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热与文化自觉》阅读试题及答案
“astro7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传统热与文化自觉》阅读试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传统热与文化自觉》阅读试题及答案,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传统热与文化自觉》阅读试题及答案
《传统热与文化自觉》阅读试题及答案
①新世纪以来,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在不断升温。从各地祭祖的风潮,到“汉服”的流行;从“读经”的热情,到“讲古”的电视时尚;从通过“晋商”发掘中国商业精神的探讨,到文化“走出去”的几乎全方位的行动……这种“传统文化热”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文化自信”的表征,也是告别近代中国历史的深重的“民族悲情”的表征。
②如果说,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我们“挨打”的历史,那么,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则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有机会告别“落后”。我们终于有了在具体层面上再度回到传统,去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历史机遇,而全球化的冲击又让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一说起传统,我们往往可以“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一旦我们在现实中寻找“具体”的传统文化的表征,却发现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象征性的表现中都显得相当空洞,反而不及一些历史没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对传统的保留更充分。
③因此,这一波的“传统热”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合理性,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而微的表征。它往往来自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如“祭祖”、“读经”、“汉服”的流行其实正是试图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些行为是否得体和合适当然可以讨论,但毕竟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当然,“文化自信”必须以一种“文化自觉”为基础和前提,没有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可能表现得盲目和简单。克服传统的“空洞化”其实并不是简单地“复古”这么简单和机械。这里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切:
④首先,我们要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这就要避免厚古薄今。我们不仅需要晚清以前的“传统文化”,也需要30年来中国加入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的'文化资源。
⑤其次,弘扬传统其实更需要开放。这种对于传统的寻找,不是对全球化的对抗,也不是简单地变成一种自大和自负。“自信”是好事,但自大和自负就会成为前进的障碍。这就需要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开放和宽容地看待世界,真正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心态思考世界,真正具有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
⑥第三,“传统文化热”要避免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心态。民间弘扬传统的活动当然可以有多样发展的空间,但有政府主导的活动,却应该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民间可以花样百出,充满活力,政府则应该审慎回应和注重规范。
1.下列对于“传统文化热”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世纪以来的“传统文化热”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文化自信”的表征。
B.新的“传统文化热”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在当今中国人在国力日渐强大的背景下从近代屈辱的历史阴影下逐步走了出来的心态。
C.在当今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这是新的“传统文化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D.新的“传统文化热”不但体现在“祭祖”、“读经”、“汉服”等的历史具体形态的复活,而且体现在人们“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上。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表征,这一波的“传统热”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整体需求。
B.我们若能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就会避免厚古薄今。
C.“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否则,“文化自信”就可能表现得盲目和简单。
D.目前的“传统文化热”其实并不值得肯定,因为它不是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和前提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打破以往对“传统”这一概念界定,应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文化资源也纳入“传统”的范畴。
B.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是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因此不应对此评头论足,横加批评。
C.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应体现为不仅能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还要能真正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心态思考世界。
D.在目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政府对民间花样百出、充满活力的文化活动应审慎回应,而对自身主导的文化活动则更应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
参考答案:
1.D(“人们“只能‘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在具体方面却很空洞,这是新的“传统文化热”的一个原因)
2.C(A项“整体需求”错,应为“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B项强加因果;D项与文章第三段“但毕竟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相违背)
3.B(“不应对此评头论足,横加批评”属无中生有)
篇2: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阅读答案
文化创新,是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理解二者的内涵与关系,对新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文化创新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化创新在当代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靠传统文化内主动力新陈代谢,谋求发展;二是对外开放,吸收融汇外国文化之长,以达到创新发展之目的。立足于客观实际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前提,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文化创新。在传承中不仅要尽可能完整地保护传统文化生态,有选择地汲取并与当代文化融合,而且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而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经,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顽固守旧与自我封闭。同时,文化创新的机制需要掌握各类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筛选加工与改造,赋予文化新的内容,体现新价值。譬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作品,都是作者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完成的。
