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读书笔记
“高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金刚经读书笔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金刚经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金刚经读书笔记
金刚经读书笔记1500字
佛学何为?这只怕是个和“什么是佛”一样难解的问题,脑子里头虽有些念头,怎奈如何也写不下来,或许是笔力不足,或许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在我看来,《金刚经》大可让人偷得浮生半日闲,然而也只是半日。因为半日以后又要去那物欲横流的紫陌红尘里摸爬滚打了。许多痴情的人儿用“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来祭奠自己失去的爱情,我想借来表达《金刚经》之功用倒也有些相像。
今日的经济飞速发展,飞速发展的有岂止经济?还有人们那可躁动不安的心。终日像蜜蜂一样忙得不亦乐乎,却不知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因为一直浸在忙碌的井水中,哪能看到外面的海阔天空,一生奔波,一世忙碌,到头来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也曾很是忙碌,可回首向来萧瑟处,倒还颇有几分充实感,毕竟我们曾经有梦。孩提时在梦小学里的游戏玩耍功课作业,小学时在梦初中时那张成熟与长大的脸,初中时在梦高中时的远大抱负甚而儿女情长,高中时在梦大学的自由天堂……然而现在我们在梦什么,我们知道吗?我们还敢高唱“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吗?讽刺的是我们觉得现在什么都有了,唯独失去了最初的梦想。最想要去的地方,还没到达就返航了。
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狂躁丛生,大学并没有筑起高墙去抵挡,反而敞开大门人那纷繁芜杂流入这曾被称作是“象牙塔”的地方。因此,大学堕落了,大学里凡所有事都不过“应付”两字而已,
多少人以捣穿地面的力度呼喊:“大学太堕落,教育要改革。”我们看到后忍不住也义愤填膺对应试教育大批特批,批完之后一切又都涛声依旧了。
现在的人啊,心哪还能静得下来?能踢几脚球恰好又长了两颗兔牙,就面不改色的以“中国的罗纳尔多”自居;随便写了本乏善可陈的桃 ,就脸不红心不跳的说中国又出了个曹雪芹;甚至在这小小的`校园,勉强通过一次应考人数不多的古板国学知识测验,就淡淡的自封为“某某十大才子之一”,我不解,哪来的那么多的才子?那么多的曹雪芹?那么多的罗纳尔多?若真如此,才子怕会以同今天的大学生一样的贬值速度落价,曹雪芹也会羞愧得担不起“千古第一杂家”的高帽子,罗纳尔多更不会是曾经离球王最近的人。
嗦嗦了这么多,猛回首,写得似乎有点跑题了!
我不能长篇大论地说什么《金刚经》于我有人参养荣丸般的滋补功用。
我不能冠冕堂皇地说什么《金刚经》教会了我许多颠扑不破的道理。
我只能说在佛学日渐式微时,《金刚经》仍能给我片刻的一方宁静的空间。
让我不会动辄谷歌一下百度一下,把别人的文章拖来拖去剪辑拼凑已完成自己的大作。
让我认识到如今的帅哥啊,空有一副好皮囊,原来腹内草莽。
让我知道了现在的美女啊,不过是带血挂肉的骷髅,却骄傲的跟什么似的。
让我知晓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二法门”等这些佛家经典话语的真正内涵。
让我知晓了超脱于二元对立之外的那种境界的存在。
坦白而言,《金刚经》里的许多话我现在仍旧不甚理解,却也略知皮毛,不再会见笑于大方之家。写的这篇论文,“好”字固然称不上,唯有真情而已。
宁静的古典文化如同刹那芳华,终要无奈地面对暮春时节的连天衰草。佛家安详的境界却如常青藤般任凭四季更迭流水不歇。终日忙碌于勾心斗角的人啊,何不委心任去留?不妨躲进小楼成一统,不再理会外面的冬夏或是春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篇2:《金刚经》读书笔记
《金刚经》读书笔记
其实《金刚经》上,可以说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可以当作日常生活当中用功的观行,这是这部经的好处。所以佛在经上屡次的告诉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乃至四句偈」,那个四句偈是指本经任何的四句,不是指末后这首偈子,它是指任何的四句,四句就是一首偈,统统可以做为观行的标准。这首偈当然更好,因为所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清楚,都知道这是虚幻不实。「梦」是总说,「幻、泡、影」前面也一个字一个字分别说过。总而言之,说明所有一切法相是虚妄不是真实的,把这个境界看作梦境,实实在在是一个梦境。我们把它看作梦境,说实在的话,还是隔了一层,确实是梦境,确实是虚妄的,决定不是真实的。这个样子,你的心自然就会清净;也就是说,心於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当中,自自然然就不执著、不分别,可以放下了。放下,智慧就现前。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放下二分,就透二分智慧,这是真实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 光明。我们今天智慧光明不能现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只要一放下,本性里面的智慧光明就起作用,就现前。所以应作如是观,的确是非常非常重要。
「如露如电」,是讲所有一切现相存在的时间短暂,极其短暂。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几十年。你这样想法错误了!几十年当然比起无限的时空是很渺小、很短暂,但是你没有看出真正的真相,事实真相没看出;事实真相刹那生灭。我在前面也曾经跟诸位同修提示过,我们的光阴过去不再回来,那不是一场梦是什么?去年过去了,上一个月过去了,上一个星期过去了,昨天过去了,今天早晨过去了,中午过去了,下午过去了,能再回来吗?不能!那不是一场梦是什么?不要以为我这个身体还能够存在多少年,我们这个身体存在是刹那刹那计算的,不是一小时一小时计算的,更不可以一天一天计算的,刹那刹那计算的。你才晓得是如露亦如电,才知道不可能存在,这个经上讲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两句话的意思你就明白了;《楞严》上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就说这个意思。
这样作观,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管用,而且是非常管用,所以说这是贯彻到底的。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你能够作如是观,正确!非常正确!这个观,由粗而细、由浅而深,粗细浅深随著你的境界不一样,因为你作观,你晓得作观改变我们的想法、看法。观是观念。我们以前都把它当作实在,当作真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以为我们的寿命很长久,以为我们会拥有很多很多的财富,这都是错误的观念,全是假的,梦境!什么东西你得到?什么也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你一样得不到,身体都得不到。身体刹那刹那在变化,我们大家都晓得这个常识。我们进这个佛堂来,一个半小时出去,细胞新陈代谢不晓得多少个了。可见得我们进门来的身体,跟出去不是一个身体,这是现在大家都能体会到的。身体都是假的,何况身外之物?把这些观念统统改正过来,这叫作观。
想法、看法修正过来了,改正过来了,当然我们的说法、做法就跟著改正。说法、做法那是行为,修行,修正我们的行为。粗细浅深,刚才讲了,随著你的境界在提升,会由粗而细、由浅而深。换句话说,你的`境界年年不一样,不但年年不一样,月月不一样。诸位要知道,年年不一样,年的时间比较长。年年有进步,你的功夫可以说得力了,已经进入了状况。年年不一样,你自己会感觉到,别的人也会感觉到,从什么地方感觉到?相上,心变了相就变了。你的气色不一样,你的光采不一样,你的身体健康不一样,这是非常非常显著的。也就是说,你要是真的能够作如是观,你的相貌一天会比一天好,你一年会比一年年轻,你的身体一年比一年好,所有一切病痛都会恢复正常,这一定的道理。你的心清净了,清净心变出来的相就是正常的。你为什么会有病痛,为什么会那样?妄想,清净心破坏了,里面的相也破坏了,这是很明显能看得出来的。功夫更要得力的话,月月不一样。到月月不一样,你自己充满了信心,真正是佛法里头讲的法喜充满,你得到法喜,你的生活一定是非常快乐、非常幸福。这个快乐幸福,绝对不是物质,不是从外面境界,是从你内心里头生出来的。「从初学至究竟」,这个我们更容易了解,从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不断的向上提升。
篇3:欣赏金刚经读书笔记
欣赏金刚经读书笔记
“十三经”我读过,也就是“读过”,要说理解,感悟,差得远呢,跟虔诚的佛弟子们差了一大截,还没有皈依,便是最好的证明;理解,更比做学问的学者、学问僧和居士们更差“十万八千里”。
我只是喜欢,喜欢读而已。
最喜欢《金刚经》和《维摩诘经》。一篇是美散文,一部是“故事会”。
把神圣的佛经看成散文,故事会,大不敬?
网上见过太多皈依的虔诚佛弟子,高谈阔论,旁征博引“大师”们语录;或摘录这个大师说的某一句,那位大德著作某一段,拿来顶礼膜拜,力图证明宇宙之永恒真理,证明朝廷拥佛之正确,证明信佛与朝廷合拍,和谐,造就国泰民安之盛世。这让我感动不已,但三言两语之后,惊愕对方原来只读过《四十二章经》,或所谓的“净土三经”等,更有甚者,连一本佛经也没读过,知识来源全在听人说说,或吮吸度娘奶汁而得。论佛理,不引证佛说,却只知道后世弟子的言论,匪夷所思,却让我折服。
哇,照此比来,我起码是手捧佛经,一句一章奉读,所以,“戏说”非“谤佛”,而是敬佛。
不过,也要为佛弟子们辩护一句,信佛不一定非要读经,不管是听和尚讲经还是度娘帮忙,只要信心有了,相信,进而皈依,就是目的。信仰不是做学问,更不是像我这样,为了好玩,人家有了安身立命的去处,应该羡慕。
言归正传。
既然是“经”,总是富含哲理的,是哲学思辨的产物,粘上“哲学”或“思辨”,任何事物都可能变得枯燥无味,佛经同样,先放一放嘛,等兴趣来了再去思考,永远没兴趣也无妨,欣赏散文,听听故事,蛮好,何必做伤神的哲理思考呢?读佛经本身不就是跟佛谈心,聆听佛陀教诲吗?
《金刚经》和《心经》特点是,没有佛教基础知识,《心经》只供“有嘴无心”的初学者背诵;《金刚经》则就是丁点佛教知识也没有的也能读懂。
两经没有大篇幅的赞颂之词构成的“心灵鸡汤”,特别是《金刚经》,开头就把人带入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场合,两行字就让你身临其境,享受静谧,祥和的气氛。
话说古印度,一个叫做“舍卫国”的小国家的国都舍卫城郊区,有一座园林,叫“祗树给孤独园”。此园据说是一个叫做“孤独长者”和一个什么太子精心建造送给佛陀,作为修行和说法场地,为佛陀在世讲经说法的两大园林之一。园内有“茂林修竹”,佛祖在这儿住了二十五年。园子很大,佛陀“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能同时容纳两千五百人,够大的。
好,场景介绍了,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佛陀穿好衣服,手托讨饭钵,进舍卫城里讨饭去了。看到没有:最早的和尚,包括佛祖他老人家,不带自己烧饭的,就要饭吃。要饭也有规矩,《金刚经》说是:“次第乞”,即从碰到的第一家开始,按顺序敲门要饭,而且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决不允许挑三拣四。
经文说,佛祖“次第乞已,还至本处”,讨饭归来,吃完,洗洗脚,把铺位弄弄干净,铺整齐后坐下来。
此时,十大弟子中,号称“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在众人中站了起来,只见他袒露右臂,右膝跪地,合掌而恭敬地对师傅佛祖提问题:尊贵的世尊啊!我们这些有着善良之心的男女信徒们,已经发愿,要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梵语读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啊!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安顿,如何降服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呢?
佛祖回答:善哉善哉!须菩提啊,就跟你所说的那样,如来是全力顾护菩萨,悉心叮嘱诸位菩萨的,今天你们想听,我就来为你们说,既然发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该如何安顿和降服自心。须菩提:是的是的,世尊啊!我们愿意听您教诲。
后面,这师徒二人就大乘佛教的宇宙观展开了饶有趣味的问答。须菩提“抖呵呵”的提问,佛祖睿智,绝妙的比喻回答。我们这些读经人也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佛教“义理”的哲学思辨之中。会有人暂时觉得枯燥,但稍微耐心一点儿,也会在思辨的奥妙中找到有趣。比如,佛陀在说了一通不要为任何现象迷惑,更不能执着于毫无根基的现象的哲理之后,突然问须菩提:哎,须菩提啊,我跟你说了什么没有啊?此时,聪明的须菩提已经领会佛陀问话的意图了,立马回答:佛祖啊,你什么也没有跟我说。哈哈,前面师徒二人明明进行了长时间对话,白纸黑字在哪儿,怎么能说佛祖什么也没说?
其实佛祖说在考验须菩提,是不是将佛说当做教条,执着于教条。因为前面佛祖已在反复强调;不要着任何“相”,即不能执着于任何现象,或言论,因为它们都不可能永远存在的,包括佛说在内。佛祖很满意须菩提的回答,接着做了进一步说明:佛法好比过河的筏子,河过去了,筏子就没有用了,应当抛弃。佛祖的用意不难猜测,既然我佛说的都是过眼烟云,那还有什么舍不得抛弃呢?
