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金刚经死而复苏故事

金刚经死而复苏故事

2022-08-22 08:23: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争取不生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金刚经死而复苏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金刚经死而复苏故事,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金刚经死而复苏故事

篇1:金刚经死而复苏故事

金刚经死而复苏故事

人死不能复活这是古今中外一致的公论,也是有生必有死的定律,任何人不能否认或推翻的。基督、天主两教的圣经上虽说信上帝的有死而复活的可能,但从耶稣降生以来,除耶稣外(据该教如此说),曾否有死而复活的事例,恕笔者见闻浅薄,不能奉告。

笔者不是因为奉佛,而捧佛教的场,替佛教吹嘘,信佛教的的确有很多死而复活的实证。这里因为是谈信佛而读金刚经的感应,不便旁引,在此言此,我们就来谈谈读经的感应罢!

湖北的公安(在沉陵县南)有一位学佛很有心得的小姐,谈起这位小姐,真是了不起,她姓王名叫从贵,她信佛的基本因素,固然是由于过去的培植,但也有她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她有一个传统的佛教家庭。所以她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以后,就受著佛化的沐染,眼所见,耳所闻,无非是经声佛像。在这种家庭里使她本来就纯洁的心灵上更增加了一份沉静和光明。

在唐朝时代,佛教的禅宗特盛,而禅宗所据以明心见性的经典是金刚经。例如六祖在采樵时听人诵金刚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忽有所感而舍俗出家。后来五祖为他讲经(金刚经)传法再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忽然大悟。所以在唐代无论在家出家,或男或女,莫不以读金刚经为恒课。王小姐生在这个时代,和这个家庭里,当然也不会例外。

她自幼跟父母学会了金刚经后,就每天持诵,从不间断。她在读诵之外,还研究金刚经上所讲的空理,并发誓永不嫁人,愿意跟慈爱的父母在家清修一辈子。父母有这样一个有志一同的好女儿,真是乐上心眼,从此更加疼爱。

俗语说:‘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谁知这个可爱的女儿,忽然暴毙,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她的父母心痛欲绝。当然王从贵的父母都是深通佛理,明因识果的,对于王从贵的突然暴死,知道必有前因,不过父母疼爱儿女,是人之常情罢了。

王从贵死后,父母在惨痛的心情下,把她埋葬了。在湖北的风俗,不论长幼男女,在安葬三日后,亲属必须‘省墓’,况且王从贵是父母疼爱的女儿,怎么不亲去‘省墓’呢?

大概因为浅葬的关系吧,父母正在墓前怆然凭吊之际,突然听到一种像病人呻吟的声音,‘奇怪!这声音从那里来的?’王从贵父母不约而同的自问著。

这声音不但是王从贵的父母听到,跟随来的家人也都听到,一个一个的脸上都有一种诧愕的表情。

王从贵的父母聚精会神的细察声音的来源,在详密的搜寻下,他发觉声音是从墓里发出的。‘怎么!难道我的女儿复活了吗?’王从贵的父亲带著惊疑的神情转过去对站在旁边的太太说。‘那也有可能的。’他不加犹豫的答。

凄清的呻吟似乎越来越紧,使王从贵的父母感到非常地紧张,毫不考虑地立即派人取铲掘墓,墓盖揭开后,证明呻吟声的确是来自他(她)们的爱女所睡的墓廓里。这时王从贵虽已死三日,但面貌如生,鼻间尚有些微气息。这一发现,使她的父母和家人无不喜形于色,于是由她的父母命人把她抬回家去。在父母细心地调护下,她不久就完全复原了。

据王从贵亲自告诉她的父母说:“她被几个像役吏似的差人带到冥官那里,冥官很客气的'对她说:‘你的寿数本来已到,因为你持经虔敬,功德殊胜,寿限增延,你还是回到你慈爱的父母那里去罢!’于是我就回来了。”

拓展阅读:帝王推崇《金刚经》

《金刚经》也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罗什首次携此经进入内地,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前后秦皇帝的发兵邀请。第一个汉文本的诞生也是在后秦皇帝姚兴的“甚见优宠”,甚至直接参与下译出的。

南朝梁时,昭明太子对《金刚经》进行研究,科判为三十二分,从而出现了至今仍然十分盛行的三十二分本。当时江南有大居士名傅翕,自号“善慧大士”,人称“傅大士”,信佛极为虔诚,精通三教典籍。因其孤傲清高,群臣很是不满,但虔信佛教的梁武帝却力排众议,遣使迎入宫内,请其讲《金刚经》。但大士刚一升座,便挥案一拍,随即下座,梁武帝愕然。宝志和尚告其大士讲经已毕,后来再请讲,大士索板升座,歌四十九颂便去。梁武帝遂题大士此颂于荆州寺四层阁上。《金刚经颂》历史上名气极大,惜后世多有假托附会之处,傅大士原旨颇有湮没。

太宗对《金刚经》也十分欣赏。据《慈恩传》记载,唐太宗曾专门就《金刚经》译文的完备与否询问过玄奘。玄奘回答说,鸠摩罗什译本就标题看缺少“能断”二字;就内容来看缺少“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服其心”三个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在两个颂中缺少后一颂;在说明一切有为法性空假有的九喻中缺少三喻。针对这种情况,太宗让玄奘根据带回的梵本重新翻译。玄奘译成后,直接呈奉太宗,太宗立即将新译本发布全国。

唐玄宗为推行三教并重政策,在各教中选出一部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亲自注释后颂布全国,其于儒教选的是《孝经》,于道教选的是《老子》,于佛教选的就是《金刚经》。他在注序中对《金刚经》的般若义理大加称扬,赞其“皆众妙门,可不美欤!”认为注释此经即可起到“弘奖风教”之作用。该注完成后,立即受到广大僧众的热烈欢迎,连连提出“表请”、“表贺”,文武百官在都城举行隆重的接经仪式,佛寺里也“设斋庆赞”。与此同时,又颁赐天下各馆,精写入藏,以图永恒。现已在北京房山石经中发现了昔日的玄宗释文。这是距京师千里之外的幽州百姓于注经后的七八年内刻就的,由此足见玄宗注释在当时影响之大和流传之广。那时长安青龙寺有一高僧名道氲,深通内外经论,玄宗朝应进士科,一举擢第。出家后奉玄宗敕撰《御注金刚经宣演》3卷,根据玄宗注义而敷宣其意,绎演其文。因假帝威,此作格外盛行,人称“青龙疏”,前往寺内听讲者常有数千人之多,一时间风靡神州。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下诏令禅宗太师宗泐、如玘为《金刚经》及《楞伽》、《心经》三经作注,颁行天下。

明成祖朱棣的《金刚经集注》更为有名,古今盛传不衰。在书中他高度评价《金刚经》说:“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空,见无相之相,指明虚妄,即梦幻泡影而可知;推极根源,与我人众寿而可见。诚诸佛传心之秘,大乘阐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见性之机括也。”如来所说此经,“大开方便,俾解粘而释缚,咸涤垢以离尘,出生死途,登菩提岸,转痴迷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 。所以,“是经之功德广矣,大矣。”

