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测试题及答案
“流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测试题及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测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1、下列四种陆地水的储量,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河水、湖泊水、地下水、冰川水
B.地下水、冰川水、河水、湖泊水
C.冰川水、湖泊水、地下水、河水
D.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河水
2、下列地理现象,属于内陆循环的是()
A.黄河下游山东境内初冬和初春的凌汛
B.夏季,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冰雪融水汇入塔里木河
C.南极大陆边缘的冰川断裂成漂浮在海洋上的冰山
D.夏秋季节,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登陆
3、关于黄河下游河水和两岸潜水的补给关系是()
A.潜水经常补给河水
B.河水经常补给潜水
C.黄河处于枯水期时,潜水补给河水
D.核黄素和潜水游互补关系
4、陆地水体水源补给最主要的.形式是
A.河流水B.湖泊水C.地下水D.大气降水
5、河水中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是()
A.地下水B.冰川水C.季节性积雪融水D.雨水
6、为了缓解水资源空间颁布不平衡的矛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兴建水库B、节约用水C、植树造林D、跨流域调水
二、问答题
问答题:人类活动或多或少地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结合水循环原理,分析下列现象并回答问题。
(1)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黄河下游断流与哪些自然或人为因素有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现象?
(2)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但近十年以来,泉水经常断流。请你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据专家研究,只要大气降水达到650毫米左右,地下水位在27米以上,泉水就可以正常喷涌)
分析:(1)黄河流域大部分处半温润、半干旱地区,江河径流量较小,且季节分配不均,冬春枯水期易造成断流。从人为原因看,黄河沿岸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上中游沿岸城市及工业用水量大,影响下游径流量;农业用水浪费(漫灌等),水资源利用率低。
(2)近几十年来济南地区气候无大的异常变化,除个别年份水偏少外,大气降水相对稳定,因此造成泉水经常断流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而非自然原因。
答案:(1)黄河水资源不丰富,平均年径流量比较小,且季节分配不均衡,冬春枯水期易造成断流;黄河沿岸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上中游沿岸城市及工业用水量大,影响下游径流量;农业用水浪费(漫灌等),水资源利用利用率低。措施:加强黄河使命措施全流域水量的统一高度调度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由于济南地区工农业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多,以及城市建设等使用水量不断增多。加之该地处半湿润地区,水溯源(地表水)不丰富,导致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低于27米),致使泉水经常断流。
篇2:《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3.多媒体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课题:地球上的水 同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新课导入]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从今天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课件展示本节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件展示图片:南极冰川、湖泊、河流、植物柔嫩的叶子)
[教师精讲]
师:大家注意观察图片,地球上的水以哪几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
生: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
师: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片中都有地球上的水体,地球上的水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老师给你们看的图片还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1以及课文,注意图中各水体所占的比例。
师:这些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圈层,也就是――
生:(齐答)水圈。
师:读了图3.1,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水圈的主体是――
生:海洋水。
师:对!它的水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生:(齐答)96.53%。
师:可是海洋水是咸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多不多呢?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一种水体呢?
生:不多。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师:目前冰川还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
生:有限的。
师: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同时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水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师: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在运动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注意观察陆地水体是如何联系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思考讨论图右的“读图思考”。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通过读图观察,可以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中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第二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当河流与湖泊之间存在补给关系时,假若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则存在两种情况,即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由河水补给湖泊水;反之,当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由湖泊水补给河水)
师:图中河水可能有哪些来源?
生1:有冰川融水、湖泊水。
师:还有吗?
生2:大气降水。
师:对。还可能有地下水,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河流的河水往往有多种来源,也就是说有多种补给。我们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研究一下,谁来说说长江水的补给?
生: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头有来源于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湖泊与之相连,可以得到湖水的补给,长江大部分河段处于季风气候区,有丰富的降水,所以还有大气降水补给。
(板图:长江中下游河段及与之相连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师:非常好!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当湖水水位高于长江水位时,湖水会补给河水,但当雨季到来时,长江水位高涨,当河水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怎样?
生:(齐答)河水补给湖水。
师:对,所以长江水和湖泊水之间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长江处于洪水期时,湖泊对河流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调节洪水的作用。
师:非常好!这种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
生:我们可以通过修建人工湖泊――水库来防洪。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事实上,不仅河流与湖泊之间可以相互补给,河流和地下水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相互补给关系,补给的方向均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差。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从我们研究的水体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看就不科学了。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课件展示:“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思考该河段河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师:这是黄河下游,河床远远高出周围地面,最大的高差要达到7~8米,那么河水和地下水之间会是怎样的补给关系?
生:河水补给地下水。
师:很好!李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吟诵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奔流到海后真的就不复回了吗?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动画
(动画演示: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水循环。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第59页“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屏幕展示思考题)
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水循环主要发生在哪些领域?
