心生法喜,那么我要先恭喜各位了,因为各位已经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而是在无量千万佛所种了善根,这个善根已符合了《阿弥陀经》中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中的第一个条件。

现在,我们再来看佛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作一比较,佛对须菩提说:假使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金银珍宝)来作布施,这个人的福德多不多呀?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说:倘若有人读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梵文是以偈为单位,四句偈就是一小段之意),或为他人解说,这样的福德,比前面那个人拿了填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还要大。各位,如果您读过《金刚经》,或者向他人解释《金刚经》,甚至是经中的一小段,您的福德已经很大很多,您已符合了《阿弥陀经》中“善根、福德、因缘”中的第二个条件。

接着我们来看往生西方极乐的第三个条件“因缘”。这个因缘就是各位常挂嘴边的“阿弥陀佛”。就是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和阿弥陀佛结缘,持名念佛,各位天天念阿弥陀佛的洪名,可以说已经和阿弥陀佛结了缘。

各位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九品九生,有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再分上中下三生(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等),还有不到下品下生的边地疑城。因此,各位若单单说要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很笼统的说法。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下品下生,或边地疑城,这些都要经过很久的时间(数千万劫)才能花开见佛,才能听闻佛法,还远不如留在娑婆世界,继续修持较易成佛。所以各位若发愿往生西方,愿要发得大,要往生上品上生,并且以此为目标,这就在持名念佛之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和阿弥陀佛的悲心相应,受持《金刚经》,是一个容易做到而收效极宏的法门。

《金刚经》的经文开首时,有这么一段:“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段经文说,佛每天都是如此生活,外出乞食时,换上整齐洁净衣服,持著钵,赤著脚从给孤独园走到舍卫城(来回约十二英哩),挨家乞食,回来之后和弟子们一起吃饭,饭后还要洗净双脚。这时佛陀已是七十岁以上的人了,佛陀身边有这么多的弟子,有这么多的护法,如果佛陀稍稍摆个师父的架子,他身边的弟子一定很乐意供养他。可是佛陀没有这么做,这是佛陀慈悲,要让众生有机会种福田, 并且以身作则,将真理介绍给世人。如果各位念过《金刚经》,并且深深地体会出佛陀的慈悲,这个慈悲心和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慈悲是一样的,那么您就符合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第三个条件“因缘”。再者《金刚经》中的经文“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何等伟大的悲心啊!倘若能时时照著这种愿力做人,您就和阿弥陀佛结了很深的缘,您又怎会不上品往生彼国呢?

因此,我说居和如之往生西方极乐,和她十八年来受持《金刚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希望各位在念佛号之余,也能抽出一些时间来念《金刚经》,甚至是其中的一小段,初时念,不懂没关系,日子久了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意义,进而和阿弥陀佛的悲心相应。

各位,我们既然来到娑婆世界,有生就会有死,对死我们不要害怕。死的只是我们的躯体而已,我们的神识并不会死的。就像我三月三十日离开纽约那天早上,纽约地区下大雪,庄严寺成了一片雪白世界,我坐上飞机睡了一觉,醒来便到了加州,出了飞机迎接我的是蔚蓝的晴空,各位想想,这和我们从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又有什么两样呢?所以在别人的眼中这个人已经死了,但是在自己的观念中,并没有死,而是在刹那之间,这个世界换成另外一个世界的影像而已。西方极乐世界虽然相距十万亿国土,事实上就在您自己的心中。只要您的心念一转,西方极乐国土就在您眼前。

各位,我个人五十多年来,学了各式各样的法门,很惭愧都没有什么成就,不过我的一点经验可以贡献给各位的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您修密也好,修净土也好,学禅也好,看个人的根基和因缘而定,只要您保持一个悲心,悲心就是您的本性。如何把您的悲心增大才是最重要的,如此,您会逐渐地感受到,这个世界就是清净的庄严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也许有一天,当您睁开眼睛的时候,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在您的眼前。所以我衷诚的恭祝各位,迟迟早早,总有一天,当您睁开眼睛的时候,就看到庄严美丽的西方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及清净大海众菩萨。谢谢各位。

篇2:金刚经是讲修福德经典

金刚经是讲修福德经典

如果听到大道,真不容易。佛法有八万四千旁门、偏门。这说明你要遇到正门,确实不容易。正门只有一个,而旁门有八万四千。比如金刚经来讲,金刚经中是讲什么?很多人一说佛教,就说是空、虚幻,是无相。是真的吗?比如金刚经有个句子,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比如不住相而行布施,或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从无我相开始讲,金刚经到底要不要我相。

有人一学佛,就什么都空了,认为无我相,就是没有我的存在。很多讲法的都这么讲,没有一个我的存在,比如鼻子不是我,眼睛不是我,色身不是我,受想行识都不是我,所以找不出一个我出来,所以叫无我。这个解释,大错特错了。要是按照这个方式修,就成外道了。

无我相,这句话重在讲我相的重要。好比说,你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情,然后不执着它。大家去思维,这个话,你做事情重要不重要?一定重要。我做事情,是为了做好,怎么样能做到最高最好,就是以先认真做,做完后还要不执着它的方法来做事情。这叫无我相。

其实很多法师都有开悟的诵。像虚云老和尚等大德,他们建庙,建完了就走人,一点都不执着。这就是他们开悟的做法。认认真真按照规矩来做事,做完了,就不执着它。这就是讲无我相。先好好修好这个我相,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都要去修,修得功德圆满,法相庄严后,又不执着于自己的法相庄严功德圆满。这叫无我相。

慈航法师临终前讲,空花水月道场,时时刻刻建好,若有一人未度,自己切莫逃了。这也是金刚经的境界。道场要时时刻刻建好,是为了度化众生,但不要执着,要当成空花水月来看。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建道场,第二步,不执着。不能颠倒了。开口闭口谈看破放下的,其实是断灭空,因为阴德不够,魔王就会让他误解佛法。

所以大家去看金刚经,根本都是讲有,不是空。讲行善积德,持戒修福,讲法,不是讲空啊。处处讲有啊,只是它是妙有而已,没有金刚经的有,是不妙的有,有了金刚经的有,是妙有。

有个人,建了庙,往生前就梦到有人抬着大轿子,请他去当官,原来是去当土地神去了。因为他也持戒修福,但没有金刚经的不执着的智慧,所以就执着他的福报去了。

如果要修行,培养福报,那就多念金刚经,越多越好。不要被迷惑,说金刚经讲空啦。所以你看很多出家人,什么都不要的,都不顾,但至少顾度众生。否则都是假的。做人必须要提起做一样东西。

在金刚经中,还有几点要明白的。第一是功德和福德与七宝代表的钱财有什么区别。如果混同起来,那就看不懂金刚经了。

功德是内修内证来的,好比一个人修,也能内证出自己的功德本性。但福德不一样,福德是外求努力来的,福德是用跟众生结缘,修六度万行来的。所以念经可以内证自己的功德,而修种种跟他人有关的善行,是完成自己的福德。