篇2:《金刚经》故事

当时有几百人出去追惠能,追到大庾岭。从黄梅到大庾岭要两个月,若不是想真杀他,追几天追不到就不会追了。但这些人都没回去,看上去就知道对衣钵很重视,都想抢着作祖师,现在惠能在此地住了九个月了,道场也建成了,又被那些恶徒追逐,惠能听说恶徒来追杀,因他有神通所以在他们未到之前就影藏到前山,然而神秀他们放火烧山,幸亏惠能身挤石头里才幸免遇难。这个石头还印有惠能留下的细纹。住在石头里面,外人看不见,所以这个窟窿就叫避难石

惠能得到了以心印心的法门后,回到了韶关曲江县的曹侯村,在南华寺下。没有人知道他是继承衣钵的人。

当时有个儒士(一个读书的人),叫刘志略。他很喜欢研究佛法,他对惠能十分尊敬。刘志略有个姑姑出家做比丘尼,叫无尽藏。她常念诵大涅槃经。惠能一听涅槃经,就知道其中最妙的道理,然后就为这位比丘尼讲解经文。比丘尼拿经书问惠能某字怎么读,可想而知,她也没认识多少字,但她的修行也可以说是不可思议。这个比丘尼每天都打坐很久,家中很有钱,可是她却很简朴,非常认真,一天到晚就是念经和研究佛法,总是坚持。所以到现在这位比丘尼还是真身,临终时也是端坐往生的。几年过后,她的身体没臭也没烂。就是因为她修行时没有*心,所以肉身变成了金刚不坏。

这个比丘尼在生前为惠能做宣传,作为了一名绿叶,做一名护持她的人。惠能是衣钵传人,所以一定要有人护着他,才不会被那些追杀他的人对他危害。

当印宗法师在光孝寺知道他是衣钵传人后,当时还有荆州通应律师带着数百人来跟惠能学佛法,这几百个人每人都有同参道友和亲友,都通知他们来亲近惠能。所以当时法会盛行一时,每天五斋时大概有1500-人。

无尽藏比丘尼拿着经书问惠能某字怎么念,惠能告诉她不认识,但可以讲经的意思。

无尽藏比丘尼很疑问,为什么不认得字却可以明白内涵?惠能告诉她心法的妙理,便是以心印心,与文字无关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不立文字。所以不认识字是没事的。比丘尼听惠能这么一说,很惊讶觉得这是很不平凡,所以她就遍告曹侯村有道德名望的长者,告诉他们,惠能不识字却可以开悟有道,大家都应该发心供养。

于是魏武帝(曹操)的玄孙曹叔良和当地的居民争先恐后来礼拜惠能。

当时宝山南华寺,因为战火连天,所以被兵火烧成一堆废墟。大家发心捐款重建佛寺,延请六袒大师住持,没过多久这个地方就成为了一所大丛林。

篇3:《金刚经》故事

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他常念诵妙法莲华经,来顶礼惠能,但叩头时,头不触地。惠能就诃斥他有心顶礼就该行五体投地礼,若所行非礼,就不如不要顶礼。知道法达心里一定有障碍物作梗。便问他平时尽学些什么,其实惠能早就知道他是贡高心在作怪。

法达告诉惠能平时念法华经已念了三千多部。大概念了十年了。

惠能告诉法达念至一万部,领悟经文中的'义理,而不以为有功,不会说自己功劳很大,能如此就可以来跟他学佛法。’

不是个个可以跟惠能学佛法,有所障碍、有所执著就不要。来这里学法的人,若不守规矩是不欢迎的。而是欢迎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的人。

惠能对法达说念经念多了不一定有所功德,得心存功德,若无功德,年的再多也无济于事。

惠能问他叫什么名字,知道他叫法达。知道这个名字很不错,法达,法通达,问到他通个什么法。这时法达变成法不达了,张口结舌,也不知如何是好。接著惠能告诉他是很用功,真不错,不懒惰,一天到晚念法华经。但只是空诵而未得到利益,天天只是依文诵念,不明了经中的道理。诵法华经而明白其义理,能明心见性,这才叫做菩萨。惠能知道法达洪州这么远而来,这也不容易,所以讲了讲。所以念经不是空诵,而是要真正明白妙法莲华径的道理才可以。

法达听了以后,就忏悔谢罪。从今以后,法达谦恭一切。大和尚您的智慧广大,请为我略说经中的道理。’

惠能问法达经里的故事,发达却从未知晓。’

惠能告诉法达在念念中要存正念,存善心,不要有贪婪、嫉妒、谄曲种种不直的心。这就是开佛的知见,不要开众生的知见。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念法华经,而执著法华经以为功课,那和牛爱惜它的尾巴一样。

法达知道若是如此,明白经的意思,就不必诵经了。

惠能告诉她一切都要有觉悟,不要计较。

法达听完惠能的话后,不知不觉就涕泪悲泣。

法达哭并非是受委屈而哭,也并不是受任何人欺负、压迫。他这个哭,是因感激得喜极而泣,法达因为大悟所以哭起来。法达蒙惠能启迪之后,非常欢喜踊跃。

惠能知道法达已经明白了,就告诉他可以去念经了。

篇4:《金刚经》故事

永嘉是地名,因一般人尊重这位法师,所以称永嘉。其实玄觉是他的名字,他生在永嘉县温州,俗家姓戴。他年轻时就研究佛经和祖师们所说的论,对于天台教止观法门特别精通,后看维摩经而明白心地法门。

偶然间遇到惠能弟子玄策来访,就和他谈论佛法。所谈的道理和惠能所说的相合,就以为他是自己本宗的人。

玄策问玄觉得法是谁为证明,在那里得的法。

玄觉回答以前听方等经论,都是听法师们讲,都各有传承,而不是我自己学习。以后我看维摩经,了悟佛的心印法门,但没有经大德给我印证。

玄策若没有师父传给法门和印证,这都叫天然的外道,不是佛教。

玄觉一听说是天然外道就请玄策为他作证。

玄策不给印证,他说自己不够资格,所说的话不够份量。如果你想请惠能大师给你印证的话,那我可以同你一起去。

玄觉于是和玄策一起到南华寺参礼惠能。到达以后,他手执锡杖围著惠能的座位右绕三匝后,然后举起锡杖向地面一振而立,好像发脾气似的。

惠能觉得玄觉没有顶礼大师,有贡高之嫌。

玄觉意思是我这用功的人,只知要用功了生脱死,那有时间来行礼呢?其余的都放下不管了。

惠能问他你为何不体解无生,而了无常迅速的道理呢。

玄觉知道生死,迅速之间关系。

惠能一听,知他已明白法了,就给他印证如此用功就对了。’玄觉禅师得惠能给他印证后,就整顿衣服,具足威仪后向惠能礼拜。过了片刻,就告辞了。

惠能让他在此住几日。玄觉否定说出来的很合无生之意,你说得很妙,也很聪明。’