水循环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你能用更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出各种类型的水循环吗?
(学生阅读完课文后回答所列问题)
生1: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主要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生3:水循环可划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
师:大家都回答得很正确!三种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也是环节最完整的是海陆间循环,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用简单的示意图画出这一循环过程,大家要注意每一个箭头所代表的环节的名称。
(用边讲边画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加强学生对海陆间水循环每一个环节的记忆)
师:海陆间循环我们一起完成了,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上来完成其余两个水循环。
(两学生板画完成后,师生共同指认所画箭头的含义)
师:正是生生不息的水循环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了生机,同时人类活动也在时时影响着水循环。教材第60页的活动题给我们列举了两个例子,我们在课前布置大家分别收集与这两个例子有关的资料,下面就请两组同学派出代表分别上台谈谈各自的研究结论,可以在投影仪上投影你们收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课前先让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的过程也可以更好地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比被动接受教师提供的现成资料得到的感受和效果要好得多)
生: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其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但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是黄河沿河地区,特别是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对下游依靠黄河供水的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断流给沿岸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造成极大困难,此外也对黄河下游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目前我国对黄河断流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统一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与使用数量,对黄河水资源进行跨地区的合理调配;运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库)对河流水资源的季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补充,注意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根据学生提供资料的情况,可补充自己准备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黄河断流的严重性)
(课件展示:黄河断流图片和资料)
师:刚才我们第一小组的同学代表的发言非常精彩,语言表达思路非常清晰,前因后果的分析也是有条有理,并且还收集了黄河断流的图片,大家看了是不是很揪心啊!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我们一代一代炎黄子孙,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可由于我们无节制地对她进行索取,致使出现断流,而且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断流时间竟长达226天。黄河断流,除了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原因外,黄河源头的过度放牧导致草原大量退化,黄河上游河段的森林大量砍伐使乔木林覆盖率几乎不到0.35%,这些都是黄河断流日趋严重的原因。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我们的行为!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小组又是如何解答另一个同样让我们忧虑的问题的。
(第二组代表上台发言)
生:济南近几十年来的泉水断流现象,也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另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如关闭自备水井、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师:这位同学说得也很好!由于人们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泉眼枯竭在全国很多地区极为常见。随着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人们常常不顾客观自然规律,盲目向自然界要水。上面两个事例都体现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不良影响,你们有没有发现主要是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师:对!我们可以看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必然对水循环产生不合理的影响,那么,人类能否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促进水循环的形成呢?能不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生1:人类可通过人工催云、人工降雨改变降水这一环节。
生2:还可以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改变地表径流。
师:很好!譬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还可以通过补充地下水、植树造林、改变地下径流等。
师: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水循环原理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视频1:“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长江水属于水循环中哪一个环节?
生:地表径流。
师:它为什么能源源不断地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生:因为不断地有降水补充。
师:正因为不断进行的水循环,使长江水得到了不断的――
生:(齐答)更新。
师:对!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几个素材又体现了水循环的哪些意义?
(图片:“黄土高原地貌”)
师:黄土高原当初形成的时候地表是平坦的,是什么使它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疏,再加上夏季降水集中,而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表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师:回答得很好!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循环运动,它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
(图片:舟山渔场)
师: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最大的渔场呢?与水循环有什么关系呢?
生1:处于大陆架,阳光充足。
师:还有原因吗?
生2:暖流与沿岸北下的冷水相遇。
师:很好,它的成因还和长江、钱塘江在其附近入海有关,谁来具体讲讲?
生3:因为长江、钱塘江入海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所以这里饵料很丰富。
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材料分析和总结一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讨论后发言,课件展示结论)
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
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塑造地表形态。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圈的构成和特点,各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水资源是可以更新的,所以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写一篇小论文,课后评比。
2.请你提出10条节水建议。
篇3: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开场白: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定向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
.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① 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①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 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二,说教法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4.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作业】学生思考《如果地球没有了水》.
【问题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
【问题2】: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河水和井水真的毫无关联吗
学习了本节课“自然界的水循环”之后,我们对这两个问题就能够给出科学合理的
答案了.
【问题3】:我们都知道3月21日通常是春分日,同学们知不知道3月22日是什么日子 (国际水日)为什么设立这个节日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就课前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提问学生.教师评点后,由“失去了水,就失去了绿色,生命和希望.地球正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以什么形态存在,分布在什么地方呢 ” 导入新课.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课件展示图片】: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课件展示图片】: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大家思考“读图思考”的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2分钟.
提问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回答1: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提问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回答2: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当湖泊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湖泊;当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课件展示各种水体之间补给的关系图】
”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总结】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以某种补给为主.