最后一段被人们誉为画龙点睛之笔:“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为法”,佛教术语,指因因缘而生的东东。一般而言,专指六道轮回里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东东。也就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里的一切东西。物质世界容易理解;精神世界:人类产生的一切思想,语言等等,最重要也包括佛说之法,即佛法。这句话直译就是: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跟梦幻水泡一样,跟露水,闪电一样,都是刹那生灭的,就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事物。
大乘佛教空宗认为,既然一切有为法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那就说明这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能够永恒存在的,不能永远存在,就是空。正如《金刚经》里说的各种“相”和佛法,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即空的,是不能执着于这些东西的。
所以有人说《金刚经》通篇说空,但没有一个空字,就是这个意思。我的理解是,通过空,《金刚经》是在教人不能执着。
其实,晓得了这个道理,《心经》也就“贯通了”,剩下几个名词概念弄弄懂就得。佛陀告诫须菩提:看问题就要这样看。这是金刚经最后的总结。其实这个总结的意思指向,不管是不是我佛弟子,几乎没有人不赞成的,诸如“想开点”,“多大事啊?”“不要钻牛角尖”等等,等等就是这“总结”的“衍生”产品而被我们挂在嘴边,碰到事情就叨叨个不停的,自我安慰或安慰别人的“金玉良言”。
回到前面,那么到底心该如何安顿?佛陀说了:“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不要把心放在任何地方,因为一旦把自己的心放在一个你认为对头的地方,那肯定就是执着某一个事物了,执着于某一事物,就是执着于“空”。六祖慧能在《坛经》里告诉我们,自己就是在街上卖柴时,听到人家诵读《金刚经》这一句后而起了出家念头的。
没一句咒语,更没有什么超能力修炼的法术,几乎所有佛经一样,就是对话集:弟子迷迷糊糊问道,师傅清清楚楚说道。《金刚经》最“动人”之处是,佛祖一再强调:不要把佛说挂在嘴边,到了一定时候就得抛弃,如果哪个弟子将佛说是当成永恒不变的真理,动不动就拿出来教训别人,那就是谤佛!早几百年前,佛祖最初说的《增一阿含经》中那一段“加蓝人问法”的经文,就阐述了佛教基本教义:不要执着于任何教条,不要被圣人,圣言忽悠,自己的理解,看法和观点最重要!
小乘教派说“大乘非佛说”,不管是非佛说,读《金刚经》可知,大乘佛教还是继承了佛祖的“初心”的。
其实更“好玩”的是《维摩诘经》。
篇4:《金刚经》的读书笔记
没有看金刚经之前,只觉得神秘。但如果能静下心好好看看,其实金刚经的篇幅短小,主题集中,并不难解。读经,个人的体会是勿将佛、菩萨、罗汉等神话,须把他们当作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看待。他们所说,所谈的“经典”、理论、主义等,虽然有深奥之处,但丝毫不比任何人类现存的其他理论更为复杂和难以理解。而且,如果仅仅取金刚经这篇仅有数千字的“对话录”来看,其所包容的内容更是有限。在这部经典中没有谈论佛教常说的因果、轮回、五蕴、八识、等等,整篇经文用各种表述所反复强调的只是一个主题。当然可能这个主题比其他各种佛学概念更为接近佛学的核心地带,这个主题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音译为“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下简称“菩提心”)。整篇经文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要旨:一、菩提心的概念;二、菩提心产生和维持的方法;三、菩提心的作用;四、对菩提心理解的几个常见错误。我们一一来看:
第一、菩提心的概念。
何为菩提心,佛经当中自然没有明确的定义。因为所谓定义应该是指亚里士多德老师所提倡的属加种差法,释迦老师和亚里士多德老师没有就这个问题讨论过,更不用说达成什么共识了。所以我们只能从经文中菩提心的使用,以及和其他概念的相互关系去分析菩提心的概念。
我替佛祖下一个定义:所谓菩提心,是指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起的布施之心。这个定义当中有必要进一步解释的是“菩萨”和“布施”。菩萨是大乘佛教特有的修行者的称谓,已经能够参透和理解佛法,并进一步践行和传播佛法的人,是从罗汉到佛的中间阶段。布施是菩萨践行和传播佛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施舍财物,讲经传道都算布施。
金刚经开篇,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须菩提就问佛祖,如果有人产生了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布施之心,应该如何让这个心念常驻不退,又如何不让邪念滋生哪?佛告诉须菩提,我是这样做的,我将佛法传授给这世间的一切众生让他们脱离苦海得到解脱。
第二、菩提心产生和维持的方法。
这是整篇经文最重要的部分,简单来说菩提心产生和维持的方法就是“不著相”,具体说就是不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一切相。这里首先有必要解释“不著”和“相”两个概念,所谓“相”以哲学术语来说就是一切表象和观念(包括一切感觉经验和理性抽象),“著”则是各种态度的总和,对这些表象和观念的相信、怀疑、认可、反对、注意、排斥、肯定、否定等一切都是“著”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次有必要解释的是“寿者相”这个概念,老子的《道德经》有云:“死而不亡者寿”,可能就是“寿者相”的中文词源,死而不亡者可以理解为“灵魂”,在这里与“众生相”相对,我个人将其理解为是一种“鬼与神的表象与观念”。佛教是无神论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依据,神的相也是相,不可著。
佛告诉须菩提,如果菩萨著了我、人、众生、寿者等相“即非菩萨”,更不用说有菩提心了。所以菩萨布施的时候应当不住相布施,无所住而生其菩提心。在这里佛只是给出了结论,并未论证“为什么著相了就不是菩萨”。我猜测可能其他经典有此类论证,因为金刚经是给已经有相当佛学造诣的须菩提所讲的经,这类扫盲性质的基础理论自然是没有的了。佛在此处只留下两段意味深长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的意思可能是讲,若著相就不是佛弟子,是入了邪道,根本理解不了佛法。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著不著相是佛教和邪教的分水岭就可以了。
据《六祖坛经》记载,六祖听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六祖可以理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理解哪?
第三、菩提心的作用。
1、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
看起来又是一个只有结论没有论证的命题。但第一,佛祖在这里用了反证法:若住相布施,则福德有限(甚至没有),所以若不住相布施则福德无限。第二,佛祖在这里用了类比法:虚空没有极限,所以不住相布施也没有极限。但这两种论证总还是让人难以信服,其实我个人认为,所谓福德不可思量不过是说说而已,因为不著相的情况下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没有布施的主体和客体,也没有布施的内容,布施都不存在又说什么布施的后果(福德)。在这里佛说不著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可能是为了引起还未能不著相布施者对不著相布施的向往之心,鼓励他们努力修行而已。至于对于能够做到不著相的菩萨,佛祖在第二十八品特别强调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故菩萨不受福德。
2、传播《金刚经》,福德不可思量。
全文至少有5、6次提到若受持《金刚经》并与人说,哪怕只说四句佛偈,也有不可思量的福德。也就是说传播《金刚经》的福德与菩萨不住相布施的福德一样大,而且还反复强调这一点。从迷米学的角度来说,这正是这部金刚经能够如此流行的原因之一。(另一个显然的原因可能是这部经的篇幅比较短小,便于传播。)因为所有看到这部金刚经的人,无论他是否真正理解了佛所说的意思,但至少传播就有无量福德这点是看懂了的,所以会有相当大的比例之人看完之后再介绍给亲人和朋友,如此方能得以不断传播,这是一个典型的迷米复合体中其他迷米借助其中一条促使人类传播的迷米而传播的案例。我不知道佛祖是否是有意如此,或许他在所有重要的佛经中都加入了这一有助于传播的迷米,比如《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若人读诵此一卷经,即等同于读诵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说经典。”或许整个佛教能够传播如此广大也是因为这些“传播就有大福德”的迷米的功劳。
但很难得的是佛在《金刚经》中对为什么传播此经即有大福德做了解释:“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也就是说,能够听懂《金刚经》的人就能做到不著相,即是有菩提心了。我的理解是,福德(如果说有的话)并非布施而来,而是不著相带来的,不著相就自然会不著相布施,也自然会传播《金刚经》。布施不一定要用财物,传播《金刚经》也不一定要用原文。所谓福德,是人心不著相之后的平和、解脱之状态,与一般的因果报应不同。所以佛才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只要受持读诵《金刚经》,前世的罪业全部能够消灭,立刻就成菩萨,这就是所谓的“福德”。
3、无相则无贪嗔痴。
这个作用不是正面阐述的,而是在论证过程中偶然提到的,佛曰:“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佛说,有人用刀把他凌迟,他的心里却没有任何嗔恨,就是因为不著相的缘故。以此推理,不著相则不会有贪嗔痴。
第四、对菩提心理解的几个常见错误。
1、不要迷信佛的说法。
佛告诉我们,不著相就是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佛的难处在于,什么都不肯定什么都不否定的态度所导致的悖论。因为当你说“什么都不能肯定,什么都不能否定”的时候,你恰恰在肯定和否定。所以佛只能告诉我们:“我所说的肯定和否定,不是真的肯定和否定,叫做肯定和否定而已。”
所以,佛祖反复强调,不要太介意佛法所说,否则也是著相;另一方面,也不要太不介意不是佛法所说的,否则也是著相。非法相不可取,法相也不可取,取法相是著相,取非法相也是著相。(“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一切有为法,如幻如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古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2、修行者著相的几种常见情形。
1) 佛法是不能修得的,也不能认为自己修得了什么佛法,否则就是著相。
如果我说“我懂得了佛法”,那么这话就是错的,是著相的。若说“有我”、“有佛法”、“有所得”就是著相。
2) 断灭相也是著相。
若说“无我”、“无佛法”、“无所得”也是著相,名断灭相。更进一步,若说“著相”就是著相,若说“错”就是著相。
所以,实无佛法可说,一说就是著相。
3) 时间是相,不可著。
佛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有相才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无相则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分。
4) 一合相也是著相。
若将整个世界看成一个整体,就是一合相。我们说万法归一,但如果执著于一,就是著了一合相。
至此,我的《金刚经》读书笔记完毕。言语皆是相,佛说、我说都是相,不可著。庄子曰:“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若依《金刚经》而论,意何尝不该忘,又何尝该忘哪?