福报和福德也不同。福报是福德的果报,就是相。你要怎么证明你的福德,从相就可以看出来了。佛陀的三十二相指的是福德的相,也是叫福德果报。比如一个人声音很好,叫福报。为什么有这个好的声音,因为他有谦卑的福德。所以才有这个相。福报和福德是可以损的,而功德是损不掉的。就像人的佛性,是功德,每个人都一样,所以损了。从功德上讲,每个人都平等。从福德上讲,人是不能平等的,因为每个人福德不同。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用语有问题,你根本很难明白修行的真相。比如修功德,这句话对不对?不对啊。功德是你自己有的,你只有能看到就好。只能说挖掘你的功德宝箱。讲修福田、福德,那是对的。普贤十大愿之一,广修供养,是修供养,供养是福报的东西。随喜功德,每个人的功德在挖掘,只是你挖掘得多,他挖掘得少,但是大家都在挖掘。所以要随喜。如果把这功德、福德、福报布施七宝讲清楚了,你再去看金刚经,应该有头绪。

拓展阅读:《金刚经》主要内容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篇3:金刚经福德

金刚经福德

如果听到大道,真不容易。佛法有八万四千旁门、偏门。这说明你要遇到正门,确实不容易。正门只有一个,而旁门有八万四千。比如金刚经来讲,金刚经中是讲什么?很多人一说佛教,就说是空、虚幻,是无相。是真的吗?比如金刚经有个句子,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比如不住相而行布施,或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从无我相开始讲,金刚经到底要不要我相。

有人一学佛,就什么都空了,认为无我相,就是没有我的存在。很多讲法的都这么讲,没有一个我的存在,比如鼻子不是我,眼睛不是我,色身不是我,受想行识都不是我,所以找不出一个我出来,所以叫无我。这个解释,大错特错了。要是按照这个方式修,就成外道了。

无我相,这句话重在讲我相的重要。好比说,你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情,然后不执着它。大家去思维,这个话,你做事情重要不重要?一定重要。我做事情,是为了做好,怎么样能做到最高最好,就是以先认真做,做完后还要不执着它的方法来做事情。这叫无我相。

其实很多法师都有开悟的诵。像虚云老和尚等大德,他们建庙,建完了就走人,一点都不执着。这就是他们开悟的做法。认认真真按照规矩来做事,做完了,就不执着它。这就是讲无我相。先好好修好这个我相,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都要去修,修得功德圆满,法相庄严后,又不执着于自己的法相庄严功德圆满。这叫无我相。

慈航法师临终前讲,空花水月道场,时时刻刻建好,若有一人未度,自己切莫逃了。这也是金刚经的境界。道场要时时刻刻建好,是为了度化众生,但不要执着,要当成空花水月来看。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建道场,第二步,不执着。不能颠倒了。开口闭口谈看破放下的,其实是断灭空,因为阴德不够,魔王就会让他误解佛法。

所以大家去看金刚经,根本都是讲有,不是空。讲行善积德,持戒修福,讲法,不是讲空啊。处处讲有啊,只是它是妙有而已,没有金刚经的有,是不妙的有,有了金刚经的有,是妙有。

有个人,建了庙,往生前就梦到有人抬着大轿子,请他去当官,原来是去当土地神去了。因为他也持戒修福,但没有金刚经的不执着的智慧,所以就执着他的福报去了。

如果要修行,培养福报,那就多念金刚经,越多越好。不要被迷惑,说金刚经讲空啦。所以你看很多出家人,什么都不要的,都不顾,但至少顾度众生。否则都是假的。做人必须要提起做一样东西。

在金刚经中,还有几点要明白的。第一是功德和福德与七宝代表的.钱财有什么区别。如果混同起来,那就看不懂金刚经了。

功德是内修内证来的,好比一个人修,也能内证出自己的功德本性。但福德不一样,福德是外求努力来的,福德是用跟众生结缘,修六度万行来的。所以念经可以内证自己的功德,而修种种跟他人有关的善行,是完成自己的福德。

福报和福德也不同。福报是福德的果报,就是相。你要怎么证明你的福德,从相就可以看出来了。佛陀的三十二相指的是福德的相,也是叫福德果报。比如一个人声音很好,叫福报。为什么有这个好的声音,因为他有谦卑的福德。所以才有这个相。福报和福德是可以损的,而功德是损不掉的。就像人的佛性,是功德,每个人都一样,所以损了。从功德上讲,每个人都平等。从福德上讲,人是不能平等的,因为每个人福德不同。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用语有问题,你根本很难明白修行的真相。比如修功德,这句话对不对?不对啊。功德是你自己有的,你只有能看到就好。只能说挖掘你的功德宝箱。讲修福田、福德,那是对的。普贤十大愿之一,广修供养,是修供养,供养是福报的东西。随喜功德,每个人的功德在挖掘,只是你挖掘得多,他挖掘得少,但是大家都在挖掘。所以要随喜。如果把这功德、福德、福报布施七宝讲清楚了,你再去看金刚经,应该有头绪。

拓展阅读:读金刚经的好处

明朝正德年间有位皮匠叫严江,平日喜欢持诵《金刚经》。中年时,常去寺庙担柴做饭,更加精进修持《金刚经》,声声不绝地念阿弥陀佛圣号。到了六十多岁,忽然有一个月不吃饭,每天只喝一点水,没有饥饿的感觉,身体亦无有痛苦。他向别人说:“现在我的身心没有一点痛苦,非常快乐。”并清楚地讲出圆寂的时间。圆寂那天,劝告别人此经不可思议功德,要经常念诵。之后沐浴更衣,金刚跏趺坐,安祥圆寂了。遗体进行荼毗时,出现了许多舍利子,舌头犹如金刚石般烧不坏,成为坚固舍利,用手敲时发出锵锵的声音。

获得人身

《楗椎经》云:“为示讲法时,击鼓敲楗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甚至旁生听闻佛法亦获得极大利益。如世亲论师的弟子安慧,前世作鸽子时经常听世亲论师背诵般若经,死后获得人身,转生王族,依止世亲论师终成为班智达。《极乐愿文》中讲:乃至旁生以上人类以下,凡是聪明伶俐具有智慧者都是因往昔听闻过一句以上的佛法而得来。历史上记载了极多旁生听闻佛经,获得人身的公案。

唐朝贞观年,并州石壁寺有位明度法师,平日参禅,喜欢持诵《金刚经》、《妙法莲华经》。有一对鸽子生活在殿堂的梁柱上,还孵出两只小鸽子,法师常用剩饭喂养它们,每天念《金刚经》发愿祝祷:“以我诵经的功德力,希望小鸽子脱离痛苦的恶趣,获得人身。”小鸽子逐渐长大。有一天,它们学起飞时,一同掉在地上死了。明度十分感叹,一边念《金刚经》为他们超度,一边将尸体埋葬。十天后明度梦见两个小孩对他说:“我们以宿世的罪业转为鸽子时,每天听师父诵《金刚经》,依此功德力,现在获得人身,在南方距离此地十里某家投生,非常感谢。”做了这样希有之梦。