雨水补给:流量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汛期出现在雨季.(依据气候类型判断) 积雪融水:冬季有大量积雪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融化而出现春汛.
冰川融水:山岳冰川融化,成为大河源头或干旱地区河流主要水源.流量受气温影响,夏季流量大.
湖泊水:对湖泊以下河流段径流起调蓄作用,延缓削减洪峰.人工水库,沼泽等湿地有同样的作用.
地下水: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往往构成河流的”基流“.
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
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冰川融水单向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
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高低,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水流一般由水位高处流向水位低处.
【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的延伸和运用】在《红楼梦》六十九回中秋桐说:”我和她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她 “对照此话回答,”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 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
分析.
问题情景
通过确定话题,设置悬念,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存在的形式,对水有个大体的了解
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结合课前所发的导学提纲来掌握本部分内容
解答新课导入时所提的问题,使学生懂得学以致用
二,
水
循
环
的
过
程
(用时
大概
15分钟)
【问题承转】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长江水源源不断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动画演示】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
【学生活动】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指一指: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画一画: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比一比: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更新 哪一种水循环所参与的水量最多
辨一辨:内陆湖泊水蒸发,洪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域的对流雨等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水循环
通过”看,说,指,画,比,思,辨“
调动学生”眼,嘴,手,脑“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三,
水
循
环
的
意
义
(用时
大概
10分钟)
【教师播放图片后提问】自然界中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水循环的四点意义.(水量平衡器,天然淡水制造厂,大自然的空调,地形雕塑师)
【案例分析――播放有关黄河断流的图片,文字说明黄河断流现象】”黄河之水奔流不到海“,黄河断流逐年加剧.1972年至的27年中,有下游出现断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
【问题探究】
黄河断流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学生根据课前所搜集的资料发言说明)
原因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
应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发言,比较所提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生态措施,工程措施,气象措施,生产措施,协调措施等)
【教师总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归纳水循环的意义.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影响.
检
测
评
价
(用时
大概
5分钟)
运用水循环原理,辨析下列说法.
1.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课件展示――国家节水标志
检测,反馈,矫正,巩固所学知识,转化能力,同时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课
外
探
究
【实验模拟探究水循环的原因】
1.在一只杯子里装半杯冰水,静置3分钟,观察杯子外壁的变化.思考杯子外面的水来自何处
2.在碗里装半碗水,用透明的塑料纸蒙在碗上(注意密闭),将碗放在阳光下暴晒,观察碗和塑料纸.思考塑料纸下面的水汽从何而来 水汽变成水珠为何又能滴到碗里
3.寻找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引申,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2,水圈分布―――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
3,水体联系―――相互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形式――海陆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循环
2,水循环的意义: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附: 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导学提纲
篇4: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10讲 水循环教学设计(2课时)
一、教学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学生已经学过上一框气候的类型及分布,本节课的内容是上一框知识内容的延续。由于它还与等有比较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加之近年高考频率较高,如:北京卷第2题,因此本框内容是本学科第一单元的重点知识,它既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本课的难点问题之一,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列表比较法领会其中的道理,再配以相应例题训练。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知识目标定位】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类型。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知识目标解析】
1、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就是要理解水循环对地表各个圈层的地理意义本条和下一条“标准”
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知道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类型。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
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问题是难以搞清水循环对地表各个圈层的地理意义 ,产生这一障碍的原因是学生在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观点,要解决这一障碍,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基础上作适度的分析深化。
四、教学条件支持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因为使用多媒体,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拓展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加深对知识的固化。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学生复述上节课所学内容。 2、教师导入:李白《将进酒》有这样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
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请问:黄河之水真的“天上来”且“奔流到海不复回”吗? 这句诗从地理角度来看正确吗?它违背了什么原理?
3、教师多媒体展示本课知识目标。
【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 自学(约8分钟,此部分也可放在课前预习进行)
1、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对照知识目标,在相应位置勾画出知识要点。
2、请列出我困惑的本课问题。(最多两个)
(1) ; (2)
第二部分 互学、导学(约30分钟,其中导学点拨部分不超过20分钟) 问题一、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有什么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贴近生活和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探究其原因。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得到结论,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分析综合能力。
【师生活动】1、教师展示多媒体,学生自主感受思考。 2、教师提出小问题,组织学生思考
1.结合材料说明水循环有什么重要意义?