篇5:《金刚经》的读书笔记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菠萝蜜经》,是大乘佛教代表性经典之一,在佛教众经中起到纲领性的地位。《金刚经》主要讨论了破除妄相,见性成佛的智慧,如书名的题解:以金刚般的般若智慧去断除一切邪念妄执,认识本真的自己和实相的世界,从而能够最终达到圆满自足的境地。
在佛家看来,人生来就有烦恼和痛苦,这是因为因缘轮回所致。为了破除人的烦恼和痛苦,使其认识自己的本性,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世界。佛家把人所生活的世界总称为相,何为相?《金刚经》文中所说相者甚多,一切的论述都是围绕相来展开的。我认为,相就是见于眼、闻于耳、嗅于鼻、味于舌、触于体、感于心的一切物或非物。《金刚经》称为“六尘”、“六境”。人之所以有相的执著是因为人有耳目心意、感受计虑的缘故,《金刚经》的目的就在于把这种能动的意识打碎,使人完全处于与自身之外的一切物或非物相互绝缘的状态。佛认为一切物或非物之相就像遮盖在人面目之上的一层面纱,它遮住了心灵之窗,从而也蒙蔽了人的内心,即真如之性。这就如同老子的“涤除玄鉴”之论,老子以镜譬心,把物或非物之相比作镜上的尘垢,从而妨碍了观物体道的本心,故而要“涤除玄鉴”,开明自己的眼睛,檫亮自己的心灵。
如要破相首先就需要对相的否定。佛祖与须菩提的对谈每次都要落实到一句话,即非什么,而名什么,一切相都是非相,而是名相。非和名二字,在这里具有重要意义。所谓非就是表示否定,使虚相与实相之间有了区别。物或非物之相都是幻想,因缘而生,随缘而去,如若执著于相,就好比水中捞月,镜中观身,最终都是一场空。相之所虚妄是因为它的无常性。世间万物至始至终都是在变化之中,没有一个恒定之理,四季变换,岁月轮回,世间万象此消彼伏,永无穷尽。人的烦恼痛苦来源于执著,所执著的就是相,物欲之相,情感之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然痛苦的来源是因为执著于相,那么是否能够破除相的执著,返回到曾经那个纯真的自我?这就是《金刚经》所要追问的终极问题。非还表示动词扫。内心既然有了污点,眼睛已经被尘垢迷住,我们何不拿上一把扫把,拂拭拂拭。正如神秀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 www。copyright8。com 拭,莫使惹尘埃”。
名是继非之后再次的否定。名是对相的称谓,而于本性而言,本无万相,所以相之称谓就是假名、虚称。相本来无有,何来名称?继着这里,就需要追问为何要返回纯真的自我?纯真的自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曾经思考儒释道三家之于艺术时,写下这样一段话:“为什么中国哲学注重万物淳粹未散时的干茂,而中国艺术却追求万物精气殆尽前的枯拙?道家哲学提倡初生之婴儿,儒家哲学看重长生之壮年,佛家哲学追求老生之垂暮。…”最终我把中国艺术的这种追求归于佛家的影响。在道家看来,婴儿是无知无欲,纯白凝定的,正是他的未开化的心灵使他能够在这个世界中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无所思索、无所执著,一切感官利害、痛苦伤害都如过往云烟,不留于心。我认为佛家是垂暮之年的老人,显然是住于相了。因为佛家追求的不是今世,不是来生,也不是过去。若心住于过去、现在、将来,痛苦烦恼便无所穷尽。佛祖是告诉众生,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明白三世皆空,皆不可有所住,无所住便可了悟无相无法无心的真如之性。在这里,天地万物都化为了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时间停止了脚步,空间通透无碍,人找到了一个恒定、永常的住所,刹那便是永恒。这就是佛所说的超凡脱俗之后的彼岸。
此岸是烦恼痛苦的深渊,只有脱离此案,达到彼岸,才能获得人生解脱。想要从此岸到达彼岸,要有所依托,所依托的就是佛法。佛法何来?于佛言说。但佛一再声称自己实无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佛不仅否定自己的言说,还警告若有人说佛有所说,就是谤佛。心念于言说之法就是住于相,佛说之法是无为法。无为法,无形无相,无所可取。而有为法则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也是《金刚经》的一个要旨,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佛的言说。任何语言的或概念的解说都是住于相,是心有执著之念,而佛土的究竟之地,是空无一物,而又万象俱现。佛家讲究“缘起性空”,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既是缘,事物因缘而产生。而一切事物的本性又是空无的,是了无所见的。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因缘而起的万象,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这一切都是虚假之像,最终我们都要归于诸法实相,即空相。佛之所以说法,是为了普济众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本性。而我们一旦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没有法可言了。之所以说法,是因为我们还是众生,之所以说非法,是名法,是因为我们已经征得佛果,心明见性。
佛祖一边立言,一边又在破言。立言是为了能与众生更好的沟通,只有有了语言文字,才能使那些误在迷途而不知返的众生有所依靠。但真正能够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并不能靠语言文字来得到。如佛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灭度者。”这句话一方面是说本来实无众生,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圆融自足,本具佛性,之所以有众生只是暂时的被幻相迷住。另一方面也是说一切众生除灭妄见,证得佛果,都不是佛祖所为,而是自为。佛祖以无言的态度来言,则名为言实为非言。
中国哲学重在体悟,是生命体悟的哲学。体悟就是强调心的作用,心的作用何其之大!“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为了离生死,了觉悟,首先要破相,破相的根本是要净心。只有内心清净无垢之后,才可了无执著,见相不住于相。如果是,在没有觉悟之前,需要用心去体悟,那么觉悟之后,心变成了一种什么状态呢?
《金刚经》旨在破虚相,明性空。然而佛之究竟是不住于相,也不住于非相,不住于有,也不住于无,不住于实,也不住于空。即是说,达到空无,还不是佛的目的。佛并没有完全否定物或非物之相,说是虚幻、空无,只是说物或非物之相没有自性。这种没有自性的幻有会因为因缘的作用变动不居、回返往复的存在。既然物或非物之相至始至终都会存在,而证得佛果的众生却也要生活在这个相的世界,那么在相与非相,即内心看透了非相实相之后的心灵状态是什么样的呢?佛说清净、虚空之心,必定不是像枯木顽石、寒灰死寂的一颗“冰心”,而是于枯木顽石处见出生意,于寒灰死寂中显出温暖。在这样一个把色空都涤除之后而达到的圆融境界,应该是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在这里,我们见相不住于相,生念不住于念,自适自足,周游无碍。佛不是告诉我们要把我们的心打碎,毁灭,而是注重碎、灭之后的心灵状态。
这种心灵状态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生的是清净心。这颗心清静寡欲,无染无垢。要得到这颗清净心首先要认识到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与烦恼痛苦都是幻想,要试着放下一切华而不实、如幻如影的物或非物之相,自己的本性本来一无所住,湛然清净。再次,要放下这个心中的“我”,即破除个体的我、住相的我、生念的我、有善恶取舍是非对错之分的我。如果能够放下这个心中的“我”,就可以做到于物而不物于物,于念而不生于念的自由心境。此时,如有物所遇于我,就如一阵夏日的清风,扫去了身上的灰尘,带来了一阵丝丝的凉意。一见本性,心便清净。清净是心灵的一种境界,是明白了事事皆非事,物物皆非物的人生感悟之后的生命回归,是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灵境界,也是王维“行到水穷处,做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的灵觉顿悟。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繁琐嘈杂的世界,当想要寻得心灵的一份安宁时也变成了一种奢望,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扣问自己。我们之所以想要清净却始终不得是因为我们无时不在动,我认为,《金刚经》的要旨不仅是让我们明白空无、实虚、凡相虚妄、痛苦无尽等等这些人生现实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的视角,我更愿意把这个视角定义为得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舍得。《金刚经》没有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而是希望我们有所减去,佛祖通过言说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就是明示我们不要只看重自己所得。同时《金刚经》也启示了我们对舍得的重新看法,舍去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一切问题的零界点都是对人生、命运、生命、精神等诸如此类问题的终极关怀。
1.读书笔记大全:小学生读书笔记例文
2.读书笔记是什么及读书笔记的种类
3.读书笔记的格式类型
4.读书笔记格式写法
5.道士塔读书笔记
6.读书笔记的格式
7.论语读书笔记
8.《花田半亩》读书笔记
9.读书笔记400字
10.基业长青读书笔记
篇6:《金刚经》
《金刚经》精华
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我们在华盛顿一起研究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今天这一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今天所要谈的《金刚经》中自己所体会的一点点,只能说是大海中的一滴,不能说是讲经。
《金刚经》对我来说,佛恩是十分深厚,把我从黑暗无知的牢狱中,挽救出来,顿入光明无际的宝山。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绕佛,曾于北京广济寺释尊成道日,绕念圣号直达次日凌晨。但稍长到学校读书之后,接触到新思想,例如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产生一些影响,但更主要的则是看到来来往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从他们的言行可以看出,世俗的缠绕毫不少于常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妒嫉障碍,勾心斗角,争名好利,排除异己,一样也不少。于是我十分怀疑,这些人久修多少年,为什么一点也不脱尘俗!于是产生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佛法无益于人,直等到十九岁,大学三年级时,寒假考试结束,不想再看书,又无事可做,于是找到母亲的一部有注解的《金刚经》和一部《灵魂论》,每本厚约一寸,我一夜之间读完两书,在读经时,产生了空前的稀有情况:如闻惊雷,醒人长梦;如沐春风,身心调适;如饮甘露,遍体清凉;如闻妙乐,顿忘俗味。当时只感觉一阵阵清凉与光明,自头至足,遍灌全身,一夕之间二三十次,其殊胜安乐不是言语所能形容。这才恍然明白,不是佛法辜负人,而是人辜负佛法。这才端正了自己对佛法的认识。当时体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经中的核心。凡夫下手最好是持名念佛,但当老实念去,便可望暗合经中妙谛。
二、三般若
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为前导,以净土作为归宿。(般若是梵文,在华文中没有确切适当的辞可翻,勉强可译为大智慧,以别于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因为没有般若,没有大智慧,看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找不到归宿,这样去修持,就所谓盲修瞎练。修持归向,当如华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中之王,普贤是华严长子,求生极乐世界,正是引导六道众生,同归极乐。再从当代情况来看,不管你修什么,如果说希望在这一生内解决问题,若不求生净土,那就不可能了。不管哪一宗,想在这一生出生死,愿意今生出轮回,你又不求生净土,那就要落空。我们当前这个地方的道场叫莲华精舍,是密宗,共同的愿文是同生极乐。所以不管哪一宗,都要以净土作为归宿。
在菩萨道场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只是单纯的布施、持戒、禅定,这样的五度不能成为波罗蜜(波罗蜜应译为彼岸到,我国语法则为到彼岸,生死是此岸,了生死是彼岸。)因为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样,有般若才是眼目。所以六度之中,般若极重要。六度都因有般若才能成为波罗蜜,这就是般若的重要性。
般若,若分而言之,则为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个般若像(伊)字的三个点,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超出众生的情见。粗浅说来,人们所看的大乘经论,以及所听的同类言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从文字般若的启发使人体会了佛法的深意,成为自己思想的定盘星,来看待身心内外一切事物,而更主要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就称为观照般若。在观照般若之中,一旦突然了达契悟自己的本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证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体。实相就无相无不相。无相者:没有青黄赤白,长短大小,任何形象;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亦有亦无,离开了这四句,遍离一切相。为什么又说实相无不相?因为实相虽远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也即是说遍能显现一切相。蕅益大师《破空论》说:“实相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聚。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实相是般若的本体,怎么能够证入本体呢?我们要从观照般若入手。观照两个字,《心经》中说得很清楚。第一个是观字,密宗叫观想,想就比较粗,观就比较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字,即观照的照字。照字和想字就更不同了。有心叫作想,无心叫作照,“观照”就应该如“观自在”之观,“照见五蕴皆空”之照,这才是真正的观照。《破空论》曰:“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理是本体,如实相般若是实际理体而起照用。如珠发光,光是从珠本体而生,发光是照用,珠之发光,先照自体,这就是“如理而照”之义,光照本体,不必安排,没有造作,没有举动,自然而照,故曰“照不异寂”。也就是虽在照用之中,而本体仍是清湛不动,照用与寂灭没有分别。文字般若浅近说来,那就是大乘经论中,有关于般若的文字啊,言论啊,所有这些都是文字般若。引申一步,就如《破空论》说:“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如理”就是后文中“如如”之义。经云“如何为人演说,如如不动”。如如是第二个如字,是真如,是实际理体。说法时要如同真如而说,这正是此处“如理”两字。如同真如的本体,来表达寂灭的妙谛。这就是“如理诠寂”。在了达时,自心仍是寂然不动,这是“寂诠”。这个“寂诠”正是本体的照用,故曰“寂诠即照”。这就是说,所表达的是真如的本体,能表达者,正当表达时,仍是寂然无动,全由本体的照用,这叫作文字般若。可见文字、观照与实相般若,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是从实相般若本体所显现出来的。所以实相般若就是文字般若与观照般若的体。文字般若表达的内容,就是要表达实相般若与你如何去观照。观照般若所照的就是文字般若与实相般若。三般若说是三,而实际又是一体。虽然是一体,而又可分别为二个。所以是即三即一,微妙难思。