玄觉讲到然有分别,可是并非“意”分别的。不是意分别,那是什么?那是妙观察智生出来的,所以说分别就不是意。

惠能听他讲无生的道理那么透彻后,很高兴。因此留他住一宿。当时佛教有一个‘一宿觉’的典故,就源于此,即是住一晚就开悟了。

篇5:金刚经故事

金刚经故事分享

一、《达摩祖师和神光法师(慧可)的故事》

达摩祖师看见中国大成根性成熟了,于是不远迢迢、不怕千难万险来到中国。将大乘的佛法也带来了,语言上不通,而且他的形象很难让人们接受,人们都躲着他。

后 来达摩祖师来到了南京听神光法师讲经,神光法师讲的是决定人的生死的经,达摩祖师对此产生了很大的疑问。神光法师是一个很暴脾气的人,于是便用铁制的武器 念珠将达摩祖师的两颗牙打掉,达摩祖师知道,他的牙掉在地上会使此地大旱三年,为了不使人民百姓受苦,于是把呀次吞了下去,一言不发的走了。

途中达摩遇见了了一只鹦鹉,鹦鹉被关在笼子里,见到达摩就问达摩怎么能逃出笼子,达摩告诉鹦鹉装死,于是鹦鹉明白了,装死真的使鹦鹉逃出了笼子。

不久之后,无常来找神光法师,它的寿命已尽。金光法师觉得自己不应该死,而无常告诉他刚才那个和尚阎罗王也拿不了他。于是神光法师便知道那个被自己打掉两颗牙的人不是一般的人,便请求无常给自己一些机会。

神光法师一路追着达摩,达摩不理他,他就赤着足在后面跟。一直跟到洛阳熊耳山(今天的河南嵩山少林寺)。达摩在那面壁九年,神光也在那跪了九年。

一天下了很大的雪,快有腰深了,达摩问神光为什么不走,神光说想让祖师教他生死法门,达摩让神光等到天下红雪才肯教他。于是神光将自己的一个胳膊砍下雪变红 了,达摩觉得他已经很有诚心了,便教了他‘以心印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后来神光改名为慧可。达摩传给他了衣钵袈裟,让他好好保存。

二、惠能与惠明

惠能辞别五祖后,就一直向南走,从冯茅山过九江到达了江西与广东的交界处。

五祖闭门,大家听说衣钵袈裟早已南去,五祖圆寂。很多人决心追到惠能,夺回衣钵袈裟。

这 时有一个叫惠明和尚,以前是一个四品将军,性情暴躁,无学识,爱骂人,爱打人。他一天能跑二百里,而且力大无穷,追上了惠能。惠能把衣钵放在大石头上, 然后躲在了草丛之中,惠明见衣钵,却搬不动。因为有护法善神、天龙八部在这护着衣钵。惠明搬不动衣钵,便开始叫修行有道的惠能,说是要向他求法。

惠能从草丛中出来,让惠明什么也不想。惠能不生一念,惠明也不生一念,两个人屏息诸缘,鬼神都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所以说‘良久’,过了五分钟,惠能见惠明没有妄想完全空了。

惠 明开悟了,也已回头转面,但贪心却很大。问惠能还有什么可以得到的。惠能把此作为秘密,让惠明自己得悟,惠明终于悟到了,惠能将法传给了惠明。惠明问惠能 自己应该去何处,惠能告诉他到了袁州就往下,到了蒙山就居留。惠明三年后到了蒙山。惠明回到岭下,对追赶慧能的人说这条路追不到惠能,所有人便向其他方向 的路追去。惠明的妄语是因为自己已得佛法,并且要保护惠能安全。

三、猎人队与锅边菜的故事

惠 能后来来到了曹溪南华寺,神秀仍旧不死心,派他最亲近的人去追杀惠能。惠能为了避难,进入了一支狩猎队伍中,与猎人住在了一起。那些追杀惠能的和尚不会想 到惠能能和一帮猎人住在一起,所以四处找也找不到。惠能与猎人们一起生活了十五年,十五年内他不停的'向猎人说法,猎人们常派惠能去守网的工作,他一见到活 的走兽或飞禽,都尽力的去放生。到每天吃饭时,他将山上找到的野菜放到肉锅里煮,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他只吃锅中的菜,不吃肉。

四、风动帆动

惠 能想起,如今应该是弘法的时候,不能天天隐居,于是去了广州的法性寺,正巧遇见了印宗法师在讲经,这时有风吹着旗子左右摆动。这时有两个和尚因为风动旗动 争论起来,惠能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不是旗动而是人心在动。当时的听众听了他这么一讲,都觉得非常的奇妙这便是一语惊起四座啊!

印宗法师请惠能上座,请他来讲解经中的奥秘与道理。印宗法师觉得他讲的很好非常欣赏他,便询问他是不是那个南行的衣钵者,惠能很低调,印宗法师知道他就是那个五祖继承人,便向惠能叩拜,要求惠能把衣钵出示给大家看。

印 宗问道惠能五祖当初是如何指点的,惠能只说谈到了见性,没有谈论其他的。印宗又问道为什么不谈论禅定和解脱,慧能说到禅定和解脱是两种法不是佛法,佛法不 是两种法,只有一种,叫不二法。印宗又问道什么是佛法的不二之法,惠能做出一好多的解释,印宗法师听了之后得到了未曾有过的欢喜,于是印宗法师在光孝寺为 惠能落发,并拜惠能为师。惠能在光孝寺中的一颗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惠能后来讲他的一切艰辛历程,想到今天能和韦璩刺史和各官僚、僧人、比丘、比丘尼、老道、居士聚会一堂,这是多么的有缘啊!还告诉人们,若是要想听佛所说的道理,必定要先静心下来。

五、惠能说《金刚经》

又一日,韦刺史请求多听些佛法,所以惠能就升法座法堂,让大家先把心都静下去,先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金刚经》)。

又讲到了所有的人都一样,只是有人执迷不悟,自己不能明白,所有的人的佛性都是没有分别的,只是有迷有悟不一样,所以才有蠢人和智者。然后为人们说《摩诃般波若波罗密多》(《金刚经》)法。告诉人们应用大智慧打破五种烦恼,而不是小智慧。

惠 能讲到念经时不要妄想,就有这么个小故事,说以前有个人天天念金刚经,有一天做了个梦,梦见有一个鬼请他念经超度他,这个人问鬼要念多少经,鬼让他念一卷 就可以了。第二天这个人就开始念,念到一半的时候,他的仆人送来一杯茶,他挥了挥手,心里说不要,而继续念经。晚上鬼又来问他还有一半经没念。而这个人却 说他念完了一卷经。鬼说他念的经中有‘不要’两个字,所以后面的功德都没有了。这个人想得是不要茶,不是不要经。但就是因为那两个字,鬼神就以为他不要功 德,大概经的功德被鬼神抢去了。后来此人有为他们念了一遍,这个鬼很喜欢向他叩头行礼,谢谢他的帮忙。