2. 结合案例辩论(分正反两方):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3、学生分组,进行组内交流、探究,总结出小组观点。
4、学生小组内讨论,总结出小组观点并发言交流。
5、(点拨导学)教师组织小组代表评述,随学生的评述,逐一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
水循环.意义
(1)水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2)使地表物质大规模运动。
(3)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转化和交换。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 (2)人工增雨。
(3)______跨流域调水_____。
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
按空间分布分类
地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淡水的主体,占2/3)、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例题讲解】 [・安徽卷] 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图11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读图完成第33题。
图11
33.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
A.Q4、Q1、Q3、Q2 B.Q3、Q4、Q2、Q1 C.Q3、Q1、Q2、Q4 D.Q2、Q3、Q1、Q4
33.C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热量平衡和大气受热状况的相关知识。蒸发量最大的是副热带海区,故Q2为蒸发耗热量,可排除A、D项。辐射和蒸发除在低纬海区外应该有很大的相关性,所以Q1为辐射收支差额。
【高效演练】
实验原理分析。
步骤一 如右图所示,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 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步骤三 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观测结果 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下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1)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
(2)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换。 (3)对于沙子而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________。
(4)假如该实验模拟发生在黄土高原上地表水土流失景观的形成过程,填入字母完成下表:
(1)水循环现象;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 (2)物质 能量(热量 水分) (3)外力作用
(4)左栏自上而下依次是:BCF 右栏自上而下依次是:EAD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了水循环的环节及意义。从实验的现象看,该实验主要描述了水分从水盆到大气最后又通过冷却回到地面的过程,类似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石块起到了冷却的作用;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
问题二水循环的意义如何?
【设计意图】贴近生活和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探究其原因。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得到结论,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分析综合能力。
【师生活动】1、教师展示多媒体,学生自主感受思考。 2、教师提出小问题,组织学生思考
3、学生分组,进行组内交流、探究,总结出小组观点。 4、学生小组内讨论,总结出小组观点并发言交流。
5、(点拨导学)教师组织小组代表评述,随学生的评述,逐一多媒体展示水循环.意义 (1)水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2)使地表物质大规模运动。 (3)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转化和交换。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 (2)人工增雨。 (3)______跨流域调水_____。 【例题讲解】例2 [2014・福建卷] 图2示意1972―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
的变化(单位:平方千米)。读图回答3~4题。
图2
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
3.A [解析] 从图上可以看出,该流域南部、东南部冰川面积大大缩小,而东部、偏北部冰川面积增大,这是因为气候变暖,使得偏南部流域冰川融化,造成冰川面积缩小,故A项正确。冰川面积变化与地壳抬升无关,也不是受流水搬运、风力侵蚀作用导致,故B、C、D项错误。
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4.C [解析]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是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冰川面积减小,河流的流量将减少,地方小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故C项正确。冰川面积减小,冰蚀作用减弱,绿洲的面积将缩小,流域面积缩小,故A、B、D项错误。
【高效演练】
.2014・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图7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图7
(1)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
(2)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1)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 (2)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 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
(3)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利设施;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类型;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解析] 第(1)题,富塔贾隆高原成为“西非水塔”的原因可从降水量以及地势等方面回答。第(2)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原因可从泥沙淤积以及洋流等方面回答。
篇5: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精选教案优秀总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热点材料为载体,突出查水循环的原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预测】1.以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以区域图、水资源分布及利用图表为背景,考查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结合有关水资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水圈的组成
1.图解水圈的组成
2.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双基落实】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
________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在右中画出水循环环节箭头方向,标注各环节
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真题选粹】
(山东卷)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知识点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高频考点】
【真题选粹】
(2014课标卷I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根据大屏幕展示图片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提示:沼泽广布的原因从水循环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地表水来水量大,排水不畅、下渗少、蒸发量小,其影响因素与地形、气温、冻土、凌汛等有关。
【深度探究】
(分组讨论,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以下四个问题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3.分析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高考选粹】
(o新课标I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完成下列小题。
1. 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 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知识点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双基落实】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实现了________、大气圈、岩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联系;
(2)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调节圈层间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能量的转换,改造地表形态;
(4)使地表物质发生________。
【高频考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发达,需求量大;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
【考向透视】
亚马逊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环和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亚马孙平原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来自本地区的水汽经上升、冷却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当于亚马孙河流域总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来自( ) 带来的水汽。
(2)据调查,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空气湿度下降,降水量减少约20%,但是流入亚马孙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数反而有所增加。结合水循环原理,解释以上现象。
篇6: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精选教案优秀总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热点材料为载体,突出查水循环的原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预测】1.以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以区域图、水资源分布及利用图表为背景,考查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结合有关水资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水圈的组成
1.图解水圈的组成