文字般若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它是从实相般若所流现,而这个文字所告诉你的,是如何进行观照,证入实相。文字般若虽然可生起观照,而证入实相。但我们不可认为文字般若就是实相般若,更不可认为了达经文便已契悟实相。《金刚经》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大乘无量寿经》说:“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法华经》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可见实相般若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学人也无法从意识分别中真实理解实相般若的真谛。文字般若的重要性,在于指示门路,指示如何去观照,如何去认识实相。所以一切经论,文字言语,都是作为一个指路牌。例如昨天我们去开会,在指路牌上写着:“华府佛教会”,如果没有这些指路牌,到的人可能更少一点。这是指路牌的重要作用。但是,你不能认为那个指路牌所在之处就是“华府佛教会”。这是一个很好的比方。指路牌告诉你方向,你要依着方向去找,文字般若正是如此。佛经上说“因标指月”。茫茫太空之中哪里是月亮啊?经文里用文字告诉你。现在本室之内,拿灯当做月亮,我用手指着它说:“这个是月亮。”这就是标指一下。文字般若就起这样的作用。昨天如果到处都没有贴着“华府佛教会”,那我们也找不到。可见标很重要。所以不可以弃指求月。若不要这些指示去求月亮,那茫茫华盛顿很难找到佛教会。所以指出方向,你就可以看到。不可以弃指,不要它。这些文字,经典,我们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我们更不可以“执指为月”。我用手一指,这个是月亮。你就误认我的手是月亮。你看到我的手,就可以看到月亮了。一般人多是这样。执着所看到的手,误认为就是所愿见的月了。这样的话,不但是看不到月亮了,并且还生出一个极大的错误,以为月亮是我手这个样子。所以学习般若要从文字、经典之中得到方向去观照,专精勤久,一旦相应,方能契入实相,仅在文字上得了一点理解,就以为是实相般若,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见实相。
三、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总题。“经”字是通名,佛所说都称为经。“经”字前的七个字,本经独有,这是别名。开头“金刚”两个字是形容词,称赞般若如金刚。金刚是喻,金刚有不同的解释,但涵义是一样的。现结合实际,金刚即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金刚石做的刀子可以裁玻璃,硬度最高。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它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以这个金刚石做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爱见所侵犯。金刚能裁切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永明大师《心赋注》说:“夫般若者是诸佛之母。故净名经颂云‘智度菩萨母,能生一切导师’。所言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之性耳。”因为诸佛皆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自心,自性清净心与实相般若,真如实相,中道等,只是一法的不同名称。般若是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心赋注》又说:“离此一心别无殊胜。”又“此一心,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真中真,了义中了义,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佛正法正行中,此心为最”。所以经中释尊宣说:本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有为福德不是般若,也不是波罗蜜。相似般若,名为般若,但不是波罗蜜。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
四、离相修善
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华意是觉有情,也就是度众生。经里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经中说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发的心,不但是有此心,而且要实践要落实。“灭度一切众生已”,众生都灭度了,这个愿已经成就了,可是怎么样呢?经中说:而是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这就很奇,要度一切众生,而这些众生已经得到了灭度,可是没有一个众生是真实灭度了。这就不是凡夫而是通达般若的菩萨度生的境界了。所有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彻底都灭度了,为什么又说,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呢?这就因为释迦牟尼佛得道的时候,第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就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啊。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啊。那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现在成了佛,他只是恢复了本来而已,他不是得到什么,变成什么,制造成了什么,变换了什么。他不增不减,只是恢复他的本来。那么你这个度生的人做了什么贡献?他只是恢复他的本来嘛。再者,一切众生既然同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如来的法身。我与一切众生既是同此法身,本来同体,一体之中,谁能度?谁是所度?所以说“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也就是《金刚经》中重要的指示:三轮体空。内不见自己,外不见对方,中间不见所施之法、所施之物。外内与中间都无一物,称为三轮体空。内是一方,外是一方,中间是一方,一般是内有我,外有人,中间有法有物,这三轮就不空。若是三轮体空,就是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没有一个我,我在做事。内若无我,外也就没有人啊。还有什么中间?一切都本空啊。所以本来无一物。
篇7: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篇8:金刚经全文
精选金刚经全文整理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
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篇9:浅谈金刚经
浅谈金刚经
从每日一句《金刚经》开始,让心静下来。这不仅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修福,更是在修炼我们的内心。下面是浅谈金刚经,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说到缘起和分享,在我分享之前,我想简说一下缘,我们佛教讲缘;社会也离不开缘,那么这个缘是什么呢?我们所遇到、发生的一切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学佛的人惜福、惜缘。
打个比方,今天,我能站在这里,能和这么多的领导、老师、同修共同分享我的思维、见解,天龙寺常住能选我到台前来参加这个活动,看似偶然,其实,这需要很多的因缘和合才成就了今天的殊胜法缘。
佛说:擦肩而过,看了你一眼的陌生人,在过去世,曾与你相处过5。所以,我们今日相聚,又是个必然。在此时、在此地,我们在一起,这就是缘。这个缘,说明在无始以来的生死轮回中,我和你、和在座的每一位,曾经相识、相知过。所以,今朝相遇,是久别重逢。
说到这些,是表达我很珍惜这一次活动;珍惜在这次活动中台上、台下的每一分钟、珍惜这次缘起带给我的每一份收获,更希望所有的领导、同仁能与我共同珍惜这今朝的相遇、这久别的重逢。
在说到分享,我要分享给大家的是金刚经,我把我对金刚经的见解、心得叫做浅谈,因为自己的学识、修为有限,所以自认为不敢称之为讲经,只能说是浅谈。
我们的主题内容是和谐,实际上,不仅是我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金刚经,而是佛陀一生的说法、说教一直都离不开和谐,并且和谐一直都是佛教的要旨,佛陀在两千多年前与僧团所定制的六和敬,更是和谐的具体展现。
我们说到金刚经,金刚经在中国古代非常被重视,因为它本身字数不多,五千多字,但是,它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把佛法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和智慧阐述出来。佛经在进入中国后,在后来做过各种分类,有一类就叫般若类,般若类的经典分很多种,其中有一部最重最大的一种,是600卷的大般若经。多少字?480万。谁翻译的?玄藏大师。也就是说释迦摩尼佛的般若智慧,展开了来讲,要用480万字在阐述。那么浓缩了讲呢?有260字的心经,也有5000多字的`金刚经。这一类经典,都是直接的在阐述佛陀最核心的见解、思想和智慧的。
那么金刚经,由于时间关系,我直奔重点,我个人认为,这部经的重心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我们禅宗著名的六祖慧能大师,就是在上山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中这句话时,开悟自性,发明心地。并且当下做偈,第一句话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因为什么呢?皆因无所住故!在这用我有限的智慧和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是清净心。我举个例:很多学佛的人都知道禅宗有这样一个广被故事,在古时候有一个禅师带着徒弟下山化缘,路途中遇到了一条很急又有些深的河流,正要过河的时候,河边有一个年轻的姑娘,因为想要过河却不敢,于是就在河边哭,师傅当下把这位姑娘背过了河对岸,事后小和尚一直在心生烦恼和疑惑,由于是自己师傅,又不敢多问,可过了好久他心里实在装不下,终于鼓起勇气说:师傅,我觉得您不应该背那个姑娘过河,男女授受不亲,我们出家人不是应该远离女色吗?不是应该保持距离吗?禅师看着小和尚,笑了笑说:我在到达河对岸的那一刻就把那位姑娘放下了,可是你却背着她到现在......小和尚如当头棒喝!
以这个故事为例,禅师在当下就是无所住,但是要不要生心呢?要生心,因为我们讲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因为我们还有个皮囊,活在这个世界上你所接触到的一切物、一切人、一切事都是存在的,虽然不是永恒的,但你不可能凭空的脱离这些。所以要生心,禅师背起她过河,就是生心。但心却不住在上面就是无所住,如果有所住,就不是清净心,就是执着心。执着心就是烦恼心。心应像大圆镜子一样,物来则现、物去则空。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做互动)
这个住,就是烦恼的根源,金刚经告诉我们,哪怕是虔诚向佛之人,一心住到法上,也是执着,也是不对的,这就叫法执。佛陀在金刚经中就有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上学的时候就有同学因为这句话问过我,说:那我们还天天念佛、拜佛干什么?我们都知道佛陀有三十二种庄严宝相,佛教称之为“三十二相”。那是因为众生执着庄严,所以佛陀示现三十二相,佛无分别,也就是说在佛的眼里没有丑陋与美丽的分别。比如佛教传到今天,我们看印度、中国、日本、韩国、缅甸等,各地的佛陀塑像都不一样,那哪国是对的呢?金刚经中佛陀说: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所以说三十二相不是如来,“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要知道,自性是佛、自性是如来。我们拜佛、念佛都是在寻找和显现自性的过程,最后连寻找也没有了。就如六祖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认为三十二相是佛,以色相、以音声去求佛、去寻找佛就是有所住,所以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大家看,这个住,修行人住到法上都不对,那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世人所住的地方就更多了,比如:人、事、金钱、权利、感情、仇恨等等,或者一件事、一句话上,总之,住在种种过去、现在、未来。不断在追求计较、得失,把种种事物,无论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牢牢记在心中,成为自己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那么我们说,是要我们什么都放下不做吗?不去赚钱、不去工作、不去努力争取吗?这样可到是清净,那都这样社会会发展吗?这不是消极吗?不是,佛教不消极,而且佛教不极端。真正的财富不一定在物质上,但并不是说就不要物质,全都不在物质上。刚才说了,要去做要生心,因为我们还有皮囊,大家都是活生生的人。有人可能要问:师傅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我告诉你,要去做,但是要不住而生心。可能有些难,但是我们如何去做?我各人认为,就是最起码、最“庸俗”讲:我们能做到“有贪而不执着于贪,有求而不拘泥于求”。有这样的心态,你的人生才过得潇洒、过得自如。
也可以说,无住生心,是佛陀在金刚经中教导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在生活、在修行上身心的平衡与调柔。自我的身心调柔了、平衡了,你才会生活、你才会修行,你的心灵才会不断的净化,你才处在和谐、平衡的状态。
那心和谐自然人际和顺,人际和顺了,人和人的沟通、人和人,人和事物的关系就顺了,这样,我们的人生,从心灵、事业、家庭、同事、生意、朋友等等圈子自然也就和顺了,如果更多的人去了解、受用了金刚经的智慧,把他自身的“圈子”去和顺,那社会在前进的步伐中就是被和谐包围的。无论财富多少、权利多大,最起码的基础,在被和谐所包围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如果失去了和谐,我们经常说和谐,但有没有人想过失去了和谐是什么?先不说社会、国家,就说个人,我们自身,如果失去和谐是什么?那这个人的人生必定会充满了争吵、争执、分离、斗争、分裂、混乱、与冲突,想象一下,如果是这样,那他财富有多少、权利有多大都没有意义,因为他的人生失去了幸福,充满了痛苦与烦恼。
金刚经教导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但亦不离开色声香味触法而另有所生。所以应于一切法,心不染污,如待人处事、穿衣吃饭,在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样我们处众就和谐了。好比,禅宗天衣义怀大师所讲: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留影之心,水无留迹之意。就是说内心有如一江澄澈的寒水,而外物就像掠过长空的秋雁,雁影沉于水中,而水却丝毫没有扰动,世间万物变化无穷,都一一的留照心中,但心灵却依然平静如水,不起波澜。更如:“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有这样的心才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以上是我个人以有限的智慧;和浅薄的学识及参考对佛教、对金刚经的极微见解。不如法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教导。我能把这一份见解和有限的智慧拿出来分享、供养给大家,我很高兴。众多的上参、法师、同修和评委都在这里,所以我的分享只是抛砖引玉,后面还有更出色、更精彩的法师和老师来带给我们智慧。学僧万如虔诚的祝愿我们的讲经交流活动圆满成功。更祈愿,在场的所有领导、评委、法师、同修以及各位菩萨。祝你们:年复一年无量寿,月又一月琉璃光。日日夜夜观自在,时时刻刻妙吉祥!