十个月以后,明度按所说的地址寻找,果然在某家生了一对孪生兄弟,咕咕噜噜的哭声就象鸽子在叫,他喊一声:“鸽儿”两个婴儿应声回头。一年以后,鸽子的习气没有了,开始学习人语。

降伏湖神

降伏是瑜伽士慈悲之心调化恶劣众生的殊胜方便法。如今时代,有许多人误解降伏法的含义,妄图以嗔恨心诵持猛咒制伏邪魔,这种南辕北辙的修法显然不合理,若深明教义,依法如理而行,生起慈悲心,至心念诵《金刚经》即可降伏一切鬼神。

在晋朝时,扬州江畔有一坐亭湖神庙,传说湖神嗔心很大,非常凶恶,若有众生接近此地立即葬命,若是空中飞禽飞到此地上空便坠落于地,附近的众生无不畏惧。当时有一位修持多年密咒的僧人,能降伏种种邪魔。他来到亭湖庙,摆设降伏用的法器食子,准备诵咒诛伏湖神,不料忽然暴死。他的上师得知弟子死亡的消息,非常忿怒,立即赶到亭湖庙作法,湖神的嗔心入于他的心间,使他的头裂碎,脑浆四溢,也暴尸于此地。

与两位密咒师同住一寺的小沙弥,平日专持《金刚经》。听说师徒二人先后被湖神害死,便决定降伏此非人。师兄弟们都很担心他会死于非命,劝阻再三,然而沙弥意愿已定。他来到亭湖神庙开始诵经,不久见到一个身如山一样的怪物,眼光如电、青面獠牙、狰狞恐怖,还不时现出种种神变,众多虾头龟面的兵卒,手持利刃口出怪声,张牙舞爪,声势浩荡地来到小沙弥面前。但是小沙弥却神色泰然,诵经的声音越来越大,张牙舞爪的兵卒听到后无不抱头鼠窜。此时怪物变得乖乖的,右膝着地,双手合掌恭恭敬敬聆听法音。沙弥念完经,问道:“你是何怪物,长得如此凶相?”湖神回答说:“我是湖神,因前世业力而感召今生恶报。”沙弥疑惑地问:“为何两位法师都被你杀害,而你在我面前却如此恭敬呢?”湖神说:“想以嗔恨心降伏我,因而杀害他们。而您诵经威德力超胜我的魔威,所以恭敬听经,愿忏悔恶业早日获得人身。”说完向沙弥顶礼而去。

第二天清晨小沙弥就回到寺院。大家惊奇地问他是否降伏湖神,他将全部经过告诉他们,大家无不欢喜赞叹《金刚经》的威德力不可思议。此事传遍了远近,凡听到的人都合掌赞叹生起信心,发心念诵的人越来越多。

篇4:金刚经与增加福德

金刚经与增加福德

一般人误解金刚经,以为金刚经只是讲空,讲无相。我觉得金刚经相反的,讲到都是不执着的有相。讲的是有,却不执着有。不是讲无,讲空。

比如金刚经有个语言模式,就是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这里头金刚经要表达什么,比如我说行一切善法,即非行善法,是名行善法。这里头重点要表达的,其实是行一切善法。所以金刚经有四个字,很重要,就是持戒修福。

世间人持戒修福会执着于相,就产生痛苦,所以金刚经就告诉人,要持戒修福,但又不执着修福的相,痛苦就没有了。好比一个人做了善事,念念不忘,看不破放不下自己的善事,反而徒增痛苦。但金刚经说,你要去做善法,而又要不执着。这就是金刚经的智慧。

金刚经是一部福德的经。佛经浩瀚如海,能被古人常念诵,当成福德经来念的,就两部,一部是金刚经,一部是法华经。为什么叫福德经。比如人间求子、超度相当于福报给鬼道众生,或者求智慧,乃至世俗的冤枉。世俗福报不足,要怎么办?就是念金刚经和法华经来求世俗的福报。所以被称为福德经。

现在在民间也有这个习俗,念多少部金刚经给往生的人。民间也有很多,有些亡魂福报不够,无法去投胎,在地狱受苦,家属请出家人念金刚经,他就超升了,离开地府,或者去投胎了。所以是一部福德的经。大家不要小看。

很多人要学佛,福德不够,没有时间环境,想要念经又抽不出时间,这就是修行业障,福德不足。你可以去念金刚经来回向,让你事业顺利一些,家庭安乐一些,就有时间来修行。人间有种种的求不得苦,比如求子,有些人很有钱,但就是求不到孩子,很苦恼,这也是业障相,念金刚经也可以的。

还有个延寿的,有些人年轻得病,几乎要死去,这就是福报不足,或者生前消耗太多福报。你又拿不出钱来供养,那怎么办?念金刚经一千部,延长寿命是有可能的。有人就问,为什么能保证一千部金刚经就能延长。因为要对金刚经有信心是不容易的,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一千部。要念经,要有善根,要识字,才可以。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完成一千部一定能延长寿命。寿命长也是一种福报,金刚经就是增长福报的经典。

求子也可以靠金刚经,孩子也是一个人的福报。婚姻也一样。现在很多人婚姻不顺,造了很多感情的'恶业,念金刚经,第一来还过去的感情的恶业,第二增长婚姻的福报,就可以让婚姻能顺利。要有这个信心。

以前祖师念金刚经都能开悟,出世间的福报是很难求,靠金刚经的力量都能求。更何况世间的福报。那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说什么:我都不懂金刚经的意思,我念有什么用?这个讲法是歪理。首先佛经是佛自性的流露,是本性流露出来的。而你的懂,是靠大脑的思维,那是不对的。大脑无法思维自性的东西。所以你尽管去念,念了悟道一句,那一句就是你的宝贝。不是靠讲解懂了。我们现在大家都喜欢思维,用在大脑思维上。金刚经不可思议,就表现在你要去悟。大家要对金刚经有信心,可以去看历代的金刚经感应录。

拓展阅读:金刚经感应录

唐时,高纸,是隋朝仆射(官名)高颖的孙子。龙朔二年,他出长安(今西安)顺义门,忽然碰到二人骑马来,说:“王召你去。”高纸不肯去,也不知道这两人是阴间的鬼差,就策马避开他们,又被追赶挟拥。高纸有个哥哥,在化度寺为僧,他就想到寺里去,鬼差遮门拦阻他。高纸就打了鬼差一拳。鬼差发怒,就把他拽落马下,昏死过去。僧人把他拖入寺院他哥哥那里,第二天早晨他才苏醒过来,说:“起初,随两位鬼使去见阎王,阎王说:‘你还不该来,因曾经毁谤佛法,且令你活着时先受刑罚。’命令左右人拔他舌头,用犁来耕,但都没受伤。阎王问主吏什么缘故,主吏说:‘这人曾念《金刚经》。’阎王称好,就下令放还。”高纸从此后专以念《金刚经》为事。《报应记》