2.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双基落实】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
________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在右中画出水循环环节箭头方向,标注各环节
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真题选粹】
(2008山东卷)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知识点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高频考点】
【真题选粹】
(课标卷I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根据大屏幕展示图片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提示:沼泽广布的原因从水循环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地表水来水量大,排水不畅、下渗少、蒸发量小,其影响因素与地形、气温、冻土、凌汛等有关。
【深度探究】
(分组讨论,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以下四个问题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3.分析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高考选粹】
(2015o新课标I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完成下列小题。
1. 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 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知识点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双基落实】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实现了________、大气圈、岩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联系;
(2)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调节圈层间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能量的转换,改造地表形态;
(4)使地表物质发生________。
【高频考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发达,需求量大;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
【考向透视】
亚马逊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环和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亚马孙平原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来自本地区的水汽经上升、冷却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当于亚马孙河流域总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来自( ) 带来的水汽。
(2)据调查,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空气湿度下降,降水量减少约20%,但是流入亚马孙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数反而有所增加。结合水循环原理,解释以上现象。
3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精选教案优秀范文总汇二
教学目标
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水循环主要环节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步:观其“形”
通过图片和视频《水的故事》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结合屏幕展示地图学习地球水体的形态及组成
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 ),仅占水体总量的0.0007%(十万分之七)
承转: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第二步:察其“动”
水滴旅行记
我们是小水滴,住在大海里. 一天, 太阳放射出万道金光,照的我们浑身暖烘烘的.不一会儿,我们的身体变轻了,慢慢的离开了大海,向空中飞去. 飞呀飞呀,我们觉的有点冷了.我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紧紧的抱在一起.一会儿,都变成了一颗颗很细很细的小水滴.风带着我们在空中飘来飘去,人们把我们大伙叫做白云.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沉,越飞越累,都有点飞不动了.过了好一会,我们想到大地上玩玩,刮起风来.这时,我们里面有些大胖子,冷的缩成一团,还来不及和我们告别就落下去了.有的落到了山上变成了冰雪,有的落到江河又回大海,有的落到了田野滋润着禾苗,有的钻入泥土隐藏在地下玩起来捉迷藏。最后,我们大伙排着队又流进了大海。
【动动小手】活动一:结合水滴旅行记,请同学自己动手绘制一个简单的水滴旅行图
讲解: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主要的补给。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
思考1:对比大屏幕给的流量图看看我国三条河流流量的差异?
材料1:入汛以来,从南到北,长沙、南昌、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北京等多个城市在强降雨中,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严重内涝,造成交通阻塞、财务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材料2:德国造下水道让青岛成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鲁海的童年记忆中,德国排水系统主干道甚至宽阔得“可以跑解放牌汽车”;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写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龙应台在一篇写城市的散文中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如果你撑伞出去溜达了一阵,发现裤脚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是个发达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漂到了街头,小孩子在十字路口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高楼、马路、广场是城市的客厅,那么地下排水系统就是城市的卫生间,一个家庭的卫生间若排水不畅比客厅杂乱一点更堵心。
※【合作探究一】: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
(1)试分析上述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
(2)如何解决我国的城市内涝,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思考2: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那些环节呢
资料:-------------海绵城市
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对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方面有一定的弹性,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控水,需要的时候又能够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12月31日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7月,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和管理办法》。同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发文发布了第一批海绵城市的试点名单,给予大额中央财政补贴。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提出到,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水循环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动动小手】活动二:结合水循环知识描述四大圈层之间的联系!(找学生到黑板上画)
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承转:水是如何动起来的呢?能量来源于哪里呢?
第三步:辩其“意”
※【合作探究二】: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探究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并分析其意义?(讨论找学生分析)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在水循环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给水循环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促进水循环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课后习题
(2015o海南卷)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 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
2.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
A.基本不变 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 D.在冰期相对较低
课后探究
探究课题:调查家乡的一条河流?
探究内容:(1)河流的基本概况:源地、流向、长度、注入的海洋或湖泊或消失在什么地方、流经的地形区、流域范围、流域内气候和植被的基本状况。?
(2)河流的补给类型(水源)、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大小及原因、流量和水位变化造成的灾害。(3)河流水质状况:含沙量大小、污染情况及沿岸居民使用河水的情况。?
(4)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灌溉、航运、养殖、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如何??
探究过程、方法:调查方式主要有实地勘察、走访有关部门、查阅有关资料、登录相关网站。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10人左右,可安排每个小组进行其中的一项。?
注意事项:?
(1)调查之前,集思广益,列出一张调查访问的清单或表格。?
(2)去河流实地勘查应注意安全,避免掉进河里。?
探究结果:将调查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将其中有价值的建议提交有关部门参考。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精选教案优秀范文总汇三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阅读,结合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2、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组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如何让沙漠充满生机?
以提问的形式引出本章的内容《地球上的水》,并指导学生打开网站的首页,简单介绍本专题的各个模块和使用规则。
(二)目标完成过程
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
幻灯片展示为主,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教师适当总结
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存在方式有哪几种?
问题2:地球上的水很多,为何还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呢?