拓展阅读: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既然须陀洹行者不能作得须陀洹果想,那二果斯陀含当然亦不能作斯陀含果想;
斯陀含sakṛd-āgāmin,全字词作沙羯利陀-伽弥(读音sakyarida-gamin),sakṛt + āgāmin=sakṛdāgāmin,连词时sakṛt或转为男声音,以便接男声音修行点ā。
原词sakṛt梵文字义为依真如ta所现能力ṛ于所造ka之世俗谛sa;āgāmin
依修行ā于除心病中能走向ga,以我内在为觉住菩提自性中min,而安住于道─寂静ā之道中。
sakṛd-āgāmin依世间义,sakṛd─来世间一次后,立刻能给与da证寂静ā、无为道gā、菩提智离相min中。英文解 acting at once or simultaneously;at once , suddenly, forthwith , immediately;āgāmin来世间时能突然,立即正菩提智离相住无学位,依世间立即成阿罗汉果。
篇10:金刚经全文参考
金刚经全文参考
金刚经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身相见如不。不也。世尊。不可身相得见如。何故。如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是义故。如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可说。何故。如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者何。一切贤圣,皆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斯陀含名一往。而实无往。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阿那含名为不,而实无不。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是名字。汝当奉持。所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三十二相见如不。不也。世尊。不可三十二相得见如。何故。如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故。须菩提。如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故。如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故。如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说名真是菩萨。
金刚经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悉知。何故。如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心不可得。
金刚经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布施。是人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不说得福德多。福德无故。如说得福德多。
金刚经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不应具足色身见。何故。如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可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不应具足诸相见。何故。如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金刚经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故。若人言如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金刚经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金刚经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故。实无有众生如度者。若有众生如度者。如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金刚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三十二相观如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三十二相观如。佛言。须菩提。若三十二相观如者。转轮圣王即是如。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三十二相观如。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色见我。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
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不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不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金刚经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故。须菩提。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故。如者。无所从。亦无所去。故名如。
金刚经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所说义。何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篇11:《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全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 ‘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 ‘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 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篇12:金刚经浅议
金刚经浅议
《金刚经》略称為《金刚般若经》,全名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属於《大般若经》裡的第九会。本经的说法者是释迦牟尼佛,请法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内容叙述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回答须菩提所提出的二十七个问题,全文共有五千餘字,藉由佛陀与弟子须菩提之间的问答,而阐述一切法无我的道理。本经的要旨是要我们发无上菩提心,必得先将心降伏;成无上菩提果,必须心无所住。其主旨也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本部经在中国出现了六种译本:
1.姚秦三藏鳩摩罗什译(与玄奘译《大般若经》卷五七七「能断金刚分」同本异译)
2.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3.陈天竺三藏真諦译
4.隋代达磨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能断经)。
5.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6. 唐代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略称能断金刚经)。本经普遍流传於中国。
现有西藏译、蒙古译、满州译、英译、法译、德译,及日译等数种译本。梵本以义大利孔兹(Conze)出版者為最新版本。
本经的影响:
1.持诵本经得感应传说多。
2.惠能以本经為心印。六祖惠能由於闻说《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开茅塞。
3.本经对禪宗影响很大,為中国禪学开啟了歷久不衰的黄金时代。
4.对民间宗教与文史哲界影响深,高深的哲理,流畅的文字,可用来作為实践法门。
本经组织,在中国有四种分法為:
(一)梁昭明太子(梁武帝的太子)分為三十二分:现在我们诵经的'时候,看到经文中有「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啟请分第二」……,一共有三十二分,是昭明太子所分的。
(二)罗什三藏法师的弟子僧肇法师之说:《金刚经》前半部,相当於昭明太子所分的第一分至第十六分,是说眾生空;后半部相当於第十七分到第三十二分,说的是身空、法空,也就是人无我、法无我,阐释证人无我进入涅槃,脱离生死成阿罗汉;证法无我即登大乘菩萨初地以上,虽入涅槃,但不出生死,在生死中自由自在度化眾生,这就是法无我。
(三)天臺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及三论宗的嘉祥大师之说:前后两部為重说重言,也就是前半部已经说过的话,后半部又重新演说了一次。
(四)印顺长老之说:採用《大智度论》裡的五种菩提心来分判全经,这五种是: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这种分法可能比较接近原貌,因為《金刚经》属於般若系统,而《大智度论》是就《般若经》第一品的序论来判定,所以这种分法比较合理。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威力
(一)【最胜威力】: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在之处皆应敬故,如彼金刚胜诸宝物,故《涅槃经》云:“如诸宝中金刚最胜,随彼宝膜,成彼宝故。”
(二)【难见威力】:
经义果报,皆不思议,乐小法者,不能受故,如彼金刚非余能见,故《正理经》云:“帝释顶宝,名曰金刚,非余能见,光赫夺故。”
(三)【除灾威力】:
下品持经,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尚消灭故,如彼金刚能消灾毒,如《真谛记》云:“有六种宝,皆名金刚,青碧二色,除灾毒故。”
(四)【称求威力】:
有目能见,普利众生,能严净土,得菩提故,如彼金刚满人所愿,如六宝中其余四色,黄赤白空,随须游空,出水火故。
(五)【坚实威力】:
能摧我人众生寿者,法非法相非彼破故,如彼金刚非彼物所坏,故《涅槃经》云:“金刚拟处,物无不破,而是金刚无折损故。”
(六)【利用威力】:
通达无我,得成于忍,以佛眼等,悉知见故,如彼金刚,穿通诸物,故《梁摄论》云:“譬如金刚其体锋利,悉能穿割一切物故。”
(七)【无间威力】:
不住行施,生无住心,相即非相,无所得故,如彼金刚非物不杂,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体无间隙,非沙石等所相杂故。”
(八)【一味威力】:
皆以无为而有差别,诸法如义,皆佛法故,如彼金刚其体纯一,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其体一类,纯一无杂,不变异故。”
(九)【能引威力】:
诸佛及法,从此出生,成不思议无边福故,如彼金刚能引诸宝,故《梁摄论》云:“金刚能招一切宝物,有金刚处宝自集故。”
(十)【遍满威力】:
福广如空,利益一切,离一切相,度一切故,如彼金刚遍满一切,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遍一切处,金刚轮等,遍世界故。”
由此观之,《金刚经》有如是‘十威力’,只要受持读诵此经,不但可以开慧(明心见性),而且又可以积福(积功累德),难怪禅宗五祖弘仁大师以《金刚经》代替初祖达摩大师之《愣伽经》,传之于后,并由六祖慧能大师加以发扬光大,并因之而‘明心见性’之禅师倍增,其来有自。如果我们要明心见性,又要积功累德,福慧双修,早日圆满,非受持读诵此经并为人演说,自利利他不可。
篇13:金刚经浅释
金刚经浅释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总释名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一部经在这个般若时里边说的。论到五时八教,这属于别教,是般若时;第四般若时,也就是第四时。在这个四教里边,属于别教。佛说的般若部,有六百多卷。这《金刚经》,是六百多卷里边其中的一卷。
讲起般若部,这个《般若经》非常重要。怎么显出它的重要呢?佛说这个般若部的时候,用了二十年;二十年说般若,在这二十年说了六百卷的《般若经》。最后,佛说过这样一句话,说这个《般若经》,将来大兴于震旦;震旦就是中国。说将来这个般若推行到每一个国家去。所以在唐玄奘翻译《般若经》的时候,有一千多个比丘共同在一起来翻译这《般若经》。一千多比丘,在家人有两千;两千多在家居士,在大兴善寺。
那个大兴善寺,当时从方丈室到山门去关门,要怎么样关门呢?要骑着马去关门。那么现在的时候,可以用一个自行车去关。距离有多远呢?由方丈到山门那个地方,有十里路;十里路远,所以关山门的时候要骑着马去关山门。因为它这么大,所以就能容纳--当时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的三、四千人,来做这件事情。那么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这一年桃开六度。这个桃花,就是结桃子的这种树,在这一年之中开了六次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这叫桃开六度。这是表示甚么呢?就表示翻译《般若经》这种的工作是殊胜的,是特别的重要。所以花、草、树木神,都来拥护这个法会。所以这一年的期间桃花就开了六次,有这种祥瑞。那么由这种祥瑞,证明《般若经》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现在再讲这个《金刚经》的因缘。我最初到旧金山来,曾经讲过一次《金刚经》。当时预备一般听经的人,有的听得懂的,有的听不懂的,那么以后这么多年就没有讲过。为甚么没有讲经呢?就因为我愿意隐遁,不愿意让很多人知道有这么一位法师。所以我到美国自己给自己取个名字,就叫「墓中僧」。墓,就是坟墓;中,就是在坟墓里边:坟墓里边的一个和尚。虽然我现在没死,可是已经钻到坟墓里头去了,所以和外边的人很少接近。那么,由去年有白文天、韩光先、易象干、客尔康等等从西雅图来,就硬把我从这个坟墓里头拖出来!拖出来干甚么呢?就打禅七。这是在美国第一次打禅七。早起六点到晚间九点,一般人都认为是这是很辛苦了,其实这是很方便的,并不紧。这个工作要紧的时候,应该早起三点钟开始到晚间十二点钟,这是正式打禅七的一种工作。
那么由那一次,我第一次见着这个韩光先,就是果璞。他和我一讲话,我就听他这个声音好像山东人的声音,我叫他山东老乡,就是山东人。那么他呢,在以前也没有皈依过;可是没有皈依,见着我他就叩了个头。在这美国人里这样是很少的,所以我说这个真是正牌的中国山东人。那么我对于这班人的印象,就很不错。所以我觉得这几个人都可以提拔,在佛教里做一番事业。果然在今年夏季暑假的时候,这一班人就都来学《楞严经》。学《楞严经》学完了之后,现在又讲《法华经》。正在讲着《法华经》,有一天,大概是那一天呢?是不是观音菩萨出家那一天?果璞和果能,就要求讲《金刚经》。那么「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
怎么叫法不孤起呢?这个佛法,必须要有人请法,才能说法;要没有人请法呢,这个法就不容易说的。有人请法,就是有人要求讲某一部经,这叫请法。那么法不孤起也就是这个法不能自己生起。仗境方生,有这个境界才能生出这个法来。道不虚行,这个道不会空走的。遇缘则应,有缘就应;就应付这个缘。这叫道不虚行,遇缘则应。
那么既然有他们几位想要听《金刚经》,于是乎我也不管我会讲不会讲,就冒冒失失答应了,说可以。并且他们都过去已经听过《金刚经》了。听过谁呢?听过,那个 Kenneth 先生讲过《金刚经》。不过他说,当时因为初学,也大约听得不太懂,现在要再听你讲一遍。那么我就答应了,所以在今天才有这个金刚法会的成立。以后,无论你们某一个人想要听某一部经的,都可以请法师说法。这要请法;要有人请法,才可以说法。
那么讲《法华经》,这是甚么因缘呢?讲这《法华经》,我告诉你们这个因缘。这因为现在我在美国,要造就和尚,要造就未来的佛教的继承人。所以现在有一个果前,他发心出家。那么发心出家,听了《楞严经》,对于佛法还是一知半解。所以我这个《法华经》的因缘,就是为着要果前,在前边;这一些果果果果,果甚么果甚么--像这个果宁昨天讲这个唧唧喳喳,都要在后边跟着。所以我看这一班人,还都对佛教有一点兴趣。所以有的栉风沐雨,就是刮风也来听经,下雨也来听经,在对面这么远,又要跑这么远的路。在二十九街过来,也要搭巴士,又要等车,又要在那个地方风吹雨打的,这都很不容易的。我看这一班人还有一点诚心。所以我就继续讲这个《法华经》。
现在又讲《金刚经》。我们现在讲这个《金刚经》要简单一点,就不要讲这个七种立题、五重玄义,都不要讲它。我们现在就开门见山,就讲这个总释名题,就讲第一,就是总释名题;第二、讲译人;第三呢,是别解文义,分出大科,分出这么三种讲法。
「金刚」:甚么叫「金刚」呢?怎么又「金刚般若波罗蜜」?甚么叫金刚呢?我告诉你,就是那个金刚心。金刚的心也就是那个金刚性,也就是那个金刚的般若。金刚的心也就是金刚性;金刚性也就是金刚般若。说出来这么多的名,合而言之是一个。为甚么要说这么多名呢?你不知道这一个,知道那一个;你不知道那个,就知道这个;你那个、这个都不知道,你又知道这个般若。所以多举出几个名字来,你张三也就是那个张和,也就是那个张老三。这么说好几个名字,你就认识他。这金刚也这样子。那么金刚怎么说是自性呢?我们这个自性,是永远不坏的。我们这个金刚自性也就是金刚心,金刚心也永远不坏的。我们这个金刚般若,就是实相般若。这实相的般若也是永远都不坏的,永远存在。所以这一部经的名字,这「金刚」是个比喻;「般若波罗蜜」是法,这一部经就是法喻为名。在七种立题里边就是法喻为名:以金刚来做比喻,比喻般若。
那么这个讲法固然是对,可是不如我说它是金刚心、金刚性、金刚般若。这个般若就是金刚,不用比喻。这个心也就是金刚,不用比喻。这个性也就是金刚,不用比喻。这个就是甚么呢?金刚,不要比喻,比较直接了当。这个讲法,是很少人这么讲的。可以说是这样,一般的法师,要是对金刚般若波罗蜜没有认识的,都不这样讲。怎么样讲呢?都作为法喻为名。我现在,是不是不以法喻为名?不是,也是用法喻为名。可是我把它合成一个,这个法也就是喻,喻也就是法:法喻是一个。分而言之,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合而言之,也就是《金刚经》。所以普通中国人叫它叫《金刚经》,没有般若波罗蜜。那么再可以说,也就是《般若波罗蜜经》。那么这法,我常常对你们讲,应该讲活了,不要把它讲得死板板的。所以现在把它讲成一个也可以,讲成两个也可以,甚至于讲三个、讲四个都可以,这没有一定法!《金刚经》里边说:「无有定法,是名般若波罗蜜多!」你要把它讲成死板板的,好像那个钉是钉,卯是卯,总有一定的:那就成一个不活动了。
我们讲来讲去,究竟「金刚」的这个意思,我还没有明白。你讲一个也好,两个也好,三个也好;你讲了这么多个,但是我还没明白!这怎么办呢?那好了,我现在再给你把它解释解释。金刚具足三个意思。三个意思是甚么呢?第一个就是坚固;第二个就是光明;第三个是锐利,也可以说锋利。甚么叫锋利呢?就像那个刀刃,非常锋利,非常快,切金断玉,削铁如泥:这都是金刚。削铁如泥,砍到铁上,就好像砍到那个泥上一样,一点也不能挡得住它。金刚的体,是坚固的,金刚本体是坚固的,不坏的。它不可能为一切所坏,它坏一切所不能坏的;坏一切所不能坏的,就是甚么呢?摧伏天魔,制诸外道。
天魔外道这种邪知邪见,是不容易制伏的,可是你有这个金刚的体,就把这个天魔外道都给它破坏了,这金刚体是坚固的。金刚的相是光明的,金刚,它是透明体的,光明的。光明而不为一切黑闇所破坏,而它能破坏一切的黑闇。所有世间一切的黑闇,你有金刚都可以把它破坏了。说那是破坏主义,你破坏这黑闇,才能得到光明!这是破坏邪法,而不是破坏正法。你把邪法破了,正法才能久住;你邪法不破,正法就不能久住了。所以,这是破坏一切的黑闇。金刚的用,它的功用,是锐利的。这个锐利得,也是无坚不摧,无邪不破。
讲到这个金刚心,我们一般人不要误会了,以为是我们胸腔里边这个心。这个心,是个肉团心。这肉团心,没有甚么用。这肉团心,它的形相犹如一个倒挂的一朵莲花这么样子。白天,它就开了;晚间,它就合上。合起来,像一个倒挂莲花一样;开,甚么时候开了呢?这个心里边有孔,那个孔窍白天它就开了;晚间睡觉的时候,那孔窍就合上了。所以这个心,是个肉团心,没有甚么用处。那么还有一个心,叫妄想心。妄想心又叫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心。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它的识:眼有眼识,耳有耳识,鼻有鼻识,舌有舌识,身有身识,意有意识,这叫六识。在这个第六意识,一般人以为肉团心是他的心,这是第一个错误。
第二个错误,又以为他这妄想心是他的心,就好像《楞严经》上;听过《楞严经》有这么一段文,你们还记得不记得?这一段文是这样说的:「佛告阿难。此非汝心。乃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认贼做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这一段经文,有的人记得吗?这一段经文,是很要紧的。这一段经文就是说的这个第六意识尽打妄想;他妄想这本领非常大。他这个打妄想,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忽上忽下。他不要坐火箭,就到了月球去,不要借着火箭的力量。他这一个打妄想,月亮在那儿,跑到那个地方去了。一瞬间打妄想又到了西天;一瞬间打个妄想又到了东土:甚么地方都可以打。你想到日本,你打着妄想,日本那个街道,就现在你这个眼前了。你到过德国,到过法国,到过你所到过地方,你这一打妄想,也到那个地方了。现在一般人研究到月球去,这由甚么造成的?就都是由这个妄想。现在打这个妄想,就要实现这个妄想,这都是从第六意识发生出来的。所以,这第二是妄想心。
阿难就认为妄想心是他的心了;对佛讲,但是佛就告阿难,「此非汝心」:这个不是你的心哪!那么是甚么呢?「乃是前尘。虚妄相想。」这是一种前边的尘相,「虚妄相想」;虚妄的那个相,是由你那个妄想生出来的。「惑汝真性」:迷惑你自己的真性,把你自己的真性迷惑了。「由汝无始」: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你都认为它是心了,「认贼作子。」你认贼作你的儿子啰!「失汝元常」:把你自己本来固有的宝珍,都丢了。原来常住不坏的那个宝贵的性,宝觉,明心,都失去了。「故受轮转」:所以就在六道轮回里头出头没,这么样子,总也无有了期。这一段文就是说这个妄想心。
那么第三是甚么呢?真如心。这个真如心,也就是实相的般若,也就是实相。这个真如,这个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你说它大,没有再比它大的;你说小,也没有再比它小的了。没有法子再找到比它小的,也没有法子再找到比它大的,这叫真如,真如心。这个心,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心,这心有这三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这两个字已经讲一个大概。现在讲这个「般若」。甚么是般若?「翠竹黄花,无非般若。」这个绿的竹子和这黄色的花,都是般若。般若是印度语,在五种不翻之中,它属于「多含不翻」。因为翻过来中文,祗可以翻译一个意思,而不能翻译它这样多的意思,所以不翻。那么多的意思有多少呢?有三种般若。这三种般若就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那么般若翻译成中文就是智慧。智慧祗有一种的意思,所以就保留它原来这个梵语来尊重,不翻;尊重这个般若,所以就不翻它。那么般若有多少呢?般若,光这个《般若经》,那就有很多。本来是说有八部,但是详细地分析来,它有十个种类的般若。十个种类的般若都是甚么呢?