所以念经时候惠明告诉大家要静下心来。

六、梁武帝的功德

韦刺史对于达摩祖师说梁武帝没有公德,而产生了疑问,所以来请教惠能。

有一天韦刺史邀请所有的和尚、居士、道士、学者、官僚和一般善信来吃斋。做官的喜欢吃肉,但韦刺史信佛法,所以劝所有人都吃斋。

此斋是给惠能大师请客,因为惠能是出家人,不能请大家吃斋。在家人供养出家人,而不是出家人供养在家人。

韦刺史是惠能的一个弟子,因为他想让更多的人来认识、信仰他的师父,所以请客邀请这么多人来一起吃斋,当人们吃饱了之后就要听上一段经,有好多第一次去吃斋的觉得听经比吃斋更有味道,所以就不再跑了。

因为韦刺史知道人心如此,便请大家一起来帮助修南华寺,所以请斋也是这样的一个目的,所以他才问道梁武帝造寺度僧有什么功德的问题。

斋用完后,韦刺史请惠能为老百姓讲法。

讲到了梁武帝一生建造了好多寺庙,又有好多的人出家,而他见到达摩祖师时不问了生脱死之法而想让达摩祖师去给他高的评价。所有的问题都是问自己的功德如何,其实她去玩女人的钱远比这多得多。

达摩祖师听梁武帝自我陶醉着,所以才所他没有功德。

武帝听达摩说自己没有功德便不理睬达摩祖师,达摩祖师说什么也不听,后来祖师走了,梁武帝饿死了。若有功德怎么会饿死呢!达摩祖师也就不了他。

慧能也许不太觉得建寺有必要,因为净土到处是。自己便要回曹溪南华寺。后来刺史官僚都开悟,信受奉行。

七,避难石

当时有几百人出去追惠能,追到大庾岭。从黄梅到大庾岭要两个月,若不是想真杀他,追几天追不到就不会追了。但这些人都没回去,看上去就知道对衣钵很重视,都想抢着作祖师,现在惠能在此地住了九个月了,道场也建成了,又被那些恶徒追逐,惠能听说恶徒来追杀,因他有神通所以在他们未到之前就影藏到前山,然而神秀他们放火烧山,幸亏惠能身挤石头里才幸免遇难。这个石头还印有惠能留下的细纹。住在石头里面,外人看不见,所以这个窟窿就叫避难石

惠能得到了以心印心的法门后,回到了韶关曲江县的曹侯村,在南华寺下。没有人知道他是继承衣钵的人。

当时有个儒士(一个读书的人),叫刘志略。他很喜欢研究佛法,他对惠能十分尊敬。刘志略有个姑姑出家做比丘尼,叫无尽藏。她常念诵大涅槃经。惠能一听涅槃经,就知道其中最妙的道理,然后就为这位比丘尼讲解经文。比丘尼拿经书问惠能某字怎么读,可想而知,她也没认识多少字,但她的修行也可以说是不可思议。这个比丘尼每天都打坐很久,家中很有钱,可是她却很简朴,非常认真,一天到晚就是念经和研究佛法,总是坚持。所以到现在这位比丘尼还是真身,临终时也是端坐往生的。几年过后,她的身体没臭也没烂。就是因为她修行时没有*心,所以肉身变成了金刚不坏。

这个比丘尼在生前为惠能做宣传,作为了一名绿叶,做一名护持她的人。惠能是衣钵传人,所以一定要有人护着他,才不会被那些追杀他的人对他危害。

当印宗法师在光孝寺知道他是衣钵传人后,当时还有荆州通应律师带着数百人来跟惠能学佛法,这几百个人每人都有同参道友和亲友,都通知他们来亲近惠能。所以当时法会盛行一时,每天五斋时大概有1500-人。

无尽藏比丘尼拿着经书问惠能某字怎么念,惠能告诉她不认识,但可以讲经的意思。

无尽藏比丘尼很疑问,为什么不认得字却可以明白内涵?惠能告诉她心法的妙理,便是以心印心,与文字无关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不立文字。所以不认识字是没事的。比丘尼听惠能这么一说,很惊讶觉得这是很不平凡,所以她就遍告曹侯村有道德名望的长者,告诉他们,惠能不识字却可以开悟有道,大家都应该发心供养。

篇6:《金刚经》感应故事

《金刚经》感应故事

金刚经》是佛教大乘空宗的重要经典,对于中国佛教的许多宗派,尤其是禅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金刚经》感应故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宋时,范文正公(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母亲去世后三七(21天)时,梦见母亲哭泣告知:“我因在阳世造业,被泰山府君拘押,日夜受苦难言。你素来孝顺,请为我念诵《功德经》一藏,救拔我的罪业,幸莫迟疑,以免我永堕地狱。”离开时又回头嘱咐说:“《功德经》,就是《金刚经》。”范公惊哭而醒,马上沐浴斋戒,亲自到玄墓禅林,延请僧人念经七天。到第六夜,又梦见母亲说:“因你至诚礼忏,感得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降临凡间,为我念经半卷。我现在不但消除了罪业,还将生天,都是佛力啊。明天早晨,你进经堂询问,自然就知道了。”范公等法事完毕时,厚酬答谢众僧,问道:“第六天有位师傅只念经半卷,请问是谁呢?”众僧都失色答道:“我们如数诵经,岂有只念半卷的道理?”旁边有一位僧人,从容告知:“昨天大众诵经时,山僧我倚立默看,到第十六分,忽然大人您来到拈香,我便回厨房做事去了。今承您问,所以直对。”范公立即下拜磕头,僧人说:“莫! 莫!”忽然腾空不见了,在场僧俗,无不瞻仰。范公因此建了一座“莫莫堂”,以志灵异。(“莫莫堂”现仍存江西波阳县——译者注)《金刚持验》

唐朝大历十一年,卫州(今河南卫辉)别驾(官名)周伯玉,每天念《金刚经》,未曾间断。一天,忽然看见梵僧来。他问:“是哪位尊者?”答道:“我是般若会上的须菩提。你诵经数年,可惜未断肉食。如果真正至心求佛,非长斋不可。”伯玉从此素食诵经。后来,他能够预知未来的事,到九十岁时坐化。《金刚持验》

隋时,益州(今四川成都)新繁县西四十里的王李村,有一个书生姓荀,善长书法,而别人不知道。曾在村东向空中四面书写《金刚经》,准备写给各天人读诵,当地人开始不知道。后来,正逢雷雨,放牛的小儿,站在书生写经的地方,而身上不会被雨水沾湿,地上干燥,方圆约有一丈余,村人感到很奇怪。以后每当下雨,小儿们常汇集到那里,衣服不湿。到唐朝武德年间,有位异僧对村里人说:“这地方天空中有《金刚经》,诸天神在上面设宝盖覆盖着,不可轻易冒犯。”从此,在四周设了栏杆,用以阻止人畜践踏。每到斋日,村人和四面远来的人,就在那里设斋供佛,经常可听到天乐,纷繁满耳。《三宝感通录》