学生进入网页“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学生讨论并发表评论,教师适当总结
思考1:长江的水源来自哪里?为什么说“你是无穷的源泉?”(河流的补给)
思考2:《红楼梦》第六十九回中秋桐说过一句话“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呢?“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
思考3:黄河该河段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部分:水循环
(引入):面对滔滔黄河水,“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曾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思考:黄河之水是否真的东流不复回呢?(引出本节课重点)
水循环:
1、学生进入网页:“水循环的过程”,
(1)观察“水循环类型”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水循环”示意图,请三位同学上来画,全体学生纠错,教师适当总结,最后共同完成表格
类型 环节 发生领域 (2)判断:下列现象各属于哪一类水循环
a、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
b、未登陆的台风形成降水
c、内陆湖水蒸发
d、洪水入海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分组讨论)
问题驱动“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梦想可以风调雨顺,那么这个梦想我们实现了吗?”
教师分组布置任务: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目前人类有能力控制?
一组专区:蒸发与水汽输送
二组专区:降水
三组专区:地表径流
四组专区:下渗与地下径流
小组成员分别进入各组专区,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
成果汇报:各组指定一个成员汇报讨论后的结果,在全班进行分享。
1.? 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 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3.? 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 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 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2.? 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1.? 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 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
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地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于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原因,人们并不从事种植业, 那么他们到底从事哪一种农业劳动呢?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生:畜牧业。
师:很好。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板书: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讲述: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出示图3.15 和3.16
师:上述国家在放牧牲畜的种类上有什么差别呢?
生: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出示“世界地形图”、“气候类型图”
提问: 1、为什么这些国家可以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呢?
2、大牧场放牧业有什么特点?
3、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请大家阅读案例4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板书: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篇7: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精选教案优秀总汇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阅读,结合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2、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组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如何让沙漠充满生机?
以提问的形式引出本章的内容《地球上的水》,并指导学生打开网站的首页,简单介绍本专题的各个模块和使用规则。
(二)目标完成过程
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
幻灯片展示为主,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教师适当总结
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存在方式有哪几种?
问题2:地球上的水很多,为何还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呢?
学生进入网页“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学生讨论并发表评论,教师适当总结
思考1:长江的水源来自哪里?为什么说“你是无穷的源泉?”(河流的补给)
思考2:《红楼梦》第六十九回中秋桐说过一句话“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呢?“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
思考3:黄河该河段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部分:水循环
(引入):面对滔滔黄河水,“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曾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思考:黄河之水是否真的东流不复回呢?(引出本节课重点)
水循环:
1、学生进入网页:“水循环的过程”,
(1)观察“水循环类型”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水循环”示意图,请三位同学上来画,全体学生纠错,教师适当总结,最后共同完成表格
类型 环节 发生领域 (2)判断:下列现象各属于哪一类水循环
a、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
b、未登陆的台风形成降水
c、内陆湖水蒸发
d、洪水入海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分组讨论)
问题驱动“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梦想可以风调雨顺,那么这个梦想我们实现了吗?”
教师分组布置任务: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目前人类有能力控制?
一组专区:蒸发与水汽输送
二组专区:降水
三组专区:地表径流
四组专区:下渗与地下径流
小组成员分别进入各组专区,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
成果汇报:各组指定一个成员汇报讨论后的结果,在全班进行分享。
篇8: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面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在室外要迅速远离高层建筑、墙壁、桥梁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月11日16时左右,一支由重庆“驴友空间”网站组织的自助旅游团队,在穿越万州与云阳交界的潭獐峡区域时突遭山洪袭击,35名队员大部分被洪水卷走。共造成7人遇难,12人失踪。据此回答2~4题。
2.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
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3.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
4.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小孩,再救其他人
③先救“生”,后救“人”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月28日凌晨2时左右,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的5806次列车遭遇特大沙尘暴,11节车厢被狂风吹翻,造成4人死亡。据测风仪记录,当时瞬间风力超过13级。据此回答5~7题。
5.在车厢被吹翻时,旅客应( )
A.赶快从车窗里跳出去 B.紧紧抓住栏杆降低重心
C.抱头蹲在过道里 D.钻在座位底下躲避
6.当事故发生后,要积极开展自救和互救,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招呼大家不要慌乱,避免因混乱造成更大伤害
B.赶紧与外界联系,告知事故发生地点及大致情况
C.用打火机等明火作照明,搜寻伤员,了解灾情
D.可以对伤员作简单的外伤处理
7.沙尘常发季节出行时,下列做法没有必要的是( )
A.全副武装,戴上帽子、耳套、风镜和雨衣
B.戴好防护镜和口罩,将衣扣和袖口系好
C.注意观察交通情况,能见度低时,骑车者应下车推行
D.远离危房、危墙、广告牌及高大树木,尽量避开各类施工工地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二、综合题
8.在灾难事故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判断在以上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出判断理由。