第一是《大般若经》。这《大般若经》有多少?有六百卷。我以前不讲过吗?玄奘法师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桃开六度。那个桃花在这一年之中,开了六次。不是说六年开了六次;要六年开六次,那是很正常的。在这一年之中,桃花开了落;落了之后又开;开了又落。那么大约两个月开一次,一年十二个月开六次,两个月一次。虽然我没有看见,但是也不会相差太远,这叫「桃开六度」,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大般若经》,就有六百卷。
第二,《放光般若》。放光,佛放光而说这个般若。有多少卷呢?有三十卷。
第三就是《摩诃般若》。这摩诃般若也是大般若,但是这个叫《摩诃般若》,和那个《大般若》又不同了。这个有多少卷呢?也有三十卷,这第三是《摩诃般若》。
第四,叫《光赞般若》。由佛放光而赞叹说这个般若,这是第四。
第五,叫《道行般若》。道,就是道德那个道;行就是行为的那个行,行走的那个行。《道行般若》,这是第五。
第六,《学品般若》。这个《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这每一种有十卷,这合起来也是三十卷,这就六百九十卷了,这是第六。
第七,叫《胜天王所说般若》,这有七卷。
第八就是《仁王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有两卷。
再第九是《实相般若》。有这个《实相般若》,一卷。
第十是《文殊般若》,一卷。这合起来大约是七百零一卷。这是《般若经》。
不是说,知道这个般若有这么多够啦!那么,他在甚么地方讲的?讲了多少处?有多少法会讲过般若?这我们也要知道的。我们研究般若部,对于这些个问题,虽然是一些个皮毛,但是也都应该明白的。那么这个《般若经》,说的有四处说般若部;四个地方说般若,有十六个法会,都是说这个般若的。四个地方是甚么地方呢?
第一就是王舍城,鹫峰山王舍城,就是室罗筏城。鹫峰山就是灵鹫山,这儿说了七会。第二就是给孤独园,说了七会,就是现在这个经的,这个地方,这是第二。第三呢,是在天上说的。甚么天呢?他化自在天;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宝藏殿,说了一会。第四是在竹林园白鹿池的旁边,说了一会。这合起来是四个地方,说了十六会。你看!王舍城灵鹫山七会,给孤独园七会,这十四会了;他化天,摩尼宝藏殿一会,这十五会。再加上竹林园,白鹿池的旁边,说了一会。这统统是十六会,四个地方,这是般若。我们要知道这个般若有多少种、有多少会所说的,这是应该知道的。
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在哪一个地方所说的呢?是在哪一会呢?这要应该知道的。这是在第二次,在给孤独园。你看那个经文上不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所以我说这个在第二会,没有错的,绝对不会错的!为甚么?如果错了,我也不讲了。那么第二处的第三会;这是在第二处的第三会所说的这一部经。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在这个《大般若》六百卷里边的第五百七十七卷。你要不相信,也可以去查一查看,这第五百七十七卷。那么这是这一部经的来源,它的历史。
那么般若,由这个文字般若而起观照的般若;由观照的般若,而达到实相的般若。甚么叫文字般若?就是我们看这个经文,这不有文字?这叫文字般若。那么文字般若,你要没有观照的智慧,你光有文字,你看来看去也是不懂的。你不懂就是没有般若了;没有般若就是没生出智慧了。这智慧本来是你有的,但是你没有栽培灌溉,没有用般若的水来灌它,所以它就不生出来;不生出来,你就没有观照的智慧。你没有观照的智慧,没有观照的般若,你就不明白实相的般若。你必须要有观照的般若,以这个正观的智慧来观这个般若,然后才能达到这个最后的目的,这实相般若。般若大约的意思是这样子。
「波罗蜜」:有的人说波罗蜜是甜的。不错,波罗蜜是甜的。中国有那个波罗,那个波罗就是 before, we had this ?(弟子:啊!)叫波罗。这个波罗蜜是甜的,不错。但是这个波罗蜜,不单是甜的,而且甜中的甜的,是怎么样呢?离苦得乐。这是把苦离了而得到乐,这就是波罗蜜。甚么叫波罗蜜呢?这波罗蜜也是印度话。这印度人,甚么事情做好了,就说波罗蜜。这个事情做完了,也说波罗蜜了。就像英文说 finish ,这个意思。英文是 finish ,完了;这个波罗蜜,说这个事情做得好了,叫波罗蜜。
波罗蜜翻译成中文, 叫「到彼岸」。甚么叫彼岸呢?我们现在在旧金山到奥克兰去,或者在这个桥上走过去,或者坐船过去;这从这一边到那一边了,这叫波罗蜜了,这叫到彼岸。这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譬如,你到小学里边去读书,在小学校里头毕业了,得到小学文凭,这是波罗蜜了。你到中学,由开始到最后,得到中学的证书了,这也叫波罗蜜了。你由大学开始,把大学读完了,这也叫波罗蜜。你由这个学士得到硕士了,这也是波罗蜜。由硕士得到博士,这也是波罗蜜。那么,为甚么讲这么多?讲这么多,你就懂这个波罗蜜的意思了。
我们现在是由甚么地方呢?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这个烦恼,就是好像个海似的--到涅槃的彼岸;到达涅槃的彼岸,这也叫波罗蜜了。这个波罗蜜,说起来,甚么都可以说是波罗蜜。你这儿坐禅,没有开悟;你从现在开始坐禅,等到你开悟了,这是波罗蜜。好像我们今年夏天这个暑假楞严讲修班,这一开始的时候,这是此岸,等终了了,把这暑假三个月零六天的时间都圆满了,这也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了。这是般若波罗蜜了!总而言之,把甚么事情做完了,又是很圆满,这都叫波罗蜜。
我们现在修佛法,一开始这是很难懂的,所以有的人听一次,就不感觉兴趣了,不来了。为甚么呢?这个是最不容易的了。第一要有善根;第二,要有忍力,要有这一种的,认为佛法比任何的事情都重要。我如果不明白佛法,那我就是好像没吃饱饭。我所以一定要去听经闻法,比到饭馆子去吃最好的东西,都没有这么香。你要有这么一个,好像吃东西,又好像你这个欲心,贪欲你所愿意的东西。那么你所愿意的东西是甚么?我不知道,你自己会知道的。你把这种,最欢喜的这种的心理,放到这个听经上;听完了,这也是得到波罗蜜了。这波罗蜜,讲起来,那太多了。
这个「经」的意思,已经讲好多次了。那么再重复一下。经者径也。做什么的径呢?就是修行的一条径路,由这个生死的路,走到没有生死的那条路去,就是从凡夫可以达到圣人,达到佛的境界,这条路。你想要从凡夫走到佛的果位上去,必须要依法修行。这个法就是经。昨天我不是讲那么多的意思了吗?这个「经」又有一个意思。
今天我再给你们讲多几个意思。甚么意思呢?就叫「出生」。这个意思就出生,从这个出就是出来了,生出来了。这从佛口生出来的,这个是经。又有一个意思,叫「显耀」。显,就是显露的那个显;耀,就是光耀的耀。这个经典,能把世界上都照得光明了,这个是显耀。又「经」是一种,永远不变的一种方法,所以叫「常」
。无论你古往今来,这经典是不变的,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偏,是不增不减的,所以这叫经。又有「贯」的意思。这贯,就是贯穿起来,把它串起来,这一行一行的经,从开始到最终,这是贯穿起来。贯穿起来甚么呢?义理,把义理贯穿起来;贯穿圆满了,这是贯。「摄」,昨天我们也讲,就好像吸铁石似的,把所有的众生都吸收来了。众生,就等于铁,那个经,就等于吸铁石,把众生都吸到这个吸铁石上来了,就是令众生都完全明白佛法。这个摄,摄所化机。又有「法」的意思。这个法,就是所有一切人,都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去;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都遵守这种的法律,这种的规则,所以这「经」就有这么多的意思。
那么「经」还有一个意思,我不妨和你们大家再讲一讲。这个「经」字的意思,前边讲了很多,还有一个意思是甚么呢?就是涌泉。涌就是从地里边涌出来的这一个水泉,好像水似的,从地里涌上来了,这涌泉。涌泉涌出来这个泉水,普润大地一切众生,令大地众生都得到法喜充满了,都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涌泉也是这个「经」的意思。
合起来,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这个经的名字。
译人
这一部经是谁翻译的呢?这一部经是在姚秦的时候,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的。那么是不是这一部经就单单鸠摩罗什法师翻译过了?不是的。还有谁翻译的呢?还有其它五个法师都翻译过。那么其它五个法师,是不是和鸠摩罗什法师一同翻译的呢?不是的。时候不同的。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这部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还有在这个元魏的时候,有一个叫菩提流支;菩提流支法师也翻译过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名字和鸠摩罗什法师的名字相同的。菩提流支这几个名字,我已经写到黑板上了。他翻译这一部经的名字,和鸠摩罗什法师相同,这是第二个翻译。
第三个人翻译,叫真谛法师。这个真谛法师,在后陈的时候也翻译过这一部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他的名字也和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相同,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以上这三个法师翻译的,名字相同。
在隋朝的时候,就有一个笈多法师。这个笈多法师,翻译这一部经的名字就不同了。叫甚么名字呢?叫《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加上「能断」两个字。这是笈多法师翻译的。
那么在唐朝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也翻译过这部经典。他这个名字又不同了,叫甚么名字呢?调过来了,他这个名字叫《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这个笈多的叫《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他叫「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这个「能断」两个字,颠倒过来。那么究竟这是英文的文法,是中文的文法,是印度文的文法?这是文法的问题。
方纔我讲那个玄奘法师。玄奘法师是中国一个大德高僧,很高的,或者比果宁都高,但是或者没有他那么胖。因为,我相信玄奘法师是这样,怎么说他不那么胖呢?他好跑路,从中国一直跑到印度去,从西伯利亚那儿,一去甚么马都没有,就用跑路。一跑,一定跑得很瘦的,所以比果宁会瘦得多。玄奘法师,是唐朝最高的一个高僧,在印度留学十四年,回到中国,翻译了很多经典。那么这是第五个,玄奘法师翻译的,叫《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第六个翻译是谁呢?叫义净。这个义净法师,也是到印度去留学的。留学回来,在唐朝不有个武则天?就在武则天那个时候,他回来的。他回来,武则天也是装模作样的说是好佛法,于是乎就叫他来翻译经典。他也翻译过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么他翻译的这个名字,和玄奘这个名字相同,也叫《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六种翻译。这六种翻译,我们研究佛法的,也应该知道的。那么这六种翻译之中,还是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版本,流通得最盛行。一般人,都欢喜读他所翻译的经典。为甚么欢喜诵读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因为,在中国唐朝有个道宣律师。这个道宣律师专门修戒律的。修戒律是在行、住、坐、卧这四大威仪里边非常严整的。《楞严经》里不说「严整威仪。肃恭斋法」?这个「严整威仪」,为甚么要严整威仪呢?因为你这个人,要是威仪好,不单人天恭敬你,那个鬼神,也都恭敬你,鬼神都要崇拜你。所以道宣律师精持戒律,专门研究戒律的这个法。怎么样子呢?站有站的相,有站的样子;坐有坐的样子;走路有走路的样子;那么卧有卧的样子:都有个样子。因为你有一个榜样,一般人才可以向你学习。
所以我今天对果前讲,我说,「我到这个美国来,你是头一个跟着我出家的,必须要一切一切的,都要往好了做。你不能马马虎虎的,你不能随随便便的。甚至于你说话也不能随便乱讲话,你走路不能随便乱走路。你到街市上去,一定要行端,体直,这个身形,要直的。到街上也不要东张西望的,好像要偷东西呢!人说:哦!这是不是来个贼和尚啊?穿着和尚衣服,想要偷东西啊。」不能这样的。一定要目不斜视,耳不旁听,这样子。那么走路,但是也不像木头似的,那么板板直直的,那又错了。总而言之,也要像个人那么有一种生气,可是,目不旁视。
行住坐卧,这叫四大威仪。四大威仪,那么在行,「行如风」。这个风,不是像飓风那么样子,把山也刮崩了,树也拔出来了,连根拔了,把这个楼房也刮倒了;不像那么大风,就像那个微风徐来。微风,那个风看不见;水波不兴,水上都没有波浪,那种风。这种风,是人人都欢喜的,行如风。「立如松」,站着的时候,像一棵松树似的。那个松树要直的,如果弯的就没有人欢喜。「坐如钟」,坐在那个地方像一个钟似的。但是像钟,不要像钟的那个摆。那个钟摆这么摇摇晃晃的这么晃,叮叮当的,不要像那个钟摆;要像古来那个坐钟,纹丝的不动,那个才够定力。「卧如弓」,躺着像一张弓似的,要吉祥卧。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就是吉祥卧入的涅槃。怎么叫吉祥卧呢?就是右手托腮,左手搭在腿上,这叫托腮搭胯,叫吉祥卧,卧像一张弓似的。这各有各的样子,所以这是威仪--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因为道宣律师他的威仪最好,所以感应得怎么样子呢?天上人给他送饭吃。我们人,你谁想要做个高僧,就要修持戒律。你受所受的戒律,就要守着;守着这戒律,那护法善神都拥护你。你要破戒了呢?那护法就不护持你了。所以必须要守戒。因为道宣律师他守戒清净,这所谓「严净毗尼,弘范三界。」严净毗尼,《楞严经》不说严净毗尼?毗尼就是律,所指的这个律。「弘范三界」,作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个榜样。所以这个天人就给他送饭。