唐时,姚待,为母亲写《金刚经》百部。有个屠夫李回奴,请回去一部,烧香供养。回奴死后,有人在阴间见到他,枷锁自脱,往生善道去了。《太平广记》

唐时,宋义伦,暴死三天后复活,说:“我被追拿去见阎王。阎王说:‘你曾杀狗、兔、鸽,寿命将尽。但你念诵《金刚经》,不但可以灭罪,更应延寿。以后不要再吃酒肉,一心持经。”于是放他还阳。《太平广记》

唐朝龙朔元年,洛州(今河南洛阳)景福寺比丘尼修行。房中有位侍童伍五娘死了,就为她设了灵位。过了一个多月,伍五娘的姐弟,在半夜里忽然听到灵位上有呻吟声,问她,她回答说:“我活着时,曾在寺庙里吃肉,又曾经杀一只螃蟹用来涂疮。现在进了刀林地狱,肉中有折刀七把,请取我身上的衣服,为我作功德。”去看她床上,有很多脓血,大殓的衣服还在。于是为她书写《金刚经》。每写一卷,灵位上就出声报告:“已拔出一把刀。”共写了七卷,灵位上才说:“七把刀都出来了。今蒙福业,就要去投生了。”《冥报记》

唐时,河南节度使吴少阳,看见一位驿差,走路时脚不沾地,就问他为什么能这样。驿差回答说:“我叫全信,素食三十年,每天念诵《金刚经》三卷。”吴取出三百六十两银子,将他所诵的《金刚经》买下来。全信接了银子,吴就看见他的脚不能离地了。后来,吴患病,阴差来捉拿他,一位金刚神呵叱阴差说:“这人买有《金刚经》功,不得捆绑。”鬼卒跪下答应。吴醒来告诉妻子:“我在生时,不持斋,罪业非常大,侥幸过去曾经买下全信的经书,罪减轻一半。你们应该马上奉持,以免以后后悔。”《金刚持验》

宋时,冯察院(察院,官名),二十八岁时,曾上奏章。夜晚,被追拿到阴间,阎王斥责他说:“你一直持诵《金刚经》,寿命本该到九十多岁,官做到枢府。因为这个奏章不利于民,应该断禄、减寿。”冯哀求放还,诵经行善,以忏悔前罪。阎王答允放还,于是苏醒。后来,他果然做了宰相,寿到九十八岁。《证果录》

宋时,泗州(今安徽泗县)的赵璧,赴京参加科举考试期间,妻子李氏死亡。赵璧考试及第,回到家乡,看见亡妻在路边哀告他说:“我在生时,杀害物命,经常用酒醉螃蟹吃,冥司罚我在蟹山地狱,群蟹钳咬我。又因生前不珍惜饭粥、羹汤、茶酒,累积到五石九斗七升五合,使我减寿命一纪(十二年),又遭受三七大地狱苦。又命令狱卒监督我卖酒,每当无常鬼追到亡魂,就在我身上刺血,刺足原来的数量,把我投进其他地狱。冥司非常敬重《金刚经》,求你为我书写七卷,便可救拔我地狱的苦难。”赵璧到家,就为她写经。刚写完两卷,他到妻子坟上,一位老翁自称是山神,告诉他说:“李氏承你写经的力量,已经超生了。”《金刚感应》

明时,袁宏道的母亲龚氏,每天念诵《金刚经》。一天,诵经将到一半,房梁上垂下一只巨大的蜘蛛,绕经数圈,伏住不动。当念诵到六如偈时,蜘蛛蠕动,像行礼叩拜的样子。念完经再看,大蜘蛛已经死去了。《金刚新异录》

篇5:《金刚经》的福德

《金刚经》的福德

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出现18个福德,8个功德。大凡提到善男子、善女人的布施,他都用福德;凡是说对《金刚经》信心清净、受持读诵,就用功德。

譬如里面“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讲的是功德。

还有,“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这用的都是功德。

再如,“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这就是福德了。

拓展阅读:《金刚经》大义

说起《金刚经》,就一定要知道还有那浩瀚的,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宣讲经过了漫长的二十二年时间,前后在四个地方,分了十六会进行。这段时间在历史上也被称作佛陀的二转*轮时期。“般若”被喻为佛教的三乘之母,是佛教里成就无上佛果的独特智慧。《金刚经》便是取自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

《金刚经》在我国共有六种汉译本,这些译者分别是姚秦的鸠摩罗什法师、元魏的菩提流支法师、陈朝的真谛法师、随朝的笈多法师、唐朝的玄奘法师和唐朝的义净法师这六位三藏法师。如今流通最广的,也就是大家经常念诵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因为他的翻译,行文优美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被广大信众所喜爱。

《金刚经》的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唐玄奘法师的译本中还加有“能断”两个字,用来比喻般若的坚韧锋利,势不可挡。而“金刚”两个字则比喻般若的坚固永恒,和完美至极。

整部《金刚经》是在慧命须菩提尊者和释迦牟尼佛的问答对白中展开的。我经过这些年的研读,发现《金刚经》的义理主要是围绕着两条线索而逐层展开的。第一条,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对须菩提所提问题的直接正面回答,也就是菩萨的用心和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第二条线索是从侧面分析,我们和菩萨、和佛存在着差距,原因何在。

我们先说这第一条线索,既然是对问题的回答,那就让我们先温习一下,须菩提尊者到底在一开始问了什么,这很重要。须菩提问的意思是这样的,因为他看到,诸佛如来非常重视,也经常赞叹所有的菩萨们,所以,他现在要代表所有声闻缘觉乘的修行人,包括凡夫的修行人,请求佛陀进一步详细开示,菩萨的用心和行持究竟有什么样的与众不同,这也就是经中所言,“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这个核心问题和对它的回答就是整部《金刚经》的'灵魂所在。这个问题前后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在第二分和第十七分中。

紧接着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在第三分和第四分中立刻就给予了明确而简捷的答复。第三分中佛是这样回答的,“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无量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在第四分又是这样回答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们看,第三分和第四分的这两种方式的回答,其实说到底是一个意思。第三分先说菩萨发起度众生的无量善行,再说他们无众生实度的不住于相;第四分则是先说菩萨的不住于相,再说他们同时会行布施等一切善法。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心不住相和行度众生的善法这两大要素的同时具备,是菩萨心和菩萨行的根本特征。换而言之,也只有菩萨才能够做到,既消灭了一切妄念有相,身口意不再发起任何妄想妄行;同时,他又不会懈怠,而表现出孜孜不倦、马不停蹄地为度众生而做着种种善法。

为了进一步说明菩萨的这个特点,我们来把菩萨和其他的修行人之间做一个简要的对比。先说凡夫修行者,虽然也在遮止恶行,努力地做着各种善法,但是他们并没有通达无我真义,所以,不论他们是为了得福报,为了高兴,还是为了成佛,他们刹那刹那的起心动念都还没有摆脱受妄念的支配,都还属于有为法中的修行。