(1)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地震来临时,不同地点应选择不同的避震方式:在家里、教室里,如果不能立刻出去,应选择牢固的.遮挡物,“伏而待定”;在人数多的影剧院,不能盲目外出,以防踩踏,应躲在椅下;在室外,要寻找空旷地带,避开危险物。]
2.A [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宜去山区探险旅游。]
3.C [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且有异于一般洪水,应选择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4.C [先救近,后救远;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先救“生”,后救“人”;抢救时不要盲目乱挖、乱刨,注意保护支撑物,以防意外。]
5.B [该状况下的正确做法是应抓住栏杆,降低重心,保护头部。]
6.C [禁用明火,防止造成新的灾难。]
7.A [因是大气中沙尘污染,防止眼、鼻、口吸入即可,没有必要全副武装。]
8.(1)不正确 逃离泥石流不能顺着流动方向跑,而应垂直于泥石流流向跑往高处
(2)正确 墙角易于形成三角空间,不易被压埋、砸伤,还要注意保护头部
(3)正确 火灾时,近地面有新鲜空气,为防烟尘窒息,可卧倒在地,用毛巾捂住口鼻
(4)正确 水灾发生时,应逃往高处,远离河流和桥梁,不要往低处跑
解析 面对泥石流突发,应垂直于其方向逃向高处;地震时若不能跑到室外应降低重心,保护头部;火灾时应卧倒在地上,捂住口鼻,防止窒息;水灾发生时,应逃往高处。
篇9:高中地理地球结构课时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结构课时测试题及答案
1.4 地球的结构 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1)
【基础过关】
3月11日,日本气象厅表示,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146.2°E,38.1°N),震源深度约10公里。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露事故。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地震发生时( )
A.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到东京
B.横波先传播到东京
C.宫城的居民先感觉到地板水平晃,后感觉到上下颠
D.宫城的居民只感到上下颠
2.下面关于宫城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迅速降低
B.S波到达古登堡面后速度迅速降低
C.P波和S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均迅速增加
D.P波和S波在地幔内部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地震发生时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先到达东京的地震波应是纵波,宫城的居民先感觉地板上下颠,后感觉水平晃动。第2题,P波和S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均迅速增加;S波到达古登堡面后消失;地幔内部的物质并不是不均的,因此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是不相同的。
3.地壳的平均厚度( )
A.约为33千米 B.约为6千米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答案 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地壳和岩石圈的概念及厚度的识记能力。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上地幔的上部(地下60~250千米)存在一个软流层,地壳和软流层以上合称为岩石圈。显然地壳的平均厚度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4.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以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答案 A
解析 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大陆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那么地震波从莫霍面传播到测定点所需的时间越长。
5.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B.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小
C.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D.生物系统是由地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
答案 B
解析 地球外部圈层与地球内部相同的是都分为三层,地球外部的三个圈层为: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水圈:其中的水体分为固、液、气三态,又可分为海 洋水、陆地水、生物水和大气水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 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这三个圈层又与岩石圈(或地壳)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能力提升】
下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6~9题。
6.图中四个圈层中,是岩浆源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中四个圈层中,全部为液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中四个圈层中,可能与地球磁场形成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图中四个圈层中,与地球外部圈层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6.B 7.C 8.C 9.A
解析 图中的序号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岩浆的发源地为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相对地壳的流动形成磁场;岩石圈与地球的三大外部圈层形成相互渗透的整体
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下题。
10.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A
解析 火山灰是岩浆喷出地表在大气中冷凝形成的,之后进入生物圈和水圈,而后进入岩石圈。故正确选项为A。
读“地球四大圈层构成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圈层甲、乙、丙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2.对甲圈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是有机圈层 ②是厚度最小的圈层 ③是质量最大的圈层 ④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⑤存在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地幔之间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
答案 11.D 12.D
解析 第11题,图中甲圈层位于大气圈底部、乙圈层全部、丙圈层上部,为生物圈;丙圈层位于最底部,为岩石圈;乙图层为水圈。第12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该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厚度最小的圈层是水圈,质量最大的圈层是岩石圈,这样就排除②③,正确的只有D项。生物只能生存在地壳的表层,而非地幔之上。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13~14题。
1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层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1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答案 13.D 14.A
解析 第13题,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度为古登堡面,在该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说明其下可能为液态。第14题,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若海底储存石油,因横波不能穿过液体,故横波到达一定深度后会消失,故选A。
15.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
(1)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下面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2)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双选)( )
A.地壳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B.地壳和地幔合称岩石圈
C.软流层呈熔融状态
D.外核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3)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__波。
答案 (1)见下图
(2)AC (3)横
解析 第(1)题,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第(2)题,此题较简单,为教材基础知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外核由于横波不能通过,表明其中物质是熔融状态或液态的。第(3)题,由地震波的特点可知,横波在液态物质中不能通过,所以,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应是横波。