唐时,李廷光,任山东德州司马,持斋、念诵《金刚经》。每当诵经时,就有圆光出现在面前。如果用心诚恳,则圆光渐渐增大;如果稍怀懈惰,则圆光渐小渐暗。廷光以此勉励自己,更加精进。《太平广记》

唐朝开元年间,吕文展,任四川阆(音浪)中县丞,念诵《金刚经》到三万多遍,灵应奇异。他年纪大了,三颗牙一同脱落,便念经恳请,牙齿重生如旧。当时天大旱,刺史刘浚请他念经求雨,仅念诵一遍,天就下起大雨来。后来又苦于雨水太多,别驾请他求天晴,应时便天晴了。《太平广记》

唐时,僧人释文照,常到昙(音谈)延法师画像前,顶礼出家。但他不满自己智慧昏浊,无法理解。一夜,梦见昙延身高一丈多,对他说:“我有聪明经一卷,虔诚持诵,感应就像拾芥子那么容易。”他答应受持,就是《金刚经》。梦里读了七遍,醒来后,从此聪明过人。《宋高僧传》

唐时,僧人释清虚,常念诵《金刚经》。一天,邻家失火,而他的房屋没有受到任何焦灼。贤首国师法藏,特请他祈求泉水,他诵经三昼夜,恍然看见三位玉女,在山腰上用刀挖地出水,清虚默记住那个地方,挖得甘泉。《金刚灵应》

唐时,少林寺的山顶上,有座佛室,很宽敞,但人们没有敢去的。释清虚听说后,就去念诵《金刚经》。夜晚,听到有声音很尖厉,就念十一面观音咒。又听到好像两头牛相斗的声音,佛像都被震动了,他便仍持念《金刚经》。刚念一卷,声响断绝,此后居住的人都没有遇到问题。《金刚灵应》

宋时,杨炎,梦见他的父母,就哭泣问双亲:“佛道功德及冥资金帛,真的有用吗?”父母回答:“有用。但阴间最重《金刚经》,你为我们印送一千卷,这是第一要紧的事情。”杨炎于是遵嘱印送。《图书集成》

唐朝大历年间,太原有个偷马贼,诬陷王孝廉,王被拷打,非常酷毒。孝廉只念《金刚经》,昼夜不停。忽然有一天,有两节竹子落到监狱中。狱卒怀疑中间藏刀,破开一看,有两行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字迹非常工整。贼头心中忏悔,全部坦白了自己诬陷之罪,孝廉的冤情得以昭雪。《续酉阳杂俎》

唐时,内臣杨某,是杨复恭的弟弟,陷在秦宗权贼党内二十余年,但念诵《金刚经》。后来,秦宗权的儿子做襄阳节度使,杨做监军使,就诱使属下杀掉宗权的儿子而取代他,百姓得以恢复旧业。杨曾经在牙门外柳树下焚香念诵,忽然有金字《金刚经》一卷,从空中飞下来,大概是精诚所致吧。《太平广记》

唐时,廖等观,任善化知县时,有位老婆婆,白天念诵《金刚经》,在市上要饭,夜晚则归宿到山脚下。忽然数天不见她,群鸦噪集在她的住处。人们争相前去观看,见她已经抱着经书而逝去了,群鸦衔泥土覆盖她,于是人们叫她“鸦葬婆”。这件事,出自《湖广通志》。《金刚持验》

唐时,嘉州(今四川乐山)的任自信,经常持念《金刚经》。贞元十五年,他去湖南,经洞庭湖,湖中有东西像云一样冒到船上,船中便不见了自信。自信踏着波涛离去,到了龙宫,拜见龙王。龙王命他升殿念诵《金刚经》,给了他珠宝数十件。二位僧人送他出龙宫,一为僧人托他带信给衡岳(南岳衡山)观音堂的绍真法师, 说:“是和尚寄来,叫念诵《金刚经》。”自信到南岳寻访僧人,果然见到了绍真,绍真说:“和尚圆寂已经五六年了。” 《太平广记》

唐时,汉州(今四川广汉)孔目(职掌文书事务的官吏)陈昭,看见一个人到床前说:“赵判官叫你。”陈昭到了阴间,赵判官说:“你知道自己的罪错吗?窦悬杀牛,你要了牛头。”经检核,应杖打一百,寿命五十岁。就对陈昭说:“你有什么功德?”陈昭说:“曾借表兄家的《金刚经》持诵。”叫他合掌祈请,有一只黄巾包裹的经箱,从天上降下来,停在陈昭面前。一看,就是表兄所借的经本,经上烧灼的痕迹还在。赵判官说:“这足以免你的罪。”便放他回阳。《续酉阳杂俎》

元时,杭州的周缙,每天念诵《金刚经》。有个童子,碰翻了佛前油灯,经书染上了油污。周缙就用红缎把经书扎起来,投到江水中。过了三年,经书忽然回到了投江的老地方,外层被潮沙包裹,红缎如故。周缙很高兴,请寺庙里的高僧题字纪念。后来过了八十一年,到明朝洪武庚申年,宋文宪公濂,还为此写了赞文。《护法录》

唐时,原州(今甘肃镇原)龙兴寺,因举办大斋会,寺主腊高宿德,坐在丽宾头卢的位置下。有位小僧,从外面归来,因后到没有座位,于是想靠近寺主下坐。寺主喝叱他,他离开又来,这样反复两次,寺主非常恼怒,倚着柱子想用手掌打他。正要举手,寺主的大袖被殿堂大柱子压住了,不能取出,全堂惊骇。众人议论,恐怕是小僧道德所致,小僧自己说自己并无道行,从小到现在,二十年只念诵《金刚经》。众人都赞叹,说是金刚护法的神力。于是就在柱子前焚香顶礼,寺主的衣袖随即抽了出来。《广异记》

唐时,李惟燕,念诵《金刚经》,族人也仿效他。正遇安禄山之乱,他潜伏在荒草中。贼寇将到,他正想如能有一双鞋就可以走了。不一会,有东西落在他背上,惊奇一看,是一双新鞋。《广异记》

唐时,陇西(甘肃西部)的李观,父亲去世,他刺自己身上的血,书写《金刚经》、《心经》等各一卷。从此后,院中常有异香,邻居都闻到了。《法苑珠林》

唐朝永徽年间,扬州司户曹(官名)司马乔卿,母亲去世,他刺血书写《金刚经》二卷超度母亲。不久,母亲的'墓庐边,生出芝草两株。到第九天时,就长到了一尺八寸高。绿茎、红盖,每天流汁一升,喝下,味道甘甜像蜂蜜,取完又生。乔卿的同僚都亲眼看到了。《法苑珠林》