再看声闻缘觉乘中那些悟了道的圣人,他们通过定慧的修持,证悟了空性,也就是心不住相的另一种说法。但他们了解的空性并不彻底,也只是刚刚好把三界六道、这凡夫生命世界中存在的所有精神和物质现象空掉了,所以,他们可以不来这里投胎了。他们是佛法的受益者,但路还远远没有走完。要知道,小学毕了业和真正考上博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同样,出离了六道轮回,和最后的真正成佛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总之,他们是初步地达到了不住相的境界,但却没有发起度众生的善行。可见,还是只有菩萨才会既不住于一切相,又全力以赴地为度众生而做着一切善法。

除了第三分和第四分,在后面的经文中,佛也重复做了几次回答。在第十分中有:“须菩提,诸菩萨摩阿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第十四分中有:“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生无所住心。”“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心不住色布施。”“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在第二十三分中有“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围绕着本经两次提出的“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作的正面回答。不难看出,菩萨以通达无我真义在积极地做着红尘中的度生事业,这便是菩萨心灵的真实写照。

那么,一开始我们说到《金刚经》还有第二条线索,那就是,我们不能够像菩萨一样堪称佛子,直接成佛,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第五分中有很关键的这样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不要小看这一句话呀,这里说的可是见真如来啊!也就是说的真实意义上的成佛啊!那反过来说,如果修不到成佛,那就一定是因为没有见诸相非相,或者是虽然非了相,但非得不够彻底。《金刚经》下来的内容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在讲这个道理。从第五分到第十分,对我们用全部身心皈依的佛法僧三宝进行了逐次破解。第五分有“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是破的我们意识中的佛的圆满身相。第六分中有,“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第七分中有,“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第八分中有,“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三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的佛法那固有的法相。下来的第九分是破除了声闻乘中,从须陀洹到阿罗汉的各个圣贤果位的实有存在;第十分是破除了大乘中菩萨果位的实有存在。这两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实有的僧宝相。至此,由佛法僧三宝构建的圣教体系被驳斥一空。可见,不论是凡是圣,只要有一相留存在心中,都无法得见真如来啊!所以,在这条菩提道上,先依法而行,最后离法所见,方是真见啊! 正所谓,无驻足处且驻足,方能得到般若妙趣的真传啊!

总的来说,《金刚经》中的否定词语出现了百余次之多,不是“非”字,就是“无”字、“不”字和“否”字。还有“佛说何物,即非何物,是名为何物”,这样结构的句子共出现了二十多次,也都是围绕着“诸相非相”这个总的原理而展开的例证说明,而这些非相的假名,则只是佛菩萨们自在游戏于凡夫水月坛场之中的方便罢了。《金刚经》的高妙之处便在于不以高法而自居,任何虚虚实实,有有无无的道理,甚至包括佛法真理的本身,在这里也都没有了落脚之处,所以才得以深谙三世诸佛那不可思议的深远意境。

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金刚经》义理的两条主要线索。第一个是正面回答须菩提所提出的问题,告诉我们菩萨是怎样用心、生心和修行的;第二个是从侧面说,如果不能像菩萨一样心不住相而行一切救度众生的善法,那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将破相进行到底,没有将最后的空相也破掉,所以罗汉们就不能够天大地大地行动起来,就不能证得十方圆满清净的无余涅槃。

篇6:《金刚经》不可思议福德

《金刚经》不可思议福德

《金刚经》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断除烦恼。住相能引起烦恼,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纪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读诵这部经的人很多,可是我们往往念过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样,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心里存著阿弥陀佛普度众生不可思议的无边功德?我想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弥陀佛普渡众生的不可思议无边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弥陀佛相应,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如此,念经也如此,所以如果我们念《金刚经》时,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刚经》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刚经》里讲的道理相应,更能得到好处。

【《金刚经》的功德】这个题目,说得完整一点,应该是「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所谓「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进一步,换句话说,了解了一个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诚心接受,这是「受」的意义。「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应用在曰常生活上。所以受持《金刚经》,简单的说,就是明白了解《金刚经》的道理,有了信心,诚心接受,而且忆念不忘,能用在曰常生活上,这样才可以叫「受持」。这样的受持读诵,或为他人解说,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经文,经中一再地说「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即使是一小段,几句经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难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细心、非常慈悲的老师,他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容纳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刚经》有这么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别在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若具说者」就是说,我如果将这种功德统统讲出来,或者有人听了,心里会起狂乱,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毁谤,造意业、口业,这样反而害了这个人,所以佛说,我实在还没有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在《金刚经》里统统讲出来哩!

那么,佛在《金刚经》里已经讲出来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几种譬喻说明。首先拿布施七宝的福德来比较。「七宝」简单的说,就是金银珍宝。「布施」就是帮助他人。「七宝布施」是拿金银珍宝来帮助他人。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福德大不大呀?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现在的天文学家说的「银河系里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装满了这许多世界的珍宝来帮助人,这样的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佛又说:倘若另外有一个人,他受持《金刚经》,甚至只拿一小段,或几句经文,解释给别人听,这个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个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帮助别人的福德更大,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

再看经文,佛用恒河的沙做比喻,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河中的沙很细,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说如果我们有像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再把这许多恒河的沙加起来,这么大的数目,如果装满了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你说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那真是大得无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说,倘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希望各位听到这里,不要怀疑不信,心即狂乱,因为佛是不说谎话的。各位请想一想,佛如果将福德说得小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又何必骗我们?所以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实在是非常大的。

不仅如上所说,在《金刚经》的最后一段,佛用无量阿僧祇世界来比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无数」之意。换句话说,是拿无量无数的世界的金银珍宝来助人,这样的福德,还不及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的.福德。

佛在《金刚经》里又说,他从前还未成佛,在然灯佛给他授记之前,他曾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的佛,没有漏失过一位。照理来说,他供养了这么多的佛,其功德应该是大得无法想像,可是佛说,他供养了这么多(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佛的功德,还不及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听到这里,千万不要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佛就是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错失良机,所以在《金刚经》里,非常恳切地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以他自己亲证的经验,知道《金刚经》的功德是这么大,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些后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的功德,不要浪费宝贵难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强调《金刚经》的福报功德。其实《金刚经》的福德,还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做一比较。

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佛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断地布施了无量百千万亿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还不及另外一个人,他一听到《金刚经》,就生起信心,并且相信《金刚经》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况他相信了后又能书写,能念,能受持,能为他人解释。所以佛做了一结论,他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金刚经》是佛在般若法会上讲的。般若是佛亲证的空性体验,是不著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刚经》中,这样一再强调受持解说《金刚经》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细心体会其中的含义。