有一天他就问这个天人,他说:「怎么现在一般人都欢喜读鸠摩罗什法师翻译这个经典呢?」这个天人叫陆玄畅,就对他讲:「因为鸠摩罗什法师,过去七佛都是他翻译经典。他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所以他翻译的经典,和佛的心是一样的,深得佛心。所以,一般人都欢喜读诵他所翻译的经典。」并且鸠摩罗什法师临终的时候也说过:「我临命终后,把我这个身体用火化的时候,我所翻译的经典,不知道有没有错?如果我所翻译的经典没有错的话,我这个舌头,火烧不坏的;如果我翻译的经典翻译错了的话,和佛的心意不相合的话,我这个舌头会烧化。」所以鸠摩罗什法师圆寂之后,用火焚化,果然这个舌头还是红红的,和我们这口里舌头一样的,一点都没有变。所以由这一件事,就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是正确的,是完全都对的。他是一个翻译经典的法师。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现在讲这个鸠摩罗什法师。「姚秦」:是个时代的名字,它和嬴秦和苻秦都不同的,所以叫姚秦。这个皇帝呢,最初是叫姚苌。姚苌死了之后,就是姚兴继位。在这一个时候的朝代就叫姚秦。在姚秦前边就是苻秦。苻坚,是被姚苌杀死的,所以改了朝代就叫姚秦。在这个以前,秦始皇那时候叫嬴秦,所以现在,注明这个时代就是姚秦的时代。姚秦的时代,在长安那个地方,在中国,正统的时代是在后晋,司马懿的后人那个晋朝,那个时代。
「三藏法师」:「三藏」,就是经、律、论三藏。因为晚间讲《法华经》,还讲这个鸠摩罗什法师,现在这儿就简单讲一讲,晚间再详细讲。三藏就是经律论三藏。经藏是属于定学;律藏就属于戒学;论藏就属于慧学。经律论所包含的意思就是戒定慧,所以叫,经藏、律藏、论藏:这合到一起叫三藏。「法师」:甚么叫「法师」呢?「法师」两个字就是以法施人,以佛法布施给人,所以叫法师。那么又有一个讲法,是以法为师,以佛法做自己的师父,所以这就叫法师,以法为师。这个法师,又有好多种。有讲解的法师,就讲经说法这个法师。有的就是读诵法师,读诵经典,这也叫法师。那么讲解的法师就是给一切的人,讲解经典。读诵的法师呢,就是为人读诵经典。
那么读和诵又有甚么分别?读,对着本子来念,这就叫读经;不需要本子来念,这就叫诵经:对本曰读,离本曰诵。离开这个书本子,这叫一个诵,这读诵法师。又有书写的法师。书写就是用笔写经典,抄录经典,给你写一部经,给他写一部经,这写。那么你或者是讲解,或者是读诵,或者是书写,或者受持;受持,就自己给自己念。读诵有为人读诵的,有为自己读诵的。受持的法师,就是专专为自己来受持。我念这个经,给我自己念经,不为众生回向,这个受持法师。
以上所说这个种种的法师都叫法师。但是有的不是三藏的,有的或者祗读经藏,或者单单研究律藏,或者单单研究论藏。那么单单研究一种,这就不能称三藏法师。我们这一位法师,他三藏通晓:经藏,他也明白;律藏,他也明白;论藏,他也明白:所以这通达三藏,这叫三藏法师。这个法师是谁呢?就是鸠摩罗什,就是那个在小孩子的时候,头顶起来那一个钵,自己生了分别思量心,就顶不动。那时候相信就会叫妈了,就是那位法师。
那么这「鸠摩罗什」,听来听去,甚么叫「鸠么罗什」?这个意思是甚么呢?这个意思是很有意思的。不是像昨天我讲那个天,没有意思。昨天我讲那个「天」字,说天字,才没有意思。为甚么没有意思?它是自然,自然为义,那么自然就是没有意思。这个鸠摩罗什法师,这个名字真有意思。有甚么意思呢?这是梵语,「鸠摩罗什」翻译成中文,就叫「童寿」,说他童年而有耆德。虽然他年纪很轻的,可是他有老人的德行。
他一天就可以读诵一千首的偈颂。这一千首偈颂,每一首就有三十六个字。这一千首偈颂就有三万六千个字。你看!这三万六千个字,他一天就背诵熟了。这一部《法华经》,他祗需要两天的时间就可以把它背得出了;一部《法华经》,两天就可以背得出。所以他虽然是个小孩子,但是他的这种德行,这种道德,和那个老人是一样的,所以叫童寿--童年而有耆德。这个耆德呢?就是有老人之德,有老人的这个德行。所以他的名字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他翻译这一部经典,在《大般若经》里边,它是第五百七十七卷。那么在这个四处、十六会里边,它是第二处第三会所说的这一部《金刚经》。
篇14:金刚经注解
金刚经注解
《金刚经》全长不达万字,然佛在经中直接说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地方不下20处。如此并不显长的一篇经文。以下是金刚经注解,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己)奉诏同注
此经以喻法为名。实相为体。无住为宗。断疑为用。大乘为教相初释喻法名者。金刚喻也。般若法也。金中精刚至坚至利能碎万物。此经能断众生疑执。取以为喻。故大品般若十六分中。以此经名能断分。波罗蜜是梵语。华言到彼岸。众生在生死海中无有穷极。修此般若到涅槃彼岸。盖大乘菩萨达生死即涅槃。则非度而度。非到而到也。经者训法训常。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谓契理契机故也。二辩实相体者。即一实相理也。经云若人得闻是经即生实相。三明无住为宗者。宗者要也。经云。应无所住。经中多以无住破着。故以无住为宗也。四论断疑为用者。由经力用能断妄执。故以断疑为用也。五判大乘为教相者。经云。为发最上乘者说。故以大乘为教相也此经乃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分三十二分者。相传为梁昭明太子所立。尤译本无。又与本论科节不同破碎经意故不取焉。今注一本天亲等论。取其意而不尽用其语。以其语深难便初学故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结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如是者。指一经所闻法体也。我闻者。阿难谓如是之法我从佛而闻也。一时者。即如来说法机应和合时也。佛者觉也。佛是教主尊极名佛。舍卫者国名也。华言丰德。祇树结孤独园者。只陀太子施树。给孤长者买园。共立精舍请佛而住。此说法处也。与大比丘众者。闻法之侣也。比丘者梵语也。华言乞士。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此诸弟子凡佛说法之处常随侍也。已上如是等六事。冠于诸经之首谓之通序。如来临灭度时阿难问佛。一切经前当安何语。佛言。当安。如是我闻等语。非但我法如是。三世诸佛法皆如是。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此别序也。亦名发起序。以乞食为发起者。盖佛欲说无住相施故。先乞食以表发之。然佛以禅悦法喜为食。而行乞者示同凡僧。欲令折己慢幢生彼福德耳。尔时者当是时也。世尊者。世间所尊十号之一也。食时者。辰时也。着衣者服僧伽黎衣也。持钵者。持应量器也。次第乞者。佛心平等不择贫富也。本处者。给孤园也。洗足者。食讫而洗足也。敷座而坐者。敷坐具而加趺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长老须菩提乃此经发起之人。称长老者。以其德长年老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亦名善现。从座起至恭敬。乃请法之敬仪。希有者。赞佛之辞也。善护念者。为护念现在根熟菩萨。与智慧力令其成就自行。与教化力令其摄受众生也善付嘱者。为付嘱未来根未熟菩萨。已得大乘者令其不舍。未得大乘者令其胜进也。护念付嘱即希有事也。佛德之大。无过度生。然虽注意于般若度生。必待请问。故善现睹相知意。即首称叹希有。而后请问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此发问之端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华言无上正等正觉也。问意以如来护念付嘱现在未来菩萨令成佛果。是菩萨虽发道心誓度众生求成佛道。未知其心云何安住大乘。云何降伏妄心。使至佛果不退失耶。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善现既赞叹请问妙称佛心。故印可云。善哉善哉。当为汝说也。而又诫约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善现即会佛意故。唯然应之愿闻是法。然一经之大要。不过善现所问安住大乘降伏妄心。如来所答修行之法。亦不出乎理事二行破执断疑而已。具见下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善现双问安住降伏。如来但答降伏其心者。盖降伏妄心必安住大乘。举降伏则摄安住矣。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人与旁生具有四生。诸天地狱中阴惟是化生。鬼通胎化二生。皆属欲界。
若有色色界天。
若无色无色界天。
若有想识处天。
若无想无所有处天。
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天。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此一段是菩萨所修理观具乎四心。谓广大心胜心常心不颠倒心。慈氏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第一即胜心也。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所怀之境广此大心也。云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者。此胜心也。无余涅槃即如来究竟彼岸也。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了生佛一如。此常心也。无我人众生寿者。此不颠倒心也。若有四相谓之四倒。若一众生不令灭度。及见众生实灭度者。则未能了达本源。遂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名菩萨。我者。于五蕴中妄计有我我所。人者。妄计我生人中异于余趣。众生者妄计五蕴和合而生。寿者。妄计我受一期果报。一期果报即若长若短寿命也。此皆颠倒妄想亦名四见。菩萨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无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则非菩萨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此一段理观兼事行也。不住是理观。布施是事行。于法者。六尘诸法也布者普也。施者舍也。菩萨所修六度万行。以布施为初度摄后五度。盖施有三种。资生施。无畏施。法施也。资生施者。施以财物资他生也。无畏施者。持戒不恼无冤。忍辱不报有冤。法施者。精进不倦说法。禅定不差机说法。智慧不颠倒说法。然一切布施不过六尘。所谓六尘如床敷卧具饮食汤药之类是也。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着相。菩萨行施了达三轮体空故。能不住于相。三轮者。谓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佛告善现。应如是不住于相而行施者。盖欲菩萨降伏妄心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此段恐人疑云。既离相施则无福报。故佛告离相之施其福转多。良由不住相施施契性空。性空无边施福无边。故举十方虚空以为喻也。论云。其义有三。一遍一切处。二宽广高大。三究竟不穷。已上答降伏安住问竟。
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此疑从前文不住相布施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前段说无住相施降伏其心。是成佛之因。恐善现疑佛果是有为身相。故佛问云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善现悟佛问意。乃答不可以身相见。然有相者应身也。无相者法身也。法身是体。应身是用。若知用从体起。应即是法所以无相。故论云。如来所说相即非相。若能了达此意。则一切世间之相无非真如无为佛体。故佛印可善现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此疑从前无住行施非相见佛两段经文而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论云。无住行施因深也。无相见佛果深也。因果之法既深。疑末世在迷钝根众生不如是能生信心。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佛答末世自有具福慧人。闻此般若能生实信。言后五百岁者。大集经中云。有五个五百岁。今乃最后五百岁时也。持戒戒也。修福定也。生信慧也。三学俱备。能生实信矣。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若论实信之由。从多佛所以种善根。闻此大乘之法。则能生信。至于一念少时生信。亦从佛所种诸善根而然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信心生一念诸佛尽皆知。凡有众生闻是章句。乃至一念净信。佛智佛眼无不知见。所以得福无量。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此顺释生信得福之故。该乎生法二空。论云。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无我故。又云。生法各有四种想。想即相也。言无复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生空也。言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者。他译更有无相亦非无相。此法空也。疏云。初列生空有四相。次列法空但有两句。法非法也。盖译人略之耳。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则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则着我人众生寿者此返显违经非福。言若心取相等。此生执也。若取法相等。此法执也。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结上文而证劝也。不应取法者。空能观之智也。不应取非法者。空所观之境也。论云。法有性相尚不应取。何况非法本无性相。又云。善如法尚不取。况不善非法。疏云。今言法者。说五阴空为法。五阴相为非法。即以阴空为药名法阴。有为病名非法。阴病既除空药亦遣。非法既谢在法亦亡。与论意正相淴合。言筏喻者。论云。如欲济川先应取筏。至彼岸已舍之而去。又智论引筏喻经云。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时善法宜应弃舍。况不善法。斯乃无所得之要术。俾不凝滞于物矣。