唐时,杨旬持念《金刚经》。儿子参加考试,夜晚梦见金刚神说:“你儿子杨椿考中第六名。”参加省试时,又梦见金刚神说:“试题是《行王道而王》,考中第九十六名。”殿试出来,又梦见金刚神说:“你儿子杨策,没有切中主文意思,放在第三甲,我在御榻上换成第一名了。这是你念经积德的报应啊。”《金刚持验》

晋时,扬州江畔有一个亭湖,湖神很严峻,非常凶恶。西域僧人法藏师徒,善于持咒。他的徒弟故意到亭湖神庙中住宿,死了。师傅去住,又死了。同寺有位僧人,一直持诵《金刚经》,听说那师徒二人都死了,就到湖神处,夜诵《金刚经》。到半夜里,听到风声,看见一个东西,高大壅耸,长牙,眼光如电。忽然带着威势,来至僧人面前,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听念经完毕,僧人问他:“什么神?”答:“湖神,信敬经师。”又问:“为什么要打死此前来的二位法师?”答:“他们不持诵大乘经典,怀着瞋心诵咒,想降服我,我不服气。他们看见我形象凶恶,自然吓死了,不是我故意杀死他们。”僧把这些告诉他人,不少人便开始受持读诵《金刚经》。《法苑珠林》

清时,北京大兴的张秉廉,小时候曾害死一只猫。后来进考场,猫魂屡次干扰他考试。张很害怕,就虔诚持诵《金刚经》和《心经》。道光乙酉年参加乡试,文稿已写完,正要誊(音腾)清,而猫魂又来了,张急忙合上试卷,诵经不断。忽然一位老人过来,把猫赶走,并告诉张,考完后应请僧人尽快为猫超度。说完,老人不见了。张后来中榜。《金刚经纪验》

隋时,柳俭,夜晚念诵《金刚经》,到三更时,忽然异香满屋,到早晨也不散去。《法苑珠林》

明朝万历年间,楚地(湖南湖北一带)高僧寒灰,曾在天皇寺用香水、金粉和墨书写《金刚经》。到第十六分时,天黑忘记点灯,桌上好像有微光,照着他楷书写经, 直到半夜。突然觉得腹中饥饿想吃饭,才想起没有点灯烛,眼前就一片黑暗了。惊叫同房的僧人取灯来看,只见字迹庄严,比平时更好。《金刚持验》

明时,楚僧法禅,想去庐山建庵修行。到九江,恰逢西城外的王西溪请他念诵《金刚经》,承诺期满三年,奉资银三百两。诵完后,却只给了一百两,不够建庵。所得的钱,多半又布施出去了,最后仅持空钵。有位藩王,船到九江,雇法禅作纤夫。当时,很多船遇到逆风,不能前进,只有法禅牵引的船快如行驶,而且法禅脚下腾空约一尺高。藩王见了,非常惊骇, 法禅自己也不知道。问他,他才想到是念经的缘故。藩王于是赐银三百两给他建庵。《巾驭乘续集》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东南大饥荒。苏州洞庭山某寺,藏有唐代诗人白乐天(白居易)书写的《金刚经》全卷,是镇寺至宝。这年,寺中僧众饥饿,主僧不得已,取出此经,抵押给山塘的王宦,得五十担米作为食物。后来,王宦施米、归还经书。僧人领回寺庙。过湖时,盛赞王宦高德。船上众人请开经一看,僧人刚展开经书,忽然刮来大风,揭去经书前数张,飘空入云不知去向。僧人懊悔不已。三年后,忽然有一位上级官员,听到此经威名,就诬陷僧人下狱,逼他献出经书。上官看到此经不是全卷,不满意,便释放了僧人,归还了经书。僧人过湖,又遇到大风刮得昏天黑地,便停船上岸,进一个小村里避风。到一老渔户家,就看见墙壁上粘贴着几年前所遗失的数幅经文,毫无伤损。渔户姓姚。僧人便询问来历,姚说:“三年前,有一道火光,落到田中,惊奇去看,见是字纸,就粘在墙壁上。”僧人悲泣顶礼,称颂护法韦驮菩萨,详细讲述了始末,说:“如果不是前次那阵神风,则经书已归豪门;如果不是今天这阵神风,则经书难以完璧复原。”姚也因此感悟改业,捐重金装裹经页,归还了寺庙。《受持果报》

明时,浙江鄞(音银)县的施振宇,年过四十没有儿子,礼拜天童寺的密云和尚为师,法名“通等”。密云开示说:“你如果能够斋僧、念诵《金刚经》,自然会有儿子。”振宇就依言礼佛发愿,夜晚,梦见金刚神写一个“兆”字给他。回家就吃素、写经、虔诚念诵,每年设斋供僧。后来,生了五个儿子。《金刚感应》

清时,浙江提督张杰,六十岁没有儿子。夫人陈氏,每天念诵《金刚经》。康熙五年二月,在天童寺修华严忏法,山中出现五色云彩,连续七天。到秋七月,妾生下一子。《金刚感应》

明时,湖南嘉禾的沈光华,偶然跟吴某说:“我每天早晨吃素,念诵《金刚经》,累计已二十年。”吴漫不经心随口应答他。不久,吴某一天早晨起来,快速跑到沈家祝贺说:“你家郎君登第了。”问他缘故,他说:“我梦见一个人说:‘郡中有一士大夫,因持经功德,他的儿子考中了。’想想应该是你。”秋天,儿子沈应明, 果然乡荐登榜。《金刚感应》

明朝万历年间,河南卫辉知县文元发,不信佛法。因病,曾经梦游阴间,才知道地狱不是假的,于是留心佛教经典,每天念《金刚经》。与老友王洪冈相聚,就背诵给他听。长子文震孟是大魁状元,也曾经亲手隶书《金刚经》勒石刻碑。有一位吴生,梦见到了幽冥,有人指引他进一小门,看见殿宇严丽,中间陈列着《龙藏》,旁边有甲士守护。开启一看,只见佛经庄严,卷卷都标有文元发的名字。一问,说:“这都是文某平日所诵的佛经。”醒来后,讲述他的梦给同馆的文先生也就是元发的叔叔听。从此吴生也持诵《金刚经》不断。《受持果报》

明时,江苏太仓的高贵,开鞋铺。天启五年六月,墙壁上所裱禙的鞋衬,突然声如裂帛,飞上半空,来观看的人很多。鞋衬碎片渐渐落到地上,还有几片,直飘向北城外的普同塔,才落下来。僧人取来一看,都是《金刚经》经纸。原来,高贵不识字,收用经纸,所以天神这样给予警示。《金刚灵应》

拓展阅读:读金刚经的好处及作用

本人感觉佛学就类似科学,是研究宇宙生命的一种科学。佛教的许多理论按现有的科学还无法解释也无法企及。佛教经文众多,这些经文为我们讲解了一些关于宇宙和生命的知识。在这跟大家推荐下“金刚经的好处及作用”。