下面讲一个「罗汉托空钵」的故事,来结束这段「《金刚经》的功德」。

从前印度有一个罗汉,这个罗汉依印度的规矩,每天都要出去托钵,就是拿个大碗,沿街去讨东西吃。这天,他走了很多的路还未讨到东西,钵里还是空空的,他走到王宫的门口,看见一只大象,满身挂满了珍珠璎珞,显然已吃得饱饱地,站在王宫的门口。罗汉看了这只象,不禁心生感叹,他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他说我往世只注重修智慧,研究经典,但没有去修福德,所以虽然成了阿罗汉,却因没福报,所以今天没人供养我,我的钵里还是空空的。这只大象,他往世只晓得修福,没修智慧,所以今世是只象。可是他福报大,养在王宫里,吃得饱饱的,满身都挂满了璎珞珍宝,可是终究是只呆象。由此看来「福慧双修」实在十分重要,而受持《金刚经》,不但可以开智慧,还有不可思议的福德。

篇7:受持《金刚经》福德

受持《金刚经》福德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纪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读诵这部经的人很多,可是我们往往念过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样,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心里存著阿弥陀佛普度众生不可思议的无边功德?我想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弥陀佛普渡众生的不可思议无边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弥陀佛相应,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如此,念经也如此,所以如果我们念《金刚经》时,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刚经》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刚经》里讲的道理相应,更能得到好处。

【《金刚经》的功德】这个题目,说得完整一点,应该是「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所谓「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进一步,换句话说,了解了一个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诚心接受,这是「受」的意义。「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应用在曰常生活上。所以受持《金刚经》,简单的说,就是明白了解《金刚经》的道理,有了信心,诚心接受,而且忆念不忘,能用在曰常生活上,这样才可以叫「受持」。这样的受持读诵,或为他人解说,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经文,经中一再地说「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即使是一小段,几句经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难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细心、非常慈悲的老师,他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容纳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刚经》有这么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别在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若具说者」就是说,我如果将这种功德统统讲出来,或者有人听了,心里会起狂乱,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毁谤,造意业、口业,这样反而害了这个人,所以佛说,我实在还没有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在《金刚经》里统统讲出来哩!

那么,佛在《金刚经》里已经讲出来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几种譬喻说明。首先拿布施七宝的福德来比较。「七宝」简单的说,就是金银珍宝。「布施」就是帮助他人。「七宝布施」是拿金银珍宝来帮助他人。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福德大不大呀?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现在的天文学家说的「银河系里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装满了这许多世界的珍宝来帮助人,这样的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佛又说:倘若另外有一个人,他受持《金刚经》,甚至只拿一小段,或几句经文,解释给别人听,这个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个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帮助别人的福德更大,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

再看经文,佛用恒河的沙做比喻,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河中的沙很细,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说如果我们有像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再把这许多恒河的沙加起来,这么大的数目,如果装满了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你说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那真是大得无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说,倘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希望各位听到这里,不要怀疑不信,心即狂乱,因为佛是不说谎话的。各位请想一想,佛如果将福德说得小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又何必骗我们?所以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实在是非常大的。

不仅如上所说,在《金刚经》的最后一段,佛用无量阿僧祇世界来比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无数」之意。换句话说,是拿无量无数的世界的金银珍宝来助人,这样的福德,还不及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的福德。

佛在《金刚经》里又说,他从前还未成佛,在然灯佛给他授记之前,他曾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的佛,没有漏失过一位。照理来说,他供养了这么多的佛,其功德应该是大得无法想像,可是佛说,他供养了这么多(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佛的功德,还不及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听到这里,千万不要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佛就是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错失良机,所以在《金刚经》里,非常恳切地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以他自己亲证的经验,知道《金刚经》的功德是这么大,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些后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的功德,不要浪费宝贵难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强调《金刚经》的福报功德。其实《金刚经》的福德,还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做一比较。

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佛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断地布施了无量百千万亿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还不及另外一个人,他一听到《金刚经》,就生起信心,并且相信《金刚经》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况他相信了后又能书写,能念,能受持,能为他人解释。所以佛做了一结论,他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金刚经》是佛在般若法会上讲的。般若是佛亲证的空性体验,是不著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刚经》中,这样一再强调受持解说《金刚经》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细心体会其中的含义。

下面讲一个「罗汉托空钵」的故事,来结束这段「《金刚经》的功德」。

从前印度有一个罗汉,这个罗汉依印度的规矩,每天都要出去托钵,就是拿个大碗,沿街去讨东西吃。这天,他走了很多的路还未讨到东西,钵里还是空空的,他走到王宫的门口,看见一只大象,满身挂满了珍珠璎珞,显然已吃得饱饱地,站在王宫的门口。罗汉看了这只象,不禁心生感叹,他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他说我往世只注重修智慧,研究经典,但没有去修福德,所以虽然成了阿罗汉,却因没福报,所以今天没人供养我,我的钵里还是空空的。这只大象,他往世只晓得修福,没修智慧,所以今世是只象。可是他福报大,养在王宫里,吃得饱饱的,满身都挂满了璎珞珍宝,可是终究是只呆象。由此看来「福慧双修」实在十分重要,而受持《金刚经》,不但可以开智慧,还有不可思议的福德。

拓展阅读:读《金刚经》的建议

最近在纽约大觉寺讲了两次‘如何读《金刚经》’,著重于字音及如何读断句子,好像颇得听众的欢迎。特别是初读《金刚经》的,发觉有许多地方,和他原先以为是对的并不相同。事后有人建议我应该将它写出来,也许有很多人会得到好处。其实,只要诚心诵经,念错几个字也没多大关系,各地方言就有许多不同,顶要紧的是掌握住经中的意义。又何况我所知有限,所谓对,也是主观的见解,不过能够满足几位同修的愿望,也是应该,所以就写出来,抛砖引玉,望能多得读者的指正,欢迎有新的意见。

中国的文字很美,包容性极大,古文不用标点,所以往往有各种不同的读法和解释。千余年来,因为抄写及印刷校对的不够精确,差异错误,在所难免。《金刚经》版本极多,各种版本有不同出入的地方,恐怕比任何经典都多,于是许多大德的注解,因为依据不同版本的经文,也可能颇有出入,有的地方,使读者莫知适从!譬如须菩提第一次所问的‘应云何住’,许多近代版本印成‘云何应住’,一字易位,影响极大。又如‘不’字,可有三种不同的读音及意义,也容易为人忽略。

依据我看了近二十种不同版本的结论,认为台湾大乘精舍印行的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校正本》为最合理,他参考了十一种版本的经文、注、疏、赞述,有敦煌石室发现的一千多年前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金刚经》(石刻)文,有九百多年前东传到日本再传回来中国的《金刚经注》,以及清朝乾隆时的《金刚经疏记汇编》等等,江居士的校正严谨,是值得介绍的。

这次即采用这本校正本作为蓝本,经文与目前的流通本,有多处不同。我建议读经大德参考大乘精舍所印江居士的校正本内的校勘记。另外,我依照下列二个原则,加以注音及简单的标点。

(一)一个字如有多种读音及意义的,则根据《辞海》加以注释。

(二)加入简单标点符号,并不采用校正本原有的标点。

很有趣的是,《金刚经》的前半部,似乎读音、句读等的问题比较多,后半部则很少。现在请各位逐字逐句的研读下去。如果觉得太长,不妨中途休息。如果能有一字一句合您的意的,就很不错了。