【巧学速记】
1.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
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
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2.地球圈层结构歌
同心圈层分内外,内外划界用地面。
内部圈层壳幔核,莫霍古登来分界。
气水生物同属外,一起构成自然界。
气圈最厚排在外,水圈水体分三态。
生物生存他圈界,外部圈层添光彩。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岩石圈的范围和特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特点是重要的考查点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特点是基本的地理知识,在高考中的分量较小
篇10:高中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测试题和答案
高中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测试题和答案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物质构成的主要成分是()
A.氢和氧B.氧和氦 C.氢和氦D.氧和氮
2.太阳巨大的辐射能量来自()
A.太阳内部的核聚变B.太阳内部的核裂变
C.太阳表面剧烈的太阳活动D.太阳表面的磁爆炸
3、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能不仅能量大,而且分布集中
B.太阳辐射能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C.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到达地球
D.煤、石油等能源与太阳辐射无关
4、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生物的形成B.大气和水体的运动
C.煤、石油的形成D.火山的喷发
5.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的体积质量半径密度均比地球大得多
B.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天体
C.太阳的巨大能量来自其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D.地球表面的化石燃料在形成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6、下列地理现象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的是
A.酸雨的形成B.“磁暴”现象的产生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D.杨尘、沙暴天气的出现
7.关于太阳活动的正确叙述是()
A.主要类型是太阳黑子和太阳风
B.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C.太阳黑子多的时候,通常耀斑也多,但它们出现的地方不一样
D.太阳黑子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耀斑没有周期性
8.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太阳黑子会使地球温度降低
B.耀斑爆发时,会引起地球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C.会引起“磁暴”,罗盘指针坏掉
D.耀斑将大量能量发射至地球,引起地球上大面积干旱
9、公元前28年,曾有记载:“三月巳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A.光球B.色球C.日冕D.大气层之外
10、下列现象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是
A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B地面短波通讯受影响
C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气温升高
D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11、下列关于太阳黑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稍低,显得较暗的部分
B、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C、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最高的部分
D、太阳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的高峰年
12、分别出现在太阳光球层和色球层,属于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A.黑子和耀斑B.耀斑和日珥C.黑子和日珥D.耀斑和黑子
13、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是()
A.四川盆地B.大小兴安岭C.青藏高原D.东南沿海
14、下列关于太阳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
B.太阳大气稀薄,人们肉眼观测不到
C.太阳大气从外向里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D.太阳大气的变化通常称为太阳活动
15.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B.太阳放出的能量中到达地球的很多,成为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
C.太阳能量巨大,很容易被人类直接利用
D.太阳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直接能源
16.读图完成以下要求
(1)A是出现在太阳层中的太阳活动。它由于而发暗黑。
(2)B叫日珥,它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层,该层在图中用字母表示。
(3)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形式是,它发生在层。
(5)太阳大气中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这些斑块出现在图中的
的层、射出大量的紫外线、、射线以及。
(6)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为年,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活动
周期有一定关系。此外,太阳活动还扰动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也会使地
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现象。
17、读“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图回答
(1)西藏能成为我国太阳能最多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多选)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②天气晴朗干燥
③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④地势高,离太阳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有关我国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四川盆地是太阳能丰富的地区 B: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
C:东部沿海地区太阳能最丰富 D:太阳能分布东南比西北丰富
(3)影响地区间太阳辐射不衡的原因是和。
(4)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差异,因而各地获得的有差异。但是,热量盈余区(如赤道)温度并没有越来越高,热量亏损区(如两极)温度并没有越来越低,而是保持相对稳定。这说明热量盈余区与亏损区不断。其途径主要是靠和。
答案
1.C解析: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A
3、B解析:太阳向四面八方辐射能量,到达地球的能量仅占太阳辐射能的22亿分之一。
4、D解析: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大气、水、生物等的活动和变化提供了动力,而火山活动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实际上是地质史上生物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化而来的,而生物则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能。
5.D6、B
7.B解析:太阳活动有多种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太阳黑子变化的周期大约为11年,黑子是太 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8.B9、A10、B11、C12、A
13、C解析:同纬度地区太阳能获得的多少,主要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程度。
14、A15.A
16.(1)光球,黑子,比周围温度低(2)色球,C(3)耀斑,C(4)日冕(5)C,无线电波,x射线,高能带电粒子(6)11,降水量,电离,磁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大气层外部结构及其太阳活动。
17、(1)B(2)B(3)太阳高度大小、日照时间长短大气的削弱作用多少。(4)热量传输热量大气环境洋流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测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2.测试题及答案
4.爱情测试题及答案
7.性格测试题及答案
8.智商测试题及答案
9.iq测试题及答案
10.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