读金刚经的好处:

明朝正德年间有位皮匠叫严江,平日喜欢持诵《金刚经》。中年时,常去寺庙担柴做饭,更加精进修持《金刚经》,声声不绝地念阿弥陀佛圣号。到了六十多岁,忽然有一个月不吃饭,每天只喝一点水,没有饥饿的感觉,身体亦无有痛苦。他向别人说:“现在我的身心没有一点痛苦,非常快乐。”并清楚地讲出圆寂的时间。圆寂那天,劝告别人此经不可思议功德,要经常念诵。之后沐浴更衣,金刚跏趺坐,安祥圆寂了。遗体进行荼毗时,出现了许多舍利子,舌头犹如金刚石般烧不坏,成为坚固舍利,用手敲时发出锵锵的声音。

篇7:《金刚经》灵异故事

《金刚经》灵异故事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为最刚硬的金属,是金中之精坚者,百炼不销,能断万物,以此比喻以大智慧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倒虚妄之见。

唐中宗时代,四川梓州,即今之三台县,有一位杰出的大和尚,他的法名叫清虚。为人‘立性刚决,桀黠难防’,但这是少年时代的释清虚。到了壮年不知为了什么感触,忽然回心转意地做起好人了。

这时,他的性情大变,朴实温醇,慈和柔让。从前人皆望而远之的,这时也欢喜和他亲近了。

最初,他见到同道的礼拜持诵,不是嗤之以鼻,即呼之为魔王,好像他与佛无缘似的。

但自经转变以后,他修持比任何人都精勤。

他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堪称‘三业齐偕,无有懈怠。’

他怕在寺里有人搅乱他的清净,特地跑到山林里去持诵,当他正念得一心不乱时,忽然来了七只鹿很温驯地围绕著他,倾耳听诵。

又一次,他的邻居不慎失火,房屋什物全部烧得精光,但他的那间茅屋却安然无恙。当风烈火炽时,烽焰飞过他的屋顶,连一点焦灼的痕迹都没有。

长安二年,他独游蓝田悟真寺上方北院,这个地方最感困难的是水,既没有天然的泉水,也没有人工的井水,吃水要跑到很远的山涧里去取,‘挈瓶荷瓮,运致极劳。’

悟真寺这时是庄严大师法藏和尚住锡之所,和尚早就听说过他持经的`灵验,他既到了这里,特地为全寺的幸福请他诵经求一所天然的泉水,解决水的困难。

这事关系于全寺命脉,虚师以为无可推委,当即答允在弥勒阁内焚香诵经,昼夜不停,整整地诵了三日三夜。

在最后的一刻,好像见到三个玉女在弥勒阁西北山腹,用刀子掘地,随即便见水涌。他把那个玉女掘水地方记住,待经诵完后,即跑到那地方去敷掘,果然获得甘冽的清泉,从此悟真寺的水荒解决。

长安四年,他又到嵩山少林寺去坐夏。据说在嵩山山顶上有一所佛堂,非常宽敞,但人不敢到,因为有鬼居住的原故。

曾经有一位持戒的律师以为自己戒行高超,在一天深夜里跑去念律,忽见一巨人用长矛刺他,他吓得狼狈下山,逡巡气绝而死。

又有一位和尚持火头金刚咒,为当时的一般僧俗所敬重。很多人对他说:‘你的咒力无双,敢不敢在那里住一宿?’

火头僧说:‘这有什么可怕!’

于是带著香火,跑上去静坐持咒。俄而有一巨神出来,以两手提著他的脚,把他投入山涧,七日七夜不能言语,从此精神恍忽,似疯似颠。

清虚到嵩山以后,即听此项传说,他震怒地说:‘下趣鬼物竟敢如此大胆’。

于是自动上山诵经超怪。

当他正在诵经的时候,佛堂的东边特有一种凄厉的声音,听来令人毛发栗然。他一听到这种怪声,即加念十一面观音神咒。忽然又闻堂中好像有两牛打斗的声音,佛像都被打的震动起来。他觉得神咒既不能震慑鬼神‘还是继续持念金刚经吧!’

说来奇怪,经声一起,堂里堂外,忽然都平静下来,什么声音都没有了。

从此那间佛堂也就太平无事了。

这时清虚和尚的大名是远播遐迩了,中宗神龙三年,自秋至冬,滴雨未降,人民苦旱。中宗乃诏请进朝祈雨,诵了两个七天的经,降下不太多雪,没有下雨,中宗以为未济时望,令住到寺里去再祈。

他在佛殿里精虔祈祷,兼炼一指供佛,经过一宵的工夫,全国大雨滂沱,君民大慰,而他烧去的一指也突然恢复如旧。

拓展阅读:《金刚经》背诵感悟

末学想在这里以自己有限的智慧,和大家分享一些修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体会。因为修为有限,有不如法的地方请师兄们留言指教。

背诵金刚经非常有必要!在背诵完楞严咒之后,我体会到了背诵经咒的摄心力量和照本子念的效果大有不同,就以零基础发愿背诵金刚经。我在发愿之前几乎就没有读过金刚经,当初为了对治自己的懒惰习气,于是发了这么个愿。发了这个愿就不可妄语,何况自己已经受戒,所以下定决心必须背下来。最初不知道怎样背,就一段一段往脑子里灌,就是为了背而背诵。因为背诵的不如法所以梦中得师父开示:背金刚经只管用心去读,背金刚经不可着相。虽然好长时间才领悟师父的意思,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是真的尝到了背金刚经的甜头。为什么提倡背诵呢?因为背诵时必须心无杂念,并且全神贯注的读准每一个字,否则你背不下来,所以每一个字都有摄心的力量。背诵有了一定基础后,你坐在那就是不张嘴,金刚经经文也会像甘露一样从心里往外涌。

背诵的时候只是读诵,心里没有背金刚经的我,也不执著我此刻在背金刚经。有时候读着读着,这句经文的意思就忽然涌现出来了。明白一句佛法是为了在生活工作中去落实,以无我之心去面对生活。如果读诵金刚经真正有了智慧,那么面对别人的诽谤和辱骂,不会火烧功德林的。我的表达能力有限,讲了这么多,其实只是希望能有更多师兄加入到背金刚经队伍中来。有的师兄可能觉得背诵金刚经很难,其实我觉得并不难,只要肯发心和每天坚持,背下来只是时间问题。背经文就是消业障的过程,背下一段有一段的利益。努力背诵金刚经,功夫却在经文外。我的记性并不好,有时候背一段要好几天。我相信以我这样的记忆力都可以坚持,师兄们如果发心背诵应该比我快的多。有一点感悟也不私藏,所以与大家共享。