文化创新又是文化自觉的实现路径和落实方式,文化自觉包含着认知和实践文化真善美的三重含义:一是文化自我觉悟,认识文化的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二是文化自我觉醒,培育历史意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三是文化自我觉察,开展文化审美并发掘其价值,进行合乎目的性的改造。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的含义应该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文化反思是文化自觉的核心,在反思过程中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等的反思,才是更彻底更纯粹的文化自觉,只有意识层面上的文化自觉,才能为文化创新提供持久不断的正能量和推动力,培养起文化安全意识,树立起文化自信,阻止西方强势文化的侵略。
对文化思维方式的反思固然十分重要,但文化思维方式只是认识文化规律和文化价值的手段,并非目的,对文化良心与文化道德的反思更重要,文化良心是对文化的道德担当与社会责任。有些人为了眼前利益毁坏文物,摒弃珍贵文化遗产,直接造成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迷失,而价值的迷失又严重影响着我们在漫长而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价值伦理共识,造成了道德底线的失守。因此,培育当政者与民众的`历史意识与文化良心刻不容缓。一个社会与民族真正实现文化自觉,其突出标志是培育一种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健康文化观的建构,必须蕴含经验与超越、真理与价值、历史与未来的双重关切。
篇3: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阅读答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承与保护好传统文化生态,是博采众长并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的基本前提。
B.认知和实践文化真善美的含义是文化自觉的基本内容,并构成了文化创新的路径与方式。
C.文化自觉的核心是文化反思,但反思对象不是文化思维方式,而是文化良心与文化道德。
D.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互为促进的动力,建构健康文化观,必须要有双重关切与辩证思维。
解析:选DA项,对象归属不当,“博采众长”属于文化传承中的途径,而不属于文化创新的途径。B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依据原文“文化创新又是文化自觉的实现路径和落实方式”。C项,文化反思对象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关系,该项“不是……而是……”错误,从原文“对文化思维方式的反思固然重要……更重要”可知应该是递进关系,应改为“不仅仅是……更重要的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在阐述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的内涵基础上,最后梳理出二者的正确关系。
B.第二段先阐述文化创新的基本形式。再阐述态度与原则,最后指出文化创新的机制及价值体现。
C.在阐述文化自觉时重点论述了文化反思,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反思文化良心与文化道德的意义。
D.运用了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有助于加深理解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解析:选B“再阐述态度与原则”顺序错误,正确顺序为“再阐述原则与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不能正确地进行文化反思,就无从树立起文化自信,从而无从阻止西方强势文化侵略。
B.衡量一种文化的优劣,内容上是否有创新,意义上能否提高人的文化自觉是重要的标准。
C.培育历史意识会更好地传承文化及承担历史、社会责任,培育文化自觉会坚守住道德底线。
D.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文化自觉包括反思其他文明,两方面都需有开放性。
解析:选C“承担社会责任”应该是“文化自觉”中的“文化反思”的指向,不是“培育历史意识”的指向。
篇4:江南文化阅读试题及答案
江南文化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其典型代表是齐鲁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1.关于“江南文化”,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分)
A.江南文化特性是在与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及荆楚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B.作为一种诗性文化,在感性审美、现实诉求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层面得以体现。
C.江南文化富有抗争性,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且逐渐占据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D.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2.对“江南文化的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南文化自明清时就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对中国近代与实业作出重大贡献。
B.江南文化特有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带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
C.江南文化培育出的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促使全国当代先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
D.江南文化浸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当代先锋文学家们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江南文化圈先锋作家对文学的信仰源于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乡。
B.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受益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且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
C.先锋作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且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同的反讽方式加以体现。
D.厚重而精致的江南文化精神,不仅造就了江南先锋作家,也创造了中国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
参考答案:
1.C(“富有抗争性”错,于文无据,原文为“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
2.D(A项“自明清时就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错,应为“自宋代以来”;B项“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错,属于曲解,原文为“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C项“使其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明显”错,原文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偃旗息鼓”,“江南文化圈作家”则“先锋性明显”)
3.B(A项“源于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乡”错,这只是“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原文为“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C项“用传统审美意象的反讽方式加以体现”错,原文为“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D项“创造了中国文学更夺目的未来”错,属于无限扩大,原文为“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夺目的未来”)