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此疑从前第一疑中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向说不可以相见佛。佛非有为。恐有疑云。何故释迦树下得道诸会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真如法体离有无相。离言说相。岂可以耳闻心得耶。当知树下得道诸会说法。但应身耳。其报身法身无得无说。然应即法报说即无说。是故不可以有取。不可以无取也。善现解佛问意。即答以无道可证无法可说。何以故下。又自征释。由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言非法者。不可以有取。言非非法者。不可以无取。由不可取故不可说。然如来垂应有证有说者。盖得非有非无之体也。一切贤圣者。三世十方佛菩萨也。以用也。无为乃自证之理真谛也。差别乃化他之用俗谛也。诸佛说法不离二谛。吾佛亦然。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此乃较量持说功德。佛问。假如人以大千世界七宝为施。其福多不。善现会意。答云甚多。盖此福德离福德自性故言多也。佛又言。离性布施福报虽多。而受持此经为人演说能趣菩提。其福胜彼。言乃至四句偈者。举少以况多耳。然持经福胜者。盖诸佛之身及所证之法。无不从是般若而生。般若称为佛母者。良有以也。然犹恐其于此取着。故复告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此疑从上无为法不可取说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此声闻所证初果也。已断见惑离四趣生。预入圣人之流。故云入流。言无所入者。是不着于所入之流。又不着于六尘境界。故言不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此声闻第二果也。盖欲界有九品思惑。前六品已断。后三品未断更须欲界一度受生。故云一来。言实无往来者。谓不着于往来之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此声闻第三果也。断欲界思惑尽。不来欲界受生。故曰不来。言实无不来者。谓不着于不来之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此声闻第四果也。此位断三界烦恼俱尽。究竟真理无法可学。故名无学。言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者。谓无无学所证之相也。若言有证即着四相也。此一段名四果离着。论云。向说无佛果可成无佛法可说。云何四果各取所证而说。恐起此疑。故佛约此而问。善现皆答以离着。深会佛之意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是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此乃善现引自己所证离着。令人生信也。然善现所证之果不过无学。而世尊特称其为第一者。以无诤故也。梵语阿兰那。华言无诤。无诤者。谓离二障。一者惑障。二者智障。离惑则不著有相。离智则不着无相。故无诤也。无所所行者。谓不着于所行之行也。
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不可说而来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此断释迦然灯授受之疑。谓善现迷己所证离着固已得矣。而如来又恐善现疑佛昔受然灯之记于法实有所得。故兴此问。善现答以实无所得。是无疑矣。然灯者。大论云。然灯生时身光如灯。以至成佛亦名然灯。
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问意以菩萨修六度万行。庄严净土现身说法。是有所取云何不取。答意以菩萨虽修行严土。行乃无作。土亦非严。非严而严。故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既而如来又告善现云为菩萨者应如是生清净心。乃非取而取。如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斯之谓也。若于六尘生着不名清净。故又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而来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弥山者。梵语须弥卢。华言妙高。此山四宝所成。高出众山之上。故称山王。佛之报身远离诸漏。名之为非。尊崇奇特名之为大。佛之问意。以圣人之法既无为无取。所得报身岂非有取。恐有此疑。故设喻为问。而善现即知须弥自无分别我是山王故得为大。报身离着亦复如是。故曰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恒河天竺之河。周四十里。佛多近此说法。故取为喻。前说一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以喻持说福胜。今以无量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持说此经四句其福转胜于彼。此则增胜而论。格量持说之功。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藏佛舍利之处谓之塔。奉佛形像之处谓之庙。随说此经四句偈处。天人固当敬之如佛塔庙。况能具足持诵者耶。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成无上佛果菩提也。若是经典等者。经典所在即佛之所在。持说之人即佛弟子。可不崇敬乎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善现既闻持经成就希有之法。故问此经何名云何受持。佛答此经名金刚般若。能断一切疑执故。当奉持也。断执虽用般若之智。然法性本空不可取着。故云即非般若波罗蜜也。如来又虑善现未达般若性空谓有言说。故又诰云。如来有所说法不。而善现了知说即无说。乃答云如来无所说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此即文意由前施宝得福而来。前以无量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得福虽多然非离性。则是贪等烦恼染因。有为福报故。此遂以世界微尘为喻。尘界乃无情之物不生贪等。烦恼染因是则有为。福报不及尘界之无情。况持说此经。是远离烦恼之因。能取菩提而不胜耶。非微尘非世界者。非烦恼染因微尘世界也。是名微尘。是名世界者。乃是无记微尘世界也。无记犹无情。谓不起善恶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应身相也。非相者。法身相也。是名三十二相者。应既即法法全是应。不妨说三十二相也。言施宝之福。纵能成佛身相。但是应身。不及持说功德能成法身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七宝布施外财也。身命布施内财也。身施者。如尸毗王代鸽是也。命施者。如萨埵饲虎是也。以轻重较之。则外财轻而易。内财重而难。然此二施皆有为有漏因果。总不如持说四句能取菩提之妙果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善现知舍身命所感之福。不如持说之胜。得闻此法。感佛恩深遂悲泣流涕。赞言希有。自谓从昔已来。未曾闻是经典。若人闻经信心清净。则能生乎实相。又谓我今直佛获闻是经不以为难。而未来众生得闻是法始为希有。所以希有者。以依此经修行。不起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是非相。非相即实相也。离此诸相即成正觉故曰即名诸佛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如是如是者。然之之辞也。大乘之法本是难信难解。然非大乘根器。卒闻是法。未免惊愕疑怖畏惧。能闻是法而不惊畏者。实为希有。此希有法无与等者。故名第一。然法本无说。虑其于法取着。故云非第一波罗蜜。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故云是名第一波罗蜜也。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此疑从上舍身布施而来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忍辱者。六度之一也。安受曰忍。毁害曰辱。前云舍身命之福报是生死苦因。不及持说之福。此之行忍亦舍身命。不成苦因者何耶。盖能达法无我到于彼岸也。说非忍辱波罗蜜者。即遣着也。如是忍行佛昔曾行故。引歌利王之事以证之。梵语歌利。华言极恶。佛于宿世曾作仙人山中修道。王因畋猎见而不喜。遂割其耳鼻截其手足。时仙人略无嗔恨。以慈忍力身复如故。盖能了达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皆空。非惟无苦。亦乃有乐也。又引过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以证之者。明行忍行非止一世也。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佛累世行忍。以无我故得成菩提。故发菩提之心。应须离一切相。离相即不住色等六尘也。应生无所住心。心无所住即能住菩提。若心有住则非住佛道矣。菩萨所行六度皆应离相。色为六尘之首。施为六度之初。故云不应住色布施。如是行施为利群生。若存施受之心则非无住。下复遣着。故曰非相非众生也。
九断能证无体非因疑此疑从上为利生行施而来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如来所得菩提妙果。如理而证。离于言说。何故累称持说功德。胜余布施等福耶。然佛无所证而证。无所说而说。所证所说无不当理。恐善现未达此意。故又告云。是真实等语。真语者。说佛菩提也。实语者。说小乘法也。如语者。说大乘法也。不异语者。说授记事也。不诳语者。不诳众生也。解译无此一句。无实无虚者。如来所证之法。本离言说故曰无实。对机有说故曰无虚也。
十断真如有得无得疑此疑从前不住相而来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圣人以无为真如得名。然真如之体。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何故众生有得者有不得者。盖心有住法不住法之异耳。住者住着也。如行布施。不达三轮体空名为住法。心既住法不成檀波罗蜜。如入暗中则无所见。若达三轮体空则心无所住。即成檀波罗蜜。如人有目在日光中见诸色相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言未来世中若有受持读诵者。佛眼佛智悉能知见。既行胜因必成妙果。故曰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初日分者。寅卯辰时也。中日分者。巳午未时也。后日分者。申酉戌时也。如是一日三时舍无量身。历无量劫而行布施。世间固无此事。然佛设此喻者。以况闻经生信福德之胜。何况书持诵说者耶。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对文曰读。背文曰诵。所谓书写受持读诵者自行也。为人解说者化他也。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此般若之体本绝言思。其功德广大不可得而称量。非乐小乘者所可得闻。故曰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发大乘者。通指衍门三教之人也。发最上乘者。的指圆顿之人。能生信解者也。如是之人修行此法。则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故。能荷担如来无上菩提。彼小乘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为着四见故也。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塔为藏舍利之处。若天人修罗固当敬事。此般若经卷所在之处。是真法身舍利宝塔可不敬乎。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诵此经者人当恭敬。而反被人轻贱者。以宿罪业合招恶报。由经力故但被轻贱。被轻贱故其罪消灭。当得无上佛果。持经功德可谓大矣。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僧祇翻无数时。那由他者。十亿为洛叉。十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那由他。如来于过去然灯佛前供养无数诸佛。其功德可谓深且大矣。乃言不及末世持经功德者。盖持经能生理解得证菩提。供佛虽感福报。但是事相故。持经功德百千万亿分中不及一分也。又言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者。盖事相之福是可思议之法。而般若妙智忘能所绝待对。不可得而思议者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此经非大乘根器不能持诵。而持诵所感功德。岂常人可闻。闻必狐疑不信。故不具说。盖此经之义趣。与其果报。不可思议故也。
十一断安住降伏存我疑此疑从前诸文无我人等相而来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善现初闻此义。至是复问者何耶。问辞虽同其意则别。盖所问不过住大乘降妄心而已。初之问意。但问能住能降之法。此之问意。若谓我能住我能降。存此分别障于真证无住之道。故又兴此问也。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此一节文意亦与前同。但前是破情显智。所破之情即我人等四相粗执。所显之智即般若真智。自此而下忘智显理。破我人等四相细执。由此贤位渐入圣阶矣。
【金刚经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金刚经》之义
3.金刚经名句
4.《金刚经》纲要
5.《金刚经》义理
6.《金刚经》溯源
7.金刚经法语
8.念金刚经注意事项
9.慧能与《金刚经》
10.金刚经死而复苏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