莫道金经深奥难,千载难逢莫等闲。一心持诵无数遍,洗净尘垢心光现。悟佛真理去知见,解悟实相一瞬间。

自性众生自性度,自性佛道自性成。自性本具如来藏,乌云散去月自明。

若人领悟金刚经,哪怕只有一四偈。随缘为人去解说,即帮如来担家业,遐满人身佛子行。

劝众要持金刚经,只为众生悟真理,不被假相所迷惑。追逐假相求佛法,永远不懂佛所说。

篇8:金刚经灵异故事

金刚经灵异故事

《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连目不识丁的妇孺都有可能随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刚经》。下面是金刚经灵异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唐中宗时代,四川梓州,即今之三台县,有一位杰出的大和尚,他的法名叫清虚。为人‘立性刚决,桀黠难防’,但这是少年时代的释清虚。到了壮年不知为了什么感触,忽然回心转意地做起好人了。

这时,他的性情大变,朴实温醇,慈和柔让。从前人皆望而远之的,这时也欢喜和他亲近了。

最初,他见到同道的礼拜持诵,不是嗤之以鼻,即呼之为魔王,好像他与佛无缘似的。

但自经转变以后,他修持比任何人都精勤。

他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堪称‘三业齐偕,无有懈怠。’

他怕在寺里有人搅乱他的清净,特地跑到山林里去持诵,当他正念得一心不乱时,忽然来了七只鹿很温驯地围绕著他,倾耳听诵。

又一次,他的邻居不慎失火,房屋什物全部烧得精光,但他的那间茅屋却安然无恙。当风烈火炽时,烽焰飞过他的屋顶,连一点焦灼的痕迹都没有。

长安二年,他独游蓝田悟真寺上方北院,这个地方最感困难的是水,既没有天然的泉水,也没有人工的井水,吃水要跑到很远的山涧里去取,‘挈瓶荷瓮,运致极劳。’

悟真寺这时是庄严大师法藏和尚住锡之所,和尚早就听说过他持经的灵验,他既到了这里,特地为全寺的幸福请他诵经求一所天然的泉水,解决水的困难。

这事关系于全寺命脉,虚师以为无可推委,当即答允在弥勒阁内焚香诵经,昼夜不停,整整地诵了三日三夜。

在最后的一刻,好像见到三个玉女在弥勒阁西北山腹,用刀子掘地,随即便见水涌。他把那个玉女掘水地方记住,待经诵完后,即跑到那地方去敷掘,果然获得甘冽的清泉,从此悟真寺的.水荒解决。

长安四年,他又到嵩山少林寺去坐夏。据说在嵩山山顶上有一所佛堂,非常宽敞,但人不敢到,因为有鬼居住的原故。

曾经有一位持戒的律师以为自己戒行高超,在一天深夜里跑去念律,忽见一巨人用长矛刺他,他吓得狼狈下山,逡巡气绝而死。

又有一位和尚持火头金刚咒,为当时的一般僧俗所敬重。很多人对他说:‘你的咒力无双,敢不敢在那里住一宿?’

火头僧说:‘这有什么可怕!’

于是带著香火,跑上去静坐持咒。俄而有一巨神出来,以两手提著他的脚,把他投入山涧,七日七夜不能言语,从此精神恍忽,似疯似颠。

清虚到嵩山以后,即听此项传说,他震怒地说:‘下趣鬼物竟敢如此大胆’。

于是自动上山诵经超怪。

当他正在诵经的时候,佛堂的东边特有一种凄厉的声音,听来令人毛发栗然。他一听到这种怪声,即加念十一面观音神咒。忽然又闻堂中好像有两牛打斗的声音,佛像都被打的震动起来。他觉得神咒既不能震慑鬼神‘还是继续持念金刚经吧!’

说来奇怪,经声一起,堂里堂外,忽然都平静下来,什么声音都没有了。

从此那间佛堂也就太平无事了。

这时清虚和尚的大名是远播遐迩了,中宗神龙三年,自秋至冬,滴雨未降,人民苦旱。中宗乃诏请进朝祈雨,诵了两个七天的经,降下不太多雪,没有下雨,中宗以为未济时望,令住到寺里去再祈。

他在佛殿里精虔祈祷,兼炼一指供佛,经过一宵的工夫,全国大雨滂沱,君民大慰,而他烧去的一指也突然恢复如旧。

拓展阅读:金刚经问答

1、问:怎么读诵金刚经?

答:一要有心,二要根据读诵仪轨。

2、问:金刚经要每天读诵吗?

答:随喜诵读,要有心。

3、问:读诵金刚经,用读梵文还是中文?

答:不要有分别心,,二者皆可,不精通梵文者推荐用中文。不懂的字可查阅 金刚经注音。

4、问:读金刚经之前要什么准备?

答: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

5、问:看金刚经和读金刚经的区别?

答:金刚经不是单纯用来读的,而是要用心去“读”去领悟的,更重要的要去在生活中修证金刚经 ,不要有分别心。

6、问:读金刚经有什么作用?

答:给您善缘福德,智慧力量。

7、问:读诵金刚经,普通话不准有关系吗?

答:心诚则灵。

8、问:什么时候读金刚经好?

答:不分时候,分心境。

9、问:读金刚经怎么回向?

答:回向应该先大后小 先回向广大的法界众生离苦得乐,再回向自己的事情。也可以只有大方向或小方向,随缘随分即可。

篇9:金刚经感应故事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东南大饥荒。苏州洞庭山某寺,藏有唐代诗人白乐天(白居易)书写的《金刚经》全卷,是镇寺至宝。这年,寺中僧众饥饿,主僧不得已,取出此经,抵押给山塘的王宦,得五十担米作为食物。后来,王宦施米、归还经书。僧人领回寺庙。过湖时,盛赞王宦高德。船上众人请开经一看,僧人刚展开经书,忽然刮来大风,揭去经书前数张,飘空入云不知去向。僧人懊悔不已。三年后,忽然有一位上级官员,听到此经威名,就诬陷僧人下狱,逼他献出经书。上官看到此经不是全卷,不满意,便释放了僧人,归还了经书。僧人过湖,又遇到大风刮得昏天黑地,便停船上岸,进一个小村里避风。到一老渔户家,就看见墙壁上粘贴着几年前所遗失的数幅经文,毫无伤损。渔户姓姚。僧人便询问来历,姚说:“三年前,有一道火光,落到田中,惊奇去看,见是字纸,就粘在墙壁上。”僧人悲泣顶礼,称颂护法韦驮菩萨,详细讲述了始末,说:“如果不是前次那阵神风,则经书已归豪门;如果不是今天这阵神风,则经书难以完璧复原。”姚也因此感悟改业,捐重金装裹经页,归还了寺庙。

——《受持果报》

【金刚经死而复苏故事】相关文章:

1.金刚经佛门感悟故事

2.金刚经真实感应故事

3.《金刚经》之义

4.《金刚经》中心思想

5.金刚经名句

6.《金刚经》纲要

7.《金刚经》义理

8.《金刚经》溯源

9.金刚经读书笔记

10.金刚经法语

下载word文档
《金刚经死而复苏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