篇8:《金刚经》中的福德与功德

《金刚经》中的福德与功德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的不安定的烦恼因素。如何降伏烦恼呢?般若法门告诉我们,从通达空、无住入手。

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出现18个福德,8个功德。大凡提到善男子、善女人的布施,他都用福德;凡是说对《金刚经》信心清净、受持读诵,就用功德。

譬如里面“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讲的是功德。

还有,“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这用的都是功德。

再如,“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这就是福德了。

拓展阅读:金刚经解题

《金刚经》略称為《金刚般若经》,全名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属於《大般若经》裡的第九会。本经的说法者是释迦牟尼佛,请法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内容叙述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回答须菩提所提出的二十七个问题,全文共有五千餘字,藉由佛陀与弟子须菩提之间的`问答,而阐述一切法无我的道理。本经的要旨是要我们发无上菩提心,必得先将心降伏;成无上菩提果,必须心无所住。其主旨也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本部经在中国出现了六种译本:

1.姚秦三藏鳩摩罗什译(与玄奘译《大般若经》卷五七七「能断金刚分」同本异译)

2.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3.陈天竺三藏真諦译

4.隋代达磨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能断经)。

5.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6. 唐代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略称能断金刚经)。本经普遍流传於中国。

现有西藏译、蒙古译、满州译、英译、法译、德译,及日译等数种译本。梵本以义大利孔兹(Conze)出版者為最新版本。

本经的影响:

1.持诵本经得感应传说多。

2.惠能以本经為心印。六祖惠能由於闻说《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开茅塞。

3.本经对禪宗影响很大,為中国禪学开啟了歷久不衰的黄金时代。

4.对民间宗教与文史哲界影响深,高深的哲理,流畅的文字,可用来作為实践法门。

本经组织,在中国有四种分法為:

(一)梁昭明太子(梁武帝的太子)分為三十二分:现在我们诵经的时候,看到经文中有「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啟请分第二」……,一共有三十二分,是昭明太子所分的。

(二)罗什三藏法师的弟子僧肇法师之说:《金刚经》前半部,相当於昭明太子所分的第一分至第十六分,是说眾生空;后半部相当於第十七分到第三十二分,说的是身空、法空,也就是人无我、法无我,阐释证人无我进入涅槃,脱离生死成阿罗汉;证法无我即登大乘菩萨初地以上,虽入涅槃,但不出生死,在生死中自由自在度化眾生,这就是法无我。

(三)天臺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及三论宗的嘉祥大师之说:前后两部為重说重言,也就是前半部已经说过的话,后半部又重新演说了一次。

(四)印顺长老之说:採用《大智度论》裡的五种菩提心来分判全经,这五种是: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这种分法可能比较接近原貌,因為《金刚经》属於般若系统,而《大智度论》是就《般若经》第一品的序论来判定,所以这种分法比较合理。

篇9:持诵金刚经的福德

持诵金刚经的福德

禅门宗师,六祖慧能,在出家前为卖柴樵夫,一日因在市井街头偶然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因而启发佛性,于是他远赴千里之外去参拜五祖弘忍,其后五祖专为他讲《金刚经》,于是他豁然开悟。

古往今来,许多高僧大德及参禅学佛之人在《金刚经》中都获得珍贵体悟,即使不学佛的人,也能够在其中获得重要人生启迪。

《金刚经》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以大乘般若思想为核心,探讨解脱生命困惑的大智慧。从浅处说,《金刚经》解决的是人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从深处说,《金刚经》谈的是宇宙真理、时空真相等大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人类来说亦是极重要的。

正如《金刚经》中佛陀所说,持诵此经有极大福德。

“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佛告诉须菩提:无论是谁,若能随时随地宣讲这部经,就算只有四句偈,此处也是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的供养境,他们会像对佛塔寺庙一样恭敬。何况有人全部受持、读诵《金刚经》,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说了。须菩提,此人能成就最无上的稀有之法。如果有这部经典的地方,就是有佛在的地方,就应当像弟子尊重佛那样尊重这部经典。

被誉为“世界智者之顶饰”的世亲论师,曾把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获得广大福德;二、能行难做之事(将三千大千世界遍满七宝作布施,凡夫根本办不到,而念一遍《金刚经》,凡夫能够做得到,且福德超胜于彼);三、诸天恭敬;四、等同佛身。

持诵《金刚经》有广大福德,这是不可思议的缘起力所致。什么缘起力呢?因为这是佛陀的教言,若能依教奉行,做小小的善事也会得到极大的利益。《地藏经》中云:“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滴,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佛陀种性经》中也说:“于导师佛陀,虽做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持诵《金刚经》虽说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但其中所得的功德,却是无法衡量的。

在生活中修行,从每日一句《金刚经》开始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佛人,本来空前便利的知识获得,可以为我们学佛提供极好的条件。然而,正是这些纷繁杂乱的信息,又让我们不知道学佛应该从何处着手、修行应该从何处开始。

泛滥的心灵鸡汤对我们解脱烦恼并无多大益处,各种各样的教导言说又让我们愈加困惑。

如此这般,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去持诵佛教经典。从《金刚经》开始,哪怕每日只是持诵一句,对我们学习、修行也是有非凡意义的。

本着方便各位善友修学的初心,我们设计恭制了这部《金刚经》修福日历。

将5000多字的《金刚经》,析分为261句,日读一句《金刚经》,在点点滴滴中,学习、修行。

从实用角度讲,这本《金刚经》修福日历采用中国传统日历的形式呈现日历页,除公历、农历外,也特别为学佛者添加了佛教节日。其中,所有公历日期及传统节日,皆为古代书法碑帖集字。

柳公权、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傅山、雍正、金农、翁方纲……日历集录了历代书法名家书迹,每月以楷、行、草等书法形式,接力敬写《金刚经》经文。

除此之外,日历甄选精美佛教图画、雕刻、照片,融日历、文化、艺术读物为一体,带您领略充满魅力的中国佛教文化艺术。

同时,为了方便记录修行过程中每日的点滴心得,日历页底部也预留了书写记录空间。无论是每日抄录一句经文,或是记述一段感悟,都是一种珍贵的坚持。

佛法不离世间,修行不离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从每日一句《金刚经》开始,让心静下来。这不仅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修福,更是在修炼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的内心一天天变得更强大,让我们的生活从此变得大不同!