篇5:文化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5、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6、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7.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篇6:文化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5、【答案】D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B
【解析】D项曲解原文。“先秦两汉文化”“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错。信息源在原文第一段:“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6、【答案】C
【考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
【解析】根据经验,选项中出现了“只有……才”、“唯一”等绝对化的词语时,可以考虑该选项是否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文中第三段说:“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说明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还可以选择其他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
7.【答案】A
【考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力层级C。
【解析】A项说法武断。结论“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错。根据原文,我们是可以通过研究外来文化了解本土文化的,因此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有必要”。
篇7:《我看文化热》阅读答案
《我看文化热》阅读答案
我们已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前两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说社会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向君子看齐——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郓城县都头插翅虎雷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不容痞子插足。如此看来,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意思;但我不愿把别人想得太坏,所以就说,这次热的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要受物欲的玷污。我们文化人就如唐僧,俗世的物欲就如一个母蝎子精,我们可不要受她的勾引——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我也不便说哪种观点更对。但就现在人们呼吁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倒知道一个例子:文艺复兴。这虽是个历史时期,但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我们可以前往佛罗伦萨,那里满街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这种建筑是种人文的成果。佛罗伦萨还有无数的画廊、博物馆,走进去就可以看见当时的作品——精妙绝伦,前无古人。由于这些人文的成果,才可以说有人文精神。倘若没有这些成果,佛罗伦萨的人空口说白话道:“我们这里有过一种人文精神”,别人不但不信,还要说他们是骗子。总而言之,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对某个时期全部人文成果的概括。
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成果——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
(选自《沉默的大多数》,有删节)
15.作者批判的观点是什么?他针锋相对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6分)
答:
16.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答:
17.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6分)
答:
参考答案:
15.文化是一种操守(文化即伦理道德)。文化是多方面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每点3分)
16.先点明最近一次文化热的实质和荒谬之处;再以文艺复兴为例,阐释什么是真正的人文精神;最后,揭示这次文化热的原因及危害。(6分,每点2分)
17.这次文化热是把伦理道德当文化,(2分)再这么热下去,就会越走越窄,(2分)把伦理道德的细枝末节当文化,而真正的文化就没有了。(2分)
篇8:《与传统阅读相比……》阅读及答案
①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的优势可谓鲜明。首先它“抛弃”了几千年来有形的“书”,实现了“无书”阅读,可以说是“无书胜有书”,仅凭这一点它就吸收了大量年轻的读者。其次对“视时间如生命”的中学生们来说特别实用,同学们再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到图书馆或书店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书了。再者网络时代的人们可以轻松地从网上得到想要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像书这样的东西,大可不必册册购买,而且速率奇快,从理论上讲,下载一部75万字的图书,只需5分钟左右,若是宽带上网,那会更快。而这只需支付几分钟的上网费,与相对昂贵的书价相比,它自然受到“穷”学生们的喜爱。今年年初,当哈利・波特骑着他的扫帚飞到中国时,迷倒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少年,《哈利・波特》在全国许多书店都出现了脱销的现象。而上海第三女中一个初三的学生则是从网上下载了这本书,并向老师推荐,说比买书看便宜得多。另外,在网上阅读时,还能听到相关的背景音乐;在读累的时候,甚至还可以启动阅读程序,让电脑来读给自己听,这是多么美妙的享受啊!
②总的来说,中学生的网上阅读的优点是很明显的,内容多、范围广、资料全、查找快。随着专业网站的不断出现,网络阅读的内容会更丰富多彩。就目前而言,网络阅读已经提供了许多传统阅读中不易获得的新内容,填补了传统阅读的不少空白,这对开拓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首先是对视力的危害很大,电脑在工作时,其显示器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辐射,从而伤害眼睛。其次,相对于传统阅读,网络阅读更容易处于失控状态。因为读网比读书更具诱惑力,上瘾后就更容易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再者网上阅读信息量大、内容庞杂,同学们很难在大量的信息中迅速筛选出有价值的东西。
④调查显示,约有52.9%的家长支持中学生在网上阅读,有25.7%的家长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对此持观望态度。其余同学的家长则明确表示反对学生在网上阅读,他们认为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对于年龄尚小,辨别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家长的反对意见在这一点上最为强烈:“黏在网上,学坏了,我们又不大懂,他们做了什么事,我们也看不出来。”
⑤网络阅读在将来定会有大的发展,但中学生要想在网络上自由地阅读、成长,还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加大网络监督和管理力度,同时要求中学生尽快提高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这样才不至于最终“入于枫林,却没有带出一片满意的枫叶”。
1.文中①举有关哈利・波特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2.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有哪些优势?请分条简要概括。(4分)
3.在第③段空缺处补写出中心句并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
4.理解文末引文“入于枫林,却没有带出一片满意的枫叶”的含义。(2分)
5.你对上网阅读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身边事或从媒体中了解的事实证明之。(3分)
【《传统热与文化自觉》阅读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6.雨阅读试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