拓展阅读:读金刚经的好处

明朝正德年间有位皮匠叫严江,平日喜欢持诵《金刚经》。中年时,常去寺庙担柴做饭,更加精进修持《金刚经》,声声不绝地念阿弥陀佛圣号。到了六十多岁,忽然有一个月不吃饭,每天只喝一点水,没有饥饿的感觉,身体亦无有痛苦。他向别人说:“现在我的身心没有一点痛苦,非常快乐。”并清楚地讲出圆寂的时间。圆寂那天,劝告别人此经不可思议功德,要经常念诵。之后沐浴更衣,金刚跏趺坐,安祥圆寂了。遗体进行荼毗时,出现了许多舍利子,舌头犹如金刚石般烧不坏,成为坚固舍利,用手敲时发出锵锵的声音。

获得人身

《楗椎经》云:“为示讲法时,击鼓敲楗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甚至旁生听闻佛法亦获得极大利益。如世亲论师的弟子安慧,前世作鸽子时经常听世亲论师背诵般若经,死后获得人身,转生王族,依止世亲论师终成为班智达。《极乐愿文》中讲:乃至旁生以上人类以下,凡是聪明伶俐具有智慧者都是因往昔听闻过一句以上的佛法而得来。历史上记载了极多旁生听闻佛经,获得人身的公案。

唐朝贞观年,并州石壁寺有位明度法师,平日参禅,喜欢持诵《金刚经》、《妙法莲华经》。有一对鸽子生活在殿堂的梁柱上,还孵出两只小鸽子,法师常用剩饭喂养它们,每天念《金刚经》发愿祝祷:“以我诵经的功德力,希望小鸽子脱离痛苦的恶趣,获得人身。”小鸽子逐渐长大。有一天,它们学起飞时,一同掉在地上死了。明度十分感叹,一边念《金刚经》为他们超度,一边将尸体埋葬。十天后明度梦见两个小孩对他说:“我们以宿世的罪业转为鸽子时,每天听师父诵《金刚经》,依此功德力,现在获得人身,在南方距离此地十里某家投生,非常感谢。”做了这样希有之梦。

十个月以后,明度按所说的地址寻找,果然在某家生了一对孪生兄弟,咕咕噜噜的哭声就象鸽子在叫,他喊一声:“鸽儿”两个婴儿应声回头。一年以后,鸽子的习气没有了,开始学习人语。

降伏湖神

降伏是瑜伽士慈悲之心调化恶劣众生的殊胜方便法。如今时代,有许多人误解降伏法的含义,妄图以嗔恨心诵持猛咒制伏邪魔,这种南辕北辙的修法显然不合理,若深明教义,依法如理而行,生起慈悲心,至心念诵《金刚经》即可降伏一切鬼神。

在晋朝时,扬州江畔有一坐亭湖神庙,传说湖神嗔心很大,非常凶恶,若有众生接近此地立即葬命,若是空中飞禽飞到此地上空便坠落于地,附近的众生无不畏惧。当时有一位修持多年密咒的僧人,能降伏种种邪魔。他来到亭湖庙,摆设降伏用的法器食子,准备诵咒诛伏湖神,不料忽然暴死。他的上师得知弟子死亡的消息,非常忿怒,立即赶到亭湖庙作法,湖神的嗔心入于他的心间,使他的头裂碎,脑浆四溢,也暴尸于此地。

与两位密咒师同住一寺的小沙弥,平日专持《金刚经》。听说师徒二人先后被湖神害死,便决定降伏此非人。师兄弟们都很担心他会死于非命,劝阻再三,然而沙弥意愿已定。他来到亭湖神庙开始诵经,不久见到一个身如山一样的怪物,眼光如电、青面獠牙、狰狞恐怖,还不时现出种种神变,众多虾头龟面的兵卒,手持利刃口出怪声,张牙舞爪,声势浩荡地来到小沙弥面前。但是小沙弥却神色泰然,诵经的声音越来越大,张牙舞爪的兵卒听到后无不抱头鼠窜。此时怪物变得乖乖的,右膝着地,双手合掌恭恭敬敬聆听法音。沙弥念完经,问道:“你是何怪物,长得如此凶相?”湖神回答说:“我是湖神,因前世业力而感召今生恶报。”沙弥疑惑地问:“为何两位法师都被你杀害,而你在我面前却如此恭敬呢?”湖神说:“想以嗔恨心降伏我,因而杀害他们。而您诵经威德力超胜我的魔威,所以恭敬听经,愿忏悔恶业早日获得人身。”说完向沙弥顶礼而去。

第二天清晨小沙弥就回到寺院。大家惊奇地问他是否降伏湖神,他将全部经过告诉他们,大家无不欢喜赞叹《金刚经》的威德力不可思议。此事传遍了远近,凡听到的人都合掌赞叹生起信心,发心念诵的人越来越多。

往生净土

本经是诸佛的心髓,三乘圣者的如意源泉。《般若摄颂》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皆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不论修持哪一种法门皆应闻思般若教理,才能遣除相续中的恶见,树立正见奠定坚固的基础。上师法王如意宝说:“因为大般若空性的正见是大小乘显蜜一切佛法的基础……”由此可知依此经修持极为殊胜,尤为忏罪、往生之最胜法。

唐朝鄜州宝林寺比丘法藏,慈悲济人,精进修持佛法。于隋开皇十三年,买卖衣钵、佛像等物挣了一批钱,在洛交县苇城建造了一座寺院,有僧房二十余间,青砖硫璃瓦修建的宏伟大雄宝殿,一丈六尺高的观音像栩栩如生,倍及庄严,并且书写了八百卷的佛经。

唐武德二年,他身患重病,昏迷了一个月,见一身穿紫色衣服的金刚神手持一卷经,对他说:“你一生中建造寺院的功德很大,但买卖衣钵等造下严重的罪业,由于善恶掺杂,死后将堕入恶趣。若能发愿书写我手上这部《金刚经》,罪业就能消灭,病也会痊愈。”于是法藏发愿抄写此经,因为病情严重,便交代弟子说:“将衣钵卖掉,书写一百遍《金刚经》,施送一切僧俗读诵。”说完去世了。来到冥府,阎罗法王在高高的宝座上面严肃地问道:“师父,你一生作过哪些功德?”法藏比丘坦然地说:“建造塔寺,书写一百遍《金刚经》,送给一切僧俗读诵。”阎罗法王合掌说:“法师所作功德很大。”便命鬼卒拿取功德薄亲自查找,记录的功德与法藏比丘所说一致。阎罗法王欢喜赞叹地说:“希望法师返阳后精进修持《金刚经》,并劝大众读诵。”法藏比丘复活之后,昼夜六时精进,广泛弘扬此甚深经典,引导善男信女读诵授持。

法藏比丘九十九岁那年正月十五日,邀请很多净戒僧人书写《妙法莲华经》、《金刚经》。一生中所作的功德圆满,离开人间之际身体端坐而作偈:“今年九十九,看看无所有,更莫问如何,凭空打筋斗。”此时空中彩虹萦绕,花雨纷纭香气弥满,阿弥陀佛灿燃而现接引法藏比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金刚经与讲修福德】相关文章:

1.《金刚经》讲些什么

2.净空法师讲金刚经

3.金刚经译文与赏析

4.《金刚经》简介与主要内容

5.《金刚经》仪轨与作用

6.金刚经作用与简介

7.《金刚经》的功德与灵验

8.《金刚经》释题与经义

9.《金刚经》纲领与宗要

10.《金刚经》之义

下载word文档
《金刚经与讲修福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